【 – 节日作文】
篇一:《苏教版劳动与技术——八角楼的制作详案》
《八角楼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首先看几幅建筑图片,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地方啊?(介绍:天安门、法国埃菲尔铁塔、英国大本钟、美国白宫、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欣赏了国外的著名建筑,我也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国有一个著名的建筑八角楼,它在[江西井冈山]茅坪村,同学们知道这个地方吗?同学们不知道的话,老师来做个介绍:
[江西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现在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地点。在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当时的毛泽东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我们接着通过一段视频了解八角楼的故事(国宝档案——井冈山八角楼)。(结合幻灯片9视频,生动讲述有关八角楼抗战故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
八角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今天我们也来做个八角楼模型。“还原建筑,表现建筑艺术,这就是建筑模型的魅力所在。展示实物,并结合实物介绍建筑模型,让学生了解建筑模型相关知识。 建筑模型也叫沙盘,是将庞大的建筑,按照正确的比例尺寸浓缩成小的建筑形体结构。(幻灯片11-14展示建筑模型图片,边说边讲解)
作用:建筑模型是在建筑设计中用以表现建筑物或建筑群的面貌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对于技术先进、功能复杂、艺术造型富于变化的现代建筑,尤其需要用模型进行设计创作。建筑模型有助于设计创作的推敲,可以直观地体现设计意图,弥补图纸在表现上的局限性!如我们仙林地区的商品房,人们来选房子,可以通过整个小区的建筑模型俗称沙盘,来挑选理想的房子。以上三个自然段字体大小不一,语言过于书面化,建议增加口语的成分,结合学生身边实际来进行)
建筑模型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分类有两类(结合幻灯片15-18)
化工类:石英玻璃、有机玻璃、工程塑料、合成塑性板、泡沫板、吹塑板、海绵、即时贴等。
植物类:木板、多层板、高密度板、竹条、纸板等。
看了这么多建筑模型图片,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建筑模型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尝试着用纸板制作八角楼模型。”——幻灯片展示《八角楼》图片
二、观察思考
1. 同学们想一想八角楼有几个部分组成呢?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基座、墙体、顶部3个部分)——-结合实物或幻灯片展示
清理制作材料(结合幻灯片24)
2 ①识别图纸 ②剪切 ③切折 ④粘贴
3.出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我们制作《八角楼》的楼顶
三、看书自学、讨论
4.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6页第3点中符号识别(1-2分钟)
纸工符号的巩固训练(结合幻灯片)教师提问,学生集体回答(1-2分钟) 切割线(实线) 切折线(虚线)
粘贴
5.引导同学们看《八角楼》顶部制作图,看看八角楼的绘图有一个地方有问题(上一张、下一张)?
指导学生学会识别图纸中的符号 (学生读图、探究、思考)(最好是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
四、操作实践(分步骤制作)
强调操作中的安全第一。教师讲解、示范正确规范的使用剪刀。
6.指导学生切割 、切折 、手折整形。
第一步: 锥形楼顶
楼顶
第二步: 楼顶底部(图纸中画有轮廓线及剪切线,可以拿着图纸问学生,剪成什么样的图形?答案是八边形,学生便很快知道哪条线是剪切线。) 第三步 : 粘贴制作标准:顶部封口做到 无缝对接;
锥形楼顶和楼顶底部做到 边与边对齐、角与角对齐。
7.讲解粘贴的一般方法:双面胶
8.小组活动
(1)请各小组讨论推荐组内最优秀的作品;(2分钟)
(2)展示各小组推荐出来的优秀作品;
(3)老师评出优胜作品。(结合制作标准评价):
1、即快又好
2、八角楼顶部山线封口无缝对接,及锥形楼顶和楼顶底部做到边与边对
齐、角与角对齐。
(马老师,第二部分基座的进度,根据时间的多少来决定上的内容) 9. 你
还记得吗?《八角楼》的制作步骤
10. 11.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展示交流作品,教师小结评价。
比一比
秀一秀
评一评
五、评价反馈
标准:.基座的上下底面和.基座的侧面也要做到边与边对齐、角与角对齐。 (预留3分钟)教师总结:时间过的真快啊!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楼顶顶部和基座的制作,一座座漂亮的八角楼楼顶矗立在课桌间。今天这节课每个小组合作的都很好,每个人表现的也不错。你们能积极投入小组的讨论和制作之中,从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达到了老师的预期目的。你们在我的心中各个都是最棒的,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我参与,我快乐”的教学新理念。
今天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又重温了红色经典井冈山——八角楼。记忆是永远不能磨灭的,历史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为此,人们谱写了江西民歌“八角楼的灯光”,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美妙歌曲“八角楼的灯光”。
(学生一边听课,一边整理工具及其它物品。)
(结束全课)
如果在结束时再引出八角楼,那么其重点和前面开始的内容要有所区别,还要注意其中的拓展,如布置回家上网等任务。我看了后觉得在重难点方面突出不明显、不突出。强调不够,我想确定好重点,突破难点是最重要的。另外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通俗,生活化,形象化。 一点意见不一定合适。 王进宏
篇二:《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
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
八角楼是因为屋内有一个三层八个角的天窗而得名,上面开天窗主要是为了采光。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老中医谢池香家的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油灯下,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办公桌、架子床、茶几、高背椅是原物。桌上青油灯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砚台是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使国民党当局惶恐不安,为了把革命根据地扼杀在摇篮里,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对井冈山发动多次“会剿”和“进剿”,经济上对井冈山实行严密封锁,使井冈山根据地所需的布匹、食盐、药材、用油等都十分缺乏。
为了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毛泽东精打细算,教育红军战士节约战略物资。因井冈山只出产少量茶油,大部分用油要靠下山打土豪获得。因此,毛泽东率部队刚上井冈山时,就向部队宣布了用油的规定,即各连及其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油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时,应将油灯熄灭;连部留一盏油灯,供值班、查哨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在井冈山上,全军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一规定。每到夜晚,随着熄灯号的响起,战士们就吹灭了油灯,只有连部的一盏油灯点燃着。{八角楼的灯光}.
毛泽东抓了这件看似不大的小事,让战士们懂得了怎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使有限的物资能使用更长的时间,以度过革命的难关,迎接胜利。同时,毛泽东以身作则,他每天都要工作至深夜,本来按规定连级以上干部办公可点三根灯芯,但毛泽东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办公。就是在这样的油灯的微弱亮光下,毛泽东先后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名文章,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这盏油灯陪伴着毛泽东,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正因此,八角楼的这盏青油灯成了革命的指明灯,它在茫茫的黑夜中,指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篇三:《场景》
关于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馆内场景的介绍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基本情况 )
建筑风格解读:一座不设大门、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融现代与传统元素于一体,散发着浓浓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彰显出一流展馆的风采和风范。
2005年9月开始建设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座落在井冈山茨坪中心,占地1.782公顷,主体建筑为四层框架结构,一层为停车场、报告厅,二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用房,三、四层为展厅,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
这是一座融传统元素于现代理念的宏伟建筑。它依山面水,与茨坪革命旧址群隔挹翠湖相望;它以井冈山的民居“围屋”为建筑主体造型,正立面巧妙地通过墙面内收处理形成“五指峰”的意象,屋顶则像一顶红军帽这一切都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设计者来自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是从省内外各大设计单位提供的7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并经10余次修改而成。
建一流展馆,设计者就该出手不凡。“如今的建筑材料、建造方法等已发生重大改变,应该让革命文物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全新载体。我们想做的,就是要建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红色建筑’,并争取100年不落后。”设计者这样说。
有了新颖大气的外观设计,建筑内在的气质如何表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胸襟应更加开阔!设计者们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定位为公共文化场馆,充分考虑了革命博物馆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新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茨坪红军南路之间,一个开阔的休闲广场已经形成。从休闲广场可以走进未设大门的博物馆,并经红色花岗岩铺成的149级台阶拾级而上,直抵后山峰顶的雕塑广场。游客可以在气势磅礴的大型雕塑作品《胜利的起点》前留影,之后,还可以到4楼临街的咖啡休闲室小憩。
一位建筑专家观看后大为赞赏:这是用一条开放式的道路将休闲广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红色文化、绿色资源联为一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参观者与红色文化形成思想交融的博物馆。
一级,一级,踏着红色的阶梯,缓步“红色之路”上,不朽的历史如同群峰莽林中的缕缕云雾熏弥漫而来,令人感奋——5万革命先烈长眠于井冈山,这里的每一朵杜鹃都曾被鲜血浸染,每一棵小草都在讲述动人的传说,每一条小溪都流淌着悲壮的旋律,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钢铁般的誓言
60多台投影仪,意大利品牌的专业展陈灯光,一键式多媒体场景遥控技术国内外一流科技和现代技术手段,成为实现视听震撼、精神震撼观展效果的重要保证。
( 序厅 )
雄奇秀美的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80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培育了带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
80年后的今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一座记录辉煌历史的全新建筑在井冈山拔地而起。它,就是备受关注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井冈山“一号工程”主体性建筑——新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踏过一条预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红色之路”,走进序厅,只见一团耀眼的火焰,定格在老式油灯上面。它,是八角楼上的那盏彻夜不熄的油灯,是照亮了中国革命道路前进方向的燎原星火。半景油画、室内置景组合成的艺术造型——井冈山主峰,在声光电的烘托下巍然屹立眼前。油灯的下方刻有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序厅是设计者精心打造的场景。井冈山“一号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的负责同志与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设计者精心谋划,集思广益,确定围绕井冈山精神这个核心主题凸现该馆个性色彩,以融合声光电多媒体技术,辅以半景画加室内置景及油画、雕塑等美术手段,着力营造美轮美奂的场景、令人震撼的首个观展高潮——走进序厅,只见柔和的光线下红色道路从脚下延伸至群山深处,半景油画、室内置景组合成的艺术造型——井冈山主峰,在声光电的烘托下巍然屹立眼前。仰望井冈,厚重的云层遮不住黎明前冲天明澈的光芒;放眼重峦叠翠,五百里井冈犹如莽莽巨龙横空出世。主峰脚下,两棵参天大树前,一盏油灯划破黑暗的夜空,那是八角楼上的那盏彻夜不熄的油灯,那是照亮了中国革命道路前进方向的燎原星火。画外音在耳边铿锵响起,主峰前移动的电子屏幕重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光影变幻下,序厅两侧的浮雕群像,一个个英雄人物呼之欲出
( 第一展厅 )
第一部分
——南昌起义 场景——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迈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的第一步。
场景介绍:这是一个舞台剧的效果设计,采用场景加绘画形式加一体现。前景中的环境布置和人物雕塑与背景画自然衔接和过渡,结合声、光、电、视频演示展示了南昌起义的历史风采。侧面墙上的液晶电视循环播放相关的资料片。画外音解说向观众讲述南昌起义的全过程。同时,利用灯光、音效的变化体现所要表达的效果。
——毛泽东上山思想提出 场景——
1927年“马日事变”后,毛泽东在武汉召集湖南的同志开会,提出“在上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
场景介绍:采用石材与铸铜材料想对比、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生动表现了拿起枪杆子闹革命这一主题。手拿枪杆子的主题浮雕、渐变的文字装饰与铸铜圆雕的人物形象将毛泽东“上山下湖,保卫革命”的著名论断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
——三湾改编 场景——
1927年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部队将原三个团缩编成一个团,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一级,营团设党委,连以上设立党代表。
场景介绍:场景介绍:复原枫树坪的环境气氛,着重营造枫树坪原址的气氛,反映改编的过程和党支部在军队中的作用。在主题墙面前放置一块可以让观众点击触摸的三个主题按钮,并在主体墙面上用背投屏幕同步展现三个主题画面,内容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生动地反映了改编的过程和党支部在军队中的作用,告诉人们我们党在这里对军队的建设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改编。
——新城战斗 场景——
1928年2月18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攻克宁冈新城,歼敌一个营和一个警卫团,缴枪数百,并活捉敌县长张开阳。
场景介绍:采用实景与画面、雕塑人物、声光电综合艺术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再现当年攻打新城时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分
——朱毛宁冈会师 声光电 场景——
1928年4月底,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在宁冈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朱毛会师壮大了红军力量,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
场景介绍:这是一个结合大型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象演示的综合性表现展项。游客进入场景就能看到会师广场前的龙江书院,四周用图象和实景结合,创造一个宽广的广场效果。
展项的超宽背景投影墙由9台投影构成,用扣像技术将动态人物投射出来,并采用双屏无缝拼接技术组合成宽幅投影,重点表现了朱德、毛泽东两位伟人握手的瞬间。演示开始时,通过人物由远到近的形象,游客将看到两支队伍人潮涌动,向广场中央跑去,环绕立体声配合画面营造逼真的现场气氛。将朱毛会师的历史瞬间形象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音响、灯光的演示把会师气氛推向高潮。
——红军洞 体验场景——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中,复原了一个幽奇深邃的山洞,二潭飞瀑倾泻而下,两侧怪石嶙峋,奇峰突兀,游客穿越其中,可真切感受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训练生活的情景。 场景介绍:采用井冈山特殊的地形风貌,以投影扣像技术,艺术夸大的效果,将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鱼水情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留连忘返。
——黄洋界保卫战 声光电 场景——
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组织4个团会攻黄洋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场景介绍:采用场景结合影视的设计手法,在半开放式的场景中,前景为实景表现,背景则运用背景画和投影扣像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当观众走近场景时,弧形的背景墙开始表现激烈战斗的动态内容。同时,前景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炮弹轰炸和烟雾的效果,在配以轰隆隆的音响效果,真实地再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
——井冈挑粮 场景——
1928年10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经常与井冈山军民一起往返一百多里到宁冈等地挑粮,他们经常在黄洋界荷树下歇息。“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场景介绍:以井冈山风光为背景画,山间小径、大树浓荫,远处起伏的山岗,树下毛泽东、朱德利用小憩间隙与战士们亲切交谈,做到人物与环境切实结合,并着重革命队伍上下一致。整个场景呈现出浓厚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
——公卖处 场景——
1928年7月以后,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在茨坪、小井等地设立公卖处。公卖处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物资交流,稳定市场物价,解决根据地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的困难。 场景介绍:通过1:1的复原技术,硅胶像、实物,再现当年买卖公平的热闹场面。 ——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场景——
1928年5月20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历时3天,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研究制定了对敌斗争的政策,通过了有关决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特委会,毛泽东担任书记。
场景介绍:场景复原当时会议旧址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茅坪谢氏公祠的原貌。会场中用投影再现毛泽东演讲的形象,同时毛泽东用湖南口音演说,回答“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观众可以坐在复原的长条木凳上聆听毛泽东的讲话,体验做一次红军战士。
——《八角楼的灯光》 场景——
雄鸡晓唱,夜空如洗。八角楼的灯光穿透夜幕,毛泽东还在微弱的油灯下总结革命经验。1982年冬天,毛泽东在茅坪的八角楼和茨坪等地,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集中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场景介绍:《八角楼的灯光》场景用幻影成像技术1:1比例,运用真人比例幻影成像动态演示毛泽东、贺子珍在八角楼生活工作的情景,令游客耳目一新。幻影成像结合实物1:1复原展示领袖人物,在全国同类展馆中属首次采用。
第四部分
——八面山浴血奋战 场景——
1929年1月底,湘赣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全面进攻,八面山哨口的工事全部被敌人轰塌,红军只得用冰雪筑成防线守卫阵地,100多名红军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场景介绍:景箱内景采用微缩置景与景箱背景油画来表现八面山红军筑冰守阵地的战斗场面。用灯光,音响结合话外音演示守卫八面山哨口红军,用冰垒成哨口工事,坚守阵地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