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为什么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
为什么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
转载者写在前面的话:中国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农业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中国农村多大,农民多少?粮食需求大不大?这些就是根本问题,是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不是一句工业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或者化肥生产多了就能提高农业产量就能解决的。工业怎么发展?大鸣大放?那么多的人所需要的粮食又应该从何而来?在不能让老百姓减少在食和住的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想要刺激内需让老百姓掏钱出来消费繁荣工业等于天方夜谭
周晓农,知乎种田人
先说两个例子,湖北大冶农民侯安杰,租地1.96万亩,主种粮食,号称湖北粮王,还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400万,京山农民刘若峥,租地1290亩,主种粮食,也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100多万元。能种两季的都种两季,提高复种指数。
两人的亩均收益,似乎很不一致,这是为什么?两人都曾和我交往过一段时间,侯安杰始终不愿透露他的收支账,400万元,是有关方面的一个就低的框算数,而刘若峥则给我提供了他的收入明细账,算下来就是100多万元。另外,候安杰的土地量大,要再转租给他人种,他人只负责田间管理,候安杰负责机耕机插机收服务,他的收入,是扣除了转租者收入后的收入,刘若峥也用机械化,雇工加自己种,开支相对少。总收入不如侯安杰,亩均收入就高一些了。
两人的收入都不错,原因在于种地多。最近的情况是,有媒体连续报道了江西一些地方争着租田种的情况,导致租金猛涨,由100元、200元、300元乃至400元一亩,都有人租,到400元的租金,每亩一季还能挣个二百来元。无论是侯安杰、刘若峥,还是江西的租田户,都是种田大户。
如果说,农村想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这些人却恨不得种得越多越好?
这是因为,当一个农民只种一亩田时,即使种两季,也仅够养活自己。一亩田,种水稻,亩产千斤每斤以一元算,是1000元。一般计算,一个农民一年的自用粮是800斤(除自食外,还要喂鸡、鸭等),可出售200斤,收入是200元。种一亩田的成本,如种子、水费、化肥、农药等的成本大体是400元,不够,就还要加上一季越冬作物,如油菜,净收入大体是三、四百元,再用这个钱去贴补水稻投入,最多还有点盐巴酱油钱。所以,只有一亩地时,两季的产出,仅能养命,要想再有其他支出,就没钱了。这一亩田,只能算口粮田。如果再增加一亩田,农民就不需要再扣自用粮,全部用于出售,扣除几百元的成本投入,净收入就有了七八百元。再增加的田,可以称为商品粮田,越多收入越好。这是一个粗账,大体可让人看出端倪。
在中国,按户籍人口算,农村有9亿多人,现在,公布的农村耕地有18.2亿亩,农村人均有两亩地,看起来似乎可以,但中国的田土,大体有三分之二算中低产田土。刚才我们算的是好田好土的账,而中低产田土,有投入,也达不到这样的收益。另外,两亩地,如果一个人种,纯人工,一年田间的净工作时间,也就二十来天。这就是农村富余劳力多,都窝在农村,日子过得艰难的原因所在。
最近公布的数据说,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有2.5亿人,是不是农村就没人种地了呢?总体上不是,据我在农村了解,现在一户人家,种上10多亩地或20来亩地的人家比较普遍。比如一家人,如举家进城,地就流转出来了,或者儿子姑娘进城了,由父母亲种,50岁左右,甚至60岁以上,种上个10亩地,根本没问题。
另外,不要说平原,就是在山区,机械操作,也在大量使用,微耕机,微型插秧机、收割机,比人工的效率提高10倍左右,农忙时节,离家不远的农民工,还会回家干上几天农活,普遍的缺劳力情况并不存在。
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地越少越没人愿种,多了才有人想种;越是没人种田,就越是有人想种田。中国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转移,农民只会永远受穷。现在农民的转移,还没有完全到位。说起来,按常住人口算,城乡人口各占一半。实际上,由于转移的农民要真正成为市民还很难,还只能叫半市民化。由于是半市民化,在乡的农民,还要养老人、带进城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小孩,实际上再想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已不太现实,处于胶着状态。
城里人总以为农民不会盘算,总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农民,其实对自己的事,没有人比农民自己更清楚,农民家中,有几个在家,有几个外出,在现行政策下,什么样的做法,最有利于自己,农民会安排得比我们设想的好。现在,总算有这么多农民出来挣收开眼界了,又惊呼农村没人种田了,莫非想把农民逼回农村去不成。
问题中的说法,是一些人和一些媒体的说法,最近还有15名院士上书,说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要防止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以其身份的显著性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如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讨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假如,我们认可在乡农户,一户种上15亩田左右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15亩地,按现在的耕种技术,一个劳力花上3个月的净工作时间就够了,15亩地的产出,一年净收益有1万多元,加上农村生活成本低,以在田间的净工作时间算,收益不会低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乡农民的其他时间,还可以喂猪、做点小生意,这些账,农民自己在家庭分工中,都是盘算好的。
中国农村仍然在发生变化,不少地方,有代耕代种合作社、有“土地银行”,一些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家庭,把地存入土地银行,由代耕代种合作社种,或者到农忙回不了家时,打个手机,请合作社代劳的事也不少。中国农村,人与土地资源,还会产生些什么样的组合方式,需要再观察。现在确实有些地方土地撂荒了,这是调整中必然会发生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答案下面的讨论:
问:
中国人地关系过分紧张的情况下,一户15亩地太难了,多余的劳动力如何转移出去困难太大,「民工潮」虽然带来了城市的发展,但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并没有受益,在没有解决如何转移,如何保证转移后农民生活的前提下,谈15亩这个数字不现实;另外,中国农民有很明显的心理特点是希望能给自己留退路,纵使外出务工,也想家里有地,心中有底,我不知道您关于「种上10多亩地或20来亩地的人家比较普遍」的说法来自哪里,温铁军做过土地流转实验,效果不理想,我记得好像是不到1%,因为我只是看书了解,具体情况不能肯定,所以这里有疑问,您能解答一下吗?最后一点就是农民土地保障,现在土地归集体,在很多城市周边土地正想建筑用地转变,但产权的两权合一又为不少经济学家诟病,认为不适合中国,在xxx等人的论述中均看到这些,您的观点呢?
答:
一、关于15亩或20亩,是我在湖北农村部分平原县进村入户调查的。土地流转数绝对不止1%。有个县是50亩以上的流转(据说,上级是这么安排的)才列入统计,我在这
个县了解到的部分数字(50亩以上的),还超过了这个数字,还不要说50亩以下的。他们承认工作不细。当前农村这方面的情况,并没有人做过细的工作。
二、农地转移为建设用途,主要是城郊结合部。越往远处,转移越少。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转移为建设用途,是分享城市化的利益,不代表多数农民分享。
三、关于两权合一问题,估计这里指的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合一。这个问题复杂。首先,城市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吸纳农民工能力的不确定,决定了农村依然要充当城市用工的蓄水池,金融危机发生时,约有2000万农民工返乡,在城里一时找不到工作,回乡土地流转了,惹出了不少土地纠纷。其二、如果土地两权合一,真正能享受到土地升值好处的,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其三、由于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原因,现在中国农民的地,并非交易所得,而是一个集体分配的结果,其性质究竟该怎么定,也比较难办。
四、如果从促进农村力的发展出发,我个人一直觉得,有几点必须做到:1、城市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吸纳农民,并且消除半城市化现象,此事,有点遥遥无期;2、如果大批农民真正的彻底地脱离农村,农村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才有前提;3、农村的土地进行公司化、合作化经营,才有可能用最少的人,取得最佳的效益,由于这一点也很难做到,目前中国农产品,比如油菜籽、黄豆等,已经被国外质优价廉的产品冲击得非常厉害了。
五、农村的问题,或者说进一步改革,已经胶着了很长时间了。有些政策,现在考虑到农村的稳定,是不得已而为之,例如承包权的固化,谁要流转土地,就要向原承包人交租金,我在答题中已经说到了,最高的已经达到每亩400元,这样又会增加承租人的成本。还有各种种粮补贴,高的,每亩已达160元,大量的情况是,原承包人得补贴,承租人种粮没补贴。
六、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农业未来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记得当年加入世贸,其中难点之一就是农产品进口的开放度,好像是给了5年的缓冲时间,结果还是进展不大。
问:我家是农民,家乡那边确实是“越来越少人想要种地”,因为1.丘陵地区,田地较碎(既指这些田这里一块那里一块,也指面积很少甚至只有常见的8人饭桌那么大,南方的那种梯田多有这样的特点:碎、狭长),很难做到大规模的机械耕种与收割2.适用于这种田地的传统方法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学了3.少量的耕种基本上是满足自给自足而已,但比较累,种子、化肥、农药等等也不便宜。总的说来,在这样的地区各地有“性价比”越来越低的趋势。很多年轻人选择出去闯,年轻的劳动力少,山区大量的耕地被荒芜或者退耕还林。
答:
中国农村情况差异化很大,山区和平原,是两回事。但是,现在适宜山区的农业机械不少,技术没什么难题。山区农民转移出来了,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但是,山区还有许多留守户,由于农民工的半城市化,他们还没有条件带走老人和小孩。关于山区、丘陵、平原,未来的情况,可能会是区域分工,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在山区,过去,外出打工的农民,还能挣些钱回乡建房,现在不少农民告诉我,孩子们出去打工,能自己够用就不错了,没什么钱带回来,城市生活成本高,同时,现在的年青人进城,也还需要有些生活享受。但是,由于腾出了一些土地,不在家吃饭,又缓解了山区农村的生存压力。再说一句,中国农村或者说“三农”问题,非常复杂,每一个方面延伸开来,都可以说一堆话。知乎上关心的人不太多。真正要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城市的发展。就农村抓农村,是不行的。只是可怜了农民兄弟,他们对国家支持太多,获益太少。
问:
种15亩地,和在城市打工,即使收入相当,哪种生活更舒服?哪种更有前途?
答:
对于习惯农村生活方式的人来说,特别是上了点岁数的,他们习惯农村的生活。最早组织农民工出来,安排进厂,受不了那种严格的上下班制,很快返乡的也不少。这种事,不好简单说,谁更舒服。在江汉平原,我了解了一些种15亩田的农户,加上喂猪家禽等还做点小生意,年收入有5万元左右。这还得看农民怎么当了。如果农村的面貌彻底变化,种田的农民,也会换代的,不会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了。
问:按照这些说来,是否只要我们一直只能在地球上发展,科技没有更突破性的进展,这个问题就一直无解吗?
答:人类到其他星球生存,现在只能是一种想象。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会形成一个什么格局,能否使人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更合理,也只能再看。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在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下,主要还是从求稳的方面考虑的,我觉得,不能说这种考虑不对,但当前农村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这个矛盾,恰恰制约和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
仅以机械化的耕种为例,新式农机具存在大量的窝工现象。
另外,农作物的单产是有极限的,潜力最大的是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光能、肥料、种子等各方面的配合,有一个最佳临界点。超过了,要再增加会很难,超过了,会产生投入大于收益,收益为零,甚至破坏生产条件。在我看来,目前,农业生产,固然还有科技问题,但在人多土地少的情况下,更大的问题的是,发展空间受限。
问:我是农村小孩,陕西关中这边人均1亩五分地好像,一般般情况下一户也就是7、8亩地,自己的加上承包的,沿河的沙地便宜会有人有几十亩地。但是一般情况下,一年两料庄稼,一料的话小麦和玉米亩产也就1000左右斤,买不了多钱。又加上肥料、耕种、灌溉等,确实没有多少收入,在外边,做小工,一个月都可以赚3000多块。肯出力气的人,确实觉得种地是划不来的。特别是年轻人。
旁人回答:
小麦或玉米亩产1000斤可以卖多少钱呢?我这里的小麦至少都是1块以上一斤的,那一亩收入至少是1000元,几十亩的话也有几万元了,除去肥料、灌溉成本,比3000*12=36000减去在外租房、吃饭、交通能少多少呢?当然,如果只有几亩地的话确实收入很少,但想来若有几十亩,收入应与外出打工相当吧?诚问!
问:
我所在的农村,就在湖北大冶,与侯安杰是一个镇。我这里的水田,解放以前是片湖,后来围湖造田,人为造出的耕地,所以应该算是产量不错。现在我们这边耕地的现状很奇怪,40岁以下的人,都在打工,也不是外出务工,就在本地,一天80到300不等,150每天的居多,包括男人,也包括妇女。按理说,这种情况下,耕地的人应该越来越少,做一个月的钱就够买一年的粮食了,但是,真正租出去的田地,十分之一都没有,或许更少,具体不清楚,根据收割的时候,哪些田是机器收割估计出来的。因为种田是时段性的,忙的时候也就那么几天,而在本地务工,自由性很大,所以耕地流失的情况就很少见,在大冶农村,这种务工模式很普遍。
还有另外一个极端,80%–90%的田都出租出去,仅留几块菜地。大冶是一个矿冶资源性的城市,矿产的储量是比较大的,一部分乡镇勘探出新的矿产,铁矿,金矿,采矿,还有其延伸性的上游或下游行业,周边服务业,就会成为主要收入。相比较,一个是年收入才几千,另一个是年收入几十万,几千万的,一点耕地根本算不了什么。大冶资产过亿的矿老板大部分都是农村的,敢闯先富。所以,在一些村子,也出现了一些“鬼村”,只有几个老人,都在十几里之隔的市区买房买店,脱离了传统的农村。吐槽一下,大冶这么个不知道几线的县级市,一般的房子每平米都在5000左右,一片一片的楼盘,质量再垃圾都卖的出去,宝马奔驰满街跑。
在大冶农村,还有一种情况,是传统的耕地流失,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没人耕种。大冶有个地方叫殷祖,是革命老区,丘陵地带,一度偏僻,穷,改革开放后以仿古建筑出名,遍布全国各地。整村整村的,外出从事古建,无人耕种的田地都出租。就前两个月,新闻报道,有殷祖本地的年轻白领,辞职回乡租田种的。顺便说一句,古建也很赚钱,不管是老板还是普通工人,一般的工人工资都是6000起,熟练师傅按万算。所以,就那么一个偏僻的只有一条半街的小镇,光今年年初,就有将近十个商品房在建,大量的年轻人都从山上下来,在镇里买了房子,田地就更没有人种了。
总的说来,越来越少人种田,起码在大冶,是普遍现象,农村90后的年轻人,都是没下过田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没有谁规定,住在农村的人就必须种田,养活那些城市里的人,每个地方的人都应该有选择他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权利,市场经济才是合适的,某一天,种田比打工更赚钱的时候,自然有更多的农民去种田。某一天,当农民不是一个群体,一个阶级,只是单纯的一个职业的时候,自然会有人种田的。
答:
xx是大冶市人,去过大冶和大箕铺镇。大冶是我国青铜发祥地,著名工矿区,大冶一名即因冶炼而来。境内有著名的铜绿山厂古矿遗址。现在的资源,已经走向枯竭。
大冶属山地、丘陵与平原相间之地,既有矿区,又有农区,还是劲牌酒的产地。这些条件,使大冶农村分工分业的状况,较之一般的县为突出,农村有钱的比较多。侯安杰属在种田方面突出的例子。
正是由于分工分业突出,一部分田地,至今还没人种。侯安杰租种的田地,记得还包括了毗邻阳新县的一部分。他租地讲究效益,需要连片,适宜机耕机收,需要有一定的水利条件。达不到这些条件的,就不租了。有一些地,可以投入不大,就能实现较好水利条件的,侯安杰就自己修建了。至今还撂荒的地,总有这样或那样一些原因,不适宜规模化种植。
由此看来,即使是像大冶这种农村分工分业突出的地方,人与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资源的组合,仍处于调整期,还将在人们的自主选择中,进一步调整。
问:
的文章写得挺专业的,数据什么的都有,但是我感觉您可能不是农村出身或自己真种过地。xxx的回答的情形和我家里的情形差不多,我家那是一口人一亩二分地。在我了解到的农村朋友告诉我的家里的地的情况,大多是一口人1到2亩,我媳妇家那里由于有个大水库,她家一口人还不到一亩。像大冶这样的矿区,应该不算中国典型的靠耕地生存的,靠矿更易生存而且能致富,谁还会种地。我觉得这不是典型的中国农村情况,毕竟大多数地区是没有矿或其它经济作物的。其实不种地仅仅是因为有其它出路,而其它出路比种地出产更高。前些年我家那边也都出去打工不种地,很多地都荒了,但近几年地又都种起来,当然并不是说
篇二:《关于农民种地的相关分析与思考》
关于农民种地的相关分析与思考
邹传舜
人首先要吃饭穿衣,种地当然必不可少。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有人来做这份工作。所以世界上没有比种地更重要的工作了。而作为种地的人——农民,按理自然也应当是最值得全社会尊敬的人。(我们的衣食父母呵)
其实种地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和世界上其它工作一样,要想做好也很难。 一个种地的人,起码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天底下什么工作不是这样呢?)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呢?你先要了解你种的那块地,所以你要学点关于土壤的知识,比如它的酸碱度,它的团粒结构,有机质的含量等等。如果土壤不良你要学会改良土壤,无法改良或者说改良的成本太高,你就要因地制宜,去选择适合这块地的农作物。了解了土壤,你还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什么样的气候适宜种什么样的农作物。改变气候更是很难的事情,哪怕是小气候。所以气候学你也要略知一二。在什么时候把适宜土壤与气候的农作物种下去?你又得了解你选择的农作物的特性。而且,农作物的特性必须要了解得比较透彻才能进行相关科学的田间管理和得到较好的收成。这个过程更是比较复杂和困难了。如何耕作?要掌握耕作技能。如何施肥?要了解肥料知识。如何防治病虫草,你要了解病虫草和相关的农药知识,还有灌溉,收获和短期贮藏等等各种知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如何“种”的技术。一个种地的人要把这些知识与技能溶于一体才算是过了“种”这一关。所有这些知识与技能,在书本上可以学到一些,但更多的还要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
以上简单的说了一些关于种地的基本知识,您或许感觉头都要大了吧?现实中,有多少种地的人能把以上繁杂的知识集于一身学得好并运用得好呢?不要说是现在种地的大多数中国农民,让任何其它所谓高素质的人来种地又能做得怎样?所谓只有专才能精,而专是要具备相关主客观条件的。目前种地的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和还没完全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国农民及三五亩地能做到专吗?所以集
中规模化农业经营才是专而精并提高效率的基本前提条件!对此,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与社会又作了哪些改善呢?经常有各类什么育种专家,植保专家,肥料专家,政策专家下乡或者在各媒体上为农民服务,其实这样做又能解决多少实际上的问题?只要现行的小农分散经营体制一日不废止,中国的农业现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由此导致出现的其它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任何根本的改变! 种地的第二关是什么呢?农资采购。你的相关农技知识学得再好,一不留神采购到伪劣农资产品,一切都是徒劳。所以你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识别农资真假好坏并在采购的同时做好防范。农资品种到达单个散户农民手里不知经过了多少中间环节,什么不利因素掺合进来都对农民具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其中质量与价格总是在最大限度上让小农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对此,中国小农永远都无法完全避免。在农资流通领域,为农民提供的农资产品不是劣货就是贵货,追根求源难道不是政府的失职吗?而只要把小农经营变成由规模化的农业企业来经营,直接采购就会完全避免!(相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请看本人获奖博文《废除农村家庭承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种地的第三关是农产品的销售。销售是整个生产过程中与收益关系最大的环节。农产品卖个好价总是农民种完地后最大的期盼。而大家都应当知道,当前国家只收购主要的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大宗农产品,其它农产品都由当地小商贩在收购。不管是国家还是小商贩,他们都不可能站在农民利益的立场上来制定收购价格。(众所周知的美其名曰的国家粮食保护价格其实就是一种对农民利益侵害最歹毒的手段!)所以,农民的利益总是得不到充分的保证。而分散的农民因为分散,他们没有力量改变这一切,政府也绝对禁止农民组织起来,(而尽管自由结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农民〉的正当权利,国家不是不知道,但它就是要翻云覆雨的欺负农民,不让农民通过组织起来自我完善服务,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与进步,不让农民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所以,从本质上说,农民贵买贱卖导致收入低的深层原因之一不能不说是被国家和这个社会野蛮侵害出来的。按
理说,农民生产农产品也和企业生产其它产品一样,在产品定价上也应当有自已的发言权,在其它各个方面也同样要享有完全相同的权利!而我们的国家与社会却总是从来不把农民正眼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