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布拉格之春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布拉格之春》

简介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但在苏联看来,其有脱离苏联控制的倾向。

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苏决定对捷进行武装干涉。6月下旬,“华沙条约组织”在

60万以上的军队占领了捷克

捷境内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数日参演部队才撤离捷境。7月之后,局势有所缓和。1968年8月3日晚华约在捷签署联合声明,危机似乎已经过去了。

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客机信号:“机械事故,要求迫降”,未予拒绝。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暴风”突击队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第24空军集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士兵直扑布拉格。

与此同时,苏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将指挥4个苏军装甲师,1个空降师,1个东德师从波兰直捣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军);驻德4个苏军师,1个东德师切断捷西部边界(西方向第二方面军);驻匈牙利苏军8个师,匈军2个师,保加利亚军一部从南部进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军);苏波联军4个师进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军)。同时苏军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捷军开始全面电子压制。

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进攻开始6小时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几百万捷军被全部缴械,北约也没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

这次代号为“多瑙河”的军事行动,是苏军一次典型方面军群进攻战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动用4个方面军,1个坦克集团军,4个多兵种合成集团军,26个师,约30万人。但由于进攻过快,两个战略方向的后备坦克集团军群均未出动,只动用了各集团军,师,团的直属坦克,共有900余辆坦克和约8000辆AT-AT装甲运输车。

鉴于所有人都还没忘记1956年发生在匈牙利的悲剧,杜布切克并没有组织抵抗,在这次事件中仅有80个捷克人被杀,与匈牙利事件相比,大大减少。

1969年4月,古斯塔夫代替杜布切克,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与导火索。

1968年8月20日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英语:Prague Spring 捷克语:Pra猁欀é jaro 俄语: 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那段历史,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共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斯大林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纳特拉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1968年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新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东欧地区的霸主地位。

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

这次事件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

编辑本段背景

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做的秘密报告中对于斯大林提出了批评,波兰、匈牙利等国的共产党体制受面临了很大的危机。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进入60年代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兼总统安东尼·诺沃托尼的统治开始动摇。尤其在恢复50年代大清洗牺牲者的名誉问题、经济增长减缓问题、斯洛伐克的自治主张等问题上,诺沃托尼受到了很大的抨击。

1967年,在第四次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大会上,帕维尔·科胡特、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等作家开始批评共产党。在10月末,学生在布拉格市区又发起了关于学生宿舍设施的抗议游行,最终被党部派出的警察队伍镇压。此外,在共产党内部,斯洛伐克共产党方面对于诺沃托尼的政策也提出了强烈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非正式访问捷克斯洛伐克。诺沃托尼期望得到苏联的支持来平息事态,但是勃列日涅夫认为这只是捷共党内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表态支持(当时他说“Это Ваше Дело(这是你们的问题。)”)。结果,在没有消除党内对立的情况下,党中央委员会大会在12月召开,会上一致批评诺沃托尼的领导,他对第一书记和大总统的兼任的结束也在所难免。

编辑本段过程

捷共全会

1968年1月5日

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

1968年1月5日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会上,诺沃托尼的第一书记职位被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取代。

这次大会的结果,导致了对新闻出版物的事先审阅制度的废止,并且使得对于诺沃托尼体制中的核心党干部以及内阁成员的批评的升温。2月,与诺沃托尼关系密切的国防部领导叛逃到美国。这位高层干部不仅因为挪用公用资金而被调查,而且在之前与另一位将军合谋企图发动政变,维持诺沃托尼的权力统治。这起事件成为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使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当时仍留任总统的诺沃托尼。到了3月份,诺沃托尼领导层的主要党政干部都相继离职。其中包括内政部长、总检察长的辞职,这些人的离去导致与苏联(尤其是克格勃)关系紧密的安全机构的改革浪潮。3月21日,诺沃托尼终于提出辞职,新任总统为二战英雄路德维奇·斯沃博达。

4月,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行动纲领。在这份文件中,提出了“新型社会主义模式”,内容包括:

修正共产党的权力集中

恢复在大清洗中牺牲者的名誉

以联邦制为原则解决“斯洛伐克问题”

强调企业自身责任,引进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改革

言论和艺术活动的自由化

在外交政策上,在强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同时,也通过引进科学技术强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

之后,又成立了以欧德里希·切尔尼克为总理的新内阁班子。副总理为主张改革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奥达·锡库,另外,在50年代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的古斯塔夫·胡萨克也成为内阁成员。国民议会的议长由受国民欢迎的约瑟夫·斯姆鲁科夫斯基担任,国民战线议长由弗朗切克·库里盖尔担任,至此,捷克党政的主要部门都被改革派掌权。整个社会在“行动纲领”的指引下,开始进行深入的改革运动。其中,工会、青年组织、社会民主党以及KAN, K-231等非共产主义政党开始积极活动。在此同时,关于改革内容的分歧也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对于改革运动的激进化表示怀疑的集团,他们希望与苏联接触,

在斯洛伐克地区重视联邦化的倾向。

根据华约各国的约定,6月份将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考虑到苏联军队即将到来以及同盟国的忧虑,在5月末召开的党中央委员会大会上,捷克领导人强调了右派修正主义的危险性,并将在国民战线范围以外活动的政治组织视为“反共活动”,并且表明了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态度。另外,也决定提前在9月份召开第14次共产党大会,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将坚持改革路线的印象。这是因为在临时党代会上不可能再让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中央委员再任,如果党员正式大会顺利召开的话,改革派实力将会巩固自己的地位,使改革不会半途而废。

6月27日,由瓦茨里克起草的“两千字宣言”在主要报纸上刊登。其内容与“行动纲领”并无多少变动,因此也使得苏联将这个宣言视为“反革命”的先兆。

主义阵营忧虑

在1月份权力层交替的时候,波兰和东德首先表示了关注。1月中旬,勃列日涅夫访问两国,哥穆尔卡与瓦尔特·乌布里希都表示“反社会主义”的影响将超越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境,会波及到社会主义阵营全体,因此各国的共产党体制的基础将受到严重动摇。尤其在波兰,3月发生了学生游行,其中有人提出了“也给波兰一个杜布切克”的口号,因此哥穆尔卡对此更加担心。另外,在2月22日举行的1948年革命纪念庆典上,勃列日涅夫等各国首脑纷纷出席,各国领导人都切身感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气氛,也注意到媒体上开始出现对共产党直接的批评文章,于是对这场改革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忧虑。

苏联集团动向

从杜布切克就任第一书记开始到苏联军事干预的8个月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各国通过会谈中的批判、联合军事演习等方式,从政治上、心理上、军事上尽力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体制的解体以及改革运动对本国的波及。

德累斯顿会议

(3月23日)

诺沃托尼辞去总统的事件使苏联领导层感受到强烈的危机,于是在德累斯顿,召开了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参加的多国首脑会议。从此次会议直到8月军事干预为止,除罗马尼亚外的华约5个成员国多次就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势举行多国会谈。由于在会前捷克领导层被通知本次会议是讨论各国经济问题,因此在会议刚开始就遭到各国严厉批评的杜布切克代表团无法就改革运动做出充分的答复。在会上,除匈牙利之外的四国代表团一直认为这场改革运动是反革命的先兆,并担心会侵蚀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对此表示这场改革的主旨在于强化共产党体制,并且得到了国民的多数支持,然而并没有得到其他各国的理解。

莫斯科会议

(5月4日、8日)

随着“行动纲领”的通过和改革运动走向高潮,捷克国内对于共产党体制和苏联的同盟关系的批评也日益增多。对此,勃列日涅夫领导层感到非常忧虑。在这种情况下的5月4日,访问莫斯科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杜布切克、切尔尼克、斯姆鲁科夫斯基等)与苏联领导层进行了会谈。在此之后,8日,哥穆尔卡、乌布里希等各国首脑在莫斯科集中,听取了勃列日涅夫关于苏捷两国会谈的报告,并随即决定提前实施华约组织联合军事演习,并支援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的“健全势力”。5月中旬、苏联总理阿列克谢·柯西金与国防部长安德烈·格莱乔相继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联合军事演习

6月18日至30日间,华沙条约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本次演习含有多层目的:1为了牵制在9月份临时全党大会中改革派势力的增长;2为了军事介入做好预先

准备。另外,在军事演习结束后,各国军队并未立即撤退,这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国民逐渐怀疑军事介入的可能性。

一辆苏军坦克被愤怒的人们涂上了纳粹的标志

华沙会议

(7月14日-15日)

在“两千字宣言”出台后,苏联领导层将其视为反革命的证据,并对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发出了召开多国会议的建议。(同样的建议也从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发出)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在研究该建议之后,反而向苏联提出首先举行两国会议,在调整意见的基础上,举行包括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国参加的多国会议。然而,苏联中央拒绝了这个建议,并通知将于14日在波兰举行多国会议。会议前日的13日,受勃列日涅夫的委托,卡达尔与杜布切克、切尔尼克等人会谈,试图说服其参加华沙会议,但是捷克方面反复主张之前的意见,未接受劝说。于是,在华沙集会的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领导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况下,就这场改革运动展开了讨论。其中,保加利亚代表团提出了请求军事干预,各国都表示对改革运动的危机感,最终,苏联领导层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各国共同签署的照会,表示将全面支援对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秘密会谈

7月20日 在匈牙利疗养地巴拉顿湖畔,对改革持批判态度的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比利亚克与苏共政治局委员兼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谢雷斯托举行秘密会谈。其间,谢雷斯托指出军事干预的实施必须要有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要求才能实行。

切尔纳会谈

(7月29日-8月1日)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在两国交界处的切尔纳举行两国会谈。会议原定举行一天,最终却延长至4天。会后发表的公开声明只提及将于8月3日在布拉迪斯拉发召开多国会议。苏联在会谈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做出了一些让步,双方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因此没有直接作出军事介入的决定。然而,关于这些共识,两国的认识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也是日后军事介入的诱因之一。这些共识的内容包括:

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恢复新闻审阅制度,加强对媒体的控制

解散非共产党派系的政治组织

撤换部分改革派领导人

布拉迪斯拉发会议

(8月3日)

在布拉迪斯拉发举行了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捷两国的会议,会后发表了共同声明。在这次会议中,由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的“健全势力”发出的请求军事支援的信件送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手中。

编辑本段结果

军事介入决定

布拉迪斯拉发会议后,苏联的媒体对捷克的改革提出了批评,但是总体来说局势似乎有所缓

篇二:《“布拉格之春”事件回顾与评析》

“布拉克之春”事件回顾与评析

摘 要:捷克斯洛伐克历史文化悠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称为东欧民主的“橱窗”。它敢于摆脱前苏联的控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布拉格之春”就是二战后初期捷共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新尝试。本文在对“布拉克之春”事件发展始末做简要总结和归纳后,对于此次捷克的社会主义改革进行了评述与反思,以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布莱克之春;杜布切克;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一、事件还原

1968 年8月20日晚,距捷克首都布拉格市中心仅6公里的鲁津机场,一苏联民航客机因机器故障, 要求允许紧急降落。机场人员准许这一要求。但客机降落后,几十名挥动手枪的突击队员冲向指挥塔,后者被占领。几分钟后, 苏联空降坦克直袭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包围捷共中央驻地党中央大厦,扣押了其最高领导人——捷共第一书记亚·杜布切克和一些其他政府要职官员。

捷克斯洛伐克在没有任何反抗的情况下被全面占领。占领军是由苏联国防部副部长、陆军司令巴甫洛夫斯基将军指挥的华约部队的24个师。它由5个国家的部队组成——16个苏联师,3个波兰师,两个东德师,两个匈牙利师,一个保加利亚师。

于是,全世界的焦点都投向捷克斯洛伐克, 并得知苏联军队是为“布拉格之春”而来;此时,全世界都在追问,什么是“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人在1968年春天到底干了什么?

二、“布拉格之春”及其发展过程

“布拉格之春”是原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杜布切克时期(1968,1—1969,4)由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的、有明确纲领的、内容全面的一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运动。

60年代中期,捷克的经济开始恶化,从59年到68年连续9年未完成计划,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引起人们严重不满,党内的一些干部也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于是一场得到全国人民支持的改革运动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

1968年4月初,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通过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行动纲领》(简称《行动纲领》),它在社会主义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具体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深层次的示范效应,同时也震动了整个世界,出现了西方人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局面。

正如德国学者沃尔冈·莱昂哈德所说:“这个十分详尽的行动纳一开始就冷静地对1968年以前的统治制度作了批评,然后提出了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建议”,强调“世界上不存在包罗万象的、为所有人满意的社会主义模式,可以把它随处运用到任何国家的具体条中去”、“机械地照搬苏联的做法会大大地损害社会主义的利益”。

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但由于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强调中央集权管理,造成政府和企业的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同时,在政治清洗中造成大量冤假错案,“共产党人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气氛一去不复返了”①。1955年诺沃提尼担任第一书记,后又兼任共和国总统,大搞个人崇拜,压制党内民主,并受苏联通过华沙条约、经互会的控制,大搞“国际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经济严重下降。67年,为了摆脱困难,推行“新经济体制”,结果经济更加恶化,市场供应不足,通货膨胀,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捷陷人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国内要求改革的力量日益发展。

1967年11月底,捷共中央全会讨论根据十三大决议拟定的《捷共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提纲,围绕党中央第一书记和共和国总统是否由一人兼任的问题产生了尖锐的分歧。从表面看,这是党政职务的安排问题,而实质上却是,以党政合一、中央集权为基本特征的一套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是否合适, 需不需要改革的间题。主张改革者认为:为了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通过集优化道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就必须充分调动和广泛发扬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积极性。为此,坚决实行党内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已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那么党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作用,而且将会丧失人民的信任,甚至可能引起社会危机的灾难性爆发。

时任斯洛伐克书记的杜布切克指责诺沃提尼的“行为象一个独裁者”,畜意① 姆林纳日:严寒来自克里姆林宫。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破坏经济改革,要求将党政分开,而诺沃提尼也批评杜布切克和主张改革者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会议的激烈辨论达到了互相进行威协的程度,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只好决定休会到12月再继续开会。12月,诺沃提尼请求苏联支持,在当时,苏联的态度在捷克政治领域中是一个巨大的因素,勃列日涅夫突然访捷,将捷的对立两派搞得更加紧张。中旬,中央全会在十分激烈的气氛中举行,诺沃提尼又策划以武装力量来压制改革, 因被揭露而失败,使捷的局势更加复杂,陷人混乱。1968年1月,经过激烈斗争,捷共终于作出重大决定:将第一书记与总统职务分开,杜布切克任第一书记。由于改革派想通过正常秩序逐步解决人事安排问题,诺沃提尼仍任总统,但他却以此身份,阻挠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布拉格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