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微信群我怎么不能@所有人 微信群怎么@所有人

节日作文 zuowen 5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微信群?》

龙源期刊网 .cn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微信群?

作者:许维

来源:《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15年第05期

终于自由了!

某日,微信发布了一个新特性:退出微信群不再有“XX退出了群聊”这样的提示。得知以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无提示退群是微信春节送给我的一份大礼啊!”结果下面n多人点赞,纷纷表示这个改进相当的好……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老板任向晖两个人默默不语,闷头忙着退群。过了一会儿,他有点炫耀地跟我说:“我退了有差不多10个群。”然后我面无表情地说:“我最少退了20个吧。” 微信群刚出来的时候,着实红火了一阵子。我还记得2012年四季度的时候,第一批微信群出现了,当时有两个群我都比较喜欢:一个是只有几十人的新媒体主编群,当时国内主流一线互联网科技圈媒体的主编都在里面;还有一个是NYPM群,有500人之大,汇聚了中国互联网圈子里的许多活跃分子。后来,我自己也建立了一个“网商天下”群,把我多年认识的电商行业大佬们都拉进来了,外面有不少人托关系找我要求加入这个群。

当年的微信群真是很热闹的,干货多,话题好,互动的人非常踊跃,群主对群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如果有人发广告、灌水,一次警告,两次直接踢掉。

不过这美好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渐渐的群多起来了,我也经常莫名其妙地就被拉进某个群里去了。

以前加入某个群,群主一般都会郑重其事地介绍一下,告诉大家来的这位什么来头,然后群里的兄弟们还会热情洋溢地欢迎一下。

后来呢,拉进去也就拉进去了,别人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其他人都是干什么的,更有趣的是,有时候你连拉你进去的人都不认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评微信群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朋友们在私底下聊天的时候也普遍表示不胜其扰。

天真的孩子可能要问了:“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不退群呢?”

退群?说得轻巧,可是你一退群,所有人都能看到“许维已退出群聊”,你这不是驳人面子吗?在中国,你懂的。

所以,听到微信可以无提示退群的那一刻,我真是发自心底里的高兴:终于自由了!

篇二:《从微信无提示退群引发的思考》

从微信无提示退群引发的思考

前不久,微信发布了一个新特性:退出微信群不再有“XX退出了群聊”这样的提示。得知以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无提示退群是微信春节送给我的一份大礼啊!”结果下面n多人点赞,纷纷表示这个改进相当的好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老板任向晖两个人默默不语,闷头忙着退群。过了一会儿,他有点炫耀的跟我说:“我退了有差不多10个群。”然后我面无表情的说:“我最少退了20个吧。”

微信群刚出来的时候,着实红火了一阵子。我还记得2012年四季度的时候,第一批微信群出现了,当时有两个群我都比较喜欢:一个是只有几十人的新媒体主编群,当时国内主流一线互联网科技圈媒体的主编都在里面;还有一个是NYPM群,有500人之大,汇聚了中国互联网圈子里的许多活跃分子。后来,我自己也建立里一个“网商天下”群,把我多年认识的电商行业大佬们都拉进来了,外面有不少人托关系找我要求加入这个群。

当年的微信群真是很热闹的,干货多,话题好,互动的人非常踊跃,群主对群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如果有人发广告、灌水,一次警告,两次直接踢掉。

不过这美好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渐渐的群多起来了,我也经常莫名其妙的就被拉进某个群里去了。以前加入某个群,群主一般都会郑重其事的介绍一下,告诉大家来的这位什么来头,然后群里的兄弟们还会热情洋溢的欢迎一下。后来呢,拉进去也就拉进去了,别人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其他人都是干什么的,更有趣的是,有时候你连拉你进去的人都不认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评微信群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朋友们在私底下聊天的时候也普遍表示不胜其扰。天真的孩子可能要问了:“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不退群呢?”退群?说的轻巧,可是你一退群,所有人都能看到“许维已退出群聊”,你这不是驳人面子吗?在中国,你懂的。

所以,昨天听到微信可以无提示退群的那一刻,我真是发自心底里的高兴:终于自由了!就像我第一次发现51230.com婚恋网站那个查看好友时可以隐身的功能一样兴奋,有时候一个细小的设计,击中的却是用户的心灵。

退完了那20多个群以后,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微信群呢?琢磨的结果是:因为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发生了错位。用人话讲就是:微信群这个功能没问题,但是我们用错了地方。

古往今来,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演进,信息传播的模型只有两个:“管道式”和“广场式”。 管道式传播包括交谈、开会、写信、电话、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即时通信)等,他们的共性特点是:

1、方向性:信息有明确的接收人,不是无目的的乱发。

2、私密性:除了发信人和接收人以外,其他人对信息不可见。

3、平等性:发信人和接收人的身份可互换,双方都是发信人,也都是接收人。

4、强交互:发信人期待获得接收人的反馈。

5、小范围:参与人数较少。

广场式传播包括演讲、大众媒体(纸媒、广播、电视)、BBS论坛、微博、朋友圈等,他们的共性特点是:

1、盲目性:信息没有明确的接收人(虽然大众媒体在面向广告主推销的时候都号称自己是“精准传播”)。

2、公开性:除了明确禁止的人以外,其他人对信息都可见。

3、角色性:有明确的“媒介”、“受众”身份区分,二者角色不可互换。

4、弱交互:发信人对接收人反馈的预期较弱。

5、大众性:参与人数可以非常多。

很显然,管道式传播和广场式传播是一对矛盾体,虽然今天我们的信息技术已经能够让二者“融合”起来(比如说广场式传播也可以有反馈回路),但是它们根本性的矛盾还在那里。 微信群本质上是管道式传播的一种变体,当群成员数量比较少的时候(比如个位数),它具有封闭式传播的所有特点,因此我们会用它来进行在线交流、工作协作。我们并不讨厌这种小范围的微信群,相反我们还认为它很有价值。

可是我们讨厌那种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微信群:它们虽然看起来像是一间密室,但却毫无私密可言;它们的每条信息都提示我去阅读,但却和我完全无关;它们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但却没有任何价值;它本来应该是一根管道,但却被撑成了一个广场。

昨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天哪,这不就是我大学时候梦想拥有的那种书店吗?感动到哭了”。

当我把它发到朋友圈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我想发就发了。可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把它发到某一个微信群当中,因为那会让人感觉很二,我为什么要通知群里所有人我喜欢某家书店呢?人家为什么非要看我这条消息呢?

这就是封闭式传播和广场式传播的根本性不同:管道式传播是带有强迫性的,当你收到消息以后你必须要去阅读它,因为你天然的认为它和你有关系;而广场式沟通则没有强迫性,受众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所以你不必担心打扰到他们。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微信百人群背后的“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答案挺简单的,就是社交。大家都想认识更多的人,都想让自己变得更有名气,于是就加群、拉群,希望通过这条路径来拓展人脉。可是这个需求和微信群本来应该对应的用户需求偏离了,微信群本来解决的是少部分人的沟通和协作问题,现在却被拿去用作社交工具,不被玩儿坏才怪呢。

其实要解决社交需求的话,阿里来往的“扎堆”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它也是群,可它采用了微博这种广场式传播的产品形态,而不是聊天这种管道式传播的形态,它可能更适合圈子社交这个需求。不过很无奈,微信太强大了,根本没给来往验证答案的机会,所以这也就只能是我个人的一种猜测了。

虽然说了很多微信群的不好,可是微信群其实挺冤的。作为小范围的沟通协作工具,它非常好用,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多人信息共享的需求。从微信产品运营的角度来讲,微信群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微信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它创造出来一个让用户去邀请用户的需求,延展了产品的外部性。

但事情总是在变化的,在用户基数较少时候合适的策略,当用户基数扩大之后可能就会不合适,负面的效应也会暴露出来。现在微信团队看到了微信群对用户体验造成的损伤,然后用“取消退群提示”这个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巧妙的解决了问题,这真的是一种智慧。

篇三:《微信中如何向所有人分享音乐的方法》

微信中如何向所有人分享音乐 分享音乐的方法

QQ音乐,可以将自己喜爱的音乐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打开QQ音乐,需要分享某首正在播放的歌曲时,单击下载按钮右侧的菜单按钮,选择“点歌分享”,会弹出一个分享界面,在这里选择“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按照提示登录微信,随后会弹出点歌界面。可以分享“朋友圈”不可以向所有人。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微信群我怎么不能@所有人 微信群怎么@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