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
时间如同一个沙漏在流动着。转眼间,我们的祖国已度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如一阵阵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 俗话说得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听奶奶说,三十年前有的人穿颜色单调布料粗糙的衣服,也有的人身上套的是打满补丁的破布烂麻,而且还破烂不堪的!这里破个洞,那里破个洞,衣服色彩也很单调,一件衣服兄妹几个轮着穿,这些都没有我们现在穿的衣服来得舒服、暖和!虽然以前的衣服只需要十几元就能买到,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每件衣服都得用很多价格才能买起。而且现在的衣服五颜六色,款式新颖,世界品牌、国际品牌都有,真是一应俱全啊!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听妈妈说,她们一周能够见到肉就很不错了。把吃一顿饺子就叫改善生活。米面很少。有时还要吃些棒子面的窝头、白薯等当主食。菜都是自己家的院子里种的,自给自足。奶油冰棍5分钱,糖1分钱1块,白菜2分一斤,西瓜是2角钱一个。现在我们想吃什么只要你装着钱,在市场上就会采购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让你一饱口福呢! 俗话说得好: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过去家里是很简陋的房子,外面下大雨,屋里面要下小雨。住的都是那种茅草屋,好点的也只是砖墙小平房,而现在却住高楼大厦、别墅,多豪华啊!既外观好看,而且住得还舒适呢!以前人们做饭时,屋里到处都是烟,现在有了排气扇,全把烟给吸了进去,屋里就不会乌烟瘴气的!
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以前的交通工具,可能都是一些马车,要靠人力来走动的!现在这时代啊!都是一些摩托车、电动车,有的还有小汽车、大卡车。人们想上哪儿,就上哪儿!现在的公路很宽敞,而且还有斑马线,有红路灯,让行人走得方便。来来往往的车辆是川流不息啊!以前的路都很狭窄,大家你推我挤的,烦死了!
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生活用品!现在这年代啊!电视变了,风扇变了,电话变了变得更崭新了,变得更高科技了!三十年前的电视或许是黑白屏的,难看极了!现在可好,彩屏的,而且有大有小。风扇也变化了不少,以前只有一把扇子在那里费力地挥动,现在有这电风扇就不用费力了
三十年来,厦门改变了许多,在这美丽的城市里,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好处,我们也能常常看到厦门的成就。
篇二:《三十年来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集权与分权的嬗变
——三十年来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魏 俊
(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 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的变革主要经历了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阶段、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阶段以及所得税、营业税分享改革三个阶段。通过改革不仅规范了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了省级财政调控能力,而且转变了地方发展经济的思路,分级分税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得到初步建起。但仍然存在着事权界定不清、省级调控能力偏弱、收入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关键词] 地方财政体制 分级包干 分税制
[正文]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减税、放权、让利的渐进式财政分权思路向纵深推进的。与全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相一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的变革主要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改革阶段:一是94年以前的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阶段;二是94年以后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阶段。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阶段。一是1994年-2002年起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阶段;二是2002年起至今实施的所得税、营业税分享改革阶段。其中,1994年-2002年起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阶段是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迈出的第一步,2002年起至今实施的所得税、营业税分享改革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以分权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收入分配关系,调动了地方各级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下面就三十年来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历程作一简要回顾。
一、94年以前包干体制下的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
78年以后,基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转嫁中央财政负担的考虑, 中央政府开始逐步下放与地方经济自身发展事业密切相关的若干权力, 一些原由中央部委管辖的企业也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同时,地方政府逐步负责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1980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从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逐步转变为一种相对分权化的制度安排, 中央和地方各自拥有自己的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初步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一级预算主体。在此期间,伴随着农村改革向城市改革的推进,1983年开始,我国分两步对国营企业实行了利改税:1983年是第一步, 企业交所得税后剩下的利润,还采取大约四种利润上交的形式;1984年是第二步,完全取消了利润上交形式,改叫调节税。1985 年和1988年又进行了两次调整, 调整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包干方法上, 从1988 年开始对3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别实行边际增长分成、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收入递增包干、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批准号05BFJ03)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魏俊(1968-),男,四川达州人,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财政税收法。
1 ①
额补助等包干办法。中央对山东省实行收支大包干的体制,省级财政根据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支情况,对市地实行定额上缴比例递增、总额分成或定额补助等多种体制形式。
财政包干体制的推行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改革,这表明我国财政体制正式步入了财政分权的轨道。
二、94年以后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实行,不仅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增加了地方收入,而且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导致中央越来越困难;二是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财政压力促使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并选择财政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增强中央财政集中度, 缓解巨大财政压力, 提高中央调控能力, 避免高成本和无休止的“谈判”,成为了我国1994 年进行分税制改革的直接动力和现实背景。从1994年开始,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分税制的基础上,山东省对各市地也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1994-2002年分税制改革初期阶段
1、收入划分情况。省级收入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石油、石化、电力、有色金属等中央四大部门所属企业交纳增值税的25%部分;二是四大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及银行(含省级非银行金融企业)营业税;三是省级企业上缴的所得税、上缴利润、亏损补贴。此外,省级财政还参与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资源税的少量分成,其余各项地方收入归各市地。市对县及县对乡收入的划分方式虽有不同,但大多是按隶属关系划分,除划归中央和省的收
①入外,原属哪一级的收入仍归哪一级。区(市)级收入的划分以隶属关系为主确定。
2、支出范围划分情况。支出范围划分基本未做调整。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支持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在具体事务的支出责任归属上,主要依据信息和组织成本最小原则,基于管理上的便利来确定,并非依据受益范围原则确定。
3、税收返还、原体制上解或补助及一般转移支付情况。
(1)税收返还方面,省对市执行全国统一规定,即按93年各市地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各级收入划分情况,计算出净上划中央的收人数额(即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以此作为以后年度省对市地税收返还基数。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如果上划中央收入达不到93年基数,中央将扣减省里的税收返还基数,省财政也将相应扣减有关市地的税收返还基数,基本做到了不截留。在税收返还增量方面,也按中央规定的1:0.3的比例全部返还给市。
(2)原体制上解方面,老体制中确定为体制上解的市继续上缴,体制补贴的仍然给予补贴,全省16个市中(青岛市计划单列除外)有9个市为定额上解、比例递增,上解递增比例为7.5%;7个市吃补贴,补贴额不递减。95年省财政对体制上解地区适当降低了上缴递增比例,由7.5%降为5%,增加了上解市的财力,对20多个财政困难县,增加了补贴基数。
(3)一般转移支付方面,省财政为解决省内部分地区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从96年起也建立对下的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当年省对下转移支付直接核算到县,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县也列入转移支付范围。从97年起,省对下转移支付范围进行了调整,仅限于省内经济欠发达市的贫困县。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补工资、保重点,如教育支出按总人口和在校生计算,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农业经济比重大、贡献大的县给予一定补助。到200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已由96年的1亿元增长到11.3亿元,年均递增49.8%。其间累计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37.47亿元。此外,农村税费改革后,省对市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①尹慧敏.山东省财政分配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23-236.
2
支付补助为累计达到21.77亿元,其中,中小学教师工资转移支付补助为6.44亿元。而市
②①对县的转移支付数额则较小,累计总额仅几亿元。
(二)2002年以后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2002年起,中央对地方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同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为进一步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增强省级调控能力,山东省在上述基础上又实行了营业税分享改革。改革后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收入划分方面。省级收入包括:中央四大部门(石油、石化、电力、有色金属)所属企业缴纳的增值税的25%,营业税的20%,一般企业所得税的10%(2003年后为8%),特殊企业所得税50% (2003年后为40%),个人储蓄利息所得税的50%(2003年后为40%),石油资源税、省直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市以下收入包括:中央四大部门以外的企业交纳的增值税的25%部分,营业税的80%,城市维护建设税,一般企业所得税的40%(2003年后为32%),个人所得税的50%(2003年后为40%),农业税收、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地方小税,市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对于市以下各级财政的收入划分,基本上不作变动。大部分市地的市级财政不集中县级财力,即原属于市或县的所得税,改为中央、省与市或中央、省与县分成。原属于市或县的营业税,改为省与市或省与县分成。也有部分市地
②在改革中进一步集中了财力,如泰安市的县级一般企业所得税,市级也参与了分成。
2、支出范围划分方面。与前一个阶段基本相同。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有一定程度的趋同,各级政府均是既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又有经济建设支出,在支出比例上也只是略有差别。
3.税收返还、原体制上解或补助及一般转移支付方面。省对各地市的所得税上解或返还基本比照中央对地方的办法处理,即以2001年为基期,按改革方案确定的分享范围和比例计算基数。各市分享的所得税收人,如果小于各市实际所得税收人,差额部分由省财政作为基数予以返还;如果大于各市实际所得税收人,差额部分由各市作为基数上解省财政。营业税返还办法比照所得税处理。
三、分税制改革的成效
(一)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
经过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2002年所得税、营业税分享改革,中央、省、地方重新调整了利益分配格局,在各级政府间初步建起了一个分级分税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有小的调整,但基本上确立了一个较为稳定规范的财政分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壮大财政、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调控能力的积极性,财政实
③力显著增强。
(二)省级财政调控能力得到了提高
从财政支出水平来看,1994年省级一般财政支出为34.63亿元,2003年为178.38亿元,增长了4.15倍,年均递增17.8%,快于市、县、乡级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省级的保障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逐渐得到加强,重点事业和重点支出得到了有力的保障。2003年全省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6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04%。全省农业、教育、科技支出达到260.23亿元,比上年增加22.67亿元。2003年省、市对县乡的转移支付达42.51亿元,提高了基层的财政保障能力。
(三)经济发展的思路发生转变 ②①
②张昭立.2002年山东财政年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05. 山东省财政厅.2003年山东财政统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3.
③尹慧敏.2003年山东财政年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434.
3
经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2002年所得税、营业税分享改革,山东省逐渐确定了地方各级政府间分税种、分比例的收入划分方式,基本打破了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旧模式,从而减弱了地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直接利益驱动。加上主体税种上划中央,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促使地方政府调整和更新发展思路,在继续涵养原有支柱、骨干财源的同时,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基础和新兴财源,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有所变化,逐渐从以往的直接干预向间接地、宏观地调控过渡,通过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稳定社会经济环境来促进经济增长,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要求。
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新体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事权界定不清晰,事权财权严重不对称
和全国整体情况一样,山东省无论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还是2002年所得税、营业税分享改革,都是以收入的划分为主,事权的调整基本未涉及。目前事权范围的界定基本上延续了原包干体制下对各级政府支出范围的规定,已经不适合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一些新增的事权没有明确界定,在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博弈竞争中不断变换支出责任主体,形成事实上无人负责的局面,造成事权划分的混乱。事权划分并不严格依据受益范围确定,造成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低效率和基层财政困难。许多部门自行出台了一些不规范事权划分标准,上级出政策下级拿钱的现象很普遍。在财力划分上,越往下级,财权越小,而事权责任却逐级向下压。尤其是乡镇财政,其承担的事权与其财力严重不对称。
(二)省级调控能力偏弱
为了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山东省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相应地省级财力也逐渐向县乡级财政倾斜。1994年山东省省级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4.32%。2002年所得税、营业税分享改革中,省级虽然集中了一部分财力,达到了15.69%,但经过1年的博弈调整,2003年又下降到了13.61%。而且,省级财政收入过多地依赖石油、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四大行业,省级财力较弱、调控能力偏低。
(三)地区间的财政状况差距过大
受区位、政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进而导致地区间财力不平衡。发达地市财源充足,财力宽裕,政府运转比较顺畅,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财力贫乏,仅能维持政府的基本运转需要,有的甚至连工资都保证不了。近年来,从省内总体情况看,不论是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差异系数还是人均财政支出水平的差异系数都有较大提高,各市财力差距有所拉大,财力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
(四)部分县乡财政比较团难
近年来随着增资政策的出台及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比重高的地区因改革造成的收支缺口不能完全得到弥补,基层财政的紧张程度加大。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率大幅降低,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县乡财政收入锐减。乡镇教师工资上收县级管理,县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增大。“吃饭”财政特征明显,用于支持重点事业发展的资金不足。一些基层财政支出挂账,造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大量增加,债务规模超出县乡经济的承受能力,有的已经影
①响到了社会稳定。
(五)非税收入和非预算问题严重
山东省的财政收入结构,总的特征为:税收比重下降,地方小税及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可用财力增长慢。2003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比1994年增长4.3倍,而税收类仅增长3.41倍,作为主体税种的增值税、营业税仅增长2.93倍,而非税收入增长了1①于国安.财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44.
4
7.96倍。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93.91%下降到2003年的78.21%,地方
③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非税收入拉动的。非税收入中大部分属于“非预算”资
②金。非预算资金的大量存在,不仅破坏了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原则,削弱了政府协调和控制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且非预算资金的非规范性还将产生“挤出”效应,对我国财政法制化进程构成严重阻碍,而地方政府对非预算资金的过度依赖,还会明显地扩大和强化地区间的财政差距。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分税制改革还很不够彻底,因此,也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
总之,三十年来,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从集权到分权的嬗变的探索历程,是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各级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对其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可为我国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尹慧敏.山东省财政分配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张昭立.2002年山东财政年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山东省财政厅.2003年山东财政统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尹慧敏.2003年山东财政年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5] 于国安.财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③从全国来看,非预算资金加上预算内的非税收入占地方财力的比重普遍都比较高。资料表明,1994—2000年我国地方非预算资金加上预算内的非税收入占地方财力的比重分别为25.41%,29.46%,34.45%,31.15%,30.86%,29.72%和29.28%。这种情况说明,我国地方财力中有近1/3来自非预算资金和非税收入。
②一般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范围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部门集中的上缴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5
篇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不支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1978年12月,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三十年间,中国人民的面貌,尤其 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人民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的家乡也一样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以下四方面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在百姓生活上发生的变化。
一、同家乡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显性变化
1、衣、从带补丁的粗布衣到现在的追求名牌与时尚服装
从我父母老一辈人的回忆叙述当中了解到,当时家乡里的人都是自己做一件粗布衣服。从新到旧,这个穿过那个接着穿,穿到坏了也舍不得扔掉,补补接着穿,往往到了最后,这件衣服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了,一块补丁接着一块补丁,而且什么颜色的补丁块都有。除了衣服,鞋是自己做的布底鞋,都穿漏脚趾了,缝缝还接着穿。衣服只是一种防寒的工具,没有美感而言。过年了,谁家给女孩子买个带颜色的发带扎到头上,大多会引来同村小伙伴不停羡慕的眼光,小姑娘更是高兴好长一段时间。如今记忆中的这些已经永远成为回忆,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了。家乡的百姓在穿着上与三十年前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别说穿带补丁的衣服,就是稍稍坏点了也不穿,不是时尚款式服装不穿,不是名牌服装不穿。如今,百姓也舍得在穿着打扮上消费了,以前是出门没有衣服穿,现在是出门不知道穿哪套好。从外衣到睡衣,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鞋子,样式不断更新,都讲究个时尚和搭配协调。小伙子、大姑娘、小媳妇都把自己打扮地漂漂亮亮。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了。
2、食、从吃窝头到追求绿色食品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解决百姓的温饱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不断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民不聊生,王者何以为天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家乡人民感觉真切的就是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餐桌的食物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上河湾镇干沟村农民蔡学珍谈起三十年来在吃的变化上,老人感慨万分的说:过去那是吃的啥呀,一大家子人,贴一锅苞米面做的窝头,没有油,做的菜一点油星也没有,就是这样的菜也不常有,经常是窝头就点咸菜、酱什么的就对付一顿饭,还常常吃不饱。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不再受饿。大人小 孩都盼着过年,能改善改善生活,过年了,能吃上一顿饺子。现在好了,平常就能吃上饺子,不仅是吃饱的问题了,想吃啥吃啥,调着样吃。大鱼大肉早已是平常菜,现在也嫌油腻了,吃饭讲究个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追求的是绿色食品。这三十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3、住、从小泥草房到大砖瓦房
社会中每个小家庭都有一个固定的住所,称之为家,所谓固土难离,落叶归根等等这些成语都说明了人们对家的留恋与不舍。房子作为我们家的承载,是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处温馨的处所。那么家乡的住房在这三十年中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胡家乡红石村农民杨乃勤对住房的变化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76岁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家里兄弟姐妹多,结了婚就从父母那分开住了,可是哪有地方住啊,就和媳妇用土坏、木头、草垒起了一间小泥草房。一进屋黑呼呼的,做饭休息都在这一间屋子里,那真是一贫如洗的日子!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几年功夫,家里的粮食多了,手里也有余钱了,就这样又盖了两间土砖房,厨房、卧室都各自有了屋,感觉挺亮堂。可是现在儿女们长大了,不满足了,除了种地,又搞起了副业,学习瓦工,养殖技术,家里是越来越富了,现在又盖起了漂亮的三间大砖瓦房,并且套上了砖砌的大院墙,一进屋亮堂堂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都是党的政策好啊,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老人满足的说。现在家乡人民不仅住进了亮堂的砖瓦房,有的已经进了城买了楼房。三十年来人们的住房条件是越来 越好了,面积是越来越大了。
4、行、从土路到水泥路,从步行到开私家车
百姓的出行变化,完全可以见证家乡的生活变化。现在人们出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有人坐公交车,有人坐出租车,也有一部分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轿车,却很少有人步行出远门了。提到步行,我的父亲回忆说,以前出门上哪办个事,都是靠两条腿走路,谁家能有一台自行车,出门就像现在人开奔驰宝马。以前家里缺啥少啥,基本上都是走着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买,买个东西,来回就得多半天,带点东西就得用肩扛。哪儿像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每天都有,出门上哪都方便速度还快。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如今乡村修水泥路就是最的一个例子,百姓出门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出门怕下雨天盼晴天了。现在的家乡农
民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时代了。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了。家乡人民的衣食住行,这些也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最能体现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了。
二、家乡面貌上的变化
家乡面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1、自然环境变化:以前低矮的小泥草房随处可见,牲畜都是散养,粪便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下雨天,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名符其实的水和泥的路。现在走过家乡的一个又一个乡村,看到的是又一翻景象:一排排整齐砖瓦房,整洁的小院,一栋又一栋的养殖基地,笔直干净的水泥路,道路两旁是绿树花草;生态环境变好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野生小动物不时的能在路边看见了。一个个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村庄在百姓眼中已是正常的景观。
2、人文环境变化:自然环境的改观给人文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转变。以上河湾为例,现在的路变好了,环境变整洁了;经济发展了,来我镇办厂发展的商人多了;百姓精神面貌变得更加有精神了,不再无所事事,开始大力发展副业,牧业;敬老爱幼的好事变多了;发展新农村建设谋事的多了。总之,一句话,家乡的生产发展了,乡风更文明了,管理更加民主了。家乡人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三、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
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振奋了精神。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引下,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家乡人民在许多观念上都有了很大转变,最集中表现为两方面。
1、在教育方面
三十年来家乡人民对教育上前后有两种态度,表现为从轻视到重视。在家乡有很多家庭的孩子仅限于念几天书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就行。家长观念上也认为念书没有用,不如回家帮家里干点活。听父辈的人讲过,当时有这样一句话: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足见当时人们对科学教育方面有多么轻视。
现在家乡人民对教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再认为读书没用。一是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学生念小学初中的学费和书本费全部免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这一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国民的一种教育引导方向。二是现在通过科技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农民在家通过各种渠道和亲身的例子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只有科技才能使人民走上真正致富的路。通过以上两方面,家乡人民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这一块。积极支持子女上学念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2、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转变
(1)养老保障上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陈腐观念,认为养儿防老,重男轻女严重,尤其是农村大有不生儿子不罢休的架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百姓的观念已经逐步有所转变,大部分的群众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虽然我国现在仍是以子女赡养老人为主,可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出台的养老保险、最低保障、对独生子女父母的补助政策,社会上的养老院、托老院给老人们也提供了安享晚年的优质服务,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这些让老人不再对其将来有所担心,归根结底观念的转变是由社会的有力保障做基础的。
(2)在医疗保障上,百姓从硬挺到主动去医院看病
过去百姓认为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有点病是不会去医院的,认为这点小病不算啥,用不着大惊小怪的,吃点小药就好了,甚至说挺挺就好了。一来二去,小病挺成了大病。 大病没钱治也挺成了不治之症。现在国家为农民的生活着想也为农民的身体健康着想,在农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并 且不断宣传科学卫生的健康理念。所以农民从心里上思想上也接受了去医院看病。有病也不愁了,都夸还是国家政策好啊,为民谋实事。
四、百姓业余文化上的变化
(1)从听收音机到上互联网
三十年前百姓的业余生活很单调,买个小收音机都是一种奢侈品,还不是家
家都有,往往是谁家买了一台,大家都去听。改革开放了,政策搞活了,经济发展了,也需要丰富业余生活了,于是家境最好的率先买了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引得全屯百姓都来看。30年来,电视机已从少数家庭的奢侈品逐渐变为所有家庭的日常家用电器。即使是互联网,最初是百分之百的高科技象征,也一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2)从几乎没什么活动到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十年前的百姓几乎是没什么业余文化活动的,想看书?没有;想看电影?哪里放场电影,得走出好几里地,一年也没两次。现在要想看书,看哪方面的书,你就看吧,就怕看不过来。想看电影,做家里就能看。想放松,下棋、打球、扭大秧歌、卡拉OK娱乐场所哪都有,随自己选。现代农村百姓从经济上富裕了,精神上也丰富了。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广大农村从经济领域到其它各个领域,从三农建设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每一件事对老百姓来说,都深刻地见证了改革开放在农村的发展成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符合了党心、民心,顺应了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百姓稳定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改革开放未来前景,在新一代中央领导下,率领全国人民乘风破浪,必将把改革开放推向一个更高、更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的祖国会更强大,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篇四:《改革开放三十年山东与全国经济波动的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山东与全国经济波动的对比分析
时 涛 徐笑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东、的变化}.
[摘 要]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连创新高。通过分析总产值时间序列,山东与全国经济发展经过了4轮波动,第五轮波动进行中。本文借助SPSS14.0运用描述统计方法,从不同侧面对山东省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全国的进行了对比分析,看出山东省经济的周期波动有着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 山东经济 经济波动 统计分析
一般认为,自1952年以来我国经济波动已经经历了9个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5个,分别是1953-1957年、1958-1961年、1962-1968年、1969-1972年、1973-1976年;改革开放后4个,分别是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2年和1991-1999年。2000年开始的第10个周期尚未结束。
山东经济周期波动,作为全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全国的总体经济波动自然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忽视了地方经济特殊性的一面,不注意山东经济周期性波动与全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区别,从而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周期性波动与全国经济周期性波动进行实证比较,以期有助于人们对山东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和全国的经济增长资料
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逐步过渡到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衡量经济增长率的指标也从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改为国际通用的GDP增长率,因此在分析我国经济波动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历史资料的可比性问题。好在国家统计局等统计机构对我国新旧两种核算体系下的经济总量指标的衔接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将旧核算体系下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换算成了与新口径一致的GDP增长率指标,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1976~2000年的GDP增长率见表1。本文的分析之所以是以1976年为初始年份,而不是以人们更习惯的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是因为按照我国比较公认的观点,1976年为70年代最后一个经济循环(建国后的第6个经济循环)的结束,所以尽管1976年尚不属经济改革时期,但为了资料的完整和分析的方便,我们的研究还是从1976年开始。而之所以使用2000年的资料,是因为2000年是改革开放后第5轮波动(建国后的第10轮波动)的开始,有了2000年的资料,可以方便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进行划分。
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国家统计局网/retype/zoom/596973ecb8f67c1cfad6b882?pn=2&x=0&y=0&raww=649&rawh=856&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633.0970724191063&md5sum=5afeb8422a9756ab89f284827f6fba4d&sign=13b917fcac&zoom=&png=0-431&jpg=0-129319″ target=”_blank”>{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东、的变化}.
其余的18个年份山东省经济增长率要高于全国经济增长率,尤其是1980年、1991年和1993年,山东省经济增长率分别高于全国经济增长率4.4、5.5和8.8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的速度走在全国的前列,从而提高了山东经济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详见表2)。
2.山东省经济增长率与全国经济增长率的集中与离中趋势比较。根据表1的资料我们可以计算出二者的有关描述指标,列入表3。很显然,山东省经济增长率的集中趋势量(包括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