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母亲的包子父亲的粥》
母亲的包子父亲的粥
毕业后留在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北方,虽然春天有大风,虽然夏天太短, 但冬天却有我喜欢的暖气,让我的冬天不再寒冷。安定之后,几次三番打电话回家,让父母过来小住,他们都推托家里走不开来不了。他们年纪大了,又不肯来,我只能经常来来回回走在回家的路上,甜言蜜语地讨他们欢心。
有次回家探亲,却赶上了百年不遇的鹅毛大雪。我被困在家中好多天,临走前那晚,躺在父亲烧得热乎乎的炕上,和母亲聊天聊到深夜。临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无限惆怅地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但却越来越想念小时的味道,尤其是您俩的黄金搭档:您做的羊肉馅包子和我爸的香喷喷小米粥,那简直是世间美味。”我一边说一边装作擦口水的样子,母亲那边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还要再聊,母亲阻止了我:“明天还要早起赶火车呢,赶紧睡吧。”然后帮我掖好被子,轻轻地带上门,出去了。
在母亲的身边,在滚烫的炕上,一向失眠的我睡得非常踏实,梦里五彩斑斓。
小时候由于父亲在外工作,很少回来,而且他不会做饭,只会做粥,尤其是小米粥。只要吃到包子喝到粥了,就一定是父亲回来了,而且那一天全家都会笼罩在一层温柔的光影里,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哪个孩子不盼望全家团圆呢。
第二天早上被母亲温柔唤醒,钻进鼻子的竟然是熟悉的羊肉馅包子的味道。母亲一脸慈爱,催着我起床吃饭。到了厨房,一眼便看到了父亲刚从蒸锅里端出来的热腾腾的包子,还有他专属的黄澄澄的小米粥。 我边吃边不忘极力恭维:“您俩是神仙吧。我想吃什么,您们就变什么。”母亲嗔笑我:“吃的还堵不上你的嘴,好好吃,别噎着了。” 吃完后,母亲把剩余的包子给我装在一个盒子里,硬要我拿走,并再三坚持送我到车站。父亲担心地看着她:“一晚上没睡,你的血压行吗?”母亲冲他摆摆手:“没事,刚吃过药了”。上了车,我很奇怪,问:“为什么一晚没睡?”父亲笑了:“傻丫头,你以为包子真是你妈变出来的?”
原来母亲从我屋出来后便跟父亲念叨:“闺女想吃羊肉馅包子和小米粥了。”老两口便一头钻进了位于东厢房的厨房,开始和面发面。由于天气冷,怕发不起来。父亲便想辙把和面的铝盆放在一个大铁盆里,放在火上,用热水发,面好不容易发好饧上;俩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去镇上唯一一家卖羊肉的店铺,去等着人家开门;家里今年没种小米,仅有的一点也不新鲜了,母亲又让父亲迎着风雪到邻村的姥姥家去取的新小米……等到我一觉睡醒,包子和粥便冒着热气在我的桌上。
听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和母亲在厨房忙活的身影,看到了他们相互搀扶着走在积雪的路上。他们不顾黑夜不怕风雪,不过是女儿临睡前无意的一句话,眼泪不争气地一点点流了下来。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我这个女儿,相隔千里,一杯热茶不曾给他们端过,一顿饭不曾为他们做过,就连一句“我爱你”,也被中国人的性格拘束着生生咽了下去,轻轻地放在了心里。想到这些,喉咙仿佛被什么堵住了一样,我只能紧紧地左右握住他们粗糙而温暖的大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到有暖气的北方。刚到家,就接到母亲的电话,问包子坏没坏,还能不能吃。我说能吃呢,最后极其讨好地说一句:“如果天天能吃,我就幸福死了。”
没想到,第三天的晚上,已经十点钟。父母却全副武装拉着行李大包小包站在了我的门口。看着漫天的冷空气中突然从天而降的两个人,我有些惊呆了。以前我说破嘴皮,想让他们来我家小住几天,他们都不肯,今天是怎么了?
一边张罗他们到屋里落座,一边忍不住说他们:“怎么也没打个电话,我好去接你们,这么老远的路,怎么找来的?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儿了?”母亲先说话了,点着我的鼻子说:“你的问题真多,你说过这个地方你爸早就拿纸记住了,在我俩心里不知念过多少次了,哪还能不记得?别以为我们没来过这儿,我们就不会来。”父亲边解棉袄的扣子边说话了:“有暖气真热啊。家里能出啥事。我俩就是想过来看看你。”我揶揄他们:“以前让你们来你们不来,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的?”父亲白了我一眼:“以前不来啊,是因为我和你妈知道帮不上你什么忙,净来给你添乱。现在你不是有需要了嘛!”母亲这时也说话了:“不是你说,要是天天能吃到我的包子,你就美死了?”我的笑一下凝在脸上,这两个六十岁的老人,翻山越岭,坐火车搭汽车,车马劳顿,赶来这里,也就是因为我的一句玩笑话!
说完,父母开始张罗着收拾随身的行李。母亲边整理边说:“你爸这次专门买了很多羊肉,带了很多新小米。羊都是咱们那边人自己养的,
吃着放心;小米是你舅舅今年种的,新鲜着呢。妈给做包子,爸给做粥,等你吃腻了,我们就回去。”我在母亲背后,眼泪开始成串成串往下落。 原来,儿女的需要便是他们存在的理由,越是让他们享受,他们越是觉得会麻烦连累儿女,也便越不肯来。我下定决心,这之后,至少每年冬天,可以打着想吃包子和粥的旗号,把他们两个接过来。起码让他们待到春暖花开,他们不用再弯腰添煤,不用再费心烧炕,为了一个被需要的理由,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好好安度余下的每个温暖的冬天。
篇二:《包子王 阅读答案》
包子王明前荼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笋上市时,同事小纪就不在家吃早饭了。他会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惯性,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喝一碗荠莱粥,再沿着秦淮河畔的栈道走七八分钟,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再回到地铁线路上来。让他改变行程的,不但有秦淮河岸鼓出叶芽的河柳.还有老王只做这20来天的应季包子:春笋腊肉包、霉干莱肉丁包、马齿苋香肠包。就是一两块钱的早餐包子,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小纪就说了个事:老王有一回路过逸仙桥,看到那边的市民广场有人玩大石锁,玩家三月份就穿着短袖小褂,露着鼓鼓囊囊的肱二头肌。看他们把几十斤重的大石锁抡得生风,老王也心痒,想上去试试.刚惴惴地开口,人都用你真不晓天高地厚的神情睨他,默默让出一个够宽的圈子来,生怕老王脱手砸中自己。但老王一上手他们就呆了:中号的大石锁他能玩得溜圆,这穿夹袄的小老汉是何方神圣?老王就笑:我还有二两力,那是在南京城剁了l5年包子馅练出来的。老王的包子,哪怕是最便宜的一块钱一个的青菜香菇包,包子馅都是手剁的。为什么不用绞馅机?老王大摇其头:绞馅机省力归省力,一绞,蔬菜的汁水都出来了,包子馅等于都是菜渣渣,木渣渣的纤维基牙不说,还含不住油脂和香气,少了那种清鲜松软、绵柔甜润的味道。手剁的馅芯,蔬菜的汁水有一半含在里面,包子上笼一蒸,里面会稍微有一点灌汤效果。老王一年到头做青菜包子、老豆腐包子、萝卜丝包子。他那个只有四平米的包子铺。黄金时代是在春天,万花如吹哨子一样绽开蓓蕾,春笋肥了,马齿苋蹿出了肉嘟嘟的叶子,太阳加大了它的热力,老王老婆撑出的竹杆上,霉干菜一挽一挽地挂着。被晒出了暗红的调子;腊肉香肠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但还没有出油变哈,一切都恰到好处。老王的喜悦体现在他的剁馅声中,春笋要在沸水中煮去涩味,可像剁白菜一样粗切细剁,剁起来万马奔腾,擦擦作响;马齿苋在沸水中烫一下,剁前要细切,然后粗剁一下,尽量含住汁水;霉干菜是剁不动的。完全靠手劲细切,饶是老王这样的熟手。切完一天要用的霉干菜和腊肉,手腕也酸软,老王手头有一本《水浒》,是说书人整理的本子.已被他翻到毛边.他笑说,自从切过霉干菜,就晓得郑关西何以熬不住大怒~鲁智深命他细切十斤瘦肉、十斤肥肉,叉加十斤软骨,细细儿把他的横劲儿挫去十分,这等消遣,谁受得住?老王这人轴,包好的包子非要2_}个褶子,少一个也不行;包子馅还得丰满,透过包子皮,能看出春笋腊肉包嫩黄中夹杂暗红色,马齿苋香肠包是暗绿中夹杂水晶红白。他还有一样轴性子一早上最后一屉包子,说什么也不卖与路人,得留着,他留着等谁呢?九点半光景,他要等的人摇摇摆摆来了,三月艳阳天,还戴着棉帽子,穿着灰棉裤,都是须眉皆白的老人,他们两三相约,说要出了老年公寓透透气.看看街景。都八九十岁了,护理人员最多许他们在无人陪伴的情形下走出500米,他们就来老王的包子铺互相做东请客。老王收的钱,青菜香菇包五毛一个,马齿苋香肠包八毛一个,还是15年前的价钱。要是他们乐意,老王会拿出家里的粗茶给他们泡上一壶,陪着说说话。老王只是简单地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老了,就没人愿问你想要什么了,和谁在一起,吃啥饭,这多可怕;这些老年人,以前有地位有学问也好,没地位没学问也罢,如今谁羡慕谁?能走出这500米去,能硬硬朗朗地吃下两只包子,能花五块十块请个客,能有说得上话的朋友,就是福气。干嘛不让他们的福气长一点呢?(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标题包子王有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冈为小说白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包子王的行踪来展开情节。B.第三段写了包子王把中号的大石锁玩得溜网的事,丰富了小说内容以及人物性格,平添了小说的情趣。C.第五段运用了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卅了万花、春笋、马齿苋、太阳等的生动景象。D.老王的轴表现在:对包子的褶子、馅、色彩等格外讲究;早上最后一屉包子必须留给老年公寓的老人。E.小说采用正面描写手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2)请简要分析包子王的包子有吸引力的原冈。(6分)(3)小说主人公包子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4)包子王对待老年公寓的老人的态度给了
你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感悟。(8分)参考答案11.(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E、C不给分。(A小说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包子王的行踪来展开情节的说法不够准确,如第一段就只写了小纪的行踪,而没有写包子王的行踪,旨在通过写小纪的行踪侧面烘托包子王的包子很受人喜欢。E小说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如第一段写小纪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惯性,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就从侧面突出了包子王的包子颇受人青睐;第二段借小纪说的事,从侧面突出了包子王的力气之大等。C第五段没有运用借代修辞手法)(2)包子王的包子与众不同:①应季而生;②手剁而成;③用料讲究;④制作精美;⑤馅子饱满;⑥色泽鲜明;⑦味道清鲜松软、绵柔甜润,且有奇香;⑧价钱便宜。(答出六点、分析合理即可)(3)一是制作包子的技术娴熟;二是剁包子馅练出一身力气;三是非常执著,对制作包子要求很高,精益求精;四是乐观、豁达而又不乏诙谐;五是情系老人,忧老人之所忧,乐老人之所乐,遂老人之所愿;六是思想境界高,有着自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答出三点即可,答到其他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4)示例:包子王与老年公寓的老人非亲非故,却能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希望他们生活得不孤独且长久幸福,这是何等高尚的品德!包子王是个普通人,却做出了不普通的事,值得人们好好学习。包子王之举,说明关爱老人,不光是家庭的事,更是社会的事;只要大家都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性光芒,来照耀社会中的每一位老人,老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同时也说明,关爱社会上的老人,不仅是国家、政府的事,也是每个普通百姓应尽的义务。(言之成理即可)
篇三:《四川省2016届高三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2016届
高三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中国的诗、书、画、戏剧等文学艺术均呈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并带来象征的、变形的、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形式演进,中国画更是其突出的代表。中国画从原始岩画到当代中国画, “写意精神”贯穿始终,形成其艺术特质和独特的绘画体系。千百年来,不论中国画艺术如何呈现出变化无穷的瑰丽风姿,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哲理内涵的儒、道、老庄哲学,其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
所谓“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现形式,画家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会、分析和研究提炼并创造出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以主观情感的“写意精神”为先导, “意在笔先,象生其后”,强调主观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中国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以“写意”为主导,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外在的物象,外在物象总是属于“意”的统辖之中,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达到“感悟生命,抒情表意”的目的。一方面将“物”情感化,另一方面将“意”对象化,“眼中之竹”演绎为“胸中之竹”,带有画家强烈个人情感,经过经营构思提炼熔冶,“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随机应变而迹化,由此而出现气韵生动、散点透视、随类赋彩等各种 “传神”的创作形式和优秀作品。艺术创作不是以主观去追求客观,而是强调生命活力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以达到物我交融,神形兼备的目的,由此其作品才能格高韵雅,生动传神。
在中国画领域,就字面意思理解,长期存在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的状态,殊不知“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同样贯穿于工笔画创作之始
终,审美本质是殊途同归,同样要求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大量画家、理论家纠缠于其中,其实使用任何工具、材料的不同画种均创作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的文化修养不同,作品才有高下之分。工笔画的“工、板、死”,在大量的写意画中同样存在。境界高远,传神写意的工笔经典作品自古以来举不胜举, 。明清以降,居廉、居巢的“撞水撞粉”没骨画法更是直接从视觉上打破了工笔画与写意画的界线,成为当代工笔画创作借鉴的经典。当代工笔画在水与色、水与墨之间“撞、泼、洒”等各种千变万化的技法应用,创造了当代工笔画新的辉煌。 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 “笔墨当随时代”,不论是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只要我们把握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吃透传统,吞吐古今,融会中西,加强文学艺术修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敢于探索创新,内容形式上独树一臶,中国画艺术的长河,必将出现更多璀璨的艺术精英与精品。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其内在精神都是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意
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儒、道、老庄哲学。
B.“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 现形式,强调主观 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C.世人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起来,其实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工笔 画也要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
D.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文化修养高,画工笔画就境界高远,文 化修养不高,画写意画就“工、板、死”。
2.将下列对画作的分析填入文中横线处,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代画家黄筌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其《写生珍禽图》 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
B.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游春却不画春景,通过人物神情动态、马匹 轻快节奏表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C.北宋崔白的《寒雀图》全幅一枝弯曲老树、枝头九只小鸟栖宿跃噪不一, 生动的构图,传达给人清远凝练又极富生机的意境。
D.宋代李迪《枯荷鹊鹎图》中翻卷的叶面,满布虫蚀的痕迹,一只鹊鹎双爪 紧握荷茎,扭颈俯视,为萧瑟的深秋平添了几许生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使用了象征的、变形的、 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
B.中国画家进行创作,强调外物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追求神形兼备的境 界,又把写意作为物象的先导和主导。
C.随着写意精神在绘画领域的影响,当代工笔画充分借鉴了写意画的技法, 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界线越来越模糊。
D.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要创作更多璀璨的艺术精品,我们应着眼古今中外, 从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提高艺术修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景,字子昭,高祖从父弟也。父崇之字茂敬,以干能显,为政尚严厉,官至冠军将军、东阳太守。永明中,钱唐唐翊之反,别众破东阳,崇之遇害。景八岁随父在郡,居丧以毁闻。
既长好学,才辩能断。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政为百城最。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曰:“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顷之,以疾去官。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诣阙,表请景为郡,不许。永元二年,以长沙宣武王懿勋,除步兵校尉。是冬,宣武王遇害,景亦逃难。高祖义师至,以景为甯朔将军、行南兖州军事。高祖践阼,封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天监四年,王师北伐,景帅众出淮阳,进屠宿预。丁母忧,诏起摄职。八年三月,魏荆州刺史元志率众七万寇潺沟,驱迫群蛮,群蛮悉渡汉水来降。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
景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乃开樊城受降。
景为人雅有风力,长于辞令。其在朝廷,为众所瞻仰。于高祖属虽为从弟,而礼寄甚隆,军国大事,皆与议决。十五年,加侍中。十七年,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坐法免。诏曰:“扬州应须缉理,宜得其人。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景才任此举,可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并臵佐史,侍中如故,即宅为府。”景越亲居扬州,辞让甚恳恻,至于涕泣,高祖不许。在州尤称明断,符教严整。有田舍老姥尝诉得符,还至县,县吏未即发,姥语曰:“萧监州符,火煽汝手,何敢留之!”其为人所畏敬如此。
十八年,累表陈解,高祖未之许。明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郢州刺史。将发,高祖幸建兴苑饯别,为之流涕。既还宫,诏给鼓吹一部。在州复有能名。齐安、竞陵郡接魏界,多盗贼,景移书告示,魏即焚坞戍保境,不复侵略。普通四年,卒于州,时年四十七。谥曰忠。 (节选自《梁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 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B.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 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C.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 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D.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 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 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 称阼阶。
C.“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 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 迁”“黜”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景从小孝父,为政受父影响。他八岁跟随父亲在州郡,服丧期间以绝食毁 形而闻名;他父亲凭借才干贵显,为政严厉,影响了萧景的为政风格。
B.萧景深受信任,礼寄超越寻常。他被高祖委以重任,告别年迈父母居住扬州 担任刺史,言辞非常诚恳痛切,以至流泪哭泣,高祖仍不答应他的请求。
C.萧景在任明断,深为百姓敬畏。任扬州刺史时,一老农妇得到萧景的符节, 训斥怠慢的 县官说:“萧监州的符节,烧着你的手,怎敢留着它呢!”
D.萧景政绩卓著,历任军政要职。他早年任职永宁县令,治理为百城第一,后 任甯朔将军、扬州刺史、使持节、安西将军、郢州刺史等职,声名显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日: “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5分)
(2)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 -9题。
至 日①
刘著②
乱离南国忽经年, 一线愁添未死前。
心折灵台③候云物,眼看东海变桑田。
燕巢幕上终非计, 雉畜樊中政④可怜。
安得绝云行九万, 却骑鲸背上青天。
【注】①至日,此指冬至。②刘著,安徽皖城人,皖城有玉照乡,晚年自号玉照老人。北宋末登进士第,后在金朝任职,曾任翰林院修撰、忻州刺史等。 ③灵台,此指供登临以观天象变化的高台。④“政”通“正”。
8.简要赏析“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可怜”两句表达的妙处。(5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篇四:《四川省2016届高三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2016届
高三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中国的诗、书、画、戏剧等文学艺术均呈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并带来象征的、变形的、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形式演进,中国画更是其突出的代表。中国画从原始岩画到当代中国画, “写意精神”贯穿始终,形成其艺术特质和独特的绘画体系。千百年来,不论中国画艺术如何呈现出变化无穷的瑰丽风姿,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哲理内涵的儒、道、老庄哲学,其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
所谓“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现形式,画家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会、分析和研究提炼并创造出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以主观情感的“写意精神”为先导, “意在笔先,象生其后”,强调主观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中国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以“写意”为主导,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外在的物象,外在物象总是属于“意”的统辖之中,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达到“感悟生命,抒情表意”的目的。一方面将“物”情感化,另一方面将“意”对象化,“眼中之竹”演绎为“胸中之竹”,带有画家强烈个人情感,经过经营构思提炼熔冶,“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随机应变而迹化,由此而出现气韵生动、散点透视、随类赋彩等各种 “传神”的创作形式和优秀作品。艺术创作不是以主观去追求客观,而是强调生命活力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以达到物我交融,神形兼备的目的,由此其作品才能格高韵雅,生动传神。
在中国画领域,就字面意思理解,长期存在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的状态,殊不知“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同样贯穿于工笔画创作之始
终,审美本质是殊途同归,同样要求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大量画家、理论家纠缠于其中,其实使用任何工具、材料的不同画种均创作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的文化修养不同,作品才有高下之分。工笔画的“工、板、死”,在大量的写意画中同样存在。境界高远,传神写意的工笔经典作品自古以来举不胜举, 。明清以降,居廉、居巢的“撞水撞粉”没骨画法更是直接从视觉上打破了工笔画与写意画的界线,成为当代工笔画创作借鉴的经典。当代工笔画在水与色、水与墨之间“撞、泼、洒”等各种千变万化的技法应用,创造了当代工笔画新的辉煌。 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 “笔墨当随时代”,不论是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只要我们把握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吃透传统,吞吐古今,融会中西,加强文学艺术修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敢于探索创新,内容形式上独树一臶,中国画艺术的长河,必将出现更多璀璨的艺术精英与精品。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其内在精神都是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意
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儒、道、老庄哲学。
B.“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 现形式,强调主观 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C.世人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起来,其实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工笔 画也要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
D.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文化修养高,画工笔画就境界高远,文 化修养不高,画写意画就“工、板、死”。
2.将下列对画作的分析填入文中横线处,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代画家黄筌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其《写生珍禽图》 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
B.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游春却不画春景,通过人物神情动态、马匹 轻快节奏表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C.北宋崔白的《寒雀图》全幅一枝弯曲老树、枝头九只小鸟栖宿跃噪不一, 生动的构图,传达给人清远凝练又极富生机的意境。
D.宋代李迪《枯荷鹊鹎图》中翻卷的叶面,满布虫蚀的痕迹,一只鹊鹎双爪 紧握荷茎,扭颈俯视,为萧瑟的深秋平添了几许生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使用了象征的、变形的、 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
B.中国画家进行创作,强调外物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追求神形兼备的境 界,又把写意作为物象的先导和主导。
C.随着写意精神在绘画领域的影响,当代工笔画充分借鉴了写意画的技法, 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界线越来越模糊。
D.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要创作更多璀璨的艺术精品,我们应着眼古今中外, 从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提高艺术修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景,字子昭,高祖从父弟也。父崇之字茂敬,以干能显,为政尚严厉,官至冠军将军、东阳太守。永明中,钱唐唐翊之反,别众破东阳,崇之遇害。景八岁随父在郡,居丧以毁闻。
既长好学,才辩能断。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政为百城最。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曰:“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顷之,以疾去官。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诣阙,表请景为郡,不许。永元二年,以长沙宣武王懿勋,除步兵校尉。是冬,宣武王遇害,景亦逃难。高祖义师至,以景为甯朔将军、行南兖州军事。高祖践阼,封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天监四年,王师北伐,景帅众出淮阳,进屠宿预。丁母忧,诏起摄职。八年三月,魏荆州刺史元志率众七万寇潺沟,驱迫群蛮,群蛮悉渡汉水来降。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
景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乃开樊城受降。
景为人雅有风力,长于辞令。其在朝廷,为众所瞻仰。于高祖属虽为从弟,而礼寄甚隆,军国大事,皆与议决。十五年,加侍中。十七年,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坐法免。诏曰:“扬州应须缉理,宜得其人。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景才任此举,可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并臵佐史,侍中如故,即宅为府。”景越亲居扬州,辞让甚恳恻,至于涕泣,高祖不许。在州尤称明断,符教严整。有田舍老姥尝诉得符,还至县,县吏未即发,姥语曰:“萧监州符,火煽汝手,何敢留之!”其为人所畏敬如此。
十八年,累表陈解,高祖未之许。明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郢州刺史。将发,高祖幸建兴苑饯别,为之流涕。既还宫,诏给鼓吹一部。在州复有能名。齐安、竞陵郡接魏界,多盗贼,景移书告示,魏即焚坞戍保境,不复侵略。普通四年,卒于州,时年四十七。谥曰忠。 (节选自《梁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 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B.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 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C.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 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D.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 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 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 称阼阶。
C.“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 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 迁”“黜”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景从小孝父,为政受父影响。他八岁跟随父亲在州郡,服丧期间以绝食毁 形而闻名;他父亲凭借才干贵显,为政严厉,影响了萧景的为政风格。
B.萧景深受信任,礼寄超越寻常。他被高祖委以重任,告别年迈父母居住扬州 担任刺史,言辞非常诚恳痛切,以至流泪哭泣,高祖仍不答应他的请求。
C.萧景在任明断,深为百姓敬畏。任扬州刺史时,一老农妇得到萧景的符节, 训斥怠慢的 县官说:“萧监州的符节,烧着你的手,怎敢留着它呢!”
D.萧景政绩卓著,历任军政要职。他早年任职永宁县令,治理为百城第一,后 任甯朔将军、扬州刺史、使持节、安西将军、郢州刺史等职,声名显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日: “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5分)
(2)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 -9题。
至 日①
刘著②
乱离南国忽经年, 一线愁添未死前。
心折灵台③候云物,眼看东海变桑田。
燕巢幕上终非计, 雉畜樊中政④可怜。
安得绝云行九万, 却骑鲸背上青天。
【注】①至日,此指冬至。②刘著,安徽皖城人,皖城有玉照乡,晚年自号玉照老人。北宋末登进士第,后在金朝任职,曾任翰林院修撰、忻州刺史等。 ③灵台,此指供登临以观天象变化的高台。④“政”通“正”。
8.简要赏析“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可怜”两句表达的妙处。(5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篇五:《四川省2016届高三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2016届
高三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