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
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
1、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2、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
陶渊明
饮酒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
欲辩已忘言。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远归。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竹怜新雨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
山爱夕阳时.
湖上 徐元杰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篇二:《人与自然和谐的诗句》
人与自然和谐的诗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篇三:《散文网首页分享学习散文诗歌杂文小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00字作文》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00字作文和谐——人与自然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初中说明文范文: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谱写人与自然的美好诗篇我与可持续发展(谈谈保护环境)绿色与和谐大自然的过分溺爱,已使人类变得自妄自大,居然得意忘形地认为人与自然不和谐也是美。
――题记
我的名字叫人,大自然是我的母亲,自我出生以来,母亲就一直嘱咐我要善等其他的兄弟姐妹。
我叫大自然。自地球诞生以来,我就存在这个世界上了。我拥有很多孩子,绿油油的小草、成荫的树木,鲜艳的花儿、翱翔的雄鹰、奔腾的骏马、啼鸣的翠鸟包括人类都生活在我的怀抱里。这些孩子都多么纯真,多么可爱。
我非常喜欢跟我的兄弟姐妹玩耍。“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花儿盛开,骏马伴我同行,小鸟伴我唱歌。好温馨!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希望这样的快乐时光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看到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相处得那样融洽,作为母亲,我很高兴,之前的忧虑也没了,而是把更多的疼爱献给了人。
母亲仿佛更加疼爱我了,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我要更加努力地生活下去,创造出更大的财富,继而让母亲安享晚年。
人真的是太懂事了,我由原来的欣慰转为乐不可支,现在就算是要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人,我都心甘情愿。
慢慢地,我发现我与其他的兄弟姐妹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具有无穷的智慧与巨大的创造力,这都是无形的财富。而其他兄弟姐妹却没有,它们只是一味地辛勤工作及每一天都重复着这些繁琐而毫无趣味可言的工作。我很烦恼,这是为什么呢?
这阵子,人好像很烦恼的样子。我曾几次找过他,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可他只是微笑着说:“没事。”这令我很担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
我终于想通了!原来我是那样地高级,那样地至尊无上,而动物、植物只是一些低贱的生物而已,我不必对它们那么尊重。从那以后,我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对待动植物的态度由谦虚转而轻蔑。
最近,人的态度有点儿不对劲,之前的谦虚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傲慢与轻蔑。他开始欺负其他的动植物了。但我真的是太疼爱他了,不想他生气或不高兴,所以一直置之不理。
我最近很喜欢打猎。或拿着一把枪瞄准一只小鸟,体验打枪的乐趣;或用一些毒药涂在长矛上,以准狮子或老虎用力投过去,感受一番做野人的滋味。这样既可以收获乐趣,也可以收获食物,得到珍贵的皮毛。
(矛以不理睬的态度,仍然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相信人能浪子回头。)
好奇怪!对于我的行为,母亲居然不闻也不问。为什么呢?呵呵!也许是母亲也支持我这样做吧!
(沉默)
应该是了,我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世界任我摆布。母亲也不应该
例外。哈哈哈!我是最至高无上的!
没想到我的不理睬不仅不能让人改过自新,而是变得更加自妄自大。我真是悔不当初啊!为了不让人继续错下去,我一定要站出来教训人一顿。
母亲终于开口了,她教训了我一顿。但对于我来说,一切已经无用。我不耐烦,便也毁掉了她那美丽的容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
面对人,我真的是很累了,我再也无力反抗,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人继续破坏下去。
摆脱了母亲的限制,我才发现,原来人与大自然和和谐也是一种美。大自然根本就没有资格当我的母亲,它就只管奉献好了,为了我的前途,为了我的发展。
我很痛心。人居然这样傲慢,认为人与自然不和谐也是一种美!我真想忠告他一句:你再这样子下去,不仅我会灭亡,你也会销声匿迹的。
沙发回目录和谐——人与自然篇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00字作文 | 2013-11-27 07:31
几十年前,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有冷暖适宜的气候,有清新湿润的空气,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浓浓的绿荫给人以抚慰和舒畅可以说,这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篇章了。
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将越来越多的污染抛给了哺育他们的成长的母亲——自然。黑烟笼罩的天空中不见了鹰击长空的雄
姿,污浊不堪的河水终结了鱼翔浅底的身影,与日俱增的人口使城市变得臃肿不堪,各种现代化的机械争着吵着要主宰这个世界。
终于有一天,大自然负荷不了如此的伤害,他发怒了。于是,气候变异,水土流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非典等接踵而至。人类终于领略了它的报复,于是人类开始思索人与自然不和谐给他们带来的危害。
所幸的是,已经有一些明智的国家政府和人民,在为自己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在为子孙后代做着长远打算。于是有人提出了要对自然资源珍惜,要使人与自然达成和谐,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实,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给人类留下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古训,用到今天这个生态危机四伏的社会,它更是要警钟长鸣不绝于耳。它告诉我们对水、对森林、对鱼虫鸟兽、对一切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要持长远的有所保留的态度。因为自然和人类一样是个有限的生命体,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
和谐是鸟儿那坚硬的翅膀的,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飞翔;和谐是汽车那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奔驰;和谐是帆船那种伸展的白矾;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冲浪。所以,我们要携手让和谐永存,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板凳回目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00字作文 | 2013-11-27 07:3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文 / 范从然 写景 类作品 编者按:此文系我爱丫丫作文小作者
范从然 亲自发布。特此证明。——安徽省宣城市第二小学 王老师 2010年2月27日 自然应该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无法呼吸;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将饥肠辘辘无法生存。 最近我看了一篇科幻小说《喂——出来》,里面讲述了人类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后,人类就肆意将原子能废料、机密文件、动物尸体、流浪者尸体、警察没收的假钞票、犯罪分子的罪证以及城市的废物污水等东西,统统都扔进洞中,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在人类愉快地享受洞带给他们的洁净与美好时,洞忍无可忍,欲将所有人类所给予的连同那句“喂——出来”统统还给人类 我的家乡也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我们这里的一条大河一直是我们的骄傲,以前外婆她们去长兴、湖州都从这条河乘船到达,随着交通发展,我们都已经不需要用这样慢吞吞的交通工具了,于是很多河道被填满后开发成工厂,余下的河边建造了很多房屋。非典那年,我们镇上发生了怪事,很多人包括我大姨妈莫名其妙得了伤寒症,久治不愈,防疫站的人对我们的饮水检测时,惊恐地发现我们河里的水检测出居然含有大便,原因是检测的水段是河边居民密集居住区,这里的房屋下水道直接通向河里,大家都以为流动的河水会将所有脏东西带走,没想到深受其害的竟然是自己!后来这里整治好了家家户户建造了封闭的化粪池,门口安放了固定垃圾箱,可是由于通向大河的源头被填满了建造成很多工厂,这条小河变成一条死河,河水黑乎乎的,长满水草,河面上漂浮着许多垃圾,我总觉得这河水会散发阵阵臭味可是我还没能证实。 人类破坏大自然,终将会遭到大自然
篇四:《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
2012级文学院四班史雪平学号
摘要: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的生存基础,它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外,还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随着人们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加,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逐渐确立了为我所用的人本主义立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们真正的长久生存的基础。古代中国没有建立系统的生态伦理观,但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却有许多。主要包括:人应该适当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应该过分的向大自然索取,尽量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应该具有爱人之心,善意的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尽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帮助弱小的群体;在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后,不应该无休止的向自然界索取,要做到给自然物以生长的时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而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在青山绿水中积淀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山水中释放自己,展示他们的诗性,这些青山绿水就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无论是魏晋还是唐宋又或者是明清,自然界的万物在文人的笔下被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文人往往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洗涤内心的污浊。在花草树木中寄托性情,在从鱼鸟兽中体会生命的活力。
关键字:自然界天人合一和谐
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审美功能的认识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
阶段,在原始社会和渔猎文明时期,人们的生存更多的依赖外部环境,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亦如其他民族一样,曾经历过以神秘感应为核心的巫术阶段与神化自然的自然神阶段。在上古神话中,有大量描写人与自然是如何抗争的,比如:女娲补天、后羿杀群害,大禹治水等传说,这些无疑是在讲诉我们的原始先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的先进勇敢的事迹。
当人们进入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不像之前那样仅仅依靠自然界来获取食物,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从依靠自然界中完全解放出来,生活中还是需要大量的资源。在《诗经》七月中就描写了农奴们狩猎活动和采摘活动,如“一日之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在明清时期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还是能看到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向自然获取必要的生存物质。
在殷商时代,人们还普遍认为自然是由一个万能的人格神—帝或上帝主宰着。到了西周,人们虽依然保持着对天的虔敬,但已不像商人那样将天看成人格神了。周人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他们在人事上更看重“德”的作用,天实际上被敬而远之了。春秋战国之时,士人阶层崛起。这是一个极富独立意识与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他们反思社会、反思自身,并且开始在哲学高度上思考天地万物的存在与意义。然而,由于这是一个在政治上无固定地位士无定主。由于政治手段的匾乏,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反归自身—首先营构自身精神人格如儒家的存心养性、进德修业;道家的虚而静、适性逍遥,然后再设法将自身人格境界外化为一种普
遍的社会价值规范。这样的心态与企图就使士人阶层从一开始就不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理解天地万物的,他们之所以对自然发生兴趣,完全是自救与救世的深层动机。因此士人阶层对天地自然的认识更确切地说是一个阐释过程。就先秦而论,士人对自然的认识尚属一个笼统的、整体的把握。先民们只能以实用功利的眼神深思自然环境,但是中华民族始终没有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他们继承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没有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索取。
儒家强调仁和仁爱,人应该要有仁爱之心,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家人还要爱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且应当善待自然万物。孟子提出了“君子远庖厨”而佛教则告诫人们不要杀生。孔子告诫当权者说:“君子有三畏:畏夭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里的“君子”是指各诸侯国的执政者。他还威吓他们说,“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在孔子这里,“天”成了支撑个体精神以与君权抗衡的超现实力量。这里显示了孔子敬畏自然的心。在《论语》中“弋不射宿,子钓而不纲,”孔子本人钓鱼时只用钓竿,而不用大渔网:打猎时只射飞鸟不射归巢的鸟。这是一种保护动物反对人类竭泽而渔的向自然索取的方式。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道家提倡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构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而作为这种广泛而又深远影响的最典型物化形式的便是中国文学中长期以来不断积淀而成的自然,出于对人类与自然的同体与共、亲和互融的合一关系的共鸣,中国文学的自然性就进了自然性,即
万物皆是生命、皆是同胞兄弟,万物皆是一体的内蕴。而宋代道学家张载的“同胞物与”的思想则是对这一内蕴核心的最精要的概括。出于对人与自身天性自然的同体与共,亲和互融的合一关系,即人与自身天性的合一的共鸣,中国文学就显示了自然就是自由、自然就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解放等。
人与山水的关系日常密切,自然界的万物在我国的先民的艺术创作中早已有之。战国时代的屈原在他的艺术创造中描写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并且富于了这些自然物人的品性,在屈原描写的香花芳草嘉木中,最能体现出屈原精神与美好人格的作品当数《橘烦》,它描写的是一种清醒的性格,一种端庄的品德。他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正是屈原自己的品性。屈原一生的悲剧与这种对故土的爱恋是分不开的。他对幼橘尽情地赞美:“暖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拔,靡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他从幼橘欣欣向荣、青翠端正的形象中,认识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纯洁高尚的品德,一颗可以“塞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精神。“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屈原认为只有讲究内心品德的修养,具有公正无私的品德,才可以“参天地”。橘颂既是赞美橘树的品德,又是借咏橘而自喻。这种借自然物来自比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物的喜爱。
魏晋时期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关照度愈来愈热切,出现了大批的山水诗人,青山、绿水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杨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
《登池上楼》)正在于作者表现在大自然的美景的热爱才能写出这样美的诗句。“池塘生春草”这种展现自然物勃勃生机的画面使之成为名句。其它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泽兰渐披径,芙蓉初发池。”《游南亭》这些诗中,“净”“明”“抱”“媚”“戏”“弄”“渐”“初”诸字,都恰如其分地渗透了诗人的感受,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情景交融”。谢眺的诗也同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余雪映春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朝光映红萼,微风吹好音。”和何议曹郊游》“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和徐勉出新亭渚》。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中那清新,明丽的景象的喜爱,这种喜爱也感染了读者。这些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美的描写,既源于个人的现实审美感受,也是中国民族审美的艺术折射,也反应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独特体验。
崇尚自然的召唤使人们自觉的走向自然山水。人与自然关系一旦与隐居的生活方式或者只是一种企图结合在一起,便向日常生活的层面落实下来,从而完全包容并且超越了汉末曹魏及晋初的“悲情自然”与西晋及东晋初期的“玄想自然”,而成为一种既体现了审美主体自主性,又不抹杀自然物自在性的全新的“自在的自然”。和在诗歌中的情形一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谢灵运的《山居赋》,分别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完成了辞赋当中的这一转变。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他的诗一样,形象地展示了“自在的自然”,同时也是用文学的形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