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关于北京的作文》
关于北京的作文 北京的韵味 脚下踏着青青的砖路,头上悬着红红的灯笼,耳畔回荡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来到了十四年前自己出生的地方,穿行于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品味着老北京那千年不变的京韵。 正值春寒料峭之时,什刹海的冰已经开始慢慢融化。几百年前,乾隆皇帝曾站在银锭桥上引颈西望,吟咏不已:“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我站在银锭桥上凭栏远眺,尽管大雾弥漫,我还是能想象出夏日西山的绰约风光。这“银锭观山”,真不愧是旧燕京十六景之一,千百年而未变。 没变,北京城一点儿都没变。依旧是那幽深的巷子,依旧是那青青的砖瓦。老北京特有的标志——人力三轮车随处可见,车把擦得亮亮的,闪着黄铜的光泽。车夫的嗓音还是那么清脆,浓浓的京腔儿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从前的老北京。想当年,和珅、纪晓岚他们,说不定也从这幽深的胡同里走过;金圣叹、龚自珍他们,肯定也为这千年不变的京味儿所倾倒。 没有亲自探寻老城区胡同的人,不算真正游过北京。 众多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南锣鼓巷最为热闹。它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的元代胡同。明清以来,这里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官员到国民党政要,从画坛大师到文学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饱含着历史的气息,散发出北京的韵味。 妈妈说,我五岁以前一直住在南锣鼓巷黑芝麻胡同的13号院。我加快了脚步,直奔黑芝麻胡同,想在相隔多年后早一点儿与我的童年乐园重逢。1号、2号??终于到了13号。只见那高高的石阶上,青色的下马石、圆形的石狮子门墩流露出一股霸气。朱红色的门分外显眼,门楣上还画着精致的彩绘,尽显高贵的气质。高大的
影壁呈青灰色,久经风雨却岿然不动。这里原是清代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府邸。 走进四合院里,一棵盘曲遒劲的石榴树映人眼帘。我的脑海中依稀浮现出一个小女孩在树下玩耍的情景。她咯咯地笑着,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这应该就是我在雕花长廊下、深宅古院中度过的童年吧。今天正逢正月十五,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到处都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烘托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我抚摸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青石,一刹那间,我仿佛触到了老北京的心跳。 我又回到南锣鼓巷,品尝了老北京的瓷罐儿酸奶,继续走访了后圆恩寺胡同的茅盾故居、蒋介石行辕,帽儿胡同的末代皇后婉容后邸,雨儿胡同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旧居?? 北京的韵味,蕴藏在胡同的幽深中、四合院的青石上,渗透在甜甜的冰糖葫芦、原汁原味的瓷罐儿酸奶、红彤彤的灯笼里。可是,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宽阔平坦的公路、鳞次栉比的大厦、各种流行的高科技产品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北京的韵味,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吗? 绝对不会! 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北京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美好的伊甸园,它将永远留给那座自己蹒跚学步的四合院,那棵给自己庇荫的石榴树,
那条洒满自己童年欢笑的胡同,当然还有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永恒之美——北京的韵味。 点评 青色的砖路,红色的灯笼??作者踏着那条熟悉的胡同,寻找自己的童年乐园,还有北京的韵味。站在银锭桥上远眺,才发现原来老北京一点儿也没变。同样是小时候和伙伴玩过的下马石、狮子门墩,同样是小时候骑在爸爸肩头走过的高大的府邸,同样是拉着奶奶的手吵着去买的瓷罐儿酸奶??一切都没有变。唯一改变的是作者从稚嫩到成熟的心。而这老北京的韵味,这永恒的美,永远铭记在作者的心中。 (张祎) 文章语言优美,以寻故居的路线为顺序,生动地介绍了北京胡同里浓浓的京味儿,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的喜爱与自豪。文章中我最为欣赏的是作者描写她家门口的句子:“只见那高高的石阶上,青色的下马石、圆形的石狮子门墩流露出一股霸气。朱红色的门分外显眼,门楣上还画着精致的彩绘,尽显高贵的气质。高大的影壁呈青灰色,久经风雨却岿然不动。”语言流畅自然,写出了浓郁的历史气息。细心的读者都能发现作者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能将胡同里有名的过客和居民巧妙地穿到一起。
篇二:《四合院》
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因为没有房子,就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既坚固又美观。另有一种窑洞,向地下挖巨坑,再挖黄土窑洞,这种更为舒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的古民居
安徽古民居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平遥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
篇三:《北京作文》
北京
我家住在北京,她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繁华美丽的城市。
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都是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长安街号称“天下第一街”。街道两旁耸立着一幢幢摩天大楼,直插云霄,高楼大厦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面面镜子似的闪闪发光。北京城处处风景如画,尤其是夜景,更加迷人。每当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都亮起来了,北京城立刻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天安门也变得光彩夺目。立交桥上许多车辆向光点一样,川流不息,美丽无比。北京城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如古老的故宫、雄伟的长城、安静的四合院等。如果你从山脚下看无边无际的长城,肯定就会感叹历史的奇迹!
北京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灿烂的文化,我爱北京。
席义航
三年级一班
篇四:《北京四合院》{关于北京四合院作文}.{关于北京四合院作文}.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
建筑意义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1],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传统历史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而且现在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
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似或相同。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北京四合院{关于北京四合院作文}.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关于北京四合院作文}.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
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我的老四合院
虽然我现在住上了楼房,儿时的老四合院已成为残垣断壁的废墟,但它给我的印象和感情却永远不会忘记。那是爷爷奶奶辛苦的结晶,是养育过父辈的摇篮,也是我们小字辈温馨快乐的雏窝。
依稀记得,老四合院是简陋、局促的小家屋。陡斜的亩儿地盘,围了不大规则的长方形,以长为准绳,间隔为三部分,前院、后院、柴井园。
前院北面是一排低矮的土屋。一头是厨房,中间是上房,屋檐吊挂着爷爷笼养的百灵鸟。另一头是驴圈。东面是磨房,也有土坑。听娘说,我就是这屋出生的。抑或她老人家误记了岁月,还说我是怀胎12个月的“缺物”。南墙中间有向东的大门。两开门板的一扇下方被蛀虫啃噬个大洞眼。门边铁链拴着的大黑狗总是万花筒似的从洞眼望着外面的大千世界,异想天开地想逃脱李氏家族的“牢笼”。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南墙根的大榆树。它盘根错枝,粗壮健实,茂密的树冠遮盖了院子的一大半,看不清是哪枝浸出极不情愿滴落的水珠,时钟般地记录着院里的“沉浮”。西边是给驴子用泥土砌的露天料槽和歇卧打滚的空间。后院有二叔三娘住的两单屋、花园、茅厕和猪栏,还有同前院弟兄似的榆树和杏梨树。
老四合院最大的好处是夏季炎热天就像个避暑山庄。树荫下铺上麻袋席子,大家聚坐在一起吃饭乘凉拉家常,还逍遥自在的躺睡。这样微妙的生活细节真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下雨天,由于人畜的迂回践踏,老四合院里稀糊糊的泥点子就会溅满卷高裤管的小腿。泥巴牢牢地干在腿上,让人感到肌肤紧绷绷有点像病床上固着石膏的腿。搓洗了腿上的泥,这会儿,我们小娃子便趴在炕头,眼盯着屋檐连成线的一行行雨珠和击起的水泡,就同声一遍一遍地喊着:“一滴一个泡,三天不脱帽!”我们还别出心裁地一下一下地掩着双耳或轻轻地敲着嘴巴乱声嚎叫,直至大人“扫地出门”。
阴雨连绵时,平日漏光的房顶掉落着雨点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炕上对应的盛水盆。晚上睡觉,雨滴打得被子砰砰响,尤如母亲拍打孩儿的催眠曲……{关于北京四合院作文}.
下雨天,我还爱穿木鞋在泥水里来回地趟,也羡慕放羊人穿戴的草帽草衣和草鞋。更有味的是一等天晴,就叫上小伙伴去米碾上捏泥人,摔泥炮。摔泥炮真有趣,一双双小手比赛着将各自的泥团拍打成大小无所谓的厚饼,再在上面正中用胳膊肘子压个深窝儿。小伙伴齐个地拿它使奶劲摔了个底儿朝天。倒扣的泥饼在石碾上啪啦声响,雷鸣电驰般冲出一个个大破眼。泥花飞溅在头顶或脸上,你跳我笑,我嚷他叫,惊扰得远处专注玩棋的老头们不得不抬起头来看我们的闹剧。
篇五:《老北京的四合院及文化内涵》
老北京的四合院及文化内涵{关于北京四合院作文}.
北京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历经五朝古都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提到北京的文化,就不能不说起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已经成为北京生活文化的特色代表,四合院的生活变迁也同样映衬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的,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布局的内院式住宅。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代表汉民族特色的建筑,以不同形式遍布中国很多地区。在古籍记载中,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正房、厢房包围庭院的建筑模式,但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并不明显;汉唐以来,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的规划也更趋完善,形成以街、坊、里、巷逐步分割的方框化区域分割,带动了四合形式的民居;自金代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北京的四合院就形成现在的模式,大到宫殿、衙署,小到杂院,都是围绕街区和胡同构建的四合形式的放大或缩小,北京地区的四合院建筑也因古都皇城特色而与其他地区的院落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北京的城区中,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以一户一宅形式形成连片的居住区,一宅有一个或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标准的四合院房间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大门开在西北角。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十分安适,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中,暗暗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从四合院的布局上,体现出传统的“礼”和“孝”的概念。传统上,居住房屋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的是北面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中型以上的四合院分前后院,后院建后罩房或后罩楼。大型的宅院还设有内、外院的区分,内室无故不得外出,外人无故不得入内,礼法森严。四合院无论规模大小,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而在看似严肃的四合格局之中,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又通过庭院和中轴甬道沟通,形成一个圆融的和睦环境,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同时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由“合”而“和”,体现着传统的中国风味。
四合院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体现。首先四合院房屋的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都是青砖灰瓦黄松木架,砖木结合,符合建筑力学,如遇地震,墙倒屋不塌,结构完好,传承着古老的建筑传统。在木架制造上,也充分体现和传承着传统的木构造艺术,包括各种构件、不同规格方式的榫卯结构等,都是传统建筑工艺的体现。院落的整体建筑色调多为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屋里是方砖地,窗明几净,屋外绿植满眼,也是建筑美学的体现。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和禁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就是“坎宅巽门”风水学说的实际运用。同时,在房屋的布置、装饰上,在庭院树木的栽植上,有很多禁忌风俗也体现着这个概念。有的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也是民间风水文化的一种体现。影壁一般都有“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
麟送子”等等吉祥的图案,或“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也起到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四合院的建筑设计,也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礼法,是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法的体现。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仅从院门就分屋宇式门和随墙式门,屋宇式大门又分成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等多种区别。在封建时代常有因“违制”而使屋主人革职甚至丧命的记载,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即便是普通的四合院,我们也经常在院门上看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宣扬传统文化礼仪的门联,使老北京人从小就受到道德传统的教育,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的四合院传承了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难以言尽,直至今天也仍有很多尚未发掘,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可是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回老北京的踪影,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一座又一座老北京的院落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留下的空地上建起了新一代的高楼大厦,没有了实物的见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难以读懂曾经的历史和文明。愿我们珍惜老北京剩余的风景,珍惜那些即将消失的遗迹,保护好前辈的文化传承,让我们的文明历史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篇六:《作文-北京的消逝》
北京的消逝
一日,电话铃突然响起,听筒里传来的是爷爷急促而焦急的声音。竟是爷爷出门办事找不到了路。我连忙动身赶到急得满头大汗的爷爷身边,用手机导航指了路。事后爷爷感慨:“北京真是变化太快了,快得连我这个老北京都找不到路了。”爷爷因焦急而布满汗珠的场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由得心中一紧,连爷爷这个老北京都不认识的北京城,还算是北京吗?
抬眼向我的窗外望去,一片突兀与空旷让我不寒而栗。五六年前,我的窗外还是七八棵合抱的杨树带来的苍翠,现如今新修建的停车场和拓宽的道路无情地将他们砍倒了。最大的那棵是我儿时的伙伴,我爬上树梢,望着被朝阳染红的云卷云舒,眺望着不远处河流的沉静,向下偷笑着老人们下棋时争得面红耳赤。现在树没了,雾霾遮住了朝阳,河流已经干涸,树下的人与棋亦不知去向何处。
北京城还是北京城,北京城却已经不再是北京了。
北京城不是北京还能是什么呢?也许可以叫他“纽约”或是叫他“东京”。他们之间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不断消失。不知有多少人已经不再在清晨喝上一碗面茶,也许是时间的催促等不及了面茶的放凉;提笼遛鸟的人在附近已所见不多,也许是已找不到一处挂鸟笼的树梢;养虫儿、玩虫儿的鸣声上下更是在耳畔早已绝迹,毕竟钢筋水泥的丛林压得他们喘不过气、鸣不出声了。
有人说:北京的故宫还在,鼓楼还在,颐和园也在,北京还在啊!然而人们是否还能忆起那个刘伯温建造的缺了角的北京城墙,是否还能想起四合院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瞬间,是否还能再看见大杨树带来的美好图景?北京已经从一座城池被打成散点,散落在了这一片叫做“北京城”的土地上。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如今被整容、上妆。爷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七八十年,却识不得他今天的模样。我相信一定会有人在一味地赞美北京的包容。然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北京的包容是以建筑、环境、语言、习俗、文化等等极其惨痛的代价与自我的“牺牲”换来的。包容了别人共有的,消逝了自己独有的,吾未见其明也。
再次回忆起以往四合院错落,树林遍布的场景,不由得心生向往却又感到十足的无奈。人们渴望它不断地发展,打破古都的沉静。北京,又怎么阻止的了呢?梁启超曾说:“建筑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对于北京,也许那道往昔的韵味正是他的魂魄。现在,北京的魂魄又将在消逝中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