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
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从小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鲁迅,这个名字永远烙印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个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够参观鲁迅纪念馆,兴奋之情难以言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篇二:《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今天7月8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阜成门的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是基于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扩建而成的,位于阜成门东大街的一条小胡同里。胡同非常普通,和北京其他的胡同没有什么区别,以至于我们路过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竟然走过了,要不是有同学以前来过提醒我们到了,我们决不会意识到在这样普通的一条胡同里竟然曾经住着一位让亿万中国人民铭记的“脊梁”。
纪念馆的风格给人一种老北京四合院的感觉,中式,又很平民化。一进门就看见了一小片草坪中有一尊鲁迅半身像,用的是白色的大理石,雕的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一个形象:一寸长的头发根根树立着,小撮胡子,和略现疲惫但非常坚定的眼神。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必做的便是找景观照相,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这次当我站在雕塑前面对镜头摆出笑容的时候却心虚不已。不难想象:站在这样一个灵魂面前,背后有如此的目光审视着自己,感觉就像把手放进了真理之口一样,让你不得不反思自己过往的一切。
再向前便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了。一座庄重的中式建筑,踏进大门,迎面的是两面浮雕,雕的是鲁迅小说里的情景,有百草园,有三味书屋,还有一面是一组镏金的行书。纪念馆分两层一层地上一层地下。馆藏依时间顺序排列着各件藏品,有鲁迅的手稿、三味书屋的桌椅板凳,鲁迅收集的古董,鲁迅的写字台、摇椅,还有他用过的日历,这些物件被复原了原貌,看起来充满了生活气息。 让人细细品味的是鲁迅的故居:一座别致的小四合院。青砖绿瓦,带门槛的木质大门上的油漆已经剥落,门里有两棵白丁香树开的正是时候,小院里飘着丁香的淡淡香味,很清雅。正北房和西厢房是锁着的,但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老旧的家具,上面落着淡淡的浮尘。正当我看着北房里的家具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回头一看,是一个中年女人蹲在南房门里,在脸盆里洗着抹布,“东厢房没锁你进去看看吧!”她说的那么自然让我觉得她就住在这个小院里一样。其实她是一名工作人员,在他的故居里,工作员也完全没有其他馆里的循规蹈矩。
出了四合院,这次参观结束了,我们又走回了那条胡同里。{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09小学教育 杨涛
篇三:《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想(党课思想汇报)》
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想
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重量级的作家、学者和革命者;他的一生曲折波动但他却从未放弃;他用他的武器,那支生了锈的笔,写下洋洋洒洒的17万字的文章,唤醒了中国众多爱国青年,他就是一代作家的典范——鲁迅。
在纪念馆中,我了解到了鲁迅充满坎坷的人生。1898年5月,鲁迅离开家乡,独自去南京求学,这一年他18岁。1902年3月,鲁迅东渡日本留学,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家庭条件窘困的情况下,在社会局面不稳定的时局下,鲁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习之旅,这对于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在《致曹白》中写道:“我们总要争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到后来。”这句话诠释了鲁迅的一生,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在动荡社会中不断寻找光明的文人志士。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人生。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鲁迅用尽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摸索潜行,为的只是探求一个救国救民的有效方法。他曾立志学医以此来拯救病态的中国人,让同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但当他在日本看到麻木的留学生时,他明白了学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身体却不能医治人民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了最有力的武器,向旧社会作白刃战的,刀刀见血的斗争。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行”,让他在“禁锢的黑屋子中”高声“呐喊”。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率领着笔下的阿Q,祥林嫂,引导着润土,孔乙己,与无边的黑暗的恶势力作斗争。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不仅仅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更有极敏锐的理性力量。在他看似冷酷的理智分析里,又无不燃烧着爱憎的火焰。
虽然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在肉体上已经饱经了非人的遭遇,虽然沉睡中带着麻木和冷漠民众们常常在心里上给他带来痛苦,但是他不曾放弃过希望,他总是以最雄壮的词句才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劳动人民;用最坚韧的笔锋来批判黑暗的社会阶级。他曾鼓舞着广大失学儿童说道:“你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子女,你们因为困苦所以失学。因此你们须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但是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你们贫民子弟一样是聪明的,一样是有智慧的。你们如果奋斗一定能够成功一定会有前途。”
参观完后,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这么一个身材弱小的躯体这么顽强地战斗的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信仰力!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二的信仰!信仰力就是动力。这是鲁迅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为了革命事业他义无返顾,他愿意“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忘却了敌人无孔不入的侵蚀着正义之士,危险可谓在近尺之内。他依旧把生命的热血泼洒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决不退缩。
一个人若没有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不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那么作为我,该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呢?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应该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只要有了这个信仰,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只有在为这个远大理想的奋斗过程中,我的生活才会有方向,事业才会有坚定的基础,人生才能无憾。
这不仅是对每个一心向党的人的要求,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应当学会善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然后再想想我们何不也拥有了一份飞蛾对油灯的那一份执着?
岁月这样度过,我渐渐从中悟到了人生有了信仰的那份幸福与无悔。我将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我对党的信仰,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
篇四:《鲁迅博物馆参观感想》
鲁迅博物馆参观感想
上周日是5月18号,我们党课课程组织去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情不自禁的热血奋涌,想到了好多事情。
在纪念馆中,我了解到了鲁迅充满坎坷的人生。1898年5月,鲁迅离开家乡,独自去南京求学,这一年他18岁。1902年3月,鲁迅东渡日本留学,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家庭条件窘困的情况下,在社会局面不稳定的时局下,鲁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习之旅,这对于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在《致曹白》中写道:“我们总要争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到后来。”这句话诠释了鲁迅的一生,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在动荡社会中不断寻找光明的文人志士。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人生。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鲁迅用尽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摸索潜行,为的只是探求一个救国救民的有效方法。他曾立志学医以此来拯救病态的中国人,让同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但当他在日本看到麻木的留学生时,他明白了学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身体却不能医治人民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了最有力的武器,向旧社会作白刃战的,刀刀见血的斗争。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行”,让他在“禁锢的黑屋子中”高声“呐喊”。
参观完后,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这么一个身材弱小的躯体这么顽强地战斗的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信仰力!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二的信仰!信仰力就是动力。这是鲁迅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为了革命事业他义无返顾,他愿意“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忘却了敌人无孔不入的侵蚀着正义之士,危险可谓在近尺之内。他依旧把生命的热血泼洒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决不退缩。
一个人若没有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不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那么作为我,该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呢?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应该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只要有了这个信仰,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只有在为这个远大理想的奋斗过程中,我的生活才会有方向,事业才会有坚定的基础,人生才能无憾。
这不仅是对每个一心向党的人的要求,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应当学会善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然后再想想我们何不也拥有了一份飞蛾对油灯的那一份执着?
岁月这样度过,我渐渐从中悟到了人生有了信仰的那份幸福与无悔。我将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我对党的信仰,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1320042 13生工宋凡 2014年5月21日
篇五:《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六(2)班 王昊廷 26号
今年暑假,我们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去上海的鲁迅纪念馆了。 鲁迅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我也读过他的散文,但许多太深奥,看不懂。但我爸爸就十分的喜欢他的文章了。
那天早晨,我们一家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观鲁迅的纪念馆。
一进纪念馆,就连空气中都有文学的味道。在二楼的东面,全是名言,其中,有一句名言是这样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意思是有的人的确是活着的,但他整天无所事事,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没什么意思,思想已经死了。但死去的人呢,他在生前做过很大的贡献,人们还记得他,所以他还活着!
进入主展厅进口,里面全都是关于他的名言、作品、照片……
突然眼里看到了鲁迅!原来是彩色塑像! 他在干嘛?原来是和几个青年在交流!我站在一旁,仔细地看着栩栩如生的彩色蜡像感叹道:“啊!怎么会做的这么像呢!”
很快,我又被其他东西吸引了,那是什么呢?没错就是鲁迅的作战武器!————钢笔!那个可是著名诗人冯雪峰在鲁迅53岁时送给他的金笔,还是原物哦!还有好多都是原物! 比如背心、杯具、冬天用来取暖的怀炉等等。看到鲁迅亲手用过、穿过的东西,能不令人激动吗?{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转了好久才到出口,只见旁边都是鲁迅的书刊,再加上墙顶的镜子,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
在鲁迅世界里漫步,心情难以平静,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不禁跳跃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篇六:《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今天我来到了鲁迅博物馆,里面主要讲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而其中又有不少东西是值得去铭记和震撼的,那是一些我若不来过就无法体会到的东西。 比如说刚刚来到这个伟大的地方,我却只看到了外景的稍显寒酸。但进去后,自己就会被里面的惊险所震撼。鲁迅真的是个伟大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救助他的国家。他在教书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他的学子被日本人抓获,他总是会想办法去营救,虽然很难以获得成功,但这已经足够表现他的爱国!
另外,在他的一生中也很难得会获得富足,但他作为一名爱国人士,他总是忘掉他的艰苦,他总是可以为中国,为与他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们送上一份精神食粮。虽然他积劳成疾,但他却始终不忘创作,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不会忘记为他的朋友写一部作品!虽然作品没有写完,但这足以说明鲁迅先生“曲线救国”和他为此的付出!
今天参观了鲁迅博物馆,让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印象重新生成,虽说以前也知道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来到鲁迅博物馆,我的印象更加刻骨铭心!
篇七:《形式政策之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形式政策之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一个月前,一个人没事在出去闲逛,没想到下傍晚打算回来的时候无意中走到了鲁迅纪念馆门前–这个世界可真小,随便逛逛就能被大师气息所召唤,自觉不自觉地让我们跨进那道门槛。
在写参观体会之前,我想先对鲁迅其人做简单的介绍。 鲁迅,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取自母姓,鲁迅两字蕴含着愚鲁之人应赶快做的严格自勉。鲁迅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都昌坊口,1892年入“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祖父涉及科场作弊案入狱,从此家道中落。鲁迅饱尝了人间冷嘲暖,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对其人生发生重大影响。
1898年,鲁迅赴南京求学,1902年,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同年赴日留学, 后入仙台医专学医。有感于同胞的愚弱,决定弃医从文,从此毕生从事改变中国人精神的启蒙运动。
1909年结束留日生涯返回祖国,一面从教,一面投身辛亥革命,1920年起先后在北大,北京女师大等校兼课。1918年写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1921年写下不朽之作《阿Q正传》,以后络续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等,与许广平相爱,写下与她的通信集《两地书》,1926年南下,任厦门大学教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务主任,1927年十月赴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
鲁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葬于虹桥路万国公墓,1956年迁葬于虹口公园。
作为中国人,鲁迅其人,我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鲁迅的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有好几篇,他所写的人物可说是入木三分,无不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影响,鲁迅的活动中,时时关心青年,成为青年人的导师和益友。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一生始终以世界的眼光,巨大的热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艺术,并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记得当时肚怀饿意便进入馆内的,或许真的是某种无形的力量,某种精神食
粮,战胜了身体上的痛苦,指引着我。虽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但是整个馆的设计优雅,色调温和,透露着沧桑的同时不乏有时代气息,真实直接的再现了历史,是对我视觉的极大冲击。馆的一层是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很欣赏馆内应用的许多影视和场景模型,形象地展现还原了当年的鲁迅为国家的未来谋略的场景。不过我还看见了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把鲁迅的生平事迹编辑成问题形式呈现在屏幕中,增加了我们参观者学习的兴趣,让我们这些青年志士对鲁迅年代的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体验与经历。可以说那是战争与和平的反差映衬。
参观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但是离开时的不舍与收获的精神洗礼使我重新认识鲁迅与那个年代的是是非非,爱国就得为国牺牲一切,投笔从戎,走向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艰难路途。作为新世纪大学生,我们没有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我们不具备拯救国家必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条件,但是我们有我们与时俱进的文化知识,我们有我们时刻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情操。有我们这一辈活力四射的知识分子团队,我相信,在中共的带领下,国家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也会更加殷实。
篇八:《参观鲁迅公园有感》
参观鲁迅公园有感
工学部(学院)第 2小组 高利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此次我们一行于5月9号参观了上海鲁迅公园,上海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280号,属于市中心,都说那里繁华,到达那里后我倒觉得除了楼高一点,路宽一点,人多一些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特别之处是蕴藏着鲁迅先生不朽的灵魂。{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鲁迅公园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鲁迅纪念馆,震撼近代史的尹奉吉义举纪念地梅园。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鸟语花香,景色十分优美怡人。5月9号抵达目的地后,我们观看了鲁迅雕像、明清家具、关于鲁迅先生的书籍与照片,现在想来,只有先生的那一件长袍与那一顶礼帽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从那长袍的长短使我确证了先生没有我想像的高大,那件长袍的质量使我明白先生不是在优越的条件下同敌人作斗争的。再就是墙壁上雕刻的先生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座右铭,鲁迅先生的一生都是为人民奋斗的,而这句话是对他人生追求的写照。臧克家的那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对鲁迅先生的肯定,先生是一位巨人,而巨人虽然倒下,但是巨人的伟大精神却与世长存。{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纪念馆里有一组根据先生的照片作成的腊像,腊像做的栩栩如生,好像一个活灵活现的鲁迅先生坐在那里与同事交谈一样,看过蜡像后,我的心有种被撕裂的感觉,人死是不能复生的,我没有多看,因为有许多像先生一样的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吃水难忘挖井人,我对他们是深深的感激。令我吃惊的纪念馆里竟有鲁迅葬礼的实况录像,惊讶之余颇为震动,观看时仿佛身临其境,为先生的英年早逝感到无限惋惜。鲁迅墓没有我想象中的平和和素朴。墓是1956年迁过来的,先前是周海婴的题碑,后来就变成了领袖的提笔。先生的墓碑是一面约两人高的石墙,墓前是一尊他坐在椅子上的塑像,端详着,思忖着,手里拿着一本书,似乎在思考救国救民的良方。
此外,鲁迅纪念馆拥有有关鲁迅的文物文献资料相当丰富,其中拥有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其中有《藤野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告诉我们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笔战斗和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实在令人肃然起敬。展厅中还展示着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文章《斯巴达之魂》的《浙江潮》以及《孔乙己》的《新青年》杂志、刊有鲁迅致中共中央信件部分内容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等珍贵报刊。鲁迅的一些遗物、实物、照片也弥足珍贵,其中包括参加杨铨追悼会时用的雨伞,阅读过的马克思著作《史的唯物论》等,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
从鲁迅公园归来,在地铁上我的心久久平定不下来,感慨万千,时代万变,公园内的每一步移动就像在过去的那个时代里穿梭一样,我每行走一步都在思考一下,是啊,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们留给了我太多的感想,是啊,有的人活着他真的已经死了,他没有为人民做过任何事情,有的甚至欺压人民,成了民族的罪人。人,就是因为精神与人格才显得伟大,同样是京剧名角,程砚秋与梅兰芳可谓一菊一梅,但是正是因为练画蓄须拒演的壮举,梅兰芳先生的更为人们所称赞所喜爱。活着的意义不只是简单的活着,要在活着的时候多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生于和平年代,我们虽
然不用像鲁迅先生那样为了国民去奔波,但是我们有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从小事做起,服务于人,实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今后无论成为党员与否,我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事情,为两个一百年奉献力量,为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篇九:《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今天,我们六年级两个班开展了班级特色活动—到“鲁迅博物馆”去参观!
到了“鲁迅博物馆”,我们首先来到一层。映入眼帘的便是刻满了字的墙壁。我带着好奇心跑过去,认真的读着墙上的字:野花,阿Q正传,朝花夕拾,呐喊。咦!这不全是鲁迅先生写的作品吗?整整三面墙上刻满了鲁迅的作品。他一生写过肆仟多部作品,差不多每两天就会出一部作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他对人民群众的挚爱和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如小说故乡。 鲁迅先生常以笔为武器,写作品来抨击旧社会的黑暗。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接着,我们来到了二层。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桌子———鲁迅先生少年时代学习的课桌。这张桌子上可着一个小小的“早”字。这是因为: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你瞧!鲁迅先生做什么事都积极上进,有决心。
最后,我们参观了第三层。我知道了,鲁迅是因繁重和紧张的工作极大的损坏了他的健康。他经常咳嗽,气喘,高烧,体重下降到三
十多公斤。即使他的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坏,他仍艰苦忘我的工作。他是以实际行动来迫切的希望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早日苏醒。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确这就是鲁迅一生真实的写照。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他那种爱国之情,热爱人民,勤学苦练的精神。
篇十:《鲁迅纪念馆观后感(浅议博物馆展览技术)》
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浅议博物馆展览技术
【内容摘要】文章简述了在参观鲁迅纪念馆后的见闻,与认识。通过对鲁迅纪念馆内展览技术的运用情况的简述,思考现代博物馆对新的展览技术的采用,在博物馆的展览,文化的传播中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多媒体、网络
10月29日班级组织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虽然参观并不是时间不长,但这次参观还是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我对鲁迅纪念馆所运用的多种博物馆展览技术印象深刻,博物馆运用声,光,电结合的方式进行展览,起到很好的展览效果,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展览技术也应有新的突破,新的创新,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让新技术与博物馆能够融洽的“合作”。。虽然国家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我们的水平不会很高,但在建设博物馆时确实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博物馆的传播文化的能力。有关机构曾对当代大学生做过调查,问及你认为青少年是否应该经参观博物馆时,回答是肯定的,问及你一年参观博物馆几次时,回答“偶尔一次”的比例高达54.7%,选择“2一3次”占32.6%,只有11811.6%的学生一年参观博物馆的数量达到“3次以上”。 (2)青少年不愿去博物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博物馆显得死板。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采用新技术的博物馆相比传统博物馆更能吸引人,更能让人接受它想传播的信息。所以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博物馆焕发新的活力。
二、网上博物馆——为博物馆打开另一扇门
当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后我想去它的网上博物馆看看,结果发现它没有网上博物馆,其在网上公布的信息也很有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信息传递作用越来越大,博物馆应该不能局限在馆内传播,应该采用网络技术扩大它的信息传播能力。“博物馆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现任大都会博物馆馆长菲力普.蒙特贝罗说出博物馆的深厚内涵,然而对于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跑去博物馆现场参观理解博物馆含有的深厚精神显得很难。2007年,中国,博物馆参观人数:25625万人次。(3)而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参观博物馆比例很大,据统计,一些发达国家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往往与其总人口相当甚至是其总人口的数倍,比如美国去年的博物馆观众人数达到8亿人次,人均一年参观博物馆近3次(4)。这就需要我们发展网上博物馆,通过网上博物馆一方面为不便常去博物馆的人提供方便,另一方面通过网上博物馆激起人们去现实博物馆的愿望。
在网上参观过很多网上博物馆,发觉大部分的网络博物馆都很简单,只是一些图片加一些文字介绍和一些连接,显得很简单,让人们没有什么兴趣去仔细看它的文字,毕竟它同网上很多漂亮的网页相比有很大差距,显得不那么吸引人,不生动活泼。网上博物馆要发展就需要采用新的网络技术。有则消息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白宫的好奇心,布什总统近日批准在互联网上开设一个虚拟白宫,他本人还专门为此拍摄了7分钟的录像短片,向在线游客一一介绍包括椭圆形办公室在内的白宫16个房间里的布局和摆设。整个网站的互动效果极强,游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浏览白宫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就像他们真的身临其境一般。(5)网上博物馆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提高其水平,吸引更多的人。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虚拟博物馆能够提高其真实程度,像虚拟白宫一样采用计算机3d技术制作网上虚拟博物馆是一个完全潜入式的、具有空间性的、游客可以操作的,和实际博物馆的空间场馆在建筑和历史上相呼应的世界
鲁迅纪念馆中多种多样的展览技术让我很喜欢,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设施,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采用新的技术能够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