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 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2016儿童慈善需求调研报告》
中国儿童慈善事业深深植根于传统社会爱幼护幼的精神土壤中,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中获得了新的方向和动力。2016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媒体到个人,都对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儿童对社会服务的巨大需求呈现出来,为慈善组织运作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弱势儿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性,对服务提供方——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有超过2.2亿0-14岁的儿童,占全国人口16.6%。不管是政府还是公益慈善组织,要想为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首先都需要准确确定儿童需求。从需求层次来看,有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需求、困境儿童的特殊权益保护、以及所有儿童都具有的发展需求;从需求领域来看,有营养、医疗卫生、大病、心理发展、品德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从弱势儿童群体类别来看,有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等,他们分别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这些需求也在变化着。如何能够实现对各类弱势儿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准确分析和把握,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项目,成为众多慈善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共同调研编写的这份《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的初步成果。报告提出一个分析框架,从横向和纵向上构建出一个儿童各类需求以及针对这些需求设计项目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的坐标轴谱系。
这仅仅是给各位公益界的同仁提出了一个路径,一种方法,抛砖引玉,为业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准确定位现阶段儿童需求,只是专业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将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增进与业内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思考探索,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与大家携手同行!
以慈善之烛点亮生命之光
民政部副部长 窦玉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以慈善组织为载体的现代慈善事业得到了蓬勃有力的发展。如今,她已走过了31年。31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一瞬。毋庸置疑,慈善事业是年轻的。年轻则蕴含着生机,有着发展的远大前景,而发展更需要充分把握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机遇。年轻也会遇到挑战和成长的烦恼,更需要各方呵护和监督。令我们振奋和鼓舞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6-2016年)》的发布,都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指南。而慈善的普世性特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光大、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对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民生的改善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慈善公益事业都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深思。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成立最早的公募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这份适时推出的《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时代脉搏、紧握行业动态,以现阶段儿童慈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相结合,为广大从业者开展儿童慈善工作提供扎实有效的理论依据。仔细阅读该研究报告后,认同其独具的前瞻性、创新性、综合性和指导性。它将引领我们突破传统救助的思维模式,力求达成儿童公益慈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做优做精做强为原则,将其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公众参与儿童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与期待紧密契合,从而激发社会公众奉献爱心的原生动力和最大热情,将;人人可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落到实处,进而赋予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作为世界上拥有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儿童慈善事业任重而道远。在这里,寄希望于全行业继承和发扬先进的、开放的组织理念,以敏锐的行动力引领年轻的慈善行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慈善之烛为亿万儿童点亮生命之光芒。
前 言
《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一个研究项目。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公益基金会,在儿童教育及福利事业领域运作了31年,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在公益研究领域5年耕耘,接触以儿童为工作对象的组织机构数百家,为数十家机构提供战略咨询或建议,从而形成了对儿童领域的深度观察和思考。
项目从2016年5月起至10月止,历经6个月的时间,最终产出为一个综合性的、具有领域内战略高度的框架体系,我们希望该框架对将来儿童慈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产生引领性的作用。
整个研究期间,编写组在全国13个省市走访了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深入了解了他们的项目设计及实施、组织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服务对象状况、当地社会状况等,从而形成了对于儿童慈善领域的深度认识。但这个框架所依据的信息量远不止于此,它汇集了研究团队数年来的基础经验和理论思考,是研究团队耕耘多年的成果之精华。此前知识的积累、问题的思考和案例收集在此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可以说这份报告展现了研究队伍在儿童慈善领域的认识与探索过程。
此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咨询、访谈了相关学者,参考了兄弟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很多研究已经站到了领域发展的前沿上,我们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受益匪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儿童慈善需求框架研究不仅仅是一次调查资料的集中展示,而是利用资料建构一个理论框架,最终产出是一个具有理论高度和现实指导力的分析体系。目前对于儿童慈善需求的基本调查工作已经被众多的组织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但是我们在儿童领域的实践中看到,儿童慈善领域缺乏的不是数据和资料,而是一个解读数据、整理事实资料的分析体系。本次研究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开展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应该以儿童的基础慈善需求为起点不断的生长和发展。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沿着纵向和横向生长。在纵向上从低到高,具体表现为由基础慈善向特殊权益发展,然后再向儿童全面发展过渡;在横向上,由朴素的基础慈善向着专业化的项目运作发展,最终实现各种儿童慈善项目的有深度的专业化的运作,形成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
我们希望通过该框架体系对现实中的诸多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用理论体系为实践项目定位,进而为儿童慈善领域的资助方、公益项目运作者提供指导,我们也希望该框架能够对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价值理念和专业化运作方面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间仓促,信息量大,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小康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逐渐提高,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度逐渐加强,为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一时期,企业和个人积累的社会财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近几年,数量呈井喷式爆发的社会组织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学术界都积极致力于推动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着力改善民生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对儿童福利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从政策和经费等方面保障弱势儿童福利的实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之后,先后提高了孤儿救助养育标准,将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救治纳入医保体系,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残障儿童救助等。不难发现,国家对儿童的投入已经覆盖到教育、医疗、学龄期营养等领域。
上述这些,恰恰正是公益慈善组织也在发挥作用的领域。纵览公益组织的慈善项目,会发现它们也大量集中于助学、大病救助、营养改善等领域。弱势儿童例如孤儿、罹患大病儿童、残障儿童等,既是民政部门的救助对象,也是众多公益组织的帮扶群体。而像大病医疗、营养补给、基础教育等领域,既是财政投入的领域,也是公益组织引导社会爱心资源进行支持的领域。
在这些需求领域,公益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探路者”的角色。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这些需求逐渐被纳入到政府保障体系中。公益组织面临着新的课题和发展空间。
要确定未来的工作领域和发展方向,公益组织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有哪些弱势儿童群体,以及他们不同层面的需求。确定儿童的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有2.2亿0-14岁儿童,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6%。如果对这部分群体进行一个需求状况的全面调查、统计和分析几乎无法想象。而单就其中的弱势儿童来说,他们的困境和需求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利用资料建构出一个具有理论高度和现实指导力的对于儿童慈善需求的分析体系,供业内交流使用。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目前中国儿童慈善领域的发展现状的梳理,我们发现,虽然儿童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儿童群体迫切的需求还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一些研究试图对全国所有地域、所有类型的儿童的所有慈善需求一一呈现,但是这样做有可能既无法提供完整的基础数据又无法提供一个有深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目前的中国儿童慈善领域缺少的不是对某种类型儿童的慈善需求的关注(恰恰相反,这方面的专项研究报告已经很多,在下一部分会作简单呈现),而是缺少一个总领性的、系统性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因此,我们的目的是提出一个系统性、引导性的儿童慈善需求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儿童慈善需求框架”,来引导社会爱心资源的投放和输送,提高社会公众慈善捐助的使用效率。
该儿童慈善需求框架可以回答这样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l 儿童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l 儿童需求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
l 资助儿童时应该注意什么?(即公益组织在满足儿童需求的具体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专业化原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报告通过实证性研究,归纳现实中的数据和资料,提出一个系统性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为公益组织瞄准儿童慈善需求提供系统的参考;为儿童慈善项目的选择提供清晰的定位;也为儿童慈善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原则。希望这个理论体系可以作为后来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供拓展的系统性的框架模型,共同为中国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关于定性研究,我们采用了多种具体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行动干预研究等。首先,我们阅读了大量儿童研究的文献和调查报告,对研究现状和政策现状进行梳理;其次,我们在全国13个省市访谈和跟踪了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深入了解了他们的项目设计及实施、组织的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服务对象的状况、当地社会状况等。
关于定量研究,主要采用了研究团队从事流动儿童课题研究的调查数据。该调查对北京市郊区的6所流动儿童聚集学校进行了1276份问卷的调查工作。这些数据主要用于报告第三部分纵轴体系的建立。
第二部分: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逐渐弥补了一些儿童需求儿童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首先,就困境儿童类别而言,不同类别的困境儿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需求,如失依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自闭症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我们不能再以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解决不同类别儿童的问题。其次,不管是何种类别的儿童,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同样有着全面发展的诉求。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所有的儿童都应该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机会,如何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儿童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的追问就越来越多,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一、儿童慈善需求难以全面准确确定的主要原因
确定儿童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中国的儿童数量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6%。如果对全国2亿多的儿童进行一个需求状况的调研和普查几乎无法想象。而单就其中的弱势儿童来说,他们的需求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另外一些具体的原因导致我们无法准确的描述儿童的全部慈善需求。
第一,儿童对需求的认知不全面。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孩子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但是其实孩子本人只能描述出部分需求,因为儿童受到自身阅历和成长经验的限制,很多需求位于他们的视野之外。比如,一家公益组织带领孩子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做了一次儿童交往活动,孩子们也因此获得了团队感、增能感等重要的收获,但在活动之前,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些方面的需求。
第二,表层需求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显而易见的需要可能与更深层的问题或状况有关,但是人们可能并未觉察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龄孤儿对生活补助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给他们提供生活资助和物质援助是否有助于他们的生活改善?其实,对于大龄孤儿来说,一份谋生的技能比一份短期的资助要重要的多。很多时候受助人可能无法评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孰重孰轻,容易选择首先满足眼前的生活需要而忽略长远的发展。而专业的公益慈善组织,需要认真的评估到底哪种需求是根本性的需求。
第三,一些儿童需求的;诊断”需要专业技术。某些困境儿童的特殊需求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把握。例如留守儿童,他们的需求需要通过以社会心理学为核心的专业技术进行深度综合分析才能够实现。再如流动儿童,针对他们的需求调查则更多需要社会学的支持,了解他们在城市的融入状况,他们的教育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状况等等。而对于像自闭症、残障儿童,他们的需求状况则更多的需要医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的知识来加以把握。
第四,一些具体的需求信息的变动性较大,需要长期的跟踪调研和深入的社会学实践才能够获得。例如流浪儿童的数量和他们的需要。因为流浪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不固定性和对社会救助的排斥导致很难进入他们的群体、深入他们的生活。对流浪儿童数量的统计这项基础工作的开展都十分困难,更何况了解他们的需求状况。
二、目前已有的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
对于儿童需求的研究,很多机构和公益组织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近几年时间里,有很多综合性的儿童需求调查报告和各个特殊儿童群体专项需求调查报告先后出炉。这些成果既有综合性的内容,又有单项的调查研究,既有基础需求的调查,又有发展需求的探索。这些需求报告向我们呈现了儿童领域复杂多样的需求状况。以下通过列表的形式简单呈现近两年部分有代表性的儿童状况和需求研究报告,并对这些报告所关注的儿童需求进行简单汇总(见表1)。
表1:近两年儿童需求研究报告列表
序号 报告名称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关注对象 主要需求 1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2016/05/04 青少年 l 获得可靠的生殖健康知识
l 学校开设相关生殖健康知识课程和讲座
l 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l 青少年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得生殖健康治疗 2 心智障碍儿童调查报告 南都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 2016/11 心智障碍儿童 l 心智障碍儿童获得早期治疗和康复服务
l 心智障碍儿童获得教育 3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2016/03 受虐儿童 l 儿童家庭需要基本的儿童权益及教育理念、方法普及培训
l 伤害发生,儿童及相关群体合理化的报案途径
l 受虐儿童能够获得基本的保护,尤其是家庭内部的暴力发生后,儿童能够在家庭之外找到庇护,免除多次伤害
l 有效的儿童保护体系(包括政策、法律执行、监护权剥离等) 4 女童遭受性侵害情况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妇联、广东省检察院 2016/04 受害女童 l 受获得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训练
l 对于遭受性侵犯的女童有着特殊的需求,尤其是需要获得心理救济和法律救济 5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2016/04 自闭症儿童 l 基本的医疗需求,包括诊断、评估、个别训练及关于治疗的相关知识
l 获得基本养护、康复服务
l 获得特殊教育服务
l 获得保障和经济救助 6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2016报告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 2016/05/21 农村儿童 l 营养和健康 7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6)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2016/05/31 中国儿童 l 儿童福利政策法规的完善 8 北京打工子女社区教育需求调查报告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新公民计划 2016/06 打工子女 l 音体美设施和器材
l 课外辅导
l 图书
l 多样化的社区活动 9 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 全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中国人口宣教中心 2016/07/02 留守儿童 l 情感需求及健康人格的构建 10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6) 卫生部 2016/09/12 出生缺陷患儿 l 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l 母婴保健
三、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雏形
面对上述列表中的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在儿童需求领域的调查已经非常专业化,各个领域都有专业的团队进行调查研究,每个方向都涉及多学科多层面的问题。
启动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进入公益组织的实际运作层面,在这些基础调查报告信息之上,进行更高层面上的分析加工,产生出一个更具有综合性、指导性的;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其特征是:综合性、系统性、有深度、引领性。
公益慈善已经远远不是一个简单赠与,即通过给钱来满足单项需求的过程,也难以通过简单的需求调查来指导公益实践。儿童公益慈善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深度的领域,儿童需求的判断首先应在一个体系化的框架中进行。质性的判别、以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分析、行动指导框架的建立,已经优先于简单的数据收集。
基于这样的原则,本研究力求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呈现儿童需求的总体;生态”,即系统化的需求状况。我们希望能够将众多的儿童慈善需求整合为一个需求体系,在其间建立一个有机的联系—— ;综合性需求体系”。
第二,如何满足儿童需求,即在单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专业化技术、系统化服务模式和文化价值的体现,我们称之为;单项目体系”。我们认为,要实现效果的最优,就需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做法。
两方面沿两个方向伸展开,纵向是综合性需求体系的建立,横向是单项目体系的完善。
1、纵向: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
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是指所有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情感、技能、发展等各个层面的需求总和,而所有这些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并且处于一种互动转换的过程,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就是在呈现儿童不同的需求基础上,将儿童需求进行分层和提炼,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通过研究现有报告和实际调研发现,儿童的需求虽然非常多样,还是可以根据其被满足的方式和内在联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用钱可以满足的基本需求,这方面的需求往往与贫困、灾难联系在一起,可称之为;基础慈善需求”。例如,救灾、基本生活费的提供、营养满足、大病的救治、学费的提供等。这些需求只要提供足够的资金基本就可以得到满足。
第二,那些不是通过钱就能够满足的需求,但仍然属于基本生存层面的需求,它们通常与特殊的困境相关联,属于一些专项的权益,可称之为;特殊权益需求”。例如:留守女童、流浪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障儿童、受毒品艾滋病影响儿童等。每一类群体分别处于不同的困境,面临不同的需求缺陷,因所处的特殊境遇而产生的需求我们称之为;特殊权益需求”。
第三,最难以通过金钱满足的是儿童发展需求。在保障基本生存基础之上如何通过专业化的公益方式促进儿童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发展需求虽不再与贫困、失能、特殊的困境直接关联,但却同样是困境孩子也面临的需求。同时,这些需求也是普通儿童所具有的。这些需求可称之为;发展需求”。例如,艺术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培养、思想品质的培养、公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儿童参与和表达的机会、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人生意义的探寻等等。发展,是帮助的最高境界,是提供儿童服务的最终目标。
以上三个需求层面可以通过下图综合性地表达出来(见图1):
基础慈善需求:因缺乏资金而造成的基本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特殊权益需求:因陷于某种特殊的困境所形成的独特需求。
发展需求:所有儿童都涉及到的高层次需求,为了体现公益性,在此主要关注困境儿童在发展方面的需求。
基础慈善 特殊权益 发展需求 图1: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示意图(圆圈表示各种具体需求,圆圈的大小不同代表需求的多样性)
2、横向:儿童慈善单项目体系
;单项目体系”就是在满足一个具体的需求过程中,也就是在开展某个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做法,在操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式,以及服务项目背后的文化理念。总体来说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儿童某项需求应该如何去做。单项目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运作项目的专业性。尤其是在不能单独靠钱就可以解决的项目中,更是需要专业性。例如,如何使流浪儿童愿意接受你的影响,因为很多流浪儿童连父母的管束都很反感,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救助中心的帮助,而是不断的逃离,反复流浪。再如,如何避免在慈善资助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尽管基础慈善可以通过给钱基本解决问题,但是,给钱的一个最大危害就是会造成受助人对资助的依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养懒”。因此,在资助儿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定的技术来;给钱”。这些都是运作项目时需要考虑和具备的专业技术。
第二,项目不断深化形成整体服务体系。一个好的项目往往在满足某一个具体需求的过程中会不断深入了解受助人的一系列需求,会通过一点形成一个资助体系,将相关的志愿者动员、资助者回馈、社工技术的运用、后续工作等一整套内容都做出来,这其实也是在最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
第三,儿童救助与文化理念。在儿童慈善项目中尤其需要赋予高层次的文化理念,因为为儿童服务的项目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和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理念做引导,很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终生影响。我们所强调的文化理念不一定是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要是遵循科学和理性的规律以及尊重人性的立场衍生出的相对具体的价值原则都可称之为文化理念。例如,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从不同的组织中看到了这样一些说法:;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形成对社会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们学会坚强、敢于接受挫折”……这都是文化的成分。
除了这三方面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满足的条件。但这三方面是最为重要的核心成分,本研究在;单项目体系”中将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
3、;综合性需求体系”与;单项目体系”的整合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发现,综合性需求体系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方向,而单项目体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将这两个方面分别沿着纵向和横向展现出来,就成为本报告提出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见表2)。这里展现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只是一个雏形,只是呈现出横向和纵向两种趋势各自的划分维度,其中的具体内容需要通过实证资料逐渐完善。例如每一类单项目体系中专业技术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服务体系的模式是怎样的,文化价值理念都有哪些,我们会在之后的框架建构过程中具体呈现。
表2:儿童慈善需求框架雏形
儿童综合需求体系 单项目体系 发展需求 文化理念 服务模式 专业技术
特殊权益需求 文化理念 服务模式 专业技术
基础慈善需求 文化理念 服务模式 专业技术
第三部分: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的建构过程
一、框架的建构方法和目标
上面呈现的儿童慈善需求框架是研究团队经过大量访谈和调研,归纳分析客观事件和现象抽象出的理论模型。这个框架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资料加工和理论分析的过程,在这部分我们试图呈现这个过程,以便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儿童慈善需求框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研究的工作方法首先是基于编写组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理论积累以及对众多公益组织的深度了解提出一个理论假设;之后,通过对本次在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公益组织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的深度剖析,运用归纳的方式建立分析框架。该框架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l 归纳整理众多的事实。即把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通过这个框架整合起来,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一个可以进行项目定位的工具,并让后来者对此前儿童慈善领域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l 指导公益领域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项目设计和运作。使他们能够运用更简洁的方法进入到一个更为专业化、更有深度、更有针对性的公益慈善道路上来。
l 增强公益组织、尤其是儿童领域公益组织的专业性和影响力。通过此框架,公益组织自身对儿童慈善领域的问题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并能够影响捐赠人,让他们的资源和公益组织的专业性结合起来,以实现公益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在筹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公益组织在价值理念和专业运作方面的作用。
二、从公益组织的实践中看到的发展趋势
1、纵向的趋势
纵向的发展趋势是指儿童慈善项目往往从基础慈善做起,进而延伸至特殊权益保护和儿童发展,呈现出一个上升的势态。编写组在对诸多的儿童慈善项目进行调研之后发现,无论是从单一项目的发展程度还是从总体的儿童慈善项目的分布都呈现出三个层次:基础慈善、特殊权益、发展。
很多儿童公益组织在涉足儿童慈善领域之初往往从基础慈善做起,项目常常集中于医疗救助、儿童营养、应急救灾、资助基础教育等领域。其中有些组织在项目过程中开始探索深化,调整项目设计,由向儿童提供资金支持、物质支持,逐渐开始转移到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多的组织不再单单是资助儿童的生活费、医疗费、学费,而是探索一种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和自立的项目方式。还有一些组织专门针对某一类特殊困境中的儿童开展项目,这类项目往往也是在满足儿童基础的生存需要之后会关注该类儿童的特殊的权益需求,进而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我们从诸多的调研资料中归纳发现这种趋势,发现这种情况不是个案,是一个总体的发展方向。这些运作前沿的机构,在满足目标群体基础生存的需要之后,纷纷开始向发展迈进。同时,这种趋势是步步积累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基础慈善是儿童慈善项目的起点
众所周知,生存是一切需求的基础。当前我国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基本生存条件影响了儿童健康成长。有关数据[1]显示:全国因疾病死亡的农村儿童50.5%未得到治疗或仅在门诊治疗;在贫困地区,儿童罹患重疾死亡率高达54%;贫困儿童罹患重疾后的死亡率比城市儿童高约9倍。因此,只有做好了保障儿童生存的基础慈善工作,儿童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保障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成为众多公益慈善项目的目标。
为了保障贫困儿童的医疗救助,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6年开始实施;红十字天使计划”,用于救助受到疾病困扰的儿童。此外,2016年,神华公益基金会携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开展的旨在帮助贫困家庭0—14周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即;神华爱心行动”。
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吃好饭、更加营养”,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项目。
为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降低婴幼儿贫血率,提高儿童家长科学喂养知识的普及程度,全国妇联、卫生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2016年起,共同开展;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项目。
为了改善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住宿条件,为每个寄宿生提供一个温暖的家,满足最基本的住宿生活需要,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筑巢行动”。
生存需求的基础性和迫切性,决定了基础慈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是儿童慈善的起点在于解决儿童的吃、穿、住、教育、医疗等需求。基础慈善是儿童慈善的起点。
(2)保障特殊权益是儿童慈善的关键点
基础慈善项目的开展为广大的困境儿童提供了与普通孩子平等的生存机会,为保障儿童的基础权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基础慈善项目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政府对于儿童领域的基础投入不断加大,公益组织面临新的课题。在基础教育方面,2001年起,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这一政策和配套的财政投入基本保障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而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最初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大病救助和营养改善方面的情况也非常类似,政府逐步出台相应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保障儿童的相应需求。面对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公益组织必须进一步挖掘儿童的需求,适时调整和转变,做出项目改革。
另一方面,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日益凸显。在满足了儿童基础慈善需求之后,不同类型的儿童因为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地域条件等因素,逐渐体现出不同的特殊权益需求。比如,对于孤儿来说,政府每个月提供600元或1000元的补助,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这样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吗?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家庭的温馨和家人的关爱。再如留守儿童,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起初,我们会给他们送一些学习用品,送一些慰问金。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亲情的沟通和交流。再比如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缺少生存的基本保障,但是在调查中很多流浪儿童拒绝接受来自外界的帮助,他们从救助站不断的逃离、反复流浪,并表示很喜欢从垃圾桶里找食物的生活。其实,流浪儿童最需要的是一个权威的影响,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定下来不再选择流浪的环境和空间。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事件层出不穷,她们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来说,在满足了他们基础的生存需求之后还需要关注他们差异化的权益需求,找准不同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这些需求是公益组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成为解决儿童慈善的关键问题。
(3)发展是儿童慈善的核心
某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告诉我们,因为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位于唐家岭的这所学校,当时就被这里的教育状况和孩子们的知识水平震惊了,所有孩子都交白卷。;可怕的不是不会,而是孩子们不愿意去思考。”后来许多媒体报道了他和这个学校的事情,于是社会上很多人捐资助学,喜欢送书本、铅笔盒、书包。但这位校长觉得这种方式没办法改变状况,;孩子没有书包,拿个塑料袋也能上学。他们需要的是好老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孩子其实缺的不是书包、文具,而是一个好老师,和对未来的希望。因此,儿童对于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渴求和对获得自身发展的需求超过对物质方面的基础慈善需求。而如果我们仅仅解决了儿童的书包问题,而没有提供塑造儿童灵魂的工程师,没有教给儿童自我发展的技能和自我超越的品质,那么这一代的困境儿童长大后只会成为下一代困境儿童的父母。
从实际项目中我们看到,致力于促进儿童发展的项目设计往往也是解决一些基础慈善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孤儿救助是当地儿童慈善的重难点问题。简单的给钱和提供物资援助,孩子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生存状况。即使是政府持续性的补助,每个月给1000元钱,这往往会导致很多孤儿不求上进,没有动力去掌握求生的技巧。等成年之后,没有政府的补助,他们的生活会非常艰辛。
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孤儿的问题?
在当地的调查发现,很多大龄孤儿缺乏必备的现代生活的生存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他们有时候连汉语都说不流利,或者基本的交通规则都不懂。而很多人在长大之后选择到城市打工,由于缺乏上述基本生活技巧,生存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有的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于是,一些公益组织开始在这些地方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通过培训给他们教授基本的生存知识、生存能力,使他们获得一门生存的基本的手艺,从而不仅仅解决了孤儿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他们的发展问题。
这个案例中,通过发展型的项目让孤儿掌握了生存技能,在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孤儿的生存问题。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把着眼点放在发展上,往往可以帮助解决目标群体的生存需求等基础需求。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帮助弱势儿童获得独立的生存能力,从而使其获取长期稳定的生活收入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儿童日益增长的艺术修养、团队意识、公民意识与能力的塑造等需求的显现,设计实施儿童发展类项目,用发展的手段解决基础慈善和特殊权益的需求,让儿童更多的参与和表达、促进他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寻找到人生意义成为儿童慈善的核心。发展,既是综合解决儿童问题的;扳机”,也是儿童慈善的核心思想。因为,发展是帮助的最高境界,是提供儿童服务的最终目标。
(4)基础慈善、特殊权益与发展三者必须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基础慈善、特殊权益与发展是儿童慈善中三个重要的方面。基础慈善、特殊权益和发展类的项目不是相互割裂或排斥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基础慈善类项目做到后期都开始关注儿童的发展,也看到很多关注某一类特殊群体儿童的项目也会在满足其基础层面的需求和特殊权益的需求基础上为儿童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些特别关注发展的项目往往也不会忽视对儿童基础慈善需求的满足。比如很多以体育运动、游戏活动等形式促进儿童技能和心理发展的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也注意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并在项目中提供基本的物质设施。
【案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让我玩”公益项目
为帮助流动青少年在团队体育中学习增强自信、沟通协作和设立目标等重要生活技能,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挑战和融入社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耐克公司于2016年共同发起了;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项目倡导体育运动在青少年个性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体育作为体验式教育手段在校园中的实践,并创建了《在运动中成长-青少年发展工具书》及体育教师培训手册等诸多可供广泛推广的工具书,帮助一线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等即时采用和参考。项目目前在全国24个城市的440多所学校开展,累计有近100万名青少年直接参与并受益。
项目内容具体包括:
1、每年为1000多名校长和教师提供培训和交流,实践;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手段。
2、为项目学校提供超过2万套体育器材包和一定资金用于支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每年举办超过1500多场的校内、校际足篮球训练营和联赛,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运动成长体验。
4、每年选拔5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校外课外辅导员,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传递社会关爱。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这就是我们在公益组织实践中看到的纵向发展趋势,即儿童的慈善需求分为三个层面:基础慈善、特殊权益和发展。这三个层面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融合的模式。我们可以此为工具,分析现实中诸多的儿童慈善项目处于哪一个层面,判断项目的发展空间和趋势。
2、横向的趋势
横向的趋势是指公益组织在探索如何能够更好满足儿童的慈善需求的横向上不断的前进。通过对很多组织的调研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儿童慈善项目,在满足儿童需求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提升运作技术,用更加专业化的方式来实现帮助儿童的目标;同时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项目都会渐渐形成一种服务模式,即运作同一层次的项目所遵循的一些特定的原则和条件,最终形成一种规范;最后,有些儿童慈善项目往往会形成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文化理念,即在开展项目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价值和原则。
在横向上的发展趋势不像纵向那样有一个递进层次,而是更加接近于一种并列分布的状况,即追求专业化运作、形成服务模式和彰显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三个方面的内涵。
(1)追求专业技术
儿童慈善项目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募集社会资金为困境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帮助,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我们看到在实际的过程中单纯的给钱并不一定就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越来越多的组织发现简单的给钱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后果,例如会造成受助人对外界支持的依赖,公开的资助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恰当的给予方式引起受助人之间的竞争,甚至受助人拒绝接受帮助等等,证明给钱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儿童慈善组织由原来简单粗放型的支持方法,逐渐转变为越来越关注细节和项目运作的专业性,避免因资助产生后续的问题。例如,一些做助学项目的公益组织选定受助人之后不再大肆宣扬,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要求学校对所有受助人的信息严格保密,如果需要公开,必须征得受助人的同意。再如,一些医疗救助类的项目特别容易产生家长和儿童对资助的依赖,甚至有些家长拿到资助款之后丢下孩子跑掉。面对这种情况,公益组织开始转变资助模式,让受助人能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心怀感恩,努力自立,尽量让家长参与所有的讨论过程,把资助费用用于弥补医院的治疗和住院费用,不再直接给到家长。此外,还有一些营养支持类的项目,运作过程中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物资分配问题等,有些专业的公益组织就会发动当地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充分参与,让家长成立监督委员会,参与到厨房建设、食品购买和后期监督的过程中。
这些专业技术概况起来大概有:选择和瞄准受助对象的方法、避免受助人对资助产生依赖的方法、充分动员受助人参与资助过程的方法、如何在项目过程中尊重儿童,避免标签化的方法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就会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这体现了儿童慈善类项目的运作需要专门的人才支持和技术经验,儿童公益慈善已经进入专业化运作的时代。
(2)形成服务模式
在专业技术的运作基础上,儿童慈善项目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开始形成一些有特色的服务模式和运作体系。也就是说很多项目不再是单一的项目,而是根据受助儿童需求的不断发掘形成一系列项目群,组成一个立体化的服务体系。例如:在白血病儿童救助项目中,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发现白血病儿童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费用支持,他们还需要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但是长期在医院无法实现这种愿望。于是,基金会就开展阳光伙伴计划,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到医院陪伴白血病儿童读书、游戏。另外,基金会还会时刻关注受助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用专业的社工技术为孩子和家长服务。此外,对于出院的白血病儿童,基金会还会长期关注和跟踪,提供各种信息支持,帮助他们做好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的后续工作等。
我们看到这样的项目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而是不断衍生出一系列的辅助项目,成为一个救助体系,这样的服务模式在很多运作良好的公益组织中都会看到,他们真正为儿童的利益考虑,尽可能多的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项目来促进其权益的实现。
(3)彰显文化理念
一个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往往能够带来某种价值和文化,尤其是儿童慈善项目,更需要一些具有引导作用的项目来倡导某种文化和价值。我们看到一些儿童慈善项目已经逐渐开始形成一些特定的文化符号和价值理念,并且在践行这些理念的时候为整个慈善领域带来很多思考。
例如,我们看到美新路基金会的大朋友项目所倡导的;用爱陪伴生命”的文化和理念,影响和改变了无数的大朋友和小朋友。面对国家级贫困县留守儿童,或者是跟随父母打工的城市流动儿童,大朋友项目不是倡导志愿者为孩子辅导学习、提供物资以及经济资助,而是陪伴他们走过一段成长的人生路。志愿者通过写信和见面的方式和小朋友建立联系,彼此传递关爱、建立友谊,为小朋友打开一扇充满爱的窗,追求和树立更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大朋友志愿者是孩子们的陪伴者、倾听者、人生道路的分享者。
再如,中国儿基会与空军联合实施的;蓝天春蕾计划”,不仅为边疆地区的贫困儿童提供生活费、学费等资金上的帮助,还鼓励驻地空军官兵和所资助的孩子们做朋友,空军官兵用切身的经验和感受,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成长成才,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此外,慈善救助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去帮助到所有的孩子,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面对那些无力救助的孩子,其实不是站在道德的立场去极力抢救而需用心用爱静静的陪伴。一些家长为了救治身患绝症的孩子苦苦挣扎,悲苦的维系孩子的生命,却忽略了用爱和快乐去让他享受短暂却依然可以美好的生命。而一些具有文化价值理念的组织往往懂得接受和尊重生命的规律,引导孩子和家长懂得感恩,而不是陷于对自身命运的抱怨无法自拔。
彰显文化价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有深度的公益项目的主要特点,一个可以输出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组织才可以引领行业的发展。
3、发展趋势示意图
综合来看,我们通过公益组织的实践看到了两种发展趋势。纵向上,儿童慈善项目从基础慈善逐渐深化,开始关注儿童的发展;一些主要关注某一类特殊儿童群体的项目也从保障孩子的基本生存需要转移到探索该类儿童的特殊需求,保障他们的特殊权益,并且在这些基础上让流动、留守、流浪、残障等儿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关注自身价值和追寻生活的意义。横向上,我们看到的趋势是不论哪个层面的项目都从最初的简单操作开始逐步形成更加专业化的运作技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慢慢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满足儿童需求;另外,一些追求卓越的公益组织开始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引导性的文化价值,遵循着一些特定的理念运作项目,对整个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整个发展趋势可以用下图来表现(见图2)。
专业技术+服务模式+文化理念
发展 特殊权益 专业技术+服务模式+文化理念 专业技术+服务模式+文化理念
基础慈善
图2:儿童慈善需求纵向发展趋势示意图
三、纵向体系的建立:以流动儿童为例
由于儿童领域过于宽泛和庞杂,为了更清晰地阐述这部分理论模型,在这一部分中将主要通过流动儿童这一类特殊的群体来建构纵向体系。通过数据和资料分析他们的需求是怎样分布的,由此推及其他儿童领域。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我们的假设是:首先,这类特殊儿童因为其群体特征而具有自己的特殊权益需求;其次,该类群体中也存在着贫困者,他们的生存也可能面临挑战,因此他们有基础慈善层面上的需求;最后,这类儿童群体还存在着更高层面上发展的需求。需要明确的是,该类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是该类群体所特有的,而基础慈善与发展需求则与其他儿童类别都是一致的。
1、流动儿童问题
在过去二十年里,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根据2016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为12.44%。根据这一比例和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1.4735亿)推算,全国14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1833万。[2]根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被排除在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之外,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基础慈善方面诸如教育、健康、卫生等方面的挑战非常严峻。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从事了流动儿童相关课题的研究。现将流动儿童的需求整理归纳如下。
2、流动儿童基础慈善需求
我们认为带有明显流动儿童群体特征的基础慈善需求是教育需求和医疗卫生需求。
(1)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
我们发现,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总结起来可以有这样四个方面:(1)流动儿童在迁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超龄入学的现象,未能适龄入学使其错失了最好的受教育时机;(2)流动儿童往往会在随父母迁移过程中被迫中断学业,跨地区、跨学校的不连贯的学习生活会造成其学习成绩较差、与同学关系疏远等情况;(3)流动儿童大多就近在打工子弟学校入学,而这些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教学环境还是在教学水平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4)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的水平比较低。
以上四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教育困境。从中可以看到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因为教育质量会严重影响这些流动儿童日后的生活与发展。
(2)流动儿童的医疗卫生需求
我们在调研和访谈中发现,流动儿童身体素质和家长的健康状况都令人堪忧。曾经资助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学生体检的某基金会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给几个打工子弟小学安排了免费的体检。之前,他们大部分人从来未参加过体检。我们发现有家庭遗传病的儿童群体问题很大。有些是孩子的父母是残疾,或者身体有病。因此这类儿童不仅仅有遗传病的风险,也经受着精神压力。这就意味着他们几代人都继续处于社会底层,不断的被边缘化。”
因此,流动儿童对于营养健康和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十分显著,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其健康水平。
3、流动儿童特殊权益保护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困境儿童群体,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与城市儿童相比有所欠缺外,流动儿童所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因为流动迁移导致的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正常满足。政府从1996年起就先后出台了很多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文件,如国家教委、公安部联合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1998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16年)等。此外,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投入了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流动儿童的入学条件,对民办学校流动儿童给予补助,通过强化公共服务以改善流动儿童受教育环境和条件。这些措施为流动儿童教育环境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复杂的系统问题,除了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其需求还体现在学校管理方式改变、家庭教育功能改善、社区教育的补充等方面。
(1)学校:以非控制的手段管理和教育
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问题,即教师通常会依靠;打手掌”或类似的体罚、强制等方式来教学生听从自己,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有效的方式。一位校长这样说:;还能有什么方式?”一位老资深教师是这样说的:;我不敢打他我就找人来打,我找他的家长来打,那样就不会到法院告我了!”这虽然有些说笑的味道,但却代表一种普遍的现象。另一位被调查者附和道:;哪个班都避免不了有特别淘气、特别调皮的那种孩子,确实是,也没法弄。”
而在老师的体罚和强制压力下,有些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恐惧心理或者痛恨心理。
一位7年级的女同学在学校中这样对访谈员说:;我真想拿板砖去拍老师”。问她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她说:;喜欢有共同语言的”;继续问她:;什么是共同语言”,她说:;我们说人话,他不要讲‘鸟语’。”;鸟语”是指以蛮横、不尊重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她继续说:;我们不喜欢这个校长,我们特别讨厌这个校长。我们喜欢的老师都走了,都被校长给赶走了。”
因为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学校秩序因此而出现问题。调查数据显示,班级的课堂秩序一般都不太好的超过一半。
当使用一个很具有;挑衅性”的问题即;看到别的同学顶撞老师自己高兴”,结果,只有约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肯定不是这样,而另一半同学或者含糊其辞,或者认为的确如此。当问及对校纪校规的态度,有超过3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愿遵守校规”。
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流动的教学形态,形成对于教学手法、课堂环境更高的要求,这是流动儿童的特殊权益问题。其实流动儿童最缺乏的不是有没有去故宫玩,有没有看过长城,而是如何让他们不通过网络寻找生活的乐趣;流动儿童更看重的不是有没有学费,而是老师能够用一种民主有效的方式管理班级,对待学生,能够不用强制力和体罚来对学生产生权威和影响力,让学生愿意跟随其学习。
也就是说,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在学校中他们的特殊权益的需求是:如何以非控制的方式让孩子们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2)家庭:家长更多照顾和关心家庭能够提供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积极社会功能的环境,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家庭是他们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基本依托。而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普遍较差,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教育功能两方面均显著差于城市儿童。其中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普遍较弱,教育观念淡薄,导致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3]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电子游戏和网络上瘾在流动儿童中比例很高,超过四分之一的孩子非常迷恋网络游戏。根据以往对于儿童网瘾的研究显示,孩子网络成瘾往往与不良的家庭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对儿童的情感关怀的缺乏和爱与交流的表达欠缺都是导致儿童网瘾的重要因素。[4]而这些因素在流动家庭中比正常的家庭表现的更为突出。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流动儿童家长职业类型的特殊性,大多从事的是个体经营业,如批发水产蔬菜水果,经营理发店等,少数家长进入工厂务工。这些职业的特点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基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日,这就导致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严重不足。
家长1:;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在楼下干活,只是抽空上去看一看,督促一下,也不是时刻看着。一般是没有(监督)的。”
家长2:;没有人陪着孩子做家庭作业,一般孩子做作业时,我们都不在家。”
总体而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期望两级化、教育能力不足以及家校沟通不够积极主动等问题凸显。因此,对流动儿童来说,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功能的改善也是非常显著的需求。
(3)社区:更平等开放的非歧视态度
流动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同其父母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紧密相连,而多数流动儿童都跟随父母生活在;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等城市中地理和人文环境较差的地方。使他们远离了城市文明,更接近城市中的脏乱差。这就导致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理想生活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反差。此外,流动儿童长期在城中村生活,其接触的人群也都是流动群体,在这些流动人口聚集区逐渐形成相对封闭的亚文化圈,而与城市主流社会的接触相对很少,这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和社区教育并不十分有利。
2016年,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对1500名8到17岁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存在自卑、孤僻、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许多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受到过歧视和不公平对待。调查报告显示,近30%的流动儿童曾感到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行为拘谨,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相对孤僻,不敢、不愿与人交往。调查中,68%的流动儿童更喜欢生活在;老家”,主要因为老家有熟悉的伙伴;近六成流动儿童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流动儿童需要适应在社区中的生活,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需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要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区环境和社区生活。因此,如何在流动儿童的生活社区提供有利于他们成长为社会人的教育服务也是流动儿童面临的重要需求。
4、流动儿童发展的需求
我们在对流动儿童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流动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厌学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我们就流动儿童的;逃课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按照年级顺序对于;想要逃课”的愿望比例中分别为:9.2%,7.5%,10.4%,23.3%,29.2和38.4%。
根据我们看到的现象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流动儿童年级越高,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越小。我们看到高年级的孩子普遍呈现出自暴自弃的情况,而这非常不利于他们成年之后的整体的发展。所以,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如何给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路径,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流动儿童与所有其他类型的儿童一样最根本的目标是发展,但是,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其发展的路径可能有别于普通儿童。我们认为,流动儿童的发展需求是基于其基础慈善和特殊权益需求之上,并且有助于基础慈善需求和特殊权益需求的满足。流动儿童的发展需求主要包括:技能培训、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公民素质提升、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人生意义的探求等等。
(1)流动儿童对技能培训的需求
流动儿童的发展动力来源可能并不像正常儿童一样通过常规的学校教育就可以获得,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学校甚至无法满足流动儿童基础的教育需求。而让流动儿童获得一种发展的动力,其切入点必须是一些具体的事情,也许是某种他喜欢的游戏,某个他比较擅长的艺术类别,或者某本他特别喜欢的书。因此,流动儿童更需要一些特别的技能培训。例如体育技能、艺术技能、生存技能等。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正在开展的;让我玩”项目,让流动儿童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特别是篮球。再如,儿童乐益会在打工子弟学校开展的;运动成长空间”项目,也是通过体育培训的形式来为流动儿童服务。另外,南都;新公民计划”中也有很多关于艺术培训和艺术表演方面的项目,例如"今日美术馆"活动为培养农民工子女的艺术兴趣而量身打造。这些项目都是在探索通过满足流动儿童技能培训需求来促进儿童发展的典型。
(2)流动儿童对共同体的需求
流动儿童在发展路径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需求就是对共同体的需求,因为他们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原来的社会交往完全被截断,而在大城市又不断的迁移,很难形成固定的朋友圈子,也就无法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们就流动儿童的兴趣爱好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校体育课”、;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过去在农村与小伙伴们一起的活动”、;过去在农村里进行的各种自然打交道的活动”几个选项的有效百分比之和占到了62.7%。而我们发现,这几项活动都是和其他的伙伴一起参与、共同完成的活动。也就是说,流动儿童对于一个一起玩耍、成长的共同体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见表3)。表3:流动儿童兴趣爱好调查表
选择方面
频率
有效百分比
学校体育课
338
16.9
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244
12.2
电子游戏
362
18.1
自己组织的体育活动
152
7.6
过去在农村与小伙伴们一起的活动
311
15.5
过去在农村里进行的各种自然打交道的活动
363
18.1
自己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的发展机会
90
4.5
城市里的繁华与热闹
143
7.1
合计
2016
100.0
(3)流动儿童公民素质提升的需求
流动儿童要发展就需要被其所处的城市接纳,流动儿童与所有城市的孩子是一样的,他们要融入这个城市,要做这个城市的公民。因此,流动儿童同样需要学会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对自己的身份和所生活的地方产生认同,对社会有一份责任感。
南都基金会的;新公民计划”是这个领域里边儿童发展方面所做努力的一个例证。;志愿精神在身边”项目把触角伸向了孩子的心灵与品格,旨在培养流动儿童的志愿服务精神,实践助人自助的理念。作为城市新公民,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身边的社区、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建立对自我、学校、社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增强自信,完成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身份认同。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让他们对自身有更好的认识和自我的满足,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能量,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和这个城市,这是培养一个公民的必备的素质。
(4)流动儿童对未来和希望的追寻
在调查中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这个城市没有什么未来,多数认为可能是像父母一样继续卖菜、卖衣服、摆地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自己人生的方向和梦想在哪里。
我们通过一个打工子弟学校校长的话可以看到:
;孩子们虽然缺少一些基本的物质和优越的学习环境,但是,其实他们最缺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你为什么总让我写作文?我以后卖菜、卖啤酒用得着这个吗?”自卑和缺乏梦想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让流动儿童心怀梦想,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真正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核心要义。
下表就是对流动儿童慈善需求纵向体系的体现。(见表4)
表4:流动儿童慈善需求纵向列表
儿童发展 对未来和希望的追寻 公民素质的提升 生活的认同和归属感 技能培训 特殊权益 社区:更平等开放的非歧视态度 家庭:家人更多照顾和关心 学校:以非控制的手段管理和教育 基础慈善 基础教育需求 环境安全需求 健康营养需求 医疗卫生需求
四、横向体系的建立:如何更好的满足儿童需求?
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了实践中的公益项目在操作过程中的横向的发展趋势,即走向专业化、形成服务模式和彰显文化理念。这就构成了我们儿童慈善框架的横向体系的三个维度,而这三个维度与纵向体系的三个层面相互结合之后就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横轴体系。也就是说有一些项目运作技术、一套服务体系和一些文化价值理念可以基本适用于基础慈善类的所有项目,同样对于发展类项目而言也有这样一些普遍适用的规范。在特殊权益方面比较复杂,因为每一类不同的儿童群体的特殊需求各不相同,我们在这个框架中以某一类特殊的儿童群体为例来试图呈现其横轴体系,供大家参考。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横轴体系需要所有的儿童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探索。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主要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展现,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横轴体系通过实证资料建构的过程。
1、基础慈善需求的横向体系
(1)专业技术
虽然基础慈善类的项目多种多样,但是通过我们的调研和分析发现,所有的基础慈善类项目都需要面对一些相同的关键问题,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技巧会在运作基础慈善类项目时产生更好的效果,更好的满足儿童的需求。这些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专业化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选定受助对象
在基础慈善类项目中,受助对象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甄别和确定儿童是否需要受到资助就已经基本完成了项目的一半工作。所以,瞄准受助对象往往需要一些专门的需求评估工具和深入的调查。否则就可能会遗漏真正需要帮助的儿童或者造成资源的浪费。如何选对受助对象?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公益组织通过他们的实践和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答案。
【案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儿童弱视专项基金
2002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儿童弱视专项基金”,用于帮助贫困家庭的弱视儿童解除因弱视造成的身心痛苦。弱视项目在选择受助儿童的时候建立了一套非常严格和规范的流程和标准。
首先,项目对资助对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特困家庭中患有弱视疾病的12岁以下的儿童。资助一名弱视儿童患者一般5000元(包括检查费、治疗费、儿童和家长45天左右住宿费)。
其次,在受助对象的选择中遵循严格的程序。
1、中国儿基会率医疗队和专用医疗车到各地农村地区进行弱视筛查,诊断儿童眼疾是否属于弱视。经当地妇联或政府证明,患儿家庭确实属于贫困家庭(即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年家庭人平均收入在贫困线标准以下者)。名单张榜公示,坚持公开透明。
3、患儿家长需填写由中国儿基会统一设计的申请表格,经各级妇联组织逐级上报至省区直辖市妇联儿童工作部门或儿童基金会。各省区直辖市妇联儿童工作部门或儿童基金会将符合资助条件的表格(一式两份)统一送中国儿基会。
4、中国儿基会儿童弱视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根据资金情况、资助计划以及患儿病情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定,经批准后,将有关事宜,以书面形式,通知省区直辖市妇联或儿童基金会。由省区直辖市妇联或儿童基金会通知各基层妇联和患儿家长。
5、凡接受资助治疗的,由中国儿基会具体进行住院安排,患儿及陪护家长方可来京接受免费治疗。治疗时间:每个疗程10—45天。
最后,项目还会对受助对象进行跟踪与效益评估。为了及时掌握资助情况,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资助办法,中国儿基会儿童弱视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对部分资助对象进行长期跟踪,获得受助对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和信息,了解项目的效果。
其他类型的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也有相应的选定受助人的方法,但是,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基本上是相同的:
l 对受助人真实生活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l 采用需求评估工具或者评估标准对受助人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评估;
l 对所有受助人建立档案管理;
l 对受助人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和记录。
2)解决依赖的问题
依赖的倾向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公益慈善与福利性项目中。在中国,;福利依赖”这个问题被提及较多的是扶贫领域。随着国家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开展,依赖性也十分典型地突出出来。依赖性在儿童身上的可能性更高,危害也更大。它涉及到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当过于依赖外界的资源之时,就有可能降低自己的奋斗动机与自我负责的精神。所以,解决依赖的问题是基础慈善项目中非常核心的专业化议题,而具体的操作办法已见于很多公益组织的实践中。
【案例】贫困儿童大病救助项目如何防止依赖
某慈善基金会进行贫困儿童大病救助项目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基金会在出资帮孩子做完手术之后,很多孩子的家长在医院不走了,对基金会的志愿者说;是你们把我叫过来做手术的,你们得给我回去的车费”。
面对受助人的这种依赖现象,该基金会开始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资助方式。他们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在当地找到代理人,与受助人建立信任关系。基金会组织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的人员开展基层工作,到各个小区了解孩子患病情况。这样,基金会与受助人就通过当地代理人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关系,取得了充分的信任。
其次,让受助人参与,成为志愿者。后来,基金会又发动受助儿童及家长成为活动的志愿者,大家一起参与来共同完成救治儿童的目标。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和儿童都充分理解了基金会的难处,也产生了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
再次,充分体察受助人的真实需求,将资助用于他们最需要的地方。基金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造成受助人对资助的依赖的主要原因是公益组织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资助方式,而每个地区、每个类型、甚至某个具体的受助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资助不仅提高了资助的效率而且会让受助人产生非常强烈的认同感而不是依赖感。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最后,尊重受助人的自尊心,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在资助的过程中,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学会通过平等的关爱来代替高高在上的给予,尊重受助人的过程让他们更好的学会了自尊,也不愿意只是单纯的依靠外界资助,而是努力靠自己来渡过难关。
在基础慈善类项目中避免受助人形成依赖,归纳起来的基本原则和做法包括:
l 让受助人意识到所得资助的非必然性,从而心怀感恩;
l 在当地寻找代理人,与受助人建立信任关系;
l 有针对性的满足其关键需求即可,不提倡给予过多的物质资助;
l 与受助人分享信息,让其充分参与到项目中;
l 让受助人通过自己一定的付出得到资助,培养其自强自立的精神;
l 情感关怀,爱的影响。
3)尊重儿童
我们总是倡导要尊重儿童,但是,在实际的项目中我们看到很多的资助方易忽略受助者的尊严,没有尊重他们的感受。
我们在为孩子们提供基础慈善帮助的时候,时时刻刻都涉及到对于孩子心理与尊严的影响。因此,儿童慈善项目需要极大的自我修养或强烈的意识、以及发自内心的对儿童的爱才能够做好。
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具体的操作技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案例加以总结提炼。
第一,捐赠的物品要有价值。为孩子捐赠图书、捐赠衣物、提供食物的项目非常多,但是这些项目往往鱼龙混杂,有些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的是有质量问题的、不清洁的物品,或是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这样的物品捐赠给孩子其实不是对孩子的帮助,反而是对他们的尊严的伤害。
我们在访谈一家做图书捐赠项目的基金会的时候,他们为孩子提供书屋时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不提供旧书。这一点这符合冰心老人的观点;给孩子们一定要新书,让他从打开书的时候闻到墨香,就对书有向往和亲近感”。书的新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书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农村孩子在物质上可以贫困,但是读书上起点要高。所以基金会选择的书一定是新的、合适的、好的,绝不捐旧书,不捐盗版书,不捐不合适的书,哪怕是贵一些,也要找到最合适的书。
第二,注重对受助儿童的隐私进行保护,不要对其标签化。 我们在帮助孩子的时候不要大肆宣扬,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一个贫困的孩子,是一个受到别人资助的孩子,这种标签化的做法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尊严,使其处于深深的自卑之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关注项目运作的专业性,尊重孩子的隐私,注重对他们情感和尊严的保护。具体做法主要包括所有受助人的信息必须保密,如果需要公开,必须争得受助人的同意。另外,学校不能大肆宣扬,不能说某个孩子家里穷,不能让别人知道他接受资助。
第三,最大的尊重是对儿童的信任。在做儿童慈善类项目时我们往往通常把儿童当做被帮助的对象,将自己与儿童放于不同的立场,因此,很多项目的设计中有很多防范风险的措施,甚至是假设儿童会犯错为前提而制定一系列的规则。
我们在访谈中却发现该基金会在内蒙古捐赠的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馆,任何一个学生可以把书拿走、拿回家,不用做任何登记。等到年终统计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图书丢失率、损毁率几乎一年为零。
基金会的理事长这样讲述他们的理念:;我们充分信任孩子。书本来就是人类的朋友,我这儿为什么不丢书,是因为学生被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之后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尊和自主意识。他会非常自觉的在看完书之后归还,他知道别的小朋友还要用这本书。我们希望从小孩起培养一个信任的基础。”
第四,正确处理受助儿童和资助人之间的关系。很多资助人在帮助了别人之后,希望受助人有一定形式的感谢,而这时候,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违背受助儿童的意愿。
再看另一家助学基金会,他们强调资助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要本着尊重孩子意愿的原则,资助人不能提出过分的要求。基金会希望资助人要本着孩子自愿的形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基金会在跟资助人签订资助协议的时候就要求资助人对孩子不提任何附带条件。孩子如果愿意可以把自己的成绩单寄给资助人,让资助人感觉到资助是有所得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在项目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尊重儿童,项目所有的设计和实施都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儿童权益最大化为原则,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 为儿童提供有使用价值、适合他们的物品;
l 保护儿童的隐私,避免标签化;
l 充分信任儿童,培养起自主自觉的意识;
l 正确处理资助人与儿童的关系,尊重儿童意愿。
4)积极动员受助人参与
一个公益项目的成功与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助人是否积极配合和参与。这是儿童基础慈善项目中的另一项关键技术。动员受助人参与也需要专业的技巧和方法。
【案例】阳光午餐项目如何引导受助人参与
某企业基金会实施了;阳光午餐项目”,充分运用了受助人参与的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渭源县位于甘肃定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学生学习条件很艰苦,很多学生只能用干馍充饥或者根本不吃午饭。于是基金会决定帮助他们解决午饭问题。
基金会最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直接给每个孩子提供午餐补助就可以,后来发现学校需要建食堂才能保障孩子的正常用餐。接下来,学校和基金会开始讨论建食堂的问题。这时候学校的校长和基金会发动家长一起参与食堂的建设,并且听取他们的意见。
首先,家长参与到食堂的建设和餐具的准备中。很多家长成为午餐项目的志愿者,并主动的把学校破桌子修好,对食堂进行修整。除此之外,家长们还想办法置办锅碗瓢盆,将自己能够提供的物品都提供给学校食堂。之后,家长们想办法找到两个愿意在学校帮助孩子们午餐的厨师,虽然要用一笔费用,而且家长们也都不富裕,但是他们也非常愿意出一些钱去解决孩子的午餐问题,让孩子们能够吃上午饭。然后,基金会动员家长成立管委会,负责对食堂的开销和食品质量进行监督。事实证明这个管委会组织得非常有效,家长和孩子都充分参与到项目之中,基金会让受助人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一味的给予。
总结起来,动员受助人参与的关键技术包括:
l 让受助人充分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困难;
l 让受助人对自己负责,资助方只是提供辅助;
l 让受助人自己制定解决方案,有充分的自主权。
5)与政府资源实现无缝对接
很多时候,基础慈善类的工作往往也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会被逐渐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之中。因此,公益组织在设计运作公益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可以把成功的模式推荐给政府,自己则去探索更多的需求和解决方案。由公益组织设计并试点成功,然后政府加以支持和推广,才是一个公益项目生命力的体现。
【案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安康计划-儿童安全教育工程”
;安康计划-儿童安全教育工程”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汶川地震后,根据广大儿童防范灾难、自护自救技能亟需提高的现状,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推出的一项大型公益项目。2016年中国儿基会的项目团队先在几个重点城市开展基线调研,了解城市儿童的安全教育现状和需求。随后,根据调研情况选定了杭州和成都作为项目试点城市。
在试点过程中,中国儿基会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平台优势,探索出一个项目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中国儿基会发挥公募平台的优势,广泛进行社会动员,用社会筹集的爱心资源在试点地区建立了25间安全体验教室。
第二,中国儿基会充分调动专家学者,研发出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为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邀请来自政府部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研发了一整套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安全应急、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安全防御、逃生自救、心理干预等学术指导和专业支持。
第三,中国儿基会凭借公益组织的优势,积极协调教育、安全、卫生、妇联等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实施项目。
第四,中国儿基会整合专业机构优势,形成了完善的工程实施体系。包括:在中小学建立;安全体验教室”、在社区或校外活动场所建立;安全体验中心”;以;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依托,儿童从娱乐中学习了应对自然灾害、交通、治安、消防、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提高应急技能;举办安全管理培训,面向校长、安全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开展系统培训,提高学校的安全教育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
中国儿基会积极与试点项目所在地政府——杭州和成都市政府进行沟通,推动地方将儿童安全教育工程纳入工作内容。杭州市政府通过了杭州市;十二五”儿童发展规划(2016-2016年),将;实施‘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降低儿童伤害死亡率和致残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明确写入规划之中,并将;安康计划—儿童安全教育工程”项目作为杭州市;十二五”儿童发展的重要项目,明确由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市教育局牵头实施,进而让;儿童安全教育工程”项目覆盖全市800多所中小学。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公益组织的项目最终能够由政府接盘会产生更大和更好的社会效果,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收益。这个过程中,公益组织前期需要开创良好的、成熟的和专业的项目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在现实中经过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才会得到政府的认可,最终实现与政府资源的对接。
通过以上的案例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一些在儿童基础慈善项目中普遍需要的专业技术,包括如何选定受助对象,避免受助人依赖,充分尊重儿童,积极动员受助人参与,处理与政府关系等。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有其他很多的技术和原则,我们在此不能一一呈现,仅以这些为例说明儿童慈善领域需要专业化的运作,不是简单给钱就行,而要学会把钱用好。
(2)服务模式
在很多运作成熟规范的基础慈善项目中,我们发现其通过关注某一点的需求开始不断的扩展到儿童的其他需求的满足。很多项目不再是单一的项目,而是根据对受助儿童需求的不断发掘而形成一系列项目群,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服务体系。我们将在基础慈善领域看到的这种服务体系称之为;底部服务丛林”,就像是在一个森林中生长在底层地带植被和灌木,它们连成一体,共同支撑着更高的大树的成长和整个森林系统的完善。就是说一些核心慈善项目的完善还需要有一些相关联的次级项目加以辅助,从而使得慈善项目立体化,更加高效,产生深度的社会影响。这些次级项目可以是为捐赠人服务、可以是在解决受助人的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解决其心理问题,还可以是在解决治疗问题的同时加上丰富的社工服务,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来呈现这种服务模式。
【案例】某国际组织项目中的志愿者参与
某国际组织以志愿服务为特色,专门为贫困家庭的唇腭裂及其他头面部畸形的患儿提供免费治疗。它拥有一支由高度专业化的优秀医务人员及其他社会各界工作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项目除了提供医疗救助服务,还围绕这一核心项目形成了一系列次级项目,将所有相关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广泛而庞大的社区服务网,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提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场所。该组织与很多跨国企业如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高露洁,万豪酒店等建立合作关系,这些企业除了每年定期捐款支持救助贫困唇腭裂患儿外,还派企业员工参加救助行动。对于员工来说这是企业福利的一个方面(很多员工都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因为这样的公益活动带给他们很多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很多员工都认为他们为这样的企业工作很有自豪感,而且公司在派遣员工的时候是调用不同中心和地区的员工,让他们彼此相互熟悉和合作,这样有助于整个公司的跨区域团队建设。
第二,广泛招募医生志愿者,提供医生交流平台。该组织每年都会召开相关的医学会议,医疗志愿者可以报名参加研讨会议,切磋医术,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手术方法,分析行动案例,对医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另外在行动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生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就算只是国内的行动,国内医生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有一位云南昆明的医生告诉我们,虽然工作很累,但是只要有机会她还是会参加,因为除了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每次来实施手术她都能了解到最新的手术作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第三,吸纳更多的学生志愿者,提升学生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该组织在全球知名高校组建学生社团,每年8月份会召开国际学生领导力会议,邀请高校社团的学生参加。在会议上,会邀请很多美国知名的人士来给学生做领导力方面的演讲,同时分享一些学校社团的精彩的募款活动,举办义卖活动,让世界各地的学生聚在一起分享。参加过学生领导力大会的学生可以申请免费参加一次救助唇腭裂患儿的国际行动,切身体验和学习。通过社团活动,学生们(从初中到大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更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锻炼了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
第四,广泛组织社区活动,传播公益志愿精神。该组织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公益社区活动,比如马拉松比赛等等,通过一些能够调动普通的社会公众可以参与的社区活动,更多人了解了项目理念,这些活动不仅为项目筹集了大量的善款用于救助儿童,而且传播了公益志愿精神,让许多未曾接触过公益慈善活动的人有机会参与其中。
第五,手术结束后,该组织继续提供相关后续服务。在一次手术之后,要在一周后以及一年后对这些患者做修复检查,在术后的行动中,会由本地的医生志愿者参加,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上报。
在这个案例中,该国际组织以志愿者为依托建立起一套多样化的服务模式。
另外,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甘肃某先心病救助项目也有一套对于;底部服务丛林”的设想,它的整个模式是这样的:公益组织接受一个慈善机构的捐赠,在西北做儿童先心病免费治疗手术。这里的儿童十分贫困,整个治疗模式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于是他们探索综合性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模式,并且通过现实和对未来的设想得出一套理想运作项目的模式,就是除了治疗补助款项以外,还有帮他们来解决合作医疗补偿问题,帮他们来解决后期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建构一套志愿者队伍,并架设一个全省性的服务平台组织体系。
底部服务丛林的理想模式由如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l 充分发动各方力量的参与,捐赠人、医生(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建立志愿者网络;
l 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志愿者在参与奉献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l 深入发掘和满足受助人需求,包括在救助过程中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及救助之后持续的跟踪和关注;
l 向受助人提供政策信息和建议,包括大病医保、新农合等政策信息的提供;
l 帮助受助人解决后期的脱贫、发展、维持最基本生计的服务,让受助人能够自力更生,获得新的生活希望。
(3)文化理念
基础慈善类的项目运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文化理念有很多内容,我们无法一一呈现,在这部分我们简单介绍几种相对比较重要的慈善文化理念,对我们的传统认识提出一些挑战,主要是试图说明慈善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多的时候需要理性价值的引导。
1)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在开展大型慈善项目(比如覆盖一个地区、一个省份、甚至全国性的大型项目)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慈善项目仅仅停留在一次性提供物质资源,往往难以改变受助人的境况。慈善项目应注重提升受助人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意识和态度。
2)认识到慈善的边界
慈善是对于有限资源的重新分配,爱可以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障碍都能克服,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避免。在面临一个困境时,哪些时候应该倾尽全力,哪些情况应该适可而止,哪些情境又该顺其自然,值得慈善工作者认真思考。
我们应该有一种针对贫困、针对危机的健康的慈善文化,要认识到慈善是有边界的。正确的面对苦难的态度应该是接受它们,坦然的面对贫困、死亡、疾病、伤害,尽力去让孩子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爱和快乐。
3)如何面对苦难
当看到孩子们背着妹妹上学、拾着柴火上学、扛着课桌去学校、就着冰凉的山泉水洗头,或在校外搭伙租房等画面,我们很容易看到他们面临的困境,并产生同情。然而,我们是否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过,这些孩子是多么的美好、坚强、值得我们赞美和学习。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看到了一种向上的积极的生命力量,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当然,并不是说为了欣赏这种品质就要看着儿童陷入贫困而不去帮助。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如何在资助困境儿童的时候依然保留他们那份难得的坚强品质和乐观精神其实是更值得思考的。带着欣赏的态度去帮助儿童,会让儿童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2、特殊权益的横向体系
特殊权益的横轴体系与基层慈善有些不同,因为困境儿童的分类有很多种,每一类儿童都有相应的特殊权益的需求,因此,满足每一类儿童需求的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价值都不一样,在本报告中我们尚无法呈现每一类儿童的横轴体系,就选取流浪儿童为代表,说明一个特殊权益的横轴体系是如何建构的。
通过对流浪儿童进行调研我们发现,流浪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个安全稳定的居所和稳定的生活照料。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大多是父母遗弃、虐待子女或长期争吵等家庭原因。如果把流浪儿童简单送回家中,必然导致儿童重复流浪,流浪儿童的权利也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很多被送到救助站的孩子还会选择逃走。于是,流浪儿童很容易陷入;流浪——救助——再流浪”的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也就是说,对于流浪儿童项目来说,如何让他们愿意停留下来接受外界的帮助和愿意融入社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满足流浪儿童特殊权益需求的关键。
(1)专业技术
1) 在流浪儿童中形成权威和影响力
流浪儿童救助的难点是救助对象不服管束,反复流浪。我们认为,让流浪儿童愿意停留的方法精髓就是用权威而不用权力。所谓权威就是让人们愿意服从、发自内心产生的敬佩力量。当有这种力量的时候,流浪儿童便愿意接受你的影响,愿意跟着你走,你便可以对他施加有益的帮助了。权威的形成需要技术。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某流浪儿童救助站的负责人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救助站的负责人从北京带回十几个来自XZ的流浪儿童,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孩子非常不服气,抱着时刻要逃走的心态。这位救助站负责人连续三天整日整夜的陪着这些孩子,通过聊天和观察发现流浪儿童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儿。于是,这位负责人就带着十几个孩子疯狂的玩儿,爬山、徒步、宿营,几天几夜下来,这些孩子一个个都累的精疲力竭,最后他们对这位负责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他们发现这个负责人比他们更会玩儿。
从此之后,这位负责人在这些流浪儿童中产生了非常高的权威和影响力,十几个孩子不仅不想逃跑了,而且这些孩子通过网络等方式去招呼他们还在外面流浪的伙伴都到这里来,告诉他们这里的生活非常有意思。
2) 为流浪儿童树立一个具体的生活目标
在流浪儿童群体中形成权威影响之后,这些孩子对这位负责人的很多话都能够听进去而且愿意跟在他后面做事了。这个时候,这位负责人就开始慢慢帮助孩子们重新树立一个生活的目标。
他对这些孩子说:;你们愿意不愿意过我这种生活?你们觉得我和你们相比,谁更好?”这些孩子们说:;当然你更好了,有身份,有地位,受人尊重,又有丰厚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险。”这位负责人说,;好,你知道我是怎样走到这条路上的吗?”孩子说;怎样走的?”他就告诉他们,这需要上学学习知识。
虽然看上去跟普通的说教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位负责人的真诚和权威就是让这些孩子真的愿意静下心来走到教室,打开书本,愿意开始去读书认字了。当然,这位负责人并不是直接把孩子送到正规的学校和班级,而是让这十几个孩子组成一个小班级,教他们相对简单和有意思的知识,让他们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主要是先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设法让他们与正规的教育体制对接。就这样,这些孩子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和正向的目标,愿意通过学习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3) 为流浪儿童提供一种目标实现的路径
虽然孩子们愿意坐下来读书了,但是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让他们能够有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的路径。
于是,这位救助站负责人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他开始探索为这些孩子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和鼓励流浪儿童创业。他不仅请专业的老师来给这些孩子进行技能培训而且为他们提供创业的启动资金,让他们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整个过程下来,这些流浪儿童不仅不再逃跑去继续流浪,而且愿意主动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而且在救助站的支持下开始探索创业之路,去用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位救助站负责人的专业技术是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
(2)服务模式
传统的流浪儿童救助站主要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是流浪儿童进入、救助、送返和回访。而一些流浪儿童救助站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开创了一套完整的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模式。郑州市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所创造的;郑州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郑州模式”以救助保护少年儿童中心为依托,以;全天候街头救助点”为纽带,以;类家庭”和;家庭寄养”为途径,以;技能培训”为手段,以;跟踪回访”为巩固,注重调研基础,与高校社工师生合作为专业支持,参与社区预防为辅助,另外包括网站服务、建设救助小学等,综合性、全方位、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一个保护流浪儿童的网络体系。目前为止;郑州模式”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我们所讲的服务模式不是唯一的、特定的,除了郑州之外各个地区都在探索适应本地区的救助方式。在这里我们认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服务模式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为流浪儿童提供愿意停留的生活环境和基础条件;
第二,引导流浪儿童接受教育,为孩子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资源;
第三,设计针对流浪儿童的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力更生;
第四,为流浪儿童提供家庭式的温暖,重新获得关爱。
(3)文化理念:普遍的爱
在传统的流浪儿童救助过程中,救助人员普遍将流浪儿童看成是有问题的孩子,认为他们本身或是经历坎坷,心理必定存在阴影;或者认为他们在社会流浪沾染了很多恶习,需要纠正。以这种理念和价值为导向采取的救助措施必定是防御性的和控制性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避免孩子问题发作,看到的都是他们身上的缺陷而忽略儿童的优点。
需要提倡的是对儿童的尊重和普遍的爱,不论是流浪儿童还是其他类型的困境儿童,在文化价值这个层面上我们都认为应该采取一种对待正常的人和正常的儿童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对待所有特殊儿童的时候不是一定要把他们标签化和一定要强调去标签化,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人,我们应该用一种对待人的普遍的价值去对待他们,正常的尊重、倾听和爱,没有必要一定要对他们采用特殊化的方式,只要项目的执行者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内心的感受,用对待所有儿童的爱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就足够。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闪光点”的,他们有着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可以依靠自身的潜能和优势解决问题。我们作为外界的干预者要做的不是帮他们改正缺点,而是努力激发他们本身就有的优点和美德,让他们自身慢慢的通过美好的特质去完善自我的其他方面的短板。
具体而言,就是救助者在服务过程中要扮演倾听者、理解者、引导者和同行者的角色。首先,服务人员要耐心地倾听流浪儿童对其生活经历、感受的陈述和理解,即进入流浪儿童的个人世界之中;其次,服务人员还要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情况,并同流浪儿童一同去构建更符合流浪儿童需求的价值体系;最后,服务人员要能够发自内心的欣赏流浪儿童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和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能够用心陪伴他们成长。
3、发展需求的横向体系
所有儿童都有发展的需求,而如何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也需要一套整体的规范。发展需求主要包括技能的提高(体育、艺术、学习等)、共同体的需求、公民素质的提升(参与能力、自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生活价值等。要想满足这些需求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和先进的儿童发展理念,就目前的国内儿童领域来看,发展层面的项目尚比较少,也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所以,这个层面的横轴体系尚不能非常健全,我们在此主要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后续的完善和改进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1)专业技术
1) 认识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的区别
在发展类的项目中往往涉及到技能培训,例如儿童艺术培训、体育训练等等。我们都知道在商业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培训机构以营利的形式提供培训服务,虽然培训的内容可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公益项目中针对儿童的培训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如果商业市场领域已经可以解决或满足部分儿童的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这时候公益资源就不宜介入,因为这样会扰乱市场秩序和影响提供服务的质量。公益慈善类的培训需要满足的是市场无法满足的需求。
其次,儿童慈善类的技能培训项目应该是针对弱势儿童和困境儿童,比如残障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为这些群体开展技能培训类的项目就要考虑到这些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个性化培训而不是商业领域中的标准化培训。
再次,公益慈善类的技能培训的目的除了让儿童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培训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在培训中不是以掌握技能为衡量标准。
因此,公益慈善项目在提供技能培训的时候还是要重点关注弱势儿童,因为他们是无法享受到市场服务的群体,而那些有能力享受商业方式提供的技能培训服务的儿童就不应该占用公益资源。
2) 运用儿童集体活动的方式
在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的一种技术是动员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因为集体性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交往的机会、公共的空间,在集体活动中儿童能够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尊重,有助于儿童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团体生活。
我们看到很多发展型的项目正在开展的儿童集体游戏的活动,例如由中国儿基会和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于2016年共同发起;让我玩”体育项目,以体育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开展校际篮球比赛等,使流动儿童在;玩”中增强自信心,培养建设性交流与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社会适应力,培养创造力。
儿童集体活动的技术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游戏等比较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活动形式;
第二,有专业的、系统化的活动内容,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习;
第三,与儿童相处过程中的专业技巧。
3) 儿童参与技术的应用
儿童发展项目中特别强调儿童参与,儿童通过参与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根据英国救助儿童会的定义,儿童参与是指设计好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儿童的意见将会被记录和采纳,儿童也能看到他们的意见对决策和计划产生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儿童参与的能力,甚至剥夺了儿童参与很多事务的权利。国际计划在开展项目过程中非常注重儿童在参与过程中的能力提高与发展。他们提出;让儿童参与到社区发展中来”的理念,他们认为参与社区活动是儿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儿童自身能力,促进儿童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案例】国际计划[5]儿童参与社区发展项目
浦城县是国际计划进入陕西后确定的第一个国际计划项目县,国际计划帮各村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按照国际计划的要求,参加规划讨论的人群中必须要有儿童参加,而且应当占一定比例。最开始村里的干部和大人都无法理解,;小孩子能做什么规划”!但是,经过几年的项目实践,儿童参与社区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际计划的社区规划项目中儿童参与的具体形式包括:
第一,选择一些孩子作为;交流儿童”参与村级事务会议的讨论过程,他们代表其他儿童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选拔孩子的过程不允许成人包办,而是组织孩子一起讨论,选拔和表决方式都由孩子们自己决定。
第二,组织儿童参与项目优先排序,参与入户调查、家庭基本情况调查,并在大人的指导下绘制村庄资源示意图。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前几天我们村书记带我们去镇上开会,让我们完成社区调查表,回来后,我们认真地调查,并且仔细地填好了表,调查结果,有些人一周甚至几个月也不刷一次牙,许多人连澡也不洗,说明他们不懂卫生与健康。”
第三,在孩子们的参与下,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项目——HD小学图书馆。该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儿童为中心,贯彻儿童的参与,图书的种类由儿童选择,图书管理人员由他们自己选举,并且产生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同学们自己把图书馆管理的井井有条。;我是图书管理第五小组的小组长,还有两个同学是我的助手,我们管理的是科学类的图书,有60多本,每周只能借两次,分别是星期一、四吃过早饭的时间。借书先要打借条,但不能借给校外的人。我有信心管理好这些书”。
国际计划发现,让儿童参与社区规划,可以有效的让儿童了解村庄现状,学习成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儿童参与的积极性都特别高,对于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充满了热情和责任感。只有通过直接参与,儿童才能形成对参与的胜任感和责任感。
要鼓励儿童参与,需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要真心去交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很重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给孩子们赋权,一定要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的参与不是大人的特意安排,而是孩子们自己的权利,培养他们参与意识和能力,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表达他们的看法、意见,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参与,实现真正意义上参与的;自愿,民主”。
(2)服务模式:为儿童提供发展的路径
儿童发展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也是需要不同的主体共同参与的,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区、社会、政府,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所以,我们不能提供一个标准模式,而是让所有在探索和实践中的组织和个人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空间,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一个好的儿童发展项目往往能够为儿童提供比较系统的发展路径,在提高儿童技能、养成良好品格、锻炼公民能力、提供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案例】某社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的实践
我们从上海某社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的项目和理念中可以看到一个相对成熟和系统的儿童发展服务模式。
该组织正在努力打造一种以社区为中心,让家长、社工、学校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参与的服务形式。该机构的青少年成长项目为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的约800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困难家庭、残疾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服务。主要包括提供看护与素质教育服务的冬夏令营、周末活动及亲子活动,带领青少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高受助群体对社区的归属感,提升社区儿童的综合素质。
首先,通过艺术创作、深度阅读、自然观察以及户外定向等活动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其次,通过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周末活动,包括小组活动、团队游戏、社区定向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增长团体生活经验,增强团体之间的互动,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技能。
然后,组织青少年自主设计、开展社区服务,内容包括为老人服务、环境保护、公益宣传等形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儿童学习如何以小组形式开展调查研究的技能;帮助青少年在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及团队融合上得到提升。
最后,除了儿童参与的活动,机构还设计了很多亲子活动,包括促进亲子关系的家庭公益讲座和亲子互动活动。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高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能力,确立正确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协助家长了解如何与孩子做更好的交流。
我们看到,该机构所开展的儿童发展项目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模式,而这个模式核心的内涵就在于,儿童通过参加有梯度的发展类活动,在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自己,不仅是从技能方面,而且人格和心理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家长的参与也更好的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文化理念:开放式的探讨
儿童慈善事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和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在最高层面发展需求的满足过程中更加需要正确的文化价值来引导和启迪所有的行业人员。我们无法提供一个统一的理念或准则,因为领域中所有的服务者都在用实践行动探索、总结。所以,我们认为只要是能够尊重儿童群体和个体,用一种普遍的爱来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文化都值得肯定和倡导。比如;每个孩子皆可成就”、;生活即教育”等等,这些说法和理念都可以在实践中给予支持和引导。
儿童发展所遵循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开放式的探讨,我们认为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促进儿童人性的完善和发展是公益组织开展发展类项目的重要方向。
尼采说:;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守护这一珍宝,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使命。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
所谓的人性的发展是指儿童能够被看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能够获得身心的健康,能够成为一个人性善良、正直的人。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是一种心灵自由的状态,不是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而是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的切身感受,对人性意义上的真、善、美有深刻的理解。
也就是说,儿童慈善的终极方向是帮助儿童寻找心灵幸福,获得人性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公益组织所承担的责任是超越各种束缚,努力让儿童回归个体的自觉自悟,在心灵和自然宇宙之中找到平衡与和谐,让心灵超越一切而真正自由而幸福。以这样的文化价值为指导去开展儿童公益慈善项目,其实各种事情会变的非常简单,只有我们能够把心态摆正,正视儿童,能够把儿童当平等的、完整的人看待,将这种观念传递给他,那个孩子自然就成长。罗杰斯曾经说过:;只有在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发表见解,才能够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儿童公益慈善领域的所有参与者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和价值理念,将爱与人性的美好传递给孩子。
第四部分:儿童慈善需求分析框架汇总
通过对儿童慈善领域的实践、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从纵向和横向上对儿童慈善需求进行了理论建构。
纵向上,将儿童的需求分为基础慈善、特殊权益和发展三个层次,而每一个层次又进行了第二级的细分,这些细分所列出的儿童需求不一定全面,只是提炼一些我们从调研中看到的具体需求,而在公益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继续添加和补充完善。而且该纵向体系可以为一些公益项目的定位提供理论依据,即我们在设计一些公益项目之前或者进行筹资的时候可以明确项目所处的位置,有针对性的去寻找资助方和服务受助对象。
横向上,我们初步探讨了满足每一个层面的儿童需求应该遵循的方式,包括从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原则,但是这些都不是定论,而是一个开放性的探讨体系,尚处于初级的思考阶段,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因为本报告的重点是呈现出在儿童慈善项目的运作中应该有一些专业化和更加深化的做法,而不再是粗放型的运作,至于这些做法到底应该是什么,需要整个儿童慈善界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索。根据横轴体系,我们可以对很多儿童慈善项目进行分析,看其所处的阶段,是否运用了较为专业化的技术,是否有较好的运作模式和服务理念。有了横轴体系,我们就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深化项目执行的程度,打造有深度的项目。此外,我们也呼吁在儿童慈善领域应该更加注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通过专业人才来递送专业的服务,让儿童慈善成为一个具有专业门槛和科学性的领域。
以此框架为理论基础,我们现在可以回答报告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
l 儿童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儿童的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不是停留在某一点或者某一个层面,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是基础生存、情感满足、个人发展的综合体,不能简单的将儿童的需求割裂开,而是探索如何全方位的去满足儿童的立体需求。
l 我们在资助儿童时应该怎么做?
儿童慈善项目不是给钱就可以做好的,不管是哪一个层面的需求满足都应该遵循一定的专业化做法,这些做法包括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等不同的方面,虽然无法用一种普适的原则来要求所有的项目,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儿童慈善领域的从业者都应该思考如何用这些方面涉及的原则去更好地服务儿童。
l 儿童的需求内在的结构是怎样的?
儿童的需求无论是从纵向上还是横向上都有一个内在的结构,是不断互动和相互融合的,儿童需求项目可能会坐落在不同的点,有的可能是满足儿童的基础慈善需求,但是其运作的专业技术和理念层次都比较高。而有的项目也许是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但是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专业技术程度尚不高。
第二篇 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2016幼儿园调查报告》
幼儿园调查报告(一)
在强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系统办幼儿园纷纷撤并,宁波市三区由**年的82家锐减至**年的56家,目前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可是,宁波市商业幼儿园,却如一叶小舟,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风浪,越办越兴旺。商幼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宁波市商业幼儿园创立于**年,目前共有16个班级560名幼儿,60名教职工,是宁波市享有一定声誉、规模最大的一级幼儿园。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商幼的经费一直由宁波市商业局下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按照商业局的部署,商幼于**年春季开始,向自收收支的办园形式过渡。在商业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商幼以与幼儿家长所在单位联合办园的形式筹措教育经费,**年联办费为每人500元,**年增至1仪阳元,生源仍供不应求。为什么商幼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商幼在转换办园机制的同时,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服务水平。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定职定岗,优化保教队伍优化队伍的工作首先从领导班子开始。原来正副园长全部脱产;改革后,只有园长一人脱产,两名副园长兼职,领导班子成员实行满负荷工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园领导对管理的幅度与层次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经过园长的挑选,调整了年级组长、职能部门领导等中层骨干。原来许多由园长直接安排的事情,现在由中层负责处理,使园长摆脱日常琐事,腾出更多精力考虑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对教职工根据岗位分配,实行聘任制。各班教师由中层干部聘用,并调一名教师和两名职员充实保育员队伍,现在保育员全部由正式职工担任,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能更好地实行保教结合。园里有一名教师因无人聘用自动下岗,最后离岗出园。
二、锐意进取,严格园纪园规首先,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的职务聘任中。有一个青年教师,教学业务不错,但责任心不强,经过园领导多次教育帮助,进步不大,经过慎重研究,园长解聘其一级教师职务。此举在全园引起强烈反响,园领导就此组织全体教师大讨论,指出工作责任心在某种意义上比技能技巧更重要。经过讨论,明辨是非,使大家心服口服。解聘一个,教育一大批。从此,园内基本上杜绝了敷衍塞责的现象。
其次,商幼还规定,带班时间禁止接打私人电话,不做与带班无关的事情。若有违纪,少则扣当月奖金,多则学期考评不合格,取消年终奖金。教职工对幼儿的安全问题,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严格防范,幼儿事故率大大降低,**,**年幼儿事故率均为零。对于一个有5印名幼儿的大园来说,零的记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三、保教结合,提供优质服务1、延长工作时间,方便家长接送商业系统工作时间早晚相差很大,构成家长接送孩子的一大难题。商幼规定早班6点45分上班,晚班到幼儿接完为止。虽然教师们牺牲了许多早晚时间,但却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赢得了家长的感激之心。
1、搞好餐点供应,增强幼儿体质幼儿在园时间长,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避免体弱多病耽误家长工作,商幼狠抓伙食管理。他们不但使孩子吃得好,吃得全面,而且收取的餐点费在宁波市幼儿园中最低,现在为每人每天2.30元。商幼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首先把2.30元划分为餐费1.65元、点费0.65元,分别核算,专人管理;其次食堂伙食教师和幼儿严格分开,账务单独核算;第三,每月一次行政、后勤、教师、保育四方联席会议,加强对食堂的监督。据商业局工会调查,98%以上家长对商幼的伙食感到十分满意。宁波市妇儿医院对部分幼儿体检后指出,商幼孩子生长发育、营养状况都比较好。
2、改进医务工作,提高幼儿出勤率商幼有专职医务人员2名,他们在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同时,加强对病患幼儿的护理工作。首先,医务室随时接收幼儿的吃药、打针任务,不管是中药、西药,还是打针,他们都不厌其烦。其次,医务室设有专门床位,孩子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不是一个电话叫家长接走完事,一般情况下,按常规处理后领回班级,医生与教师密切联系,注意病情,基本上使幼儿不回家。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有些小病痛,送医院很费时间,还是领到幼儿园放心,商业局工会曾作过调查,商幼的家长因孩子生病而缺勤的只有2%,而商幼孩子的出勤率高达97%.
**年,商幼联办费收入56万元,托幼费24万元,除了工资、医药费、公务费等开支和10万元基建维修、教玩具添置经费外,盈余近20万元,扣除“库存金额”,有10余万元用于改善教职工福利,教职工年工资和福利总收入人均近万元。
实行自收自支,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幼教工作面向市场的大胆尝试。商幼通过转换机制,以优质服务取胜,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教职工待遇不断改善,由此调动了大家进一步做好保教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循环,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商幼的改革为系统办幼儿园走出困境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
(1)转换办园机制,主动迎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这是系统办幼儿园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由之路。商幼选择了自收自支的办园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他幼儿园也应从实际出发,逐渐从主办单位分离出来,实行“断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主管部门领导重视,这是系统办幼儿园求生存、促发展的可靠保证。据统计,宁波市商业局**年补贴给商幼35万元,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局领导并没有把幼儿园当作包袱,一甩了之,而是主动地帮助他们进行改革。自收自支的政策出台后,他们多次向下属公司宣传“谁受益,谁负担”的道理,使商幼能顺利征收联办费。平时商幼碰到一些困难,他们也主动帮助解决。
(3)提高保教质量,提供优质服务,这是系统办幼儿园求生存、促发展的关键所在。商幼能顺利转换办园机制,而且越办越兴旺,这与商幼保教质量高,社会声誉好是分不开的。实行自收自支后,商幼更是在提高服务水平上做足文章,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解决后顾之忧,赢得了家长的支持和信任,获得了家长所在单位的好评。
幼儿园调查报告(二)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
通过对幼儿园老师进行调查,了解到幼儿园游戏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班级儿童最喜欢的游戏:
体育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音乐游戏、小型结构游戏。
二、幼儿园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1、游戏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2、材料投放不够丰富,不注重游戏环境的创设;
3、游戏时间少,有匆匆收场的感觉;
4、游戏的安排上过于死板,没有给老师灵活安排的机会;
5、在游戏活动中重表演轻游戏;
6、儿童比较多,老师关注不够;
7、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许多幼儿园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
8、游戏目标的定位上,老师会定位在单纯的模仿练习动作上,而忽略儿童本身的游戏的兴趣点;
9、游戏活动组织方面,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太自由化,常把游戏活动等同于自由活动,教师指导和观察不到位,使游戏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而另一种是不能让儿童体会真正的游戏的快乐。
三、组织游戏方面存在的困难:
1、在区域活动中,由于要关注整个班级儿童参与的情况,所以对于在区域活动中要观察、倾听、有效指导等都不能较好的得到落实,以致区域活动中儿童的参与游戏的目的性不强;
2、如在户外游戏活动时儿童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分散;
3、要考虑游戏与主题的匹配,又要考虑所选游戏的年龄阶段的要求,有时就会顾此失彼。
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四、幼儿园游戏中较好的方面:
1、在游戏活动上教师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没有教师不喜欢组织游戏活动;
2、在游戏价值理解上大部分教师都能认识的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知道游戏是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大部分教师在游戏活动前都有计划有安排,不是随心所欲地安排游戏活动;
4、在活动上教师都能给儿童在评价活动中的话语权,认识到儿童有能力评价自己的活动。
五、常见的游戏与其教育意义:
1、过家家
幼儿常玩的过家家游戏除了具有帮助幼儿了解、熟悉现实世界、认识不同社会角色的作用之外,还能因幼儿将自己的经历、感情、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或幻想中的人物投射到玩具等物品上,帮助幼儿通过认同某一个角色,从而达到心理状态的平衡。例如玩“在医院里”的游戏,有助于害怕上医院看病的孩子表达出对医生、医疗器械、疾病与死亡的恐惧。在游戏治疗中,我们让幼儿扮演医生,而由教师(或家长、玩偶)代表看病的孩子,表现出孩子的害怕与需求。比如在幼儿扮演医生不停地给洋娃娃打针时,教师可在旁边替洋娃娃说:“哎哟,好痛啊,你把我弄痛了,我不要来这里,我要走!我要回家!”在这个游戏里,孩子被赋予医生的力量,并在成人的协助下把作为患者的弱势角色投射到洋娃娃身上,获得控制感。这类游戏不仅能重现幼儿的经历,而且可以释放他们的恐惧,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下实现玩伴间的相互认同、支持。
教师还可利用各种玩偶和房间模型,和幼儿一起玩“家庭剧”的游戏,一方面通过幼儿摆放房间物品的格局,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了解他对家庭的认识,一方面在下一步的游戏中引导幼儿(或象征幼儿的那个玩偶)在房间内经历某些事情,实现心理成长。
幼儿通常很早就会在生活中表现出对电话的浓厚兴趣,每当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他们往往会抢着去接听。接打电话,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能像成人一样做事。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玩具电话,可以模拟出假想情境下与另一个幻想角色的对话,幼儿既可以作他自己,也可以模拟生活中的某一角色,如妈妈、医生、朋友、已离开(包括去世)的亲友。这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配合幼儿的想象,扮演他想像的那个人与之对话。在电话中,幼儿往往会和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说话,从而表露出自己的情绪体验、生活经历。在使用电话时,幼儿会获得这样的体验:当我不想讲话时,我只要把电话听筒放下就行了——我是可以控制与人交互的活动的。这是一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非常有意义的控制感。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以其天真浪漫的反传统的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他们善于思维、乐于创造的一面。2、幼儿手工现代绘画大师亨利。马蒂斯曾经说过:“画家毕生都应善于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因为丧失这种能力对画家来说,意味着丧失一切独创性。”于是一些现代画家纷纷从孩子的绘画或手工中,吸取灵感。由此幼儿美工制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幼儿的认知水平低,知识经验相对缺乏,教师应当帮助幼儿选择一些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比如玩具,动物、娃娃等。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有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出许多不同形态的动物、娃娃等,有的孩子甚至能将玩具内部的构造通过想象制作出来。孩子在不能流利地说话,不能顺畅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需要另一种表现形式,手工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它可使幼儿在宣泄中得到满足感,感受到愉悦情绪的体验,从而产生成就感。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手工制作,表达自己的各种的情绪,以及表现色彩的不同性质和象征的意义。在对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特别是通过手工的制作,表现他们所喜欢的事物。比如,为了让孩子制作“狗”,我们可以让孩子看狗的图片、照片和录像片。并可吩咐他们的父母亲,带小孩上街时,有意识地多观察狗的外在形象,使他们对制作物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在制作时,就有了更贴近的印象。手工制作欣赏活动,是手工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审美偏重于外表的直观,即制作物的名称与外在形象,而忽略了去探索它的制作方法。因此老师在引导他们欣赏时,要将视线引向制作的方法上,使幼儿对成品中的点、线、形、色有个整体的感受,而这些正是制作的关键和魅力所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和看似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是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材料。比如蛋壳座、毛铁线、毛线、快餐具、卫生纸筒、扁竹片、羽毛、吸管、贝壳、竹筛子、蛋壳、橡皮泥、棉花、蛋糕纸、扇子等等。
六、幼儿游戏的作用:幼儿喜爱游戏,这一方面反映了游戏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获得发展。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由于游戏不同,则活动量大小和身体活动的部位就不同。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的神经、呼吸、消化、骨骼、心脏等的发育,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了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幼儿做游戏时总是欢乐的,他们的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2、游戏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言语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中,幼儿广泛地运用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有助于巩固加深幼儿的知识。幼儿在游戏中要使用多种多样的玩具和材料,并进行探索性试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各种物体的性能和用途,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获得初步的自然科技常识。
运用实物和动作的游戏,可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这对幼儿有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如当幼儿确定游戏的名称时,就已经把游戏过程中反映的那些内容和特点,以及自身获得的印象和观念概括在游戏的名称中。在游戏中,幼儿要运用语言来表现游戏的情节和内容,交流思想,商讨各种办法,因而能促进语言的发展。游戏对想象力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要想象出游戏的情节,发展和补充游戏的内容,创造性地反映所感兴趣的部分,以游戏材料、甚至以想象来代替真实物品。游戏是在想象的状态中进行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游戏的创造性。因此,游戏有力地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在游戏中,还发展了注意力和记忆力。
总之,以学习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为目的专门性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加深和丰富幼儿知识的有力手段。
3、游戏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
首先,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学习着各种角色的优良行为。幼儿常喜欢扮演的角色有妈妈、老师、医生、警察、售货员等。扮演角色本身就包含着行为的榜样。幼儿要模仿这些角色的劳动态度、言行、相互间的关系,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并要根据角色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性格。游戏大都是集体的、有规则的。在游戏中,幼儿为了达到游戏目的,就要约束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工作,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锻炼控制自己的能力,促进自我调节与随意性行为的发展。通过游戏,还可以针对幼儿性格的特点,进行个别教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七、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1、创设游戏的环境。环境会影响儿童的游戏和发展,所以必须认真对待幼儿园游戏环境规划。针对现阶段幼儿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根据室内外环境不同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安全性、参与性、丰富多样性、儿童化,并注意空间密度适宜;
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教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指导者、评价者,在儿童游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要想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教师还需要认真探究对儿童游戏的指导策略。
3、观察和评估游戏活动。观察是理解儿童游戏行为的关键,是有效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观察为评价游戏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为预设游戏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八、教师要注意指导的策略:
1、角色游戏的指导:(1)为开展角色游戏做好准备工作;(2)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3)场所、设备、玩具和游戏材料,在发展角色游戏中起重要作用;(4)在角色游戏中,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和参谋,而不是指挥者;(5)以间接的指导方法为主,帮助幼儿开展组织游戏。
2、表演游戏的指导:(1)选择合适的童话故事(要求健康活泼的思想内容,要有表演性、起伏的情节、角色的对话易于用动作表演);(www.suibi8.com)(2)帮助儿童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3)帮助儿童组织游戏;(4)始终关心和支持儿童的游戏。
3、结构游戏的指导:(1)逐步投放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4、幼儿玩具的投放和指导:(1)玩具的选择应具有教育性;(2)玩具选择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3)玩具要符合卫生要求:无毒、色彩鲜艳、不易脱落、不易损坏;(4)游戏材料应由幼儿自己选择。
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做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所以要求教师的指导应更隐蔽、更策略、更具科学性。可以通过隐性和显性两种途径进行;将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做到“心中有目标”。采用师生互动的策略。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乐。
游戏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例如:游戏“网鱼”,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渔网”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
在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幼儿园调查报告(三)
一、基本概况:
**办事处私立幼儿园共有12所,幼儿总数大约为450人左右,其中幼儿园的分布位置也较为均衡,基本上每村都至少有一所私立幼儿园。这些私立幼儿园的存在为整个龙坪、农场的幼儿园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于这些私立幼儿园的位置分散,各村幼儿都能就近入园,填补了我镇幼儿教育的空白,同时也为这些幼儿将来的入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这些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管理措施都是参差不齐,有些条件较好,基本能符合办园条件,原万丈湖幼儿园、二小幼儿园等。而其中大部分幼儿园相对而言,其办园条件远远达不到必备条件,因此整改是势在必行。
二、存在的问题:
关于这些私立幼儿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幼儿园教师都未能接受专业幼儿教育培训。其自身素质普遍不高,甚至有些人连初中都未毕业,这样以来,势必造成培养出的幼儿整体素质也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幼儿园负责人的指导思想也存在极大问题,他们简单的认为,家长把孩子送来,我只要带好,保证吃好喝好玩好,孩子不生病,不吵闹就可以了。孰不知这是远远不行的。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从小就应该加强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否则影响的将是一代人。
2、办园条件简陋。前段时间,对各私立幼儿园进行了一次初步的调查,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幼儿园都未能达到办园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一些在自己家开办的幼儿园连一些基本的设施都未添置,缺少一定的娱乐场所,几十个孩子挤在小小的空间里,这就更谈不上对幼儿的教育了。
3、管理措施不规范。调查发现,私立幼儿园普遍没有保健医生,一些私立幼儿园的厨房,没有卫生许可证,没有指定合理的食谱。很多私立幼儿园定期的健康体检未能落实,以至,贻误了个别儿童生理缺陷的最佳矫治时期。由于管理的不规范,致使不少孩子意外事故如摔伤、烫伤等时有发生。
三、整改意见:
鉴于这些私立幼儿园或多或少存在的这些问题整改是很有必要的,现就整改意见,提出如下几点:
1、人员要求。幼教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关学历要求。教师应当具有中等幼儿师范专业及其以上学历或经考核取得教育行政部门认证的相应资格。所有从事幼儿园工作的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体检,其中厨房工作人员应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领取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
2、办园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正确的办园指导思想,不以赢利为目的,坚持依法办园,制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幼儿园章程。
3、基本设施要求。有符合要求的园舍、场地、设备设施和图书资料。活动室不少于50m2,寝室不少于40m2,设专门寝室,配1人1床。有单独卫生间、厨房。有绿化、草坪、水泥走道及小操场。活动室有足够合适的桌椅、睡床或床板,适量的玩具、图书、玩具柜、书柜、书包架、录音机、琴和防水设施。户外有大型活动器械,有防火安全设施;有符合卫生要求的茶杯架、毛巾架、每孩一杯一巾。
4、配备一定教材。含有关幼教法规和4种学前教育阅读资料,以及经教育部门审核的国家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幼儿园书人均2册以上。
第三篇 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2016学前教育调查报告》
学前教育调查报告(一)
学前教育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对学前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为促进我县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我县教育的整体水平,就我县学前教育工作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组织教育、食品药品、卫生、消防、交警等单位负责人一行到县城及罗依溪镇、默戎镇、坪坝乡、河蓬乡等4个乡镇2所公立、7所民办幼儿园及7个山村幼儿园进行了实地察看和座谈走访。
一、我县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与现状
(一)学前教育机构情况
20**年秋全县共有公(民)办幼儿园2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所(比20**年增加2所),所占比例13.6%左右,民办幼儿园19所(比20**年减少2所)占总数的86.4%,“山村幼儿园”78个点所。19所民办幼儿园有14所已取得办学许可证。目前,到教育局备案的幼儿园还有5个未取得办学许可证(断龙小天才幼儿园:幼儿68人,教职工4人;红石林镇吖吖幼儿园:幼儿104人,教职工5人;红石林镇茄通村幼儿园:幼儿34人,教职工1人;罗依溪大风车幼儿园:幼儿55人,教职工4人;山枣乡山枣村幼儿园:幼儿54人,教职工1人)。全县22所幼儿园中,其中县城8所,除县机关幼儿园为州级示范园外,其余的幼儿园都是简易园和未定等级民办园。今年尚有5所学校办有学前班(比20**年减少10所),分别为河蓬乡九年制学校、红石林镇九年制学校、断龙完小、草潭完小、双溪完小。
(二)师资队伍情况
各类幼儿园现有园长22人,其中学历合格19人占86.4%(比20**年增加6人),专业合格16人占72.7%(比20**年增加10人);有专业教师212人(比20**年增加14人),其中学历合格124人占总数的58.5%(比20**年增加36人),专业合格63人占总数的29.7%(比20**年增加20人);有保育员50人。农村学前班共有教师6人,学历100%合格,专业100%不合格。我县幼儿与教师比为19:1。
(三)学前教育普及情况
20**年9月,全县学前三年(3-6岁)适龄幼儿4720人,其中城区1962人占47.62%,入园入学4120人(山村幼儿园900人),幼儿毛入园(学)率为87.29%(山村幼儿园入园率占19.07%),入园率与上前两年比,有了很大的提高(20**年入园2074人,入园率44.1%;2016年入园2495人,入园率为59.4%)。尚未入园的幼儿主要分布在偏远贫困、居住分散的农村。
二、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相关单位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不断加强
一是县教育局制定了《xxxx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二是物价局、财政局、教育局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管理和监督。三是食药、卫生、消防、交警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常规管理,制定和完善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制度,并加大巡查指导力度。
(二)办园条件逐渐改善,保教质量逐步提高
一是认真实施国家对乡镇中心幼儿园的项目建设,20**年至20**年共投入300多万元,建成龙鼻和罗依溪两所中心幼儿园。二是争取慈善机构帮扶,20**年11月至今年10月以来争取国务院发展基金研究会,先后为默戎镇、坪坝乡、断龙乡、河蓬乡、红石林镇等乡镇的村寨,开设78个幼儿学前教育点,招募了学前教育志愿者,免费为这些边远山村幼儿提供学前教育。三是实施贫困幼儿救助,20**年争取上级资金20多万元,为412名幼儿提供入园救助。四是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两年来扶持7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投入资金35万元,添置设备帮助改善办园条件。
(三)师资结构得到一定改善,师资水平有一定提高
自20**年起,国家、省、州加强了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20**年我县有幼儿教师177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参培教师的教育技能、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一些民办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优先招聘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使幼儿教师的师资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师资水平有一定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的地位和重视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一是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发展很快,面对学前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不够,忽视其为公益性的特征,学前教育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最薄弱、最为忽视教育段,国家规定的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没有充分在我县得以体现;二是相关部门对举办学前教育的第一审批权不明确;三是公立幼儿园教师的编制、调配、招聘落实不到位;四是对县城新建第二所公立幼儿园的规划、征地、建设进度缓慢;五是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够;六是对民办幼儿园办园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等。
(二)幼儿园办园条件不具备。一是班额过大,教师不专业,保育不到位。按照幼儿特点和办园标准及要求,每班需配备二教一保,但在调研中发现,普遍达不到此要求,一般班额都是40-60多人不等。特别是县城几个幼儿园(含公立)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如县幼儿园9个班,每班平均幼儿48人,最大班额为60人;太阳城的未来之星幼儿园有一个班达到61人。二是公办园数量严重不足,入园压力大。县城共有1962人幼儿,而公立园只有一所,园所面积不足2亩,容纳幼儿430人(平均每班为48人),仅占城区幼儿入园的21%,从数据可以看出公立园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幼儿入园的需求。部分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滞后,建筑主体不符合幼儿特点和消防安全要求,有的将一些旧院落改做幼儿园,缺少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与场所,安全设施不完善,生均建筑面积与国家标准差距太大。三是幼教师资不具备,小学化现象相当严重,幼儿玩教具及学前儿童读物较少,教学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安全隐患仍然突出。一是校车安全隐患。全县19所民办幼儿园,有校车的幼儿园有12所,占民办幼儿园总数的63%。所有校车为廉价的微型车、面包车,而不是达标的校车,校车车况普遍较差,超载现象十分严重,驾驶员多为临聘或园长家属及其园长本人兼,并非聘请驾龄长,有经验之人驾驶。二是食品安全隐患。根据调查和现场察看,发现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幼儿伙食太差,食品来源无统一渠道。今年为了提高幼儿生活标准,增加营养,每月伙食费由原来的110元提高到150元,但绝大部分幼儿园仍没有提高和保证幼儿的伙食标准,同样存在购低廉食品,伙食单一,公示菜谱与实际供给不一样。如城西幼儿园午餐只是一锅豆腐皮汤,更有甚者是未来之星幼儿园,在我们连续三年的跟踪调研检查中发现,连续三年都是一锅南瓜汤,这样的伙食能满足幼儿成长的需求?食品安全措施难到位,卫生难达标,食品留样不规范,幼儿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三是卫生安全隐患。大部分幼儿园空间狭窄,通风欠通畅,生源多,场地少,食堂面积狭小,没有独立的储藏室,食堂及储藏室(柜)卫生差,食品与杂物摆放不规范,防鼠设备不全等。
(四)师资力量仍显薄弱。一是数量不足。绝大部分都是一个班一个教师,一人多岗,罗依溪星星幼儿园的园长既是园长,也是教师,又是驾驶员,很难确保幼教质量。二是学前教师学历不达标、专业不合格为普遍现象,212名教师中(不含乡村幼儿园自愿者)高中以下学历88人,占总数的41.5%;专业不合格149人占70.3%;转岗教师多,占学历合格人员的50%。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师资学历参差不齐,初中毕业所占比例较高。三是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短缺。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办幼儿园编制管理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年龄老化十分严重,根本不适应当今幼儿教育水准。四是幼师、保育员与幼儿的比例严重不足。按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的通知〔教师〔20**〕1号〕规定,幼儿园全园教职工与幼儿比是1:5——1:7,就目前我县城区幼儿入园总数、教师数、保育员总数来看,仅从数量上讲目前保育员为零,还缺幼师248人,远达不到学前教育的要求与标准。
(五)管理欠到位,保教质量有待提高。一是对山村幼儿园管理难到位。各点上课不统一、不规范,上多长时间,上什么内容监管难到位。二是对民办幼儿园尤其是无证园的管理不到位。存在准入不严格的现象。三是幼儿园管理队伍薄弱。教育局只有一个幼教专干,还兼带其他多项工作。四是“小学化”现象存在。由于办园的负责人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教育方式了解较少,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就出现了空档。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以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必须学知识,要的是孩子能够写多少、认多少,幼儿园的教师就只好按照教小学生的方法教育幼儿。容易导致幼儿从小厌学,失去自信心。
四、几点建议
学前教育既是今天的事业,也是明天的希望。针对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和着手,强化认识,营造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进一步提高对我县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将学前教育作为整个基础教育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贯彻落实学前教育各项政策、规定和要求。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管理的主体职能。三是将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考核内容。
(二)强化责任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
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一要明确责任,确定教育行政部门为学前教育第一审批权,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学前教育,其他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对学前教育加大定期与不定期巡查力度,统一管理、统一量化、统一考核,建立评估体系,促进保教质量全面提高。二要加大对民办园、山村幼儿园的管理,形成并发展办园特色,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对责任不到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推迟招生或停止招生,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确保儿童入园后有舒适的环境。
(三)增加学前教育教职工编制,完善聘用制度,稳定教师队伍
一要增加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年解决公办幼儿园的教师进编招聘工作。二要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监督落实完善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待遇问题。三要提高幼儿教师职称评聘比例。四要健全幼儿教师培训体系,落实培训经费,开展多形式培训,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园
一是加强领导,尽快启动县第二幼儿园建设的前期工作,组建工作班子,全面启动规划、设计、征地的前期工作,尽快建设完工,给群众一个满意答复。二是加大投入,加快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在扩容提质中,要统筹规划各功能用地,全面确保幼儿就近入园的要求。
学前教育调查报告(二)
调查目的:幼儿园存在的一些游戏缺失问题
调查时间:20**年07月02日
调查地点:xx幼儿园
调查对象:幼儿园小朋友
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问: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
为什么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不得不去学习英语、弹琴、绘画等等?
孩子的游戏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一位幼儿园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游戏情境:老师扮演“鸡妈妈”,小朋友们戴上头饰当“小鸡”,“鸡妈妈”领着“小鸡”们到小猫家串门,小猫不在家,但在家里的地板上留下一些写着数字的卡片,让“小鸡”们找出这些卡片,并且根据这些数字在地板上绣花,卡片上写着几,就绣几朵花。
“这样的游戏在如今的幼儿园里非常典型,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检查一下孩子们是否掌握简单的数字概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黄进说,“但是我们却不禁要问:孩子们在老师设计好的游戏里,在老师的带领下没有一点自己去开发新的游戏情节的想法,这样的游戏其本身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是不是成了一种点缀?”
有专家认为,(www.suibi8.com)不少幼教工作者把游戏当作“糖衣”,靠“糖衣”来诱使孩子们吞下知识这个“苦片”。“人们认为在幼儿园里游戏对学习重要,是因为人们希望游戏能赋予孩子们一些经验、技能和知识。”黄进说,“但却忽视了游戏最重要的一点,即孩子们在游戏中自主的、欢愉的体验。”
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专家学者提到了当前学前教育中的游戏缺失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教授李季湄说,所谓游戏缺失,更多是从游戏被成人控制这个角度而言。不少专家认为,老师成了游戏的设计者,游戏成了老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了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许多幼儿园里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经常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说: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孩子们根本不把这认为是游戏,是玩。游戏被当成了工具。”
李教授说,“当然寓教于乐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都是这样的所谓‘游戏’,大部分还应该是孩子自发的游戏。”
让孩子们玩自己的游戏。她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她跟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吃卤花生,有孩子突然问:这种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很快孩子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卤花生是种出来的,另一派认为是煮出来的。曹老师提议孩子们干脆一起来做试验,看看卤花生究竟怎么做出来的。于是一组孩子开始种花生,另一组孩子则开始煮花生。答案当然很快就出来了,但煮花生的孩子却很有兴趣地加入到种花生的行列中。种花生的过程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怎么才能让种出的花生有味呢,有孩子说直接把辣椒和花椒加到土里,但立刻又有孩子说不对,应该把辣椒和花椒泡水浇到土里;随即又出现了新问题:用热水泡、温水泡还是冷水泡?
“这些问题,我都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曹伟说,“他们完全能够解决,孩子们的能力和创造经常会让你意想不到。”
曹伟说她班上的孩子们玩的游戏主题经常是从孩子们讨论的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出来,游戏情节怎么发展进行下去也由孩子们来决定,谁在游戏组织中扮演什么角色,不是由老师来指派,而是由孩子们自主决定,最后游戏做完了,再让孩子们自己来作评价。“那你呢?起一个引导作用?”记者问她。“严格来说,‘引导’这个词不准确,不是引导,我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和发现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帮助。”曹伟说,“我跟他们是平等的,是他们的一个玩伴,跟他们一起玩。”
学前教育不但要使幼儿全面发展,而且还要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体现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应当体现创造性,而不要把成人的期望和想法强加给幼儿。教师不能用组织作业或上课的方法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应当改变“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
但是幼儿园的老师们也有满肚子的苦水。据说,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多了,认字识数少了,就会有家长找上门来提意见,“我让孩子到这里来是受教育的,不是来玩的”。
刘焱教授说,“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于婴幼儿教育的普遍信条,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提前开始”的学习,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不得不去学习英语、弹琴、绘画等等。
尽管1989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但刘教授指出,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轻视甚至忽视游戏,已经成为当今学前教育领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
“幼儿园教室中的游戏在迅速减少,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急速增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焱教授说,“幼儿教育也已被纳入到应试教育的轨道。”
学前教育调查报告(三)
为深入了解我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今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按照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对全区学前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学前教育普及情况截止到20**年4月,全区学前三年幼儿3667人,在园幼儿3117人,入园率85%,较好地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
(二)园所建设情况
全区共有学前教育机构46处,其中政府办园1处,村委会办园2处,公民个人办园43处,在准予登记注册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市级一类幼儿园2处,市级二类幼儿园3处。
(三)队伍建设情况
全区现有幼儿园园长、教师300人。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234人,占总数的78%;30-40岁的53人,占17.6%;40-50岁的11人,占3%;50岁以上的2人,占0.6%。从学历结构看,中专学历者224人,占74.6%;专科及以上学历者31人,占10.3%。其中专业学历达标率为56.6%。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者12人,占教师总数的4%。全区非公办园长、教师298人,占教师总数的99.3%。
二、主要成绩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16年以来,高新区两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强领导。2016年,高新区管委制定出台了《关于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施意见》(临开管发〔2016〕26号),按照旧村改造规划方案,建设3所市级标准化公办幼儿园,明确提出了“到2016年,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指高新原片区)。20**年3月,随着区划调整区域的扩大,高新区下辖两个乡镇(办事处),学前教育资源得到了膨胀,为了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多次召开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对区划调整后学前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解决。现正拟定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以乡镇(街道)为主,分类推进,统一标准,加快普及,全面提高”的原则,结合省市文件精神,对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作出明确规定,推动乡镇(街道)政府科学制定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和设置工作。
(二)坚持依法治教,实行科学管理,办园行为日趋规范
一是坚持依法治教,常规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时拟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关文件和政策。20**年以来,社会发展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区学前教育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学前教育登记注册的通知》、《关于清理整顿学前教育机构的通知》、《关于规范学前教育用书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认真组织实施,促使我区学前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全面开展了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工作,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规定,高新区社会发展局在20**年1月组织开展了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工作,此次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工作坚持属地管理、齐抓共管、安全为首、实事求是、审批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宣传发动、申请登记、审批注册、汇总公告、检查验收五个阶段进行。经审核,全区有4处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合格,准予登记注册;2处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基本合格,暂缓登记注册;罗西、马厂湖分别在罗庄区和兰山区对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进行了注册;狠抓幼儿园安全工作,我区要求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幼儿园主办者和各级各类幼儿园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切实把幼儿园各项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幼儿园所管理,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广泛开展了“高新区示范幼儿园”评选活动。20**年,评选了首届高新区示范幼儿园。提出了创建市级一、二类幼儿园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幼儿园办园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学前教育的品质和境界。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待遇地位逐步提高
为适应我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幼教师资队伍,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为此,我区坚持规范管理、培养培训与提高并举的原则,不断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全区有158名幼儿教师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积极鼓励幼儿教师赴外地学习,同时注重园本培训强化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培训效果。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前教育政策不够有力乡镇(街道)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到本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自去年3月份以来,随着区划调整后区域的扩大,问题也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是高新区原区域旧村改造工作尚未完成,这就直接影响了与之相配套的社区公办幼儿园规划和建设的进度;二是伴随着区划调整,高新区区域有了扩大,新划入的兰山区马厂湖镇和银雀山办事处的一部分,罗庄区罗西办事处,他们在原渠道管理中,乡镇(街道)政府没有进行幼儿园规划布局调整。划入高新区后,重新进行规划布局调整有一定的暂时困难;三是新划入乡镇(街道)个体幼儿园太多,大多数办园条件不符合要求,并且以营利为目的,在某种度上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经费投入缺乏保障,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简陋,安全隐患尤为突出。我区只有一个有中心幼儿园,一个乡镇无中心幼儿园,所有的幼儿园完全依靠家长交费来维持园所正常的运转。因为投入没有保障,且收费偏低,办园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办园条件普遍简陋,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数量的不足,缓解了入园难的矛盾,但由于政府对这些幼儿园承办者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督导评估等都还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管理;同时,一些办园者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为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或扩大班额,或克扣幼儿伙食,低薪聘用非专业、不合格的教师及和工作人员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而且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论断,将学前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在认真总结成绩经验,分析学前教育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应站在对儿童、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倾力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初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均承担了一定的义务教育责任,特别是乡镇政府,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施以后,中小学的主要经费投入均上划到县以上政府负责,乡镇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相对小得多了,应该更有余力发展学前教育。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承担教育责任的情况和现行政策环境,我们认为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应实行“政府主导、县乡统筹、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推进步伐。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布局规划好辖区内的幼儿园。对于一个乡级政府首先要做到的是,根据辖区内的人口数和适龄孩子的情况以及村镇布局的情况,规划好辖区内幼儿园建设的处数和布点,确定好长远规划和近期的建设计划。二是筹资建设好辖区内的幼儿园。按照规划设计的幼儿园处数和布点情况,要象建设中小学一样,纳入政府工作议程,采取包括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争取企业或个人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建设起高标准的幼儿园园舍。三是指导管理好辖区内的幼儿园。对辖区内建设好的的幼儿园,要高标准配备内部设施,选聘高素质园长和公办幼儿教师,并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二)建立政府投资、按成本合理收费、多渠道筹资的学前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一是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鼓励引导民办学前教育和扶持贫困农村学前教育。《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3号)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依据上述规定和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议自20**年开始,把发展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以确保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和布局调整后的村级幼儿园建设和投入,本着“奖励先进,扶持贫困”的原则,主要用于农村幼儿园危房改造、奖励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达标乡镇、乡镇中心幼儿园争创省级示范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扶持贫困农村幼儿园内部设施配套等等,以此为抓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改变农村学前教育落后的局面二是适度提高收费标准,增强幼儿园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政府和主办单位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扶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用足用活收费政策,多渠道筹措经费,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幼儿园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建议市教育局、物价局、财政局尽快研究调整幼儿园新的收费标准,加强收费指导和管理,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三)完善政策,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规范管理,提高素质,是提高幼儿教师待遇的内在动力。当前,非公办幼儿教师作为幼教师资队伍的主体,其地位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为此,加强非公办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幼教师资队伍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核定农村幼儿园机构和教师编制。按照省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幼儿园编制标准,根据幼儿园规模、幼儿人数,配足配齐公办幼儿教师数量。
二是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是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中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召开由县区政府领导参加的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会议,成立督导团,进行单独督导,并与义务教育督导同样重要,形成长效机制,将督导成绩纳入评估地方政府的主要措施之一。
第四篇 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关于儿童饮料市场调查报告 (2)》
关于儿童饮料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5.6.5-2015.6.16
调查对象:儿童饮料消费市场
调查方法:各种文献资料深入分析、整合、总结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市场上现有儿童饮料的发展现状,经营理念、包装、价格等,为我公司产品定位提供精准依据,打好基础,使公司产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调查内容:
一、儿童饮料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在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11年开始不可避免的转入了中低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被国家最高领导定位为“经济新常态”。在这一大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中国饮料行业也由2010年以前超过20%的年增长率滑向2011年之后年均15%的增长率,中国饮料行业也进入了降速增长的“新常态”发展阶段。
近几年,市面上涌现出多种儿童饮品,例如伊利QQ星、蒙牛未来星等儿童牛奶,爽歪歪等儿童乳饮料,以及农夫山泉最近推出的学生水系列,儿童饮品市场已成为众饮品行业企业竞相追逐的热点市场。研究显示,当孩子们在超市或商店的货架上搜寻饮料时,他们越来越能意识到什么是他们想要的产品。当市场开发人员想要吸引刚刚学会
走路的孩子的父母和稍微大点儿儿童注意的时候,他们通常采用有趣的和能够产生互动作用的包装。市场上有针对各个年龄段定位的饮料产品,各公司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交流,发现需求,从而产生出满足各个年龄段儿童需要的饮料产品。
经过几年的发展,传统的果汁类儿童饮料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风味儿童乳饮成为新一代儿童饮料的选择。据权威销售数据显示,在以“未来星”和“QQ星”为代表的儿童牛奶品牌带动下,中国儿童牛奶市场已初具规模,整体超过40亿元,而这一规模还远未达到市场饱和。据统计,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有3亿,以每人每日2包儿童牛奶计算,一年需求将近2000亿包,可创造6000亿元的销售额。纵使只有1%的儿童坚持1天喝2包,年销售额也可达60亿元。
不管是传统的儿童果汁饮料的辉煌还是现在儿童健康乳品的畅销,都彰显了儿童饮料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尽管食品饮料巨头纷纷跻身儿童饮料市场,但也绝非各个赚得盆满钵满,准确的市场行情和强大经济、技术实力的支持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二、儿童饮料市场开发的因素
(1)包装、口味
与任何其他消费者相比,我们满足儿童产品市场需求时。就是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们需要诱导孩子,让他们想知道包装里到底是什么产品,使他们有想尝一尝的欲望,满足并为他们情感方面的需求,
我们在产品开发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满足孩子在口味和包装方面的需求。有时他们需要一口气喝下去的饮料(依据饮料包装的大小而言),但碳酸饮料不可以以这种包装尺寸为目的。
研究显示正确反映产品信息的健康产品能够进去儿童产品市场,而口味和包装是影响不同年龄段消费人群准确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刚学会走路的幼儿对甜味和有颜色的饮料以及色彩鲜艳的图案感兴趣;同时专家一致认为,与大一点的孩子相比,针对刚会走路的孩子的市场策略要更多一些,各公司都致力于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以期满足各个年龄段消费群体的需求,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以期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针对孩子的成功开发的饮料产品除了要做到孩子想要,同时也得是妈妈所接受的产品。父母不接受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是不会同意并给孩子购买。
(2)培养品牌忠诚度
开发新产品除了要满足父母多变的选择,孩子对产品关注的周期更短。一些公司为其产品买断一些电影或卡通形象,印在瓶子上面,也采取捆绑赠送游戏软件的形式宣传促销产品,他们希望与孩子产生互动性,成功地打开儿童饮料产品市场。
(3)购买力
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最近曾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大城市的0~12岁儿童的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城市儿童人均月消费额相当高。5市平均每户家庭的儿童月消费高达897元。据统计,5市有0~12岁儿童约441万人,按平均每人每月897元计算,月消费总额近 40亿元。而其中食品与服装消费仍是城市儿童消费的主要部分,食品占总支出的58.0%,服装占支出的6.1%,两项合计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64.1%,年消费金额超过 280亿元。
调查显示,5城市儿童的“零用钱”每人一年平均245元,5大城市儿童“零用钱”总额相当可观。据统计,5市有0~12岁儿童441万人,按平均每人每年245元计算,全年零用钱总额超过10亿元。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着儿童消费市场的巨大,而儿童饮料在这一市场中还有很大的市场潜能没有挖掘出来。
(4)家庭影响
孩子从18个月开始,即可辨别不同的品牌;84%的8岁到12岁的孩子称他们能够决定或影响家庭的食品和饮料购买取向;87%的5岁到14岁的孩子会对整个食品零售购买产生影响;55%的孩子称他们最终能够说服父母购买他们想要的产品。所以说,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家庭消费,必须注重孩子的想法。
三、影响儿童饮料市场消费的因素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儿童少年在家里主要饮用碳酸饮料(71.5%)、牛奶(67.9%)和白开水(61.3%);在学校主要饮用白开水 (78.1%)、
牛奶(26.7%)和豆奶(23.4%)。一天内饮用过白开水、牛奶、碳酸饮料和果汁的比例分别为86.9%、58.0%、37.0%和 16.2%。
(1)饮料本身特性
儿童少年喜欢饮用某种饮料的最主要原因是味道好(88.3%),其他依次为有营养(48.4%)、包装好(16.2%)和广告宣传(15.9%)等。学龄前儿童选择包装好和颜色好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7.1%和22.3%,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下降,小学生选择两者的比例分别为13.3%和12.2%,中学生分别为11.2%和11.3%。因此,饮料的外观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大于中小学生。
(2)广告媒体
广告对儿童少年选择饮料有一定的影响,有25.6%的人会尝试广告推出的新饮料,17.7%的人不会尝试,回答不知道的为56.7%。中学生会尝试的比例略高于小学生,但不会尝试的比例远低于小学生,经统计学检验,广告对中小学生选择饮料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从性别来看,男孩会尝试的比例略高于女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因此,广告媒体对中学生的影响大于小学生,对男孩的影响大于女孩。
(3)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碳酸饮料是儿童少年最常饮用的饮料,以1天内是否饮用碳酸饮料为因变量,以儿童少年年龄、性别、居住地、父母职业、父母
第五篇 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
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
2013年04月20日16:54
原标题 [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 ■为全面反映中国城乡儿童阅读现状,了解其动态需求及阅读趋势,2月1日至3月30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低幼读物出版中心依托旗下三刊一报(《幼儿画报》、《婴儿画报》、《嘟嘟熊画报》和《中国儿童画报》),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放80多万份问卷进行阅读调查。目前,回收问卷近1万份,有效问卷8210份,通过量化对比和年度环比,可发现儿童阅读的恒向需求和新需求的规律。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网络上阅读专业文章和小说的比例约在10%以下,阅读新闻和娱乐性的内容所占比例最大,可见,网络阅读替代不了传统阅读。一个社会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其中,儿童阅读更是国民阅读之基石。阅读也是出版业生产、流通环节相对的终点和归宿。 儿童阅读:购买力上升
首先,家庭购书已经成为儿童阅读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儿童图书市场的繁荣,95%的家庭在孩子读书来源方面选择家庭购书;其次是从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借阅,各占2%;极少数家庭还保留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传统,就是同学朋友之间相互借阅,仅占比1%。
其次,大部分家庭为儿童购书的数量大,藏书多。调查显示,中国的家长已经开始普遍关注孩子的阅读问题,51%的家庭儿童藏书特别丰富,有60本以上;44%的家庭儿童藏书比较多,有20到40本;只有5%的家庭拥有很少的儿童书,只有几本。
第三,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孩子开辟了专门的藏书空间。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中国家庭民主意识的增强,儿童在家庭中的权利和地位也相应地得到提高。调查中发现,47%的家庭有专门存放儿童书刊的小书角;26%的家庭有为孩子准备的专用小书架;21%的家庭在成人书架上留出了儿童书刊专用层。
有两个纵向的数据可以进一步说明,儿童的家庭阅读越来越受到2000后家庭的重视。2007年、2011年,调查问卷设置了两道一样的题目,一道是“您家里有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小书架吗?”另一道是“您孩子书刊的总量情况如何?”
结果显示,2007年,家庭里有孩子专用小书架的比例为14%,时隔四年,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跃升为26%;2007年,孩子的书刊总量在20本以下的家庭占了16%,而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只有5%了。
家长与儿童的选择分歧
本次调查设置了三个连环问题:
1.在您孩子的书刊中数量最多的是哪几个品种?
2.孩子最喜欢的是哪几个品种:
3.您最愿意给孩子买的是哪几个品种:
第一个柱状图显示: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这三个品种的总量名列前三。而这三个品种在后两个柱状图中,也都排在了前5名。也就是说,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可以说是家长叫好、孩子叫座、市场向好的黄金品类。手工类、认知类也争议不大,基本属于家长和孩子共同喜爱的品种。本应备受重视的科普类处境比较尴尬,在三个柱状图中分别只排到第六、七、五名。而艺术类和传统文化类在三个榜单中,均居于末尾。究其原因,一是这两类图书本身的出版总量有限;另外,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社会对艺术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足。
但儿童和家长在对儿童书刊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体现出了明显的矛盾和分歧。除了前三类儿童和家长都最喜欢的图书(我们暂且把这三类称为第一梯队的图书)外,儿童和家长对其次喜欢的图书(第二梯队图书)存在较大分歧。调查显示,第二梯队的图书中,儿童的选择依次是手工类、卡通动漫类和认知类;而家长的选择依次是认知类、科普百科类和励志成长类。可见,遵循快乐本能的儿童和追求实用主义的家长在内容选择上存在明显的矛盾。 而从家庭购书的内容看,家长普遍能较好地调和与孩子在购书内容方面的矛盾,达到双方相对满意的统一。数据显示,在第一梯队的图书中,儿童最喜欢的首先是童话故事,其次是图画书,再次是益智游戏;而家长最愿意给孩子买的首先是益智游戏,其次是童话故事,再次是图画书。在家庭购书中,家长充分尊重了孩子对第一梯队的愿望,数量最多的前三类分别是童话故事、图画书和益智游戏。但对于第二梯队的图书,家长在坚持自己主导方向的同时,能兼顾孩子的兴趣,作出相应的让步,最终达到双方相对认可的结果。调查显示,家庭购书第二梯队图书的排名依次是认知类、手工类和科普百科类。
家长和孩子的购书动机差异
通过两组柱状图的对比发现,卡通/动漫类、成长/励志类、少儿英语类、入学准备类,这四个品种的图书在家长和孩子的喜爱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尤以卡通/动漫类最为纠结。如图所示,它在孩子最喜欢的品种中名列第五,而在家长最愿意给孩子买的品种中却列在了倒数第二。
其实,这四类图书,正好集中反映了家长和孩子购书动机的差异。调查显示,家长为孩子买书、读书的动机,从高到低依次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从书中学到更多知识”、“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帮助孩子认识更多汉字”、“让孩子获得放松”。 而在家长眼里,孩子本人买书、看书的首要动机却是“获得放松”,然后按照从高到底依次是“从书中学到更多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认识更多汉字”。 不难发现,家长青睐成长/励志类、少儿英语类、入学准备类,折射的是家长的功利追求——希望读书能促进孩子快快成长;而孩子本身对卡通/动漫类的偏好,恰好是孩子希望通过看书获得放松这一首要动机的直观表现。
孩子书刊谁挑选
相关调查题一:孩子的书刊大部分是谁挑选的?
由家长给孩子挑选、家长和孩子一起挑选的比例同为46%;孩子自己挑选的比例仅为6%。也就是说,高达92%的家长在孩子买书时都不会意见缺席。
相关调查题二:孩子的书刊,您或家里其他大人看过吗?
大部分都看过的占到92%之多。假如把以上饼状图的圆心比作孩子精神领地的话,家长几乎形成了围拢之势。
相关调查题三:当您否定孩子自己选择的图书时,通常是出于什么原因?
结果,“内容过分迎合孩子、不能引领孩子成长”首当其冲,成为第一大否决原因。而因为图书价格太高而否决孩子选择的比例仅为10%。
家长选择童书所关注的因素
相对图书的装帧、价格、作者知名度等因素,家长更关注儿童书的内容。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在选择儿童书时,最关注的因素是图书的内容,其次才是图书的价格、出版社的品牌度以及图书的装帧等其他因素。
在对平装书和精装书的态度方面,83%的家长更愿意买经济实惠的平装书;只有13%的家长更愿意买精装书。而70%的家长表示对于儿童书是国外引进的或是国内原创的都无所谓,内容适合是最重要的。
本次调查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您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自己买书?(可多选)结果显示,孩子自己的喜好位列第一,动画片影响位列第二,同龄孩子都在看位列第三,其次是老师推荐、家长推荐;而专家推荐、店员推荐、网络炒作对孩子的影响很微小。
另一道题:您(家长)信任谁推荐的书刊?(可多选)结果显示:家长最信任幼儿园或学校老师的推荐,其次是亲戚朋友、专家。
数据表明,大部分家长购买儿童书的目的是希望孩子通过家庭阅读培养阅读兴趣、从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认识更多的汉字,从而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甚至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因此,家长最信任幼儿园或学校老师推荐的儿童书,其次是信任亲戚朋友和专家推荐的图书,再次是一些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和孩子自己的意愿。
由此可见,在孩子读书这件事情上,不仅是家长,还有学校和幼儿园、大众媒体、专家、出版社,都应该积极充当孩子精神领地的守门员。
家长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童书
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儿童书。当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阅读方面都遇到困扰,其中3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好的读物,14%的家长找不到合适的书刊,11%的家长苦恼于孩子没有阅读兴趣或者没有阅读时间。
二是中国的家长普遍缺乏亲子阅读意识。调查中,46%的家长表示从没带孩子参加过亲子阅读和推广活动;31%的家长甚至从没听说过这样的活动;只有5%的家长参加过多次此类活动。当被问及妨碍亲子阅读的原因时,67%的家长以工作太忙为由;9%的家长提出孩子太忙,没有时间进行家庭阅读;家长不喜欢读和孩子不喜欢读的各占3%和8%。
父母首选的阅读形式
本次调查中,父母认可了0~10岁阅读对象以视觉(图书)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样性。有30.42%的家长认为视觉是重要的阅读途径,然后依次是听觉(27.15%)、口语(26.33%)。16.92%的0~3岁的家长选择了触觉,相比其他年龄段,触觉对0~3岁孩子的阅读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与0~3岁孩子的认知特点有关,他们认识事物常常通过用手摸、嘴啃的方式,因此,在为0~3岁孩子提供阅读内容时,应更加注重材质的触感,及材料的环保性。
在阅读形式上,父母首选的阅读形式是书(35.79%),其次是杂志(17.62%),然后是动画片(15.50%)。然而,动画片以“35.45%”的比例成为孩子们喜欢的阅读形式之首,而父母首选的书以“18.79%”位居第二。“电脑”一项位于第三,“杂志”位于五。传统的一些方式,比如电台播音、故事磁带,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远远被抛在了后面。
值得注意的是,时下很火的电子书阅读,手机阅读不被父母、孩子青睐。大多数父母对电子阅读方式抱有一定的保留态度,认为电子书和手机存在辐射,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程度的危害。但0~3岁年龄段的孩子选择这种形式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也许是因为此年龄段的孩子会把手机做为玩具的缘故。
通过什么渠道购买
根据调查结果,家长最普遍购买的是实体书,最喜欢“直接去书店购买”,其次是通过网络购买,而通过网络、手机下载电子书的家长非常少。说明家长们还是倾向于传统纸媒,这也许出于保护孩子的视力的目的。
如果从电视、网络等途径知道了好的内容,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家长会去购买相应的图书;在通过各种途径阅读电子书后,也有将近一半的家长会购买相应的纸质图书。这说明家长虽然不赞同孩子通过电子方式阅读图书,但电视、网络却是家长获得书刊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书刊中阅读指导的期待
在家里,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人通常是母亲,其次是父亲。祖辈等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比例较低,而“保姆”则几乎可忽略不计。
调查数据显示,“和孩子并排坐着共读一本书”是家长最常采用的阅读姿势。在0~3岁这个年龄段,父母选择“和孩子并排坐着共读一本书”(38.59%)的比例也高于“抱在怀里读”(36.66%)。父母大多已经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的影响,但没有注意到阅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读书需要“正襟危坐”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父母并不认可阅读需要有辅助手段,不需要阅读游戏化,认为游戏化的结果会使阅读流于表面。对于越低龄的孩子,家长采用辅助手段的比例偏高,“边游戏边讲故事”是0~3岁孩子的家长最常采用的辅助手段。这说明家长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孩子的认知水平。
如果孩子已有一定的认字量,在各年龄段,绝大多数家长在阅读过程中都会引导孩子读出认识的字。这反映了家长们对孩子的识字问题有较高的重视度。
第六篇 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儿童手机调查报告》
儿童手机市场调查报告
儿童手机市场需求分析
一、市场情况介绍
1. 城市人口及家庭收入情况
2. 儿童教育现状
3. 以往国内儿童手机市场经验
4. 现在日本等国儿童手机状况
5. 法国儿童手机生产规范的情况介绍
6. 儿童手机市场容量预估
二、目标用户特点
1. 无决定权
2. 无价值观念
3. 无分辨能力
4. 受儿童娱乐品影响强烈
5. 好奇心强烈
6. 求知欲望强烈
7. 开始有独立意识及客观要求有独立意识
8. 好动性
三、儿童手机功能需求分析
1. 家长方面的需求
2. 儿童方面的需求
3. 学校方面的限制与需求
1、 市场情况介绍
1. 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底,全国人口为13.39亿,其中城镇人口约为6.65亿,占总人口的49.68%,其中0~14岁儿童比例约为16.0%(2010人口普查数据);城市总数661个,地及地以上城市人口3.68亿,占总人口的27%;地及地以上城市的生产总值达到13.2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63.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 1 –
支配收入达到了11756元,人均消费8689元,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性支出1226元。有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城市市区家庭儿童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45%,达到750元/月,其中儿童教育支出为占儿童支出的31.5%,高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儿童教育支出占儿童消费支出达到了38.8%。2010年邯郸市人口为9174679人,其中0—14岁的人口为1900169人,约占邯郸市总人口的20.72﹪,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43.9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17562元同比增长10﹪,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在6085元,同比增长14.3﹪.城镇居民的收入稳定上升,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以上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儿童消费者在手机市场中节节攀升。儿童手机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良好。
2. 中国儿童教育现状
中国的父母赋予孩子的爱向来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他(她)们懂得早早为自家的孩子铺一条光明的道路。他(她)们忙着用自己的想法去解决摆在孩子前面的困难,因为在他(她)们的眼里,普遍都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自己的思想!不管孩子怎么说,他们一概都说:“这一切都是为你好。”自然,这个时候,孩子就不再说什么了,因为在他(她)们幼小的心里知道,父母的言语是高过一切。对这种教育方式来说,在中国是很普遍见到的。
然而,父母们却忘了,对任何一个儿童来说,他(她)们同样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丝毫不比大人要差多少。他(她)们也是渴望着自由。可是在中国,每个父母对自家孩子期望都很可高,自小的时候便开始让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早教方式,有条件的就忙着请家教,学英语,与世界早一点接轨准备,很少有父母会考虑让孩子享受自由成长的乐趣!以自己的想法早早为孩子打通各个关口,很少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自小就培养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
对于这种自封建社会就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父母们已经逐渐地认识到了其危害性,孩子缺乏主动性及能动性,缺少必要的生存及适应能力。现在,日本及西方对儿童的能力培养教育方式逐渐被中国的当代父母部分认同。因此,尽管社会环境仍然复杂,现代的父母们已经开始逐渐地创造各种条件,注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及适应能力。
3.以往国内儿童手机市场经验
在德国10岁到13岁的孩子中,几乎一半的人拥有手机,在澳大利亚和日本,儿童手机拥有率都是25%;在英国,11岁至12岁的儿童65%拥有手机,9岁至10岁的儿童23%拥有手机。而在我国香港,6-15岁儿童的手机拥有率也高达29%。而在我国,则还仅仅是刚开始起步。即使仅按10%的拥有率计算,其市场规模也非常巨大。
正是看到这一点,2004年底,东方通信推出售价800多元的儿童手机"贝贝通"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几个城市上柜,初期引起一定的市场轰动,但是,时隔不久,就黯然退市。东方通讯给出的退市原因是“儿童手机成本高市场小”。我们认为,成本高及市场规模小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东方通讯对市场研究不够,没能充分认识到儿童手机市场是一个特殊的细分手机市场。儿童本身不具有消费能力,付费的都是家长。不能认清这一点,不能从家长的角度考虑在儿童手机上实现什么功能,必然被市场所抛弃。
儿童使用手机的最直接的优势就是安全保障。一旦拥有了儿童手机,儿童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不再孤立无援,往往可以第一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从而杜绝可能发生的危险;对于贪玩的儿童而言,配备儿童手机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儿童走失的可能,家长还可以随时通过开通定位功能知道儿童的行踪。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家长们需要的首要功能。东方通讯在当时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手机上增加了基站定位功能,但是,基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基站定位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该项功能只能作为销售嘘头,没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以上2点,决定了“贝贝通”失败的必然。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儿童手机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长时间使用手机带来的辐射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自控能力差可能会分散上课注意力,不良信息的接收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影响,相互攀比购买手机可能助长其不良风气等。对于这些,都要从技术上尽可能的予以纠正和避免。
– 2 –
4. 现在日本等国儿童手机状况
日本儿童手机的拥有率为25%,各大运营商DoCoMo KDDI 等均退出过各种型号的儿童手机。DoCoMo推出的最新型号的儿童手机是F801i,由DoCoMo和Fujitsu共同研制。主要功能有防止犯罪、GPS 位置通知等保护儿童的功能,还加入了安心模式、IPX5/IPX7 防水功能等。外观模式为一般日本人可接受的折迭机样式,材质让小朋友更爱不释手。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在外型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在手机的上盖可绑上特制拉环,具有可发出 100 分贝的超大扬声器,在小朋友遇到危险的时候,发出蜂鸣声以吓走坏人;而喇叭孔的上方则是具有高感光的 LED 灯,遇到紧急状况时可显示 「HELP」向旁边的人求救。透过侧面的按键,如果走在暗巷或是需要光照明的时候,可以长按开启喇叭孔旁边的圆形 LED 灯,具有照明引路的功用。而为了防止小孩贪玩而忘记随身带着手机,只要手机离身超过五分钟,手机也会发出声响,以提醒儿童要把手机带在身上。 (见附图)另外,在手机当中也内建了不少儿童专用的应用程序,像是「地图程序 for Kid"s」就是用图解搭配 AGPS 的方式,小孩子怎么从学校走回家,目的地和起点地都可以设定。还有「日本语辞典」让小孩子能够查询日文语汇,随时能够学习日文。F801i学习功能非常充分。同样,西门子公司就是根据父母们最关心的预防儿童走失问题计划开展一项新的服务。早在2002年,西门子公司就宣布开发新型的具有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定位功能的手机,来开展“儿童跟踪定位服务”。 按照西门子的计划,他们将逐步提供儿童跟踪定位服务系统。并将专门为这项服务建立一个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每天负责连续不断地对持有西门子新型手机的儿童进行跟踪定位,实时监控孩子的所在位置及状况,并及时把信息传送给孩子的父母或者是孩子的监护人。如果儿童遇到危险,只需按下手机上的一个按键,就可以同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帮助。
此外,韩国MTECH信息通信公司2001年也推出一项类似的服务——通过手机和因特网确认儿童所在的具体位置信息服务。用户使用这项服务时,只须将MTECH开发的特殊手机带在儿童身上,便可通过卫星追踪终端机的具体位置。这种特殊手机的误差范围在10米以内,可有效防止儿童迷路。
Kara 推出的儿童手机更具实用性。Kare手机具有实时地理定位功能,家长查询子女当前的位置,子女也可以将自己当前的位置汇报给家长。当儿童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Kare “一键”紧急求助,接通指定监护人的电话,同时将当前的位置信息,报告给所有预置的监护人。家长也可以根据子女上学和放学的时间,预先设置,在指定的时间查询子女是否已经到达指定地点,如果子女没有到达指定位置,Kare 将向家长发送提示信息,并告知家长当前子女所在的位置。
除了安全平台,Kare服务平台还为孩子提供各种寓教于乐的学习资料。Kare手机独有的上课静音功能 ,只需设置一次既可以保证全学期的上课静音。Kare手机只能与家长预先设定在通讯簿中的号码通话及收发短信息,屏蔽外界的不良信息。儿童适当的玩游戏可以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力;但过分沉迷于游戏则损害身心健康。Kare手机可由家长控制儿童玩手机游戏的时间,如每天30分钟,每周累计3小时,即满足儿童的需求,又避免儿童缺乏自制力而造成沉迷于游戏之中影响学业。除此之外,Kare手机还有一个健康平台,Kare 手机定期提醒儿童,将该儿童的各项身体指标发送到摩天服务平台,由服务平台建立每个儿童个性化健康档案,病历报告:如儿童生病,其可将医疗、用药等病历信息发送到服务平台,由服务平台存入其个人档案,並有专门医生在网上巡查,如有发现疑症,医生将向 – 3 –
儿童家长提出治疗建议。
总之,目前的儿童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是在方方面面拓展儿童手机的功能。
5. 法国儿童手机生产规范的情况介绍
法国卫生、青年和体育部2008年一月出台公告,要求移动电话供货商生产符合儿童使用安全标准的手机。这是法国政府机构首次就儿童手机的技术规范作出要求规定。 1月2日,法国卫生、青年和体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中发布公告指出:虽然由于实验室研究条件、研究对象等诸多方面的固有限制,手机发出电磁信号危害人体的具体方式和危害程度还不能精确估测,但多项科研实验已经证明,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确实对人体健康有害,至少强烈电磁信号对低龄儿童的严重伤害已被证实。因此法国政府要求各移动电话生产商必须对其产品严格控制,保证儿童手机的辐射功率、接收强度等重要技术指标符合规定,以确保儿童在使用手机时能够安全无忧。
该公告发布后,法国的一些民间组织如“行动保护环境”等纷纷提出抗议,它们指出:卫生、青年和体育部的这个公告是在圣诞节假期手机销售热潮之后才推出,未免有些亡羊补牢,未能发挥出保护儿童的最大效力。 可见,保护儿童健康已经被人们普遍重视。
早在2007年初,以色列科学家就发现,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腮腺癌发病率增高,这项研究由世界卫生组织资助,该研究发现,每个月使用手机超过22小时,而且总是只用一侧耳朵接听电话的手机用户腮腺癌发病率要普遍高于一般电话用户。偏远农村地区基站少,电磁信号功率比一般地区更强,因此在这些地区使用手机身体受到的损害就更大。
2007年9月,法国《流行疾病与公共卫生》月刊曾经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证实,在连续使用10年移动电话后,大脑中生长肿瘤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此项研究于2001—2003年间进行,研究发现,使用手机通话时间平均每次时间超过5分钟的煲电话粥爱好者,遭到电磁信号的辐射最强、受到的危害最大。
近年来,手机已经日益成为儿童礼物市场上的新宠,移动电话生产商也已经开始逐渐注重开拓4—9岁的低龄儿童市场,当然生产这些儿童喜欢的手机不光要外观可爱漂亮,更要满足家长对手机安全性能的要求。英国和巴西等国早已有专门的研究报告指出,要制止10岁以下幼童使用手机,与成人相比,低龄儿童的颅骨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电磁信号的伤害。
法国在这方面是较早行动的国家之一,2005年时,在消费者的不断抗议中,著名连锁超市“家乐福”和“BHV”就曾大规模召回已售和在售的儿童手机。2007年7月,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手机“Kiditel”,这种产品与其说是手机,还不如说是一种配备GPS功能的跟踪探测器,这种产品的出现再次激起了法国消费者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大规模抗议游行,要求全面禁止该产品在法国的销售,最终“Kiditel”从各大超市下架,但网上销售仍在进行。MO1是欧洲市场上最新出现的一款儿童手机,由西班牙“想象”科技公司生产,这种产品主要针对6岁以上儿童使用,至今仍在自由销售。
由于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各国均有研究,目前,这种危害程度还都停留在感觉与体验方面,没有量化。同样,与欧洲普遍使用的GSM制式相比,中国的手机制式多了一个CDMA,而CDMA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低辐射(相较GSM),号称健康环保的绿色网络。但是,同GSM手机相比, CDMA手机对人体的辐射危害程度如何?是否具有辐射危害?却依然没有量化结果。人们仍然只是感觉CDMA手机对人体的辐射及危害要小。
6.儿童手机市场容量预估
按照我国目前城镇人口5.7亿 0~14岁儿童比例23%进行估算,能够使用手机的城镇儿童(7~14岁)达0.7亿,按照15%拥有率计算,儿童手机的市场保有容量为1050万,每年的新增用户群体为130万。是一个非常大的细分市场。即便保守计算,仅考虑地及低级以上城市儿童使用,则市场保有容量仍达670万,新增用户群体仍达83万。按照目前手机市场平均2~3年完全更新计算,儿童手机每年的市场容量分别达到350万台和220万台,是一个庞大的细分市场,是一个值得作为的细分市场。 – 4 –
二、目标用户特点儿童手机特征
儿童手机的使用用户主要是7~14岁的学龄儿童,该用户群体的没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特点决定了该用户群体如下消费特点:
1. 无决定权
儿童只是儿童手机的使用群体,不是儿童手机的购买群体。儿童手机的购买群体是他们的家长。因此,儿童家长对儿童手机的功能要求是首先要满足的。相应的,研究儿童手机的功能首先要研究儿童家长的需求及儿童家长购买儿童手机的目的。我们认为,家长给儿童购买手机的最基本目的是对儿童的监护要求,确保儿童能够随时处在家长的监护之下。除此之外,能够提供给儿童一个辅助性教育及娱乐平台,同时,还要避免不良外界信息给儿童造成影响。
2. 无价值观念
儿童的消费是典型的感性消费,其消费观念受儿童家长的影响,潜移默化的逐步表现为家长的消费观念。儿童本身的价值观念比较淡薄,其价值观念受家长的影响,往往部分的表现为其家长的价值观。但是,儿童的好强争胜心理非常强烈,容易在价值观上形成攀比观念。儿童的这种攀比心理不一定完全表现为价格攀比,而是个性化和吸引力的攀比,是一种感性化的“示同”和“示异”观念,但是,这种观念在向家长身上转化时,则往往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象征性的品牌消费概念的“示同”和“示异”观念,也就是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儿童消费逐步成为家庭消费的中心,儿童的这种感性消费和感性攀比的价值观在同儿童家长的价值观的不断影响和相互扭曲下最终演变为虚荣化、贵族化的价值观。这种趋势正在形成并不断的愈演愈烈。将来,儿童手机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面临这样一个市场问题,受到感性消费和价值消费两个不同消费理念的冲撞。
3. 无分辨能力,好奇心强烈
儿童对事物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分辨能力,同时他们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他们能够恰当的涉猎一些正确的事物,则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涉猎了一些错误的事物,则容易走上歧途。正因为如此,除了国家通过制定法律保护儿童之外,家长对此也是小心翼翼、严加防范。这里面除了儿童用品的安全性之外,还包括了儿童所接触的事物外延和内涵。儿童手机除了自身的安全性之外,还是儿童同外界接触、沟通,工具,同时还能接受外界的信息,将儿童直接暴露在复杂的社会中,家长的监护权力将被消弱。手机的这个特性,将严重刺激儿童家长的敏感心里。如何维护甚至加强家长的监护权利,将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东西通过儿童手机展示在儿童面前,将不利于儿童发展的东西屏蔽在儿童手机之外,是儿童手机能否取得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
4. 受儿童娱乐品影响强烈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娱乐用品对儿童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尤其一些动画片、卡通形象,成为儿童辨别是非的参考依据,同时使得儿童对这些卡通形象形成一种特殊的喜爱偏好。在儿童手机中适当的加入这些元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 求知欲望强烈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外界事物的神秘感总是刺激儿童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在这种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求知欲望的驱使,常常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破坏或损毁性。这就要求儿童手机要有一定的抗认为损坏性,进行一些必要的保护。
6. 开始有独立意识及客观要求有独立意识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监督,但是,过分的监督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监督还阻止儿童认识自己,考验自己,使他们不能学到包括在教学制度中的许多事件。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之下成长的儿童,不能希望他们多才多艺,不能希望他们有创造的能力,不能希望他们有果敢的精神,不能希望他们有自信的行为。他们只具有简单的、不变化的习性,对于规定好的事务的平板、单调的那一套感到愉快并认为正确,对于高尚的、特殊的事物就会退缩不前;他们葬送自身于庸俗与安逸之中。真是因为这些,儿童自身开始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现代的教育方式的变革,也使得家长认识到建立儿童独立意思的重要性,并尝试着具有一定危险的事情。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健康成长。这并不是放 – 5 –
第七篇 儿童需求调查报告
《儿童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网讯 从儿童消费市场分析挖掘儿童消费趋势
儿童节快乐!这是一句极具商机的祝福语,因为节前节后,儿童商品生意最好,厂商卖的也是一个快乐配方!我们今天就看看我国的儿童市场到底有大! 数字显示我国儿童市场“蛋糕巨大”
根据中国九家调查机构近日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五座城市儿童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城市中6-15岁孩子拥有的零花钱和压岁钱已高达56亿 元。在这九个大城市的450万名6-15岁的儿童中,有87%的孩子拥有零花钱和压岁钱,他们平均每人每月可从父母及亲属那里得到60元的零花钱,而每年 得到的压岁钱则高达730元。另一个令人注意的现象是,有超过2/3的孩子是自己来花出这些钱的,在他们的个人消费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平均每月支出规 模达到2474万元。
在“您的孩子月消费”的问题中,每月孩子的基本消费大都在200—1000元之间,其中200—500元的占52%,500—1000元的占37%;调查显示,每月孩子消费在200元以下或1000元以上的并不多见,两者加一起达到10%。
在“你的孩子消费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的栏目里,大多数孩子的消费比例基本保持在全家家庭支出的50%以下,结果显示有近80%的家庭将孩子支出分别控制在20%、30%和50%,只有4%的家庭中的孩子支出达到整个家庭收入的70%。 在“您的孩子日常消费支出最多的是哪方面”问题中,教育和饮食占了相当的比例,分别为53%和46%;服装和娱乐项目所占比例略低,为26%和 23%;众多项目中,儿童日用品消费占的比重最低,不足15%。这些数字说明,目前社会普遍认可的给孩子吃好、让孩子学好仍在家长心中占有主导地位。 儿童教育消费成为新热点
虽然食品与服装消费仍是城市儿童消费的主要部分,但教育支出已占到相当比例,成为儿童消费的新热点。调查显示,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和 “服装”支出占64%,其中食品占总支出的58。0%,服装占支出的6。1%,两项合计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64。1%,年消费金额超过280亿元。基本生 存消费之外,教育支出成为城市儿童消费的最大部分。本次调查五市儿童“教育”支出占据了儿童消费的五分之一强,达到21。4%,全年消费额已超过94亿 元。
家庭收入越高,越注重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显示,高等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2500元)用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 27。4%,比例最高;中高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751-2500元和1001-1750元)的比例分别为22。9%和20。9%;中低收入家庭(人 均月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和低收入家庭用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较低,分别为18。9%和14。4%。平均估算,人均月收入每增加100元, 用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增加0。6个百分点。
儿童家具消费市场日渐升温
随着近年内地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许多儿童都有自己的房间。对于家中唯一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们多希望他们生活得更舒适,因此,在儿童居室的布置上父母往往投入很大。随着儿童家具日渐升温,有关商家纷纷把投资重点进行重新调整。
据了解,儿童家具的销售利润与成人家具持平或稍高。许多家长表示,即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子女的愿望,因此,年轻的家长们不太计较价格,但对质量和环保的要求格外挑剔,也特别在意销售商的态度。
经研究,儿童使用属于自己的家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儿童家具中,床居于销售量的首位,一般以木板床或不太软的弹簧床销路较佳。另外,专供儿童使用的储藏柜、玩具箱和书柜、书桌、椅子等都是最旺销的货品。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家具商要注意掌握市场变化,迎合消费者心理: 一是安全与质量保障。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安全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儿童家具线条应圆滑流畅,要有顺畅的开关和细腻的表面处理,结构要扎实,以免发生意外。
其次是用料和工艺。目前,内地用作儿童家具的材料有木材、人造板、塑料、铝合金等,最重要的是无异味、无毒素。家具的表面涂层,也应具有不褪色和不易刮伤的特点。
此外,色彩选用也不容忽视。选用大胆明亮的家具色彩,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更能培养孩子对颜色的敏感性。另据内地儿童心理专家实验证明,性格较内向而软弱的孩子宜用色彩对比强烈的家具,性格较暴躁的儿童宜用线条柔和、色彩雅淡的家具。
最后,造型设计灵活多变。色彩鲜艳的方块、三角、圆球等几何形体,形象生动活泼,线条简练,兼有游戏特征的家具,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儿 童家具应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来设计制作,家具尺寸要与人体的高度互相配合,儿童桌椅最好具有能够按照身高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功能。 儿童旅游消费市场待开发的富矿
在富起来的中国,旅游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主要消费形式之一。但是,当我们流连于山水之间,纵情于灯红酒绿的时候,是否应该想到孩子也应该成为 旅游大军的一部分。不管是家长们还是旅行管理部门,都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想想,让他们去旅游,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对于商家来说,这更是一个应该去做 的事情,因为儿童旅游市场商机巨大,潜力无穷。
儿童旅游虽然是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词汇,但外出旅游的确是孩子们迫切的需求。儿童旅游其实是一个大市场,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目前这个市场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甚至可以说,针对学生假期、根据学生特征、以学生为主要客户群体的学生游项目目前还很少。
其实,寒暑假期间,中小学生结伴旅游的人数与规模正在与日俱增。这一方面反映了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求早已突破了单纯课本知识界限,而乐于向社会和生活学习;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青少年对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几乎绝大
多数家长已不再把孩子们的这种活动看作是浪费或奢侈;相反,有的家长不但积极鼓励支持孩子们在旅游中获取知识,甚至干脆加入他们的旅游队伍,成为他们最可靠热心的导游和伙伴。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儿童旅游市场将会以几何基数增长。 我国儿童玩具消费市场潜力惊人
据中国玩具协会和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公布的有关对中国玩具消费的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人均年玩具消费仅20-30元人民币,远低于亚 洲儿童人均年玩具消费13美元和全世界儿童人均年玩具消费34美元的水平。如果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玩具消费达到亚洲平均水平,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人民 币。我国儿童玩具消费市场潜力惊人。而新型的电子游戏玩具比普通玩具更具有长久的消费潜力。 儿童消费:跟着广告走
每天打开电视,细心的观众就不难发现,在形形色色的商品广告中,儿童食品、儿童玩具、儿童用品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儿 童食品生产厂家在广告中将自己的产品说得天花乱坠,如夸大营养品的功能,什么吃了就能“增高”、“增智”、“变聪明”、“提高学习成绩”等等。而孩子们看 了这些广告后,很快就闹着要吃广告上宣传的食品,理由是“吃了能长高”,“吃了就能变聪明”。难道这些食品真就那么神,吃了就能长得高、变聪明吗?其实并 不见得。儿童消费是一种典型的感性消费,厂家之所以这样宣传,完全就是抓住了儿童年龄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育都不够成熟,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 界不良因素影响的这一弱点。充分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和追求新奇的特点,想方设法地通过种种手段,使自己的产品成为儿童业余生活的时尚话题、道具。 市场细分是厂商赢利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针对儿童消费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花样翻新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复杂,儿童消费市场表面上是一片繁荣,但是,消费者对此却似乎并不满意,一项调查显示,对目前儿童消费市场状况较为满意的消费者还不到10%,而回答不满意的竟占到了60%以上。
现在的儿童消费市场到底缺些什么呢?调查显示,家长对儿童智力培养、营养保健和品格培养方面的知识的需求都很大。这说明,整个行业非常缺乏相应 的服务。这与儿童玩具市场的情况相符:调查表明,在购买儿童玩具时家长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智力培养、性格塑造和价格合适,也就是说,在玩具促销时最有效 的方法是要向消费者阐明该玩具对孩子智力培养、性格塑造的作用和价值(而这类玩具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往往又是较难说明的),换言之,缺少有关信息和内容的服 务,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目前,儿童用品市场已进入个性化消费时代。在此背景下,儿童用品因其常常与儿童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定的成长需求相联系,而日渐成为一个对个性化
要求较高的领域,家长们普遍期待的是与孩子的特点、孩子发展阶段的关键因素以及期望和预算吻合或接近的产品与服务。这一变化构成了促进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但它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当家长们的这一需求被漠视时,孩子的钱就不再好赚了。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产业价值链中,经销商的基本角色是制造商的代理和受托人,其基本职能是帮助制造商将其
产品以及相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它要忠于的是制造商而不是消费者,而个性化消费时代,儿童用品经销商却更需要忠实于消费者。
儿童消费的迅猛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儿童消费市场的细分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这使得整个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儿童消费在家庭总支出当中所占比例超过33%的已占到家庭总数的90%。其份额已构成了家庭消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广州五城市的调查,这些城市儿童的月消费额已超过了39亿元。这也从儿童消费的绝对量方面证明了儿童消费市场 的巨大。如果说此前厂商对儿童消费市场的细分存有顾虑,是担心过度细分所导致的市场细碎化会影响盈利,那么,今天儿童消费市场细分的数量基础已经具备。与 儿童消费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相比,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其性质所发生的变化,中国城市家庭的儿童消费在经历了保障基本生活消费,追求享乐性消费之后,已发 展到强调成长性消费的新阶段。
成长性消费又称发展性消费,一般是指家庭针对儿童成长的需要而进行的相关消费行为,如:为身体的良好发育购买各种营养添加品;为知识学习和能力 培养而购买的书籍、器具以及参加各种培训班等。通常成长性消费可分为三类:针对身体发展的消费;针对认知发展的消费;针对人格发展的消费。具体的有生长发 育、大小肌肉动作、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经验、语言能力、自我系统、交往行为、情绪情感等15大项60个方面。与基本生活消费及追求享乐性消费不同的 是,成长性消费是一个具有较高信息包含、消费者介入度较高的且个性化取向强烈的领域。
由于消费者在成长性消费时所表现的诸多特征和性质与通常的基本生活消费和享乐性消费有着内在的不同,构成了儿童消费市场细分的内因。
由此看来,在当前的市场上,顾客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细致。企业必需适应这种变化,它们必须为特定的细分市场量体裁衣,因为这将是保证成功的惟一办法。 有关儿童消费的几点看法
1、我国城市儿童消费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它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未来,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2、教育支出成为城市儿童消费的新增长点,是一个可喜的趋势。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3、教育城市儿童用好零用钱。本次调查结果看,五市儿童一年的零用钱可建上百所希望小学。应从小培养城市儿童勤俭节约和关心他人的品德,引导城市儿童将零用钱花到有意义的地方。
4、关心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成长。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看病支出比例在各收入水平家庭中最高,但教育支出的比例最低。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成长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儿童主题商场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必须注意发挥好几个优势:一是地域环境优势,选址必须地域环境优越,交通
便利,主体硬件一流;二是把握好消费趋势的优势,所经营的业种、商种必须能满足我镇母、婴、幼消费群体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三是充分发挥业态定 位优势,专业店的定位必须考虑产品的深度广度、服务全方位,实体功能等;四是经营管理优势,以人为本,强化商场的品牌力,服务力和促销力,从而引导目标消 费群体的消费习惯。这位资深专业人士说,假若不了解市场,没有把握儿童主题商场经营的灵魂,不能充分发挥这一新型业态的优势而盲目投资,到头来难免“竹篮 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