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赏析(网友来稿)
山东莒县夏庄中心初中 赵冰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动,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赏析]
张先(990——1078)字子野,淅江吴兴人。他精于诗词。曾官至都官郎中。
这首词前有一短序,可以成为解读此词的一把钥匙。小序中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当时的身份,同时也交待了作者借病闲居,不想入俯。这两点说明当时忆经五十二岁的张先因性格孤傲,仕途失意,只做了个掌管文书的小吏。
这首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所听之歌为水调歌。此歌是隋汤帝凿汴河时所制,其声韵悲切。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几时回”,实际上是“伤己”之余的自问了。向晚临镜自照,青丝变白发,又怎能不渐生华年飞逝的怅惘之情呢?最终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万事皆成空的慨叹!
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伤春伤己之情。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瞑”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帘幕重重,灯影朦胧,人渐静而“风不定”。其中的“风”字又是本片中的关键词,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终“张三中”,谓能道得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也”。他自己却说:“何不曰:‘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吾得意句也。”(后两影,有人传为“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
无独有偶,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煜《浪淘沙》中有“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他们之所以对“影”字钟爱有加,这得归因于我国古代诗词追求朦胧意象美的风格。张先深知如此,一个“影”字传神地写出了“花”的情趣,“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份应该珍惜青春的美好感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邮箱: rzzhaobing818
【篇二】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云破月来花弄影——谈小说中自然环境的作用
山东罗庄一中 贾长科
一
“高不高,顶上结青霄;深不深,涧中如地府。山前常见骨都都白云,圪腾腾黑雾。红梅翠竹,绿柏如松。山后又千万丈挟魂台,台后有古古怪怪藏魔洞。……”
险山恶水、白云黑雾、挟魂台、藏魔洞等景物,共同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渲染了神秘诡异、变幻莫测的气氛。接下来作者将这奇境与奇人、奇事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演绎出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所有这些,都笼罩在这借助于环境描写渲染出来的神秘诡异、变幻莫测的气氛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罗汉大爷》(《红高粱》选段)中写罗汉大爷被抓去做工之后的夜景:“夜深了,栅栏里凉气逼人”“破蓬布上,露出几颗鬼鬼祟祟的星辰”。这两处景物描写,渲染了环境的阴森险恶气氛,暗示罗汉大爷的悲惨命运。
二、烘托人物形象
人都活动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又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气质。山明水秀,杨柳依依,则人物秀丽可爱;茫茫林海,朔风呼啸,则人物剽悍刚猛;天高地广,牛羊肥壮,则人物豪爽开朗。例如课文《李逵负荆》(《水浒》选段)的开头,写道:“此处草枯地阔,木落山空,于路无话。”这句话描写的自然环境显得寥廓苍劲,烘托出主要人物李逵的粗犷豪放、勇猛胆大、“风风火火闯九州”的高大威猛形象。尽管文字不多,但精炼生动传神。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声”(金圣叹语),我们可以说:“人有其环境”。生活中环境造就人物,小说里环境映衬人物。
《做客》(《平凡的世界》选段)中,孙少平做客回来,作者巧妙地插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景物描写当来自孙少平的目光,似乎暗示了一个下午的经历如此地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因此,这司空见惯的夜晚和泥土、青草的味道竟然也这么美好。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扰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孙少平的这次做客经历,是一次精神的历练,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又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自然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场所和背景,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为塑造人物服务。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做客》(《平凡的世界》选段)中,文章的一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黄土高原特有的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画面。连绵的黄土高原、枯黄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黄风、天空弥漫着尘埃,充满了浓郁的黄土气息,这幅画面似乎暗示着主人公少平最初入校时灰蒙蒙的心境。但黄风过后,天气开始转暖,天地一派“桃红柳绿”:柳树抽出了细丝,桃杏树缀满了粉红的花蕾,“那向阳山坡的枯草间,已经冒出了一些青草的嫩芽”,“树木的枝条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像刚开始发育的姑娘一样令人悦目。”这里的景物描写预示着主人公的情况即将好转,开始迸发青春活力;也暗示了润叶的成熟,预示着她感情的萌动,从而引出下文,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四、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开始于1975年二三月间,发生在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故事。《做客》(第三章)中,“惊蛰过后很长一段日子,尽管节令也已经又越过了春分,但连绵的黄土高原依然是冬天的面貌。山野里草木枯黑,一片荒凉。只是夜晚的时间倒明显地缩短了。一直到了四月初,清明节的前一天,突然刮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黄风。风刮得天昏地暗,甚至大白天都要在房子里点亮灯。根据往常的经验,这场黄风是天气变暖的先兆。是的,从节令来看,也应该有些春天的迹象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那“冬天”,分明是文革的政治的冬天;那“铺天盖地的大黄风”,分明是文革的反动之风,“草木枯黑,一片荒凉”,是自然景观,也暗示了社会景观——民生凋敝,满目疮痍!这里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刚刚考上县立高中的孙少平生活的环境,是贫寒的,是凄凉的,令人非常沉闷,甚至令人窒息:17岁的少平买不起5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让人多少感到欣慰,“从节令来看,也应该有些春天的迹象了”,这句话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文革快要结束了,社会的春天快要来临了!
五、深化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能孕育人的气质,涵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化小说的主题。
《罗汉大爷》(《红高粱》选段)中写罗汉大爷在他愤怒地打算报复骡子时的景物:“东方那团渐渐上升的红晕在上升时同时散射,黎明前的高粱地里,寂静的随时都会爆炸。”在渲染恐怖气氛的同时,传达出罗汉大爷的反抗力量不断积聚的过程。黎明前的日子是最黑暗的,“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罗汉大爷铲完骡子后,“天亮了,从东边的高粱地里,露出了一弧血红的朝阳,阳光正正地照着罗汉大爷半张着的黑洞洞的嘴”,这表现了罗汉大爷在报复骡子后的快感,也暗示了他将会遭到“骡子”的报复。
从而深化主题的作用。从《红高粱》整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如血海,为人物提供英勇抗敌的活动天地,也激发人物去爱、去恨、去生、去死,尽最大可能张扬自己的生命。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又因文而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主题等,还有开门见山的点题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我们把现实环境比作“云”“月”,那么,小说的人物、主题等就可称为“花”,小说的自然环境就是“影”。大家都知道,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而一个“影”字能传神地道出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写出了“花”的珍惜青春的美好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研究“花”“弄”的“影”,可以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注:所引用课文均为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小说欣赏》)
【篇三】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苏教版高二选修)
一、“板块预览”:大致介绍该板块的主要内容。(请注意叙述一定要“简洁”)
北宋前期词沿袭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抒发闲情逸致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苏幕遮(碧云天)》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二、“课标聚焦”:就该板块的主要内容,结合课标,阐述要点。
1研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看北宋前期写离愁别恨辞的特点。
2研读《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看北宋前期羁旅相思词的特点。
三、“背诵鉴赏”:选择唐宋诗词中脍炙人口的三四则名句加以赏析。(四百字左右)
1、笑从双脸生。
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
第一课
1、文学常识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辞海》1989年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进士,终尚书都官郎中。他的词沿袭宋初婉约派词风,内容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偏于纤巧冶艳。早年以小令和晏殊、欧阳修齐名,后又写慢词和柳永齐名。其词风含蓄蕴藉,情味隽永,尤其是小令很有风致。他是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家。有《安陆词》,又题《张子野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2、知识梳理:
字音辨析(1)踏莎行suō(2)征辔pèi(3)雨横风狂hèng
一词多义(1)危阑高正襟危坐端正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危害
古今异义(1)巧笑词中指美好之义今多指灵巧(2)逢迎词中指相遇今多指迎合他人
(3)双脸词中指双眼今只两边脸面
通假字元是斗草赢“元”通“原”
特殊句式杨柳堆烟倒装句烟雾笼罩着杨柳烟堆杨柳
第二课
1、文学常识:就该板块内提到的人物作扼要的介绍;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2、知识梳理:
字音辨析(1)追旅思sì(2)池上暝míng(3)记省xǐng(4)苒苒rán
(5)颙望yóng(6)恁nèn(7)小倅cuì
2辨析组词暗——黯斜——邪瞑——暝妆——装
一词多义以以病眠不赴府会因为
古今异义淹古义为久留今义为淹没
通假字争,怎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沙上并禽池上暝倒装句傍晚时分,沙滩上池塘边栖息着成双成对的禽鸟。
五、“文本品读”
第一课
文章主旨:
1破阵子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2踏莎行景祐初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援助他,也被贬于夷陵。本词写于此时。词中看似写闺中别情,实为抒己之离恨。
3蝶恋花这是一首写女子失恋的名作。
写法借鉴
破阵子
1、此词写景状物贴切和谐,情景交融,明媚的春光和少女的笑靥相互辉映,笔调清新,充满了青春气息。
2、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踏莎行
1、本
1、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2、天仙子这是文人送春之词,在伤春之中兼有伤别之意。
3、八声甘州这首望乡词表现了词人漂泊天涯,久久难归的悲愁和思念恋人的情绪。
写法借鉴
苏幕遮1、本首先是产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天毕竟过去了;复次,自嗟迟暮的愁绪也更为浓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具有特殊的表现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论这首词:“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声甘州本
句因“集中《浣溪沙》春恨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乃殊《示张寺丞王校勘》七言律中腹联,《复录斋漫录》尝述之,今复填入词内,岂自爱其词语之工,故不嫌复用耶?”显而易见,这个佳句用在他的诗里鲜为人知,而将其原样不动地用在词里后,佳句的光彩便益发显赫,遂成为有口皆碑的千古绝唱,以至使人们常误以为《浣溪沙》词是它的原始出处了。
那么晏殊的“得意话说二遍”,是基于何种原因呢?“爱其词之工”只是其表象,“不嫌复用”却是另有苦衷的。艺术崇尚独创,最忌重复,同样的诗句使用一万次,也还只是那一句,本身并没有为自己的创作增添什么新的内容。晏殊的“不嫌复用”,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二度创造,是“句因“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的确,“无可奈何花落落,似曾相识归燕来”能成为千古佳句,完全得益于《浣溪沙》词的整体优势,是“句因“希逸之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谓“二字说明它已是时人熟知的俗语了。陈子昂的一首四句的诗竟有两句是取自广为人知的熟语,似乎独创的价值不大,所以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在编《陈子昂文集》时也未收录此诗。但有如此半篇“抄袭”之嫌的短诗,却能成为陈子昂流传最广的名篇,倾倒历代读者,原因就在“句因篇佳而名”。此佳句作熟语时,意义仅在“独此一个”,而一旦写进陈子昂的诗里,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相联袂,言简而意深,原句的内涵得到了质的扩展。陈子昂在这首诗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求的孤独悲伤的心境,而这样的孤独忧患的心境,又常常为历代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得到了历代人的激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句原本平淡无奇的熟语,遂因篇佳而名,成为千古绝唱。
其实在古典诗词创作中,不仅“句因篇佳而名”,字词也可以因篇佳而名。宋代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被誉为炼字的千古佳话,以至人们大都以为“绿”的形容词作动词用是王安石的首创。其实“绿”的形容词作动词用并非王安石的首创,前人已多有用之。如丘为有诗“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有诗“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有诗“主人山门绿”……而王安石的“绿”字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以至将前人的炼字之功归于已有,这除了那段广为流传的炼字佳话起了舆论宣传作用外,更主要的是王安石整篇诗较前人的那些作品更为优秀。前人的那些作品大都为写景而写景,内容空泛,缺乏深意,因而鲜为人知,连一般的古诗选本都不选录。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伤时感世,乡情真挚感人,更具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所以“绿”字到了他的笔下,尽管是袭用前人,但也熠熠闪光,传达出前人的诗作所难有的艺术魅力。
“句因篇佳而名”与“篇因句佳而名”一样,也是古典诗歌创作的一个规律,它在古典诗论的研究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篇四】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诗歌鉴赏练习
1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①。沙上并禽②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
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 ”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1分)
(2)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评分标准:本题1分。填错、丢字、多字、写错字一律不给分。](2)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评分标准:本题3分。伤春,伤老,伤离别,3个要点各1分。](3)(示例)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评分标准:本题6分。全诗思想情感,1分;“云破”一句的修辞及其在句中的作用,2分;“云破”一句和上下文的关系及对全诗的作用,2分;答题表述有条理、流畅,1分。]
2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注: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分)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来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上片主要描写了诗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飘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3喜雨口号①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①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1) 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3分)
(2) 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用语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1)(3分)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答对一点得2分)(2)(3分)答案示例:“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想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4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 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 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淆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分)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参考答案(6分) (1)诗句运用了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5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2)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3分)
参考答案 (1)在阴云低垂,野苹青青的背景下,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1分),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2分)(2)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1分)。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1分)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1分)。(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1分)。)
6台 城
韦 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3分)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3分,只要答出要点即可)(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分,只要答出要点即可)
7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1)(3分)“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1分)。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1分)(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以给3分)
(2)(3分)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
8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2分)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4分)
参 考 答 案 (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2分。写出三个意象得1分,五个意象得满分。)(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4分。五个层次,每层1分,答对四个层次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9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4分)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答案:(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10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答案:(1)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
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
【篇五】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诗歌鉴赏——赏析炼字型 [1000字]
千锤百“炼”的智慧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及形成】
根据《考试大纲》表述,“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材料都是来自课外。 纵观近几年来,广东高考在古诗词鉴赏题中所选的材料都是古代诗歌中知名度较高、内涵较丰富的唐宋诗、词及元曲;所选的题材来看,内容大多是山水田园诗和即事咏怀诗;从命题的角度来来,可分为: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对语言风格的概括);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对修辞方法的赏析;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对表现手法的赏析)等。
本节高考备考复习课主要是以古诗词鉴赏的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中的“赏析炼字型”考题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本校学生现阶段复习备考状况以及答题失分较为严重的症结所在,系统地分析考点设置、题型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此类题型的解答技巧,规范学生答题格式,加强学生在应试中正确解读诗歌后准确表述的能力。
【课时安排】约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顾,思维翻新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与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明确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1分),使主题更加鲜明(1分)。
2.思考并讨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讲述了什么内容?从命题角度来看,考点设置是什么? 3.小结: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正所谓“诗眼”“词眼”,或能使诗词翻出新意;或能使诗词增添情趣,不仅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更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等等。
二.重温考点,复习整合
1.“赏析炼字”题型的题型呈现方式
投影:提问方式:·某字在此诗中用得很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2.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投影:
答题步骤和方法: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以下题目。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即时反馈练习,学生在学案上面完成。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步骤一),明月与孤灯,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步骤二)。作者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步骤三)。
6.强化巩固练习,学生在学案上面完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诗眼是“咽”和“冷”(2分,指出诗眼——步骤一)。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2分,就词语和句子本身分析——步骤二)。
“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2分,就全诗意境情感分析——步骤三)。
【篇六】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诗歌鉴赏练习
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夜已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亲人(妻子或者母亲等)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6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自我形象)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他人形象)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的形象。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总括)。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分析)。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总结)。
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概括形象特点;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指出形象的意义。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
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 夷 山 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题(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
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诗。
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
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要重视标题,从诗的题目上突破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贾岛《题李凝幽居》 (1998年全国卷)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2005年广东卷)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2006年全国卷)
【篇七】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天仙子 张先 赏析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①,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②,往事后期空记省。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沙上并禽池上瞑③,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①水调:曲调名。
②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
③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译文:手执酒杯听人唱《水调歌》,想借听曲喝酒来排解忧愁,一觉醒来天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意未减。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值此人生暮年,感叹年华易逝,以前的美好时光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
夜晚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明月冲破云层的阻碍,晚风吹起花枝,影子在月光映照下婆娑摇曳。拉上一层层的帘幕遮住了摇摆的灯焰,风更大了,人们也都已睡去,经过这场晚风,明天园中小路上应该满是片片落花吧。
赏析:作者张先,宋朝人士,因擅长用“影”字而被世人称作“张三影。”这首词是作者的晚年,临老伤春而作。
第一句中的“水调”,即指一种曲调,“水调数声持酒听”,作者坐在家中,喝着小酒听着曲儿,心中却满是苦闷。作者在苦闷之中睡去,醒来时酒已醒,可愁依旧未消。一个愁字便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面前是笙歌之景,可作者并未因面前这貌似安逸的景象而快乐,而是更加重了愁闷。
于是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感叹便跟了出来。这里两个春,“送春”和“春去”的含义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第一个“春”是原意上的春,即春光、春天,而第二个春则是青春大好年华。在此作者感叹时光的易逝,以及作者对青春时代风流韵事的追忆与惋惜,自然而然地燃起了愁情。这里就与后文的“往事后期空记省”相照应了。“临晚镜,伤流景”这句是由杜牧的“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而出,但把“晓”改成了“晚”。这个晚,指的是天色已晚,衬出一片悲凉;更是指年岁已高,已到了生命的黄昏。流景之伤,让作者的愁更深了一层。“往事后期空记省”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只能让已如老境的作者黯然神伤。流年易逝,惆怅难解。往事已成空,有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已错过便再不回来,只余回忆与惋
惜。时光流逝,那些错过却并未被淡忘,作者只能在记省之中追寻。寻求到了,却不能消除郁闷,反而增加了愁怨,岂不是徒劳?这样的结局便将作者自怨自艾的心境表露得一览无余。词的上边是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属静态。
下片写景,属动态。作者愁闷无法排解,便来到花园里散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天色很快暗下来,鸳鸯并眠于池上,夜幕很快降临了。空中无月,只有重重云彩遮住夜空。作者甚觉无聊,意欲回房,忽风起,“云破月来花弄影,”云儿一下子散去,月亮一下子露了出来,散落一地皎洁月光。园里花儿随风舞动,摆弄起了自己的影子,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情感稍稍上扬。“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是本词最著名的一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作者回房,遮上厚厚的帘幕,挡住了摇摆不定的灯焰。风不停息,人已入睡,明天的小径上,大概已满是落花了吧。这句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全词用词凝练精准,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一起。
【篇八】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诗词鉴赏与评价
首先,就诗词批评而言,随着一朵朵诗苑奇葩的次第绽放,诗歌批评之作也应运而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齐梁时代的刘勰提出来的,可遗憾地是《文心雕龙》并不是单纯论诗的著作。
第一部论诗的著作也是齐梁时代的钟嵘《诗品》,它全文才2400字,以摘句论诗的批评方式对两汉以来的诗人进行了品鉴。但他竟然在九品之中把开建安诗风的曹操列为下品,把陶潜、鲍照列为中品,反而是把名不见经传的李陵等拔为上品,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否高度近视。
自北宋欧阳修首创《六一诗话》以来,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批评形式――诗话、词话广泛流行至今不衰。它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发表对创作具体问题以至艺术规律方面直接性感受和意见。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当属南宋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如果说诗品还算不上一本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沧浪诗话》的问世可谓填补空白。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以《诗辨》为核心,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进行探讨,论诗标榜盛唐,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主张诗有别材说、别趣说、兴趣说、妙悟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他讲求诗的意境超脱,他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其实北宋“三圣”朱熹也有文学批评,由于他是集此前理学家文论之大成,而理学又是元明清的官方意识形态,因此他的批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 。
如他批评不是就诗论诗,而是另起炉灶:高举理学的旗帜进行。大致相当于当年我们用政治标准衡量一切。在他看来,文学最多只是理学的武器和工具。如在文道关系上,主张道本文末与诗文妨道。也就是说诗人作家是否拥有先进的思想才是置关重要,写诗作文的好坏倒在其次。他在《读唐志》一文中对自古及到他时的文人墨客作了一个概要评价,结论是除了“古之圣贤”和一个“天然”陶潜,后来的人都是道德不纯正,为文都很少有价值,竟把千古文章一笔抹杀。他评杜诗说:“是无意思,大部小部无万数,益得人甚事!”
值得庆幸地是,理学思想虽被统治者利用而长期成为统治思想,但他的文论却并未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思想,如若如此,恐怕早就是举国人民只有8个样板戏的萧瑟了。
最应重视的是民国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该著自问世以来,极受学术界推捧,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其独特在于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是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它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首屈一指作品。如他提出了“境界”说,用其统领其他论点,作为全书脉络,沟通全部主张。他不仅把“境界”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不仅是评词,也融就了其人生的思考于其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诗话和词话的区别。词是经过音乐陶冶的文学语言,自北宋后期发展到高峰才脱离音乐,成为文人用以抒情的的新兴诗体。既为一种新兴的诗歌形式,因此词话亦可称为广义的诗话。若从历史上看,二者不同时期也还是有所区别。如北宋时大都诗话与词话混一,而南宋诗话与词话则相对分离,至清代词话更为独立。有人说词话摆脱作为诗话附庸的地位而自立门户,乃是词论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词的研究成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固然有理,但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用这么壁垒分明,毕竟同属一个家族,既便是《人间词话》以词话相标榜,也仍有条目牵涉到评诗的内容,所以大可不必太机械较真。
有网友曾看“‘天纵伊夫无处不在”,几对所有读家词家都说三道四,便问天纵伊夫师从
何处,看何书,要求共亨书目。盖因其看书杂,又不求甚解,无师自通,更害怕误人子弟,故不置可否地推托。其实历史上的诗话词话固然需学习,但一般而言,中国诗学独有的评点式、随感式的评论特色、以及行文中对诗家字号、官职等尊称的滥用,往往令初入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我觉得完全没必要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到是今人的像夏承焘等老先生的《唐宋词欣赏》之类的小册子或许可一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代据说还有学贯中西的钱钟书的《管维录》,不好意思,我还没有通读全文,不好置评。窃认为,所谓学者为文,只因他们都生活在书斋或象牙塔里,又过于专注于所研究的学问,眼界过窄、就事论事或许是其硬伤。不是老王卖瓜,多关注天纵伊夫著的《天地诗话》,它是以世界眼光、当今视角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的品读,或许是你品读诗家词家的终南捷径。
一般而言,理论总是滞后于创作的。有论者研究诗话词话的形象化妙理奇思时说诗歌批评本身应成为一种富有文学创意的美学感受,好固然好,但难免本未倒置。殊不知文艺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还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更为重要。毕竟促进文艺百花园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才是人心所向,也是批评的目的所在。
其次,就诗词鉴赏而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在此我仅以
我个人的观点从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两个角度来谈一谈我所欣赏的诗词之美。 意境美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所谓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的。例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此诗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
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至于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 有意境的作品往往能使读者于微尘中见大千,有限中见无限,从而给人们的想像力留下无穷的余地。在诗词鉴赏过程中,读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继续在作品中驰骋自己的想像。好诗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回味,是因为诗中的情景与意蕴与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受有了某些契合之点,感到这诗先得我心,有一种知音之感,读后可产生一种类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陶醉!人们之所以喜欢幻想,是期望从日常生活的繁琐与争纷中得到某种暂时的解脱,在艺术美的幻境中享受思想的自由。它使诗词的深层含义日益丰富,异
彩焕发,大大延伸了诗词的活力。古诗词的意境是繁富多样的。或雄奇阔大,或旷放开朗,或苍凉悲壮;或清新素雅,或淡泊静谧,或浓艳瑰丽。但以上类型不外乎可归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大类。李白之诗、苏轼、辛弃疾之词属前类,其所描写的意境,或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或如大江横前,浪涛汹涌,或如迅雷疾电,走风连云。凡此种种,往往以雄伟、粗犷、有力、奇异等感性形象给人一强烈刺激,从而使人从中吸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振奋的激荡和崇高的美感。王维之诗、柳永、李清照之词属于阴柔之美,其描写的意境,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静谧空灵,清丽婉转。此类作品长于抒发精美幽深之情,常以小巧、轻盈、柔和、典雅等感性形象,直接引起人们精神的愉悦。从古至今,我国青年男女卿卿我我的恋情,文人淑女多愁善感、嗟离伤别之心理气质,“以艳为美”、“以柔为美”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类作品的影响。只有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以在,也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炼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 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在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对比色,使画面十分绚丽,作者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特别是王维,被后人称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上面赏析的那首《山居秋暝》,就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画面。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蒋捷《一剪梅》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词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写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毫无新意,味同嚼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中国早期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诗,虽无格律要求,但必须押韵。到了唐代,产生了律诗和绝句,亦即所谓格律诗。这种新诗体在句数、字数、平仄、韵脚、对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古典诗词的“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大大增加了汉语言的表现力。诗词的对仗表现为诗句形式的建筑美,而押韵和平仄,则在听觉上造成诗的音乐美。节奏鲜明的诗词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琅琅上口,听来泠泠入耳,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对仗尚有许多要求,如平仄相对,虚实相对。
根据我个人的感悟,以下赏析了两首我很喜爱的诗词。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
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篇九】云破月来花弄影赏析
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