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ppt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儒道互补”是本单元的单元题目。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它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可以说,选择“儒道互补”这个专题,既可以进一步认识儒道两家思想,更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的教益。

在前面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的前提下,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

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我们要研究“儒道互补”就必须先比较儒道的不同。

通过前面的专题研究,我们知道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比较研究。

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我们就选取“君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

一、重点研读相关章节,理解孔子、老子树立的楷模特点

先从这三则、两章中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前面有专题研究)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标注在每则的相应位置上),还可以到道家思想的其他作品中去找。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背景: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二、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一)从苏轼词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是儒道互补的人生,这两首词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儒道互补”对其他文人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千百年来,儒道互补影响着,像苏轼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阮籍《咏怀诗》儒道思想

阮籍儒道调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阮籍这种儒道调和思想对东晋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盛唐浪漫派诗人李白等人有极大影响。

儒道释的结晶与升华

  一、儒道释对李白、杜甫、苏轼影响之异同

  二、苏轼旷达人格之嬗变

  三、苏轼旷达人格之表现

 

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人生道路的影响

儒道互补对中国历代文人人生道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一种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

战国时期的越国重臣范蠡

汉留侯张良侠肝义胆

唐代大诗人李白

由此可见,儒道文化的互补表现在功成身退上,其实是一种处世的大哲理、大智慧。

其次,表现为一种徜徉山林的隐逸情趣。

有人在宦海沉浮中摸爬滚打方能见其绝世才华,而陶渊明,唯有在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菊花旁,才能见其悠然南山时灵魂深处的芳华。

而王维虽然身系宦海,却以山水田园诗画闻名天下。

“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一声长啸,响彻万里云霄,世间唯独有他——阮籍。

再次,表现为一种吏隐兼遂即亦官亦隐的人生选择。

在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便是一代文豪苏东坡。

【篇二】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整理大全(一)(现代文知识)

第一册

一、单音字

橘子洲头 百舸 寥廓 峥嵘 方遒 浪遏 青荇 生萧 漪沦 罗绮 佝偻 踟蹰

残羹冷炙 跫音 雾霭 流岚 虹霓 刀戟 废墟 倾圮 窠巢 酵母 窗扉 漫溯

魅惑 暴虐 蓊蓊郁郁 袅娜 霎时 幽僻 敛裾 眉黛 翩然 休憩 芍药 花蕊

眉梢 山脊 阡陌 缥缈 骋怀 肄业 灼烈 教诲 嘈杂 步履 恪守 颓墙 坎坷

猝然 亘古不变 壁龛 绽放 邂逅 陶冶 迥然 拜谒 翌日 嫉恨 蜕变 兑现

镣铐 债券 诽谤 诬蔑 缔造 戳穿 匿迹 磐石 憧憬 妥当 端倪 愆期 掮客

戊戌 永葆生机 芜杂 褒贬 义愤填膺 卓有成效 浅尝辄止 愤懑 自缢 不惮

奚落 头颈 阐述 内疚 深邃 冥想 蹉跎 汲取 戕害 毗邻 膝盖 不恤 房檩

劫难 敷衍 悬揣 亵渎 讣告 纰漏 啜泣 蕴藉 沮丧 杀一儆百 匹配 丝缕

蜿蜒

二、多音字

中流 干劲 悄悄 绿林 佝偻 分担 单调 尽染

中肯 劲敌 悄然 嫩绿 伛偻 分外 调整 尽管

狼藉 机会 亲爱 宁静 独处 纤夫 脉络 人影幢幢

慰藉 会计 亲家 宁愿 妙处 纤腰 脉脉 一幢房屋

好像 佛像 宿命 假期 拓片 应届 信任 给以

好奇 仿佛 星宿 假如 拓展 回应 姓任 供给

一宿

参与 少数 睡着 相同 徘徊 监督 重复 中间

赠与 少年 穿着打扮 胡同 低徊 监生 沉重 间谍

着数

长久 背包 落下 单于

长者 脊背 落枕 单纯

奚落 姓单

三、字形辨认

飞翔 树阴 恐惧 悲怆 河畔 遏制 眷恋 炫耀

翱翔 荫庇 跫音 沧桑 挑衅 偈子 荣誉 眩晕

创伤 拌嘴 拜谒 誊写 泫然

魅力 笨拙 帷幕 长篙 凝神 彷徨 梵婀玲 邂逅

魁首 废黜 雎鸠 蒿草 伸手 惶恐 焚烧 诟骂

黑魆魆 相形见绌 雉堞 嵩山 乾坤 辉煌

慰帖 弥望 雏形 缟素 绅士 蝗虫 宁谧 诞生

慰问 弭患 唯一 枯槁 呻吟 蝗论 谥号 垂涎三尺

徘徊 连缀 暮色 镂空 温顺 破碎 遐想 悼念

悱恻 辍学 募捐 佝偻 必须 憔悴 瑕疵 棹桨

绯闻 惙息 蓦然回首 褴褛 顷刻 精粹 闲暇 泥淖

诽谤 啜饮 假设 掉队

竣工 恪守 唱喏 端倪 茁壮 棍棒 下坠 蹉跌

唆使 烙印 偌大 睥睨 咄咄逼人 俸禄 堕落 秩序

怙恶不悛

鉴赏 慷慨 诅咒 槐树 废墟 稀薄 三昧 砥砺

签订 梗概 狙击 傀儡 吹嘘 户口簿 味道 再接再厉

四、词语辨析

1、意气•义气

辨析: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可指志趣和性格,还可指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而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例:(1)青年人应当______风发,积极有为。

(2)绿林好汉总是以______为重。

2、失望•绝望

辨析:都有丧失了希望和信心的意思。失望表示希望落了空,失去了信心;作形容词时,表示希望没有实现的懊丧。绝望表示毫无希望,断了希望的念头,比失望程度深,语意重。

例:(1)这场球踢得那么差,大家都感到非常_____。

(2)面对挫折困境我没有理由灰心绝望,因为理想心_____,因为理想还在我前面闪光。

3、闪耀•闪烁

辨析:两词均为动词,均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闪耀侧重于闪光耀眼,光亮程度较高;闪烁着重于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光亮程度不太高。闪烁还可以形容说话人的情态,闪耀却没有这个意义。

例:(1)7日晚政府大球场金光_____的盛大庆典,使整个港岛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2)苍茫辽阔的大海上,破浪的孤帆有_____的灯塔作指引,便不会迷失方向。

4、庄严•庄重

辨析:都有(言行)不随便,严肃的意思。庄严侧重于严肃崇敬,既可指人的神态,也可指重大事物形成的气势、氛围或特定的严肃时刻,范围较广;庄重侧重于言谈举止严肃端正,与轻浮相对,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窄。形容人的神情态度时,庄严侧重于严肃而不可侵犯,语意较重;庄重侧重于严肃而不随便,语意较轻。

例:(1)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_____雄伟的于安门广场上。

(2)老师总是一副_____的样子,叫人望而生畏。

5、渺茫•缥缈

辨析:二者都有隐约模糊的意思,前者是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后者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例:(1)尽管希望有些_____,但我还是坚持努力下去。

(2)_____的云烟在海的那边升腾起来。

6、寂静•安静

辨析:寂静专用表示客观的环境静,没有声音;安静除了用于客观环境,还可用于人或事物的状态,有安稳、不吵闹的意思。

例:(1)山谷里兰花芬芳,终年_____,正是休养身心的佳处。

(2)阳光洒下来,温暖的感受一下子让我_____下来。

7、思绪•思路

辨析:在指思想的头绪时可以通用,但指情绪时只用思绪;思路可以指文章等。

例:(1)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不禁心潮澎湃,_____万千。

(2)写文章组织材料时,要有一个清晰的_____。

8、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辨析:没精打采表示没有精神,程度较轻;萎靡不振形容精神颓靡,程度重一些。

例:(1)你看他_____的样子,准是在家里挨了臭骂。

(2)近年来,他的精神一直_____。

9、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辨析: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某种切身感受;设身处地指替别人着想、考虑。

例:(1)你只有_____,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2)你也该_____地为她想想。

10、忽略•忽视

辨析:两者都含有“没有注意到”的意思,但不同的是:忽略还有“疏忽”的意思;忽视则强调“不重视”。

例:(1)在巨大的互补性利益面前,双方存在的细节上的分歧几乎可以_____不计了。

(2)解决深层次问题,不可______理论指导的作用。

11必须•必需

辨析:必须着重于事理上的必要,多指工作或事情非如此不可,是能愿动词,不单独使用,常跟其他动词连用,含有强化命令语气的作用;必需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多指原料、物品、用途等的不可缺少,是动词,可单独使用,也可作定语。

例:(1)成人教育要发展,______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2)今年夏天,各大商场超市的生活_____品供应充足。

12度过•渡过

辨析:度过指某段时间已经过去;渡过指由此岸到达彼岸,有通过的意思。

例:(1)我们欢聚在一起,_____这个美好的夜晚。

(2)只要大家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_____眼下的难关笑到最后。

13传播•传布

辨析:传播一般指广泛传送、散布,对象可以是有意识的宣传内容,如理论、消息、名声等,也可用于生物或其他事物的散布、传开,如花粉、细菌、疾病等;传布指的是公开对外陈述,一般只用于有意识的宣传内容。

例:(1)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_____,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

(2)宣传部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向全国人民_____最新消息。

14表明•标明

辨析:表明指表示清楚,如表明态度、表明决心。标明指做记号或写文字使人知道.。

例:所有商品标签上均应有_____生产厂家名称、联系方式、保质期等内容,可是市质量技术监督局8月17日公布的专项抽查结果______,有16种罐头食品不合要球。

15、毕竟•究竟

辨析:毕竟表示追究事物的结论;究竟侧重于“探究”,在问句中表示追究,在非疑问句里有名词用法,也可以用于表示强调或肯定,使用范围广于毕竟。

例:你整天不说一句话,究竟是怎么了?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毕竟我们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16、爆发•暴发

辨析:爆发着重于“爆”,迅猛突然的发生,运用范围比较广,如用于火山、革命、力量、事变,也可指枪声、欢呼声、掌声突然发出;暴发常用于洪水的猛涨,火山的发生,有时还指用投机或其他不正当手段突然发财。

例:2005年秋,大规模______“禽流感”疫情再一次给我国的公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敲响警钟;同时我们也应该采取各种监督手段保障疫苗的安全流通,坚决杜绝某些借公众危机而大捞其财的______行为。

16、要求•请求

辨析:要求指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条件并能得到满足;请求指说明要求,希望得到满足。“请求”在语气上比“要求”重,态度也比较郑重和礼貌。

例:(1)绘画______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公司领导答应了他去基层锻炼的______。

五、词语积累

寥廓:

峥嵘:

方遒:

激扬:

中流:

踟蹰:

向晚:

跫音:

深邃:

凝碧:

脉脉:

田田:

风致:

斑驳:

游目骋怀:

婀娜:

俯仰天地:

缥缈:

恪守:

剥蚀:

坍圮: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

声名狼藉:

卓有成效:

骇人听闻:

空头支票:

义愤填膺:

安之若素:

摇摇欲坠:

端倪:

砥砺:

永葆生机:

风华正茂:

迥然不同:

困顿:

奚落:

随喜:

不名一钱:

曲笔:

愤满:

安士重迁:

凭吊:

怅望:

蜿蜒:

苦思冥想:

鸦雀无声:

杀一儆百:

转危为安:

空空如也:

亵渎:

雕琢:

内疚:

肃穆:

嗟跌:

聊以自慰:

六、文学常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也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又称词调(如“沁园春”、“蝶恋花”“水调歌头”等)。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不同,词的句数、字数、声律等都有不同规定。根椐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现代诗歌指反映现代生活内容的诗歌,有的采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如《沁园春•长沙》。

3、徐志摩,我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散文家,“新月社”的发起人和主将,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代表诗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队诗人。

4、闻一多,现代著名爱国诗人、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诗文名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终止指完全结束,停止。

例:(1)由于发生了严重骚乱,本次比赛被迫_____,待事态平息后再继续。

(2)铁路建设北起呼和浩特,向南一直到太原才终止。

2、大约•大概

辨析:都是副词时,都对事情的情况,数量,时间的推测和估计的意思。在表达推测或估计的意义时,“大约”表示不十分肯定;“大概”却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例:(1)她的妈妈闭着眼睛平躺着,_____是睡着了。

(2)雪并没有多厚,_____在半夜就不下了。

3、熟悉•熟识

辨析:都有知道得详细、了解得清楚的意思。“熟悉”指知道、了解得清楚而且详细。语意较重,可用于具体的人或物,也用于抽象的事物;“熟识”指对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语意较轻,多用于人或有形的物。

例:(1)我是从那儿长大的,最_____那儿的情况了。

(2)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_____的茶房陪我同去。

4、震动•振动

辨析:都是动词,都有“物体因外力作用、影响而颤动”的意思。不同点在于;○1“震动”侧重于不规则的、较强烈的颤动;“振动”侧重于有规律的振荡。○2“震动”还指重大的事情或消息等使人心里不平静。

例:(1)印尼海啸铺天盖地冲向沿岸建筑、道路,连大地也似乎_____起来。

(2)音乐大厅里座无虚席,美妙的旋律时而清柔时而欢快地_____着听众的耳膜。

5、往往•常常

辨析: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为能。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例:(1)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_____到厂矿去演出。

(2)我们_____演出。

6、乞求•祈求

辨析:二者都有别人有所求的意思;“乞求”是请求别人给予的意思。“祈求”指向神恳求。

例:(1)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路边,_____路人的施舍。

(2)他虔诚地拜了三拜,_____明年有个好收成。

7、疑惑•困惑

辨析:都有对某件事弄不明白,感到怀疑和为难的意思。区别:“疑惑”指心里不明白,不理解,感到怀疑、迷惑。“困惑”指感到疑难,不知怎么办;作动词时,指“使困惑”。

例:(1)真理总有_____相伴,质疑有时比答疑更重要。

(2)生态危机这个世界难题正日益突出,成为_____我们的一个大问题。

8、搜集•收集

辨析:都是动词,都有“集聚”的意思。“搜集强调到处寻找,更具有主动性;收集指将集散的东西聚在一起。

例:(1)为了打赢这场关于企业生死存亡的官司,他全力以赴______证据。

(2)刘厂长将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条例、法规______到一起,整理成册。

9、吸取•汲取

辨析:“吸取”是吸收采取,多与“养料、经验、教训”等组合;“汲取”的“汲”是从下往上打水之意,有“很努力地吸取”的意思。“汲取”的程度要高些。

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敞开怀抱吸纳五大洲的资金、技术,与全球同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观念冲突、文化隔阂、贸易壁垒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从中______教训,____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融入世界。

10、吹嘘•吹捧

辨析:都有不切实际地夸大、张扬的意思。贬义词。“吹嘘”主要是自己对自己的优点或功劳的夸大,说别人的较少;“吹捧”主在是以恭维、讨好对方为目的,为对方吹嘘捧场。“吹嘘”有夸张地宣扬的意思;“吹捧”没有这个意思。

例:(1)有的机构_____说,经过他们培训的求职者,平均月薪五千元,高的达到七八千元。

(2)针对新一轮“超女围剿战”,国家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赛事机构要选好评委,不搞不切实际的吹捧,不责难选手。

11、记载•记录

辨析:都含有把事情记下来的意思。“记载”把事情记在文章或书籍昊,往往是在事情过去后作回顾叙述;“记录”可以是发生过的事,也可以是别人说的话或其他声音,而且往往是当场笔录。

例:(1)关于这个转角楼,史料_______的很少,只有村里的一些老人还依稀记得当年建造时的情景。

(2)上海市文化局也不没有刘海粟作品拍卖的_____那么出现在拍卖行的画从何而来呢?

12、通讯•通信

辨析:“通讯”○1利用电讯设备传递信息;○2翔实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通信”○1用书信互通信息,反映情况等;○2利用电波、光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等。

例:(1)由于犯罪分子提供的人员、车辆、____工具等信息全部是虚假信息,致使案发后查证难度很大。

(2)此外,美国的有线电缆运营商还将目光投向了无线______领域。

13、流传•留传

辨析:“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去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侧重时间上传承。

例:(1)徐本禹深入穷山恶水支教的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就迅速在媒体报刊上____开来。

(2)巴金先生____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不仅有他的煌煌文集,还有他的磊落人格和高洁风骨。

14、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指推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琢磨”原指雕刻或打磨玉石,后比喻加工、修饰。

例:可以说,但凡有人群的地方,大体都有两类人,一类专心____事,一类擅长____人,___事的人,常常如痴如迷于事上,披肝沥胆,竭心尽力,上下求索,九死而不悔。____人的人,往往口蜜人前,腹剑人后,插圈弄套,飞短流长,整人之心无所不用其极。

15、反应•反映

辨析:“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名词;“反映”指把客观情况告知上级或有关部门,动词。

例:(1)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____。

(2)有不少人____老刘最近行为有点异常。

16、发掘•挖掘

辨析:都有“把东西挖出来”的意思。“挖掘”有时也用于抽象事物,如“人才”“潜力”等;“发掘”有发现的意思,“挖掘”没有。

例:定陵____后,一时各地____帝王陵墓成风。在郑振铎、夏鼐的建议钙,国务院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____”的文件。

五、文学常识

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曾参加“新月社”。代表作有中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比如《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文章就是如此。

就批判性杂文来说,杂文有以下特征:

(1)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2)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6、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著名科普作家。他的的作品总是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许多都是副词,都有对事情和情况、数量、时间的推测和估计的意思。不同点在于:○1在表达推测或估计的意义时,“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大约”却表示不十分肯定。○2“大概”还可以用作名词,表示事物的基本情况、概况等。○3“大概”还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情况的不够准确和详尽。

例:在这起交通事故中,死亡人数____比上次多,____有20人。

2、其•特别

辨析:都是副词,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等前面。不同之处在于:“尤其”使用范围较小,一般只限用于“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并在强调中包含着比较,表示后者比前者更进一步,用于后一个比较项目上,语气比“特别”重;“特别”使用范围较广,除“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外,还可以指“非常,与一般不同”的方面。

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____是航天人以“____能吃苦,____能攻关,____能奉献”的精神,把“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3、踌躇•犹豫•迟疑

辨析:“踌躇”指人的外部表情不果断;“犹豫”着重于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

例:从他____的样子来看,他很____,告诉他,不要____,抓紧行动!

4、祛除•驱除

辨析:“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崇);“驱除”指赶走,除掉。

例:(1)湖南人喜吃辣椒与当地气候潮湿、老百姓借此____湿气保证身体健康有关。

(2)人们在长期的探索中发现,菊类植物散发的气味有效地____蚊蝇。

5、执迷•执著

辨析:二者都有坚持的意思。不同点:“执迷”指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执著”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属褒义词。

例:我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人,明知道是错,明知道会换来一身伤痕,却依然____,依然沉醉,依然____不悔。

6、羡慕•艳慕

辨析: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见到别人的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自己也想具有的意思。不同点:“羡慕”强调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含有喜爱的意味,口语、书面语都用;“艳慕”强调羡慕并比之更甚,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

例:我常常____的看着那些英雄人物,而他们也一定知道常常有人这样看着他们,并习惯表现出英雄气概来。我____他们,仅仅只因为我无法体会到他们的生活。

7、显赫•赫赫

辨析:二者都是形容词,特指人的名声、权势显著而盛大。不同点:“显赫”强调显著、突出,含有与众不同、很不一般的意味;“赫赫”强调盛大、显著,指声名、权势显赫的样子。

例:他出身于____有名的钟鸣鼎食之家,却不追求____的声名,实在难能可贵。

8、名列前茅•首屈一指

辨析:二者都是主谓结构,都有名次在前的意思。为同点:“名列前茅”强调名次列在前头;“首屈一指”强调质量是最好的。

例:京文集团连续十年在国内音像发行业____,目前地位与品牌认知均____,并保持长期盈利。

9、兑现•兑换

辨析:“兑现”指凭票据向银行换取现款,泛指结算时支付现款,也比喻实现诺言;“兑换”指用证券换取现金或用一种货币换取另一种货币。

例:由银行____的三千元人民币,我们接着就把它____成了美元。

四、文学常识

1、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第一部短二者都是与分界有关。不同的是:“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即尽头处,限度;“界线”指不同事物、不同范围的分界线,或指某些事物的边缘。

例:(1)这套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人才观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要求,打破了人行身份和所有制______,把传统的干部人事统计拓展到全国人才资源统计。

(2)穿城而过的这条小河已经成了城北区和城南区地理位置上的鲜明的______。

2、黯淡•暗淡

辨析:“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线暗淡”。“黯淡”○1指心里暗淡,如“心情黯淡”;○2同“暗淡”。

例:(1)事业受挫、家庭失和的他一直心情______,哪有心思去参加同学的聚会。

(2)______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3、恭请•邀请

辨析:二者都有约请对方的意思。“恭请”是敬辞,感情色彩浓;“邀请”指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感情色彩不如“恭请”强。

例:(1)2004年4月3日(公祭前一天),黄帝陵举行了上帝的灵位______至祭祀大殿(轩辕殿)。

(2)本校五十年校庆活动,将______在各行各业做出成就的校友参加。

4、即使•尽管•虽然

辨析:“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例:(1)______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

(2)______很晚了,可是他还不肯离开。

5、委屈•委曲

辨析:“委屈”可以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也可指人受委屈。“委曲”1指曲调、情绪、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2书面语中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例:(1)善意被人误解,才华不被承认,热情受到冷遇,成就遭到贬低,都会使人感到______。

(2)只有在夜深的时候,才拥有心灵的自由,才能把心绪表露,放任自己把______化作泪流。

6、婉曲•弯曲

辨析:二者都有不直的意思。不同点:“婉曲”是委婉、婉转的意思,主要用于说话的态度方式;“弯曲”表示不直,主要用于客观事物。

例:(1)欲诉辄止,______多姿,在词中留下大块空白让读者去联想、补充、揣摩、回味,这正是易安词在抒情上的一大特色。

(2)脊柱______异常是中小学生中的一种常见疾病。

7、含糊•模糊

辨析:都有表达不明确,不清晰之意。“含糊”着重于表达和态度方面的不清楚,不明朗;“模糊”着重于形体、印象、记忆等方面的不清晰。

例:(1)简明,就是说话、作文语句要简单明白,没有多余、______的话。

(2)像黄昏时星星的显现一样,起初______,后来明晰,这位英雄的像终于站在雕刻家面前了。

8、安静•寂静

辨析:都有没有喧哗吵闹等声响的意思。“安静”侧重于没有嘈杂的人声,但可以有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也可以表示心境或者情绪的安稳平静;“寂静”强调没有一点声响,只能表示环境安静。

例:(1)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们______、闲适的感觉。

(2)四野没有任何声息,万物都在______中。

9、国事•国是

辨析:“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计。

例:(1)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该关心______。

(2)十六届五中全会期间,全国各地代表齐聚北京,共商______。

10、权利•权力

辨析:“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指○1政治上的强制力量;○2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例:你没有______侵犯我的人身______。

11、景致•景象

辨析:“景致”指风景;“景象”指现象,状况。

例:(1)西山有几处好______。

(2)全国各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______。

五、文学常识

1、莫泊桑,法国作家,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一生写了近三百“目前”指说话的时候眼前的一会,又可指最近的一段时间;“日前”指几天前。“目前”包括说话的时间,“日前”则不包括说话者说话的时间。

例:针对_____日本首相小泉不顾现实地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我外交部发言人向准备访华的日本外交部发出了“_____不方便接待”的通知。

2、需要•须要

辨析:“需要”主要有两种意思:1表示应该有或必须有,动词;2指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名词。“须要”指一定要。

例:(1)我们_____有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2)教育儿童_____有耐心,决不能粗暴从事。

3、精致•精制

辨析:二者都有“精细”的意思。区别是:“精致”是形容词,表示制造精巧细致。“精制”是动词,指在粗制品上加工;精工制造。

例:这件_____的根雕艺术品是他用一根老树根花了三年的时间_____而成的。

4、熟悉•熟习

辨析:“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详细,含义较广,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事或抽象的事理;“熟习”指了解得深透而熟练,对象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等。

例:我对张立很_____,这不但是因为他对电脑操作技术很_____,而且很乐于助人。

5、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辨析:“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空想;“海市蜃楼”比喻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

例:(1)什么安内策,什么制外策,说得口沫横飞,其实多是纸上谈兵,_____。

(他终于明白,他的希望终究是_____,眨眼间化为乌有。

五、文学常识

1、雨果(1802~1855);法国作家,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3、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漆国吏。战国时期道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无为,与老子并称“老庄”。散文代表“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5、《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刘义庆撰写。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原名《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北宋通行《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6、卡夫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代表作有《变形记》等。

7、贝克特:支国剧作家。荒诞派文学的代表,其作品试图说明宇宙的存在和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荒诞的”、“无用的”和“毫无意义的”。1952年创作的《等待戈多》一剧把这一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8、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其创作流派属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60年代出现在拉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山城的百年兴衰与存亡。

9、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家。代表作有《墙上的斑点》《达洛威夫人》。

10、洪:字昉思,清初戏曲作家,著有《长生殿》。

11、朱耷:清初画家,别号“八大山人”。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练,形象夸张,也画山水,意境冷寂。

【篇三】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第二单元中的一节课。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经典原文《论语》十则和《老子》五章的基础上,通过儒道两家学说比较,从而对儒道两家基本思想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儒道互补”是本单元的单元题目。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它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可以说,选择“儒道互补”这个专题,既可以进一步认识儒道两家思想,更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的教益。

了解了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为: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课本、高中必修及这册选修课本中共选《论语》十七则,高二的学生通过这十七则《论语》的学习,已经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但学生们对道家思想的了解甚少,只停留在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上。学生学习了《老子》五章后,多数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对道家学说的关键概念的表面理解上。由此,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借用丰厚的历史资料和鲜活的生活体验,进一步理解儒道两家思想。

同时,“儒道互补”是一个很宽泛的课题,它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些问题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仍未达成共识。它字面上理解很简单,但仅了解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便流于空泛。教材中编选的《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相对比较零散,学生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研究角度,将零散的信息点进行整合、比较,从而了解儒道差异、理解“儒道互补”。因此,学生理解什么是“儒道互补”,儒道如何构成“互补”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根据重、难点的设定,制定教学方法如下:

1、立足文本,选取恰当的研究角度

2、合作探究,比较儒道两家思想异同

3、补充拓展,丰富学生们的感性体验

4、古为今用,引导学生传承儒道文化

《论语》、《老子》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

教学目标1、通过《论语》中“君子”与《老子》中“圣人”比较,了解儒家、道家的基本思想。

2、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著作思想,理解儒道互补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3、感受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引导当代中学生追寻、传承儒道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儒道互补

技术准备多媒体板书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1、研读文本

2、比较探究

3、鉴赏感悟

4、书写感悟

5、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打出奥运会开幕式录像节选

教师:导入语:

刚才的录像,让我们重温了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精彩场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阵阵呐喊,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胸怀;太极拳表演的一招一式,展示了道家的“无极”境界。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

今天,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

二、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

(一)结合课外调查,找到恰当研究角度

教师: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我们要研究“儒道互补”就必须先比较儒道的不同。

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比较研究。为了找到这个切入点,课前,我们作了初步的调查,以下是其中几位同学的观点。

(打出课件)

“儒道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人准则。”张皓月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的规范准则不同。”郑婧侠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为人处事的准则不同。”周晓曦

(还有田少琪、刘鑫、朱?h、郝志勇、赵月、王也、刘滢等也同时提到了)

他们共同发现: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君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

(二)重点研读相关章节,理解孔子、老子树立的楷模特点

教师:请大家打开书,将《论语》十则含有君子、《老子》五章中含有圣人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找到的内容

教师:从这三则、两章中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标注在每则的相应位置上)

学生:学生代表发言

(先/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后/老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圣人”)

师生互相补充,概括《论语》中“君子”和《老子》中“圣人”的特点。

教师小结: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三、从君子与圣人看儒道异同

教师: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学生:打出背景,一学生读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一)孔子树立“君子”这个楷模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先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树立“君子”这个楷模?

学生:学生谈1-2学生。

(二)老子树立“圣人”这个楷模的原因

教师:孔子为我们树立“君子”这样的楷模,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老子,为什么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与“君子”差别很大的“圣人”形象?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多几个同学发言。

(三)探讨儒道主张的异同

教师:通过以上的研读,请大家归纳儒道两家的异同。

1-2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学生:我们一起再把有关君子和圣人的章节齐读一遍。

四、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一)从苏轼词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教师: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在课后的阅读指南中说得特别好,请同学们打开书20页(一个学生朗读。

学生:你熟知的哪个文人是这样的代表?

教师:那么我们先以苏轼的两首词为例,来看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学生:打出课件,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学生:两个学生朗诵两首词

(将你感受到的诗人情感,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大家)

朗诵的学生谈体会(如何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其它学生:请对他的朗诵作一评价,情感把握得是否得当?你尝试读一读。

教师: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是儒道互补的人生,这两首词中如何体现的?

学生:进一步探讨。

(二)“儒道互补”对其他文人的影响

教师:苏轼的人生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千百年来,儒道互补影响着,像苏轼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你还知道“儒道互补”哪些文人身上得到体现?

学生:举1-2例

五、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智慧对你的人生有哪些启迪呢?

请你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出“儒道互补”对你的人生启迪。

学生当场写,教师选取佳句,读给大家,请作者简单解释

六、课堂小结

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儒道互补”这一专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一些专题研究的方法:如选择恰当的研读角度,对相关的内容对比研究等。同时,在思想上我们应该获得一些启迪: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让古代先贤的智慧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人生漫漫旅程中“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也能做一个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师生活动

看奥运开幕

录像,感受儒道互补的魅力

结合调查

找到恰当研究角度

教师板书:

君子、圣人

画出课文相关语句

读背课文

教师板书:有、无

克己、顺应

结合背景

研读探讨

儒道主张

异同

教师板书:

社会、规律

朗读感悟

朗读

苏轼的词

感受儒道两家对苏轼及词风的影响

明确儒道互补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影响

书写感悟

展示佳句

计儒《论语》君子有(克己)社会

互《老子》圣人无(顺应)规律

【篇四】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

教师:导入语: 刚才的录像,让我们重温了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精彩场面:

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阵阵呐喊,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胸怀;太极拳表演的一招一式,展示了道家的“无极”境界。以儒道互补的方式来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可见策划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品位之深。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

今天,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

二、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

(一)结合课外调查,找到恰当研究角度

教师: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我们要研究“儒道互补”就必须先比较儒道的不同。

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比较研究。

他们共同发现: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论语》和《老子》各自为我们树立了行为规范的楷模,君子”“圣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君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

(二)重点研读相关章节,理解孔子、老子树立的楷模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请大家打开书,将《论语》十则含有君子、《老子》五章中含有圣人的语句画出来。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学生: 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找到的内容

教师: 从这三则、两章中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标注在每则的相应位置上)

学生:学生代表发言

(先/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后/老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圣人”)

师生互相补充,概括《论语》中“君子”和《老子》中“圣人”的特点。

教师小结: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儒家宣扬的人生理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三、从君子与圣人看儒道异同

教师: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学生:打出背景,一学生读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一)孔子树立“君子”这个楷模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先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树立“君子”这个楷模?

学生:学生谈 1-2学生 。

(二)老子树立“圣人”这个楷模的原因

教师:孔子为我们树立“君子”这样的楷模,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老子,为什么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与“君子”差别很大的“圣人”形象?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的看法 。

学生:多几个同学发言。

(三)探讨儒道主张的异同

教师:通过以上的研读,请大家归纳儒道两家的异同。

1-2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

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无欲无求的心态。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学生:我们一起再把有关君子和圣人的章节齐读一遍。

四、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一)从苏轼词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教师: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在课后的阅读指南中说得特别好,请同学们打开书20页(一个学生朗读。

学生:你熟知的哪个文人是这样的代表?

教师:那么我们先以苏轼

终其一生,他在仁途上两起两落,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但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甚至使使他差点丢了性命。苏轼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大喜大悲,绝非一般士人所能想象。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反映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构成苏轼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传统儒家思想。在仁途顺利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苏轼在其中年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 。在苏轼的豪放风格的词作中,这种入世精神表露无遗。会挽雕弓如满月⑾,西北望,射天狼⑿

苏轼一生有两次大的失意,先后谪居黄州、惠州、儋州共达十余年。在这些时日里,他更多地把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

谪居黄州时,苏轼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表现其退隐江湖的念头。有时,他也不免有一丝失意状态下的伤感,吟唱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却被无情恼”等名句,表现了一种超然于纷争之处的淡泊心境。道家的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那里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他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变现的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有了这种人生境界,即使长期身居天涯海角,他也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

(二)“儒道互补”对其他文人的影响

教师:苏轼的人生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千百年来,儒道互补影响着,像苏轼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你还知道“儒道互补”哪些文人身上得到体现?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指草野之人,即等闲之辈,未有作为的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儒道互补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他们总是恪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方式。唐代诗人中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在得意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急,”,而在失落时“寻仙访道”、“隐居山林”,以老庄思想自娱自乐。

五、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智慧对你的人生有哪些启迪呢?

对于生活,我充满热情与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我明白,有些东西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即使遇到挫折我也会告诉自己,要冷静下来,我可以解决。当然,很忙很累,有点迷失的时候,我渴望自己拥有的是“听任庭前花开花落,坐看天上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境界。这是一种怎样豁达的心态。思想上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不必被外界的纷繁所困扰。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味。

按照儒家的人生哲学,人们应当积极地对待人生,利用一切条件去学习、深造、修养,使自在“仁、智、 勇”

诸方面都健康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主动参与社会改革和建设事业,关心他人,关心群体,为大众做有益的事情。但人生又是一个艰难跋涉的旅途,难免会有道路迂回曲折、千难万险的时候,若到处碰壁,一身烦恼,弄不好会走向悲观主义,放弃生活。这时候就要舒缓从容,柔韧难折,这就需要道家的智慧。 总之,儒道互补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使我们从中获得教益。在我看来,儒道兼修,互补为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人生。做人就应当这样: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些事情积极,有些事情消极,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就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儒道互补,玉汝于成” 请你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出“儒道互补”对你的人生启迪。

学生当场写,教师选取佳句,读给大家,请作者简单解释

六、课堂小结

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儒道互补”这一专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一些专题研究的方法:如选择恰当的研读角度,对相关的内容对比研究等。同时,在思想上我们应该获得一些启迪: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让古代先贤的智慧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人生漫漫旅程中“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也能做一个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但他没有说明人为什么要行“仁”,孟子的“性善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人生来就和禽兽相区别的地方,是人的天性中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即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的萌芽。

在政治学说方面,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思想。“仁政”“王道”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具体做法是:制定百姓的产业,并实行低赋税的政策,使百姓得以衣食无忧,上可供奉父母,下可养护妻儿;对百姓重在教化,使具备孝悌之德,而尽量少动用刑罚。孟子认为,推行“仁政”“王道”对于君主来说并不难,只要把他们本性中“仁”的因素加以发展、推广即可,即“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上》)。后世封建王朝从汉朝开始以儒家思想立国,虽然“仁政”思想并未真正实现,但不可否认它对在位者总是一种警醒,并且是士人批评时政的重要的理论武器。

孟子倡导“仁政”,是和他的民本思想紧密相联的。他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民”之所以“贵”,是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失民心者也会失去天下。由民贵君轻思想更进一步,孟子指出,像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君,是“残贼之人”,是“一夫”,臣子诛杀他们,不算犯上作乱的“弑君”。在孟子的逻辑里,按照孔子的“君君臣臣夫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国君而不行君道,就不能称之为君,所以诛杀桀、纣不能算是“弑君”。孟子的这种思想真可谓锋芒毕露,毫无顾忌,难怪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叹称“孟子有些英气”。 以孔子的话导入: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教师明确:

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义以为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

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孟子是怎样高举“仁义”的旗帜,如何去游说诸侯的。

二、孟子其人其书

因为学生并非是第一次接触孟子,所以对孟子生平的介绍、孟子其人的思想、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对后世的影响、《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等的掌握,教师都应该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补充资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

三、文本内容讲析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1)疏通字词,翻译全文

文章较短,为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学生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应该没问题。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2)把握文章的章法和语言特点

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从梁惠王的问话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

重利、直率

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良药?

答案:仁义。 仁是蕴藏在内的,义是发之于外的

为什么?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因为①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用铺排手法,破对方观点,先破后立

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A、文章的章法:

梁惠王问:何以利于国?

孟子答:提出仁义,当头挡住→上下交征利,而国危也→危险何在?身死国灭!→标举仁义,大义凛然!→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B、语言特色: 善于铺排,句式整饬,语意连贯,斩截痛快!

四、拓展延伸

问题设计: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在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上下交征利”,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民犯上作乱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永不满足的私利的追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国家所追求的“利”,也应该符合人民大众的“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甚至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忽略道德品质的完善。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同时,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重义”只是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义求利,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在孔孟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追求,使行动失去准绳。在春秋战国时代,犯上作乱多,原因是对私利的追求。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私利理解宽泛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国家集体利益方向大体一致,追求就没错。不过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在人们心目中多指物质利益,同时忽略了精神追求,忽略了道德完善,这样虽有钱,但精神空虚,甚至损人利己。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学学孔孟对利的理性认识,并适应时代的需要,用道德约束人们对利的追求。

【篇五】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西南财经大学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

影响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学号:

摘要: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在得意时,中国人是儒家,谈理想谈奋斗;失意时,中国人是道家,论山水论洒脱。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中国性格传统文化

儒家是入世的,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道家是出世的,讲求淡泊明志,清心寡欲。儒家坚韧奋斗,道家轻蔑嘲弄。儒家和道家看似相互矛盾,互不相容,实质上却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融合,和谐统一。儒家给了中国人得意时入世奋斗的理想,道家给了中国人失意时逃离现实的缺口。儒家和道家的相互结合,在顺境中给了中国人不沉溺其中的理想,在逆境中给了中国人豁达开朗的胸襟。这在中国许多文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首先我们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李白的身上,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体现的尤为明显。青年时期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入世理想,例如从著名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就能够看出李白青年时期的报复,所以,李白曾多次出川去长安谋求政治出路,但是,都失意而归。尽管李白在政治上并不顺遂,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生关心国事,一生保有自己经世济民的人生报复,

可见儒家思想对李白的巨大影响。

不过,李白的政治理想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并非为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从李白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人身上相互矛盾的人生理想,也能够看出儒家和道家思想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在李白身上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除了李白,我们还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和李白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同样找到儒道互补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辛弃疾。他和李白的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的诗洒脱浪漫,清新自然,自由放荡,辛弃疾却是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多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李白一生政治失意;而辛弃疾尽管在晚年因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实现而郁郁终日,但是他在早年实现过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征战疆场,为国杀敌尽管两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如此大的不同,但在他们身上可以共同体现出儒家和道家相似的影响。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归宋以后,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他的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渴望征战疆场,读辛弃疾的词,可以看到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他的渴望,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从辛弃疾著名的《破阵子》中足以见出他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另一方面,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所以,在辛弃疾的身上,我们可同样可以看到中国人身上儒道互补的性格特点。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在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从李白和辛弃疾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这种性格特点的鲜明体现,然而,中国历史上,拥有这种性格特点的历史文化名人远远不止李白和辛弃疾两人,还有苏轼,陶渊明,欧阳修,刘禹锡······许许多多的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儒道互补的性格特点。由此可见,儒道互补对中国的性格的巨大影响,所以林语堂老先生的评价可谓是相当准确的。

【篇六】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教学设计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教案

教学目标:

1、

2、 通过儒道义利观的比较,了解儒家、道家的基本思想 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著作思想,理解儒道互补对人生的积 极意义。

3、 感受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引导当代中学生追寻、传承儒道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儒道互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 今天,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

二、从《论语》《老子》看儒道的义利观

(一)结合课外调查,找到恰当研究角度。

教师: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我们要研究“儒道互补”就必须先比较儒道的不同。

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比较研究。今天我们就从儒道的义利这个观点来进入对儒道互补的理解。

教师: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重义轻利”“ 绝圣弃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学生:打出背景,一学生读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盟会。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二)重点研读相关章节,理解孔子、老子树立的楷模特点

教师:请大家打开书,将《论语》十则含有义利、《老子》五章中含有义利的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 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找到的内容

教师:从文章和平时自己的了解看,儒道的义利观是有什么区别呢?

三、从儒道义利上看儒道异同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异: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教师小结:通过研读,我们发现,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学生:我们一起再把有关君子和圣人的章节齐读一遍。

四、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影响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黄老学说盛行。

唐:儒学、道学、佛学并行。

(二)从苏轼词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教师: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在课后的阅读指南中说得特别好,请同学们打开书20页(一个学生朗读。

学生:你熟知的哪个文人是这样的代表?

教师:那么我们先以苏轼的两首词为例,来看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学生:打出课件,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学生: 两个学生朗诵两首词

(将你感受到的诗人情感,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大家)

朗诵的学生谈体会(如何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其它学生:请对他的朗诵作一评价,情感把握得是否得当?你尝 试读一读。

教师: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是儒道互补的人生,这两首词中如何体现的?

学生进一步探讨。

(三)“儒道互补”对其他文人的影响

教师:苏轼的人生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千百年来,儒道互补影响着像苏轼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你还知道“儒道互补”哪些文人身上得到体现?

学生:举1-2例

五、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智慧对你的人生有哪些启迪呢?请你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出“儒道互补”对你的人生启迪。

学生当场写,教师选取佳句,读给大家,请作者简单解释。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儒道互补”这一专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一些专题研究的方法:如选择恰当的研读角度,对相关的内容对比研究等。同时,在思想上我们应该获得一些启迪: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让古代先贤的智慧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希望

【篇七】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道家之比较谈儒道互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概括的特点: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强调人的行为,最高的是天道;内圣外王强调人生理想,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设计,内圣即如何做人,外王泛指建功立业,内圣是基础,外王是扩展;儒道互补是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来概括的。

儒为主导,道为民间。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思想决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在于哲学思维。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主张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形成了相反相成的文化机制,这种文化机制就是儒道互补。儒道作为中国两大主干,儒道互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一、儒道文化差异

儒道有差异,才能形成互补。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

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对社会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价值观念不同。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

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

儒家的超然和道家的入世情怀慢慢被人遗忘了,孔孟和老庄的本来面目被窜改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儒道的误解:

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消极无为?

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有治国安邦的理想,只不过在治国的理念上不同。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作大事。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积极有为,只不过方式呢不同而已。孔子是直线思维,老子是逆向思维。

道家是逃避现实。很多人把道家等同于隐士,把隐士等同与逃避现实的人。此说不妥。实际上,他只是喜欢低调,不张扬。老子主张退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隐士之隐是为求志,并没有放下天下。庄子即隐士,隐士待时,存身之道。

道家不关注现实,没有忧患意识。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道家也有忧患意识。二者关注的方面不同。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对人文明进步的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忧患意识。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看到文明发展的负面,不得不令人惊叹。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

1、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儒道互补。儒家擅长伦理,不擅哲理。道家既注重政治伦理,又注重哲理,是道家教会人们如何进行哲学思维,道家在进行是哲学启蒙。孟子、荀子在哲学思维上明显受到道家的影响,只要看孟子和荀子的著作,就会发现二者明显不同于孔子言论方式,思辨色彩浓厚。

2、魏晋时期,调和儒道矛盾,二者会通。先秦时期,道家崇天道,尊自然,顺应自然;儒家重人道,尊礼法,控制人性;在这一时期,二者的互补表现在站在儒家的立场解释道家,把儒家的人文主义传统与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会通。

3、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兴起。宋以后儒学复兴,道家融入儒学之中,儒学在哲学思维方面得到发展,新儒学不同先期儒学,就在于建构起庞大的体系,其中的核心概念如有极、无极、气、太极等出自道家,同时道家的思维方式对儒家产生重大影响。

早期儒道是真正的取长补短,是互补。汉代以后,儒家上升为统治思想,道家隐入民间,以后是以道补儒。佛的思想是对儒道互补的补充,儒道都关注现实,不关注彼岸世界、信仰世界、生和死的事情,佛家填补了精神空间。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还是由儒道互补决定的。

三、儒道互补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文化心态

儒道互补无处不在。

1、儒道互补所塑造的文化心态和人生道路选择。汉代唯儒独尊,儒家为知识分子设计了一条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人生在世要建功立业,为理想奋斗终身,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是儒家刚性有余,柔

性不足,道家主张柔弱不争,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道家观念恰好补充儒家的思想。

2、儒家强调群体意识,主张个人投入社会之中,对个体生命处境缺乏足够的关注,只讲个人对社会,不讲社会对个人,以他人为重的原则,这就是中国式人生的特点。精神生活丰富,但淹没在群体之中,道家思想正好填补了儒家遗漏的精神空间,自然、自爱、自美、自是其心、自乐,善于站在大道的立场,在社会权利面前保持独立的意识和自由的思想,宁静的心态。有人说,中国人在台上时是儒家,下台了是道家,垮台了是佛家。

儒道互补,还是儒道互通?儒家也强调慎独,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儒道互补,,文人体现 儒道互补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