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陶渊明的桃源诗
浪漫的图景 优美的文字
───《桃花源记》简析
南城县一中游本遥
晋陶潜《桃花源记》(新编初中语文第四册)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当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家境贫寒。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在任均不长。他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目击官场黑暗腐败,“不为五斗米折腰”,决心去职归隐,并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自此,一直“躬耕自资”。四十四岁那年,他的旧居被大火烧毁,生活极为困顿,终因贫病交迫而死。文学方面,长于诗文辞赋。散文《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
《桃花源记》写于421年(依王瑶说)。陶渊明生活的我国东晋时代,无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达到异常剧烈的地步。是时,中国北部,“五胡十六国”,战祸频仍。偏安于中国南部的东晋,在司马氏为首的专制集团的统治下,官僚地主贪婪地侵夺兼并土地,无休止地将苛捐杂税和“殆无三日之停”的繁重瑶役落到农民身上,使得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因而爆发了孙恩、卢循为首的农民起义。不久,军阀刘裕以镇压农民起家,于420年迫使晋恭帝让位,自立为帝,建立了南朝刘宋政权。由此,不难看出《桃花源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一
第一自然段,写渔人先发现“桃花林”,再向前行。对时间、地点,事由及桃林夹岸的旖旎风光作了简要交代和描述,引人入胜,为后面详写“桃花源”作了很好的铺垫,使读者不致感觉突兀。
第二、三自然段,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闻。语言自然而翔实,富于浓厚浪漫色彩。初,点染桃源山口、环境,描绘经由路途;既而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社会图景。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不但地域开阔,而且经济繁荣,生产井然有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自由幸福的劳动生活。尤其是,通过描写渔人受到桃源人的厚遇,概括彼此交谈的语意,展现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乐土”。其人文明待客,彬彬有礼,“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黾人,来此绝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这个社会是没有专制统治和压迫的理想社会。也就充分表明陶渊明“虽有父子无君臣”(王安石《桃源行》)的对封建君权的大胆否定的叛逆思想。这种对封建社会的严厉批判,实际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求和平安宁,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愿望,符合人民的利益,自然是十分可贵的。
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武陵郡太守及南阳刘子骥探寻所谓“桃花源”均没有结果。说明:“桃花源”不可再现,人民企求“避乱”是无法实现的。这固然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表明作者前面描写的理想社会可望而不可即,不过是头脑中的乌托邦,显示作者受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的局限而流露出的消极遁世观点,这当然是我们今天所不可取的。
《桃花源记》这“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到自然处,故见其淡之妙,不见其削之迹”,把抒情与写景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作者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桃花源”虽然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乌托邦(从这种意义上说,《桃花源记》的确象“寓言小说”),纯属虚拟,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信笔写来,使读者追寻着渔人踪迹,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同时,《桃花源记》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作品的记叙顺序为:逢桃林──入桃源──桃源见闻──出洞之后,段与段之间首尾衔接,不露痕迹,显得浑厚而完整。另外,它的语言十分简炼,概括力极强,全文不过三百二十个字(描写桃源环境不过一百多字),优美境界便和盘托出,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足见作者艺术造诣的精深了。
抚州地区文教局教研室
《教学研究》83年第七期总第49期
【篇二】陶渊明的桃源诗
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
篇二: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_百度作业帮 《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 《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陶渊明《桃花源记》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2)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是八上的课文)中哪些句子表达的句子意思一致?3.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社会情景?拜托了""急求""老师作业额"" 滕州2oxk 2014-11-09 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2)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那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同”3.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境?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篇三: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
自己找都有.赏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 zs慕容紫英zs 2014-12-11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13.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 30806072 2014-12-12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13.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 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上的,我们老师讲过就是这个吧。 。篇四: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陶渊明的桃源诗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陶渊明的桃源诗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的桃源诗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篇三】陶渊明的桃源诗
陶渊明与他的桃花源
桃花源与现代精神危机
摘要:陶渊明,生逢乱世,却在乱世中创造“桃花源”,千年以来,给人以慰藉与美好的想象。桃花源,是诗人梦中的理想世界,是诗人本身思想的聚合体,也是当代人灵魂的栖息地。
关键词: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世界 灵魂
Abstract: Tao Yuanming, lived in a troubled times. However, he created “The Home of Peach Blossoms” there, from which people get comfort and good imagination since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peach world, is the ideal world in the poet's dream, all the main thought of a poet, also the habitat of the souls in the modern age.
Key words:Tao Yuanming The Home of Peach Blossoms the ideal world soul 引言:一篇《桃花源记》,影响后世,世外桃源成为后人追求的理想世界,美丽浪漫。但是,人们追寻的绝不仅仅只是《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正是诗人本身的自然气质吸引着读者,诗人本身就是桃花源,给人健康自然地养分。本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本身的探索阐明面临精神危机的现代人如何在理想的桃花源找到灵魂的栖息地,获得心灵的静谧。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如果说陶渊明创造了桃花源的美学意境,那么唐寅就是真正实践了生活在桃花源的理想,躲避在安宁美好的桃花坞里,唐寅过了一段短暂而珍贵的时光。
唐寅因科举倍受打击而避世,陶潜亦有避世之由,理由更为充分。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著作《美的历程》中说魏晋风度是“表面上看起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经历了名流一个个接连被迫害致死的时代,风声鹤唳。时代的紧张恐怖气氛恐怕和“白色恐怖”时期或者“文革”相近,面对这样的政治环境,阮籍选择把身受政治迫害的疼楚哀伤曲折而强烈地抒发出来,写得深沉美丽。而陶潜,生在阮籍之后,更多地是以超然世外的人生态度,享受着平常生活的乐趣,同时以冲淡平和的笔触表达自己。他笔下的桃花源里,没有君臣之别,只有父子之分;没有赋税,只有躬身耕作,这就意味着自由和仁爱。这是陶潜的社会理想。而他自身就是一座桃花源,后人从他那里汲取精神的养分,化解精神的危机,从容地面对生活。我们以他的爱好为切入点来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
这个“乡间的绅士”有几大爱好。首先当数爱书,《五柳先生传》中他自述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论人读书,首先要弄清所读何书。除了儒家经典,陶渊明还会读什么书呢?就当世而言,魏晋名士的诗文是一大饕餮大餐,古代神话传说也有其瑰丽神奇之处。后人研究也深以为其受道家影响,可以想见“好读书”亦言明其读书之博。反观现代,犹太人年人均读书数世界排名第一,达六十四本之多,而中国不到一本,中国的人口占了世界的五分
之一还多。缺少了阅读扩展的精神世界,阅读带来的精神慰藉,现代人灵魂的荒芜无可避免。这只是浅层次的,仅仅从数量上考察而已。现代人更多的缺少真正的思考——沉思,缺少自省,过于浮躁,读书多之分有用与无用,这是功利的读书,是目光短浅的。我们需要的是灵魂的阅读。
古人说“诗酒风流”,陶渊明之嗜酒人尽皆知。不同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芳自赏的高雅,陶渊明饮酒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无需特别的理由,无需特别的情境,举杯即尽。“亲旧”知其家贫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置身田园,酒器不多讲究,酒壶酒坛酒杯海碗概不能一一讲究,豪爽如斯,此类繁文缛节也不必顾及了。现代喝酒,以啤酒为主,经济实惠,口感不同;白酒辛辣,易醉。生活压力迫使人们去饮酒,去吸烟,古人曲水流觞的情致早已不复追寻。嗜酒者多醉鬼,嗜烟者多烟枪。
陶渊明还有一大爱好,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之菊彰显陶渊明文人的气节与气质。“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可谓“人淡如菊”。离开仕途,可以说是陶渊明一种自觉的退避,“不以心为形役”。今之人则为生计劳心劳力,欲求解脱而不得。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文明的同时,破坏了自然地和谐,在人口膨胀的钢筋森林如何寻觅自然的气息,乡村也不复宁静和谐。现代人迷恋桃花源那样的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由于桃花源的青山绿水。自然是抚慰人心灵的良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是现代人梦中的灵魂栖息地。那里住着的是武陵人,也是现代人日益逼仄的心灵。
沈约说陶渊明“亲老家贫,起为祭酒”,指出陶渊明的贫穷,但是陶渊明终究不是贫苦的农民,他的心是自由的,他自觉地退避政治,创造了桃花源的理想世界。后人根据这一美学境界不断衍化自己的精神家园,“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缘何处寻”,“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还有金庸的桃花岛。现代人面对现代文明带来的精神危机,无处安放的灵魂,也得以找到栖身之所。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也时时刻刻启示着我们需要创造真正的理想的栖息地。
结语: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向往,在于它在虚构之余创造的美学意境带有人间烟火的气息,是陶渊明自身气质的集合,在任何时代都能引起时人的向往之情,可以从更宽的与时俱进的角度探讨桃花源的意义,探索桃花源在不同时期引起的社会反响和社会作用范围的大小,同时可以结合中西方的理想国如边城、威尔登湖等进行横向比较。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陈长荣.陶渊明诗歌意境的美学风貌[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
[4]杨燕.陶渊明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新论——对《桃花源记》主旨的一种剖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王晓坤,贾卉.陶渊明的任真情结[J].长春大学学报,2003.
【篇四】陶渊明的桃源诗
浅谈王维诗中的桃源意象
浅谈王维诗中桃源意象 摘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天台遇仙故事共同孕育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意象——桃园意象。王维在自己的作品中多处运用这一意象来叙述自身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桃源意象与自身情感的结合使得作品充满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王维 诗歌 桃源意象 美学意蕴 宁静 闲适 绚丽
正文:
一.桃源意象的源起
桃源意象的源起可以追溯至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南朝宋刘义庆所著《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入天台的故事。陶渊明的桃源诗
《桃花源记》及其影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桃花源”的魅力传说。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够了了一幅非常理想化的农耕社会的生活图景。桃花源中不仅土地辽阔富饶,而且人人安居乐业,它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完全没有压力与负担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里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他们过的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定生活,那种“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的情景不禁使人联想到古人理想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有用所养”的大同社会。桃花源中生活的和乐美与宁静淳朴使它成了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生活理想,并在后代不断受到文人们的咏歌与赞美。
桃花源记产生之后,便从诸多方面对中国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桃花源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在尘世中难以寻觅的美丽场所——那里不但精致绝佳,并且人们的生活和乐美满,从此,在后来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桃源”作为一种美丽生活的象征不断地被向往.歌咏与传颂。
其次,中国古代就有垂钓的传统,瞒迹于江边浦上的渔人常常是隐者的代名
词。桃花源记中,渔人“忘路之远近”而“忽逢桃花林”’,进而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美丽天地,这样的情节扩展了后代文学中的隐逸题材,而“桃源”也变成了无数想逃离喧嚣尘世的人的最理想的去处。
最后,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常常会存在遇仙的情节,如广泛的流传如天上浮搓的传说,就述说了汉代张骞泛溪而入天河遭遇神仙的故事,《桃花源记》中岁没有直接明显的神圣情节,但桃花源人所处环境的美丽与神秘及问津者皆无过而终的结局已经使这个故事带上了很明显的“遇仙”色彩,在以后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成为神仙洞府的关键意象,这不能说没有《桃花源记》的影响。
王维以他闲雅淡远,幽静清新、健朗优美的艺术风格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王维的山水诗语言清新流畅,旋律和谐优美,描绘景物声情并茂,动静相宜,用词遣句精炼准确,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具体说来,王维的诗桃源意象的美学意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宁静之美.闲适之美.绚丽之美。
二.“桃花源”的审美意蕴
(一)宁静之美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平常人难以到达的世处之所,源外“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源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多年秀丽宁静的一幅图画!在王维的诗中我们也能看到一幅幅的宁静画面,给我们一直宁静美的感受。诗中有画是王维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在这,王维带着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可以寄予想象画面的宁静美。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与桃花源相似,环境描写让读者有了想象空间。
(二)闲适之美
“桃花源”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绝佳的住所,在那里,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融,由此使得唐宋词中的桃源意象也有一种宁静之美,同时,“桃花源”作为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一个符号,它还象征着一种与现实中充满现实中充满着各种压力的生活对立的轻松、美好的生活理想,《桃花源记》中所记载的源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以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常常是很多人向往不已。
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桃花意象”本身其实就寄托着人们对那种幸福、闲适生活的向往。王维的作品在借助“桃源”这一意象描写自己的生活图景时常常给人一种闲适的美感。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对现在闲适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中的更体现了桃源意象的闲适之美。
总之,“桃花源”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其中既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调,又有着丰富甚至奢华的物质生活。这些传说中的内容与士大夫对闲适、雅致生活的追求结合起来,便是唐宋词中的桃源作品有一种闲适雍容之美。
(三)绚丽之美
桃花源记中泛流的溪水,盛开的桃花以及缤纷的落英构成了后代人心目中最为绚丽的景致,这些景致都是自然美。王维诗中桃园意象的绚丽美也体现在他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 《桃园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气和容众,心静如空
王维的众多诗歌中,都渗入了桃源意象,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中。
(一)诗中有画。他以诗人的敏感摄取与主观情感浑然契合的景象,组成清幽淡远空灵的意境;运笔虚实结合。构图讲究经营位置;敷色明暗浓淡相间;还善于捕捉自然界的音响,有机的契入景色之中。作品中将桃源意象中的自然美还有宁静美都渗透在作品中,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成为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有
声画。
(二)追求自然美。在对自然美的追求中,王维的的诗意境风格主要是清幽澄净的幽静美,还有自然景色的绚丽美。“王维的诗中,静象之静,其静非为死寂,乃意中之静,故静中有动。空象之空,乃实象之有,故空中有心”"王维的诗虽然环境幽静,但也充满了勃勃生机,诗中不仅有桃源意象中的幽静美还充满着生命力。
结语:总之,王维诗中的桃源意象不仅表现在他的形式上也有内容也有情感,他笔下的桃源意象将桃源具体化了,是意境,是追求,亦是情感的寄托,给人带来了无限美以及无限的遐想。
参考文献:
1、作者:陈铁民,《王维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王维集校注》(全四册)[唐]王维 撰 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出发行 1997 年8月第一版 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
3、陶渊明《桃花源记》
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3年12月第1版
【篇五】陶渊明的桃源诗
桃花源
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五.(甲)(10分)
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