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演课型)(网友来稿)
高娣
知识技能: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过程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价值观: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时分析]
第一课时:生自学,师辅导,弄懂字、词、音、义,了解斑羚,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侧重说演,学生亮相
[公开课型]
说演课
[设计思路]
围绕“说演”——1、朗读课文,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概括
2、复述课文,进行创编“情景剧”(拟人化,对话或独白)
3、对课文一些语句细细品味、揣摩(难点)
4、感悟课文,联系经历,表达个性化的创见
另外,师要投入,营造一种“飞渡”的悲壮氛围,感染学生,体现情感美。还要注意语言美。
生说要求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生演要求投入
[辅助用具]
图片、歌曲
[教学环节]
1故事导入,以情入镜
1998年的夏天,洪水泛滥在中华大地,在洪峰中,一对夫妻抓住了一颗树,他们紧紧的抓住,后来水越来越猛,树渐渐地弯了下去,这时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孩子们还在等着你,多保重啊!”还没等当校长的董方保明白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紧抓住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面对危险,妻子选择了牺牲自己,因为她认为她丈夫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的。这里人类唱响出了真情的绝唱,那么在动物界中,当一群斑羚面临种族危险时,它们又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2、动口朗读,复述课文
a.朗读:正确、流畅、有感情(读你所喜欢的片段,穿插“咩”)
b.复述:“图文并茂”(尤其第一对斑羚的试跳)把生所画的场面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让生根据画复述。
3、品读揣摩,加深理解
a.老斑羚是真的老眼昏花吗?
b.镰刀头羊的几次“咩”叫声——评价
富于智慧,有判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c.”用死亡做桥墩”的理解
d.坠落的高度及地点
4、入境表演,深味生命“咩”
a.生分成两队,每对斑羚飞渡前的心理
b.镰刀头羊完成任务后的“独白”
5、质疑探究,感悟真情
a.生发挥……
b.斑羚有没有更好的逃生方法?
最好的就是人类善待生命、关爱动物
c.人,在文中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
但d.人,美丽的使者。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徐秀娟与丹顶鹤的故事)
e.你的感悟?
6、作业
课本第207页第二题
课后收集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
7、板书设计(图片展示、组合)
作者邮箱:gd96_1981@etang.com
【篇二】《斑羚飞渡》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周口市第九初级中学 李仲达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二、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课堂上来不及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
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选环节: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可选环节: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演示文稿:杜甫诗意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作品,链接瞿弦和朗诵录音)
五、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说明:此设计严重参考了枇杷老师的说课稿:)
[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4 07:58pm
市优质课验收的应急之作。集众家之长拼凑而成。由于规定只有三十分钟,压缩了再压缩,是现在这个样子。
真的不明白,讲语文课三十分钟的规定是如何考虑滴。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0/15 11:53am
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
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难免的。
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题多从学生中来,而且老师能多一些追问,我想,这样控制的痕
迹会降低到最小。
顶部
华山混剑 发表于: 2004/10/16 11:54pm
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
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6 11:59pm
“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我想问上课的老师,你让学生想想自己茅屋破了的想法,那么我也想问问该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问题如果是我自己回答,我会说我不会想到其他类似与我一样受苦的人,我只会想先熬过这一夜,第二天修理,以后在打算去广东打工,挣点钱,争取造瓦房。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7 00:01am
说上面的话不是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关注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设。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说空话了,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应设计类似的揭学生短的问题来理解文本。
顶部
碧天藉眼 发表于: 2004/10/17 00:06am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这部分很有创意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10:09a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 2004/10/15 11:53am 发表的内容:
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
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难免的。
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 …
半天要验收4节课,所以教师不敢恋栈不敢在提问和答问上纠缠的。
为了节省时间,甚至考虑过前三节一并说说大意而过,“叹息”“盗贼”“长夜”等“经典”的问题都不要了!
这节课实际中时34分钟。最后一个环节(朗诵欣赏)本是给“打住”准备的,验收组开恩,播放完毕了。
其他几位老师的课由于忽视了时间问题,准备内容太多,很多问题根本来不及展开,课件一闪一过。弄得很狼狈。哈!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10:17am
下面引用由华山混剑在 2004/10/16 11:54pm 发表的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
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书中暗表,
——要重买这些茅草,对杜甫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他在《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一诗中说:“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资。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要修葺一下,也得朋友帮忙,如今要重盖,他哪能不急?
(资料见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181页。
这个问题是考虑到了的。实际上,杜甫如果有足够的银子,干吗还住这破茅屋?住1.3亿的豪宅多舒服!
哈,学生不给面子,不提这样的问题,老师也就无用武之地喽~~~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10:25a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0/17 00:01am 发表的内容:
说上面的话不是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关注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设。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说空话了,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应设计类似的揭学生短的问题来理解文本。
不能把这个看作揭学生短。别说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大多数的成人——包括那些饱读诗书的人——恐怕都无法达到杜甫这种思想高度吧?大伙儿都这么想的话,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比现在美好上多少倍,而杜甫这诗怕也不会千载之下,依然光辉夺目。
这个问题如果展开,那么学生无论如何回答,都好处理。教师承认自己在这种情形下也只会想到自己,也不算矫情吧?
顶部
草 发表于: 2004/10/17 12:15pm
拜读了絮影老师的课。节奏很紧凑。
导语采用聊天式是否更好。
其实学生应该很熟悉杜甫的,对于作者的情况 作品风格可由学生说出来。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这句很好。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01:16pm
下面引用由草在 2004/10/17 12:15pm 发表的内容:
拜读了絮影老师的课。节奏很紧凑。
导语采用聊天式是否更好。
其实学生应该很熟悉杜甫的,对于作者的情况 作品风格可由学生说出来。
…
感谢草老师的关注。
这是我同事上的课。
导语在上课时作了部分修改,是从跟学生交流中秋节、国庆长假的感受谈起的。因为讲课不是在本校,老师跟学生第一次见面,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必不可少。
相对于一节正儿八经的课,这节课缺少的东西太多了呢。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7 05:19pm
絮影兄还没有达到我的思想境界.
教学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知识的顺利讲解,还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灵,还是其他?不管是什么吧,学生总是本.拿学生来作比较是老师自然而然的设想,基本上不带任何考虑的,但是这非常可怕.我想,还是应该换一种方式,免得学生幼小的心灵自惭而自残!
不跟你罗嗦了,大道理,你是不懂底~~~~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09:05p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0/17 05:19pm 发表的内容:
絮影兄还没有达到我的思想境界.
教学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知识的顺利讲解,还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灵,还是其他?不管是什么吧,学生总是本.拿学生来作比较是老师自然而然的设想,基本上不带任何考虑的,但是这 …
是没有达到,但还可以想见其高度。:)
只是,说设计“你在彼时彼境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这么一个问题:“基本上不带任何考虑的,但是这非常可怕”以至使“学生幼小的心灵自惭而自残”,真玄,而且真吓住老哥了。
不排除是哥哥错了的可能性,容我慢慢悟来。
顶部
2010zhang 发表于: 2004/10/17 10:16pm
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引用:“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题多从学生中来,而且老师能多一些追问,我想,这样控制的痕迹会降低到最小。”
请教:如何让学生自己提问,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去提问??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0/17 10:38pm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塘边初中 毛志远 俞明建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提问,而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而学生也习惯了听记、读答,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从来(或很少)对老师和书本产生过质疑,问题意识严重缺乏,又如何谈得上创新呢?又如何能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呢?
因此,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养成问题意识,正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作了些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加强思想认识,使学生重问、好问。
根据学科特点,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质疑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发学生思维,化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明朝陈献章提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应让学生认识这一点的重大意义,着力启发突破 。要让学生深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习过程中不仅应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动发问、积极探索是大胆创新的前提。“学者须疑”,学者必疑,学生在探索中不时产生疑问,才能不时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而实际上,我们教师总习惯于把课前就设计好的问题在课堂上抛出来,好让学生理解,这客观上养成了学生被动、依赖的心理,而忽略了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爱因斯坦语),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诱发学生养成主动思索质疑的习惯。每经常发问,思维就会更加敏捷,反应就会更加迅速,理解就会更加透切,能力也会得到更快地发展提高。从而让学生养成重视发问、好于发问的习惯。
二、创设有利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而问题就来自于好奇与思索。要利用好文本所拥有的丰厚博大的人文意蕴,感染熏陶,去吸引学生,感化学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抓住小说的人情悬念,散文的思想意境,戏剧的场景冲突,诗歌的风韵音律,去激起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好奇 ,引发学生 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的问题想问。
学生有问题想问了,但较多的是缺乏胆量,具有畏惧心理。这当中既有一向少于思索,不提(或很少提)问题的通病,也有惧怕一旦说错引来众人嘲笑的心理障碍。针对这一状况,应大胆鼓励学生,要有勇气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告诉学生:课堂本身就是出错的地方。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课堂上谁都不提问题,谁都不出错误,那还需要老师吗?有问题师生一起来探讨,有错误大家一起来指正。对能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的同学,要细心呵护他们敢于质疑的心理。不论问题是深是浅,是否有价值,都应给予肯定;要多发现和挖掘学生质疑中的闪光点,不时地进行表扬激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及异想天开的设想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眼光和会心的微笑,而不能横加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从而构建心理安全区域,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大舞台的演员,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主持人,是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不是什么权威。教师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具有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索,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活泼、互动、和谐的有利情境,还学生以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促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想探究问题,让学生敢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并能放心大胆地站起来,无所顾忌地说出来。这样,要比教师讲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查找思考、讨论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机会,而不是等什么权威来给他们做定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会问、善问
学生敢问了,多问了,我们呵扬并赞赏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又要重视问题的质量。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问难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疑处见疑”,等等。人时学生难免会说出个别逾越了道德底线,或有悖于正确的价值以观念的想法,教师应该说“不”。从而强化学生提问的质量意识,在元认知的层面上,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问题水平。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走出单向思维的死胡同,学会进行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既能按定势、惯性思考,也能变向、换位思考。使学生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也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向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讲解要得法、精当,更多的是要点拔、引导,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见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本人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诱发学生,引导学生发问。
1、课文题目开导思索。很多课文,我们可以单刀直入,抓住课题,让学生多作解析,引发一些问题;再围绕提出的几个好问题去阅读课文,使课文阅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连续性。例如《陋室铭》的教学,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结果学生就提了“题目中的‘铭’怎样理解?”“文章是怎样描写陋室的?”“陋室有什么值得颂扬呢?”“作者笔下的陋室简陋吗?”、“作者有怎样的生活情趣?他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已经抓住了文章的学习要点。“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就简易快捷多了。这样,以题析文,能激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学习文章引路,引导学生探索。
2、课文内容展开自问。具体讲析内容时,教师不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问,提出问题,再共同开展讨论分析,作出解答。如《白杨礼赞》第七段的精读,分层之后让学生自提问题。第一层,学生就会提出:“‘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样的内涵”、“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白杨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第二层,学生也提出了“白杨树有哪些象征意义”、“一步步(或一句句)是怎样揭示的”“这几句话为何能产生这么好的效果”、“为什么可以这样象征”等问题。尔后展开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课堂上学生讨论生疑、质疑索明,自主解决问题,学得主动、积极、有效、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课文学后发散延伸。课文学完之后,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从课文内容、写法及感受出发。引发遐想,延伸拓展,学以致用。通过学后发问,畅谈感悟体验,交流心得体会。如学完《愚公移山》这一课内容后,课堂上适当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愚公”真的不愚智叟真的不智吗?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可以搬家嘛,干吗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费这么在的力气挖山移山呢?既然搬家更便捷,可毛主席为什么还要赞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呢?如今,我们学习这一课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吗?通过这样一些思考发问、讨论解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课文的主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把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重视发问,养成质疑习惯;想方设法让学生脑子动起来,嘴巴动起来,使得他们想问、敢问,会问、善问,主动探索,积极展现。学生不时就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就经常能够享受到学生奇思妙想的欢乐。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定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学生的创新思想也一定能激发出应有的耀眼火花。
顶部
草 发表于: 2004/10/18 08:59am
引用“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我觉得 絮影萍踪 老师的这个问题还是很好的,紧接着还会告诉学生不要学作者空叹息,应该马上找些东西搭在房屋上,有一块干燥的 地方,熬过这一夜,天亮后再想其他办法。
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是受了干《斑羚飞渡》课堂实录的影响。
请高手指点~~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0/18 09:38am
下面引用由草在 2004/10/18 08:59am 发表的内容:
引用 紧接着还会告诉学生不要学作者空叹息,应该马上找些东西搭在房屋上,有一块干燥的 地方,熬过这一夜,天亮后再想其他办法。
我倒以为这样的这样的导向会让课堂失去诗意,毕竟,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在搭房建屋上。
再则,如果杜甫是空叹息,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告就大打折扣了。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8 10:32am
继续发言。声明一下,前面的发言是抛砖引玉之用,目的要吸引大家的眼球,提升絮影老师及同事的知名度的同时,顺便把自己也放在焦点位置上,一石三鸟,不亦乐乎——所以,絮影老兄莫生气,老弟给你一颗糖吃哦~~~
毓君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思考了,诗歌教学怎么样才有诗意,是不是要把诗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感受出来作为目标,还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评价诗意?
我个人不反对人应该诗意地生活,这是理想,很美丽的空想。永无实现的可能。但是我们可以去感受,去想一下,哪怕阿Q一下,也没啥不好。我在课堂经常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但是我在生活中却常常忧伤、郁闷、无奈、无助。因此,一方面继承我思维的惯性,让学生去感受诗意,另一方面不免牢骚满腹,告诉学生看清诗意背后的社会刀剑。
我想这两者并不矛盾。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8 09:04pm
东方不用安抚我啦,早给你打击得麻木了呢:)
说实话,作为一个过渡环节,作为一个铺垫,我也觉得这个设计并不高明。学生会回答什么都在老师的埋伏圈里,难以翻出新意来的。(仅就作秀而论啊)
顶部
月无影 发表于: 2004/10/20 12:52pm
很传统的诗歌教学,从语言入手,到诗歌的意境。
最喜欢最后老师小结,展得顺展得开~
顶部
lvwenke 发表于: 2004/11/27 07:28pm
没有翻译学生会不懂!
顶部
冬夜寒雨 发表于: 2004/11/28 10:08pm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我觉得对“归来倚杖自叹息”句的分析有异议:我觉得对于儿童的“抱茅入竹去”这些做法是很平常也很正常的,要么说他们只是不懂事,要么说他们只是顽皮,要么说她么个根本不懂的什么是真正的伤害。所以作为杜甫本人如果说对此而由衷的忧愁叹息是正常的,也只是那是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所致。当然儿童的做法他肯定不舒服,但是非要说“人欺”“人情冷漠”这些话,我觉得是不是有些牵强。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以儿童这滴水反映整个社会太阳的光辉的。鲁迅先生尚且在《狂人日记》中呐喊“救救孩子”的呢。不要“生硬“的来“联系全文主旨”方式分析文章。
【篇三】《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内容:
说课教师:
工作单位:斑羚飞渡 胡世涛 高新区大堰坡中学
《斑羚飞渡》说课稿
高新区大堰坡中学 胡世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雨后彩虹,绚丽多彩,令人陶醉。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更是那样的辉煌悲壮、令人惊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理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专题活动。它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互助友爱、
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动物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难点: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便于整理归类。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和小论文等。
四、说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环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所以确定以下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词、解释重点词语并造句,做在预习笔记本上。
(3)准备复述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斑羚飞渡》说课稿
(4)找出你认为文中的优美生动的语句加以赏析。
(5)搜集有关斑羚的有关资料。
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在动物界中,当一群斑羚面临种族危险时,它们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来领略它们飞崖时的那种悲壮的美。(课件展示课题)
2. 检查预习,重点检查生词、词语的整理。
学生的读书卡片用电子白板展台展示。其他的预习作业将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时对课文的了解,头脑中快速地组织一下,准备复述主要的故事情节,准备时间2分钟。同学们思考后交流,请 2-3名学生复述。
4.品味赏析。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他们喜欢的精彩片段和优美生动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如:(可用课件展示)我喜欢文中的句子: ,理由是: 。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学习小组要分工:一人组长,一人记录发言,一人准备朗读欣赏的语段,一人整理发言准备交流。
5、指导学生归纳主旨。
讨论如何关爱动物,热爱家园。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教学重点。并本着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对学生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
教师组织开展一个“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思索质疑:
(1)请搜索有关斑羚的资料,如生活习性等。
(2)文中斑羚飞渡是在人类的围捕下发生的事件,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你能从网上或图书馆等其他地方搜索到相关的资料吗?
(3)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小报或出版一期墙报,可以是某一种动物的专题介绍,也可以是多种动物的多方面资料的介绍。
(4)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综合,完成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作业。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设计理念
【篇四】《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平原三中初一年级 祝文霞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分析教材
《斑羚飞渡》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沈石溪。本课从内容来看非常具有情感性,作者以优美的笔调叙写悲壮的故事,用深沉的感情咏叹动物世界的群体意识,让斑羚的整体精神、牺牲精神在生命的断弦之上,成为永恒的绝唱。
它不但可以激发人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又能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引发对人性的探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夯实基础,扩充积累,品味欣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老斑羚身上所折射出的可贵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并生成群体意识和牺牲精神。
二、下面分析一下学情:初一学生喜欢这类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的文章,这为本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初一学生又往往对文章的精彩语言和深奥哲理浅尝辄止,因此我设定了以下重点难点。
三、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赏析精彩片断,领悟文章主旨。(本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传神,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很适合学生欣赏,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难点:领悟作者在叙述故事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本文虽蕴含丰厚,但哲理深奥。)
四、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讨论、情境设置、阅读评点等教法,采用朗读、圈划、想象、思考、议论等学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中,利用激情的语言、歌曲、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4、阅读评点法。生阅读后,师生共同点评,揣摩作者的感情及用意。
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还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
到不教”的目标。因此学法具体如下:
自主圈(划)词语,朗读感悟;朗(读)飞渡的段落,理解斑羚精神;独立(思)考,反思人类问题;生(议)论,畅谈自己的看法。
五、下面主要说一下我的教学程序,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创设目标。大屏幕出示几幅图片及文字资料,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斑羚及特点,使学生理解 本课故事发生的原因,引入本课学习。
展示一组斑羚的图片及文字
斑羚,羚羊的一种,形状和山羊相似,雌雄都有角,四肢细长,跑得快,耐干渴。角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等作用,所以常被人捕杀。
(二)、第二步,预习检测,知识积累,出示沈石溪的相关资料和本课的生字新词,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扩充积累,并激发学生阅读沈石溪其他作品的兴趣。
1、作者简介: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上海人,生于1952年10月,动物小说作家。1969年初中毕业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有着丰厚的生活体验。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狼王梦》、《一只猎雕的遭遇》,中篇小说《退役军犬黄狐》、《残狼灰满》、《鸟奴》,小说集《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鹰的遭遇》等等。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2、给划横线字注音: 逞能 恍惚 甜腻 娴熟
苍穹 悲怆 残壳 肌腱《斑羚飞渡》说课稿
第三个环节(三)、走入文本,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
1、速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a、开始时斑羚群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b、什么给了斑羚群重要的启示?
c、斑羚群用什么方法走出绝境的?
d、谁成功组织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飞渡?
e、在这次事件中人扮演怎样一个角色?
几个小问题为下一环节2、“用几句话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故事情节,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四)个环节:品读赏析,再现情境。分两大步
第一步: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批注赏析。班内交流,师生共同点评,教师指导朗读如: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等。学生谈到斑羚的叫声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头羊的三次叫声,把羊语翻译成人语。注意分析轻咩、吼叫、悲怆等词语。
1、自由选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在头脑中再现画面,然后带着丰富的感情放声朗
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缘由。要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在书上作记号,自由朗读揣摩,然后再班级交流。 第二步:品读最感动的画面飞渡过程——第九段。我准备采取以下方式重点研读这一部分。
a、自由朗读,圈画动词,想象画面,结合老师给出的动词复述斑羚飞渡的过程。
b、请朗读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 听完后说一说“你认为这是一次 的飞渡” c、播放2分钟的视频演示斑羚飞渡的情景,进一步形象地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悲壮画面。然后提问
d、看了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飞渡,你想对这些斑羚说点什么(头羊、老斑羚、小斑羚)?因为此处学生选取角度不同,所以表达也不同,所以我会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有代表性的班内展示。最后我会配乐朗读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小结这一部分。
e、配乐朗读斑羚赞。
斑羚赞
冰冷无情的枪口
幽暗无底的深渊
面对死神
你们用智慧战胜了慌乱
面对一线生机
你们用牺牲诠释了奉献
团结是桥身
信任做桥墩
延续种族是信念《斑羚飞渡》说课稿
没有争夺、没有退缩
井然有序、快速飞渡
纵身一跃绝尘去
托起未来心也甘
崖边的花草记得那华丽的飞跃
崖底的碎石记得那悲壮跌落的身躯
崖顶的天空永远挂着那道绚烂的彩虹
彩虹的名字是——-斑羚飞渡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点评,指导朗读和赏析,锻炼了学生的赏析能力,配乐朗读和观看视频画面,能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斑羚飞渡的悲壮让学生在深受感动的同时,概括归纳出斑羚表现出来的可贵的精神,理解了本文主旨,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五)、学以致用训练提升
1、许多年过去了,但人类对动物的猎杀还未停止,请同学们看图片。
看完之后我会这样引导学生人类对动物肆意猎杀,很多动物都濒临灭绝;斑羚们用它们悲壮的行动警醒人类所有的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和生存权利。请同学拟一则公益广告,为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向全社会大声呼吁!
(学生撰写广告词,然后交流,师生评价。)
2、齐读名言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探究主题,反思人类行为,培养关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情感, 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做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六)板书小结整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沈石溪
【篇五】《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说课比赛一等奖
《斑羚飞渡》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题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斑羚飞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主题是动物,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这篇课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的学习重点,也可以唤起中学生珍爱动物的意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与讨论中感悟斑羚群的崇高精神境界,学习其精神,懂得珍爱动物。
能力目标: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3.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二、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我想从情感上就行突破。先通过 “索道医生” 邓前堆的事迹唤起学生对奉献精神的共鸣。然后通过音乐、多媒体课件、flash视频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具体教法 :
1.情景教学法。利用图片导入和飞渡情景视频,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
2.探究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由课本走进现实生活,感悟现实生活中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二)具体学法
1.朗读法:在每个环节进行时,我都设计朗读环节,分别有自由朗读、速读、自主选择朗读方式的朗读等,希望学生都充分阅读文本,走进文本。
2.学生自主学习法:在第一环节学生自主概括故事事件,初步独立地走进文本。
3.学生小组讨论法:第二、三环节运用的是小组讨论法,通过合作方式完成文章的情感深化,实现重
难点的突破。
4.圈划法,朗读感悟,特别是找斑羚的叫声和飞渡的动词。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邓前堆“索道医生”。索道距怒江江面30米,为了给群众看病,邓前堆冒着生命危险仅靠1套滑
轮,1根绳子,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通过100多米长的索道,一旦出现意外将是九死一生。他在这条索道上来来往往了整整28年,用坚守换来了百姓健康。
不仅人类具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生死关头斑羚们同样演绎了一出生命的绝唱。
(二) 整体感知
1.展示斑羚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斑羚,着重点出斑羚“角可入药,常被捕杀。”
2.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朗读一遍,明确这节课的目标。
3.进行学习目标一:概括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样故事。并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场景或句子,有感情地美读。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
问题:利用课文中注释和词典来掌握生字词。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时间:5分钟。
4.检查第一目标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5.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故事,完成目标一。
6.进入故事,引出斑羚的处境“逼”、“进退维谷”、“绝境”,引导学生体会斑羚的处境。(分析课本
第2段环境描写)
7 .进行学习目标二:人在困境中可以呼救,但斑羚不会,面对困境,这群斑羚怎样传递求生的信息,怎样交换思想?就是靠“咩”的叫声。这样叫声出现了几次,请你分别找出来。
自学指导:
速读课文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时间:2分钟。
8.找出了关键的四次叫声,请学生们当翻译,把“咩”翻译成人类的语言,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斑羚的困境和无助。
第一声“咩”是说:别过来,这里危险。
第二声镰刀头羊“咩”了数声:对不起,我也无能为力。
第三声“咩”的吼叫是:别过去,那里危险,我正在想办法。
第四声悲怆的轻“咩”了一声:为了我们种族的延续,你们站过来。
这一声声的 “咩”是亲人诀别的遗言,是从容赴死的誓言,在种族灭绝的时刻,老斑羚决定用生
命的代价换取小斑羚们的新生。
9. 进行学习目标三:重点朗读飞渡的段落(第9段),圈划出斑羚飞渡的动词,并对这些动词作简要的分析。
自学指导:
自由选择朗读方式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
时间:5分钟。
10.学生找出动词后,找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飞渡的画面。
11.出示主要动词,插入“斑羚飞渡”的flash视频。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
(三)体验反思:
1.学习目标四: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看完“斑羚飞渡”后的感受。
2. 适时插入作者知识。沈石溪:上海人,动物小说家。
他曾这样说过:“动物小说折射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
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
3.这片课文中让我们感动的斑羚精神是什么精神。全班讨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这篇文章里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回到课文第1段,分析猎人们的凶残。
5.现实中同样的杀害动物的事例。(展示多媒体图片“藏羚羊被捕杀”)
6.你此时此刻要对老斑羚或狩猎者说句什么话?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7.生活中保护动物积极地一面:国家各项保护动物的政策。
8. 拓展延伸:拟一句保护动物的广告语。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9.幻灯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广告语配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四、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起因 经过 结果
身陷绝境 斑羚飞渡 飞渡成功
用身体做踏板
老斑羚震撼 感动年轻斑羚
死亡 重生
五、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主要把握了两个大的方面。即对课文的情感感知环节和课外拓展延伸环节,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缺点.
一、学生朗读不足。我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但学生朗读效果不好。开始初步朗读课
文时学生还比较踊跃,后面几个环节明显没有朗读声了。
二、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过于拘谨,也许是有很多老师听课的原因,学生明显不太活跃,存在害怕的心理。
三、没有预设更切合的情境。比如可以预设:
1.假如你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猎人,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你想说什么?
2.假如你是那只像流星似的最先试跳跌下悬崖的老斑羚,说说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话。
3.假如你是那只成功指挥了这次飞渡的镰刀头羊,在告别世界的这一瞬,你最想对人类说什 么 ?
如果用这些问题来代替“此时此刻你想对老斑羚和猎人说什么”效果应该会更好。这些是之前备
课时没有仔细斟酌的。
四、没有设定“学生质疑环节”,文本解读结束以后,没有给学生自主释疑的时间,应该拿出时间来给他
们,让他们提出这节课还有没有疑难。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追问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没有更深层次的进行追问,知识拓展不深。
六、对文本研读还不够,只是从文本拓展到现实,没有从现实回到文本,没有反复研读文本。
【篇六】《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斑羚飞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对《斑羚飞渡》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也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一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哲理较深广,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3、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
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感受动物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
神”。
教学难点: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关于教法,我想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走近文本;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授课过程中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图片导入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内心产生共鸣。
2、有情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反复朗读才能感悟是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3、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老斑羚的精神,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
4、换位思考法。创设情境,角色体验、联想拓展,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三、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即“教是为了不教”。本堂课学习的学法如下:
1、自主圈划词语,朗读感悟,特别是找斑羚飞渡的动词。
2、朗读法。重点朗读飞渡的段落,自由选择朗读,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3、讨论法。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
4、习惯法。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细节习惯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爱生命。但是在种族面临灭绝的关键时刻,一群温顺的斑羚却心甘情愿的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来寻找答案 。(板 书课题)
【说明】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提示:结合以下问题,串成一段话回答。
A、 斑羚为什么要飞渡? B、斑羚用什么方法飞渡? C、斑羚飞渡的结果怎样?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用题目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谁不珍惜生命?但是,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族生存的机会。老斑羚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了一条生存的道路。 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震撼。那么课文中,最能震撼你的是哪个自然段?引出本文的重点赏析环节,文章第九自然段。
A齐读第九自然段。
B、这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震撼?请读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C、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一段《斑羚飞渡》视频,我们一起来感受斑羚飞渡的过程。(配老师的讲解)
D、看完这段录像,此时此刻,相信每一个人的心情都是沉甸甸的。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老斑羚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了一条生存的道路。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斑羚飞渡的举动,你会用什么词?(悲壮 伟大 凄美)
山涧上空,架起一座桥,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起的桥。老斑羚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了一条生存的道路.飞渡成功,斑羚种群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板书)
四、品读语句,分析镰刀头羊的形象,从而感受斑羚精神。
1、在这群斑羚中,作者重点刻画了哪只斑羚?
A文章抓住哪些描写?刻画了镰刀头羊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分组学习,品读分析镰刀头羊的形象。
B 文中重点写它的三次叫声,请找出来并分析其有含义。(镰刀头羊想告诉伙伴什么)
C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评价 这是一只————的头羊。
五、五、体验反思
生命只有一次,谁不珍爱生命。但是,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关键时刻,温顺的斑羚做出了惊人的壮举。 老斑羚从容就死,视死如归,甘愿奉献的精神,整个斑羚群的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让我们震撼,更让我们思考。1同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为什么斑羚群要用这种悲壮的飞渡才能生存?
2 人类应思考如何和自然相处。
六、 结束语
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是我们的朋友,我真心希望我们人类珍惜一切生命,和自然能和谐共处,希望斑羚们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最后把《动物世界》拍摄者金·沃尔哈特的话送给大家,来结束今天的课。
“所有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学生齐读。
七、布置作业
1、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公益广告。
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沈石溪
凄美 悲壮
走向彩虹 无悔 新生
【篇七】《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设计
焦作市龙翔学校 陶艳红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进行说课,有不足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歌颂了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并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2.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哲理较深广,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生活的范围窄,对本文了解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础,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但是,学生已有两年微机操作的经验,已具备上网搜索的能力,所以利用课下的时间也可以对本文进行简单的了解和预习,学习的难度不是很大。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分析,探究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品质,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⑶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珍爱动物,善待动物生命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所以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以及体会文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二、教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文章的特点,我决定采用朗读法、情境创设法和讨论法来进行本课的教学。
三、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因此本课的学法主要是朗读法和讨论法,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很猛,一大群蚂蚁被大火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眼看他们就要被大火吞没。这时在一只大蚂蚁的示意下它们迅速地聚拢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了一个大球。大球快速滚出了火势的包围,大火烧死了不少蚂蚁,但一部分蚂蚁因此得以存活。同学们,在这生死关头,小
小蚂蚁这种牺牲一半保住另一半的举动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今天,我们将来看看沈石溪笔下温顺可爱的斑羚经历的那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壮的一幕。
【意图】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个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再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也使得课文内容呼之欲出。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给学生观看一段在犬吠声、脚步声、蹄声中,斑羚群被逼逃至悬崖的视频。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 “斑羚究竟遭遇何种处境?”
2.其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故事的情节。并且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这个故事主要概括为哪些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身陷绝境——准备飞渡——试跳成功——成功飞度——走向彩虹几个环节。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注重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话的练习,实践语文教学工具性的特点。
3.第三,让学生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复述课文的内容,同时配以多媒体画面的播放,以降低复述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最后,交流读后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感受最深的话,不必要局限于某一个内容,关键训练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然后再接触文本,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渲染的故事的凝重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走入我们创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纠正概括中的不足之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首先,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环节中:在这个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斑羚飞渡”,自然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引至本文的关键所在。
2.其次,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个部分,然后进行赏析。语文教学不外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我们每个环节的设计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练习。而我们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引领者,更应该适时的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你能不能用生动的语言再次复述飞渡的过程,并且画出飞渡的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所以教师在这个环节只需要做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即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且给学生展示的空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好的示意图,共同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斑羚身上折射出的可贵品质: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关爱后辈、视死如归的集体精神等等。
3.语言品读,诉说感动
语文教学无论在哪个学段都不应忽视对句子的探讨和学习,所以在学生感动于斑羚飞渡的情节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找出关键的语句来深入地品读。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老斑羚们在面临绝境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心甘情愿地为年青一代做出牺牲,他们用可歌可泣的悲壮行为铸就了种群生命的辉煌,也让我们体会了动物间那令人震撼的悲壮和浓情,现在让我们追随斑羚的足迹,进一步去感受去体会,使我们心中的动物形象更加凄美,更加灿烂。”请你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可能会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斑羚飞渡的过程等等,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一些细小的环节,如镰刀头羊为什么自动走到年老斑羚的那一拨,或者是年老斑羚为没有一
只退缩的都没有等情节,全面而且更深层次的感动于斑羚那种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
【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文中一些重要词句的分析及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更形象、更直观让学生感受到一老一少斑羚飞渡的过程。
(四)精读感悟,答疑解难
这个环节是对文章的词句和情感的探究,因此我审计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说山涧上空的那座桥是用死亡做的桥墩?
2.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了什么角色,你怎样评价这个角色?
【意图】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地去挖掘文中的潜在因素,教会学生品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及意义,更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立的思考、体验和见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知识的启迪。
(五)拓展提升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应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事例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并且使得读与悟,悟与写完美的结合。
1.首先出示以下事例:
事例一: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 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 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事例二:一个猎人在打猎的时候遇到了三只狐狸——狐狸爸爸、狐狸妈妈和它们的孩子。狐狸爸爸为了救妻子和幼子,竟不惜以头撞树,撞得面皮开裂,以嘴撕咬,将胸脯扯得皮开肉绽。但仍然没有奏效时,竟硬生生地咬断了自己的一条腿。猎人虽然能识破这种骗术,却无力抗拒这种伟大的爱,最终他放过了这家狐狸。
2 .第二让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体现新课标中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精神,使学生通过读、悟,联系自身的切实感受,用笔记录下自己点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使读、悟、写完美结合,也使得语文的工具性这一特征在我们的课堂上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六)作业设计
1.文章的最后说“镰刀头羊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它的命运如何,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为本文改写一个结局。
2.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关爱它们。请你给狩猎队长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这道作业题诗二选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道来做。
五、板书设计
关爱后辈 视死如归
无私奉献 顾全大局
临危不惧 舍己为人
珍稀动物 珍爱生命
斑羚飞渡
。
【篇八】《斑羚飞渡》说课稿
27、《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特点和处理
(1)本文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描写了一群斑羚身处绝境,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既体现了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又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斑羚飞渡》说课稿
(2)本文故事情节不难理解,所以我采用“情”贯穿全文,创设情景,以情激情,利用诵读,音乐,画面共创氛围,为后文的陈情作铺垫,让语文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2 确立学习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从三个维度出发,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说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有情朗读,分析形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养成答题技巧
情感目标:感悟斑羚精神,学会善待动物,珍惜生命
3 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难点: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
二 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本文的教材特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利用音乐导入,情景课件,创设情景, 使学生走进斑羚的精神世界,与
其产生共鸣。
2有情朗读法 本文情节较简单,但蕴涵的哲理相对深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读有
利于深入了解文本。
3 合作探究法 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既提高能力又增长
见识,强过闭门造车。
4 联想拓展法 武汉教育学院教授韦至诚先生说:“语文学习就是运用再造想象,吸引和
激励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联想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加深
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 说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提供给学生正确
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所以我制定如下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1 自主圈画法2/有情朗读法/讨论法/习惯法
四 学情分析
1 初一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
2 生活的范围窄,对本文的了解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础,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
五 说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这样文字就有血有肉了。”因此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斑羚飞渡》,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的,静静的回忆,在那个雨后彩虹高悬的日子里,在险峻的伤心崖上,一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他们.
(3分钟学生回忆,同期播放《命运交响曲》)
在这个设计中“导语”将成为沟通材料与学生的情感桥梁 ,饱含真情的导语将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心灵的共鸣,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苗,有利于完成情感目标;同时想象力的发挥激活了教材,也给课堂带来了活力。
2 教师质疑
(1) 在你的回忆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形象是谁?
(2) 确立本文主人公
3 分析主人公形象(分组讨论)·从有关主人公的事件入手 ·从有关主人公的描写入手
·归纳总结 , 明确方法,规范答题语言,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回归文本,有目的的读课文,筛选捕捉信息,并对所找出的语句进行品读,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阅读中进一步培养能力,在答题过程中规范答题语言,教给答题技巧,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是主动的,在学生处于主动求知状态时施教,教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通过以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环节逐步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了将情感目标渗透到学生内心,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4 扩展延伸
片断练习:通过合理的想象,描写镰刀头羊孤独的站立在伤心崖上及坠落过程中的神态描写。
·出示幻灯片 (远镜头图片 进镜头图片)
·配以画外音
伤心崖上一个傲然 的身影屹立着,镰刀头羊的犄角直指苍穹,深邃的目光注视着彩虹,他昂头挺胸高傲的迈向深涧,人类的猎枪可以消灭它的肉体却不能屈服他的灵魂,他虽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
此设计将学生对镰刀头羊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有利于形象的巩固, 同时也拉进了学生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更好的调动和激发了他们对动物的关爱,达到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目标。
斑羚飞渡
沈石溪
凄美 悲壮
走向彩虹无悔 新生斑羚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