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设计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领略诗歌的魅力,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大家要通过诵读,抓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活、思想经历去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己的朗诵、鉴赏能力。这节课我们要抓住诗歌的意象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出课件1)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代风流人物。同学们,你们猜到了吗,老师所说的这位领袖是谁?对,他就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被人们称为会写诗的红色领袖毛泽东,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板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长沙对于毛泽东来讲,具有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生活感情,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因此,读懂这首词对于了解毛泽东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体会诗人的情怀,写作风格都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现在就请大家一边欣赏毛主席的手迹,一边来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这首词,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大家抓住自己的第一感觉,整体来感受诗歌美。

(配乐朗诵)(课件2),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谈谈你对其人其字其作的感受,同学们,这几位同学谈得真好,感觉很敏锐,正如他们所说,毛主席的字挥洒自如、飞扬遒劲、气势磅礴,毛主席的词色彩艳丽、意境开阔、气势宏大,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当然我们只是对作品有了初步感知,要想真正鉴赏分析一个作品,那就要知人论世,结合创作背景,请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3)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忆旧言志。(板书)

从独立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站在江边欣赏风景的抒情主人公,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找出能表达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词。请一位学生找,边说边板书

动词:立看怅问忆记(板书)

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就要沿着这条由抒情主人公的活动构成的感情线索,来欣赏作品。

4、同学们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刚刚过去的秋天,一说到寒秋,往往让你想到什么?对,是萧瑟的秋风、飘零的落叶、清冷的秋雨,和大家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好多诗人,请看屏幕上,老师找到的写秋的诗句,边读边解释,提问作者在这里是否也是要抒悲秋之情呢?

那我们就一同来看看诗人词中所写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加主观情意,要想知道作者抒什么样的情,就要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

作者看到哪些景物?请一位同学来读。(板书:山林江舸鹰鱼)分小组讨论:特点,喜欢哪一句,哪个词用得好,大家讨论很热烈,现在就来请各小组的代表来汇报你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同学们谈得不错,看来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者通过简练的词汇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还发现了染击翔这三个动词用得很传神,但没把理由说出来,那么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好在哪里:谁来说?对,染字仿佛让我们想到有一只神奇的大笔把万物一点点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击字描摹出了一只奋力拍打翅膀搏击长空的雄鹰,翔一个本该形容飞鸟的字眼用在这里,不禁让我们想到在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浩淼天地中,鱼儿无拘无束、自由轻快遨游的景象。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细细品味这些重点词。

5、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来和老师共同勾勒一幅湘江秋景图:在你的脑海中勾勒远处的群山,山上的层林,眼前的江水,水面上的船只,天上的老鹰、水里的小鱼;再来给它们染上颜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点点白帆;现在我们让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碧绿清澈的江水奔涌而去,大小各式船只拉响汽笛争相前行,雄鹰在蔚蓝的天空翱翔,鱼儿在水中自有轻快的嬉戏;最后来几个特写镜头:阳光照射下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在水中闪光,雄鹰奋力拍打翅膀在空中盘旋。

好,同学们浮现在你们脑海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用四字的短语来概括是”自由自在、生机勃勃”(板书)的世界,和那些悲秋的诗句截然不同。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景物会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这和当时大好的革命形势、作者的志向、胸怀、性格是分不开的。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也就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现在,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写景的句子,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再读。“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竞”,竞争,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这一句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此时作者是否仅仅流连于这样的美景之中呢?他想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读吧。“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意“怅”不是惆怅,在这里是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请思考,抒情主人公的问题是凭空而来的吗?为什么?

作者触景生情,越是写秋景的活泼美好,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自己命运、国家命运的可悲,越觉得革命的必要。毛泽东在后来的解释中说:谁主沉浮就是指在北伐以前中国命运由哪个阶级做主的问题。当代作家徐迟曾问过主席,什么样的诗算好诗,主席说了三个字:诗言志。这三句,表面上是发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读这三句时,要把沉思、追问、号召读出来,最后一句应该读得肯定有力。再读三句。

小结:作者以游人的身份重游旧地,以诗人的眼睛去观赏景物,但到了这里,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个一般的游人、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哲人。现在,我们来齐读上阕。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你们对内容已经有了理解,已经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很好。老师读线索词,同学们接着读,试着背诵。

10、上阕提出的问题,下阙如何来回答呢?我们先来齐读下阕吧。

11、同学们,一句“忆往昔”把我们带回了那段历史,让我们重温历史,看看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怎样的人和事请同学们把相关的句子读出来。(课件展示)

毛泽东第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观览名胜古迹,寻访远去的文人骚客,寒冬时节冷水擦身,大雨滂沱在野外奔跑,江水滔滔在江心搏击风浪,他们成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决心要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成员中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段岁月让毛泽东终身难忘,晚年还常常想起。“峥嵘”和“稠”字,写出了那段岁月中国的动荡和困顿,“恰”字统领的七句,为我们勾画出了一群雄心勃勃,奋发有为的年轻人形象。“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出了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的精神面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高度概括了他们谈论国家大事、攥文评论时政,敢于实践的革命活动。“粪土”是意动用法,“万户侯”是借代,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蔑视权贵,驱逐军阀的运动。作者在最后像放电影一样,定格在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了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急流勇进的气势。创造出一种力挽狂澜的壮美意境。

到这里,同学们你们说上阕提出的问题,答案是什么?这位同学把这七句读了一遍,他心里清楚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主宰沉浮”的正是这群胸怀祖国,兼济天下,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学生读,点评: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携”字要读出人物的亲密团结,峥嵘、稠要让听众感到时事的艰难,恰作为下阙的领字,要稍加停顿,下面七句,语速应逐渐加快,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收住。最后三句是特写画面,放慢语速,读出昂扬、奋进的气势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请一位同学读。

此时,不由得让我想起梦想中国里的一句话:激情成就梦想,梦想实现未来,毛主席通过自己的行动的确实现了他“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奇男子”的理想。同学们,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在美好的青春岁月,立下宏图大志,并用自己的青春去谱写人生最美丽的华章。青春是不可限量的,让我们拿出青春的朝气齐读下阙。

总结:毛泽东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他的作品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纵观全词,上阕借景抒情,写充满朝气的万物对象,一个“看”字,写尽明丽高远的秋天景色,枫林如火,深寓着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一个怅字道出了无尽苍凉和想象,面对恰如百舸争流的中国大地,深沉发问,我们看到一位哲人;怀人忆事,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我们分明看到一位英雄。(课件)“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同学们,你们已经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情感,大部分同学已经可以背诵了,课下继续巩固,同时各小组搜集毛泽东诗词,准备开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

最后我们来欣赏沁园春长沙的吟唱

【篇二】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luyanlaoshi)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的异同.

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与的异同.

3.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

一熟读感悟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二体悟交流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三背诵默写

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

2.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齐背

2.点名背诵

3.说说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

1.齐读

2.点名读

3.请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讨论.

三比较异同

1.教师指导比较的角度.如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四交流体会

1.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想法.

2.师生讨论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作好点拔总结工作.

3.让学生再次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

【篇三】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毛泽东: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一、当堂检测: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千里冰封,万里飘雪()

二、作业: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飘舞驰封形容词-莽莽滔滔-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例:给语文老师: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3、请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洛兵

【篇四】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公开课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公开课

【教学目标】

①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够感受使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重点】:①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②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①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②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体会他豪迈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到雪,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或者说你们会怎样来形容雪呢?是的,我们会用(白雪茫茫、青松傲雪、纯洁)来形容她,或许也会想起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那么,毛泽东主席心中的雪诗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到《沁园春.雪》中去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一课《沁园春.雪》,朗读一遍课文)

二、 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我们常说,要读懂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课文!那么,本文的作者有着怎样的情况呢?同学们有谁知道的可以跟老师先讲讲“你了解到的毛泽东?”。

同学们可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

是的,同学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但同学们还一个知道:毛泽东主席字润之,笔名子任。同时应了解:他1893年生于湖南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诗词选》。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选》。

了解了作者,那么关于课文的写作背景,同学们能否在课文中找到线索或者答案呢?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找一找、想一想!

线索:课文题目下的时间1936年2月。

是的,从1936年2月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通过它,我们能联想到关于写作背景的一些东西。

写作背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缮写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飘起了鹅毛大雪,因此,写下了这首词。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

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了解完了这些,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沁园春.雪》,体会毛泽东心中雪的美!

1、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

请同学们仔细地听,在听的过程中纠正读音,划出重音和停顿,掌握其朗读节奏,体会其豪迈情怀。

字音:成吉思汗(hán),分(fèn)外,妖娆(ráo),竞(jìng),俱(jù),红装素裹(guǒ),莽莽(mǎng).数(shǔ)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读完,请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带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下阕:游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情感:高昂、豪迈之情。

四、 品读课文,分析文本

1、 上阕

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问题:这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总写北国雪景,把我们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带给我们开阔的场景,感受到其豪迈的气魄。

讲解:“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②“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翻译: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的上游和下游,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

问题:这几句话用了哪些动词并说出他们所描绘的景物?

所用动词:望、失、舞、驰、比,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的雪景。 讲解:“望”—— 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可见,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失”—— 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舞”“驰”——“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比”—— 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讲解: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学完上阕,小结:诗人通过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北国雪景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下阕

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问题:此句作用?

这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讲解:“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翻译: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立)。问题一:怎样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提示:诗人在致陈毅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他对本次曾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雅,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讲解:本次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他将本来可能枯燥的一轮,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诗人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韩旭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才能不足。根据提示,可知是自指,因此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问题二:怎样理解“惜”所蕴含的情感?

讲解:以惜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

a“惜”中含褒,肯定五位英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b“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们的不足,讽刺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c“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

因此,有了诗人的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讲解: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五、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前面,我们品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读出了诗人对物产阶级革命坚定的自信和问答的抱负,那么)诗人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本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魄雄浑而又寓情于景,聚聚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更把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阕议论,即上阕之景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就这样,诗人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达到了好的效果。

六、 总结

本节课,诗人把我们带入其笔下的北国雪景,让我们领略到了北国雪景的美,感受到了诗人的那股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豪情壮志。我相信,通过了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那份美的感受!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读出那豪迈的气质。

【篇五】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设计_沁园春_雪__魏凤英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这节课能否拿出我们的英雄本色来?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了解毛泽东的另一方面——诗人毛泽东。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特别是他的这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今天咱们就学习这首词,来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诵读,把握基调(重点指导上阕朗读)

1、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这首词两遍,看谁读得最气度非凡!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2、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一生读,老师评价)

(又一生读,老师评价、激励)

3、师:“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

(老师读,学生思考,评判,师生确定应该“望”字的重音、语气,梳理“望”

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师示读,还用两种语气)

(学生思考,评判,确定气势)

6、学生齐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7、师: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老师在几年前读这首诗,是这样读(师慷慨激昂地读),可是我今天想闭起我的小眼睛,这样读(师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学生思考,评判,确定语气与感情)

8、学生齐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9、老师范读或学生范读,要求: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并思考:你能找出概括上下阕内容、堪称全词骨架的句子吗?

明确: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前半句是总结上阕,后半

句是引起下阕。

三、品读,领略意境。(重点学习上阕)

1、师: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屏幕出示:赏析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学生自学,讨论

学情预测:学生比较认可的词语可能有:

“顿”“内外、上下”“千、万”“山、原、长城、黄河”

“红、银”“舞、驰”等词。老师指导,学生品味、朗读。

学生想象的美景根据情况而定,老师合理引领。

2、师: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学生齐读)

三、比较阅读,感受诗人的胸襟气度。(重点学习下阕)

1、师: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

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

句。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

2、师:江山如美人一样可爱,使得哪些英雄为之倾倒呢?请细读下阕,找出毛

泽东评点了那些英雄人物?你知道他们名垂青史的伟大功绩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出示五位帝王像)

(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品评五位帝王,老师评判,界定,激励)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3、师: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毛泽东如何评价他们?哪些词体现毛泽东的观点?

(学生自读,圈点勾画,师生讨论)

明确:“惜”字领起这几句,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

4、师:读这几句,咱们是点头好,还是摇着头读好?

是撇着嘴表示不满好,还是嘴角微微上扬,含着一点自信好?(学生评论)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学生齐读这几句)

5、师:那么最能体现词人豪情壮志的是哪几句?请大家气吞山河地读!

(生齐读后三句)

6、师:何谓“风流人物”,你认为词中的“风流人物”指谁?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师生讨论,探究)

明确: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

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

势成竹在胸。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吗。

7、师:请同学们看毛泽东的这两首词,你能找出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意境相同的诗句吗?(屏幕出示《沁园春长沙》上阕和《清平乐六盘山》)

(生自读,讨论)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8、师:(指点两词)这是1925年参加革命不久的毛泽东的胸襟,这是1935年

长征尚未取得成功时的毛泽东的气度,可是为什么《沁园春雪》会成为毛泽东的代表作呢?别的咱们不看,仅从这几句,你能读出点什么吗?(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标点,从语气,从背景,可以看出这首词体现的作者情怀更坚定,

更豪迈,更自信,更能代表毛泽东的胸襟与气度。

9、师:我很激动,为同学们的目光与学识。咱们分开读,女生齐读“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男生齐读“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全班齐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求最后四个字读三遍,气势要一遍比一遍强。

(生齐读,慷慨激昂)

10、师:同学们看,毛泽东望的仅仅是北国风光吗?

他望的是祖国万里的河山,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老师根据《沁园春雪》的上阕,写了一句上联: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也!祖国!根据词的下阕,对出下联吗?我给两个词提示

评 显 , ! !

(学生合作探究)

明确: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领袖\自己的名字!

四、拓展总结,认识伟人毛泽东。

1、师:在《沁园春·雪 》中,我们看到的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那么,在逆境之时,他还有如此的雍容与大度吗?(屏幕出示《卜算子·咏梅》)

2、师:这首词写于1961年,当时国内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台湾蠢蠢欲动,印

度虎视眈眈,苏联的高压政策,使我国处境艰难。

请同学们读这首词,你能找出最能体现毛泽东情怀的一个词吗? (学生自读,指点)

明确:“俏”字,“俏”在风雪交加之时,“俏”在悬崖百丈冰之上。

3、师:这就是藐视困难,襟怀磊落的梅,这就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的毛泽东,由此,我们对联的横批应该是—

明确:“伟人风采”

总结:读毛泽东诗词,等于读中国的革命史,中国的发展史。

齐读或齐背《沁园春·雪》下课。

【篇六】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 雪》表格式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

【篇七】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八】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

二、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1893 —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2.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3.“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

(“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

6.师点拨: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四、再读这首词,思考、探究

1.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赏析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用意何在?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

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评古为论今作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

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巩固与迁移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六、布置作业:

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附: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教学反思:

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给学生的时间多点,这样便于学生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篇九】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

二、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1893 —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2、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3、“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

(“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

6、师点拨: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四、再读这首词,思考、探究

1、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赏析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姿!

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

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评古为论今作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六、布置作业:

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附: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教学反思:

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给学生的时间多点,这样便于学生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