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传统文化和教师素养学习心得吴小燕
《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的学习心得
陆集中学 吴小燕
2015年5月23日上午,彭城书院院长、文化学者汉风先生应邀到宿迁,为宿豫区所有学校的教师做了题为《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精彩报告。听了他的报告,感受颇深。
报告中,汉风先生详细介绍了《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名著的由来、核心内容及当代价值,论述了如何从《弟子规》、《论语》中汲取营养,修身求道,教书育人,正己化人。
汉风先生说学而时习之的正确意思是: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现代人都误以为是:学习之后时常地去复习并且能从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不也是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所以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学校做作业,学习,回家还是做作业学习。所以现在的孩子都被教育成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弟子规》里面提到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这样的话,是用来付诸实践才有用的,否则你就是喊孩子背一亿遍也是无用的。儒家文化的价值,论述了如何从儒家文化修身与治世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提升个人素养,温暖世道人心。
《道德经》之人伦之道:父子、夫妇、长幼、君臣、友信,人在五伦之内,神仙圣贤君子俗人小人罪人,出了五伦就是乱伦。比如杨贵妃、武则天等都先后跟了父亲和儿子。这严格来说就是乱伦。又比如有小叔子看上嫂嫂,小姨子爱上姐夫,这些都是乱伦,只是现代人开放了,认为没啥。
自然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生长得按特定规律,否则乱了道,就不是原本的它了。比如以前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古人的早睡是7点,早起也是7点,能休息12个小时,六个时辰,定是身体倍棒。现在人都是晚睡晚起,晚睡是11点以后入睡,晚起是睡到自然醒。同样睡六个时辰十二小时,肯定不如古人的早睡早起精神好。这就是违背了自然之道。
汉风先生渊博的学识、儒雅的气质、深刻的思想以及对经典理念独特的见解赢得了现场听众由衷的赞叹,许多人称赞这次报告给大家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他带给大家的是一场感觉全新的讲座。报告在不绝如缕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汉风先生还在讲学中倡导教师开阔胸怀,拓宽视野,用担当道义的理念来教学生。“一个人的胸襟有多大,事业才会有多大”——汉风先生如是说。
有个学校的校长跟他交流,周边学校都用点名机,指纹机或者刷脸机给老师点名。他也想,但是又怕不合适,不用吧,总有老师会迟到。问先生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先生说:打卡、签到、按指纹甚至更过分的刷脸,都是背道而驰的,只会让老师们心生怨闷。应该换个思路:比如校长带着领导班子每天早上提前到学校门口排队迎接老师们的到来,不出一个月准保没人迟到。不是被吓到了,而是被感动到了。
汉风先生还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要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做好老师要扎实、学识,要想做智慧型教师,各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做好老师就不要想发财,能吃饱即可,想发财就去做生意吧!
汉风先生在讲学中洋溢出来的高洁人格、深刻思想以及谦卑之姿态,高屋建瓴的观点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赤诚与热爱,感染了现场所有的听众。 报告过程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报告结束后,很多听众迫不及待的走到汉风先生面前,请教交流。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同时对汉风先生百忙之中前来讲学表示敬意。
汉风先生还对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让这个社会的孩子能够更好的健康成长。汉风先生认为孩子不用管,全靠德行感。教育不能用语言完成,应该以身作则。
一个家长自己把鞋子乱扔乱放,还每次都让孩子摆放整齐,可能吗?说一亿次都没用。 家长从来不排队,他带大的孩子能不学他吗?他的孩子可能去排队吗?就算去了,也会不服气,凭啥我去做,你们都不呢?
一些家长在等直行绿灯的时候,让孩子下车去路对面的学校上课,孩子长大了还能指望他遵守交通规则吗?
家长去旅游的时候总是随地大小便,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还会叫孩子不许随地大小便给他丢人,孩子会做到吗?果断会跟家长一样不文明吧!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的演讲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升华人的品格操守。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主席温金海称赞汉风先生是“用生命演绎中华经典的楷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失落已久的传统士人的道统与风骨”。《华星名人》杂志评论汉风先生“人格高洁、学识渊博、思想深刻、语言幽默”,“内心充满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赤诚”,“他的每一次报告都引导人走向善良与高尚;他的每一次演讲对于听众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篇二】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培训。结束后,我受益匪浅。
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试问当今学者,真正称得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几人?
什么是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朝代变迁所传承下来的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其包罗之广,其内涵之博大精深,任何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望其项背。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坐在原地不动,一本通书读到老,总是在经验上打转转,还是贪婪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瑰宝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答案当然是后者。但是,纵观我们身边的同事们,是否真的行动起来了,还是被柴米油盐的琐事湮没了雄心,湮没了学习的欲望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而作为集中华传统之大成的文化,当是我们终生学之不尽的“教科书”。 一位真正好的教师,应该是一切从学生出发,让他的学生知道更多,教给学生的是方法,教给他的学生的是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能力。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也不仅仅是课堂的宣讲,而更多应该是引起学生课外阅读、讨论的兴趣。
而教师要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简单的,他本身必须具备传授的能力,而传授的能力,来源于他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好、钻研。不积硅步,不及千里。只有自己先充实自己,才能够在三尺讲台前,叱咤风云,为学生所爱戴,而不致误了自己,更误了人家子弟,抱恨终生!
因此,每一位教师,应该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从不同的途径习得更多的知识,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取知识的水分。从电视上看《国宝档案》,《台湾百科》,看各民族风情,了解《清明上河图》,了解明世宗的荒淫无度,
为后代所戒。从网络上遨游,看中华文物史话,看中国朝代演变的故事,看中国的名人名家。从书上学习,读唐诗宋词,看明清小说,读《三言》《二拍》,看传奇故事,在书海中让自己成长。只有这样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教出一群只会循规蹈矩的“呆子。”
作为一个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并且保持一个清醒、好学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良师,孩子们愿意与之谈心的益友。
【篇三】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
“师有百行,以德为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修养的民族,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和蔡元培,历代先贤教育家对师德修养都提出过非常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一生践行自己的主张,成为世人的楷模。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普通教师,我深知,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立业之根本,我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责无旁贷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修养的精华。
江泽民主席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所谓“经师”,即教学问,而“人师”则是教行为,教道德,教做人。历代伟大教育家无不是人师的楷模,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也试图让自己由经师转变为人师,但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融古汇今的过程,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的人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
一、恪尽“师责”。师责,就是教师的职责,它是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韩愈在《师说》一文开篇就概括点明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同的时代对于这一共识有着不同的诠释。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教育家主张教师要以“出世”的精神干一番“入世”的大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
求淡泊名利,不计个人进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投入的高尚品格。在今天,这个道理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一样需要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全新阐释他的意义:即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学习的能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并在任何变革和实践中不折不扣地履行这一神圣职责。
二、砥砺“师志”。师志就是教师的志向和理想。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少时家境贫寒,15岁方立志于学,此后,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此间,他无间断地努力学习,并学无常师,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收徒授业。先人如此,我亦当如此。我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砥砺师志,树立远大理想,把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师作为毕生的追求,以培育人才,弘扬先进文化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而奋斗。
三、积聚“师智”。师智,指教师的知识与智慧。“学而不厌,博学知新”是传统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不断积累知识是为师的先决条件。“学而不厌”则是他对师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近代蔡元培先生则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为师者刻苦钻研,勤奋不缀的必要性。不论时间怎样流逝,时代如何发展,传统师德修养中“师生互学共进步”的理论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时刻提醒后人“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它让我们明白“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教学中,教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取人之长,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陶冶“师情”。师情,是指教师的情感,教师具有丰富健康积极的向上的情感,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师德。教师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集中体现在“爱”字上。
(一)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为祖国为人民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二)爱教。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孕育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忠诚之情,滋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磊落胸怀,升华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三)爱生。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传统师德的重要内容。古代孔子提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思想,表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国家前途负责的强烈责任心。荀子发扬了孔子的思想,鼓励学生超过老师,提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思想。后人韩愈在《师说》中更是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主张,并要求教师做“伯乐”,善于“相马”,这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热爱和溺爱的尺度,掌握好严格与严厉的分寸。教师对学生应当是严中
有爱,严中有方,宽严相济,是学生对学生敬而爱之,敬而钦之,而非敬而远之,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对学生无限温情的真爱之心,爱学生的一切,爱一切的学生,才能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教育事业,才能孕育出人间最绚丽的师德之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每一名教师应当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力弘扬传统优秀师德修养,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共同铸造新时代师魂。
沙埂小学 谷海燕
2012- 3-7
【篇四】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伊春市第二中学 李占海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经成为人类主流文化的主要来源,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的核心所在。而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道德水平着实堪忧。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教师应注重传统文化素养的的培养,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较全较深地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把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道德观、价值观运用在语文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使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而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字】传统文化 学生道德 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能力
【正文】
一、 学生现状
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给我们留
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类主流文化的主要来源,而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的核心所在,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现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活跃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梦想追求、生活目标等也在随着国门的打开而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受此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着实堪忧: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现象一: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哪里还顾得上传统道德修养。
现象二: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孩子们坚持不长大,咄咄逼人的自由主义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现象三:学生们可能会完整地唱出周杰伦的《东风破》,但却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背诵《蜀道难》。《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
中学毕业,有些学生还停留在"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上,如何让他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现象四:“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那个古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没人会感激孔融。相反,公交车上戴着MP3耳机,兴高采烈地交谈,却无视老人的存在的青年人大有人在,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在青年一代中也就湮没了。【1】 现象固然堪忧,但并不是不可救药,相反就更加需要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传统的道德进行现代意义的注释, 强调现代社会中对个人, 家庭和社会的道德和责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传统道德的优点与长处,进而接受传统文化与道德,并受此影响,形成了好的有传统底蕴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道德风貌 。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 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与专业素养
有了如此堪忧的学生现状,就越发凸显出了语文教师在
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加强学生们的养成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师德水平,做到以德服学生,以行动带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熏陶与影响。不是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叫“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吗?教师只有自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素养达到了一定高度,才有可能去真正对学生有好的导向作用,一个传统素养薄弱,充满现代功利色彩的教师永远不是一个合格的教书育人者。
古人将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真正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应具备如下能力:
能力一:具有较为丰厚的传统道德底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真正继承者和传播者。前几年关于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有过热烈的争论,甚至有惊人之语云“语文教学,误尽苍生”,屎盆子一下子扣到了语文教师的头上,不仅如此,语文的教学的效果也是低效的,甚至更低效。这“低效”后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非常让人担忧的一个现实是——语文教师素质的下滑,尤其是道德素
质的下滑。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全面提升教师道德文化素质,必须从中国数千年优秀的传统道德中去寻找出路。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学术方向。坚定了学术方向,讲起课来才有深度。当然,我们不可能回到满口之乎者也的年代去,但在推崇仁义道德、诚实守信的今天,让教师全面接受掌握优秀传统道德,真正掌握传统道德中那些依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部分,诸如仁义礼智信、舍生取义、兼济天下等必备的素质。一位语文教师只有把这些吃透,理解透,真正将传统道德的优秀部分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深处,成为了自身道德素质必不可少的部分,他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才真正做到了“德高为师”, 才符合了“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的先决条件。
能力二、必须具备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文学素养。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一些学者指出: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丢失就是文化的丢失。【2】
【篇五】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考教师综合之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1.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2.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思想文化以及民俗节日。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一)原始社会
1.原始人群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①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②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二)农业社会
1.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一西周)
(1)夏朝
夏朝的建立
(2)商朝
①盘庚迁都
②甲骨文的出现
③武王伐纣
(3)西周
封邦建国
西周分封始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成王时大规模分封诸侯。
2.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始(东周一秦)
(1)春秋战国
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②商鞅变法
③“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秦
①秦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陈胜、吴广起义
3.封建制度的巩固到灭亡时期《汉一清》
(1)汉
①楚汉之争
②文景之治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张骞通西域
⑤汉匈和亲
⑥王莽改制
⑦官渡之战
⑨赤壁之战
(2)三国
(3)西晋
(4)东晋
(5)南北朝
(6)隋
①科举制
②开凿大运河
(7)唐
①贞观之治
从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代。
②玄奘西行
③武则天改唐为周
④文成公主入藏
⑤鉴真东渡
⑥开元盛世
在唐玄宗的治理下,社会政治比较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期,史称“开元盛世”。 ⑦安史之乱
⑧黄巢起义
(8)五代十国
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河南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9)宋
①杯酒释兵权
②澶渊之盟
③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即位后,锐意改革,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④靖康之变
(10)元
①元统一中国
②马可波罗游历中国
③红巾军起义
(11)明
①明成祖迁都
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正式迁至北京,改北京为京师,改应天府为南京,成为留城。 ②郑和下西洋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
⑤李自成起义
(12)清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①康乾盛世
②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③册封达赖喇嘛
④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使禁烟运动达到最高潮。
⑤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⑥太平天国运动
⑦英法火烧圆明园
⑧洋务运动
⑨戊戌变法
④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三)工业文明
1.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宣告清王朝专制统治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易名《新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4.中国共产党成立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7.红军长征
8.“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之后中国东北全部沦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9.“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史称“七七”事变,拉开了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四)现代文明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年一1956年)
(1)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抗美援朝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
(4)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文化大革命”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1)香港、澳门回归
(12)党的会议
①中共十二大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
②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
③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共十五大与邓小平理论
⑤中共十六大与“三个代表”理论
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与科学发展观
二、世界历史重要事件
(一)人类的起源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南方古猿阶段。
(2)能人阶段。
(3)直立人阶段。
(4)智人阶段。
(二)古代史
1.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3.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
4.《汉谟拉比法典》
5.特洛伊战争
6.梭伦改革
7.大流士改革
8.马拉松之战
9.古希腊哲学的诞生
10.伯罗奔尼撒战争
11.奥林匹亚赛会
12.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崩溃
13.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
14.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15.玛雅文明
16.拜占庭帝国的崩溃
(三)近现代史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圈地运动
4.启蒙运动
5.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6.第一次工业革命
7.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
1776年7月4日,由资产阶级民主派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正式发布,正式宣告了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789年1月,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同年4月,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职,组成联邦政府。
8.纽约股票交易所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0.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1.滑铁卢之战
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1815年6月18日,法军和英普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决战。由于种种原因,英普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拿破仑帝国覆灭。
12.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13.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是指1848–1849年主要发生在法国、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
14.欧洲神圣同盟的瓦解
15.《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6.沙俄争夺世界霸权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17.日本“明治维新”
18.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它的任务是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保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
19.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成立,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施行了许多重大措施,宣布公社委员会是取代旧政府的唯一政权,实行民主选举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民主制度;公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劳工的法令。这些措施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0.美西战争
21.苏伊士运河
22.第一次世界大战
23.俄国十月革命
24.巴黎和会
25.国际联盟
26.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7.罗斯福新政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新政”救治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先从整顿金融人手。
【篇六】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培育和谐发展新人
方城县城区第三小学 宋良俊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子孙后代对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接受与传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立足新时期教育特点,在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近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具有传统根基和现代视野,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障碍
虽然我国是具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古国,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在社会和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也逐步被边缘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许多让人担心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设计去传统化。当前,中小学教育对传统文化不予重视。首先,在体现国家教育意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传统文化较少涉及,缺乏整体的传统文化教育规划和具体的传统文化内容。其次,各种版本的教材体系对传统文化内容采用较少,也使教师和学生失去了传统文化教与学的依据。再次,各学科教学目标中,也没有把传统文化素养作为一项学生必须具备的培养目标予以明确。二是传统文化氛围缺失。一方面,现代文明发展突飞猛进,民众生活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优越性,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愈发式微。另一方面,家长基本不支持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众多家长认为传统文化隶属文科知识范畴,不符合经济时代理科应用性知识主导现实
世界的发展潮流,希望孩子学习钢琴、舞蹈、科技活动等应用性知识。三是缺乏传统文化学习基础。受社会、家庭影响,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接受系统、有意识的教育,绝大多数孩子对传统文化仅限于略知皮毛,甚至一概不知。四是难以提振学生学习兴趣。在课业负担较大的成长背景下,从小学到中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兴趣,认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书籍对他们没有必要价值。相当比重的学生不认同传统文化有学习的价值,对传统文化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心生反感,认为增加学习负担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设臵了很大的阻力。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必须突破障碍,努力解决上述问题。
二、多措并举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另一方面,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简单机械,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缺失和下滑。可以说,这些都要求我们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一是精选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贪多、贪深,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把传
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区域文化、民风民俗、民族科技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目标。二是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学校必须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首先,要打造环境文化。要对学校环境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每一棵花草,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长廊,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展示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使学生身处校园,时时处处感受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其次,要建设班级文化。把圣贤智慧、经典名著、璀璨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开辟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要铸造精神文化。致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班风、班歌,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诠释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三是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顾明远教授指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发掘、整理、倡导和传播民族精神,并不断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有益于增强学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
化采风活动,直接参与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再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经典诵读活动。古往今来,经典文化长久不衰,灿若星辰。经典诵读气势磅礴,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给学生带来各种感官的刺激,使其直观地、有兴趣地参与其中。四是落实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传统文化内涵,认同祖国优秀文化,并且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反映。要使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持续有序提升,必须与学生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其纳入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之中。首先,要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可以对小学阶段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中应当积累的诗文篇目、必须了解的历史范畴、适合小学生掌握的艺术门类、大力弘扬的美德习惯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展望,进行内容和数量的规定,如诗文积累,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吟诵篇目不少于50首(篇),整个小学阶段要达到300首(篇)。其次,要采取多种评价方法。要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形式,切实发挥评价激励、导向、促进发展的功效。再次,要将传统文化素养评价常态化。把学生的传统文化评价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素养是自身发展的重要方面,促进学生自觉掌握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积极稳妥地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加以重视和改进。但同时,开展文化传统教育也必须稳妥推进。结合实际,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做到学科教学渗透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
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开设《走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要组织教师团队,结合地域实际编写校本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确定每周两课时以上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通过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民族舞蹈等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做到学校集体教育与家庭日常教育相结合。要依托家长学校,首先对学生家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使广大家长普遍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的重要意义,使其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充分利用节假日等有效途径,配合好学校共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落实到家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三是做到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大好,但其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其间的诸多内容和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今天这个时代,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使今天的孩子切实汲取传统的营养,不受传统封建文化的毒害。也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教育才会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校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与尊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丰富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使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浓郁的人为氛围,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和教师一定要通过认认真真地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传统文化,让幸福人生从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中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