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植树的牧羊人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
主备人:赵洋洋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o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o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o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o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o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植树的牧羊人阅读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补充资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 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杨晓林)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你学了本文后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最让我感动的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布置作业:
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让·乔诺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o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o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o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o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o乔诺街。
【篇二】植树的牧羊人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 期末练习测试
七下语文《植树的牧羊人》阅读练习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眼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植树的牧羊人阅读
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到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是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他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个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走。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
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分)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分)
3、“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3分)植树的牧羊人阅读
4、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4分)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
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赏析: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
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 修辞手法的角
度赏析)
赏析:
5、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参考答案:
1、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
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
积极乐观的品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2、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
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
树所创造的奇迹。
3、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
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4、(1)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
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5、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篇三】植树的牧羊人阅读
2016年新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o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o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o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o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o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植树的牧羊人阅读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补充资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
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杨晓林)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你学了本文后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最让我感动的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布置作业:
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篇四】植树的牧羊人阅读
14 植树的牧羊人 – 答案
众望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姓名: 班级: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6.11 主备人:李成华 审核
【课时安排】3课时(总第46——48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o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o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o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o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o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
2、解释下列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时间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2、本文是以第几人称来写的?故事主人的是谁?“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一人称。牧羊人。“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牧羊人故事的见证人。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第四课时
【巩固提升】
完成练习册第45页“字音字形”“词语积累”,第46页“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4小题。
【篇五】植树的牧羊人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