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节日作文 zuowen 1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授课老师:王燕勋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绮户(qĭ)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篇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一、目标阐述

1.知识和能力

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习,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

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

1.优美独特的语言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大胆的想象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飘逸的词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4.旷达的情怀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

教师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

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

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习中不断成长。

(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

孙宇

【篇三】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第一课时)授课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以及“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2、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2、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味法3.合作探讨。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以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月”的诗歌?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1、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2、字词检测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yŭ)朱阁(gé)

绮户(qǐ)婵娟(chánjuān)不胜寒(shēng)

三、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

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

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具体指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这首词的缘由体现在哪些句子上?(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写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

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2、配乐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来。

分小组各读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这首词,然后讨论疏通这首词的大意。5分钟后检测各小组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检测一下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把酒问青天:端着又恐琼楼玉宇:担心

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低绮户:雕花的窗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3、共读课文,赏析诗词

①诗的上阙主要写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几时问不知欲又恐不胜何似

师:怎样通过你的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力求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问题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教“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②阅读下阙,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问什么无眠?学生齐读

夜已深了,失意与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结合背景)

师:这几句又应该怎样读?注意揣摩?小组竞争的形式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到感悟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3、通过诵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你的声音和语调表现出来

4、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教师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全班同学把对这整词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点评指导朗诵:段与段之间要有停顿。月亮慢慢的移动照到无眠的人,离愁别恨的怨恨之情喷薄而出,接着是对人生的感悟,自慰,最后退一步转成一种平和的心态。感情的变化要读出来。

6、展现个人风采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想象自己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在中秋团员的夜晚,喝的大醉,思潮翻滚,把酒问月,吟诵了这首词,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老师为大家配上音乐,如果同学们能加点手势动作表演一下会更好,哪位同学上台试一试?

7、师:结合板书小结这首词。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致和旷达的胸襟。

四、探究拓展

在中国古诗词中,月是常见的意象,那么“月”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含有什么不同的额情感呢?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见月》)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等。

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李白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

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听音乐

学生复习回忆、积累“月亮”的相关名句

学生听讲、批注

学生自由诵读、质疑、介绍本词背景

学生学生听配乐范读泛读,标注,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斜杠在书上表现出来。

学生齐读

分小组各读,合作交流

学生找关键词

学生品读学生点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小组竞争读

学生各读、注意揣摩语音语调的变化

学生讨论

全班齐读

学生表演诵读

学生思考、笔记

拿一部分背景知识放在课文中讲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小序能解决整个诗词的框架内容知识

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是各地方言版,特别是四川话版,有入声字,可以读出平仄

问题的探讨涉及到背景知识,学生无法理解贬官和离开亲人是多么另当时的中国文人痛苦的事情,这里需要进行专门设立情境的类比介绍

学生在诵读表演的时候,鼓励加上动作,甚至是道具,不求最标准的普通话,但求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分类总结,便于学生坐大。

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这首词的名家新唱

3、将本词改写成文章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教学感悟

古诗词离不开反复的朗诵,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最好的诗词老师。

杨芳

【篇四】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李红梅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

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启发式教学。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钥匙。 ④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⑤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法具体如下:

① 朗读法——积极读书。

②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我们诉说什么。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熟读成诵。

3.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词的有关知识: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

(指名读词的有关知识。)

2、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里读得不准确。如果准确。教师说: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 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把握得怎么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3、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齐读,力争做到以上两点。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为红体,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

4、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

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离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文本解读

读诗还讲究有情有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意境之后。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中秋词。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指名读自学提纲中问题。学生思考。)

反馈:

小序交代了什么?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知人论世)政治失意 怀念弟弟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

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

2. 上下阙主要写什么?各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 失意矛盾

兼 乐观旷达

怀人 离愁别恨

穿插问题:

(1)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

——苏轼。

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

“天上”“人间”各指什么?

朝廷 地方

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师: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他怕什么? “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

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殿试时,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评为翰林学士,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密州

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1062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1074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密州,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妻子去世

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五、主题探讨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欣赏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情绪高涨 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沉思 矛盾 忧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遗憾 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彻大悟 乐观旷达

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六、背诵全词。

这么优秀的一首中秋词,我们一定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积累,下面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优秀的中秋词作。

七、当堂检测(20分)

1.苏轼, 朝文学家。(1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宫阙 琼楼 转朱阁 低绮户 婵娟

3.按原文填空(4分)

1)我欲乘风归去, , 。

2) ,何似在人间。

3)不应有恨, ?

4.理解性填空(10分)

1)“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 _ __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2)苏轼与弟弟天各一方,中秋时节,难以团圆。于是他在《水调歌头》中,借一轮圆月表达了作为兄长的一份美好祝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篇五】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者:王晓峰

邮箱:163ad.m@163.com

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PPT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唤起体验

(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 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添置什么样的情愫呢?

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

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

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与作者情况(出示相关课件)。

二、朗读体会

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要求:

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有情有味地读。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谈谈感受:自由读后,引导学生从苏轼的角度谈谈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教师给予评价。

丙辰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三、品味探究

1、解读小序,明确“中秋”“达旦”“大醉”“子由”词语的意思。 问题: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播放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的在百家讲坛的解说视频,帮助理解。 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怀念弟弟子由。

2、自读词文,思考讨论

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词文内容,已完成对词内容的理解。

3、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4、师生共同完成对词文重点语句的理解。

(1)读词的上阕: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播放康震教授的解说视频,辅助理解。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读词的下阕:

①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提示: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

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②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引发: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通过下列句式说出你的看法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明确: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5、明确:上阕:望月-思归 下阕:责月-怀人

四、拓展总结

1、加深理解。

【篇六】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冯国臣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 学 过 程 :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

现代还有一些歌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幻灯片)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1)简介作者

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思念亲人)。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

(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4) 请一同学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

(5) 下面请同学们听我来读一下(教师配乐范读),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明确:

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

(3)学生齐读全文(配以音乐)

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师导:

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哪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些问题: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生齐读)

三、能力迁移

1、师导: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明确:

语段一中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明确:

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华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明确:

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2、师导: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当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自己创设情境,用上这首词里的词句,其它的当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并准备作简短的交流。<让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下笔>

①学生交流

②时间允许的话,提供参考情境:

a:又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没错,特别是对那些海外游子们,能够回来与家人团聚,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或许是一种奢求,也是一种幸福,而每一个中秋节,她都独自一个人过,望着那皎洁的圆月,她脸上总会浮现出几丝伤感,她想家了,想亲人了,想

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学业有成时,她才有勇气回国,因为她要报效祖国,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头苦恼,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没与亲人见面了,她终于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对着那轮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想故乡,想爸妈,想朋友,明月啊,请肥我五年来的思念带给我的祖国,带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她此时此刻的感叹。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我却想把这句话送给去年跟“非典”作斗争的医务人员,他们的行为使我为之一振,他们多么高尚啊!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守护神,让我们为他们祝福、祈祷,感谢他们击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与我最好的朋友已分开了三年,然而,今天,我惊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当作世间无价之宝,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开,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信里只有王勃的一句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里,凉风徐徐,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熟睡,只有一轮皎洁的月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哦,十五的月亮快来临,一刹那,一个念头如流星般从我的脑子里闪过,我提起笔,在回信上也写了苏轼的一句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窗外仍然万籁寂静。

d:倚在窗前,望着此时的圆月,皎洁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美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样努力,它也是难以两全的。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都是一首永恒的乐曲,散发着它的独特的魅力。悲,是对心灵的磨练;欢,是在无聊与紧张中得到的慰藉;离,是让我们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让我们感受团聚时的激励动万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虽然说,我们没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与浪漫,但我们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

f:我终于尝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滋味。“干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乡明”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丝织的衣服。让人看上去朦朦胧胧的,而此时的我却无心欣喜这美景。脑子里时常想起与好友离别的情景。“当我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机场时,而你却回过一个洒脱的微笑说:“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时,好不容易抑制的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下来”。我回过神来,望着那圆月,轻声吟诵起来:“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我还是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对着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课小结: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让我们再一次倾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领略关于本课的几幅画面,来结束今天的课吧!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2.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背诵这首词 。

板书设计:

天 上

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

高处不胜寒

人间 人间

郁闷 惆怅 释怀 超脱

赏月————怨月————释怀—————祝愿

【篇七】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

一、教学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

水调歌头是高中语文复习诗词部分中的“重头戏”,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怀念亲人所做,其中包括月下饮酒和对月思人为主要内容,情景交融,表现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初中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诗人遭受逆境却并没有放弃灰心,而是抱以美好心愿和祝福,感悟诗人逆境中的豁达乐观的胸怀,确定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学习苏轼文学常识,重点词句的掌握。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诗词的能力,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感悟苏轼逆境中豁达乐观的胸怀。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常用表达技巧。

4.教学方法:诵读法

5.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的?(学生各抒己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总结:月亮是表达思念之情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二)情境渲染

播放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歌曲,让学生进入月色的情境中。

(三)初步感知诗词:

1.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2.介绍背景

(1)思乡: 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2)思人: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3)仕途坎坷: 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3.新知

水调歌头——词牌名。作用是规定每句中的字数和平仄相等。

序的信息——时间、目的。

(四)正音,读准字音

宫阙(què) .

乘风(chéng) .

琼楼(qíong) .

不胜寒(shēng) .

绮户(qǐ) .

婵娟(chán juān) ..

丙辰(bǐng chén)

(五)检查预习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 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里读得不准确。如果准确。教师说: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 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把握得怎么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

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3、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 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齐读,力争做到以上两点。

听录音,模仿朗读。

注意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

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为红体,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

4、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

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

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

我想驾着长风

回到天上去,

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

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

翩翩起舞吧,

那清朗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此情此景,

哪里比得上人世间

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月儿不

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

月亮

也有阴晴圆缺,

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

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

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离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六)分析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

达旦:直到天亮。兼怀:并表示怀念。子由:弟弟苏辙。

(2)指导翻译。

丙辰中秋节的晚上,很高兴地喝酒,一直喝到天亮,喝得大醉,写了《水调歌头》这首词,同时用来怀念弟弟子由。

(3)作用: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中秋咏月兼怀亲人(子由)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几时:什么时候。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何年:那一年。

乘:驾。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不住。

弄:玩弄,欣赏。

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2)指导翻译。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无眠:没有入睡的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应该。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这些事,指人的“欢”与“合”和月的“晴”与“圆”。

全:圆全,圆满。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婵娟:月亮。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2)指导翻译。

下阕: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

来难得圆满。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七)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1.分析上阙

(1)词人在月夜做什么?(月下喝酒、拷问青天、月下起舞。幻灯片总结:月下饮酒)

(2)词人觉得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词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朗读词前的小序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回答)

(幻灯片:人间好。“高处不胜寒。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3)词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幻想超脱尘世到喜爱人间生活的变化。

2、分析下阙

(1)词中哪一句话是在写景?(幻灯片:第一句既写月又写月下离人)

(2)哪一句侧重说理?(幻灯片:“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两者都是自然常理,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3)哪一句是由己及人对所有天下人美好的祝福?(幻灯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以上这些词句你感悟到词人怎样的胸襟和情怀?(幻灯片: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5)词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由感伤离别到为对离人的祝福的变化。

(八)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1、上阙主要是写景还是抒情?那么下阙呢?可见上下阙的联系是什么?

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所以词人是在景物中抒发情感。这也是本词的写作特点。(幻灯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既然整首词既写到实景又写到虚景,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幻灯片:虚实结合) 而词人的虚景描写,也正是词人发挥了想像。(幻灯片:想像)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句写出了月光的转移。是动静结合的写法。(幻灯片:动静结合)

(九)归纳总结

情景交融

上阙:月下饮酒(写景)

虚实结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旷达的胸怀

想像

乐观的情致

动静结合

下阙:对月怀人(抒情)

(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十)作业布置:

1.以“但愿跨时空,千里寄苏轼”为题,谈谈学过本词后的感受和收获,200字左右。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篇八】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李红梅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已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

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启发式教学。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钥匙。 ④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⑤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法具体如下:

① 朗读法——积极读书。

②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我们诉说什么。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熟读成诵。

3.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词的有关知识: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

(指名读词的有关知识。)

2、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里读得不准确。如果准确。教师说: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 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把握得怎么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3、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齐读,力争做到以上两点。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为红体,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

4、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

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离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文本解读

读诗还讲究有情有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意境之后。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中秋词。

(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指名读自学提纲中问题。学生思考。)

反馈:

小序交代了什么?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知人论世)政治失意 怀念弟弟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

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

2. 上下阙主要写什么?各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 失意矛盾

兼 乐观旷达

怀人 离愁别恨

穿插问题:

(1)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

——苏轼。

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

“天上”“人间”各指什么?

朝廷 地方

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师: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他怕什么? “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

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殿试时,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评为翰林学士,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密州

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1062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1074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密州,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妻子去世

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五、主题探讨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欣赏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情绪高涨 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沉思 矛盾 忧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遗憾 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彻大悟 乐观旷达

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六、背诵全词。

这么优秀的一首中秋词,我们一定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积累,下面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优秀的中秋词作。

七、当堂检测(20分)

1.苏轼, 朝文学家。(1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宫阙 琼楼 转朱阁 低绮户 婵娟

3.按原文填空(4分)

1)我欲乘风归去, , 。

2) ,何似在人间。

3)不应有恨, ?

4.理解性填空(10分)

1)“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 _ __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2)苏轼与弟弟天各一方,中秋时节,难以团圆。于是他在《水调歌头》中,借一轮圆月表达了作为兄长的一份美好祝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

【篇九】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案水调歌头·苏轼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通过诵读读准字音。

3.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导学生热爱我国悠久辉煌的文化。 教学重点:

1.读懂、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放王菲的《 但愿人长久》歌曲

问:同学们,这首歌曲美吗?

明确:美

问:这么美的一首歌,听完之后,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那两句呢?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正是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作为千古传颂的名句,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共同走进这千古名句的出处,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板书:题目,作者}

二,基础检查

生字词的读音及写法{ppt出示,教师在黑板右边板书,并让学生一个词读两遍}

宫阙que qiong琼楼玉宇 朱阁ge qi绮户 婵娟chanjuan

问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

明确:(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

作者介绍: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请一位同学回答他记忆中的苏轼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写此词之时,他仕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

1、师:现在全班把课文朗读一遍

从大家的读声中,老师可以肯定,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还是很棒的,不过美中不足的一点瑕疵,就是缺乏一些感情色彩,下面,请大家听范读,听得过程中注意读音与停顿 ,并揣摩作者写这首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好,范读听完了,大家说说,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好,那么我们读的过程中,也要读出诗人的旷达与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下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老师和大家来做评委,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呢?

【读完请学生点评,教师总评】

请大家再次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出诗人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从大家的读声中,老师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是否注意到词的全篇包括序在内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三个,序,上阕,下阕

好,请大家集体把词的小序朗读一遍

很好,从这首的词的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好,那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小序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小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 那么,我们看,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作品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正式走进词的内容,请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词的上阕

词以把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请大家结合课后注视,“几时”的意思是“何时”“把酒”的意思是“拿着酒”,我们要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呢?

明确:皎洁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这两句话,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这样写,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苦闷(板书苦闷)

我们接下来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什么情感

明确:(向往之情)

这份向往让作者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结合注释,“青楼玉宇”指“月

中宫阙”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这句话可以看作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矛盾心理(板书矛盾心理)

对,一个“欲”,“恐”字说明作者既想去又不想去,“归”字怎么理解呢? 明确:天上。

我们联系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到底要去哪里的?

明确:朝廷,官场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明确:“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寒冷,指的是什么的?明确:(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我们看一下上阙的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 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上阕我们学习完了,同学们,根据上阕,请用一个词概括上阕的内容

明确:望月(板书)

下面我们进行词的下阕,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下阕,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大家读的很棒,

我们接着看词的下阕,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结合课后注释,“转朱阁”指月光从朱红楼阁的一面照到另一面”“低”指“月光渐低”“绮户”指“可有纹饰的门窗”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的?

明确:承上启下

“转朱阁,低绮户” 是呈上,“照无眠”是启下

为什么无眠?

明确:想念弟弟,不得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这是什么语气?

明确:(责备,埋怨)

我们现在来看下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作者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豁达)

全班一起齐读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体味到了什么?

明确:对他人的祝愿。 (板书:祝愿)

婵娟是什么意思?

明确:(原指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师: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词的下阕我们也讲完了,请大家联系下阕内容,同样用一个词来概括下阕的内容 明确:怀人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刚才我们细细品味了一下词的意境,现在来纵观一下全词,

1.词中上阕写景,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板书)实: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

虚:宫阙(琼楼玉宇)

2. 词的下阕抒情,又写了那些呢?

(板书)朱阁,绮户,祝愿

2.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好,到现在为止,我们词的内容就讲完了,下面请大家顺着老师的板书试着背诵课文

五:板书:

上阕(写景)

实:明月,酒,青天 虚:宫阙,琼楼玉宇

“我”,风

下阕(抒情)

朱阁,绮户,祝愿

苦闷·····向往·····矛盾·····祝愿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