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春联趣话 春联趣话阅读

节日作文 zuowen 1浏览

【 – 节日作文】

春联趣话(一)

新春联趣话

“过年啦,过年啦!”我高兴的在家里跑着喊着。“来,过来,我们要贴春联了。”爸爸冲我说着。贴着春联,在不知不觉中就对春联产生了兴趣。走在街上,我注意到了各家各户的春联各不相同,不信?那就来瞧一瞧!

你看那普通人家的门上贴着: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这象征着希望来年能够顺顺当当,平平安安。你看这春联里蕴含着多少丰厚的寓意啊,它代表着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期盼。再看那公司大门上贴的春联:开发财源为民致富 唯才是举替国进贤。这是这家公司想要为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蕴含着公司想要发扬壮大的雄心壮志。在春晚舞台上也有不少好春联:上联:天和 地和 人和 和融华夏 下联:歌美 舞美 花美 美在今宵 横批:新春大吉。你看,连春晚都想让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和和美美,我们当然要快快乐乐的生活啊!

除夕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看着春晚,不知不觉就来了兴趣接起了春联,我先出了一个我自编的上联: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我说完后,爸爸妈妈先是一愣,接着就哈哈大笑了起来,经过一番思考后,妈妈接起了下联: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我一听,就捧腹大笑起来,在看看妈妈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笑得更欢了。在我的一阵爆笑声中,爸爸来了个横批:就是要过!这回我就笑得在地上打滚了,这可我第一次发现我爸妈这么有才啊。接着爸爸就有出了一个上联:麻将扑克金花,输完之后回家;听了爸爸的上联,我立即想到我们所学

到的古诗词,可以用来当下联: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妈妈听后饶有意味的说:“说的还挺形象,不过就是有点惨而已,唉!”“对,横批就是‘惨啊’”我飞快的说到。“O(∩_∩)O哈哈~O(∩_∩)O哈哈~”只听一阵爽朗的笑声,我们在欢乐中迎来了崭新的2012!

新年新气象,新春新春联。新的一年我盼望我们这些将要中考的学生“八门功课皆优秀,个个中考有题名!”

春联趣话(二)

对联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 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为何叫“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

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

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最早的一副对联

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最长的对联

1.号称[古今第一长联](180字)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

春联趣话(三)

对联趣话

某日在某君所,语及对联,主人大言曰:“属对之功,汝去余远矣,可速校量!”乃大呼邀一座客命题。客曰:“余名李爱军,所对有此名可也。”余即时服拙,主人掣笔索纸,扬手动作,欲炫如响之应,然久酿于腹,徒雷鸣电耀而不雨。余曰:“君若不吐珠玑,则余先领教矣。”即假其笔而书曰:“礼爱君,君爱礼,君礼相爱;人非汝,汝非人,人汝偕非。”刺簠簋不饰也。主人已失雊然,又大贬余作之庸卑,欲收效于积薪,然竟未能卒其章,遂使余独鴂鸣于席也。

春联趣话(四)

株洲航电枢纽大桥附近的观音岩,岩洞可容上百人,湖南武侠兰仙果曾写下:洞口开自哪年?吞不尽潇湘奇气;腹内藏些何物?怕莫是古今牢骚。让人畅气回肠,多有豪气,多么洒落。还有王岂运的:舟楫渺然,怀古共随颠米拜;经过偶尔,寻幽如到浣花居。其联语很多,兴趣使然,很是欣慰。

联花妙语,生活中很多,它平添了乐趣。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求灶神爷保佑的联句:上天言好事,下地降祯祥。理发店的妙对:虽然毫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酒店联: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油店联:本脂肪之液体,为斥卤所生成。岳阳楼上一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古人心。疗养民居联: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莫妙小柴胡。

对联就是“对对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蔡东藩在《联对作法》云:“对联一门,谐偶文之变体也。谐偶文始于诗赋。古人之作诗赋也,只以声韵为主,未尝专尚对仗。至唐以律诗律赋取士,于是谐偶兴焉。骊表骈紫,判白妃红,文字之中,含有一种美术,未始不足观者。厥后或拟诗一联,贴于门楹,称为楹贴,亦号楹联。”

对联起源于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挂于门两边,以为辟邪,民间始流行。《唐才子传》载:(贾岛)逗留长安,苦吟不辍,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下联,杳不可得,忽对上:秋风吹渭水。这可能就是比较早的对联了。

朱元璋金陵建都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他还微行出观。据说,在一条偏僻小巷,有一家门上未挂,一问得知是阉猪的,外出才回,并亲笔给其题联:双手劈开生死地;一刀割断是非根。过了几天,巡查这家门首,见对联未挂出,很是生气;后听说这是太祖御笔,将其悬挂中堂,烧香礼拜,这才转怒为喜,并赐这家30两纹银。由于朱元璋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形成了一种习俗。

讲对联: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且实对实,虚对虚。明人解缙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分析对联特征:一是词类相对,如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方位词对方位词。二是结构相应,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主语是偏正结构,下联主语也是偏正结构。三是讲究平仄协调,联内交替,上下联平仄相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久习联语能开智开慧。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儿时骑在父亲头上去上学,一日答塾师的戏词所作:子将父作马,父望子成龙。解缙读私塾时,一日于座上玩鸟,猛见先生进来,连忙藏于袖中,由此引起联语:小子暗藏春色,大人明察秋毫。明天顺年间进士李东阳儿时,有一天与一群小孩玩放风筝,结果风筝断线,掉进了某员外花园里,李东阳翻墙进去,员外出联题才肯取:童子六七人,独汝狡。李东阳便答道:员外二千石,惟公"",并想说你还风筝,就用“廉”,不还就用“贪”,就用缺字联戏弄了一下员外。

而今婚嫁多用喜联,常常贴得满房都是,以带来热烈和喜庆,如“邀得空中比翼鸟,来看枝上并头莲”对得很好。有则《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在新婚之夜要夫婿秦少游答得三个问题,才准进入洞房。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一联让少游捉对:闭门推出窗前月。少游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于是两人花好月圆,佳偶天成。

郑板桥有些名言“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这个“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人,给后人提供了好的名联。有一天他游镇江金山寺,和尚陪游,口中递进地请坐敬茶,他形象地作为对联,那就是: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读来很轻松,有嘲讽的味道。还有一县令,曾自题联于署外大门:爱民若子;执法如山。百姓恨他口中仁义道德,行的男盗女娼,就在后面加了话: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联意大转。

有一个教书先生喜欢饮酒,但常常发酒疯。一天,先生偶出一字给学生对:雨;学生对曰:风(意疯)。又曰:催花雨;又对曰:撒酒风。又曰:园中阵阵催花雨;又对曰:席上常常撒酒风。先生说:对虽对得好,只不该说我先生的短处。学生说:若再不改过,我就是先生的先生了。联中字数由一而三而七,直推进到先生自感有愧,无从再对下去。

有则岐义联的故事,从前,有个财主对教书先生十分刻薄,只管饭,不给钱,因此无人去他家设馆。一天,有个秀才却主动登门,财主重申他的条件,二人立约如下: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财主理解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所以,他每餐只给秀才一碟青菜、几片豆腐。而秀才断句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所以,他对财主的亏待,理直气壮地提出抗议。后来闹到官

府,秀才得到县官支持,财主终于被治住了。

有则飞白成联故事,清末有一次科举考试,出了《昧昧我思之》的题目,取自《尚书·泰誓》:昧昧而思者,深潜而静思也。“昧昧”就是想念深切的意思。有位考生粗枝大叶,把题目抄为:妹妹我思之。并据此大作文章,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主考官看后,哑然失笑,并提笔批道:哥哥你错矣。两句话刚好成对,戏谑中达到嘲讽之目的。

相传乾隆登基不久,曾到京郊微服私访。某日,偶见一门上写有:家有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横批:寡人在此。乾隆初见联语,颇觉奇怪,横批竟敢称孤道寡,便发起怒来。忙叫从人问个究竟,谁知屋内走出一老妇人,她解释说,人称女儿是千金,我生了十个女儿,就是家有万金,这万金已不是财,她们出阁我还得赔嫁,“富”从何来?女婿又叫半子,我十个女婿等于五子,但女婿并非亲生,这不是“膝下无儿”?我丈夫死了,自己孤身寡居在这个地方,不是“寡人在此”?乾隆听了,深觉有趣,于是称赞而去。这个反对联让人拍案叫绝。

写景的对联较多,还很有意境。长沙天心阁用连珠联: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流洲不流。阁连对鸽,反映了鸽飞阁未飞意境;洲连对舟,表达了舟流洲不流的状况。湖南望城黑糜峰的对联同样如此:黑糜峰,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沙路,路边栖鹭,露降鹭寒路亦寒。明代吴中唐伯虎与无锡一理发师题拆词联: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联首用名词,联后用动词,为两个地名增加意境。还有一对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浙江新昌县郊南明山有个大佛寺,亦称天然居,有一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全句逐字反读而成,形成了回文的杰作。

读书时老师讲过读音不同的转类对联,就是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字可读zhāo,作名词“早晨”解,还可读cháo,可作动词“朝拜或涨潮”解。长字可读cháng,作形容词为“两端距离大”或作副词为“经常”,还可读zhǎng,作动词意为“增加”。由于读音和词性的变化,这副对联就有十六种意思。其一种是海水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落,或海水朝朝朝(潮),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常常)长,长(常)长长(常)消,或浮云长长(常常)长,长(常)长长长(常常)消。不少人要研究很长时间,才探得出其滋味。

有则串组对联,合起来情趣十足。帝女合欢,水仙含笑;牵牛迎辇,翠雀凌霄。这是许宾衢于某年七夕在广州所撰,分别为帝女等八个花名连接而成。白头

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这副对联就由18位中药材名连接而成,连得很是恰当。

有个缺如的对联。北宋吕蒙正三任宰相,以敢于直言著称,但早年生活十分贫困。有年除夕,见家中空无一物,一气之下,便写了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

九。横批只有;南北”二字,读起来,就是;缺衣(一)少食(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春联趣话 春联趣话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