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这是一堂 的课(一)
什么是一堂好课?
王晓春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3.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
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 “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老师不能教学生一生一世,但愿所教的知识对学生一生一世都有用。 ——寄语 提高教学质量主阵地在课堂,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平等(平等的首席)的参与者,教学中居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主体。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1、教师应更关注学生态度的生发,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认知目标。
2、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而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完整的教案。
3、教师把教科书当作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资料,而不是视教科书为金科玉侓,教师不只是“吃透”教材,准确无误的宣讲教材。
4、 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生成的。
5、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上,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地身份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
6、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而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热望、欣赏与赞叹。
7、 教师应把眼光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对所有学生都充满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教学的成功不仅仅是预定目标的达成,问题的解决,而还是新目标的生成与新问题的产生,师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9、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取得了预料之外的效果。
10、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师生生命的乐曲,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师生都能体味到生活的浓浓气息。
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样的课才是好的课,才是教师应当努力为之践行的课。你是否有所同感?
一堂好课的标准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作为一个新老师,我的观点也许有些片面,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作为一个老师你如果有一杯水,在一堂课上你能给学生一杯水,那这节课比较成功,你是一个不错的老师;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却能让学生拥有一桶水,那你的这堂课非常成功,你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如果你有一杯水,而你只能给学生一滴水,那只能说你的这堂课很失败,现在的学校不需要你这样的老师。
我认为一堂好课,是老师和学生合作的结果,少了哪一方的努力,都不能称的上一堂好课。今天我作为老师谈谈对一堂好课的理解。
第一,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在讲课之前老师一定要将你应该拥有的那杯水准备的很满很满。这杯水应该包括什么,就我个人观点看首先教材内容分析准确,重难点清晰,目标明确,知道这节课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明白什么道理。其次对学生的知识现状了如指掌,知道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地方欠缺,哪些地方已经掌握的比较好可以简略的讲解。
第二,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注意与学生合作,教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位置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有一种这样的感觉:知识是我自己努力找到的,让知识成为他们努力过程的一部分。这也是我对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浅显的理解。
第三,课后的处理,了解这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从中发现这节课的缺憾与不足、长处与亮点,作为下一节课的授课经验,我觉得这是很必要的。 什么事情往往都是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语。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不图表面的热闹;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丰实的课就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平实的课就是课堂的实实在在,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课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不能用标准去衡量,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而非什么标准,而是体现一些基本元素,这些包括:和谐、生成、发展、创新、反思、个性等等。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一——和谐:是指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人为本。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二——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原有基础的认知水平(最近发展区)预设后,通过在课堂教学生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三——发展:一堂好课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发展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而是体现在一系列课上,一堂课只是其中的一个点。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四——创新:一堂好课不是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五——反思:一堂好课关注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关注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反思。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不是靠“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而是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思认识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别人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引用)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六——个性:一堂好课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个性,而且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任何人不可能成为别人,他(她)只能成为他(她)自己!在一堂好课上,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征服学生,同时要去塑造有个性的学生。 一堂好课的元素还有很多,但不管怎样,我想“好课”是无止境的,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且对于不同时期的老师其元素的内涵也应该是不同的。
这是一堂 的课(二)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讲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相信,许多老师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触:传统的好课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的改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投入课改的浪潮时,我们面临的是更多的挑战,我们需要勤奋钻研、刻苦学习、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也许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促进我们不断强化自己,练好内功,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呢?我的理解是:
(1) 有目标。一节课中,必须要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认知目标与养成教育目标,内容开放,容量恰当,体现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清楚这一节课中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不能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起什么说什么,想到哪儿讲到哪儿。
(2) 有收获。一节课下来,学生应该都是有收获的。收获可多可少,因人而异,或是学习到了知识,或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是拓展了思维,或是得到能力的提高,或是培养了良好习惯,或是获得情感的熏陶……但如果没有收获或者只是极少数学生有收获,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一节好的课。
(3)有快乐。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实现了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学习主动积极,课堂活跃,教师有激情,有策略,教有所成;学生有兴趣,活跃思维,大胆置疑,求新求异,学得认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整个课堂是轻松的,充满快乐的。
(4)真实的。一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上课不是演戏,不能为了他人的喜好,而花费时间与精力,拿学生来做演员,演的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内容,甚至连问题的答案都提前进行了渗透,而没有新的内容生成。做为老师,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上课,不是为听课的人上课。所以说,好课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
(5) 有亮点。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但一节好课应该是有亮点的,或是词句训练扎实,或是朗读指导到位,或是情感体验深刻……
(6)有特色。 “好课”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课,应该是因“校”制宜的课,应该是因“班”制宜的课,应该是因“人”制宜的课。也就是说,“好课”还应该是彰显师生和学校、班级的个性和优势的课,应该是“特色课”。有特色的课应该说都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四者科学而有机地融合和统一的“好课”。
在不断地探讨实践中,我知道我所理解的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好课也许不必面面俱到,也许会有瑕疵,但是我想只要做到“真实”、“收获”、“快乐”就是一节好课。只要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涌现出更多的好课而喝彩吧!
评价“一节好课”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觉得要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学生喜欢的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人文性体现较强。教学个性凸现鲜明。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精神。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要看
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从教师的角度要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实行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换而言之“一节好课”,必须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再者,教师还能够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文本知识、师生互动成果等进行有机的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而不必面面俱到。
阅读案例我认为确实是一节“失败”的好课,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呢?我的理解是:
(1) 有目标。教师必须清楚这一节课中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不能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起什么说什么,想到哪儿讲到哪儿。
(2)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或者只是极少数学生有收获,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一节好的课。
(3)真实的。做为老师,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上课,不是为听课的人上课。所以说,好课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
(4)有亮点。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但一节好课应该是有亮点的,或是词句训练扎实,或是朗读指导到位,或是情感体验深刻……
换而言之“一节好课”,必须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再者,教师还能够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文本知识、师生互动成果等进行有机的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而不必面面俱到。
评价“一节好课”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觉得要称得上是“一节好课”,我个人认为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从教师的角度要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实行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下面是我个人认为评价好课的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勉:
(1) 有目标。教师必须清楚这一节课中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不能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起什么说什么,想到哪儿讲到哪儿。
(2)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或者只是极少数学生有收获,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一节好的课。
(3)真实的。做为老师,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上课,不是为听课的人上课。所以说,好课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
(4)有亮点。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但一节好课应该是有亮点的,或是词句训练扎实,或是朗读指导到位,或是情感体验深刻……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讲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相信,许多老师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触:传统的好课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的改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投入课改的浪潮时,我们面临的是更多的挑战,我们需要勤奋钻研、刻苦学习、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也许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促进我们不断强化自己,练好内功,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堂 的课(三)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这是很多学者一直在追问的问题。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阅读案例《一堂“失败”的好课》,讨论以下问题:
1.你是否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如果同意,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为什么?
2.这堂课由你来上,你将如何设计?
3.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课的标准,与同伴分享一下你见过的好课。
失败?成功?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节“好课”呢?这是我们每个老师所追求和探索的课题。我认为那是不能单单抓着一把硬尺子去衡量的。
案例是一堂成功的好课,首先这堂课非常真实,他没有因为专家听课而改变自己的教学原则,没有因为听课而弄虚作假,“诚实”是罗老师获得专家认可的根本原因,也是教师保持师道尊严的可贵品质。既看到了学生的真实表现,又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罗老师能够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探究学习的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课改理念,这堂课也体现了实效二字,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可以看出来,这堂课老师讲解,引导学生做的很成功。
本节课失败在哪里呢?这堂课在最后环节测试题出现问题,导致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其实这里面包括了以下原因,由于这堂课是临时安排的,教师不是本专业的老师,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概括能力,有点重实验,轻导入;最终导致目标达不到。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