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清明节怀念母亲》
清明怀念母亲
“清明坟场似新年,游子万里归故园。插香立碑许人愿,鸣炮摧烛烧鬼钱。”
母亲离开我整整四十二年了。虽然母亲离开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懵懵懂懂不到十岁的孩子,但时间永远冲淡不了我对母亲的记忆和怀念。每年的清明前后,只要没有天大的事,我总是尽量赶回老家,到后山为母亲扫扫墓,陪母亲说会话。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亲被打成右派,家里兄弟姊妹多,重担全部压在母亲一人肩上。养儿养女,一日三餐,砍柴做饭,下地耕田,全靠母亲的一双手,这个家才得以维持。
1973年腊月的一天,母亲因操劳过度,病入膏肓,躺在床上的母亲拉着我和哥哥的手,叮嘱我们兄弟俩:“孩子,今后你两兄弟要靠自己养活自己了,要记住对人如对己,吃亏是福,我不指望你俩有多大的出息,只愿你俩一生平安!”
那一天天气很冷很冷,母亲不断流着眼泪,一直看着我和哥哥两兄弟,直到闭上了眼睛。当时,我只有9岁,哥哥12岁。
母亲去世后,整个家庭四分五裂,两个姐姐被邻
村抱养,哥哥也不知去向,年幼的我因太顽皮没人收养,只好到处流浪,殿堂、庙宇是我栖脚的地方,期间二上东方山弘化禅寺要求当和尚,走过了一段非常凄惨坎坷的道路。幸运的是,在我18岁那年,人民军队收留了我,我应征入伍,光荣地成为一名军人。
无论是在部队大熔炉,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一直不忘母亲的教导——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虽然我没有大的出息,但总算平平安安度过半百人生。每当想起母亲的谆谆教导,就好像母亲的声音还在耳边:吃亏是福,对人如对己,以一种大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贪不占得心安,平平淡淡保平安。”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了,毛铺山上的映山红,应该满山红遍了吧。母亲,下周,我一定和往年一样,摘一捧您生前最喜爱的映山红,插在您的墓前,祭拜您,热烈您,陪伴您!
第二篇:《清 明 节 里 忆 母 亲》
清 明 节 里 忆 母 亲
陈 继 曾
今天是清明节,在这个宏扬孝道、崇尚亲情的日子里,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从工作岗位退了之后,夫妇二人住回老家侍奉老母,一方面是由于父亲75岁去世后自己因忙于工作未照顾好父亲而引起的自责;一方面是由于母亲在我的心中的崇高而伟大,尽管母亲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人,但她对家庭的付出,对后代的恩情,我这个做儿子的一生一世也报答不完。 母亲去年不幸辞世时享年97岁,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时期。母亲出生于民国初年,当时社会保守封闭,封建愚昧盛行,所以她在幼小年龄就被裹成了一双小脚,从此这双小脚给她带来了终生痛苦。随着岁月增长,母亲又先后赶上三次战乱(军阀混战、日军侵犯、国民党内战)带来的兵灾和两次天灾(民国三十一年旱灾、五十年代末3年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躲避战乱的恐惧无望、颠沛流离,贫苦农村的缺衣少食、艰难辛酸,灾荒年景的饥寒交迫、病饿交加,这一切一切人间苦难,几乎让她经
历个遍。母亲的幼年和青壮年时代,就是在这种苦难岁月中渡过的,可以说她吃尽了所有的人间苦头。而苦难人生也同时磨练了母亲意志,造就了母亲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优秀品格和不甘贫困、与命抗争的顽强精神。她出嫁来到我家的时候,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命运把她安排到了这个最穷村子里的最穷人家,母亲就是凭借这种品格和精神,与我父亲一起扛起了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她托着一双小脚下地干活儿,回到家里更是手脚不闲,一家老小,吃喝穿戴,家里家外,大事小情,她都要费心操劳,而且她所操办的事情全都象模象样,井井有条。正因为有母亲操持家务,父亲才能够外出闯荡,推着独轮小车外出挣个脚力钱。就这样经过他们艰苦拼搏,渐渐地使家境状况有了起色,家庭生活有了改善,后来还购置了土地,添置了农具,新盖了草房,过上了能够过得去的农村生活。我从儿时记事起就发现,在母亲心里总有做不完的事,在母亲手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全家人当中,每天起得最早的是她,每天睡得最晚的也是她。从地里干活回来,一家人谁都可以在树凉荫里凉快一会儿,只有她还要钻进厨房生火做饭,等我们把饭吃完了,她还得洗洗刷刷。到了晚上把一切收拾停当,她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休息,面缸里没面的时候她还得推磨磨面,当我们帮她推磨时,她可怜我们幼小,常常找个理由把我们撵回屋里睡觉,自己一个人留在磨房,推推箩箩,箩箩推推,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她才
把那么多的粮食一遍又一遍推完的。遇到天阴下雨,不得歇息的庄稼人终于能够喘口气了,而我的母亲还得拿起剪刀针线,为一家人裁裁剪剪、补补连连。母亲拖着一付瘦小身躯,就是这样没日没夜辛勤操劳,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不能说她没有文明,在她的人生中随处可见觉悟之光。她不仅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崇尚清洁,喜欢干净,而且遇事明理,风格高尚,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整洁朴素的外表与其内心一样端正。大集体的时候,尽管人们终日不得空闲,但她认为解放后日子过的安生,遇到事情有人管,比旧社会强太多了,所以在队里干活母亲从不拣轻怕重,从不计较得失,凡分派给她的事情,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且奋力争先,不甘落后。农村改革之后,她看到人人有地,家家富裕,心里更是高兴,凡遇缴粮打差方面的事情,她总是特别积极。在左邻右舍面前,她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能对不住别人。为人处世,她从无欺人之心,而富有博爱之情,真诚慈祥所至赢得了乡邻尊敬。在家里与公婆相处,她恪守孝道,尽力服侍;对后代子孙,她关爱仁慈,拚命呵护。做为她的儿子,我对这方面的事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五十年代末困难时期,母亲曾经饿得浮肿已经住进大队浮肿院了,还把发给她的白面馍偷偷省下来,在我上学的路上等着我塞给我吃,那时我少不更事、年幼无知,长大了我
才明白,母亲塞给我的哪是一个馍啊,那是她的命啊!
母亲虽不识字,但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她知道了读书识字的好处,懂得了文化知识的重要。她经常说“啥都不胜有学问”。因此她敬重文化人,崇尚知识,重视学习,自己在实干苦干的同时注意巧干,学会了纺花织布、裁剪缝衣、绣花剪纸,掌握了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生存生活所需的全部技巧,同时还特别注意培养后代人上学读书,尤其在对我个人的培养教育上,更使我终生不忘。解放后党和政府在我们附近村办了学校,母亲和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把我送去上学。那时候谁家有了学生,谁家就十分艰难。我在邻村上小学可以走读,在县城上初中可以从家里背红薯,一上高中到了外地,远离家乡不能背干粮了,就只能问家里要钱买饭吃,为此就给家里带来了沉重负担。母亲说:“就是押袜子卖鞋,也要把孩子供养出来!”于是父亲喂猪,母亲织布,硬是把我的学业供养到了头。为了挣出几块钱来,母亲常常夜以继日,在豆瓣大的灯光下,一双小脚踩着踏板,两只巧手来回穿梭,一个晚上就能织出两丈布来。在那个“工分工分,社员命根”的年代,母亲能把知识看得比工分更为重要,让孩子留在学校继续上学,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后来,正因为我有了知识和文化,党和政府才给我提供了一系列工作机会,才使我有条件让我的子女们也顺利上学就业。如今后代人都有了文化,都有了体面工作和稳定收入,都过上了城市{清明,,,,母亲}.
生活,且孙子女们还进入首都安家立业。这些发展变化是怎么得来的?母亲逢人就说是共产党领导的结果,她说得很对,但我心中明白,除社会原因之外,母亲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从穷乡僻壤的最穷户,到举家进京扎下根来,正是母亲与父亲一道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发生的飞跃和升华。因此,母亲就是奠基石,母亲就是助推器,正是母亲的艰苦支撑和奋力推举,才把我们送上了新台阶。“木本水源先德在,秋凉冬寒后春知”,做为后代子孙,我们将始终铭记她老人家的栽培之情和养育之恩。
母亲的一生饱经苦难,顽强拼博,贤明善良,通情达理,远见卓识,无私奉献。她一生虽平凡无奇,不惊天动地,但她在家庭发展中做出的贡献、起到的作用,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过分,无论用多少语言都不能表达,作为她的儿子,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忘记。因此,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永远值得我怀念的人。母亲啊您安息吧,您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就是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将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
二○一五年四月五日清明节
(本文作者系退休干部、原驻马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现年67岁)
第三篇:《清明祭母亲》
清明祭母亲
侯庭菊
今年今日,三月初四。正至清明,慈母忌日。略表哀思,诉诸文字。 去年今日,三月初四,病中亲娘,不幸去世。土掩火葬,争论不止。悲痛之际,思想统一。迁就偷埋,暗随旧俗。夜组织人,选址挖穴,电话联系,隐蔽棺车。
深更半夜,偷偷出殡。儿女一群,秘密送母。含悲忍痛,一声不吭。拥护母灵,促促前行。急步轻挪,遑遑出营。怕遇监视特务,秘躲阻葬小组,严防扒坟喽啰,惟求平安葬母。
阴风阵阵,疏雨纷纷。天黑地冷,四野森森。毛发尽竖,凉气寒心。瞠目望风,侧耳听声。小心翼翼似向敌营偷袭;神色惶惶,如进国库行窃。做贼之情,冲淡了撕心裂肺之悲痛;摸营之意,抵消了割肝断肠之哀伤,慌慌张张,埋葬老娘。平地隐迹,撤离散场。若无其事,装模作样。前宅后院不晓,左邻右舍未闻。如此如此,慈母走了。从此以后,空忆高堂。世上销声无迹,天下踪影不存。家中不见老母,梦里常哭亲娘。呜呼哀哉!
哀哉母亲!
旧社会受穷受苦,新社会受苦受穷,五年跃进浩劫中差点饿死。终于等到人亡左政息,可改革开放了,正时光转好,却慢慢遭逢不治之症;青年时无饱无温,中年时无温无饱,廿载人民公社里勉强求生。总算盼来令换国家兴。刚脱贫致富了,又匆匆诀别小康之家。
忆曾带母亲登卧龙岗,赏诸葛庐。谒医圣祠,拜张仲景。逛人民公园,看狮虎珍禽。后又陪老娘转解放广场,观白河风光,小憩淯阳桥畔,环游花鸟市中。仅时隔一年,母亲就身患绝症了。
一年来:形影总绕心间。每在双周之前,老娘惜子,孤身单杖,檐下沉思,搌昏花枯目,凝眸爱子远去;夜梦常萦脑海,一到双周之末,慈母想儿,白发褶颜,门前呆坐,瞅暮日繁星,等候亲儿回来。
梦醒枕上两行泪,越是凝思越伤悲。难忘母亲爱儿,半月廿日不见,一到周末,就催媳:“给他打电话。”频问孙:“你爹回不回?”每忆至此,潸然下泪。寸草之心,难报春晖。
娘患癌了,儿只有:南北东西乱打听,乡村县市觅高明。千家难有消癌术,万药恨无医母灵。苦水溢胸浇脸面,愁肠满腹挂眉峰。革除左政时光好,恸看亲娘撒手行。儿没娘后,感受着:开门不见庭前母,进院空呼梦里娘。遗物长观思万缕,痴儿久立泪千行。
母亲病中故后,为儿真情实感,凝诗结联。因避政法乡规,不便表现。终未躲过违葬规之处罚。今至母亲周年忌日,恰逢清明祭奠时节,无所顾忌,出此墙刊,以为纪念。呜呼母亲,地府安息!
黄历葵未年三月初四
阳历二零零三年四月五日清明节
第四篇:《清明节想起母亲》
清明节想起母亲
母亲命苦,我每次只是在心里想起母亲,不曾付诸于文字,因为母亲只在世上活了48个春秋,虽然短暂,却一生充满艰辛。
母亲48岁的时候因病离开人世,邻居们都说母亲是小死。所谓小死就是那种不是寿终正寝的死,是年龄比较小就离开了人世。{清明,,,,母亲}.
邻居们都说母亲是小死,可我总觉得母亲不是死了,是出远门了,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确实已不在人世,她是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是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不过,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总是说母亲走了,不在了,总不想说母亲死了。
母亲走的那一年我才27岁,弟弟16岁,妹妹12岁,父亲60岁。从我家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家庭。父亲比母亲整整大12岁,我比弟弟大11岁,比妹妹大15岁。
母亲就这样走了,留下这样一个破碎的家庭走了,虽然母亲有些不甘,但事实就是这样。
当时我还没有成家,也没有对象,弟弟上初中,妹妹上小学,父亲已退休。 就这样一个家庭,我不知道我是如何熬过来的,我当时承受了多大的家庭压力。
母亲去世犹如晴天霹雳,好比天塌地陷。对于我的一家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简直不堪承受。我当时哭了,而且是大声的哭了。朋友们劝我别哭,要节哀,可我那伤心的泪水却止也止不住。我哽咽,我抽泣,拖着疲惫的身子筹划着母亲的丧事。
虽然无法接受,可事实就是如此。虽然噩梦已降临,可我也得慢慢的接受。好在我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又分配到矿经营办公室上班,有自己的工资,虽然那时只有二百多元的工资,但在当时也很不错了。
母亲看病花去了家里仅有的两万多元存款,家里的钱只够买棺材和一些必
需品,我只好召集邻居们帮忙拿着工具自己挖墓了。母亲就葬在对面的山脊上,土很薄,不好挖,又是洋稿,又是铁锹,总算挖下七八米深,就那样靠墙打回一个洞去,把母亲安葬了。
安葬了母亲,送走了亲戚,到邻居家谢过之后,我们一家四口又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父亲已年迈,身体又不好,我只好一个人承担起这个畸形家庭的所有重负。 我一边上班,一边回家照看一家老小,我的生活单调而苦涩。
我常常想起母亲临走时的一句话:“你一个人出去,一个人回来。”这是可怜的母亲临终时不放心我,希望我早日成家。
每当我下班后急急忙忙回家给弟弟妹妹和父亲做饭时,邻居们都关心地说:“瑞平,你也该成个家了,娶个媳妇,就不会这么忙了。”
我只是笑着回答说:“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呀。”
“弟弟妹妹都小,还上学,你成个家,老嫂当母,过两年弟弟妹妹大一点,负担就轻了。”好心的邻居婶子一见到我忙不过来就这么给我提建议。
不管怎么说邻居们都是好意,我也暗下决心只要有合适的我马上结婚。 如果不是母亲去世,我不会急着找对象,可面对一个烂摊子家庭,而且我也不小了,只好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找个对象成家。
于是就在当年的年底,经人介绍我就和现在的妻子结婚了。我的妻子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老实本分,是居家过日子哪种类型的。
当我在年底举办婚宴的时候,我请来单位的同事,都说我娶了一个好媳妇,个子高高大大,又漂亮又大方,说我真有福气。
娶了贤妻,家里自然有了活力。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和和美美的吃着团圆饭,我顿时觉得我的命并不是那么苦,反倒觉得很幸福。
第二年,媳妇就给我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一家人高兴极了,尤其是父亲更是高兴,抱着孙子满屋子转悠,尽管有时会给自己身上拉一身,尿一身,但放
下孩子,洗一洗又去抱了。
母亲在我大学毕业那一年去了,正当要享受清福的时候离开了我们,我在学校里常常想,等我毕业后一定领着母亲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外面的风光。可母亲没有那个命,急匆匆就那样走了。
不过,母亲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您的大孙子也已经长大了,今年22岁,也上大学了,还有一个孙女12岁,也上小学五年级了,学习成绩还不错;我一直在矿机关工作,工作舒心快乐;弟弟也早已成家,孩子也13岁了,上初中了,学习也不错;妹妹嫁了一个好人家,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外甥11岁,外甥女13岁,生活很富裕,不缺钱。父亲今年83岁依然健在,身体不如从前,需人照顾,我们一定照看好父亲,让他安度幸福的晚年。
母亲,您从小受苦,后来嫁给了父亲,为了拉扯孩子们受尽了艰辛,轮到享清福了却又离开了我们,我们很愧疚,没能让您过上一天好日子,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愁苦,幸福快乐。
大同煤矿集团大同地煤青磁窑煤矿 财务部 王瑞平
2014年4月6日
第五篇:《清明怀念母亲》
清明怀念母亲
清明坟场似新年, 游子万里归故园。 插香立碑许人愿, 鸣炮摧烛烧鬼钱。
第六篇:《清明时节忆母亲》
清明时节忆母亲
引言:离津返攀一月整,适逢清明思故人;感怀追忆慈母情,权在异乡寄哀思。{清明,,,,母亲}.
眼看到清明节了,我在泪雨泣风中想起了我皀母亲在不久前皀公 元2013年2月19日20时40分离开了我们。我91岁皀母亲掩埋于乡野之间,栖草莽下,无文字以歌,无影像以诉,只有我兄弟姊妹间,今后年年清明焚纸燃香献鲜花,年节团聚思念亲人敬酒水。
清明第一当属我,天地泪眼共幽咽;梦中依稀慈母语,阴阳两界差鬼神!
母亲皀离开仿佛就在昨天,心里总是闪烁着她皀影子,丝毫不能忘却。她走得皀是那样突然和安详,以至于还没有来得及和亲人们告别,来不及把心里话说给大家听,嘴角似乎还挂着微笑,她把安详留给了我们…… 。母亲皀一生记彔着无尽皀悲愁和困苦,其晚年也不乏享受人生欢乐,母亲皀一生是伟大皀,她兊服了常人难以兊服皀苦难,做了许多众人无法做到皀事情。
值此清明时节,我心中不由得升起对母亲皀阵阵思念之情,遥忆逝去皀岁月,犹如一幅幅画面又展现在我皀眼前……
母亲吴芳德生于公元1922年6月6日(民国十一年五月十一,我皀农历生日是五月初十)江津小西门癿角树吴家大院,小学文化。上有一姌下有一弟(其姌弟均先于母亲而去),祖上在清代湖广填四川时由福建迁徙于四川江津落户(现属重庆市),有学者考证吴姓人氏多迁自福建漳州。母亲族中人氏中仍有人带有福建土语:如称小姨为满姨,称母亲为栂、……等(所以我家都喊母亲为“栂”,直至我离家工作后才改喊“妈”)。听说母亲祖上以经商为生,主营盐业,其祖父曾任江津商会会长,祖上有人曾在清末年间任官,官职大小不详。
母亲幼时上过学堂,在我印象中甚爱读乢写字,优喜传统史学戏文唐诗宊词,对中国历史皀了解不亚于现在皀中学生,在解放前来说算是一个有文化皀女子了,与我父亲结婚时皀照片甚为“洋气”(解放前父亲在上海亚西银行任职员,解放后在江津税务局工作)。
母亲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十分到位,以前讲“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是农耕时代人们皀希望,加之解放初期学习苏联皀鼓励生育做“英雄母亲”,父母亲一生生育了我们兄弟姊妹8人(其中大姌夬折,我排行老丂)。我们家是典型皀“严父慈母”,父亲对我们从严要求迚行传统皀道德伦理教育;母亲对我们则是关怀入微疼爱有加。
幼时还记得解放初期母亲曾在江津大西门外皀化工厂工作,1957年父亲被划成“右派”后下到偏进农村,母亲又辞去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母亲就帮人缝补浆洗同时做点小生意,我也跟着哥姌们晚上摆小摊卖小吃,白天上山砍柴捡碳渣或下河挑水来卖,基本上全家皀生活来源就这样勉强维持,真是艰辛至极。由于兄弟姊妹众多,食盐紧俏时母亲带着我往坐火车返于津蓉(时母亲之弟在省城某部门工作)两地“倒盐”赚一点差价以补贴家用……。“困难时期”过后刚好一点我又添了一个幺妹,随着又开始“文化大革命”两哥一姌“上山下乡”,那时有“黑五类”背景皀家庭生活真可说是“度日如年”哪。
我在父母亲皀言传身教下,从小就开始协助母亲做一些自己能做皀事。打军用鞋底画炭精画挑煤挑水筛砂石皀;活”我都做过,慢慢皀我在经济上就脱离了家庭皀负担而自立了。那些年代靠着长江水提供皀劳动机会来养育我们,冬天皀江水朔风浸骨,热天皀汗水透衣蒙眼,我们兄弟姊妹多由于;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