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十五年后的我》
十五年后的我
人的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它们分别为;幼年、童年、青年、老年。这些阶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与自己不同的岗位。幼年就好比0-3岁的婴儿,她们经历的就是在妈妈的怀抱里快乐茁壮的成长;童年就好比4-13岁的儿童,他们就是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好好学习的;青年就好比14-30岁的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包括的有青年人和阿姨们;这个阶段差不多是学习的人也有,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也有,在学习阶段的青年们是努力学习,争取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在工作岗位上的阿姨们是努力工作,争取自己能够更往上走,好给自己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来源;老年就好比40岁以后的人们就像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已是白发鬓鬓,他们在这个阶段更需要的是家人的陪伴,一家人好好地在一起吃一顿饭。他们真是享受幸福晚年的时刻。这就是这四个阶段的人们,有着自己理想的东西。这些人们都经历过十五年的酸甜苦辣,十五年的劳动成果。 现在的我是一个年仅15岁的小女孩,还是在学习上努力奋斗的女孩。虽然,中考过后,在我拿到成绩单的那一时刻看着自己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心里显然还是有一点的不是滋味。但我不气馁我知道世间不止只有走学习的道路,还有很多适合我去做。比如:幼师、医生、、、、、、等等。最后我鼓起了勇气,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我选择了一所专门培养幼儿园老师的学校,等学业完成之后出来的时候是一名和小朋友们待在一起玩耍,一起打闹的幼儿园老师。我很喜欢幼儿园老师,我觉得他们很可爱。我的初中同学都说:“你怎么选择了当幼儿园老师这个工作,这工作既累又要照顾许多小孩子。遇到好弄的孩子不必烦,但遇到不好弄的孩子调皮的孩子弄得个脑袋就要爆炸一样,而且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哪里受伤了、磕着了。他们就会来学校找老师这多麻烦呀!”但是我告诉她们,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就要把它做好,况且我很喜欢小孩子,喜欢和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一起找回自己的童年。这是多么的无忧无虑,这是多少年轻人都梦寐以求的呀!在学校里我也在努力的学习舞蹈、钢琴、绘画等等,争取自己以后能当一名幼儿园老师,能被园长录用。这是我的心里还在暗暗地想:也不是没有考上高中就没有很好的未来,心里还是有一点的高兴,但我还是不能骄傲。毕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在外面还报了学前教育大专,这是属于自学考试,报了这些以后我的学习压力就更大了。我有时在想只要我努力就还是会拿到一个大专本吧!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效吧!现在的我只有15岁,到了十五年之后我也就30岁了。以后我们的未来自己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创造、去创造属于我们更美要的未来。 我现在选择的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当时五年过后我可能是一位美术老师,一位舞蹈老师,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是自己不知道的都是一些未知的。 其实,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著名的画家,我想画一些不同特点的画,不同味道的画,画出那些人物的各种神态、表情。让他们看起来更显得生机勃勃,
渐渐的我长大了这个梦想还一直在我的心里隐藏着,一直被埋没在心里。这应该是我中考过后看到自己不理想的成绩之后就一直把这个梦想埋藏在心里。但我最后想通了不要因为一次成绩就放弃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目标。在今后我还是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去实现我这个藏在我心里已经很久的梦想。十五年后的我已是30岁,在这个时候也有很多30岁的阿姨们都在努力工作。有工作的阿姨在她们的工作岗位上去奋斗、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目标。有的虽然没有工作,但自己在家中有事可做就像是家庭妇女在家做一些饭、打扫一下家务。但有些没有工作的阿姨,他们整天只知道游手好闲,工作也不去找,总有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呀!我很想对这些没有工作整天游手好闲的阿姨们说:“虽然自己没有工作,但自己有手有脚可以自己去奋斗。不想街边的乞丐有的没手没脚,只能靠一些乞讨的钱物来维持自己生存和生活上的来源,你们和他们相比你们是幸运的。你们是健康的,你们是幸运的,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你们没有察觉到。只要你们去努力观察找到自己发光的地方就一定会成功的。这句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只要你是人才到最后关刻始终会显出自己的本领始终会发光的。最后给你们说一句,希望你们好好的找工作,不要老呆在家里游手好闲。我相信只要你们好好的去努力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十五年后的我也会是这样吗?也会是没有工作吗?也会是游手好闲吗?不是,只要我去努力去奋斗就一定会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未来。我也不会像这些阿姨一样整天呆在家里游手好闲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为家里分担一些。我想为了我十五年后的我有一个好工作一个圆满的好家庭。我想现在就应该努力去奋斗吧!不要到了最后才知道当初自己没有去努力、去创造,那时就后悔莫及了。我说的这句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句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老的时候就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要一起去努力奋斗,为十五年后的我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加油吧,少年!奋斗吧,少年!
第二篇:《十五年后【】作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意思是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写作离不开阅读。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涉及到阐释文品与人品、为文与为人相统一的道理,就需要融入一定的文学、历史及其他文化实例。下面我们逐一来赏读如下九篇优秀作文:
第一篇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开篇从刑侦依笔迹辨人引出“文如其人”、文章家“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的思想观点,接着就举了普鲁斯特的例子,指出他早年发表过的一些小说、评论,与举世闻名的《追忆》语气和行文虽有不同,但“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其个性风格始终挥之不去。在此基础上归结:“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然后又谈到伍尔芙的女权主义思想、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
都会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流露,让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沉醉入迷。结尾用纪伯伦的话再次强调:“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 考生阅读丰富,信手拈来,洋洋洒洒,正如阅卷场专家所评:丰富的阅读方能让人自如驾驭文字,经典的浸润方能让人深沉思考问题。《似曾相识燕归来》诗意文字的背后,是考生对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沉潜含玩”“钩沉觉隐”。
第二篇
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巅。龙应台年轻时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宜改为“年轻时活得像唐朝女子,热烈丰富”),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胁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悲哉!悲哉!而我坚信,那些枯灯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 文章多层面展开,一是“言为心声”,论据是刘白堕“以诗言志”的实例和冯骥才的言论;二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评析了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作品个性;三是“文如其人”,例举到了龙应台、安娜·阿赫玛托娃;四是“作品与人面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举到了顾城、凡·高、卢梭。
短短的文章里,涉及到无数多的文化人物,虽多但不乱,显然不是堆砌,这些文化人物,“如线串珠,如数家珍,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作品与人品”变得真切可感”。
由此文,我们当明白:“下笔如有神”的背后必然是“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
第三篇
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但必须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真正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文章用例典型,主要是毕淑敏,不是蜻蜓点不,而是细研细磨。你看:“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这是生命的经历的塑造了性格与人品;你再读:“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撼人心灵之言,“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这便是考生对一个女性作家的“阅读”。考生的“读”不仅表现在对一个人的细腻把握上,还有对文化言论的透析,一是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的流行语,还有周国平的言论。考生通过“读”,表达了“言自心,文成人”的系统观点,一方面是“人清”对“文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文清”对“人明”的反作用。
第四篇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考生的阅读积淀丰富。先是巧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来认同“言为心声”的合理性,再以莎土比亚的实例来表明“文如其人”的片面与荒谬,考生主张“且以作品论英雄”,依靠作品,作者或许不朽;但流传下来的,终究是“不朽的作品”而非“不朽的文人”。为此,考生用两个文学实例来阐析,一是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与发自肺腑之言的千古绝句,令我们肃然起敬;一是莎士比亚的敛财如命与《威尼斯商人》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相背离,一正一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 第五篇
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
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考生重视阅读体验,一开篇就呈现: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主体部分则按“心文“和“用文”来谈,前者的用例是《报任安书》字字皆泣血而成,后者则谈到“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和“小人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两种状况。进而指出“赏之以文,考之以史”的必要性。 第六篇
殊途同归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养的是水仙清丽;污泥塘里深深沼洼,养的是白莲洁净。倘若人品是哺育艺术的土壤,为何白莲见不到泥土色,闻不见土壤气?性情急徐固然可从字里行间略窥几许,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shiwunianyihouzuowen 十五年以后的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