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赏梅无锡(诗)》
赏梅无锡
阿思奇
作于1972年考察路上
龙山不虚传,
只因有梅园。
初登龙山顶,
更觉心神宽。
奇石绕亭台,
新枝绿满园。
三九绽红蕾,
昂首傲雪残。
又一首
青松翠竹犹自绿,
更有新梅共一隅,
千里良田人影动,
万顷太湖忙捕鱼。
南国之春来迟早,
二月更著一层寒。
雪中难得放眼望,
偏我偷闲车马急。
(作者时任山西雁北地区工业局技术科负责人)
无锡龙山梅园——初春红蕾,翘首蓝天。
余曾多次到苏南地区考察、学习工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而苏南的风景人情又大别于北方,故每到一处必要跑马观花,也留有一些诗词。这首赏梅诗,就是当年的拙作。初,友人张长忠评诗中的“犹” 、“共”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此次整理时我又改了后四句,自觉更有“诗”的味道。
雨中太湖——坐在茶亭里观景品茶的意境。
第二篇:《无锡诗词教学资源开发个案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无锡诗词教学资源开发个案分析
作者:朱莉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1期
[摘 要]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应与地域文化融合。无锡诗词名作众多,是当地高职校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题材。本文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规划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与专业相整合的目标,探究了无锡诗词的教学资源开发。
[关键词] 无锡;诗词;教学开发;旅游规划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导游、旅行社、景点计调、文案策划等工作。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地域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融合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成为胜任旅游服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无锡诗词的教学资源禀赋
无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风格多样、意境悠远的诗词文化资源。诗词资源区域分为:锡惠名胜风景区、寄畅园景区、蠡湖景区、太湖鼋头渚景区;可分为:名士文化诗词,以黄歇、李绅、陆羽、苏轼、秦观、李纲、邹迪光、清初词大家、无锡五状元和清康熙乾隆嘉庆三帝等为代表;名品文化诗词,以茶为代表,茶文化诗词可以分类为描写茶水、茶叶和茶具;名园文化诗词,如山水墅园、书院园林、诗社园林等。其中,以惠山寺和寄畅园最为典型;隐逸文化诗词,以泰伯、窦群、高攀龙等为代表。
二、诗词教学内容向专业渗透的“延伸式”教学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的触须向专业延伸,依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求,探求与专业学习的共同知识点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激发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这就是语文教学向专业学习渗透的“延伸式”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可以延伸至无锡的地脉、人脉、文脉梳理和市场潜能分析。
三、 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教学任务
当前,没有完全与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相匹配的语文教材,所以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职业目标来选取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针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必须以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可设计以下内容:
1、旅游规划教学的主题思路设计
(1)无锡旅游产业概况
第三篇:《无锡2016 语文中考 能力训练诗文默写一二》
巩固默写一
班级 姓名
1.参差荇菜, 。 ,琴瑟友之。(《 》)
3.溯洄从之, 。 ,宛在水中央。(《 》)
3. ,可以为师矣。( )
4. ,学而不厌。 ,何有于我哉!( )
5. , ,是以谓之“文”也。( )
6. ,不亦君子乎?( )
7. ,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 )
8. ,必有我师焉; , 。( )
9.王笑曰:“ , 。” ( )
10.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11.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 )
12.生,亦我所欲也, , , , 。( ){关于无锡的诗句}.
13.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
14.日初出时沧沧凉凉, , ?( )
15. , ,必以情。( ) 16. ,受上赏。( )
17. ,相去复几许? ,脉脉不得语。( )
18.陈涉太息曰:“嗟乎! ?”( )
19.且壮士不死即已, , ?( )
20. ,志在千里。 , 。( )
21.日月之行, 。 , 。( )
22.常有高猿长啸, , , 。( ) 23. ,不求闻达于诸侯。( ) 24. ,带月荷锄归。( )
25.结庐在人境, 。 ? 。( )
巩固默写二
班级 姓名
1、忽逢桃花林, , , , 。( )
2、土地平旷, , 。( )
3、 , 。 ,寒光照铁衣。( )
4、鸢飞戾天者, ; , 。( )
5、 ,万里念将归。( )
6、海内存知己, 。 , 。( )
7、曲径通幽处, 。( )
8、居高声自远, 。( )
9、潮平两岸阔, 。( )
10、 , 。愿将腰下剑, 。( )
11、 , 。 ,随风直到 夜郎西。( )
12、停杯投箸不能食, 。( )
13、弃我去者, ; , 。( )
14、 , 。白头搔更短, 。( )
15、 ,乾坤日夜浮。 , 。( )
16、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 )
17、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 云, 。( )
18、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19、大漠孤烟直, 。( )
20、黄河远上白云间,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第四篇:《无锡锡师附小古诗解析》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体裁:【词】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 题西林壁 体裁:【诗】
【内容】: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题西林壁》这首诗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年代】:南宋 【作者】:僧志南 【作品】:绝句 体裁:【诗】
【内容】: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作者: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这首诗主要描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早春的雨“杏花雨”。 早春的风“杨柳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日远足。{关于无锡的诗句}.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体裁:【诗】
【内容】:{关于无锡的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王维 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在唐代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作品】:蝉 体裁:【诗】
【内容】:
《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
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第五篇:《无锡中考语文《能力训练》诗句默写电子稿》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诗文联句(一)
1、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
2、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3、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
4、 ,可以为师矣。 5、 ,思而不学则殆。
6、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8、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生亦我所欲也, , 。
1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
13、小大之狱, , 。14、 ,受上赏。
15、迢迢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 。
16、陈涉太息曰:“嗟乎! !”
17、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18、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