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一幅画的感想》
一幅画的感想
生活在朵朵白云的点缀下显的异常安静祥和,太阳露出了半边脸,映射着大地,这么美丽的场景,两只可爱的百灵鸟也忍不住从巢穴中飞出来叽叽喳喳的享受着这美丽的春色,大地上柳树冒出了新芽,小草也迫不及待的钻出了土壤, 远处的校园里,小乐正在倾听老师讲述着大自然的魔力,她给予我们美丽的环境,给予我们快乐的生活,然而她却在受到来自人类的威胁,滥伐森林、破坏植被、污染用水等,一系列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其中最严重就是水的污染,现在我们可用的水越来越少了.
“小朋友们,当你们渴的时候,你们想到的是什么?”
“水”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那如果没有水喝呢,我们该怎么办呢?”
孩子们摇摇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没有水,我们会死亡,因为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大多都是水,水对我们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从小就要保护水资源,明白了吗?” 孩子们肯定的点点头,小乐眼睛瞪的大大的望着我,我知道孩子们最喜欢老师讲一些自然故事给他们听了。
放学后,小乐独自一人背着书包走出校门,快到家的时候,发现邻居家的水龙头忘记关了,水细细的流出来,小乐赶紧的跑过去,把水龙头拧的紧紧的,直到一滴水都流不出来,他才放心的离开。
他边走边说,“老师,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哦,我节约用水了”,老师在看到画的那一刻就明白了。
所以,节约用水从孩子做起,从孩子抓起。
篇二:《美术培训感想与反思》
美术培训感想与反思
通过“国陪计划”在兰州城市学院的美术培训,让我大开眼界,不仅认识了不同的画家,还了解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听到各位老师的讲座,让我想起平常的美术教学,确实是一尘不变的。老师画什么,小朋友就跟着画什么,固定了小朋友的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没有创编在里面,所以画出来的东西是一摸一样的,小朋友的思维就定格了。
各位老师介绍了几种绘画的形式,可以先欣赏,在作画,也可以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在进行绘画。这样孩子潜意识就有了一定的理解,在进行绘画就简单的多了,也没有受到各种约束,孩子能大胆作画。 其次还学到了,如何欣赏一幅画,感受其中所表达的精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结合五大领域课程,为画选择各种音乐,让学生来听,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才符合这幅画。从而让孩子感受美术的意境美。
美术教学其实有时候是非常有趣的,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
我们班的孩子也非常的喜欢作画,但是有时候让他自由作画时,他只会涂鸦,有几个有点美术功底的学生,很有想象力,比如大雨和小雨的绘画,除了用长短不同的线条来表示大雨和小雨之外,有的孩子还会加上闪电和雷声,他们会用圆圈代表雷声。把整个图纸都画满。有的孩子就只局限于画雨,而且每个孩子画的雨都大同小异。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各位老师说的,何不让孩子在下雨天先观察雨呢!然后再进行作画,把你看到的雨画下来。我想孩子肯定很乐意的。
美术教学有很多种形式,看你怎么把握和运用,以后的美术教学,我们一定要先斟酌在定夺,给孩子一个美的享受。感谢中心这次活动,让我从新认识了美术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运用于实践
篇三:《美术赏析结课感想》
美术赏析结课感想
为期十二周的美术鉴赏可就要结课了,在这短短的十二节课中,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无数书法和画作,看得多了也让我心里萌生了这样的疑问——“人们为什么需要画呢?”
人们对画的需求源自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这是人类的本能,就像男人渴望女人,女人渴望男人。记得台湾有位蒋勋先生说过,半坡出土的陶碗上面有用曲线直线留白绘成的各式各样的图案,是为彩陶。我想那花纹图案既然不能让饭菜变得更加香甜,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只能说花纹能让碗看起来好看一点,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达到人们的审美需求。碗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之前人们一直是用手吃饭。他们把图案绘在碗上足以证明图案与碗一样,是他们所珍惜所需要的东西。虽然那图案不能填饱他们饥饿的肚子,却能使他们的精神免于空虚。食物可以安慰他们的肚子,美可以抚慰他们的灵魂。有人问,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谈得上什么欣赏美?这有一定的道理。在古希腊,凡是那些从事文学艺术行业的人都是有时间有经济基础的闲人,什么活都让奴隶干了,还不愁吃穿。但是我想说的是,人对美的需求和人的其它需求一样古老,没有先后之分。原始人虽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对美的渴求。当他们看到太阳在地平在线缓缓升起,便觉得那是美的曙光,顿时心生快乐,便拿起树枝在土地上画了一个圆,表示太阳,然后在下面画了一根横线,表示地平线。这便有了如图画搬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对美的渴望是人的原始冲动,如果说哪天我们因为陷入困顿而失去了对美的敏感,那只能说我们变得麻木,称不上是一个健全的人。
蒋勋说:“画画使我们观察、思考、表达。画画使我们更像一个健全的人,有很细密的观察能力,有很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很准确的表达能力。”我从这句话中读懂原来画画使比文字更加准确不虚伪的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认识蒋勋先生,是因为很久以前央视的《台北故宫》,有一集是将故宫里的藏画,蒋先生出来解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记得他没有讲技法而是讲了一种态度,“生命是一个过客。我们走进一个山水里面去,我们在没有爬山之前抬头就看到那个山,对这个山有很多的向往,很多的渴望,很多的期待,然后走进山里面去了。在上里面的时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快乐的不快乐的事情,可是峰回路转。他其实就是生命的态度。等到他爬完山以后从山回看到自己刚走来的那条路,他知道繁华过去了,幻灭也过去了。”当他说完上面这段话后,我突然觉得如果一定要让我这个非专业的人喜欢一幅画并说出其中缘由,这将会是个很好的解释。 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美术,书法,建筑以及音乐的评论介绍及专门史论等,大多都脱不了技法的介绍——什么构图怎么怎么符合人们审美的比例啊,笔法怎么怎么精妙啊,线条又怎么怎么和谐啊,很像美术学院在授课,也许这样在很多人的感觉才觉得足够专业。可是对于我这样非美术专业,对于这类艺术品只想去体味它的美,而不求甚解的人来说,这样专业的介绍实在太过于枯燥和乏味,全然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所以市场上虽然中国美术史的书籍不少,但大多也就是在书店翻翻便放下了。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发现这个东西的好,这种东西的美,才能更深层次的去关心技术层面的东西,否则技术的东西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是机械的是死的。而一个人就算不知道任何技术层面的东西,依然能体会作者那一片心境,我想比那些看的出任何技法优劣却完全体会不出作者用心的观赏者更值得作者的尊重,当然作者的目的就是炫自己与无论比的技巧这类的作品除外。
我们就是普通人,不是艺术评论家,我们欣赏艺术品的目的只是给自己愉悦(当然看不懂但是装逼装的很爽的,个人认为也是种愉悦,只是跟艺术家本身想表达的美感无太大关系),所以我更喜欢有烟火的气的东西,虽然看着不够专业,但是不教条,不死板。这让我想起了于丹,当初她能忽然红起来,不也是一种出于自身对于一些经典的阅读理解,有人说她错误
百出,有人说她不务正业,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不是冷冷冰冰的机器,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也许有些东西的确是错的,但是你不可否认这样确是美的。
我个是艺术的门外汉,每次见到油画,都会痴迷于着色绘形,对技法知道的十分有限,而绘画作品背后的创作经历和意图更是一片茫然。遇见心仪的作品,常常能觉出“好”,“美”,至于缘由,都换了哑然失笑。虽然学林有不少轶事,说老先生们念及旧时诗文,哪怕正在授课,也会直“好、好”,但和那些贯通的宿儒相比,我的无语大抵是无知所致。换句话说,作为业余爱好者,对艺术的领略多出自感性体验,钟情、厌恶,都基于主观的情感判断。这种感受或者谁都有过,在恢弘的穹顶教堂里听唱诗班合唱,面对名画真迹呆若木鸡,直感到头皮发麻。用俗气点的话讲,艺术甚至超验的力量“电”到了我们。
传统艺术固然有它毋庸置疑的正确性,却也遮蔽了不少意涵,尤其是有趣的部分。如果换一种理性的视角,跳脱传统的对美的体验方式,绘画也有别样的风采。绘画首先是种感性的艺术,但如果只是感性,那是远远不足的,在色彩、形状、线条之中,总有表达,即使是莫奈的睡莲,那也是时光的切片,美到不可方物的瞬间。而如果再结合画家的历程,那样的解析,可以说无穷无尽。视角是个奇特的东西,同样的一幅画,从不同的视角看,就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会超出画家想要表达的本意,再创作使得每幅作品呈现出永恒的魅力。
有一句奉为圭臬的话,是梵高说的: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篇四:《对美术的感想》
对美术的感想
在年幼的时候,美术就是用彩色笔给图案填充上自己喜欢的色彩,看着这些满满的五颜六色,心里自然是欣喜无比;中学的时候,美术就是用铅笔勾勒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像美少女,还有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当看到自己画的不错的时候,便会小心翼翼地把它夹在书本里,好好爱护;到了大学的时候,美术就不止只要画了,而是要知道如何欣赏别人的画,要知道在一张白纸上如何布局才不会显得空洞,并且要看的懂画面之后的深刻含义。
从小时候的喜欢画面上华丽的画到现在喜欢一种给人力量的,渗透着深刻含义的,让人余味无穷的画。当我看到梵高的《向日葵》的时候,心灵不为之一震,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有时候看到这样的一幅画,心里能一直为之动容,在我有点不想继续下去,在我失落,在我难
过的时候,看看她,我觉得我会从中获取动力,感觉自己应该要像这株极富生命力的向日葵一样,面向阳光,英姿勃发。
幸运的是,在大学的第二个学年,选修了《大学生美术鉴赏》,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摆放五个苹果,或许我是真的没有美术细胞,我能想到的就是摆成两排,上面两个下面三个,没有一点艺术美感,而后在从中的学习中,仿佛懂得了那么一回事,了解了许多有名的画家的作品,感受了不同风格的作品,欣赏了各自作品的特点。学习中,老师还会给我们看一些影像视频,记得有一次是播放唐朝的舍利,以前看《西游记前传》的时候,一直以为舍利是被人虚构出来的,是只有在虚幻的世界中才会有的,看了这个影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有所依据的,我国有几个被好好保存了的舍利。而这些装舍利的匣子,更具有美术鉴赏价值,有的全身镀银,雕刻着佛主,有的全身镀金,雕刻这龙凤,还有的镶嵌了玉石,但都让人心生一种尊敬向往的感觉来。到最后一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画家的涂鸦的画,一些返璞归真,回归儿时那种任随自己想象而画画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去黑板上画自己想画的,我自己在脑海里构造了一幅图,那便是一株向日葵,用简单的手笔画出了一株向日葵,虽然没有梵高那样给人一种熊熊燃烧,英姿勃发的感觉,但我在它的上方画上了太阳,让让面向太阳,迎向光芒,迎向真理,让自己充满着活力,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精彩。
其实,我觉得美术不止局限在课本书上,美术处处存在,只
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光,我觉得,在青绿青绿的草坪上,忽然开出几多美丽的小花,它们有着长长的茎,绿绿的,细细的,像是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又有一种看向大地,在亲切问候绿草的感觉,高贵而又不失温柔。
总之,我觉得美术存在于生活中,只要你有这种认识,有善于发现美的眼光,那样,在生活中,就会处处有美。
篇五:《对美术艺术创作的心得感想》
艺术创作背后的情感
纵观绘画艺术的发展,从古埃及壁画开始,绘画创作的一步步演变,可以看出,绘画创作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真实的描述社会现象,作为比文字更早出现的东西,它们负责记录,随着时间的发展,绘画开始有了新的目的,透视的发现与完善,让绘画创作更加接近于准确的表现出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写实。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对于自然风光、人像的描述精准且美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摄影技术越来越完善,写实已经无法满足画家了!写实主义重点在于真实的描绘客观事物,而人们欣赏时往往死抠细节而忽略画作背后画家的思想与情感,于是他们像更能表达自己思想的领域进军!
于
是印象派、抽象派等等更加大胆抽象的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它们用色大胆,打破常规,往往让人一眼看上去满头雾水不知所云;然而又是那么的和谐美丽,画作中隐藏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长期以来绘画创作的本质一直是画家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画家总是会在创作题材、形式上煞费苦心。怎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绘画作品是画家一生都在研究的问题。画家的个人品质和生活情趣影响着画家的绘画表达形式和语言。
在艺术的世界里,画家的气质往往决定了画家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画家的情感与智慧决定了作品的好坏,可以说气质与情感 智慧是绘画作品创作的基础。
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每一幅画都表达了画家不同的内心情感。可以说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不可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在绘画艺术实践中,有什么样的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语言。可以说气质决定了画家的绘画语言。首先,独特的气质来源于独有的个性和独有的成长环境。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凡高他对大自然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具有一种如火山般狂热爆发的个人气概。这种热烈疯狂的气质来源于他笃实虔诚的性格和不入俗流的个性情操,也就形成{一幅画的感想}.
了他独有的艺术气质。凡高成长于一个牧师家庭,成年后他也成为一名牧师,在为矿区的工人祈求上帝给予他们食物时却饿起了自己的肚子,把这种情绪用一种什么东西表达出来呢?于是他就拿起画笔,来描述矿工,反映他们的生活,以唤起人们去拯救自己,这样就产生了矿区素描。 这是他的一张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线条是那样粗重,实在拙笨,但恰到好处,。阿尔的明丽日光、太阳的儿子向日葵金灿如火的花盘使凡高发疯,纯纯的土黄、中黄、柠黄直接上到画面上,纯色勾出的线条是狂热激情的喷发,至今我们还被那瓶金黄灿烂的向日葵激动着!凡高的个性语言就是在他独有个性气质与自己情感撞击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其次,独特的气质直接对应独有的情感世界,个性的情感丰富强化了作者的气质,更完善了个性的艺术语言。八大山人是我国著名的花鸟画家,他是前明帝室之胄,对明王朝怀有无限眷恋,对满清王朝有着骨子里的反感,因此,形成了他避世孤傲、蔑视清庭的个性气质。他画的水鸟或仙鹤眼睛都向上翻着,甚至他的怪石也如同人一样露出蔑视之态,这独特的个性语言符号让人过目不忘。当人们看到八大的画,不必看署名,便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对于一个画家,有什么样的个性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个性绘画语言。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能与参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真情实感”是艺术作品感染人的关键所在。这里的真情实感是指不忸怩作态,而是自然生发的作者的创作冲动。毕加索在血淋淋的国内战争时期,挥汗创作的鸿篇巨制《格尔尼卡》,虽然运用了立体分析的手法,但那对战争控诉,那如西班牙凶残牛头对生灵蹂躏、践踏,人民在哀号的表现,让每个欣赏者都被拉回到那个时空中,把他对和平的热爱对内乱者的控诉之情凝固于画布之上,至今都会让人为之感动。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作品,把我们从作者情感物化的画布上带到了秀逸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鲜明的白墙黑瓦和水中的红鱼、小舟让人自然联想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优美自然风光,这源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低头思故乡”之情结与“举头望明月”之思绪,在他举头握画笔之时的强烈思乡、恋乡、爱乡之情感宣泄于画布上,所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使多少人为其作品放大瞳孔!真情感于人,真情出于人,人所共知,人所共有,这才是绘画作品真正打动人类灵魂之所在。画家正是结合自我的情感取向,开动自己的智慧头脑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林风眠创造了中西合壁的独一无二的绘画新风格,新语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对中国画中特有的墨线非常感兴趣,同时又痴迷于西洋油画凡高的如流淌式的狂热色彩表现,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在,就是画家把自己的真情感与独有的智慧相融合,也即把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凝固于画面上,去感染人,让人在赏心悦目中进一步欣赏画家智慧的哲思与创造。
每一个画家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所以,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绘画语言及绘画形式,可以说绘画作品是画家个人品质情感与智慧的综合体现。一个画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应该不仅仅在绘画技能上锻炼自己,还要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要热爱生活,用心去体会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一般人看绘画作品,能够欣赏的是写实的作品,而对看上去色彩运用像儿童画那般纯的画和将事物分解重组的抽象画难以理解和欣赏。这之中蕴含的画家的情感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够感受。从我这个年龄来说,生活的苦难只流于纸面,我明白它在字典中的含义,却无法切身感受到,所以对待绘画作品的欣赏
篇六:《素描的感受与感想》
一
再话素描的感受与感想{一幅画的感想}.
上次我们已经写过关于素描的一些东西,今天再来写,还是有一些事情要说的。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的素描学习历程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学阶段:最初接触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