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读后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古代家训,多是古代大家教育子孙的金玉良言,其中浓缩了古人毕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现代人读来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诫子书》中“勤于开卷,敏于探索”的精神。
《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但是学习不意味着死读书,读死书。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 一般而言,一个读书多的人,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这种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他的生活态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也肯定与目不识丁的人有很大区别。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告诉我们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反观我们,学校提供了自习室,其中本应安静的环境,却总是有少数同学在自习室里发出声音甚至大声说话,扰乱自习室的安静的学习氛围。同时还有很多同学,无视学校的良苦用心,不去自习室自习,整日荒废学业,虚度青春,真是令人痛心扼腕!
第二篇:《读诸葛亮《诫子书》有感》
读诸葛亮《诫子书》有感
每次读《诫子书》,我都感慨于全文虽不足百字,却言近旨远,含义隽永,是诸葛亮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诫子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的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学。
初中的时候听老师讲《诫子书》,看到老师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这书有那么好吗?那时我们读书只是随性式的,家里只是说“农村里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前途”,当时也只是随便听听,并没有深刻体会读书的用处和乐趣。但随着走完高中,踏入大学校门时,才体会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的内含。在这物欲高涨的社会,每个人都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创业梦,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业。想创业、有梦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名话提醒我们搞创业,实现梦想,就要打好基础,积极的为将来做好准备,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走上社会以后,周围纷繁复杂的现实扑面而来,有时候心中的那个创业梦想未免会动摇,也逐步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的含义。心中有梦,信念不
灭,只有沉下心来,不断提升自己,扩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正如《诫子书》里所就“非学无学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不能闻名于世,但也尽了自己的才能,带领同事为公司、为社会、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是无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无止境的。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的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三篇:《非淡泊无以名志 读诸葛亮先生诫子书有感》
非淡泊无以名志 读诸葛亮先生《诫子书》有感 廉洁之风正如一股旋风进入我们的校园,进入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年,如何保持自己的品行,在学校这个小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廉洁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目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只是社会大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员,但我们却都拥有不平凡的使命,因为我们的脊梁支撑的是祖国的未来。
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用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诫子书》说:“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对我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大学生大多爱好广泛,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诸葛亮28岁就当上了蜀国的军师,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气,始终保持着廉洁之心又如何为世人所称道?而今,诸葛亮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为历代文人与官员的楷模,不得不说,廉洁文化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信息学院 戴頔
第四篇:《读反腐倡廉教育读本有感》
读反腐倡廉教育读本有感
读反腐倡廉教育读本有感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言:“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诫子书》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关于治学修身的家书,也是诸葛亮留给世人的处世箴言,激励着无数后人修身养性。如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朱柏庐《治家格言》里提到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至今;而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黑格尔曾经说过: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而贪腐的源泉正是因为我们部分人不善于自我净化,以才以德真正服务于人民。
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拜读了《反腐倡廉》里为民务实清廉的社区领头人曹应均的事迹后,他那20年如一日用、用力、用智服务社区群众的决心让我感动不已,试问有多少个人可以坚持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呢?而廉洁从政,一心为民的决心可以从他的事迹反映出来。他在工作中,也一如既往坚持党员应该为民服务而不是享受福利,奢者狼藉俭者安,只有自己做好才能要求别人,服务别人。他坦言:任职20年,没有亲属从中得到过一寸土地,没有谋取一已私利。在文中能切实感受到他作为人民公仆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作用,他做到了,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而我相信作为人民健康守护者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医疗工作岗位上,如默默奉献的“老黄牛”一样,不求名、不求利、不伸手、不索取。面对胡搅蛮缠的患者,我们心平气和;面对热情请吃喝的患者,我们摇头拒绝;面到有输送利益关系的“药商”,我们坚决闭门不见。我们也有着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我们也一直在改善我们的服务流程,更新服务理念,学习日新月异的治疗方法,尽最大能力去服务我们的患者,让他们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许,我们没有丰功伟绩可以歌颂,但润物细无声的服务品质我依然坚信能渗透到每个患者的心中。
南国红棉添春色,剑胆琴心护蓝天。广州白云机场工会主席周永琴的广为人知的先进事迹同样把静以养身,俭以养德发挥到了极致。她平和的处事态度及坚持原则、严于律已的工作态度感动了许多人。她勤于学习专业知识,勇挑重担,屡屡因工作出色受到表彰。在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的城市中央,她就如一颗刚直不阿的木棉树,用那殷红的心形蓓蕾,在风雨中化为熊熊燃烧的火苗。她能让我联想到我们医院的600多名护理工作者,她们也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每天黎明,天空泛着鱼肚白。朝阳的第一抹光洒向天空,清晨的第一丝风浮动人心时,我们的护士就静静的来到每一个病房,为需要她们的患者抽血、监测生命体征;帮病人翻身拍背、帮助病人打点滴、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巡视病房,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耐心的对每一个病人,生怕出一点点的差错。面到如此繁重的护理工作,她们不能说一声的抱怨,夜里别人都在休息时,她们还在工作,写交班,写记录,将每个病人的病情记录下来,做好第二天早上的晨会交班,她们不能有一丝的倦怠。小小的双足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行走数万里,
却从不言苦,总是微笑的面对进出医院的人们。在工作闲暇之日,也不能松懈对专业技术操作的练习。打铁就要自身硬,她们相信只要把技术练好,把服务做好,自然能面对成千上万不同的患者。于是,一个又一个的静脉输液“神枪手”出来了,她们经过重重的考核与筛选担当起“神枪手”称号,负责我院高难度输液病人的抢救及治疗,那里有需要,她们一定会第一时间冲向那里,为临床解决输液难题。因为她们知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她们是神圣的,她们拥有一个至高无善的称呼“白衣天使”。我觉得护士们也是路边那灿烂的南国红棉,在她们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那“静以养身,俭以养德”的处世风范。她们满足于自己的工作,虽不能感动天地,但也能如春雨般,滋润着大地。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培根说过: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我相信作为人民公仆的我们,都能在这个大时代中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都能本着以“静以养身,俭以养德”的工作态度构建中国人民的“中国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遵循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工作态度,服务于人民,足矣。
第五篇:《读《静下心工作 沉住气做人》有感》
静心工作 勇担重任
——读《静下心工作 沉住气做人》有感
诸葛亮在《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就是说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会静下心来反省自己,使自己做的更完美,用勤俭节约的习惯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初开始并不能很清楚的理解诸葛亮的深意,但是在读了《静下心工作,沉住气做人》这本书以后,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单单理解人只有静心才能学得跟多,走的更远;也深深理解诸葛武侯那勇于担责、敢挑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这本书用更加生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才学并不是天生的,是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只有静下心来,在宁静中研究探讨,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能在生活中积累学识,在工作上勇担重任、游刃有余。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表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静心工作就要保持心情愉快。从一个人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到退休中间有几十年的时间,在几十年间我们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我们不能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那样会磨灭意志,沦为精神奴隶。要在工作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愉快工作是一种于已于人于公司都有益的职业态度,是一种高效的工作状态,更是一种通往成功的捷径与方法,会使你和你所在的企业都获益良多。正如朱洪伟副总所说的“开开心心工作,健健康康生活”。
静心工作就要克制浮躁,脚踏实地。有人说现今的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当然造成这种风气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是这种浮躁的风气不可避免的传播的各行各业。这是很不好的一种风气,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不管是对个人还是企业都
是一种危害。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务实精神,不管遇到什么事要善于思考,不盲目跟风,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静心工作就要学会反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圣人每天都会反省自己是否有不足的地方,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因此在工作中我们“静坐常思己过”,反思我们在工作中是否尽力,工作做好没有,待人接物是否妥当。经常反省自己会使我们变得更加理智,就会静下心来工作。
当然静心工作不仅仅只有这些,还要我们有勇担重任的决心和勇气。
勇担重任就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心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勇担重任就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专心于工作,才会成为工作能手。任何平方的工作都可以干的不平凡,前提是你热爱它,其实,这也是你的责任和使命。
勇担重任就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高效可以使我们完成更多的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要保持最佳的工作激情,选择正确的工作方向与工作方法,劳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就是我看《静下心工作 沉住气做人》的一些感悟,不是很全面还请海涵,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像文章中写的一样静心工作、勇担重任,为公司辉煌的明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六篇:《【读史有感】漫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读史有感】 漫谈“淡迫明志,宁静致远”
最近,重读诸葛亮的《诫子书》,不禁联想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此语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清心寡欲,看轻世俗名利,就不能确立自己的志向;心境不安宁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这两句话本来都是双重否定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刘备“三顾茅庐”中,以肯定句取代了原来的双重否定句,作为诸葛亮隐居在南阳草庐的楹联。通过这副楹联,揭示了诸葛亮胸怀大志却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和纯洁情操。其实,这两句话并不是诸葛亮的原创,他只是借用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名句略作改动罢了。
当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博览群书,而心忧天下。面对群雄割据、称王争霸、狼烟四起的局势,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只是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大业。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而诸葛亮隆中对答时提出的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对策,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一篇《隆中对》,名扬天下,千古流传,使多少文人墨客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地自容。与《隆中对》一样,诸葛亮《诫子书》中这两句名言,时隔千年流传至今,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遥想当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时所享受的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访友会客、聊天对弈、怡然自乐的情景,不禁令人羡慕!可惜时光是那么短暂,一晃而过,犹如滚滚长江,一去不返。多少风流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大浪淘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诸葛亮却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像这样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治国良臣,在历史上也确实罕见。尽管在老百姓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像当代伟人一样被人神化,但从古到今,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出山之前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出山之后,任劳任怨,事必亲躬?有谁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撰写于2014年11月26日)
第七篇:《读三国演义之有感》
三国演义之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读诫子书有感}.
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
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读诫子书有感}.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读诫子书有感}.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都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实在是令人佩服。相比之下,同为蜀汉大臣的法正作为蜀汉智谋仅次于诸葛亮的人,却是令人失望的。他用言行告诉我们: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第八篇:《读《傅雷家书》有感》
伟大的父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
文/叶必飞
家书,在自己的读书生涯中所见识到的,除了武侯诸葛亮的《诫子书》,也许只有《傅雷家书》是如此的流光溢彩,发人深省。在其中不仅读到了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父爱,也领略到了教子的智慧与艺术。
读完《傅雷家书》之后,对傅雷的为人甚是崇敬,面对傅氏父子的关系,面对傅雷对儿子的苦心孤诣又感触颇深。傅雷,是感情上的严父亲,又是好父亲,是仁父。是精神素养,做人修养的导师,又是文艺事业,学业探讨的良师益友。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一个是著名钢琴大师傅聪,一个是英语特级教师傅敏。这是他们伟大的父母之爱与高深的教子艺术结合的成功体现。《傅雷家书》收录的是多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仅有几篇是写给傅敏及儿媳。因为;文革”的破坏而损失了大量傅聪的回信,这是世人所遗憾的。幸好;文革”破坏的烈火没能烧及英伦,才能存留下《傅雷家书》这宝贵的文字。书信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亲情与谆谆教诲,更有作为一个文学家,文艺者父亲的独特教子智慧与艺术,娓娓道来,深情而深刻。这些书信,对傅聪而言是;家书抵万金”,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