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评价 项羽本纪中的成语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话题作文】

第一篇:《《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及其塑造》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及其塑造

说起项羽,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李清照笔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情英雄。却很少有人真正翻开《史记》,认真阅读研究《项羽本纪》,去了解项羽这个让司马迁惋惜不已的失败者。

在《项羽本纪》这篇传记散文中,司马迁通过对秦汉之际历史事迹的精心剪辑和真实描绘,记录了项羽从一个普通贵族青年,乘势崛起,号令天下,诛灭暴秦的辉煌业绩以及在楚汉争霸中的可歌可泣的战斗经历,最终自刎乌江的流行般璀璨的一生。

项羽是凭借什么号令天下,诛灭了一统六国的强秦?又是什么原因让已经唾手可得的江山拱手让人?这些我们都能通过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塑造的项羽形象中找到答案。

一、战争天才:武冠三军,有勇有谋

项羽堪称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将,个人武力值爆棚,还具有独特的战略眼光, 领兵打仗非常在行。项羽是名将项燕的后代,家里世代为楚将,应该是从小就秉承了尚武的习气,《项羽本纪》中记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耳濡目染之下,心尚“万人敌”之学。而且“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为项羽的勇猛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起义军的关键战役“钜鹿之战”中,司马迁将项羽的战争天赋展露的淋漓尽致,项羽坚持认为“夫以秦之强, 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何敝之承”与指挥官宋义的犹豫不决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项羽独特的战略眼光;而假借楚王命令,将宋义斩于帐中,显示了项羽杀伐果断的一面; 当军队的完全掌控在项羽手里的时候,始皇帝,看吧,你的期待中的万代王朝马上就要毁灭在这个人手里。项羽引兵渡河,破釜沉舟,烧庐舍,持三日粮,全军自项羽到步卒,皆是一往无前,散发着惊天的气势,锐不可当,大败秦军。这次战斗的胜利,鲜明突出了项羽的有勇有谋。

在彭城之战中,“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显示了项羽政治不成熟的一面,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内容,现在要说的是项羽因此派人挑战刘邦,结果项羽派去的勇士被汉善骑射者楼烦接连射杀,项羽大怒,亲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

然后竟被项羽一瞪眼给吓的落荒而逃。这颇具传奇色彩的描写,显现了项羽冠绝当世之勇,正是这份勇猛让他所向披靡,诛灭暴秦,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勇武,让他过于迷信暴力,刚愎自用,最终走向失败,让人惋惜不已。

二、政治庸人:目光短浅,妇人之仁

项羽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名将,在战场之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但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领袖,没有一个王者应有的气度,手腕。他过于迷信武力,欲以力征营天下,没有政治远见,目光短浅,这一点在《项羽本纪》中显露无疑,“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将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更是说出了“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话语。通过范增所描述的“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色,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与项羽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项羽目光短浅的一面。

而且就像前面说到的,项羽在政治上极度不成熟,天下大事,视之如儿戏,竟欲以个人武力决定胜负。最为致命的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竟然放走了刘邦,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项羽为他的妇人之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范增数目项王,所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这种不能够果断处理潜在敌人,不能够采纳正确的意见,缺乏政治头脑的行为,让他与唾手可得的江山失之交臂。

总的来说,我们在司马迁笔下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项羽,看到了他的英勇绝伦,看到了他的霸气凶残,看到了他的优柔寡断,看到了他的真性情,他活了过来,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最后,谨以一首诗来表达我对这位西楚霸王的敬意。

背水孤军死境生,威振诸侯膝行怜。

关中霸王谁言不,鸿门念情纵虎还。

功盖群雄遭人忌,恰遇盟军倒戈寒。

刘汉已贬蜀地去,却使陈仓缓兵出。

三秦本属强弩末,怎敌苦汉卷土来。

丈夫力竭身先死,西楚英魂四海存。

(非原创)

第二篇:《《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刘兴林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3期

项羽是一位盖世英雄,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仅仅活动了八个年头,兵败自杀时年仅三十二岁。司马迁考察项羽短暂而非凡的人生,深为项羽的英雄色彩和悲剧性格所感动,全神贯注地刻画了项羽的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以“勇”字贯穿始末,“勇”是项羽的基本特点。以灭秦为界,将项羽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描写。前期写他以一己之勇带动天下人之勇,推翻暴秦的统治;后期写他以一己之勇征服天下之勇,结束自己的统治。作品将刻画项羽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和揭示项羽悲剧性格的教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项羽的形象不仅极为鲜明生动,而且还意蕴深厚,令人仰慕叹惋,发人无穷深思。

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说:“八千人渡江而西,忽化而为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化而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叹。”这些数字的变化,说明项羽的神勇在前后两个时期的价值区别。前一个“忽化”说明项羽的神勇不断升值,风云际会,蓬勃兴起;后一个“忽化”说明项羽的神勇不断贬值,众叛亲离,倏然灭亡。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评价}.

《鸿门宴》中樊哙指责项羽是“亡秦之续耳”,指出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史记》中两次引用贾谊的《过秦论》,其上篇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结,中篇指出“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当反秦斗争结束之后,项羽分封诸侯之时,实际上就是“守天下”的开始。项羽缺乏一统天下的政治眼光,不懂“逆取而顺守”的道理,一味迷信于自己的神勇善战,满足于做一个西楚霸王,分封未毕,旋即征讨。文末的论赞明确反对“以力征经营天下”,可见《项羽本纪》的主题与《秦始皇本纪》颇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项羽形象中表现出了反暴英雄令人崇敬和同情的一面。

《项羽本纪》写作上独具匠心,代表了《史记》传记文学的最高艺术成就。

首先是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第三节文字最为精彩。《项羽本纪》基于对历史本身的深刻认识,选材十分精当,能够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经历大事颇多,战阵就有七十多次。全面铺开,则显得庞杂。司马迁确认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大事件在项羽一生中极为关键,于是截取这三个重要的横断面,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再现项羽威猛刚强、激昂慷慨、视死如归的壮烈形象,项羽的品格、气质、才识、胆略、武艺等,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其他史实穿插其间,补充前因后果,丰富了项羽的完整形象。

其次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项羽的英雄本色。钜鹿之战是起义军与秦朝主力军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义军与秦军之间的殊死斗争是主要矛盾,秦朝君臣之间,率军将领与用事权臣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楚军君臣之间,主帅与其他将领之间也存在尖锐的矛盾。作为反秦的战略家,必须具有目无强秦的伟大气魄和正确无误的战略部署。项羽诛杀宋义,排除阻碍反秦斗争的羁绊,解决内部矛盾;随而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军二万渡河救赵,安定钜鹿城中义军的军心。然后破釜沉舟,大举进军,采用反包围,消灭钜鹿城下的王离军,解除钜鹿之围,随后围歼秦军,迫使章邯投降,秦军随之土崩瓦解。

“鸿门宴”是反秦斗争结束而楚汉之争即将开始时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之间的一次交锋,楚汉之争上升为主要矛盾。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序幕。曹无伤告密,项伯说和并庇护刘邦,分别是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内部矛盾,都是次要矛盾。曹无伤告密激化了主要矛盾,而项伯说和并庇护刘邦,加之樊哙闯帐,怒责项羽,则缓和了主要矛盾。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意味着项羽集团的内部矛盾冲淡了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鸿门宴的矛盾冲突与转化,展示出项羽重感情、少城府、憨厚宽容的性格,同时暴露出项羽缺乏政治远见和优柔寡断的一面。项羽斩会稽守之头,斩上将军宋义之头,破釜沉舟救钜鹿,何等刚决果断!但面对并肩作战的刘邦,他却当断不断,不忍下手。宴前当击不击,宴中可杀不杀,宴后宜追不追,而刘邦及其随从刚柔相济,全身而退。鸿门宴通过双方斗智斗勇,刻画出项羽和刘邦性格的差异、见识的高低,从而揭示出汉兴楚败的必然趋势。

垓下之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项羽陷于“两难”境地之中的生死抉择。类似的情形刘邦曾多次遭遇,却都死里逃生,化险为夷。项羽也有突围逃生、卷土重来的机会,但他突围而不逃生,只是要显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突围又复聚,“乃欲东渡乌江”,尚未彻底放弃卷土重来的希望。当乌江亭长劝他急渡的时候,他反而决意不渡。无面目复见江东父老,独愧于心,一个“愧”字使他彻底放弃了逃生的欲念。生得惭愧,死得痛快,“两难”的抉择在项羽做来并不困难,即使在最后的时刻,项羽还谈笑风生般地将项上人头赠送故人,显得何等豪迈!如果说钜鹿之战是一曲勇壮的凯歌,那么,垓下之围则是一首壮烈的挽歌。写奏凯的场面容易显示力量,而写失败的结局则容易流于衰飒。垓下之围写得豪气干云,悲壮而不哀戚,殊无衰飒之感。

再次是虚实相间,烘托对比,具有浓厚的小说因素。司马迁对钜鹿之战的战略部署和实施采取正面描写,而对具体的杀敌场面采用侧面描写。在正面描写中,字里行间洋溢着项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反秦灭秦的战略决心,完满地表现项羽杰出的指挥才能。对于项羽战斗的雄姿和楚军将士奋勇杀敌的情形,则采用侧面烘托。从诸侯军队在壁垒上观战的角度,描摹其“无不人人惴恐”的特殊感受,烘托楚军一以当十的勇猛气势;从诸侯将领入辕门见项羽的角度,描摹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特殊行为,烘托项羽所向无敌的勇圣威风。

钜鹿之战的战场描写侧重于“虚”,鸿门宴的宴会描写则侧重于“实”。诸如宴会坐次排列,范增举玦示意、授计舞剑、撞破玉斗,樊哙持盾闯帐、啖肉饮酒、义责项羽,项羽默然不应,项庄、项伯舞剑,刘邦逃席,张良留谢等,描写细腻传神,情景生动逼真,具有引人入胜的戏

第三篇:《《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评价}.

项羽,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他从不掩饰自己,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时宣称:“彼将取而代也。”如此的气魄!如此的风流!

项羽,他是一血性男儿。他剑杀殷通,夺了军权!他矫杀宋义,夺了领导权!他刺杀怀王,夺了君权!

项羽有勇但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政客的圆熟。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刘邦!

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么 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城的时候,嬴政已经成为历史.

他的勇武是他最大的特点,以一人之力收伏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战役.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以必死之心在巨鹿,彭城威震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帐中,与虞姬相对而饮,处在极度烦恼而又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学书“足以记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豪迈诗句。虞姬则和唱说:“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她留恋人生,留恋与项羽相处的日日夜夜,她不愿离开他,她要和他冲出去。但是,汉军重重包围,项羽身边只有八百人,她如跟随,岂不是累赘吗?那样,不但自己逃不出去,很可能会连累项羽,全军覆没。为了项羽能够死里逃生,为了项羽将来东山再起,她只有一死。

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着爱与恨,更何况项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当虞姬拔剑倒地时,不流泪的盖世英雄,万感交汇,抱住他心爱的虞,放声痛哭。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却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

刘邦少年时也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读了《项羽本纪》,让我心中涌起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还是惋惜,总认为他的结局不该如此。他的身旁本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还有乌骓,他本可以骑马追风,东山再起。他的自负让人叹息,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英雄的死,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在水一方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永远地融入这里。让人不禁为他叹息,历史为何没有选择项羽,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

第四篇:《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

①勇猛。《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

①无赖。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家室被项羽掳走。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③当机立断。鸿门宴前,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回“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④胸怀宽广,听得人劝。郦食其见刘邦,“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进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从头到尾都在听从别人的意见。

⑤简单、粗鲁。刘邦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并不是刘邦有意为之,因为刘邦出身低微,不读书,简单、粗鲁的人。

第五篇:《项羽本纪完全解析》

《项羽本纪》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评价 项羽本纪中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