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萧红传读后感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话题作文】

第一篇:《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真是他们的悲哀啊!

在萧红童年的后花园中,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因此也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这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玩耍,快乐的""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是快乐而幸福的,而萧红的童年就是快乐而寂寞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第二篇:《呼兰河传 读后感 读书笔记 萧红》

寂静呼兰河

1911年暮春,你降世呼兰县一座大家民宅,鸟语花香,安乐静好;31年后,你病卧在异地的床头,战火纷飞里,回忆这片天真,寂寞又谁知?

与萧红相遇,是在一个温暖寂静的午后,阳光漫洒在书堆上,在一堆被老师遗弃的篇目中闲翻,看到了她与她的呼兰河,在寒冬的暖日里向我闪烁着粼光。

{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一顶小草帽向我讲述着故事中小主人公那份调皮的宁适,烂漫无忧。那篇《呼兰河传》节选,为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与我扣上了这束不解之情缘纽带。

今夏,当我在旧图书馆发黄的书架上与她再次相逢,往昔的烂漫的一阕竟成了她唯一的慰藉,独此,凄凉无限。至此,才以一份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萧红的人生,和她的这本半回忆录《呼兰河传》。曾经也是,或许现在也是儿童的我,却没有看到萧红的欢乐,没有聆听到她的笑声,而感受到她在心底沉睡中的哭泣。

《呼兰河传》讲述了作者在出生地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童年生活,这里有慈祥童真的祖父和他的菜园,有不甚亲和的祖母和父母亲,有呼兰县保守愚昧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的残忍冷漠。

书并不厚,萧红回忆童年生活的背后,是对愚昧人们的痛斥,更有她对这份生活五味复杂的情感,仿佛只有与祖父在一起的日子才算是快乐的,其他的一切,或多或少,来源于她当时悲苦交加的境况和心情。

寒冬酷冷,呼兰县的人们与牲口,都被冻住在这一片严寒的冰天雪地之中。故事的开头,便奠定了结局,全篇都抹上这层灰冷的戚调。萧红二十多年来悲舛的命途,从这里走出,也在此画上终点。

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1911年的初夏,女主人公出生在东北的一座小县城,呼兰河城。它既僻远又热闹。这里的人愚昧且保守。呼兰城盛行跳大神,唱大戏,扭野秧歌,放河灯,赶娘娘庙会等。这些都是呼兰河人们的精神生活。

祖母常常不许“我”碰她的东西,因此,“我”小时候是不喜欢祖母的。祖父快70了,慈祥,童真,教“我”读诗,带“我”在后花园里玩,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跟爷爷寸步不离,整天过着恣意任性,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人生是苦多乐少。养猪的那厢房里住着一个拉磨的。他们只希望吃饱穿暖,但总也吃不饱、穿不暖。他们是看不见光明的,只知道逆来顺受。

老胡家买来一个12岁,黑乎乎笑呵呵,活泼健康,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但因为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当时的封建道德习俗标准,周围的邻居便对她指手画脚,说她不像"团圆媳妇"。她的婆婆觉得失了面子,于是就"规矩"起她,不分昼夜地打,有时把她吊在梁上,用皮鞭子抽,用烙铁烙脚心,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病。老胡家听信跳大神,给重病的她用开水洗澡,用滚水烫了三次,她终于被折磨而死。

冯歪嘴和王大姐的自由恋爱遭来四面八方的胡言乱语,王大姐生第二胎时不幸因难产死去。大家都准备看他的热闹,但他并没有绝望,他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决心把他们抚养成人。当他看到他的大儿子已经能拉驴饮水, 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便感到有了一线希望,身上也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回忆并不鸿篇,短短143页,至此结束。

然而,悲凉的情韵里,饱含了萧红对生活的心底深处的梦幻与期望。然而故园的回忆没有给她美好的过去,她只是在虚拟一个梦境,想在梦中重返童年,再度过一回真实的人生。它放逐了肖红,肖红就再也回不去了

萧红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一个孩子的语气来叙述这些个故事,用一个孩子的独特方式来解读这些问题。“苍凉中蕴含热情,歌颂时不忘批判”,萧红画出旧中国东北小县城人们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风情图,画出沉默的国民灵魂。

因着对这方土地爱的执着,爱的深沉,爱的无法自拔,下笔容易,写下厚重。读这些文字,心中翻腾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苦痛,是无奈,是唏嘘。{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先生如是评价《呼兰河传》,如今看来,更多的也只是萧红在生命的最后,对自己多舛的人生,一个聊以抒发悲苦,寄托情思的方式罢了。

她讲:“只因为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这个悲舛大于荣耀的女人,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的一生,有过辉煌,有过爱情的甜美和更多的伤痛。才华满腹却不被认同,被引诱抛弃,在颠沛流离的战乱年代里从一个男人之手辗转到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她有两次不情愿地在恶劣的条件下做了母亲,堕入有色造就的视野,闲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她不像冰心有着学者的沉静与母性的温柔,没有张爱玲没落贵族的高傲与冷漠,{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更不是苏雪林才气横溢咄咄逼人。然而后三者都有着高雅的生活,有丰富的内涵。但萧红,永远是31岁,她的人生定格在那一刻,她悲剧性的命运,她沉郁的悲哀如同一片秋后的枫叶,在风雨中零落成泥。

我却不能不仰望她。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站在一个高处,那个高处是她精卫鸟一般用萧红的文字填筑起来的,她是宝塔上的女神。她最后超脱了加诸于她的命运和才华之上的一切误解、嘲笑、攻击。生命虽苦难而短暂,却让幸福而长寿的人反躬自问曾经做过什么。她的文字历历可数,然而著作等身者未必有一本书能如她写的那样不朽。

不能想象,自古至今,东北文学的原野上, 如果没有萧红这一朵奇异的花开放着,将会是怎样的荒凉和空寂。

只是她不容许心的背叛,感情的远离。你那颗在黑色的冻土原上冻僵了的心,渴望阳光,渴望爱。你把自己心的深处的热量,一点一点倾泄在《呼兰河传》上,《小城三月》上,最后裹着一身洁白,静静地远去了。

呼兰河的趣事,是作者的怀想,也是回忆,然而,我却相信,不是她对童年的希冀。历经坎坷的人生,在她生命最后的童年回忆里,掺杂了许多悲苦寂寞。总是感到她在哭,并不是眼泪,而是那些许悲凉,和泪水里浸泡许久的温暖。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这一些不能想象了”{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二十多年前,一个天真无恼的小姑娘在祖父和她的菜园里捉蜻蜓、讲故事,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二十年风雨坎坷后,在异地凄凉的病榻中,女主人公

重新忆起这段往事,发出那声“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无限孤寂悲戚的呼叹。

呼兰河,20年光阴,萧红用她别样的寂寞与风情,写下欢乐,释放心中的哭泣,在生命最后,向世人告别了她悲荣无限的,短暂的31岁青春年华。

第三篇:《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一)

《呼兰河传》是一篇伟大的杰作!

萧红是个心思寂寞的人,可是从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极不平凡的魅力。就像她写的《呼兰河传》,有人说它像小说,又有人说它像自传,萧红的文章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令人不明其中的所以然。

《呼兰河传》不像《城南旧事》,虽然同样是写小城里的>故事,可《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像是一朵含苞怒放的花,紧紧的让人读得轻快自然;但《呼兰河传》不同,它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又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是一片美文,文章中,极有艺术感的文字令人心动不已;《呼兰河传》也是一篇寂寞的小说!当时的萧红,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觉中,又看到了另一个萧红。小城的三月风景如画。瞧, '三月的原野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在这里、那里',好一个'这里、那里',连一片草地都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

再看看第三章《生死场》,哎,如此悲伤、凄凉,令人心痛。

《呼兰河传》是立体的、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今年秋天,我读了一篇故事,这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语做点缀;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有点只是灰白的画面,可是从灰白的画面中,我分明听到了了一曲凄凉的笛声,能让我听到这笛声的恐怕只有这《呼兰河传》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二)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三)

今天,我在图书馆买了一本书,叫《刘胡兰传》。读完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很大触动。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出生于文水县的贫农户。8岁上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担任文水县云周西村(现已改名为刘胡兰村)妇救会秘书和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等职业。

有一次,红军把国民党的一个团包围了,县妇女部长奉上级命令组织农民兵担架支援战场。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去了。她们在激烈的战场上,毫不惧怕,表现得异常勇敢,她们像护士一样救死扶伤,像战士一样运送火药,一点也不比八路军战士差,她们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去,当时她才13岁。

1947年1月的一天,刘胡兰和6位革命战士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去,面对敌人残暴于威胁,他们临危不惧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你们想怎样'.敌人见他们不知好歹,便当场用铡刀铡死了他们。刘胡兰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永垂不朽、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刘胡兰这么年轻就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是多么的勇敢,再想想现在的社会,理想现在和刘胡兰同龄的人,被开水溅到了一点就觉得痛。那么刘胡兰身上的伤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要比开水溅到痛100倍、1000倍,再想想刘胡兰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吃的是什么,穿的又是什么,和我们相比,要差100倍、1000倍。从今以后,我们要向刘胡兰同志学习,学习她伟大的精神,以她为榜样。

第四篇:《参观萧红纪念馆有感》

参观萧红纪念馆和故居有感 6月2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我院机关党委和团委组织青年团员参观了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我们首先来到了萧红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纪念馆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传奇的人生经历。面对艰苦的岁月,她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在抗日战争时期,她用文字揭露黑暗,表达了崇高的爱国情怀。萧红对思想及个性独立之追求,也为当时女性的自我解放树立了典范。

萧红是一个完全追求精神至上的人,也是一个对感情要求完美的人。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文学才华毋庸置疑,“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一个时代和社会某些方面的反映,萧红也不例外,她的一些小说(如《生死场》)将七八十年前东三省陷入灾难性的历史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有的内容从老人口中也曾听说,而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来便更显亲切和鲜活。战争和困苦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流离失所,更是自由、尊严和生命被轻易地践踏与扼杀。有时真的庆幸我们不是出生在那样的年代,今 1

天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与曾经的满目疮痍相比,我们所拥有的无疑很多:少年有明亮的课堂、青年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年华老去亦不再担心老无所依……“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今天的“活着”,不只是吃饱穿暖,还有清风明月下的闲情、有关民主人权的思索。

萧红故居与纪念馆一墙之隔,在萧家大院,我们了解到萧红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但其幼年丧母,只有爷爷是她的精神依靠。院内五间正房,陈列着萧红家人用过的部分物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东北一些古老的民俗和物件,想象着50或100年前这片土地上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

革命战争造就了萧红的写作才华,却也给她带来了悲苦短暂的一生;反观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却常常庸庸碌碌地幸福着。

此次学习参观正值共青团十七大会议刚刚闭幕,我们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放振兴的希望,要学习萧红的坚强意志及爱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恪守法律、努力拼搏,为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2

第五篇:《寻访萧红故居有感》

{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寻访【萧红故居】有感

怀着对萧红老师的敬仰,这一天我与同学来到位于呼兰区的萧红故居。

其实我关注萧红从高三开始,高三时学习疲倦偶尔听听广播,见得“民国四大才女”萧红,以及那时正在筹拍的电影《萧红》,只是感觉萧红这一人物及其神秘、传奇。我在网上多次查阅资料,了解萧红。那时我就对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很感兴趣,可是高考在即,便没机会阅读。

后来,电影《萧红》公映了,但还是没机会看,再后来,我终于可以在网上搜索观看了。看了一遍似乎没看懂,我就索性下载下来反复看。每次看都觉得每次都有收获,好东西难免要和大家分享,我就在我的各个社交网站上与大家分享这部传奇之作。之后我也尝试把电影放在电视里,让家人也感受一下萧红的个人魅力。

这一天虽然天气有些冷,但还是能感受到萧红老师当年创作的热情。我和同学乘着551公交来到了呼兰,经过询问,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萧红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萧红纪念馆”。通过登记,我们进入了纪念馆,一块大大的石碑在正中间,上面写的是“前言”,紧接着左前方是一块白色的萧红像,前面是萧红幼时在地里与爷爷劳作的情景,再向里面走是萧红和她生前与萧军以及与恩师鲁迅的照片,还有许多萧红作品的手稿,和鲁迅先生写给“红军”夫妇的书信。

上到二楼,我们看到萧红与萧军和她们的朋友们在一起唱歌欢乐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萧红萧军和朋友们在一起谈笑歌唱的气氛;还有萧红独自一人静静创作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萧红在恶劣环境下创作的艰难;和恩师鲁迅家里萧红与萧军谈话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萧红及其萧军、鲁迅谈论写作技巧时的热度;

从“萧红纪念馆”走出来向东便是名副其实的“萧红故居”。走进萧红故居的庭院,第一个赏心悦目的便是那洁白的汉白玉制作而成的萧红雕像,她拄着下巴思考的样子着实让人羡慕。接着就是萧红及其所有家人生活过的房屋、正房、东西厢房以及张家仓房、马棚还有水井。萧红及其家人居住的房屋中有许多这个年代不曾使用的工具。“乃莹”出生的房间西墙上挂着萧红与生母的合影和她家族的全家福。

走出“萧红故居”,经过“萧红纪念馆”,离开萧红故居,有一种不舍的感觉,再这样一个张家大户人家,萧红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求学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萧红一样,为了自己梦想勇敢去闯。她善于写作的优秀品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一辈学习。

在此,我向伟大的萧红致敬,向一直辛勤工作在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你们!

第六篇:《读后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书中,作者萧红细腻地描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轻盈地写下她的童年。在其中,萧红多次提到了她与祖父嬉戏玩耍的场景,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萧红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当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疼爱萧红,祖孙两人经常在后院笑个不停。对于萧红而言,祖父的后院就是她的天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样就怎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萧红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但也是寂寞的。对于三十一岁离开人世的萧红,我们会感到深深的惋惜,如果萧红并非英年早逝的话,她也许会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更宝贵的文学财富。

呼兰河畔的人们生活得平静地像秋水一样,只为了活着而活着,只为了死去而死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萧红的读后感500字 萧红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