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引起低烧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低烧的病因有哪些
多种疾病会引起低烧。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
不明低烧不能滥用药。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低热病人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
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一些恶性肿瘤早期或细菌感染早期的症状也是低烧。
中医所指的低热尚包括患者主观自觉的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而体温并不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常见表现为夜热早凉,或夜间发热为甚,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骨蒸发热,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
低热常常是临床诊断中的一大难题,热程超过4周以上称为长期低热。
近几周出现低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查找原因:
1、结核性低热:表现为低热、血沉快,有时胸部X线检查可阴性,但还不能除外结核的可能,可做结核菌素试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等,以除外结核感染。
2、有无慢性病灶感染存在:如鼻窦炎、扁桃腺、齿龈、中耳、胆道等慢性感染。
3、做一下肝功能+乙肝抗原、肝胆B超检查,除外无明显症状的肝炎及肝胆疾患。
4、查尿常规、除外隐性泌尿系感染。
5、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在患呼吸道感染后,可出现持续性低热,验血时,抗“O”滴度增高,血沉加快,用青霉素和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症状迅速缓解,这种现象的低热称为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如无器质性病变,可考虑功能性低热的可能:
(1 )生理性低热:见于女性经前或妊娠期低热;
(2 )神经功能性低热:临床上以20─30岁的青年多见,患者体温较正常人升高0.3℃─0.5℃。可无症状,或伴头晕、失眠、乏力等症。此类患者约占长期低热患者总数的1/3左右,预后良好;
(3) 感染后低热:见于急性传染病痊愈后,少数患者仍有低热持续数周,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恢复有关。
谨防低烧危害:
极限值一旦体温降到36℃,人的反应和判断能力都会削弱;降到35℃时走路会觉得困难;降到33℃的时候,人会失去理智;30℃的时候,人们则会失去知觉。而体温降到20℃,人的心脏将停止跳动。
原文链接:
第二篇:《低烧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低烧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低烧要点:
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凡使病情加重。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低烧中医治疗:
一、阴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也可配用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二、血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也可服用四物合剂、归芍地黄丸等。
三、气虚低热: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乏力、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宜用甘温退热法,可用补中益气丸,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煎水服。
四、夏季低热: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宜用清暑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热并非功能性低热,而是由体内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所以对于长期低热,应先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上述各种疾病后,才能当作功能性低热治疗。
原文链接:
第三篇:《引起低烧的病因是什么》
引起低烧的病因是什么
体温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特征之一,它会随24小时昼夜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非恒定不变。测量体温的方法通常包括口腔温度、腋窝温度和肛门温度三种,其中测量腋窝和口腔温度较为常用。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口温36.7℃~37.7℃,腋温36.6℃~37.4℃,肛温36.9℃~37.9℃。如果有人每日口温在37.5℃~38.3℃、腋温在37.4℃~38.3℃之间波动,且持续3周以上不退,即可叫做“长期低热”。而长期低热往往预示着身体可能发生了某种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持续低烧病因:
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低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
引起患者长期低热的原因非常多,大体上可分三类:
首先是感染性低热,这种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约占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热中,以结核菌感染最多。结核菌感染表现为午后低热,还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间或睡醒后出汗等。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艾滋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及病毒等引起的长期低热也较常见。
其次是非感染性发热,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
再次是功能性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和3岁以内的儿童,上午以发热为主,也可能伴随有出汗、手颤、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饭等。
宝宝低烧的原因:
1、自身体质原因:宝宝自身代谢快,体温波动在1°C以内都算正常。
2、天气原因:和天气相关,宝宝的水分补充不足、出汗少,导致体温升高。等天气转凉后,宝宝的体温就会恢复正常。
3、饮食因素:宝宝有不消化、积食的现象。他很可能会有低热、不爱吃饭、呕吐等症状。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做饮食调整或用帮助消化的药物来治疗。
4、感染性低热:宝宝患病后因治疗疗程不足,会出现病情反复,同时,还会有间断性的低热现象。
5、感染后低热:宝宝患麻疹、白喉、百日咳、菌痢、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后,调节体温的机能没有完全恢复,导致低热不退。
6、慢性感染性低热:如结核、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泌尿系感染等,导致宝宝出现连续性的低热。
7、非感染性低热:如果宝宝有血液疾病、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可能会出现低热。
原文链接:
第四篇:《低烧如何诊断检查》
低烧如何诊断检查
低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检查低烧原因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功能性低烧,必须经过较长期的观察,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
低烧分类
低烧可分为功能性低烧与器质性低烧。
功能性低烧:
其临床特征是体温较正常升高0.3~0.5℃左右,一般不超过38℃。常见有:
1、生理性低烧:见于女性经前或妊娠期低烧;
2、季节性低烧:每于夏季出现微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入秋自然缓解,称夏季微热;
3、环境性低烧: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者,约有10%出现低烧。
4、神经功能性低烧。{有哪些病会出现下午低烧的症状}.
临床上以20─30岁的青年多见,患者体温较正常人升高0.3℃─0.5℃。低烧时间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情况较好,体重不减轻。此类患者约占长期低烧患者总数的1/3左右,预后良好。
器质性低烧:
引起器质性低烧的疾病很多,常见病因如结核,胆道感染,慢性病灶感染,尿路感染、风湿、肝炎、肿瘤等。其他是甲亢、贫血、结缔组织病、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等。
临床诊断
长期低烧最常见的为结核感染。结核病在小儿还是比较多见的,除低烧外,小儿尚有性格的改变。原来好动的孩子变得发懒不爱动,原来好静的孩子性情急躁、爱发脾气、食欲减退、消瘦、动则汗出或夜间多汗、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为此,应作结核菌素试验(简称OT)或三联皮拭(PPD—PHA)。如为阳性结果,可作为参考,因孩子接种过卡介苗后也可见阳性反应。另外,过去得过结核病,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进一步还得检查血沉,一般在结核病活动时,血沉均可增快。最后还得用X线检查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假如以上各种检查均为阴性,则可以排除结核病。
长期低烧还见于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多见于咽喉部感染,无全身表现。——般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呼吸道症状,多为某次病毒感染高烧后,低烧较长时间不退。年长儿咽部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也可表现为长期低烧,可作咽分泌培养,如能找到
细菌,即可确诊。如为链球菌感染,还可取血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简称抗“O”),如滴定度高,说明有过链球菌感染。如抗“O”增高明显,还应想到风湿热的可能,应注意有无关节痛或肿胀,皮肤有无环形红斑,心脏有无改变,这些都是诊断风湿热的依据。女孩长期低烧应注意泌尿系感染,可以检查尿得到确定。
长期低烧也可能与感染无关,而是由其他病或其他原因所致。在血液病方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可见长期低烧。{有哪些病会出现下午低烧的症状}.
如果孩子还有贫血、出血、黄疸等表现,检查一下耳血,即可找出是否与其有关。
原文链接:
第五篇:《持续低烧怎么办》
持续低烧怎么办
1)热是疾病的信号,安静是首要之道
发烧源于体温调节失去平衡。最常见的情况是由于细菌或病毒入侵造成,如感冒或流行性感冒、扁桃腺发炎、肾盂炎、肾脏炎等而并发的。医生必须观察病人的发烧程度、变化情形及有无发寒、头痛等其他症状,来论断它是单纯的感冒或其他潜伏的疾病。
在家护理方面,保持安静是最重要的。发烧时体力消耗极大,因此必须使身体保持暖和、流汗,烧才会退。此时,水分流失较多,必须补足水分,并补充失去的营养。食用以能保温、易于消化有营养价值高的食品较为理想。
退烧药主要作用是刺激中枢神经,迫使发汗。原则上,要在了解病因后,经医生指导,才能服用。情况恶化,高烧不退时,须尽早就医,接受治疗。
2)发烧的护理
1.流汗可将热释放到体外,但体内的水分也会流失,水分不足,就很难退烧。因此补足足够的水分是十分重要的。可多喝粗茶、凉开水和果汁等。
2.由于容易消耗体力,因此营养的补充很重要。生病时肠胃消化较差,须吃些易消化的东西。可加些米汤、清汤或牛奶等较易入口的食物,并补充鱼、肉、蛋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水果及维生素也有助于补充体力。
3.发烧且全身发烧时,可睡冰枕及温水拭浴帮助解热。不过,要注意颈、肩不可着凉。
4.流汗后要勤换衣服,更衣时要小心不要让身体着凉,屋里保持温暖。用热水沾湿毛巾擦拭身体,再以干毛巾擦干身体,换干净的内衣及睡衣。
5.便秘时,更易高烧,要特别注意,无法排便时,可按顺时钟方向按摩腹部。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发颤哆嗦是发烧的先兆。此时,最好不要让病人出汗,须保持暖和,安静休养。看其是否有发烧以外的症状,如脸色或皮肤无异状,有没有不停呕吐或腹痛、头痛等。此外,还要注意烘便、尿是否正常。若有上述两种以上的症状,就要医院就诊。
3)以下介绍几则食疗药膳
1.出汗退烧可多吃葱
葱常被人闪当做药用,它的辛辣会促使发汗,绿色部分虽然较有营养但就药用而言。是使用白色部分为佳。葱对于发烧、畏寒及感冒初期的症状极为有效,但不适用于发烧且又盗汗口渴的情况。煮成葱汤饮用,效果不错。
取两根葱的白色部份切成细细的一段一段,放入锅里,加入一大汤匙的咸酱
,倒入适量的水均匀搅拌,直至沸腾,并趁热饮用。
2.治疗发烧引起的身体酸痛有效的糙米
糙米中的维生素B群营养价值丰富,具有交货血液的作用。发烧时,糙米汤极为适合的食品。高烧而食欲不振时,大概都只想喝些清汤,营养是不够的,若能加糙米一起食用,就有足够的营养。感冒初期,将少许生姜切丝加入汤里,可保持身体温暖,更具效果。
用糙米(一碗份)5克(2小匙),水200克(1杯),盐少许。将糙米放平底锅中煮出香味,等到糙米稍微变色,就以中火慢慢地煮。出现微焦时就放盐,再加水煮至15分钟,即可食用。
制作心得:若只想做少量的糙米汤,可以加点水,但糙米易吸水,若水太少就做不成汤了。所以还是加多一点好。饮用感言糙米汤得味十足浓淡合宜,是很好喝的汤。而且糙米松软,更易入口。除非只能喝汤,否则最好连糙米一起食用。
3.发烧、口渴时可吃莲藕
新鲜的莲汁对于治疗出血、咳嗽及发烧口喝效果显著。
先把莲藕洗净,剥去外皮,用纱布过滤挤汁。若加入梨子汁,效果更好。可将莲藕汁及梨子汁各半掺杂成一杯饮用。
4.伴随喉咙痛的发烧可用牛蒡的种子
牛蒡的种子有解热的作用,在汉药上也称为牛蒡子、大力子,自古沿用至今。牛蒡种子所煎之汁对于消炎、咽喉炎等。 牛蒡了可在中药店里买到。煎10克的牛蒡子汁,当作漱口水使用,喉咙清爽,疼痛自然消除,即可退烧。此外,还可加入各3克的橘梗和甘草,效果更好。
5.大蒜粥对于发烧也极具疗效。
因发烧而感觉口渴时,可配萝卜干一起吃,效果不错。
6.菊花茶在欧洲自古即为人常喝的茶之一。具有暖和身体的效果,对于会畏寒颤抖的发烧也有疗效。
摘取开花期的花,晒干放入茶叶滤网中,再注入热开水。一次的份量大概是干燥菊花5–7克左右即可。
7.蒲公英开花前的草,洗净风干后效果更好。
在6–8月时采其茎叶,阴干后,以10克的茎叶加400克的水,煎成半量,一日饮用两次。另外可搓揉其叶子,贴在太阳穴,可治疗头疼、发烧。
多种疾病会引起低烧。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低烧的原
因是什么,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发现。
不明低烧不能滥用药。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低热病人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体温38℃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有哪些病会出现下午低烧的症状}.
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一些恶性肿瘤早期或细菌感染早期的症状也是低烧。建议你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避免引起发烧的病因恶化。
荨麻疹(Urticaria)
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初起皮肤瘙痒,抓后皮肤迅即发生大小不等之风团,剧烈瘙痒,此起彼伏,骤起骤消,甚至累及粘膜,出现腹痛、腹泻、喉头水肿之症状。
1)临床表现:
迅速出现风疹块(风团),在风疹块出现前几分钟,局部常发痒或有麻刺感。有的病人在风疹块出现数小时或一两天内有些全身症状如食欲不好,全身不适,头痛或发热。
风疹块扁平发红或是淡黄或苍白的水肿性斑,而边缘有红晕。有时,风疹块呈环形可称环状荨麻疹,几个相邻的环形损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图状,可称为图形荨麻疹。有时,损害中央有淤点,可称为出血性荨麻疹,肾脏及胃肠可以同时出血。风疹块中有水疱时称为水疱性荨麻疹。有大疱时称为大疱性荨麻疹。有时,水疱或大疱发生于似乎正常的皮肤上,但常有红晕,这类风疹块较易发生于儿童。
风疹块往往在一两小时或几小时内最多1–2天内自然消失,但别处常有新损害陆续出现,风疹块已消失处在24小时内一般不再发生新损害。风疹块消失后,皮肤恢复正常,有时有暂时的色素斑而称为有色素沉着荨麻疹。风疹块的大小及数目不定,可出现于任何部位的皮肤,粘膜。风疹块引起剧痒,针刺或灼热感,但各人的程度不同,严重的病人有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尤其急性荨麻疹病人可发热达40℃左右,血压可降低甚至发生昏厥和休克,须及时处理,大多数病人只有发痒的风疹块而无其他症状。
风疹块的病程不定,有的病人在一日之内可发生数次皮疹,经过几天或一两周至数周后停止发作,可称为急性荨麻疹。但不少病人天天发生皮疹,或是断断续续地屡次出现或加重、缓解或消失,可达数月或若干年之久,可称为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荨麻疹。
1. 急性荨麻疹常是急性发作,全身瘙痒风团皮疹,可伴高烧,严重者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病程1–2周内自然痊愈应积极治疗。
2. 慢性荨麻疹不断发生风团皮损,持续1–3个月或数年之久,病情轻重与发病情况也可因人而异,有很大差异。有时可并发人工荨麻疹,多在腰带等受挤压处发生。由于接触冷水或冷风吹拂而引起的风团叫冷性荨麻疹。多为阵发性小片的风团,有红晕,可泛发全身,这类病人对乙酰胆碱敏感,可用乙酰甲基胆碱0.01毫克作皮内试验。注射后10分钟,可出现直径1–1.5厘米大小的风团,即为阳性,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3. 血管神经性水肿又称巨大荨麻疹。是由于血液和组织中C1酯酶抑制物水平的减低,或无活性所致。是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小血管受累,组胺等介质导致血管扩张、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