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莫言作品读后感》
莫言作品读后感
莫言作品读后感
莫言,被人认识是因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被人熟知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
读莫言的《红高梁家族》,若没有电影的引导,似乎常常会出现错觉了,奶奶爷爷和“我”生活的时候在不时的交错,形象也时常交差,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不时的穿越,真的佩服《红高梁》电影的演员及所有的参与者,他们真的用心读懂了莫言的文章,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否则无论如何也无法展现那时那景。
以前的时候,翻过莫言的作品几次,常常束之高搁,一个原因是欣赏不了,他“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他的天马行空的叙述让我一时驾驭不了;再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语言的粗犷吧,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脸红的语言,是因为自己的拘谨还是什么的,现在再一次打开他的作品,再品来,真的是让人学到了很多。
《酒国》中的丁钩儿的经历、余一尺的不同,那个酒国市酿造学院的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的几篇文章,和莫言的书信来往,那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那个肉孩和红烧婴儿,那个神童和那个有鳞的小妖精,那个一尺英豪和小侏儒余一尺,那些形象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虚构的,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很多,感受到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在其中也时时地透露着有些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能不令人深思。那其中的《采燕》让我真正的了解了那些称得上海市山珍的珍品的缘由,我们只看到了商店里卖的燕窝很贵,却不知道燕窝的区别与它的真实来缘,而采燕中的岳母的叔用生命采集的最珍品的燕窝,却是时时用命换来的,那个燕窝上还留着脑浆,在写叔为了采集那个难得的燕窝让身体可怕地拉长,变得好像一条蛇,在艰难中奋争中身体又拉长了些,燕为了自己的窝与偷袭的人的无情抗争,面叔只能任由成群的汗珠从他头上滴下来,紧咬双唇尝到自己血的滋味,一个能从十几米的高处飘然落地而不损伤自己身体的叔叔却为了这个燕窝从悬崖坠落,在燕窝上留下自己的脑浆。看到这些,我们怎还忍心吃那些需要很多的生命为代价的东西呢?可有些人却是在吃着,一直奉为美味的吃着。
记得曾有人说过吃熊掌,将熊掌割下来用石灰埋到土里褪倒熊毛,再花上个24小时煮它才能品到它,还有人参的珍品,人参是否真的就如电视中演的一样,经过几年就会变成人参娃娃呢?那我们还吃人参干吗?吃人参是不是也如《酒国》中描写的“红烧婴儿”一样呢?
真的应将束之高阁的莫言作品拿下来,用心地读一读,看一看,也能泰然地面对那些令人感到脸红的语言,况且有些事儿为什么我们要脸红,而应脸红的是那些真的该感到脸红的人。
)
第二篇:《莫言读书笔记》
莫言的读书笔记 备受关注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11日揭晓。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摘获这一奖项。评委会称,莫言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他本人也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o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与加夫列尔o加西亚o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他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
报道称,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曾出版了多部小说、短篇故事和散文,题材十分多样。评委会认为,虽然他在中国以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而著称,但他无疑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红高粱》完成于1986年,据我推测,应该属于莫言早期的创作,不过,也应当是在他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浸染之后的作品了。相对于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运用的神秘诡异的文风,《红高粱》给我的感觉更多是乡土气息。如果说马尔克斯在其作品中除了追寻拉美文化之根外,还试图去概况人类变迁历史的话,莫言的《红高粱》却更多地着眼于乡土文化。虽然这两部作品都具有“魔幻气”,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马尔克斯是把“魔幻”(或称之为“迷信”也好)当做现实来写,而莫言在《红高粱》中则是通过大量的比喻手法来呈现其“魔幻气息”。所以,相比较《百年孤独》迷宫式地叙述,阅读《红高粱》时,读者很轻松地便区分出何处为现实,何处为幻觉。
从语言风格上讲,莫言的措辞更为残忍,更为赤裸裸,带有一种原始生命力般的粗野奔放。正如他自己在书的后记中感叹道“人老了,书还年轻”。
我阅读《红高粱》时,时常觉得,一抖动纸张,书页间便会散落一捧黑土。在某种程度上,莫言的语言很粗俗,不过,却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粗俗。这种大俗造成了大雅。另外,这种骨子里散发的乡土气,只能是莫言这种具有深厚农村背景的作家才能创造出来。
我认为书中较为有意思的是“爷爷”余占鳌这个人物形象。我觉得“爷爷”这个土匪形象多少借鉴了《百年孤独》中的Aureliano上校。正如上校既不属于保守党又不属于激进党一样,“爷爷”也是游离在共产党与国民党这两个党派之间。他具有一种野性的勇敢,爱僧分明,性子就像高粱酒一样:刺激却又难掩其淳朴,有一种野蛮的天真。不过,“爷爷”余占鳌是个彻头彻尾的大俗人,有着诸多人性上的缺点:愚蠢的贪婪,狭隘的心胸,残忍粗暴。不过,这个时而聪明时而糊涂的形象却有一种真实的可爱。他用他的实际行动验证政治的虚伪。他绝对不是共产党讴歌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他的俗就如桃红配翠绿:冲突的色彩下却含有和谐的美丽,强烈却又真实地存在着。
他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和价值观,他爱耍小聪明。时而赚个衣钵满盈,时而反被聪明误。不过,他却顶天立地,有血有肉,生龙活虎地活着。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也好,错也罢,嘲笑世间一切虚伪软弱的存在。他是高密东北乡纯正的高粱:鲜红,生机勃勃,斗志昂扬,而他的后人们,正如作者叹道,只能算是“杂种高粱”。
丰乳肥臀》–生死一线天之地,莫言赤身祼体、扯开喉咙、不知羞耻、极尽所能地张扬着、吆喝着…… 因了那独具风格的书名,这部书给我的印象很深。
记忆中,几年前,这书这火过一把了,那个时候我应该还在上大学,酷爱收书藏书却不喜欢读书的我,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莫言喜欢深挖此类原因,描写此类现象的细节直批灵魂根底儿,我是个懒鬼,又加上因刚刚读完他的书,被他那神鬼惊悚的文字折磨的正心力衰竭,头昏脑胀的时候,因此,更不愿难为自己),打死也不愿意买这本书,更不用提读了。
终究缘份来了挡不住,最近因为手头签了一部名编的百集乡村题材剧本正筹备着打算明年开机,为了能找到一些“土味”加“乡村感”,便订了一堆相关“农民”“乡村”“乡土”“民工”“村庄”等字眼儿了的书籍。
自然而然,此类文章搜索在网络上大量的联系到了莫言新版的《丰乳肥臀》,小说经历过作者四次修订,我拿到手的这一部是2001年修订的。
看完了,终究是看完了,忍受着一种恶心、欲呕不能的痛苦,读完之后,竟似活吞了千百剂中草药,又似泡了一回醇酒澡,腥臭油腻、烟熏火燎,肚肠里翻江倒海般的绞心难受,让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容,哭笑不得,只想干嚎。
这人太缺德了,有这么着写书的吗?如果那张胖脸此刻突然出现在面前,直恨不得冲上去搧他两个大嘴巴,然后再搂着这个狗娘养的猛啃几口,吮着他嘴里的味道,好好感受一下来自高密东北乡的奶腥味儿。 人不可以这样活,人不是万物之灵吗?可在莫言的笔下,人往哪里逃,在这个充满腥风血雨、病痛饥饿、生死离合,又污秽不堪、屎尿不绝、阴森恐怖、魑魅横行的世界上,你往哪里逃。
人不可以这样死,那么多的冤孽未清,那么多的纠缠不明,那么多的不甘与悔恨,即便是死也难安生啊。莫言,你真是太残忍了。然而,莫言,你也真是太悲壮了呵。生死一线天之地,你赤身祼体、扯开喉咙、不知羞耻、极尽所能地张扬着、吆喝着:
活着啊,不如个死,死了的啊,回头说不定还得活,
生生死死你就别犹豫、别后悔、别后退啊,
生生死死你就别厌烦、别啰嗦、别认真啊。
死啊,不就是个死嘛,
看看吧,看看吧,有这么着死的,那么着死的,
死出来的意义竟然还是那么的简单,{莫言作品读书笔记}.
所以,要活的那么复杂干什么?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收起你们虚伪冰冷的面具,卑鄙下流的心肠,好好的去死吧。
于是,听者无不动容落泪,{莫言作品读书笔记}.
于是人们收获着恶魔般的力量,
无视前后左右虎狼当道、神鬼设劫,
被感动着、被激励着,
朝着那人生那最后一站勇往直前、奋起而行。
莫言笔下的爱变态畸型却刻骨铭心,他煽风点火地勾引着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不惺焚身碎骨,也要让人们在爱的地窖里闻到腐臭流油却香溢百里的骚味儿。
莫言笔下的恨被默默的掩埋了,亦或是被我的读感掩埋了。{莫言作品读书笔记}.
我竟然在文章中感觉不到恨意,只有莫名的悲凉,抑郁,痛心,无奈。
原来,人们的心是爱着的,原来人们的良心是被鬼吃掉才作恶的。
醒醒吧,看看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历史在前进、国家此兴彼亡、世道苍海桑田,你们、他(她)们、我们,哪一个不是赤条条来去世间,哪一个能钻出天地之外,要什么爱恨情仇耍什么阴谋诡计,造物者看着它的玩具在发笑,可怜的人们却在像狗抢骨头一样争夺不休。
东北乡的母亲是伟大的,上官鲁氏的一生是壮观无比。
上官司马家族的儿女是悲惨世界的缩影,他们人性的善与恶、劣与美,顺着他们的血脉流进每个活人的血脉里,隐现在你你我我的背后,躲藏在冰冰冷冷的面具下,时不时的燃起诡异无比的莹火。
当上官金童象只小猫喵喵叫着活过来时,我乐了; 当金童玉女的名字如血一样的渗透我的心时,我无语;当马洛亚神父象鸟儿一样降落时,我哭了。
当大姐上官来弟(投降日本人的沙月亮之妻)、二姐上官招弟(国民党司马库之妻)、五姐上官盼弟(共产党鲁立人之妻)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你来我往,不遗余力地互相倾轧时,三姐上官领弟疯了化作鸟仙从悬崖飞身而下;四姐被卖进了窖子里,学着那杜十娘,怀抱着卖一次也是卖,卖十次也是卖,还不如卖个够,贱到家也要挣个万贯家财不再让亲人挨饿受冻的远大理想,最终挣来了满琵琶肚子的宝贝无数,却被无耻的公社干部没收,终至疯狂而终;六姐被炸死、七姐被胀死、八姐因眼盲不忍拖累母亲而自尽,金童一辈子没活
出女人的乳房外。母亲呀,你这一辈子为了给那个脾气古怪恶毒的婆婆生个孙子,四处借种生来的子女,让你操碎了心,也伤透的肝肠,然后谁都没你腰杆挺直,谁都没你活得认真,谁都没你看得明白,管你天皇老子当家作主,谁来问百姓苦难,命运的手不紧不松、不轻不重地拎着众生,善恶到头终有报。
这样的作品,我想骂,却忍不住肠子里的赞扬之声;我想撕了,却只能望书兴叹,最终保有一本藏在书架某处。{莫言作品读书笔记}.
别让我轻易碰到它,否则打翻了酸甜苦辣,呕得肝肠寸断。
然后,无论如何,它不会被看过的人忘记,因为它的使命,是让生命之歌谐奏光明颂曲,传扬千里 ,以饕世人。
莫言《生死疲劳》读书笔记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也许对我们来说在中国作家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谁是莫言这也像很多作家一样只有有所成就才被人所熟知。 莫言获奖其主要代表作就是《生死疲劳》这部作品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篇作品批评和表扬从根本上只代表某个人的个人看法但是作者和作品本身本来就是想表达出作者的想法和观点只有真正读了作品才能有自己的感受。 读生死疲劳的感觉就是莫言这《生死疲劳》从叙事方式分肯定属于荒诞叙事。开荒诞叙事先河的诚然算不到莫言的名下。最著名的、人所共知的《西游记》就可以归于这种叙事形式。但是以荒诞叙事演绎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的当非莫言莫属。至少前无古人。而且他说得是那么一本正经、胜似正史让人不能哭也不能笑不能相信也不能怀疑。莫言运用荒诞笔法叙历史、社会和人生如此庄严之事借用得可是一点也不勉强。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 庄严事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通读全篇你会感觉莫言大学读的肯定不是中文攻的不是文学而是农学院的畜牧专业。不然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怎么会那么地顺从那么地听他使唤?他牧的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为什么会是那么地机敏有型那么地聪明伶俐?武功高深者拈花可以伤人。精于畜牧者驴牛猪狗之类胜于使人。中国二十世纪的后半世纪全入于莫言所牧所养的驴牛猪狗眼中心中。当然人畜牧为役使为肉食为皮毛。莫言畜牧却是为了让它们看世界观世事品人生。 我想能获奖的作品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即使有很多质疑和批评莫言在面对采访时也曾说过“我一贯地认为文学批评只要是能够自圆其说能够顺理成章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肯定要往最好里去写肯定要把作品写得比较满意了才拿出来。拿出来之后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是非常正常的。听到别人说好当然自己会很兴奋听到别人说不好也会很兴奋但那是另外的一种兴奋。”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莫言《蛙》 前段时间莫言因《蛙》这本小说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于是也到书店购买一本读读,开始时觉得文字并不华丽,故事也不深动,然而越读越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
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通读故事,有几个阶段(也是新中重大历史事件阶段)让人印象深刻,第一阶段是推行医学助产,废除传统产婆阶段;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阶段,坏人得势,好人被整,群众盲从,整个神州大地轰轰烈烈;第四阶段是计划生育实施阶段,计生干部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不择手段,用武力强迫人流,甚至闹出人命;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民众冷漠。故事中有一个情节,就是主人公再追上一个小蟊贼后,反被蟊贼追刺,呼喊救命无人理会,民众反而鼓噪起哄。
第三篇:《莫言作品集读后感》{莫言作品读书笔记}.
前言:以前对莫言没有什么了解,而现在莫言火了,就跟风看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
读后感:
莫言的作品大多数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就如他的《蝗虫奇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却将百姓精神层面的变化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从遭遇蝗虫时,高密东北乡乡民或为蝗虫表演戏剧,以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蝗虫感到他们的真诚而自动散去;或祭拜刘猛将军,让驱虫将军显灵除虫。这时的人民精神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层面上,遇事就只能通过求神显灵来求得解决。当然,这些行为是没有任何成效的,因为蝗虫是将高密东北乡吃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才迁移走。但这并非结局。当秋收在望之际,蝗虫卷土重来,这时,人们不再依赖神灵,而是积极采取活动来消灭它们。如:‘村人们惊魂稍定之后,纷纷跑到自家的庄稼地边,敲打着铜盆瓦片,挥舞着扫帚杈杆,大声呐喊,希望蝗虫害怕’,‘村民们打蝗虫充满了杀生的快乐,充满了报仇雪恨的快乐’。这时的人们不再任其欺辱,因为他们深切的体会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这其中我读到了旧中国国人的消极面世观,只要生存不受威胁,一切与之无关。这大概就是清末中国被侵略者欺辱的缘由吧,着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情冷漠。当共同生存环境遭到威胁,大家才会团结抵抗吧,这大概是一种难以消灭的奴性吧。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么,但我想他绝不会是单纯的记录1927年高密东北乡的蝗虫灾害,也不会是就中国1927年的蝗虫灾害作一个历史记录。我想他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什么的吧,而就我而言,我将这篇文章与中国政治发展联系在一起了。1927年的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上的大事,如: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八一武昌起义等等。而文章中也有这些时代动荡的事件的记载,如:“时当1927年5月18日,中华民国战火连天,弹痕遍地;官僚成火打劫,贪赃舞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匪风起云涌,兵连祸结,疫病流行;老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而文章中也说“蝗虫,这肮脏的昆虫,总是和腐败的政治、兵荒马乱的年代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乱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这里同样隐藏着发人深思的道理。”在这篇文章的背景下,人们是处于苦难之中的,是处在社会动荡的危难之中的,他们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他们的日子过得艰辛苦楚。这是我所认为的动荡时局带来的苦难人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的论文,这是一篇描写艰难的乡村生活的文章。她说莫言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把这种情感幻化到故乡的人和物之中。莫言通过对高密东北乡人的自然生命状态的描绘,展示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它世世代代都充满了苦难与艰辛,每个生命在苦海中挣扎着走向灭亡。这块土地上演绎着的苦难震撼着作者的心灵,由此有了莫言笔下一曲曲高密东北乡的生命悲歌。她文章中提到物质匮乏对百姓生活的极大影响是那个年代的苦难原因,我认同,但我认为莫言并不是仅仅描绘那个层面上的问题,因为在莫言对于蝗虫的描写是淋漓尽致的,如果仅仅是描绘百姓艰难的乡村生活,那不必对蝗虫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对于她说的这是表现人民对天灾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并不否认,在这篇文章中我的确读出了人们无收获时的深深绝望,所以文章读出自己的东西最重要吧,当然,莫言的用意估计连自己都说不清吧。
不过,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估计我的观点有部分站不住脚。当然我只是将读文章时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而已。
其实,现在的很多学生看名家的作品不是想得浅了,就是想得多了,所以很多的时候得依靠什么教授等等的研究来读,读完这些人的导读,才知道名家们写了些什么。这大概是高考时阅读理解机械式的训练造成的,可这还是自己的阅读吗?至少我的所认为的阅读不是这样的,我的观点虽然站不住脚,可我就读出了这些内容,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心中的莫言作品,所以,这就是我的读后感,真实的感受。
第四篇:《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了,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整个故事叙述的缘起是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到我(蝌蚪)的故乡与当地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在结识了我的姑姑之后,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