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心梗早期检测 心梗的早期症状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话题作文】

第一篇:《心梗三项的检验方法对比》

心梗三项的检验方法对比

心梗三项包括肌钙蛋白TcTnT,正常值0~0.1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正常值0.1~4.94ng/ml;肌红蛋白YO28~72ng/ml

肌钙蛋白T,cTnT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调节蛋白,分两种形式存在:游离形式存在于细胞胞浆中,占6%~8%;结合形式存在于心肌收缩单位中肌纤维的细肌丝上,占92%~94%。当出现可逆性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尚未坏死,但细胞膜受到损伤,胞浆中的cTnT可短暂释放入血;当发生不可逆性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坏死,细肌丝降解,可导致结合池cTnT释放入血。因此UAP患者血液中cTnT仅短暂轻度升高随后恢复正常;而AMI患者血中cTnT可显著升高且维持较长时间。cTnT在心肌损伤后2~8小时释放入血,12~24小时达高峰,在血中可维持14天左右,所以它的最大有效诊断窗口宽至2小时~14天。存在于心肌中的TnI称cTnI,在心肌损伤后,cTnT较cTnI更早释放入血,更易被检测到,血中浓度更高,对检测心肌损伤的价值也就可能更高。cTnT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可用免疫酶标定量法测得,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具高度敏感和特异性。虽然早期的测定方法不成熟,使cTnT与骨骼肌TnT有微量交叉反应, Katus采用心脏特异和非心脏特异两种抗体测定cTnT,发现cTnT与骨骼肌TnT有1%~2%的交叉反应。检测方法改进

后,采用两种均为心脏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测定cTnT时,与骨骼肌TnT的交叉反应阳性率<0.5%。Baum等人对75名无心脏病的骨骼肌损伤患者(其中33名

Duchenne病,42名运动员马拉松长跑后)用第二代检测方法检测cTnT,未发现1例假阳性反应。另据Rottbauer报道,用同样的方法检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或健康人马拉松长跑后,虽然他们的CK可升至正常高限的300倍,却检测不到cTnT,另1例因乙醇中毒导致严重骨骼肌损伤的患者,虽CK达35000IU/L(正常高限是200IU/L),而cTnT却阴性。 cTnT的临床应用。诊断AMI自1991年Katus首次发表cTnT有诊断AMI价值的文章以来,全世界已经有十多个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其对AM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Katus等人最早报道了cTnT对诊断AMI是高度敏感和特异的。他们选取387例因胸痛而怀疑AMI的患者测定cTnT,发现所有AMI患者cTnT均升高(>0.1ng/ml),胸痛发作24小时内cTnT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和93%,第2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因cTnT的升高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长,故到第6天仍均达100%;而头24小时内CK和CK-MB的敏感性分别为99%和98%,特异性分别为75%和92%。Gorami研究和GustoⅡ研究也得到了cTnT的价值优于CK、CK-MB的结果。另外,Hartman报道,在AMI后,cTnT升高幅度是CK-MB升高幅度的5倍,诊断AMI的绝对敏感窗

(以症状发作后时间计)在cTnT也远较CK和CK-MB宽,cTnT为10.5~140小时,CK和CK-MB为9~31小时。cTnT诊断AMI的价值优于CK、CK-MB的可能原因有:(1)心肌中cTnT的含量较高,每克心室肌(湿重)含10-8mg的cTnT,cTnT总量中的6%~8%存在于胞浆中,而这胞浆中的cTnT量已经相当于心肌中CK的总量,所以cTnT在AMI后的升高幅度要远高于CK (cTnT可达30~40倍,而CK仅升高9倍)。(2)cTnT在心肌损伤后释放入血也较CK要早,它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1小时在血中检出,3~4小时其敏感性可达50%。(3)其在血中持续升高的时间较长。cTnT大部分(94%)以结合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收缩单位中,它从细肌丝的肌钙蛋白复合物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是一个消耗时间的过程,且此过程不断进行,因此虽然cTnT在血浆中的半衰期只有120分钟,但却可在血中持续升高达2周左右。在10.5~140小时的绝对敏感诊断窗中,100%的AMI患者cTnT均升高,敏感性是CK的6倍。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肌酸激酶CK的同工酶之一,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对急性心梗的灵敏度高于CK,其阳性检出率高达100%,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CKMB一般在发病后3到8小时升高,9~30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且其高峰出现时间与预后有一定关系,高峰出现早者预后较好。升高见于:急性心梗、心绞痛、心包炎、慢性

房颤,其他骨骼肌疾病时也会升高,但CKMB/CK常小于6%,可供鉴别。

肌酸激酶CK有三种同工酶CKMM、CKMB、CKBB。所以理论上CKMB的活性是不可能大于CK活性的。但是临床工作中却时常会出现CKMB活性大于CK活性的情况,这与同工酶的检测方法有关。目前常用的检测CKMB的方法是免疫抑制法,出现CKMB>CK的情况就是由这种方法的检测原理造成的。在人体中正常情况下CKBB很少,可忽略,而免疫抑制法就是建立在忽略CKBB的基础上的。即是用抗体抑制M亚基,所以CKMM会失去活性,而CKMB活性失去一半。这样测出的CK活性实际就是CKMB的一半,所以CKMB活性应该为测定的2倍。但如果CKBB存在就会使结果偏高,即测定的CKMB活性=CKMB+2CKBB。如果CKBB>CKMM,由于结果要乘2,也就是说2CKBB+CKMB>CKBB+CKMB+CKMM,即测定得的CKMB活性>CK活性。所以CKMB>CK是可能的的,但CKMB>2CK是不可能的。

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心肌中含量特别丰富。Mb是一种氧结合血红素蛋白,分子量17,800道尔顿,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心肌细胞坏死,Mb稀放入血液中。在症状出现约2~3小时后,血中Mb可超出正常上限,9~12小时达到峰值,24~36小时

后恢复正常。Mb阴性有助于除外心肌梗塞。抹香鲸肌红蛋白三级结构于1960年由Kendrew用X线衍射法阐明,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描述的蛋白质三级结。由于三级结构与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直接相关,而且三级结构的分析工作难度很高,所以这项工作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肌红蛋白 = 一条多肽链+一个辅基。多肽链: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辅基:血红素;在肌肉中有运输氧和储氧功能。肌红蛋白三级结构的形状呈紧密球形,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上的疏水侧链大都在分子内部,疏水侧链多位于分子表面,因此其水溶性较好。 三级结构有8段α-螺旋区,每个α-螺旋区含7~24个氨基酸残基,分别称为A、B、C…G及H肽段。有1~8个螺旋间区,肽链拐角处为非螺旋区(亦称螺旋间区),包括N端有2个氨基酸残基,C端有5个氨基酸残基的非螺旋区。内部存在一口袋形空穴,血红素居于此空穴中。血红素是铁卟淋化合物,它由4个吡咯通过4个甲炔基相连成一个大环,Fe2+居于环中。铁与卟啉环及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铁卟啉上的两个丙酸侧链以离子键形式与肽链中的两个碱性氨基酸侧链上的正电荷相连。血红素的Fe2+与4个咯环的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另2个配位键1个与F8组氨酸结合,1个与O2结合,故血红素在此空穴中保持稳定位置。这种构象非常有利于运氧和储氧功能,同时也使血红素在多肽链中保持稳定。

第二篇:《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

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

灵敏的标志。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

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心梗早期检测}.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 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

释放入血。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

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

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0.01-0.03 ng/ml

肌红蛋白 (Myoglobin){心梗早期检测}.

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

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24小时后恢

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3、多种肌病(如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等)

升高。

4、急慢性肾功能极度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休克等会升

高。

正常参考值

28-72ng/ml

25-58ng/ml

肌酸磷酸激酶—MB同工酶(CK-MB)

检测血清CK-MB质量是诊断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重要指标,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症状发生3-8小时就可在血中测到,并可根据

病情维持可测水平至较长一段时间。

其他一些临床情况,如横纹肌溶解和中风,CK-MB也可以升高就实验室诊断而言,检测CK-MB、TNT和肌红蛋白就能够对以上疾病作鉴别诊断。CK-MB检测的灵敏度取决于标本采集的时间,因此,系列动态

检测具有实际意义。

测定质量与测定活性方法相比,其优点是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不受体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特别是抑制剂和激活剂的影响,当血液中有酶抑制剂存在,或因基因缺陷,合成了无活性的酶蛋白时,可以测出灭活的酶蛋白量,有利于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因而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KMB)质量测定较活性测定对疾病的诊断价值高。

正常参考值

肌酸激酶同功

酶 男

性:<4.94ng/ml

(CK-

MB)

女性:<2.88ng/ml

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1.NTproBNP和临床诊断

(1) 诊断心力衰竭(HF)

由于心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较多且缺乏特异性,不同患者的 临床表现存在个体差异且与年龄、心功能受损程度、病因、病程密切相关,所以临床上难以采用单一的方法确诊心衰。血浆中的NTpro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呈负相关关系,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在没有心力衰竭表现和左心室功能衰竭的患者中,NTproBNP水平最低;在确诊左心室功能衰竭但没有出现急剧恶化的患者中,NTproBNP水平中等程度增高;在心力衰竭处于失代偿期的患者中,NTproBNP水平最高。因此,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参照CHF的Framingham诊断标准,NTproBNP在CHF实验室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在心力衰竭晚期患者中,有时可出现NTproBNP低

值的逆向现象,这可能是心室释放NTproBNP衰竭所致。

(2) 鉴别诊断呼吸困难

依据NTproBNP水平升高来鉴别心力衰竭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比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诊断更具精确性(P<0.001)。选用ROC曲线进行评价,BNP以100ng/L为诊断界限的灵敏度是90%,特异性为80~90%,鉴别准确率为83%。选择多个研究参数对1586位呼吸困难患者进行实验,证实了BNP/NTproBNP在鉴别诊断心源性呼

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中的临床价值。

(3)诊断其他疾病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浆NTproBNP水平也明显升高,且较

ANP水平的变化出现得早,升高幅度大,与心肌肥厚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血浆BNP/ NTproBNP水平的升高可作为高血压性心肌肥厚一项

早期诊断指标。

2. NTproBNP和治疗效果的观察评价

(1)BNP/NTproBNP和药物疗效的观察

①在治疗心衰、高血压、肾衰和糖尿病等过程中,通过检测NTproBNP可以监测、评价药物疗效,为临床医师的治疗提供信息。例如,用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断剂进行治疗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心衰倾向,通过检测NTproBNP可以提示临床调整药物剂量。例如,在用ACE抑制剂治疗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时,血浆中高浓度的NT-proBNP下降水平与室壁厚度的降低呈正相关,可以反映治疗期间左室肥厚程度

的变化,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②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例如使用柔红霉素(DNR)治疗急性白血病,药物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和药物剂量正相关。因此,通过检测NTproBNP,临床上可以控制药物剂量,选择最小毒性有效剂

量进行治疗。

(2)NTproBNP和心衰治疗效果的评价

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 NTproBNP 水平开始下降;在治疗无效或是心功能进行性衰退的患者中, NTproBNP水平没有下降,甚至继续升高。例如,在用ACE抑制剂治疗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时,血浆中高浓度的NTproBNP下降水平与室壁厚度的降低呈正相关,可以

反映治疗期间左室肥厚程度的变化,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第三篇:《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

全网发布:2011-07-29 16:25 发表者:郭瑞林 15773人已访问

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心梗早期检测}.

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目前临床医生最信赖的AMI检测“金标准”,特异性较高。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心梗早期检测}.

肌红蛋白MYO 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上是一种很有效的指标。 若患者具有CK—MB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AMI。CKMB质量(CK-MB mass)用于心梗的诊断时,所用诊断界值推荐为正常人参考数值上限的99%分位。CK-MB mass胸痛发作3小时后的诊断AMI阳性率可达50%。6小时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80%。AMI发作后如未进行溶栓治疗,CK-MB通常在3~8小时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小时,于48~72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总CK测定比较,CK-MB的峰时稍有提前,且消失也较快。由于诊断窗较窄,无法对发病较长时间的AMI进行诊断。临床上也可利用这一点对再梗死进行诊断。溶栓治疗时,CK-MB早期升高及短时间内达峰是AMI的征兆。下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CK-MB增加2.2倍以上,前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增加2.5倍以上,均提示心肌出现再灌注,上述标准的敏感度为85%,敏感度为100%。

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横纹肌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另

外,肌钙蛋白是肌动蛋白肌球蛋白ATP酶的抑制物。肌钙蛋白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形式,肌钙蛋白I仅仅存在于心脏组织。应用抗cTnI单克隆抗体可以实现cTnI的特异性检测,所以cTnI已经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标准诊断方法,特别是当心电图检测无异常时,可以用cTnI指标作为诊断手段。已有报道指出,在诊断AMI、心挫伤、不稳定型狭心症患者的心肌特异性障碍性疾病时,检测cTnI浓度是非常有效。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在4-8小时以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浓度脱离健康人的浓度范围。通常,AMI发病后12-18小时后,cTnI浓度达到最高,并且维持5-10日。对于AMI患者,cTnI浓度在治疗过程中的增减情况与CKMBmass是类似的。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检测心肌障碍、特别是骨骼肌障碍上,cTnI指标比CK-MB更有效。

第四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检测血清cTnI的临床意义》

龙源期刊网 .cn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检测血清cTnI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金龙 彭文红 王晓静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0期{心梗早期检测}.

【摘要】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清c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K-MB,说明血清cTnI具有更宽的诊断窗口,是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敏感和特异的重要指标,具有更为广阔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清cTnI;血清CK-MB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36-02 绝大多数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狭窄性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管腔急性闭塞所致,而这种闭塞的原因,主要是动脉血栓形成。近年来的研究[1]也肯定了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堵塞是导致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当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其内容物暴露,诱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使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时发生心肌缺血,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引起心肌坏死。随着对血清cTnI与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关系的不断研究,血清cTnI被认为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笔者结合实际检验资料,谈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检测血清cTnI的临床意义。

1 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月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的检验资料,男50例,女42例,疼痛是所有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患者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疼痛期中常见血压下降,严重的患者表现为心力衰竭。选择在我院接受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资料。

1.2采血及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I患者急诊或住院发病时,立即静脉采血1次,后于4、8、12、24、48h及5、7d等时间点各静脉采血1次;正常对照组体检时静脉采血1次。标本采集后立即分离血清,进行测定;cTnI检测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试剂及仪器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CK-MB测定采用酶法,应用日本产Olypus Au-5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资料均以(x±s)表示,数据采用两组间t检验,P

第五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检测血清cTnI的临床意义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检测血清cTnI的临床意义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心梗早期检测 心梗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