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被批评后的心理描写 被老师批评的心理描写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批评中的心理学》

批评中的心理学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有意识地在批评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那么我们的批评会更具有艺术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吃的“三明治”

在批评心理学中,如果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中间,受批评者就会愉快地接受批评,认识错误从而改正错误。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三明治”效应。这种效应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是认同、赏识,积极地肯定对方的优点和积极面;中间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这种批评不但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相反还会使其积极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李刚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学习缺乏耐心,遇到困难总想逃避。一天,他向我请假说肚子疼,看他一脸痛苦的样子,我没多想就同意了。下午刚好有事经过一家网吧门口,却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难道是他?”“撒谎”、“上网”、“打游戏”,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些词,它们刺激着我的神经,我觉得我要发怒了,但理智告诉我要冷静。我装作找老板有事的样子走进了网吧,并“无意”中看见了他,他很惊讶,又显得很害怕,(学校有规定,出入网吧要告知家长)站起来就走。看他往学校方向走去,我长出了一口气。 回学校后,我把他叫到教室外面,可是他一脸强硬,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我说,“你纪律性并不差嘛!出去之前先请假,你并没有旷课呀!”他昂着的头低了下来,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我接着说:“你还是挺在乎学习的嘛!看到我之后马上回到学校来了。”看到我没有严厉批评,他小声说:“老师,你看能不能不告诉我父母,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怕他们伤心。”“你现在怕他们伤心,但如果你学无所成,最终他们不是还要伤心吗?”他头垂得更低了,说:“老师,我错了""”我看他已露出悔意,便接着把上网打游戏的危害告诉他,并告诉他如何学会调节压力,自我控制,“你很孝顺,也很聪明,只要你去努力,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很出色的学生。”然后就他在学习方法上出现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从此以后,他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为什么“三明治”式批评会产生如此好的效果呢?

第一,“三明治”式批评能够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批评之前的肯定表扬和关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相互之间的心理压力减小或消失,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再进行批评就一点即通,一言即悟。如果在学生犯错误之后直接进行严厉的批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己,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御心态,就很难听进任何的批评,即使批评多么正确也是徒劳。

第二,“三明治”式批评可以在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重新燃起希望和热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批评的目的在于改正其行为,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更不能把学生一棒子打死。“三明治”的最后一层,即批评之后的鼓励支持信任帮助至关重要,它可以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重新再来,避免陷入一错再错的泥潭之中。

第三,“三明治”式批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三明治”式批评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和运用,要在理解其本质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把握“三明治”式批评的功能和基本结构。“三明治”式批评的功能主要在于消除学生的防御心理和后顾之忧,维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从而使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使这三种作用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可以在把握它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它的基本结构是:肯定——批评——鼓励,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扩大或缩小其中某一部分,也可以把批评分几次加在肯定和鼓励之间,但不能改变各部分之间的先后次序,否则它的积极作用就发挥不出来,甚至产生坏的结果。 第二,“三明治”式批评要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在每一个部分中都要投入真实的情感。“以情优教”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情感的公式般的批评只能让学生感到别扭,甚至反感,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有爱心,要投入真情实感。做到“肯定”真诚可信,“批评”语重心长,“鼓励”寄满希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不是在接受批评,而是在接受一个长者的劝告,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完善,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

第三,不能在任何场合都使用“三明治”式批评。常言道:“凡事有法而无定法。”在学生一再犯错误又不肯改正,一意孤行胡搅蛮缠时,使用这种方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会让学生感觉老师也不过如此,肯定和鼓励不能使他有任何欣慰,缺点的指出也不能触动他麻木的神经。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调整我们的批评方法了。

“反弹琵琶”

敦煌壁画有一个“反弹琵琶”的艺术形象,舞者一反常态,反弹琵琶,令人叹为观止,其效果远胜于正弹琵琶。我们不直接批评过错而是充分肯定和表扬其长处,使受批评者自我反省进而认识过错、改正过错,这也是反弹琵琶。

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可视为反弹琵琶式批评的经典范例。那么,为什么“四颗糖”可以有如此好的效果呢?

第一,反弹琵琶式批评会引起受批评者的心理反差、失衡。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犯错误后就会预见批评指责,如果马上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的话,学生就会达到“虽然我犯错误了,但也受到批评了”的心理平衡。反弹琵琶式的批评是在学生犯错误之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失衡。在得到老师真诚的肯定和表扬之后,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学生就会自我反思:“我有这么多优点,所犯的错误与我一贯的形象相符吗?”为了让自己的心理达到平衡,学生就会下定决心改正错误。

第二,反弹琵琶的感化作用。学生犯错之后,心理比较脆弱,甚至会产生自卑、受挫、戒备、恐惧和对立的消极情绪。教师的反弹琵琶式批评会使学生感觉到,虽然自己犯了错误,但老师并没有轻视自己、厌弃自己,反而鼓励自己、赏识自己,他们的心灵就会被感化,从而责备自己的过错,决心痛改前非。

反弹琵琶式批评虽然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需要老师具有很高的批评技巧。不恰当的使用会使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第一,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要从学生的错误行为中发掘闪光点,哪怕是非常细小的都要积极利用。比如一位后进生迟到了,就翻墙入校,领导发现后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就对全班同学说:“过去某某同学翻墙今天又翻墙,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错误。过去是向外翻,是逃避上课,今天他是向里翻,是为了学习,这中间有很大的进步,这样下去他肯定会成为一名好学生。”老师的话使他十分感动,他赶紧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决心改正。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果真进步很大。该例中这位学生迟到并且翻墙违反了校规,即使受到批评也是正常合理的,但班主任并没有那样做,而是从中发现该生不想迟到和保护班级荣誉的向上之心,因此采取了一反常态的反弹琵琶式批评,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老师要态度真诚。批评的背后是对学生真诚的爱,可以幽默,但切忌对学生讽刺嘲笑挖苦,那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而且可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代,最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是教师的职责。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我们要敢于批评,但更要善于批评。虽然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只要我们掌握批评的方法技巧,就能做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克制怒气六计 成功的班主任不但要有对工作的热情,还要善于克制怒气。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生犯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班主任怎样克制自己的愤怒,不生学生的气,这是为人师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1.学会说“不要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学生冒犯、听不进老师的意见时,你要有“老师不计学生过”的胸襟。要冷静再冷静,记住,冲动是魔鬼。坦然对待,默默地告诉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生做了一些令你不顺心的事,你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对自己说“小事一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充分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问题自然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3.推迟生气时间。每一次想对学生发脾气时,不妨先离开学生,到操场走一圈,缓解心中的压抑与愤怒。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想一想,对学生发怒,于生不利,于己无补,何必呢?

4.多换位思考。学生是孩子,肯定还不太懂事,多少要犯一些小错误。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一下,自己曾经是学生时也犯过错误,想一想当时老师对你大发脾气时自己的感觉。其实,欲速则不达,你生气时批评学生的效果并不佳,他更不会接受你的意见,相反,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流沟通,学生更容易接受。

5.自我解嘲。一旦磕磕碰碰的事发生了,你不妨对自己说:“哈哈,我又可以当法官啦。”假如你看到一些芝麻小事,就爱发脾气,那有什么用呢?生气是你无能的表现,生气是拿学生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6.同行帮助,班委监督。请一位你信赖的老师帮助你,让他每次看到你动怒时便提醒你,“生活愉快胜过金钱富有”,对学生发怒划不来,而且自己很受伤。你也可以请班委监督你,当你在班上没有控制好情绪将要对学生发怒时,让班长给你写纸条,“老师,您别生气好吗?”

面带微笑,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学生的过失,这样的班主任才能当得开心,工作得轻松。

第二篇:《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

在生活中,每当我们耳闻目睹一些事情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一些想法,或赞叹,或惊喜,或厌恶,或悔恨,如果如实地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就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例如:我们学过的课文《三人行》,写的是红军过草地时的事情,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面对饥饿、伤痛、劳累的威胁,王吉文先是背着小周在草地中行走,然后他又轮流背着小周和黄元庆两人在草地中更艰难的行走,可王吉文最终因伤势过重、劳累过度倒下了。这时伤员小周和黄元庆一起拉着已昏迷了的王吉文在茫茫草地中行走""当王吉文苏醒过来时,他看到一行大雁正排成整齐的“人”字形队伍,并且靠得那么紧,慢慢地向南飞去。他由此想到,红军战士也一定会像大雁那样,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奔向胜利的前方。这段心理描写暗示了我们红军战士一定能克服千难万险,走出草地,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象征性的结尾含义深邃,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由此可见,写心理活动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呢?

一、心理活动是由事情引发的

在生活中,我们每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心理总会产生一些想法和做法,这就是心理活动。在作文中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如实地写出来,能够把人物写“活”,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突出。

请看下面的短文:

回家的路上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地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地出现在我眼前。我的心立刻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我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刚说过,放学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坚持三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这时,我放慢了脚步,怎么办?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爸爸承认错误,请他原谅。想到这儿,我就加快了脚下的速度,飞速地向家里跑去。

这篇短文写的是“我”在回家的路上的心理活动。片段开头清楚地交待了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如写“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这个心理活动是由于看到“路灯亮了”而产生的。接着叙述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使短文一层进一层地铺展开去。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写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叙事,有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能写出实实在在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活动要按顺序写

我们看见或遇到一些事情,心理有许多想法或看法,如果全部端出来,就会使人感到像一团乱麻,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因此,要一层一层地写出心里想什么,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

请看下面的短文:

大扫除

放学后,该我参加卫生大扫除了。我拿起一把大笤帚走到教室后面开始清扫地面。忽然,在一张桌子腿下发现一支笔,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支“派克”圆珠笔。这笔是谁的呢?我看了一下座位,这是王明同学坐的地方,准是他丢的。我记得前些天,他还向同学们吹嘘地说,他过生日的时候,他爸爸要送他一支“派克”笔。这下别吹了,我把它藏起来,让他尝尝着急的滋味。我把笔放进口袋里,刷刷地清扫地面。忽然,我眼前浮现出王明同学着急的面孔,仿佛看见他急得抓耳挠腮。我这个玩笑开得不是地方,怎么能拿自己的快乐,去换取同学的着急呢?我得把笔给他送去,让他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

大扫除结束了,我拿笔向王明家走去。

这篇短文写捡拾圆珠笔的事情,是按照:找到笔的主人——想到笔的来历——想让主人着急——决定送还失主的顺序写的。从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故事的线索、前因和后果,从而展现了小作者急人所急的精神。

因此,可以说:条理清楚,线索明确,是写好心理活动的基本功。

写好心理活动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要语言精练

心理活动是在写人叙事过程中有感而发,它的作用在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突出中心,其中写人叙事是主要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要表现人物性格

一个人面对着眼前的事情,有何想法,持什么态度,是能够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因此,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杜绝小人说大人话,杜绝不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心理活动。

3.要和其他描写相结合{被批评后的心理描写}.

在写心理活动时,可以穿插叙事,写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又可内心独白,用“我想”引出心理描写;也可描写景物衬托心理活动。这样写使文章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例文〕

我受到了批评

上第一堂课时,因为我思想开小差,被老师点名。我后悔死了,在众目睽睽之下挨批,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破天荒头一遭啊。我低着头迈着极慢的步子朝墙边走去。我真想哭一通。我极力地克制着自己,可眼泪老在眼圈里打转。当老师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我时,我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地往下落。我暗暗责备自

己:“唉!你是怎么搞的,临近考试,你上课却不专心听讲,这是多么大的过失啊。老师要是在手册的操行评语栏里写上‘上课不专心听讲’,你怎么拿去给父母看啊!”这时咸咸的泪水流到我的嘴角,我紧咬嘴唇,强制自己。这是老师对你的严格要求,有什么好哭的。大丈夫顶天立地,绝不能哭,再者说,倘若被同学们看见了,一定是会嘲笑你的。对,我抹干泪水,但仍红着脸,低着头。这时,有不少同学偷偷朝我这里看。唉,今天可不是个吉利日子,但这个念头刚一出现,就又立刻在我的脑海里消失。不,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它激励我向上,激励我奋进。

〔评语〕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要注意把心理活动和神态结合起来写。老师批评我上课不注意听讲,我掉了眼泪,暗暗责备自己。“咸咸的泪水流到我的嘴角”,“我紧咬嘴唇,强制自己”。后来,“我抹干眼泪,但仍红着脸,低着头”。把心理活动和神态结合起来写,使二者互相映衬,产生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

参加缝包比赛想到的

最近老师宣布班里要举行一次缝包比赛。我一听急得团团转,心想:我是个独生子,平时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动过针线。如今偏偏让我穿针引线,比赛缝包,这简直是当着众人的面要我的好看。哎,有什么办法呢,尽管心里不满,但还得硬着头皮参加。

比赛那天,我的心“怦怦”直跳。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赛开始了,看着同学们飞针走线,动作那么灵巧熟练,我心里更加紧张了,两腿发软,两手打颤。可越急手里的针越不听使唤,好半天才纫上针,刚缝了几针,线又结了个大疙瘩,真是丑态百出。抬头一看,同学们都要缝完了,可我才缝了六条边中的两条边,而且缝得歪歪扭扭,皱皱巴巴,根本不成样子,让人看了笑掉大牙。当时我的狼狈相就别提了,真可以说是心急如火,头脑中一个念头闪过:糟了,这回可真丢人现眼,当众出丑了。一不小心,针扎在手指上,痛得我流出了眼泪,血也涌了出来。我捂着被扎破的手指,心里又恨又悔。恨我平时不该好吃懒做,后悔我以前不该不参加家务劳动。

比赛结束了,同学们拿着自己缝好的包,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可我却低着头,手里拿着那个没有缝好的不成样子的包,简直无地自容,心里像刀绞一样难受。我暗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已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集体的事抢着做。通过劳动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灵巧,长大为“四化”多做贡献。想到这里,我鼓起勇气,抬起头来,手拿针线,继续缝着那个没有缝完的包""

〔评语〕参加一次活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班里要举行一次缝包比赛,因为“我”是“独生子”,开始认为是“要我的好看”,比赛中又觉得“真丢人现眼”。比赛结束了,“我简直无地自容”,因此,“暗暗下定决心""”小作者把自己参加缝包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写得多么细致入微啊!这个片段十分真挚感人。

得了100分以后

今天中午老师发下了期中考试试卷。我一看是100分,又听老师说:“全年级就我一个100。”我心里更是高兴!一颗悬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

嘿!盖了。我这回又得了100。不,还是全年级第一呢,妈妈爸爸听了准会高兴。妈妈平常总是那么严肃,脸拉得长长的,没有一丝笑容。这次准得笑得合不拢嘴。爸爸嘛,就更不用说了,平时就经常和我们说说笑笑,这回肯定会用巧克力、糖豆来奖赏我。想着,想着,我脸上不禁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在回家的路上,我仿佛看见妹妹那熟悉的身影,只见她站在我面前,竖起大拇指称赞地说:“你真棒,我一定要向你学习。”

“扑棱棱”一声响,把我从沉思中惊醒,原来是一对小白鸽飞到我面前,我满怀深情地对它们说:“小白鸽,小白鸽,请你展翅高飞,快快飞到那遥远的安徽和上海去,把这喜讯告诉姥姥和奶奶两位老人家。”小白鸽像通人性似的,点点头,展翅高飞了。这时我仿佛看到老人们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听见了他们开怀的笑声。我越想越高兴,心里美滋滋的,迈着轻快的脚步向家走去!

〔评语〕写心理活动,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可以深化心理活动的内容,把心理活动写得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我”得了一个100分之后,联想是多么丰富多彩呀!妈妈,爸爸,妹妹,姥姥,奶奶对这个100分可能会有哪些反映,小作者都有合情合理的想象,这种想象带有十分欢悦的感情色彩,读后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

改选

开学不久,班里就进行了改选。那天,班里气氛热烈,同学们发言踊跃:

“我选王强”。

“我选李莉”。

“不,我同意张红。”

""

我伸长脖子,竖着耳朵仔细静听着,焦急地盼望着能听到我的名字。可是听了老半天竟没有一个人提我。我心想:我当了4年中队长,难道这回真的被一抹到底吗?尽管这时我的心已凉了半截,但仍抱有一线希望,默默地安慰着自己,别急!关键的时候还没到,说不定咱还能来个竞选连任呢!话虽这么说,但心里却忐忑不安,表决的时候终于到了,我强打着精神,凝神注目。可万万没有想到我居然只得了可怜的一票。我头上像挨了一闷棍,昏昏沉沉,一颗悬着的心也“咯噔”一下沉了下来。

“大家再想一想,谁还有补充意见?”这时新接班的宋老师开了腔,眼睛还直瞟我。我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屁股上也如坐针毡一样难受。

但我稍稍镇定了一下,转念一想:嘿,管它呢,不当干部更好,我还不受那份窝囊气呢!

;如果没有相反的意见,下面就开始选小队长!”宋老师的话,在我的心里又点燃了新的希望:就凭咱,当个小队长总不成问题了吧。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提名,还是没有我的名字。我像一只斗败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被批评后的心理描写 被老师批评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