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孔子生平读后感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白老师有感)

带着作文班的几位孩子去观看《孔子》这部片子。想让孩子们感受一下真正的文化,受受熏陶。但大多数孩子不太感兴趣,想看柯南、喜洋洋。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在下一代身上表现得很严重。本以为电影真像评论家、网友所评没什么可看的。但看后孩子们津津乐道,我更是觉得不虚此行,这种胜于雄辩的真实观看比什么百家讲坛的质疑、专家抨击、网友的贬评更有力。我认为再权威的评论也不会苟同,好!值得一看!回味无穷!大家都去看!

片子挺长的,足足两个小时。原来印象中冷冰冰的“孔子像”忽然变成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了。转身亲切的微笑、登临高处胸怀苍生的大气、“堕三都”的坚毅、与鲁庄公比箭时的沉着、与妻子的挚爱、与众弟子相伴时的慈祥亲和,以及“给个话儿”这样鲜活现代的“子曰”,都展现出一个丰满、真实、人性化的“圣人”风采。孔子在上任短短一个月内就将鲁国都城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关于孔子的一生,从严肃的学术和历史角度来说,基本上是有可靠脉络,也有丰富材料的。学者钱穆写过《孔子传》、匡亚明写过《孔子评传》,时人何新也写过《圣》(孔子年谱),这都是比较严谨的的关于孔子生平思想研究的著作。

整场下来,我哭了至少四五次,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颜回。之前也曾几度读过历家对这两处的记载,虽然影片没有能够如实记录“孔子哭颜回”的经典,但是,师生之情同样让人感动。在外人看来,孔子三千弟子中,出身寒门的颜回看上去头脑迂钝、不善言辞。但在孔子心中,只有颜回最得自己“仁”的真传。那场凄美感人的冰河救书大戏,颜回不仅仅是在抢救老师的书简,更是在抢救孔子的精神和文化传承,那是义无反顾坦然赴死的慷慨。颜回始终伴随孔子左右,无论是孔子朗朗书生

的学堂之上,“夹谷之会”、“堕三都”等危机四伏的政治斗争中,冰天雪地里孔子周游列国的缓慢车队当中,或是孔子失意后的病榻前……忠诚无二的颜回俨然成为孔子的异姓子嗣,与孔圣人的师徒情、父子意更为亲切感人。颜回的英年早逝显然给孔圣人的打击非常大,孔子连续4个小时抱着颜回冰冷的尸体悲痛万分垂泪痛哭,这一幕谁人看后不流泪?

有一段演得情真意切,十分动人。孔子结束周游列国,自卫返鲁,跪拜在鲁都曲阜的城门前,一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老泪纵横、百感交集。当初孔子作为一个周游列国十四年的游子终于回到阔别的故乡,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可以想见的,看到这一幕我这个观众是流下眼泪的。周润发回眸的那一刻,鹤发童颜中颇有哲人风范,透露着智慧和沧桑。我看见那个孔子正在慢慢的老去,时间和生命倒退到51岁开始,那个时候的空子正值壮年,当他走到了鲁国的宫殿前,他的那一跪,和别人的嘲笑混杂在一起。那个时候的孔子,心怀天下,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主张。只是这一拜不知道日后的辛酸是多么的无尽和苍茫? 从意气风发的一带圣人到最后穷困潦倒的一介丧家人。孔子从曾经的用几百人就夺回来汶上三城到后来穷得连一碗汤都要分吃–我似乎开始走近这个引导了中华人民前年文化的巨大生命文化精神象征。 正如孔子所说的;"前面没有富贵的生活,没有路是平坦的,是一片茫茫的平野。"

我被这部电影折服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因此联想到了我自己。 为什么每个革新的年代,都要这样的人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呢? 我自己仰望苍穹的时候,叹息,一个人落寞,是不是正是因为思考得太多才必须承担如此之多的悲伤? 所以,当我看见孔子,以那个半跪着的姿势,从目光中透露出坚定的眼神中我知道,即便这条路也是如此的苍茫和渺茫。 顺着他的脚步,我和他一起来了一场心灵的放逐和流浪。 我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是否还有实现的那一天? 只是,我们都太过

渺小。路只有靠自己走。我们可以选择走,也可以选择不走。现在的我,决定坚持自己的梦想走下去,只要选择了,就要无悔的走下去。 与其说孔子是一个思想上的名师,不如说是我心里的一盏灯,摇曳的心灵的深处用一种中华渊博灵魂的感官熏陶着我。

片子里所诠释的是一种很中国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让人感到亲切的。包括季氏对孔子的排挤、卫公对南子的言听计从、鲁国大难临头对孔子势力的怀念、齐国君臣面对鲁国虚假部队到来而不得已的唱双簧,都把中国人的人性弱点和价值缺失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贯穿前半部的三桓勾结,把中国官场勾结与利用、信任和背叛的精髓表现的极其到位!最后的孔子死去的安详而又从容,如同童话中的一个仙人,代表了一种中国最古老而又最高的人生境界。那种唯美而又玄妙的境界,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我知道孔子是个好学的人,孔子的《论语》《春秋》被后人奉为经典,我也深受裨益,我感到研读孔子的思想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净化自己的身心,也能启迪智慧,很是受教,对我观世、正己、待人、处事都有很大启发。电影《孔子》中,我感觉孔子见老子那段宛如仙境的镜头里,老子的话就对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交代说明,使我对孔子的理解也就更近了一步。春秋时代孔子经历很多磨难和考验,看尽世间的野蛮和杀戮,对那时君不君,臣不臣,礼不礼深恶痛绝,激发他内心的仁爱和推广自己仁爱思想的决心。电影中子见南子,南子说得好:“世人能看到孔夫子的痛苦,却看不出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孔子生平读后感}.

体会并非领悟之境界。当孔子主张隳三都失败遭鲁国君臣冷落而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与弟子们的艰难处境,但要领悟孔子渴望实现理想、传授仁义道法之境界就难了。人与人之间难的就是领悟啊!

{孔子生平读后感}.

坚持为善者必识大体。孔子尽管遭误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国,历经磨难,但最后鲁国迎请他回国时,他还是非常乐意地带弟子们回国传授正道,仅提出不要以政扰他,他只想教书育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识大体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是由他坚持为善的积淀造就的。现在有些人受点小委屈、吃点小苦就怨天尤人甚至恶言相向,更有“扔纱帽”的荒唐之举。实乃狭隘。乐观可以战胜暂时的困难。孔子奔波在春秋列国,生活堪为艰辛。特别是当他们到达陈蔡交界处时,已无丁点粮食,弟子饥饿难忍,孔子抚琴鼓气,展现了一个乐观坚毅的孔子,渴望用内心战胜一切的孔子。

孔子——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

第二篇:《《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

龙政小学校 陈茂财

在纪念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的时候,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的长篇小说《孔子》问世,一部纯文学严肃的历史小说,居然成为畅销书,不少国家也翻译出书。《孔子》这部著作之所以成功,因为井上先生做了辛勤的长期的准备工作,读了很多书,跑了很多路,熟悉有关当时的历史地理。

孔子当时的生活具体细节,孔子当时吃的是不是米饭?用不用筷子?郭沫若先生曾写过《孔夫子吃饭》,因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饭吃,颜回出来接洽,取得农民的谅解,农民送了白米,但想到郭先生那是在开孔夫子的玩笑,是白米还是杂粮,不敢肯定。至于筷子,只知道西汉有铜筷子出土,孔子当时是否用木筷子,也不敢肯定。还有一个问题,谁给孔夫子当车夫。

大家知道,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写海伦的美,不是由海伦自己出场亮相,是通过人们的议论来表现的。《孔子》长篇小说,布局宏大,内容丰富它也采取同样的表现手法,用蔫薑来回忆讨论孔子的风貌与学说,比孔子自己现身说法更恰当客观,更有说服力。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蔫薑其人,也学了孔夫子的讲学方式,诲人不倦地慢慢展开下去。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孔子的伟大之处,是在这“仁”字上面,“仁”是孔子的理论道德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仁”是为了让全人类过上幸福生活所必须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亲密团结,使大家在世上活得有意义。人有权利得到幸福,也应帮助别人得到幸福,先生引用孔子的语言,而做了很好的解说,“仁”的主旨在“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爱人,所以热心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因人施教的主张表现出诲人不倦的意义。而且延伸到生死与仁的更高境界,“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政治家必须把“仁”融进政治,从政治者抱仁爱之心,施行仁政,扩大到整个社会,“搏施于民而济众”。当然仁的内容与外联,包含多方面的问题,小说不是写孔子的思想论文,难求四平八稳,面面顾到,那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天命,要选择它的积极的方面来说明意义,而撇开那些听天由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思想,所谓天命是天赋予给人应该努力的使命,要治理乱世的使命,未必能得到上苍的保佑,随时都有艰难险阻,但也不能因而懈怠退缩,要争取实现人类社会安宁幸福的环境,孔子富于理性,不宣传迷信。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小说的每个字都用现代话,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孔子和学生们的解说“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与道教、佛教所说的鬼神、轮回之类,完全不同,重真实、不重虚幻,没有渲染宗教色彩,在那个时代,有这种卓见,也是富有使人崇敬的魅力。《孔子》最后一章,追述了在孔子一百多年前的葵丘会议,这是写春秋诸侯以齐桓公为首的和平会议。这表示先生希望有融洽的人类社会、和平相处的国家关系。这也是合乎时代的潮流、与世界人民的心愿。企望飞来的凤鸟自由翱翔,出现的麒麟安乐行走,那么一个升平的天地。

读《孔子》之后,对孔子加深了了解,使我回顾,让我思考。历代封建统治者,“总是重新塑造孔子,使之成为维护礼治秩序的精神支柱。”“用种种白粉给他来化妆。”还有后代的腐儒,在孔子的天空散布了暗云,这不能归罪于孔子,要打击的是这些对象,不应打击孔子本身。当然,圣人也不免有时代与阶级的限制,不能要求《论语》每一句话,都完全正确。过去有一种阶级分析,把孔子归属于奴隶主。爱人是爱奴隶主阶级,因此孔子便一无是处。这实在是一种教训,学术可以反正探索,但是不能不尊重科学。

另外是关于对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谁都明白要保持批判的眼光,不取国粹主义,也不取欧化主义现代化不等于欧化。所谓黄土色的土文化,不一定落后,蔚蓝色的海文化,不一定先进。要科学地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孔学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它的潜力和活力。事实证明,它不是可以轻易打倒的。而需要重视它。我们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不能死守排除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继承改造传统文化,在这基础与立场上,吸收、消化外国的优秀文化有机地融洽为一体,借以发扬中国特色的文化主体性。

第三篇:《《孔子》读后感》

11旅管2班

马丹凤

《孔子》电影观后感 111208222

关于《孔子》 ,之前在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有过了解,但是并没有去看。因为在得知孔子的扮演者为周润发的时候,我直觉认为发哥饰演的孔子无法达到我的期盼值,所以当初我没有去关注这部电影。

这次,因为老师的作业要求,我去看了这部电影。观看后的第一感想是,发哥果然演不出我心中的孔子,但是,他已经演得很好了。孔子,作为对后世影响深远、广泛的历史人物,他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他的著作,更是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这样的一个对于我们来说神一般的人物,发哥将他饰演的贴近我们凡人,已经足见他的演技了得。 《孔子》这部电影主要从孔子年轻时期受到鲁公重视担任大司寇讲起。正在孔子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之时,受鲁国“三桓”排挤驱逐,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终于晚年返乡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例如齐鲁会盟时,孔子势单力薄与齐大夫黎鉏谈判;以少胜多平息公山狃叛乱;“子见南子”,孔子以一句“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而南子的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成为了我在整部电影里面记得最清楚的台词;等等。

其中,让我记得最深刻的片段是颜回舍身跳入冰水中捞书,最终死于非命。在书籍泛滥的21世纪,我们或许不能理解颜回的举动,但在春秋时期,书籍是一种很稀少很珍贵的财富,落入冰湖中的书籍,更是孔子当时穷困潦倒的现状中的精神支柱,可想而知为什么颜回会拼了命去挽救书籍。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孔子待他更甚亲生儿子,视他为最终的衣钵传承人,但最后却是英年早逝。当看到孔子在湖上痛哭着让颜回上岸,孔子抱着他的遗体四个时辰不动时,心里也有一种沉甸甸的哀伤。

《孔子》这部电影不能说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它的后半部分故事情节平缓,人物光彩尽失,节奏相对拖沓,视听语言相对混乱,观众很难清楚电影最后到底讲的是什么。不过至少完整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孔子思想:礼仪之道、为人处事之策、为官之德,为师之道,正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失的。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儒家思想,引发观众的反思。

第四篇:《孔子读后感-大学论文》

{孔子生平读后感}.

《孔子》观后感

孔子,我从小学时候知道了这个人。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多。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之后,对这位儒学大师更加了解。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很安静地看完。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这哥们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孔夫子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天真地继承,中国历来的政治一向是一边打一边哄,一用法家斗你一边用儒家哄你,学而优则仕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是错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的,胡玫拍起来也驾轻就熟,把当时很多名字拗口难记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媒体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后,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孔子生平读后感}.

看孔子的成败得失,缘于他有三个知音人。其一,弟子颜回。颜回誓死一辈子追随无论贫穷与富贵的孔子。在孔子被迫离开鲁国的时候,颜回和众弟子的追随给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动力。孔子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弟子们的追随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说不定早客死他乡了。颜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几次徒手打捞书简,是因为太在乎老师的书简了,可惜聪明的颜回没有想到人脑远比书简更重要。颜回的死,让孔子伤心欲绝,一个贴心的知音走了。其二,卫国南子。周迅饰演的南子,并没有传说中的色和荡,可能这无关演技,导演用错人了。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 -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其三,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其演

技可圈可点。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在中国 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第五篇:《《孔子》读后感》{孔子生平读后感}.

杂谈

看完《孔子》,感触颇多。

首先在封建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他们深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一开始都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美好的人生道路并不都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走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许多文人无法自保,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情结”是大众化情结,即民众情结。文人出生的士人,更多的是考虑下层社会的利益,有着儒家“天下归仁”的情怀,但他们却不能找到或不能遵从于官场的定律,因此常常受到非议和排挤,在这种仕途不顺的处境,这时候他们的人生选择也就有所区别,但又无外乎三种,一种是归隐田园山林。尘世太流俗、官场太黑暗,这是他们归隐的原因或者借口。他们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要坚守知识分子的原则和良心,他们要守候自己高贵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们选择了归隐。他们的代表有安贫乐道、“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的五柳先生。但是陶渊明等人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远离政治,憎恨政治这便是与儒家哲学相反的隐士哲学。

另一种则是无论顺境逆境,也无论在朝在野,都秉承着书生报国的基本信念。在他们看来,一个读书人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就体现在家国天下之中。书生报国,是一种人生使命,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精神支撑。这里先看看儒家先贤孔子,一开始孔子在鲁国为官,这也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与鲁国政坛更善于权谋的季孙斯等权势相比,孔子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天真了点儿,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也是吃力不讨好,只好背井离乡在春秋列国之间流浪了14年,当时孔子还不是后世那样的国际巨星级的圣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过程肯定狼狈不堪。但是过着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孔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宣传自己的理念,希望社会能够恢复秩序(周礼),人们能够各自安守本分,社会物质比较丰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讲究同情心互相爱护(仁爱),也即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说像孔子这种知识分子并不少见,他们都想入世为官,身居要职,他们想为民请愿,为国出力,但他们几乎都是政治文盲。他们秉天而行的性格,只能让他们在政治纷争中步履维艰,进退维谷,他们不懂得左右逢源,于是处处碰壁。

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它提倡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求现实生活的人们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坎坷的时候,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诸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自信人生,苏轼的豪迈奔放,孔明的死而后已""都是这种思想的最好表现。它包含了孔子和隐士们的积极人生观,告诉我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一种心态,而且更是一种智慧,命运与机会常常青睐于那些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同时它又摒弃了那种自暴自弃和不知道“退一步则海阔天空”的人的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才应该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拥有这种思想的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同时又不忘了明哲保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远离朝野,退隐山林,仍然心系着天下黎民。

现在让我们把问题拉回现实,时代在变迁,古代的知识分子先进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在我们现代社会可能不管用。那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可算是现代的知识分子了,那么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是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这个目标很可贵,但是太大了。让我们说点更实际的吧,我们现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毕业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但是我们现在的学习就仅仅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吗?这听起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孔子生平读后感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