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余秋雨废墟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余秋雨《废墟》教案设计》

余秋雨《废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2.明确废墟的含义,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欣赏和评价散文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1.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能查阅、筛选所需材料

情感目标:正视废墟,正视历史,明确肩上的责任,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废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

2.通过对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领会散文的“神”与“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写作的背景

2.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体会文章的抒情基调

3.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

【思路设计】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简单的交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来欣赏文章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学生能初步说明文章的抒情基调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对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综述

【学法设计】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余秋雨的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2.从“废墟”说起,介绍余秋雨其人及其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地位

3.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调

4.通过讨论,学生归纳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5.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让学生得到一个整体印象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展示

【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及本文写作背景

要点设计: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方法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法

思路设计:老师将一些废墟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并由此介绍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由教师讲授,和学生以前的了解,为正文的学习提供帮助

导入:

提到废墟,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北京的圆明园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但对许多人来说,浏览,也只是观光而已,并没对它有什么更深的见解读了余秋雨的《废墟》,相信我们会对废墟有更深的思索,会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过去留下的种种痕迹

要读懂一位作家的作品,首先必须对这位作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走近秋雨,就如走进一本深厚的文化的大书,他的散文更是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新领域

{余秋雨废墟}.

余秋雨(1946~ ),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等,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作者为什么写作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大可不必》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拉开帷幕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

“废墟派”专家分布多个学科领域“整修派”则多为清史专家和圆明园专业研究者,他们认为,部分地重现这座万园之园的胜景,比断壁残垣的遗址更能体现圆明园的价值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复原园内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公布,确定要修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10%的古建

90年代作者在全国的争论声中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二、整体感知课文{余秋雨废墟}.

要点设计: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调

方法设计:阅读实践、归纳概括

思路设计:先让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再布置阅读思考题:作者对废墟怀有怎样的感情?文章的基调是什么?然后请学生回答{余秋雨废墟}.

学生速读(五分钟),提问

学生回答:作者对废墟既怨恨又喜爱,佐证为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它的侧重点在“寄情废墟”,这句话同时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调

三、理清文脉

要点设计: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设计: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概括法

思路设计: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依次找出各个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以此总结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文章内容较长,所以安排分组完成)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总写“寄情废墟”的原因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余秋雨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讨论交流:作者对废墟的态度为什么既寄情,又诅咒?

教师归纳:我“诅咒废墟”是因为,废墟中有屈辱有血泪有衰亡有痛苦,它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作者诅咒它然而我又“寄情废墟”,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用废墟作为奠基的,废墟完成了它的经历,它老了,它死了,但作为一种存在,它的意义不同一般的沧桑美,它的历程给人以启迪,它悲剧给人以心的震撼,它让现代人沉静、反思他的沧桑美转化为沧桑的力量,撑起现代的构建废墟充满了力与美,所以作者又“寄情废墟”,而这种情感正是文章所表现的主旨

第二部分:废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当有选择地保存和修缮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并非所有的重建都值得否定”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讨论交流:为什么“没有废墟的大地”反而会“太挤了”?

教师归纳: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大地上高楼林立,然而这些高楼更伫立在人们心里人们在忙碌中荒芜了精神家园,成为无根之人而废墟的丰富而凝重的特质会使浮躁的现代人静心,废墟的前车之鉴令现代人反思因此,如果没有废墟,拥挤的不仅是大地,更是人们的心田 第三部分:写废墟具有悲剧文化价值,应当正视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余秋雨废墟}.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讨论交流:“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什么是废墟文化?

教师归纳:废墟文化即悲剧文化,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悲剧,总想逃避,驱逐废墟,掩盖悲剧,殊不知“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坦然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才会更沉着、理智,因此,容纳废墟,才能正视历史,创造未来

(放映圆明园废墟图片)

第四部分:废墟具有现代文化价值,应该容纳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教师归纳:如何对待废墟所代表的的历史,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取向和文明程度的象征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能容纳废墟,正视废墟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悲剧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

第二篇:《《废墟》赏析》

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理性色彩

——《废墟》赏析

摘要:余秋雨的散文总能给人一种宁静与厚重之感,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废墟》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这篇佳作进行赏析。{余秋雨废墟}.

关键词:废墟;文化;散文

再读余秋雨先生的《废墟》,再一次被他散文的字里行间透出的浓厚文化气息所折服,那些洋溢着“诗”的激情、闪烁着“理”的光芒的词句,给人以宁静与厚重之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一缕清风扑面而来。

《废墟》的写作缘于当时国内有人曾提出修复圆明园废墟的建议,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为此,作者写下了这篇《废墟》,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散文短短不到三千字,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考,无论从语言还是构思上说,都可谓精美绝伦,说它是一首散文诗也不过分。

一、《废墟》的思想内涵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

正如孙绍振在《当代作家评论》上撰文说:“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经典中,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先例:这么长的篇幅,这么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这么巨大的知识容量,这么接近于学术论文的理性色彩又这么充满了睿智和情趣。”这篇《废墟》包含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信息:

1.语言知识

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品味到“诅咒”、“陨灭”、“蹒跚”、“怂恿”、“盘桓”等动词的意味,还可以揣摩到“小心翼翼”、“不露痕迹”、“悲壮”、“崇高”等形容词描述的状态,知道“齑粉”的意思是细粉,“冬烘”的含义是思想迂腐、知识浅陋,知识量非常丰富。

2.文学知识

作者由古及今依次枚举了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等,{余秋雨废墟}.

不仅涉及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等,还无形中勾勒了一部中国悲剧文化史的轮廓,其中每位作家的创作实绩、不同时代的艺术传承关系,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谓视野开阔,包罗万象。

(二)强烈的文化意识

提到废墟,喜欢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而对废墟有深邃见解并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上,却只有余秋雨一人。正如作者在《文化苦旅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文人与古代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对待废墟,作者情深意长。废墟的意义在于:“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因为“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文化意识的人是无法理解废墟的深厚意蕴的。

文章强烈的文化意识还表现在对废墟的尊重和保护上。“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这是从正面对废墟表示尊重。“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这是从反面对掩盖废墟的批判。文章正反对比,旗帜鲜明地反对重建废墟。

(三)深刻的文化内涵

废墟是什么?在常人看来,废墟可能就是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一堆垃圾,应该彻底清理掉。但是,作为学者、作家的余秋雨却深入挖掘到了“废墟”的文化内涵。在作者眼中,许许多多地理意义上的废墟可以读成最具体、最生动、最完美的历史课本,因此,“废墟是课本”;无数废墟的综合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所以,“废墟是过程”;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它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简直无与伦比、不可替代,因而,“废墟是归宿”;而“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睿智的思想、精辟的哲理将废墟的现代作用阐释得明明白白,给人以时间的纵深感和无限的自豪感。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任何美的表

现形态,无论是优美、崇高,还是喜剧、悲剧,它只是一时一会地存在于人们的视野、感官和心理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会失去其瑰丽的色彩而化作废墟,成为一道凝固单调的风景,被大地拥入怀中,默默地向后来者诉说着过去的一切。作者从断瓦残垣中看到了废墟的“形式美”。废墟的美表现为悲剧的美。大团圆是喜剧的美,不完美才是悲剧的美。文学家“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深刻地表现力文化大散文的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二、《废墟》的表现手法

(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从全文来看,作家紧扣“废墟”,环环相联,思路纵横,谈古论今。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寄情废墟;第二部分提醒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废墟,正确对待民族昔日的荣耀和耻辱,第三部分从文化的角度谈到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废墟文化,它能给人以教训、思考和借鉴;最后一部分呼应开头,写留存废墟的价值。全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以文理完善了事理的表达。这样的结构安排符合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废墟》可以说把常见的“总分式”结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文章的结构,显得稳实缜密如浇铸物,精严工巧如艺术品,远远超出了人们平常所说的“有序”和“谨严”。这种结构,隐隐透出一种沉静刚健的气度和雄强犀利的思辨风格,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厚重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高度和谐的。

(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作者的语言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全文富有抒情性、哲理性和铺陈性,这与作者的学识、性情、才气分不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蕴涵着生命哲理。这种语言不追求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潮一般的愤激和诗意。

1. 抒情性

作者既擅长在比喻或想象性描写中抒情,也惯于在才华横溢富于诗性的议论中抒情。如“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把废墟这一形象拟人化了。而这三个排比句,句式整齐,具有中国古典散文的典

型特点。“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句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形象地表现了散文语言的大气。

2. 哲理性

余秋雨散文中的哲理,往往多取警句格言的形式表达,有时通过下句颠倒上句语序的方式完成。如“废墟有一种形式美”。作家从哲理的另一角度推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看到秋天的黄叶了吗”?因为“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所以“黄叶本身也是美”。而“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废墟,无论是当初营建阶段的拔离大地美,或者是成为废墟以后的皈附大地美,漫长的历史就是在废墟这样的古文化基础上日积月累地延续过来的。无可辩驳的逻辑,让谁能否认废墟的形式美?

3. 铺陈性

《废墟》中语言的铺排性是最为突出的,在造语上多表现为排比(多兼反复)的高频率使用,排比的句群在全文有9处之多。从形式上看,有短句的排比,如“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更多的是长句或长句中联合成分的排比,如第二章两组长宾语型长句“不能设想""”和“这就像不能设想""”(宾语均由4个并列的分句构成)。这些排比的修辞效果是很明显的,有的于相对平缓中见稳健遒劲,有的于抑扬顿挫中见气韵沉雄,有的于铺张扬厉中见精微深湛,有的于散点透视中见概括洗练。

《废墟》的表现手法给人艺术启迪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跳跃性联想的运用、抒情与评述的结合和正说与侧说的互补等,无不表现了作者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废墟》这篇散文虽然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磁石般吸引着读者,它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生命中不乏废墟,废墟可以促使人的生命意识的升华。我们需要废墟,就像回头看看来时的路,那曾走过的路,点滴的感悟和沿途的风景。即使经历风雨,但要相信自己,因为历史已经让我们走到这里。“历史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

向新的废墟。”

好的文章总能激发读者的联想。读《废墟》,深感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是一种不断的延续,并无截然可分的界限。想起赫尔岑的一句名言:“向后看——就是向前进。”废墟,是历史的化身,是形象的历史,看废墟,可以说是“向后看”。而只有充分理解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楚现状,深刻地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崔婕.废墟美点寻踪:余秋雨散文废墟解读废墟赏析[J].阅读与鉴赏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余秋雨废墟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