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散文——风筝》
风 筝
渴望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翔是我的一个幻想。
当我在在楼顶看着下面的人和车时,从小就有的恐高症仿佛一瞬间痊愈了,我没有一丝的恐惧,我不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我像风筝一样飞起来的话,结果会怎样。
吹着风,想了很多的东西,关于生死,关于生活。一个貌似陌生,可是却生活在我身边,和我有着共同的朋友的一个陌生人,她离开了人世,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让我听之震惊,闻之落泪。20岁,依然是如花似玉的年龄,有着优秀的学业,优异的家庭,姣好的身材,却站在17楼上,纵身一跃,像风筝一样飞在空中,却像烟花一样的瞬间绚烂,却永恒的陨落了。
没有和她有太多的接触,不知道她为什么想不开,有了我们都没有的东西,可是她依然舍弃了一切,也许也就是这样,我才不能感受到她有怎样的困惑,她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听了很多人对她的评价,大多是惋惜之情,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有多大的是能让她甘心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可我更多的感受,是对自己的反省。
当我无数次站在顶楼的时候,其实我是恐惧的,可是想起那一些我无法承受的压力时,我会突然间的崩溃,恐惧、痛苦折磨着我,我何尝不想从楼顶飞起,像风筝一样的飞。可是,还是没有勇气,也许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我最最亲爱的妈妈,我不知道如果自己就这样离开了,她该怎么办;在这个时候,我也会想到最疼我的外婆,答应过长大以后一定会赡养她们的我,如果在她们之前离开这个世界,她们会怎样的伤心难过;在这个时候,我也许会想到我的好朋友们,如果我离开了,她们会怎样的惋惜和难过;在这个时候,也许我会想到自己一直喜欢、或者是暗恋的人,他会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个女孩曾经喜欢过他……
突然之间,感到自己的懦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解决的,经过了风雨,才会见到彩虹。如果要说什么张海迪身残志坚、司马迁受宫刑依然坚持写完《史记》,海伦.凯勒听不到看不到说不了依然坚强的活着,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个意志,可是,我却会因为一些琐屑的小事,而忘记那些痛苦,只记得我所有的快乐,自己偷偷的哭,没有什么丢脸的,自己安慰自己,我想我才能更坚强。 她离开好几天了,可是有关她的传言还在风似的传播,我不想做出太多的评价,我只想说,我真的很难过。如果她再坚强一点点,如果她再勇敢一点点,如果她再忍耐一点点,也许,她会活的很精彩,也许某年的某一天,我还能和她成为朋友。不是说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是美好的,可是既然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了,就是很大的勇气了,既然已经活了那么长时间了,怎么还会想要离开呢,还是有太多的不解。
我在想象,在她站上窗台之前,她有没有为她的父母,含辛茹苦拉扯她的父母想过,失去这样一个掌上明珠,她们又将承受多大的痛苦;她有没有为她的祖父母想过,失去这样一个宝贝,要怎样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她有没有为她的朋友想过,失去这样一个知心朋友,怎样才能填补生命中的不完整。也许她想过,我不相信她是这样一个没有心的人,她一定想到过和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一定想到过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的欢乐童年,她也一定想到过和朋友在一起时的愉快、轻松,可是,痛苦依然无法消退,不知道她是哭着、还是笑着、还是很平静的离开这个世界的,只是,只是,她一定不能想到,在
她走后,会发生怎样的事,会发生多少事。
她已经走了,我相信她解脱了,只希望,有一朵彼岸花是为她而开,只希望她走后能安息。
第二篇:《冯因斌散文诗风筝》
冯因斌散文诗
风 筝
(外一章)
啊,风筝,我童年的风筝!你因何又闯入我久已成熟的梦境中来?是为着追寻那块记忆的稚嫩的蓝天,追寻那朵充满幻想的洁白的云吗?
可是,这湛蓝的天,早已五彩斑斓,这洁白的云也拉满了他厚重充盈的风帆。噢,你也在变,在我勒满年轮的记忆的视网膜上整装改容;豆腐块磨砺成飞鸣的圆月,圆月渐而在成熟中挂出一盏火红的庆典的纱灯,这火红的纱灯又忽而在阵痛中化为翱翔环宇的卫星……
这是梦吗?然而,我记忆和思索的翎羽却仍在苏醒中抖动。清风般升腾的信念依然,紧绷弓弦的韧力犹存。
雪 野
在洁白的时光的沉积中,拓荒者用大踏步的现实的重负,谱写着历史的删节号。脚印延伸到远方的地平线。他的身影象一颗凝固的音符,挽去了风呼雪啸的潮头。
那遥远的天边,希望之光在招手。
第三篇:《风筝笔记整理》
《风筝》
一、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代表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二心集》《而已集》等 其创作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也是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二、主题 本文采用倒叙的写法,以风筝为线索,作者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剖析,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三、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1),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一层(3~4),“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5~6),“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第三层(7~11),“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12),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四、重点问题
(一)这篇课文“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线索。
按“现实——回忆——现实”的思路结构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二)文章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事件:(1)“我”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2)“我”中年读了儿童教育书籍后十分懊悔当年作为,想补过而
不得的经过。 思想感情变化:(1)“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践踏弟弟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
(2)二十年后,“我”渴望补救而不得,平添心头沉重,每当回忆起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产生变化的原因: “我”中年“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即明白了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我”撕毁风筝又是对儿童“精神虐杀”。—-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
(三)文段阅读
1、第1、2自然段
(1)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什么?悲哀什么?
答: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为什么说春天“久经失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答: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一二处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哪个词语用得好?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风筝散文}.
答:“打”形象地烘托出故乡春天的温和,春意盎然的氛围。
2、第3段
(1)用原文的话说说“我”与弟弟对风筝的不同态度。
答:“我”对风筝的态度是:“向来不爱”,“嫌恶”;弟弟对风筝的态度是:“最喜欢”。{风筝散文}.
(2)“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我”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埋下伏笔。
(3)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为什么?
答:我认为放风筝是“玩物丧志”,我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读书,只有出人投地才是好的,而不是沉浸于这些“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的风筝上。
(4)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并从人物描写角度作分析。
答:“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
“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一连串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
“惊呼”“高兴得跳跃”:动作描写,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观看的动作。
本段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3、第4段
(1)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答:“我”折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风筝散文}.
(2)请找出本段的叙事六要素。
答: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小兄弟
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 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风筝散文}.
(3)找出描写我粗暴折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词语,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写“我”用了“折断”“掷”“踏”这些动词。
描绘了我对弟弟的不理解之后,所产生的粗暴行为,表现了“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这种行为描写得堪虞具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表现了当时我的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错误和不足的崇高精神。{风筝散文}.
4、第5段
(1)“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中的“惩罚”指什么?
答:指此时“我”已为少年时代的举动受到心灵的惩罚,感到后悔、不安。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
答:指“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偷制作风筝,气得把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那为何不许弟弟放风筝是精神的虐杀?
答:因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却以自己的残暴打碎了弟弟最天性的要求,用自己的封建礼教思想禁锢了弟弟天真、活泼的心灵,所以是精神虐杀。
(4)当然,作者并非马上明白这个道理,而是于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答:因为“我”一向觉得自己管小兄弟管得对,直到现在看了书上的道理,才发觉自己的错误,良心受到谴责,所以说“不幸”。
(5)事隔多年,有些东西已不可改变,但鲁迅的悔恨却时时存在,他仍想补过体现他的什么精神?
答: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自省精神
5、第6~11段{风筝散文}.
(1)“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效果如何?
答: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但是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办法二:讨他的宽恕,然而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2)对于风筝梦被虐杀,为什么弟弟“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答:因为弟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是对的,认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3)“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答: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的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我悔恨自责,讨弟弟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
5、第12段
(1)为什么作者认为“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答:只有不看见春天,不看见风筝,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所以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2)“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指什么?
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也指心头的悲凉。
第四篇:《风筝》
《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
散文诗集:《野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彷徨》
中篇小说:《阿Q正传》;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书信集:《两地书》;
反驳文《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围绕“风筝”叙写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精神上的压制,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精神和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见七年级上21课《风筝》 《社戏》选自《鲁迅全集》鲁迅:见七年级上21课《风筝》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见七年级上21课《风筝》, 《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见七年级上21课《风筝》
《雪》——《野草》鲁迅:见七年级上21课《风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见七年级上21课《风筝》 《故乡》选自《呐喊》。鲁迅:见七年级上21课《风筝》
孔乙己》:选自《呐喊》。鲁迅:见七年级上21课《风筝》【文体常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文题理解】文章以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为题,预示着将围绕这个人物展开情节,并靠人物来揭示主题。而这个怪怪的名字也对应了人物性格,同时也给文章奠定了讽刺的基调。中心内容: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场景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风筝散文 风筝散文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