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河水奔流散文 山区河水散文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三》

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三(语言)

【考点突破】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鉴赏散文的语言,不能孤立地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般地说,“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

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④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

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有修辞的词语;⑦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⑨

多义词语。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

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

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

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

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

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

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

“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

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

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

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

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

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

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

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

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

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

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

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

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

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

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

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

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

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

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设题: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

答题指要:

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是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句子;②能帮助我们准确

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③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

制成分;②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

③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意。

【例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大河汤汤

①大河之源,呈现一派童年的清亮,童话般的宁静。黄河,就从这里坦坦荡荡流来,扭

动灵巧的身姿,舒展而随意地流过去。一路起伏一路蜿蜒跌宕,韬养了河水的豪气。当它自

狭隘的山口一涌而出,就像一管狂草的巨笔,浓墨重彩地在突然放宽的高原平地上恣肆奔流。

②它一路向前,来到三秦。也曾在山涧奔腾咆哮,也曾与一条河你清我浊各自分流,也

曾浮载过《诗经》里的秋风落叶,也曾在桥头驿边把晓风残月送往他乡,也曾为自己的走向

千回万转穿过绕过群山,可当黄河轻轻地一扭身汤汤流来的时候,它便别了长安带着唐诗汉

赋,像鳝鱼一样径直游进了血色黄河。那是牵动群山万水的大河奔流,顺手牵走了这根小小的渭河。

③没有山峰的尖锐,没有岩壁的峭拔。土地的每一次隆起,都是那样平缓,那样柔曼,那样光滑。经过水和时光的磨洗,它就如同一块褶皱在那儿的绸缎。水是没有了,它们曾经有过的流淌还在。泥沙代表水沉积在洼地里,清楚地表达着水。这是黄河古道。这个地方浓缩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耕种。四条腿的黄牛拖着犁,两条腿的人跟在犁后面,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来来去去,把塬上的土地由南及北由北及南纺织一遍。人在纺织中把种子下到黄色的地里,种子从地里长出来,把土地变成绿色。当庄稼变成土地一样的黄色,人们就拿起镰刀收割。收割以后又是耕种。上一代人走了,下一代人接着来,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④黄河负载得太多太多。它整整背动了一座高原。它其实是把一座高原放在河道里奔流。风吹过黄土地,也变得沟沟坎坎;风来到汤汤黄河,也变得层层叠叠。仿佛载不动这些波浪,河水迈着沉重的脚步,就像细碎的慢镜头。有时候真不明白,它是在流淌,还是在堆砌?是液体在凝固,还是固体在分解?

⑤黄河用水和泥沙叙说着时间。一个地方的历史跑到另一个地方,沉积下来。露出水面的黄土地,被绿色唤醒。那是很久以前的高原遗留在它体内的记忆。几万年几千年以前的泥土,挪过几千里,又在这里活转过来。在这里,泥土成了一个有生命的肌体。看看那些细嫩的滩地,那样光洁那样柔软!你忍不住要用嘴去呵护,用手去触摸,或者抡起你光裸的脚掌,走遍她的细软处。看看那些生长的地方,剖开那层草皮,里面就是鲜黄的血肉,你几乎可以把自己的灵魂栽进里面生长。千年万年千里万里,黄河整整背过来一座大陆。

⑥在入海口,黄河一下卸去重负,甩脱捆束它的河道,打着滚,喊叫着朝大海奔去。你感到你自己,你身后的历史,也跟着一起奔流起来,奔流成海的起伏海的浩瀚""黄河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它的奔腾,它的流淌,是最平常的也是最伟大的水和泥。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就是用水浇灌在泥土上生长起来的。人吃的是泥土,住的是泥土,死后也就变成泥土。兵马俑是凝固的泥土,黄河是流动的泥土,人是站立的泥土。

⑦黄土地上千万年的历史来到黄河上,过去的时光又在波浪中活了转来:蜂拥的人群,奔腾的马蹄,翻卷的犁沟,耸立的山梁,下切的深壑,蜗旋的灶炕,土地的质感和纹理,全都在宽阔的河面展开,千里万里尽情流泻""

⑧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流,如此浓情地流着大地的血浆。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流,脚步如此沉重迈动着整整一座高原。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流,背负这么多历史这么多时光。

⑨黄河流着黄色的泥土。那裹挟了无数先人的泥土。一朵浪花一举,溅起的就有好几个千年;河水的每一次涌动,不知有多少生命流过;那闪烁的波光里,该有多少先人的目光!一望之下,它是如此深深地打动我,打动我身上的血液,黄河啊!

(节选自 《散文》2006年第7期,有删改)

设题:解释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这个地方浓缩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耕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②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就是用水浇灌在泥土上生长起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指要:

考点三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语句的表达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因而考查“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实际上是对语言的综合考查。一般是就文中某个段落或段落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进行鉴赏。鉴赏可从炼字炼句、运用手法及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展开。具体讲:(1)语言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句式的选择,长短句和整散句的交错运用;(3)手法的运用,修辞格、表达方式等表现手法的选用;(4)语言的风格,清新、朴实、简练、豪放、含蓄、炫丽、幽默诙谐、口语化等。

【例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

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记》,有删节)

设题: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水奔流散文}.

答题指要:

【备考技巧】

1. 树立语境意识。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要有语境意识。

2. 树立中心意识。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地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 树立整体意识。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往往还有关键的词语,有的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例4】(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六》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六(探究)

【考点突破】

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

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的解读和质疑。

考点一 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

品的深刻思想。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这类题鼓励考生纵向开掘,允许考生引申发挥。但无论如何开放,都必须抓住文本的中心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答题。回答时切忌信马由缰。

【例1】(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上善若水(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

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河水奔流散文 山区河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