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 此情可待成追忆作文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此情可待成追忆》

龙源期刊网 .cn

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谢玲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2期

苏轼和纳兰性德分别是中国北宋和清朝著名的大词人,他们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在青年时期失去配偶。确切地说,苏二十八岁时失去爱妻王氏,纳兰在二十三岁时失去爱妻卢氏。因而,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具有相同之处,失去爱妻的无比沉痛,不免会时时萦绕于心,发于言外,见于词作之中。《江城子》和《蝶恋花》就分别是他俩为悼念亡妻所作之词。这两首词作如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麓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上面这两首词虽然都写得情浓意切,凄苦缠绵,感人肺腑,但仔细读来,味道却明显有别。另外,他们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他们在同是悼念亡妻的词作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苏轼和纳兰都少年得志,前者二十岁中进士,后者二十二岁中进士。又都顺利步入仕途,但后来的人生境遇却大不一样。苏轼因“乌台诗案”险失性命,屡次遭贬,历尽宦海沉浮,生活穷困潦倒,境况凄凉,人生失意颇多,最后病死在谪迁途中;而纳兰性德步入仕途后,不断升迁,一直跟随在康熙皇帝的左右,生活比较安定,无多大变故。

因此,不难理解,苏轼在悼念亡妻时就会很自然地在词作中渗透自己的身世,抒发人生沧桑、官场失意、世事苍茫之感。在深切悼念亡妻的同时,又不忘时时顾怜自己。且看“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词人打破生与死的界线,超越时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作出这种大胆的假设:假如自己能和妻子王氏相见,她也不一定认识自己呀!因为自己已蓬头垢面,鬓发如霜,毕竟已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十年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人生苦难,茹饮了多少血和泪啊!宦海沉浮,人生苍茫,谁解其中味!因而,从这首词中,不仅感受到词人的失妻之痛,而且更感到他的人生之悲。词的下阕主要写梦境中夫妻相逢的情景及梦醒之后的悲苦。“小轩窗,正梳妆”,表达了夫妻之间融融脉脉的情意,别有一番情趣,正是对以往共同的美好生活的回忆;而“相顾”却“无言”,“惟有泪千行”,是缘于十年隔离中的重大变化,还是让人们

第二篇:《一往情深深几许,却道不寿纳兰心》

一往情深深几许,却道不寿纳兰心

我相信,喜欢纳兰性德的人通常都会有同一个感受:一笔写不尽纳兰情,半生书不完痴情梦。

一生最爱纳兰词,爱他轻愁刻骨,缠绵雅致。

一生最恨纳兰词,恨他痴迷多情,风流不羁。

开始总觉得他是个纨绔公子哥,天天不务正业,只知风花雪月,不识人间愁苦。可后来,却生生体会到了一种遗世孤立,深陷红尘无法解脱的痛苦与凄凉。

纳兰,是寂寞的。因世间庸俗之人无法理解。

这种寂寞是遗世孤立的清冷,孤芳自赏又逢无知己。近乎神经质般,或自怜,或自哀,渐渐转化为自以为低人一等的自卑。

这样的人,压抑了太多东西,自己的才能、情感等等。他们常常只能与自己为伍,常想将自己撕裂,看看自己在众人外表下无懈可击的真实面孔究竟怎样。

情诗,占着纳兰诗的大部分。所以,众人便说他多情风流。

他写着爱恋,写着相思,写着多情,写着追忆。但他爱的,相思的,不是某人;他多情的,追忆的,并非某事。

他,只是看惯了红尘滚滚,风花雪月的浪漫。

这些,都暖不了他的心。

舞一段《霓裳羽衣舞》,想一个倩影佳人,吟一曲今宵酒醒处,恨不能的绵绵无绝期。

聆一支《玉树后庭花》,梦一场昨夜东风,唱一首深院锁清秋,忘不了的回首明月中。

纳兰的情事,看了繁复,却凭地纯净,纯净到碧海青天映照蜡炬成灰。 纳兰的情事,读了朦胧,却凭地温柔,温柔得望帝春心托付庄生晓梦。 纳兰很,恨的优雅,恨的无奈。恨万丈滚滚红尘,留不得自己半寸情思;恨俗世矫情,落得个残生飘零。

纳兰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就算沦落风尘,也终究染指不了他鹤立鸡群的飘然洒脱,旷世才情。

时光荏苒,而他总在等,终不知等的是痴心人还是负心人

那一生挚爱的妻,却只是早早弃他而去,香消玉殒,阴阳两隔。 那昔时的甜蜜回忆,竟成了日后穿肠而过的相思毒药。

那十几年的甜蜜时光,恍白驹过隙,在旁佳人却已消逝,徒留公子一人,独笑西风。

纳兰的悼词,才是哀恸人心的。

这些词作,声声血,字字泪,百般控诉之下,确是掩盖不了深深的追忆。令人为之泪下。

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种心酸,非亲身经历,莫不能体会。

一语道不尽纳兰情,一生品不完容若心。斯人已去,徒留千古愁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世间,恐再也不会有似纳兰般的男子吧。就算有,他,终究不是纳兰。 那在摇曳烛火中,温润浅笑的男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第三篇:《浊世佳公子——纳兰容若》

他的名字,总会与“词”联系在一起,更是被后人赞为“满清第一词人”。他是豪门公子,却心怀山泽鱼鸟之思。他短短三十一年里,为情所钟,也为情所累,仿若一颗璀璨的流星,在天际划过,留下绚丽的词篇,也让后人们孜孜不倦地好奇着,品他一生的历史。他的词,清丽哀婉,仿佛能挑动人心中最深的那根弦,颤动不已。再多的诗词与美赞,也形容不了他的绝世风华;再多的故事,也道不完他的生命传奇。人生若只如初见,三百年来,为此人而已。 他,便是纳兰容若。

作为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他有大好的前程,但他厌恶官场的浑浊,不愿踏入政治一步i。他的一生只为词而诞,只为情而生。不是人间富贵花,奈何生在富贵家,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情非得已。一生一世一双人,他只希望能摆脱累人的身份,与心爱的女子游于江南之上,吟诗作词,简单而浪漫地终其一生。只可惜,这个心愿是那般虚渺,无法碰触。

纳兰容若的经历,纳兰容若的词风,不得不使我想起另一个人——南唐后主李煜。是的,同样的清丽,同样的哀婉,同样的情之所系,直扣人心。而两人也同样有着天赋的奇才,同样曾有过善解人意的妻子,同样有着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他们的身影,总会在我的脑海里重叠起来,仿佛千年之后的再度轮回,来完成前世的约定,圆满 前世的遗憾。

但他们又是如此的不同。一样曾是天之骄子,可纳兰却没有后主的丧国之痛,有的只是理想和现实的不可调和。

所以,后主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而纳兰却是“都市消得泼茶墨,当时只道是寻常”。

所以,后主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纳兰却是“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所以,后主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而纳兰却是“人生若只是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虽然,纳兰容若的词多是描绘爱情,但足以看出这个男子的柔情。否则也不会在爱妻卢氏难产而死,体温不可抑制的下降时,毅然脱去外袍为她取暖;也不会在她死去正好八年的祭日那天,三十一岁的他由于寒疾也尾随而去。纳兰容若的红颜知己有很多,但他全部的爱情都给了卢氏,心里再装不下他人。

只可惜,林黛玉终究还是未能与贾宝玉白头偕老,就像有些人,有些事,注定要与你擦肩而过,在等待中慢慢老去了容颜,只留下一段破碎的回忆,还有最深切的情意,在时光中悄悄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天意弄人,也许一转身,便是一生。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兰容若因七日不汗病故,是年三十一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纳兰容若知道了自己一生的轨迹,他会不会决然地放弃一切,与伊人从此行走天涯。很多时候,我们肆无忌惮地挥霍着时间,以为还有机会,那知却容不得我们再次回头。

愿以纳兰赠朱彝尊的名句结尾: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赌书泼墨: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典故。一个人问书中的名句,另个人就必须回答出出处,若答不出,将茶泼入怀里,以示惩罚。温馨而甜美的生活片段,更加体现了纳兰对卢氏的怀念之情

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恩波亭

吴兆骞: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第四篇:《中国情诗排行 两纳兰》

61 温庭筠 新添声杨柳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62 邵瑞彭 蝶恋花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63 晏殊 玉楼春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64 曹雪芹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65 周邦彦 玉楼春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66 曹雪芹 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67 欧阳修 蝶恋花二首其一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8 冯小青 怨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69 朱彝尊 高阳台 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70 贺铸 横塘路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1 张泌 寄人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72 刘禹锡 竹枝词四首其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73 晏殊 山亭柳:赠歌者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74 范仲淹 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5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76 苏武 结发为夫妻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77 陈蓬姐 寄外二首其二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78 朱彝尊 鸳鸯湖棹歌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79 韦庄 女冠子二首其一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80 佚名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1 秦观 八六子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82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一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83 柳永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84 晏殊 玉楼春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

85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86 韦庄 应天长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87 卢仝 有所思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88 卢仝 楼上女儿曲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

89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二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90 欧阳修 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91 辛弃疾 鹧鸪天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92 曹雪芹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93 晏殊 鹊踏枝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94 白居易 长恨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95 陈端生 寄外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

96 苏曼殊 本事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97 温庭筠 南歌子四首其二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98 晏殊 鹊踏枝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99 李煜 清平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00 晏殊 清平乐二首其二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第五篇:《《云水谣》—此情可待成追忆》

《云水谣》—此情可待成追忆

《云水谣》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两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和“人间自是有情痴”,我觉得前一句更符合这部影片。

影片的男主人公名为陈秋水,女主人公名为王碧云,这两个名字其实已然诠释了“云水谣”这个名字。影片的故事以王碧云侄女的追问,和老年王碧云的回忆展开,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将现实和过去反复交替来叙述一段陈年往事,或者说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有四个主要人: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薛子路。可以说,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执着,其实,那种执着在那个时代并不稀有。陈秋水和王碧云相识相恋是那么的美好,然而美好又总是那么的短暂,在他们订婚之际,陈秋水因为是左翼团体的人(实际上就是信奉共产主义的)而被追捕,被迫离开台湾,从此云水相隔,相见无期。云与水的隔绝,使这场原本幸福的爱情成为了鱼与飞鸟的苦恋,同时也多了另一只鱼和飞鸟的苦等。{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

四个执着的人为了彼此心中的那份爱,坚守着,等待着,默默的付出着。王碧云不顾一切的寻找陈秋水,坚守到老;薛子路又不顾一切的等待王碧云,默默的付出着,甚至帮着找陈秋水;陈秋水心中始终忘不了王碧云,坚守着心中的爱,无视眼前的爱;王金娣明白陈秋水的心,但依然等待,同时也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爱。其实,四个人的执着,都是源于对爱的信念,当爱已化作信念,执着便是理所当然。

有人评价这部电影说: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我觉得这样的总结是比较中

肯的,无论是王碧云还是薛子路,又或是王金娣,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爱,也注释着“人间自是有情痴”。

从王小芮的追问,到王碧云的回忆,那个年代的爱情,和现代的爱情已然形成了对比。不管是薛子路对王碧云的情,还是王碧云对陈秋水的情,又或是王金娣对陈秋水的情,这一段段真情,都值得追忆,也值得思考。

很多人喜欢纳兰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王碧云与陈秋水相见相识相恋是那么的美好,在西螺的日子是那么的令人羡慕,可是云水相隔又是那么多凄凉,如果只停留在那最初的美好时刻该有多好啊。所以有问“若人生之如初见,似水流年会不会繁华些许?”,我的回答是不会,流年既已似水,落花自当飘零,只有初见,没有再会,繁华为谁?这也是四个人执着的原因所在吧。

如果说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坚守是因为彼此深爱,那么薛子路和王金娣坚守又是为了哪般?明知所爱之人心有所属,却依然执着,这样的爱怎不叫人为之动容。我不禁想起了两句短诗,“我问佛:如果遇到可以爱的人,却又怕把握不住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令我意外的是,王碧云没有接受薛子路,而陈秋水最后接受了王金娣。看完这个结局,我很疑惑,开始反思,在看《单身男女》的时候,我写到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但当爱与被爱不能统一的时候,男人和女人在这二者之间做的选择是不同的,男人更倾向于追求爱,而女人更倾向于享受被爱,并且还做了些许分析。{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

可是,《云水谣》里面却不是这样的,王碧云坚守着爱,陈秋水最后接受了被爱,开始是有些疑惑的,后来逐渐想通了。王碧云没有接受薛子路的爱,是因为陈秋水也是爱她的,这份爱是统一的,这种相爱一直存在着,而陈秋水接受王金娣的时候,他们的爱也统一了。

其实,这也因为时代的差异性和爱情观的差异,与现代人随性的情感相比,他们这种坚持似乎更像是一种信念,而并不是因为责任或者承诺,这个时代又是那么的缺乏信念。

从《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山楂树之恋》再到《云水谣》,那个时代的爱情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纯真,美好得让人心向往之。爱到深处便是情,情到浓时终难忘,此情可待成追忆,素年锦时醉苍茫!

第六篇:《读后感》

爱与哀

——读《纳兰词传》有感

他一直受皇帝的宠爱,他的父亲又是权倾天下的大学士明珠,他的俊彦性格更从无在官场树敌之事,就连宫中的奴婢也喜欢他,热爱他,开他的玩笑。但是,他依然疲倦,他卷了,累了,渴望退下来了。就象天空虽然广阔艳美,但不会被鱼儿所羡。他要辞官,他要去寻他的红楼,但红楼又在那里,梦又在何方?“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那么,他所思念的到底是一个真实的红楼,还是一处虚拟的红楼。流芳百世的红楼梦,令人叹息的人生百态。正如康熙所说的:这就是容若人生的翻版。他有可遇不可求得的爱情,他有出色的文采武功,他是真正的八旗子弟,他生活无忧,管运通达。可是,他不快乐,他的心游离在喧闹之外。最终,他在风华正茂之时,匆匆离开。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是我对纳兰的第一次邂逅。

那时的我仅仅将其理解成为爱情已逝,佳人不在,物是人非的悲凉感叹而已。可是后来,当我再次品读这《纳兰词传》时,我才领悟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不仅是爱,甚至于我们每日奔波于其中的人世。

虽然在《纳兰词传》中,将这首词理解成为纳兰感慨友人离去,盛宴难再的场景。但是纵观纳兰一生的际遇,我却觉得纳兰伤的也许是他对于周遭对于一切的认知。纳兰,纳兰容若。一个人世间最悲凉的词,竟然一语成谶说尽纳兰悲伤而有纯洁的一生。

但凡提到“若”便是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完全没有期许,仅剩无尽的绝望和悲凉。期许“若”不过是期许空泛而悲凉的苍茫,没有未来没有尽头。现在的我们早已在白话的浸淫下,将若字演化为如果。但即使这样,一个“若”字仍能让顿然心痛,顿然哀伤。人生没有如果,如若永远只是飘渺的如果。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这是纳兰伤怀妻子卢氏的悼亡之词,一句当时;当时只道是寻常”竟会让我有垂泪的辛酸。纳兰说;当时只道是寻常”怀恋着他和卢氏那一段短暂而甜蜜的婚后生活。在爱与性方面,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 此情可待成追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