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读于丹新著《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于丹新著《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引领大众回归古代先贤提供的生存智慧。而在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于丹紧密联系个人成长经历,向人们分享她人生路程中的美景,解惑答疑,体会生命流逝中的温馨与感动。
于丹的文字到处是哲理的味道。这本《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解读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不懈精神追求的原动力。生活中的困惑是常有的,解决一个,又来一个。有些“惑”,一时半会儿解不了,要去参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常有的,否则,理想就失了珍贵,现实就少了无奈。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悠游自适;面对繁忙的工作,我们可以学会乘物游心。针对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和人生困境,于丹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天成。字里行间,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于丹的文字如人,简约而别有趣味。她写少年时喜欢宋祁的句子,“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而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因为,过于勉强也是一种虚幻,珍惜只有在真实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她说,当你对生活不满时,看看自己是否珍惜了已经拥有的?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其实,你看我,我看你,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读后不禁让人豁然开朗。
于丹从一个感性女人的温柔内心出发,以灵动亲切的风格俘获了大众的心。她认为,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能反映出他的性情,反映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星云大师曾对于丹说:“我做碗面条给你吃,能让你记住二十年!佛光山这么大,就是我卖面条卖出来的。”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在印度,有一次于丹走得饥肠辘辘,便向路边的商家打听吃饭的地方。不知是否此时的她早已饿得虔诚卑微,老人家看她颇有眼缘,马上拉开抽屉,捧出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小食品给她。那一刻,善意和友好都浓缩在了食物里,超越了种族、宗教、国度,让人倍觉宠溺、温暖。
作为当代知识分子,于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诸如,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于丹解释说,这里蕴含着血脉之情,蕴含着眷恋,以及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忏悔,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大节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也可以在风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就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的魂魄能和所有的亲人在天上相逢。
书名“人间有味是清欢”,取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苏轼之意,似有淡出仕途的意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或者说,保持快乐的心情活着。很显然,于丹在书中选取了后者的意思。就像于丹所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如今,我们如何能够静得下心来去独享清欢呢?停下忙碌的脚步,不妨静静坐下,学学古人,闭上眼睛去聆听一下内心的声音。
读完全书,不禁感慨,城市把我们聚在一起,却又用钢筋水泥把我们牢牢地隔开。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我们要练就一颗波澜不惊、不偏不倚的强大心灵,才足以抵御一切外来的侵扰。于丹始终相信,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就像她常说的那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或许就是于丹给我们带来的真正魅力和价值所在。
第二篇:《《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读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
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王华
人生即使再忙碌,也要给生命留出一些闲适的时光,寻几许人间的清欢。这是著名学者、作家于丹在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里,向我们讲述的道理。她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充满着种种的不确定,只有给生命留闲,才能在寻常岁月中享受到漫天幸福。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于丹时隔3年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度思考,也是她50年来首度自剖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部哲理散文集。相较于以往作品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生命的意义,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于丹紧密联系个人成长经历,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一本书、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在她的笔下都被赋予了生命,故事鲜活温馨又富有哲理,让人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体会逝水流光中的那些生命瞬间。
人生在世,难得“清欢”。不要说官场上的迎来送往、生意场上的接洽交易,就连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庆、亲友聚会,都让人心累。针对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和人生困境,于丹在该书里,用哲理性的故事,诗一样的语言,聊人生、解疑惑、谈幸福,讲传统文化,品古典之美,告诉我们:当我们沿着梦想的道路一路前行时,也别忘了停下来看一看四时风雨,用心去听,用心去感,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境无好坏,唯心所造。给生命留闲,便品到了生活中的清欢。在《寻常岁月,漫成节日》中,大学毕业刚工作的男孩子在为职位最低、没有钱买房子、没有钱回请朋友困惑时,却感受不到自己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同甘共苦的女朋友、共患难的大帮朋友的幸福。其实,生活中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正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里,星云大师用大把时光烹制出食材本身香气的菌汤,让“我”顿悟到,“吃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天地结缘。”“人的五脏六腑,都有其运行规律。不少人吃成了大胖子,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天地之道、四时规律,没有顺应自然。”“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不仅是商家和食客需要参悟的,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清明:血脉里的眷恋》中,直到姥姥和父亲离去之后,我才知道人生中总有一些遗憾,就是他们健在的时候,我对他们的爱还不能深深地懂得。我才明白,父母亲人之爱有时候是要隐忍着多少委屈!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整部书中,满是对时光的参悟、人生的解读。 书名“人间有味是清欢”,取自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是苏东坡经历人生几度起伏之后的体悟,也是于丹五十载人生体味到的生命真意。不同的是,于丹所体味的“清欢”是一份人生的沉淀、生命的自省,是一种遵循本心、回归清朗的人生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正是因为有了那份闲适与趣味才成就了清欢。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细细品味这人间的“清欢”。
第三篇:《人间有味是清欢》
六、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 贪欢之文人贪恋围棋
在这一章节我们会谈到“人间有味是清欢”专题。这一专题内会涉及到三个方面:贪欢、清欢和寡欢。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是相对于贪欢和寡欢而言的,至于清欢的含义我们会在之后的内容中讲到。在这一小节中首先来谈贪欢。
贪欢者,贪恋欢乐也。我们在唐诗或宋词里会读到一些提到贪欢的诗句: 何处贪欢醉不归,羞向鸳衾睡。
——《敦煌曲o喜秋天》选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代 李煜《浪淘沙》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里谈到的贪欢,不仅仅是贪恋物质或是物理的生活,若把它范围稍微作一些扩展,就可指痴迷某一种技艺或对一些物品的极度迷恋,这些都可以算在贪欢的范畴。
这一范畴会涉及到较广的对象。就唐宋文人来说,一般都会有所谓的 “四好”、“雅人四好” 或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人间有味是清欢}.
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参哲悟理,治理国政,亦从中获取裨益。{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为四种古代的艺术性技艺之一,在这里详细谈一谈“棋”。
棋作为古代文人典雅玄妙的艺术性技艺,深受历代文人推崇。那么文人如果对它极为痴迷会是怎样的状态呢?
讲到棋,在中国古代主要指的是围棋。关于围棋,有一个记载于《述异记》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南朝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选段{人间有味是清欢}.
晋代有一个叫王质的樵夫到信安郡石室山(今浙江衢州烂柯山)去伐木时看到有童子在那里下棋,于是王质就在旁边围观。他驻坐良久却并不觉得,等到他惊觉抬头,才发现旁边的斧头都已经烂了,等下山后发现身边的人早已不是和他同时代的人了。
这个故事本身是涉及遇仙的故事,但从另一个程度来看,围棋的特点也被故事所反映出来了:思考的时间比较长,落子比较慢,因此比较耗时。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计算出棋局的变化总数。在19×19的棋盘上共有3^361种棋局变化,这个数字约为1后面的43个万位。可见围棋棋局棋局变化无穷,也充满了思考。这就符合古代文人对于人生虚幻无穷又希望穷尽的想象,于是文人墨客痴迷于“野狐禅”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禅宗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禅家一概斥之为“野狐禅”)。
在古代,文人以棋为乐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里对自己的棋艺非常自负,表达了棋艺的高深无敌:
不食胡麻饭,杯中自得仙。隔房招好客,可室致芳筵。
美酝香醪嫩,时新异果鲜。夜深唯畏晓,坐稳不思眠。
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
——唐 白居易《宿张云举院》
白居易在贬官至江州司马时也曾经找到一位名叫郭炼师的棋友,两个人经常“晚酒一二杯,夜棋三数局”,可见棋在他被贬的生涯中也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诗记载:
朝暖就南轩,暮寒归后屋。晚酌一两杯,夜棋三四局。
寒灰埋暗火,晓焰凝残烛。不嫌贫冷人,时来同一宿。{人间有味是清欢}.
除此之外,白居易还写过一首《刘十九同宿》,写得特别有意思:
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人间有味是清欢}.
由此可以看到,在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围棋的的确确是一项艺术性技艺。
二 帝王贪欢的弊端
当我们谈到唐宋文人对棋的喜好之时,更多是要谈到当好棋好到痴迷的程度就会变成贪欢。或许这种贪欢对一个文人或一介平民来说可能影响不会很大,但如果君王为某一件物品或技艺所着迷,从而可能带来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经作有数十首羯鼓曲,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雨霖铃》。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了杨玉环。而后唐玄宗入蜀,经过斜口恰逢霖雨连日,在经过秦岭栈道之时耳闻铃声而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了《雨霖铃》来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唐代的崔道融曾就此写有一首《羯鼓》诗:
华清宫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寂寞銮舆斜谷里,是谁翻得雨淋铃。
后来《雨霖铃》在宋代成为了一个词牌,其中以柳永的《雨霖铃》最为大家所熟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玄宗皇帝不仅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还非常的精通音律,著名的中国古代乐曲《霓裳羽衣曲》据说也是唐玄宗所作。有一次唐玄宗登上三乡驿面对女儿山,忽然想去月宫听音乐,并幻觉听见了月宫的美妙之声,回宫之后玄宗想把这美妙的幻音记录下来。乐曲还没完成,正巧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给玄宗一首《婆娑曲》,玄宗觉得这首曲子和自己听见的幻音很像,便把这段曲子作为自创曲的后半部并取名叫《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在唐代是一首非常流行的乐曲。白居易对此有诗歌记载: 东楼胜事我偏知,气象多随昏旦移。湖卷衣裳白重叠,山张屏障绿参差。 海仙楼塔晴方出,江女笙箫夜始吹。春雨星攒寻蟹火,秋风霞飐弄涛旗。 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太守三年嘲不尽,郡斋空作百篇诗。
——唐 白居易《重题别东楼》
音乐能排遣寂寞,陶冶情操,但是过分地享受就会物极必反。唐玄宗热爱音乐,可最后却因为过分沉迷于《霓裳羽衣曲》而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诱因。
除唐玄宗外,对音乐非常精通以致沉湎的君王还有南朝的陈后主陈叔宝。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陈叔宝因沉迷于《玉树后庭花》而导致亡国。
《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所作,诗文如下: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叔宝跟后宫佳丽们每天吟唱《玉树后庭花》,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结果导致了亡国。从此以后《玉树后庭花》便成为了亡国之音的象征。很有意思的是,另一位亡国君主李煜也作过和它有关的词:
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花和月,天教长少年。
——五代 李煜《后庭花破子》
如果读到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或是王安石《桂枝香o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都会清楚地感受大《玉树后庭花》已成为后代文人讥讽亡国之君的重要象征。这些君王因沉迷于女色和音乐而导致了亡国。因而可见一个人如果太痴迷某一件事物,即便这个物品本身可能并无害处,但它带来的结果可能与初衷是相反的。
关于这一点,欧阳修的《五代史o伶官传序》可以说有一个很好的评价。《伶官传序》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史实提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这些评论非常精辟,也发人深省。后唐庄宗李存勖本是五代的风云人物,称帝之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的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为不肯行贿而被伶人谗言所诬陷以致无辜被杀。于是后唐国政日趋衰败,动乱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了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李存勖因为太痴迷自己的喜好宠幸伶人,结果也遭致了亡国。
关于此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有一段总结: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文人的贪欢,是文人之癖、文人之痴,同时也是文人真情、真人格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能有几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爱好去舍弃现实的功名利禄呢?同时“痴”需要程度的限制吗?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三 寡欢之文人的隐逸情结
有关贪欢,在之前是以唐宋文人的围棋情结作为切入点。随后谈到一个人如果太痴迷于某一件事物或技艺可能招致与初衷相反的结果,尤其对君王来说,过分的痴迷于自己的喜好了会导致亡国的结局。所以通过文人的贪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对一件物品或者对一件技艺的痴迷是需要有一个限度的。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文人的寡欢。
什么人会寡欢呢?相比在各位的印象里,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可能是寡欢的。也许他们自己可能也觉得内心非常地欢愉,但是他们一般不大表现出来。所以谈到寡欢,其实就要涉及到中国文学史上的隐逸现象。
隐逸文化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它是针对世俗文化而言的,而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目标。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遁迹山林。“隐逸文化”生成于魏晋,它对这一时期乃至以后的适俗文化都有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漫漫长河里,隐逸之士作为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贯穿始终。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一些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体察到其中流露出的归隐情怀,品味出隐逸生活的恬淡清雅,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自由脱俗。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
——西汉 刘安《楚辞o招隐士》选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 陶渊明《饮酒》选段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 贾岛《寻隐者不遇》选段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 苏轼《临江仙》选段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选段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 王维《竹里馆》
在隐逸之风盛行之时,这些迷雾缭绕似的归隐梦,让无数文人为之痴狂,深深地影响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无论是“隐世”还是“入世”,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大多是推崇且心向往之的,而这份无比强烈的隐逸倾向也让无数文人共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隐逸文化,以至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第四篇:《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生如画亦如梦,每个人对人生的追求抑或不同。有的人追求人生的恬淡,有得人追求人生的成就,有的人则会追求人生的轰烈""
不尽同的人生注定将给人带去不一样的经历。我选择清淡的人生,那是一种平静中流落着人生真谛的生活。
苏轼有词曰:“细雨春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落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种清淡的人生,一种人生至高的境界。
试想当你站在宁静的湖中央,撑一叶扁舟,立于舟头长吟一曲:“满船承载秋湖色,平铺十里光如媚。密叶细看夕阳景,泛起细浪层层沙。”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让人生犹如那舟下的细水,恬淡安适,在清淡如水的境界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缓步踏入竹林馆,悠然独坐幽篁台,抚一曲高山流水,细听那云水禅心,仿若又见那一帘幽梦,于平淡中看尘世间轰轰烈烈,变幻万端,体滚滚红尘潮起潮落,花落花开。举杯邀月,踏雪寻梅,体味人间的清欢诗意,虽柔弱恬淡却见风骨华存。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需把握人生的真谛,将如水般的人生过的恬淡而真实。
在如水的江南,有哼不完的摇橹小调,数不清的浣洗秀娟女子,郁郁葱葱的秀木,层层叠叠的矮房窝瓦,绵绵流淌的细涓,这一切的景物就像一幅水墨画,一个悠然自得的梦境。水墨的江南,流水的人家,在如画的江南,淡淡的人生将你的心开出朵朵涟漪,晕散于水样的人生中。
“人间有味是清欢”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一颗琥珀剔透的心,繁忙的生活中,偷得那半日的空闲,细品一杯淡淡的清茶,哪怕是那半日的闲暇,也将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品人生清欢,看人间风华。绵绵细雨伴着屡屡清风将如画的江南点缀的更加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