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朴素妈妈的美 朴素之美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妈妈经常穿着朴素的衣服》

我的妈妈

妈妈经常穿着朴素的衣服,头发长长的,一双眼睛圆圆的,鼻子扁扁的,嘴角上常常带着微笑,看起来很温柔。妈妈从天亮一直忙到天黑,她每天起得很早。起来以后给我们做饭,她是多么累呀!

妈妈为人很热情。每次我带同学回家,她都会热情招待,同学们都说我妈妈好。妈妈的性格很开朗,和我们根本就不象长辈关系,完全是朋友关系,让我的朋友们一点也没有压力和拘束感。 妈妈的缺点是爱唠叨,早上上学妈妈总是告诉我快点快点,上学不要迟到,妈妈呀妈妈我都10岁了,这些事你还用和我说吗?

我妈妈的优点是非常心灵手巧,她编了好几个椅子垫呢!妈妈很诚实,也经常教育我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妈妈虽然爱唠叨,一件事总是要说好几次,我耳朵都快要起茧子了,不过我的妈妈确实对我和爸爸非常好,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妈妈!谢谢您那么爱我、关心我,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五个字:谢谢您,妈妈

第二篇:《谈谈散文的朴素之美》

龙源期刊网 .cn

谈谈散文的朴素之美

作者:吴培金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5年第04期

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理论家都推崇朴素之美。比如托尔斯泰说:“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那么,散文的朴素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淳朴真挚的情感

散文的最大的特点是抒发真情实感。抒情要真挚而又不故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就是因为感情真挚。“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面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这里所书写的父子之情,淳朴、真挚,没有丝毫的忸怩做作。

淳朴、真挚的感情往往来自于亲身经历的、感动过自己的东西,把这些情感体验写出来,便是朴素的文章。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是身边的小事。比如中国的古代散文名作有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等;我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丑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哪一篇不是真实地写身边的琐事或个人的一些即兴的感触?所以,只有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的东西,才能提升人们的灵魂的境界。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相通的。然而,散文是否不便于写“大事”呢?宇宙大事,世界大事,国家大事不是更能使人们受到启迪吗?这些“大事”当然能够震撼人心。然而,写这些东西,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写出“假、大、空、废”的话,这样的文章怎能打动读者?

二、清新明净的语言

朴素之美在语言上体现为清新明净。虽然不能笼统地说语言华丽就不好,但华丽过了头就会变成矫饰。高尔基也曾说:“任何一朵花,都不会因为多了一瓣而显得更美丽。”因此说散文语言要保持本色,不要过分修饰,也不要卖弄自己的语言才华。

老舍先生被称为“人民的艺术家”,他的散文语言是本色的、朴素的、通俗的,而又不乏生动有趣。例如他在《想北平》一文中他写道:“……但我却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墙上的牵牛,墙根的牵牛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老舍写的是北平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带着泥土的气息,语言清新形象,用词不事雕琢,似与读者交谈,饱含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很有感染力。

第三篇:《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美文细品)》

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美文细品)

我的意识中,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他们教育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终生受益。

对于每一个人,父母早期的家教都具有初级的朴素的人文元素。

我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兄妹5人,为了抚养我们五个孩子,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到外地工作,每月把钱寄回家。他是国家第一代建筑工人。

母亲在家里要照顾我们五个孩子的生活,非常辛劳。母亲给我的印象像一棵树,我当时上学时看到的那种树——秋天不落叶,要等到来年春天,新叶长出来后枯叶才落去。

当时父亲的工资很低,每次寄回来的钱都无法维持家中的生活开支,看着我们五个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孩子,食不饱腹,鞋难护足,母亲就向邻居借钱。她有一种特别的本领,那就是能隔几条街借到熟人的钱。

我想,这是她好人缘所起的作用。尽管这样,我们因为贫困还是生活得很艰难,五个孩子还是经常会挨饿。

一次,我小学放学回家走在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正无精打采往家赶时,看到一个老大爷赶着马车从我面前走过。一股香喷喷的豆饼味迎面扑来,我立即向老大爷的马车看过去,发现马车上有一块豆饼。

我本来就饿,再加上豆饼香味的刺激,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拿着豆饼填饱肚子。我趁着老大爷不注意,抱起他身旁唯一的一块豆饼,拔腿就跑。

老大爷拿着马鞭一直在后面追我,我跑进家里,他不知道我一下子跑入了哪间房子。我心惊胆颤地躲在家里,可没想到他还是找到了我家。

“你看到一个偷我豆饼的小孩吗”,老大爷问我母亲。

母亲对发生的事全然不知。老大爷就把事情的经过给母亲详细说了一遍,然后蹲在地上沮丧地说:“我是农村的庄稼人,专门替别人给城里的人家送菜,每次送

完菜,没有工钱,就得到四分之一块豆饼,可没想到半路上豆饼被一个学生娃给抢了,可怜我家里还有妻子和孩子,就靠这点豆饼充饥……”

母亲听完后,立即命令我把豆饼还给了老大爷。他大约走了十几米远后,母亲突然喊住了他。母亲将家中仅剩的几个土豆和窝头送给了他,老大爷看到玉米面做的窝头时,就像一个从未见过粮食的人一样,眼睛放亮,一边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一边流着眼泪。

母亲回到家时,我以为她会打骂我,可她没有,她要等到所有的孩子都回来。晚饭后,她要我将自己的行为说了一遍,然后她才严厉地教训我:“如果你不能从小就明白一个人绝不可以做哪些事,我又怎么能指望你以后是一个社会上的好人?如果你以后在社会上都不能是一个好人,当母亲的对你又能获得什么安慰?”

这些道理不在书本里,不在课堂上,可这些道理使我一生受益。

当时我家虽然非常穷,但母亲还是非常支持我读书,穷日子里的读书时光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当时家中买菜等事都由我去做,只要剩两三分钱,母亲就让我自己留着。

现在别说两三分,就是两三块掉到地上都不一定有人捡,那时五分钱可以去商店买一大碟咸菜丝,一家人可以吃上两顿,两分钱可以买一斤青菜,有时五分钱母亲也让我自己拿着。

我拿着这些钱去看小人书,《红旗谱》在同学那里借来读过后,才知道还有下集,上下两部加起来一块八毛多一点,我还清楚地记得书的封面是浅绿色的,画有红缨枪,颜色很鲜红,我很喜欢,非常想看这本书的下集。当时正读中学,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才鼓起勇气去找母亲要钱。

那天下午两点多,我来到母亲做工的小厂。进去一看,原来母亲是在一个由仓库改成的厂房里做工。厂房不通风,也不见阳光,冬天冷夏天热,每个缝纫机的上方都吊着一个很低的灯泡。

因为灯泡瓦数很高,所以才能看得见做活。厂房很热,每个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整个车间就像一个纱厂一样,空气中飞舞着红色的棉絮,所有母亲戴的口罩上都沾满了红色的棉絮,头发上、脸上、眼睫毛上都是,很难辨认哪位是我母亲。

我一直不知道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后来还是母亲的同事帮我找到了她。见到母亲,本来找她要钱的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什么事说吧,我还要干活。”

“我要钱。”

“你要钱做什么呀。”

“我要买书。”

“梁嫂你不能这样惯孩子,能给他读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书呀。”母亲的工友纷纷劝道。

“他呀,也只有这样一个爱好,读书反正不是什么坏事。”母亲说完把钱掏给了我。

拿着母亲给的钱,我的心情很沉重,本来还沉浸在马上拥有新书的喜悦中,现在一点买书的念头都没有了。

当时我心里很内疚,因为母亲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多,我一直不知道她在那里。我一次都没有去看望过她,我也没有钱孝敬她,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去用母亲给的钱给她买了罐头。

母亲看到我买的罐头反而生气了,然后又给了我钱去买书,那时我就拥有了完整的《红旗谱》和《播火记》,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以至后来参加工作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二三十元钱,给母亲买回所有款式的罐头和点心。母亲看着我买的礼物,泪流满面。她把这些罐头擦得很亮,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

母亲最令我感动的事是发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那件事。当时因为我们家里小孩多,所以政府给了我们家一点粮食补贴,其实也没有补贴多少,也就补了五至十斤粮食吧。

月底的最后一天,家里一点粮食都没有了,揭不开锅,母亲就拿着饭盆将几个空面粉袋子一边抖一边刮,终于刮出了一些残余的面粉。母亲把它做成了一点疙瘩汤,然后在小院子里摆上凳子。

正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个讨饭的。这是一个留着长胡子的老人,衣服穿得很破,脸看上去也有几天没洗。他看着我们几个孩子喝疙瘩汤的时候,显得非常馋。母亲给他端来洗脸水后,又给他搬凳子,把她自己的那份疙瘩汤盛给了他,而自己饿着肚子。

然而这件事被邻居看到后,不知是谁在开居委会时把这个事讲出来了,说我们家粮食多得吃不完,还在家中招待要饭的人。从这以后,我们家就再也没有粮食补贴了。可我母亲对这件事并没有后悔,她对我们说你们长大后也要这样。

所以我觉得有时母亲做的某些小事都具有对儿童和少年早期人文教育的色彩。我现在教育我的学生也经常这样讲,少写一点初恋、郁闷,少写一点流行与时尚,多想一下自己的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了解,谈何了解天下。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几乎没有过一天幸福的晚年。老舍在写他的母亲时说,我母亲没有穿一件好衣服,没有吃一顿好饭,我拿什么来写母亲,我能感受到作家当时的心情。

{朴素妈妈的美}.

萧乾在写他母亲时说,他当时终于参加工作并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拿来给母亲买罐头,当他把罐头喂给病床上的母亲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季羡林在回忆他母亲时写道,我后悔到北京到清华学习,如果不是这样,我母亲也不会那么辛苦培养我读书。我母亲生病时,都没有告诉我,等我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去世,我当时就恨不得一头撞在母亲的棺木上,随她一起去……{朴素妈妈的美}.

这样的父母很多,如果我们的父母也长寿,到街心公园打打太极拳,提着鸟笼子散散步,过生日时给他送上一个大蛋糕,春节一家人到酒店吃一顿饭,甚至去旅游,我们心中也会释然。如果我们少一点粗声粗气地对母亲说话,惹她生气,如果我们能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母亲,那就好了。

我想全世界的儿女都是孝的,只要我们仔细看一下“老”字和“孝”字,上面都是一样的,“老”字非常像一个老人半跪着,人到老年要生病,记性不好,像小孩,不再是那个威严的教育你的父母,他变成弱势了,在别人面前还有尊严,在你面前却要依靠……

{朴素妈妈的美}.

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和关爱。

第四篇:《美丽的清贫课文》

美丽的清贫

——选自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

我喜欢坐火车。在漫长的旅途中,我喜欢火车的汽笛呜呜地叫着在田野上奔驰,我喜欢火车的烟囱喷着白雾穿出青翠的山谷,我喜欢火车隆隆地震响着驶向红红的夕阳。小时候妈妈就经常背着我坐火车到外地去看病。

在火车上,妈妈从不买饭吃,她总是在家里就准备好了路上的饭。妈妈吃馒(mán)头夹咸(xián)菜,用一只缸子喝列车员送的开水。我也是吃馒头,可是我不夹咸菜,妈妈要我吃装在玻璃瓶里的带鱼或是肉末炒雪里蕻(hong)。更多的时候妈妈让我吃带鱼,鱼是妈妈自己做的,那是清蒸带鱼,透过玻璃瓶可以看见银色的鱼块上洒着嫩黄的姜片儿和绿莹莹的葱丝儿。

那一次我们是秋天坐火车的,窗外的风景绿色和金黄交汇着。车窗开着,清凉的风吹进来,妈妈那时穿着白衬衫蓝呢裙,在后来的好几年里,妈妈春天和秋天就总穿这套衣服。火车呜呜叫着,渐渐慢下来了,车窗外的风越来越凉,妈妈套上一件灰色的旧毛衣说北京到了。

那天晚上我住进了妈妈事先联系好的医院。妈妈走的时候,我趴在窗口看着妈妈穿过医院的花园出了大门。当她穿着灰毛衣蓝裙子的身影消失时,我只觉得泪眼矇眬……

妈妈再来时已是冬天,窗外飘洒着细碎的雪花儿。妈妈的棉袄外面套着淡绿灰色的核桃呢的中式罩衫,仿佛从我记事起妈妈冬天就穿这件衣服,那上面缀着—对对用布条盘的琵琶扣。衣服旧了,袖口都磨毛了边儿,可妈妈却依然显得整洁淡雅。妈妈打开带来的包袱(fú),拿出为我买的新衣服,妈妈说这波兰绒我跑了好几个布店才买到,我知道你穿上—定好看。 我穿上绿色方格的波兰绒外套,由妈妈背着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火车向前奔驶,雪花儿不断飘落,车厢里的人有的吃起了烧饼夹肉,有的在很细致地啃鸡腿……后来火车在一个站台停下,妈妈说天津到了。站台上有人卖热气腾腾的包子,妈妈说可惜没有钱了,要不也给你买包子。妈妈说等回家我给你蒸包子,也放很多肉…… 一些人上了火车,过道里挤过穿呢大衣和棉大衣的人,有的人拎(līn)着好看的箱子和旅行包,一位阿姨在我们对面坐下,她脱掉浅驼色的呢大衣,摘下毛绒绒的大围巾,她穿着漂亮的红毛衣,很挺拔地坐在那里。我不由悄悄扭过头看看妈妈,妈妈穿着淡绿灰色的缀着琵琶扣的罩衫,那袖口已经磨毛了边儿,可我依然觉得妈妈很美……

让学生拿起笔来,“冷场”又何妨?

——《美丽的清贫》读写结合教学尝试{朴素妈妈的美}.

现在的语文课,读得多,说得多,写得少,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拿起笔来写。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小练笔费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写10分钟乃至更多时间容易“冷场”,使课缺少“观赏性”。二是有的老师觉得小练笔会中断教学的感情链,会破坏一堂课“起承转合”的节奏美。

但是,在教学《美丽的清贫》时,我让学生拿起笔来写,我三次让学生拿起笔来写。什么时候让学生写?写什么?怎么写?用现代教育理论审视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索。这一堂课“读写结合”的教学尝试只是提供给大家一个讨论的平台。顺便一提,《美丽的清贫》选自我自己参与编写的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作者张海迪。课文记录了妈妈带着张海迪到北京看病的生活片段,整篇文章有三分之一的文字是在不厌其烦细致地描绘妈妈简单朴素的“吃”和“穿”……张海迪写得很平静,她把许许多多的伤感、无奈、痛苦隐藏到了文字的背后,这是一篇语言平实却又情感饱满的文章。

第一次写:细读片段,模仿写话

一、写话前,引导细读片段。

师:张海迪在文章第二段用了近二分之一的文字仔细地描述母女俩吃的“饭菜”。读读这些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如果没有读过这篇课文,我会误认为这是一篇说明文。

师:然而,当张海迪用另外二分之一的文字把这些词语串联起来时,这些词语就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词语就有了情感。请你完整地读一读这段话,说说读后的难受。

生:这段文字里有强烈的对比,妈妈让张海迪吃好吃的带鱼,自己却吃馒头夹咸菜。 这种对比突出了妈妈很爱张海迪。

生:我读出了妈妈为了省钱给张海迪治病,吃难吃的难以下咽的馒头和咸菜。

师:请前后左右联系起来读,设身处地地想,在张海迪眼里,这是怎样的“馒头夹咸菜”? 生:馒头夹咸菜是从家里带出来的,过了很长时间,已经冷了,可能是硬邦邦的。 生:这时候馒头又冷又硬又干,张海迪的妈妈需要不停地喝水才吃得下去。

生: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段话是对比着写的,妈妈自己吃如此难以下咽的馒头夹咸菜,而给张海迪吃带鱼,并且做得非常细心,洒上嫩黄的姜片儿和绿莹莹的葱丝儿,装在玻璃瓶里。这些细节都是爱的体现。

二、写话时,强调模仿片段。

师:相信在生活中,你也在许许多多的细节中、对比中感受到过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对你的关心与爱。请你试着模仿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细节写出来。 (生写话。)

生(举一例):我很少回奶奶家吃饭。我去吃饭时桌子上会有一条界线,是无形的,它在我的心里。界线的两端都有一碗饭,一端的饭是新鲜的,另一端的饭夹杂着锅巴有点儿黄。一端是热过好几次的青菜,还有一小碗番茄汤,另一端有各样时鲜菜蔬,不过总少不了一大盆鱼汤,鱼汤冒着热气,一块块立方体的豆腐时不时挤开被切得细小的葱的包围,探出头来张望一下四周。那有鱼汤的一端是我坐的地方,另一端是奶奶坐的。

第二次写:入情入境,想象写话

一、写话前,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师:上面这个细节,我希望能引起大家更多的注意。因为我看完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一书后发现张海迪很少流泪,当医生把很粗的针扎进她脖子后面的骨头缝里,或是扎进腰上的骨头缝里,从里面抽出一管管透明的水的时候,她也不哭。此时此刻,张海迪究竟想到了什么以至于潸然泪下?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屏幕出示:妈妈走的时候,我趴在窗口看着妈妈穿过医院的花园出了大门。当她穿着灰毛衣蓝裙子的身影消失时,我心想( ),想到这里我只觉得泪眼矇眬……

生:“我”心想——妈妈回去,为了省钱给我治病,一定每天都吃那难以下咽的饭菜,不肯给自己添一件新衣。

生:;我”心想——妈妈,你回去以后又要辛劳地每天打工干活,冬天就要到了,你穿着那套已经穿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朴素妈妈的美 朴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