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
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
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是上世纪三四
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其实这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
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
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
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耄耋一定不是仓颉所创,它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耄耋的耄本意是指古稀之人白杂黑的稀发。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很细,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头发不能称为头毛,下面的就多了,统称为毛。比如眉弓、腋下,长的再长也不能称之为发,只能叫毛,比如眉毛;和此耄同样也是表达毛发的还有一个字是髦,它指额至眉的短发,又将短发中的长秀者又称之为髦俊,也引申指精英们,即人中的才俊。这个词大约已被遗忘了,很少见用。中国词汇对耄耋之年多是赞誉致词,除了民间无德者骂老杂毛之外,尊老敬贤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然耄耋代代都有老英雄,比如上有姜太公,中有老黄忠、佘太君,下就更多了,远了不讲,收拾四人帮,改变中国命运,不就有位耄耋老帅坐镇。
中国的老人即便闯过七十三,对八十四依然是负担重重。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老人在这道坎前阖然长逝,有些看起来病病怏怏的老人闯过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来,顽强地奔九十而去。人生很奇怪的。
百岁人仙: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大差异,活着是段活历史,走了是个记录。家有百老,儿孙有宝。
第二篇:《五十知天命》
五十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以心所,不喻矩。”它是孔子结合自身求学、立身、明道的经历,对人生作出的总结。其中,“五十而知天命”,则是对人生一个特定阶段及状态的概括。 怎样理解“知天命”?翻阅《论语》的各种解读版本,普遍认为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段话中,“最难解的是‘知天命’”(李泽厚《论语今读》)。对“知天命”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种解释可以认同,认为“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以积极角度来看,“五十而知天命”,可以理解为五十岁懂得自已的命运,即在五十岁的时候,能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预测人生走向,认清并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那么,如何才能“知天命”呢?首先,合适定位。人的一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孔子大体上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将人生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并且每一阶段的状态各不相同。在经历了十五、三十、四十这几个年龄段后,五十岁可谓人生成熟
的年龄段。同时,对末来六十、七十,它又是发展的基础。人到五十,不能盲从,要看到自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既不能停留在十五、三十、四十,又不能超越六十、七十,切实把自已定位在五十上。对此问题,需要相应的感受、合适的体验。
第二,升华境界。“知天命”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于“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进入人生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境界的特征是成熟。五十岁的人生季节,是创造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创造学的研究表明,五十岁是人才创造力较为旺盛和容易出成果的年龄。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曾对1901-1965年间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作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是在40-50岁时做出创造性贡献的。然而“知天命”又并非易事。“知天命”是进取、追求所得。因此,“不惑”之年以后,人要确立新的目标。只有确立新的目标,进行新的追求,才能实现新的境界。在这一阶段,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应使人生有一个质的变化,从而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第三,注重积累。“知天命”不会天生生就。人生“知天命”境界的升华,有一个过程。“知天命”是人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的一生,从青年时期起就要有志学习,以后长期坚持不懈,将学习贯穿人生的每一阶段。
与此同时,注重经验的积累,努力实践,善于总结。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知天命”犹如水到渠成。
第三篇:《林青霞相夫教子50知天命》
林青霞相夫教子50知天命{50知天命}.
2004年11月05日来源:千龙新闻网
她当年的清纯美丽至今无人能及
她为武侠世界带来了一种凌厉的美
一代华语影坛天后林青霞今天正式迈进50岁的大关。虽然依然有不死心的导演游说林青霞复出拍片,但以林美人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似乎不大可能。如今的林青霞一心在家相夫教子。
今年3月,她出席了罗大佑在香港的演唱会。除了这种场合,影迷能看到她的机会也是她出席与其夫君企业相关的商业活动,即使这种亮相,她也是少得惊人。 从琼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少女到一世传奇东方不败,成就了一个时代。十年前,她与我们挥手说再见。在这个特别的生日里,我们有理由回味一下这位一代女皇的银幕生涯。
小传
林青霞,中国台湾女演员。籍贯山东,1954年11月3日生于台湾。1973年进入电影界,因影片《窗外》成名,1976年起主演琼瑶片,红遍大江南北。80年代到香港发展,从《东方不败》起成功转型。公认的华人第一美女,纵横娱乐圈20年。1994年,40岁的林青霞嫁给商人邢李原,今已为两女之母,但仍被奉为走下神坛的天人。
《窗外》·惊艳
林青霞生平主演的第一部电影,是由琼瑶的第一部著作改编的《窗外》,但由于版权纠纷的诉讼事件,在台湾正式公映的处女作,反而是隔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云飘飘》。1974年农历春节,台湾大小城市的众多观众,在被放大成整幅电影看板的一张少女面容下惊艳。{50知天命}.
林青霞这种由平民化的自然风采为出发的美丽,在大银幕上固然引人耳目一新,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健康的现代美感,也成功地将之前较刻意堆砌修饰的“矫揉美”换下阵来,成为另一番崭新的主流风尚。
“琼瑶”·浪漫
继甄珍于《一帘幽梦》的演出之后,林青霞从1975年的《女朋友》(白景瑞执导,秦祥林合演,创下连映一个月的骄人票房)开始,逐渐接手已然成熟壮大的“琼瑶式商业电影”之当家女主角席次,从此,“林青霞、琼瑶”成为一种在观众招揽上功效等值的符号,象征着特定模式的剧情构架、人物形象、叙事气质。 20岁·不食人间烟火
刚过20岁的林青霞长发飘飘、双瞳清澈,性情娴雅缄默,被宣传为“不食人间烟火”。她的票房地位奠定了,她的偶像身价奠定了,她在银幕上所形成的某种电
影格调,也因此留下了一次耐人寻味的关联。
一林二秦·迷离
二林二秦的文艺电影,一度成为台湾影片的主流面貌;曲折却公式化的情节铺陈、脱离现实的对白和构图,在俊男美女的视觉帮衬下,成为银幕的惟一风景。 伴随着愈发耀眼的星光,林青霞和秦汉、秦祥林之间扑朔迷离的多角恋情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1977年,琼瑶的“巨星”电影公司集合三位绯闻中的主角,破天荒以一林二秦的超强卡司摄制了轰动一时的《我是一片云》,银幕上下,一般的错综复杂,一样的扣人心弦。
《滚滚红尘》·成就{50知天命}.
出道以后的许多年,由于林青霞不可方物的美丽,由于观众对她的美丽所深植不渝的眷恋,她一直被圈限在一种绝美而单薄贫乏的象牙塔里,不论片商或观众都不认为林青霞也有在表演上增加厚度和广度的必要。对此,林青霞跟自己做过一场抗争,但正如1981年的《爱杀》和《夺命佳人》,票房失利的事实,证明了观众对于她美貌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她自己对演技的追求———直到《滚滚红尘》。 武侠·决裂
对于林青霞来说,《滚滚红尘》、《暗恋桃花源》和《东方不败》超越从前的地方在于,它们用了更适合、更精妙的方式体现出了她的独特魅力。而在1983年徐克的《新蜀山剑侠》中出演仙女,则是对青霞时代一次决裂的回放。
第四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50知天命}.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o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o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o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o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o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o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第五篇:《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该知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