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佛学看感情 佛学解读放不下感情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理智与感情—净空法师开示

1 待人接物,用理智而不用感情,这叫观照;如果动感情就迷了,观照就失掉。

2 什么是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3 佛法里面所讲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都是情,都是烦恼。

4 我们眼见色,合自己意思起了贪心,迷了;理智里头不迷,理智里头没有贪心。

5 不动感情,无憎无爱,能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

6 佛法是把情转变成智慧。智慧,是理智的感情;情,是愚痴的智慧。 7 理智迷了就叫做感情,感情觉悟了就是智慧。

8 一念觉,超越六道轮回;一念迷,恐怕是要多生多劫堕落三途,这个利害得失太大了。

9 佛在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它是一不是二!

10 悟了,烦恼的感情就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变成烦恼、变成感情。 11 为什么佛经里面不讲爱而讲慈悲?这里头有一点差别。爱是从情生的,这里头带着感情,染污;慈悲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从智慧里面生的,不染污。

12 清净的爱就叫慈悲,不清净的慈悲就叫爱。慈悲跟爱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迷心,一个是觉心。

13 觉悟的心起作用,我们叫它做“慈悲”;迷心起作用,就叫它做“爱情”。“爱情”跟“慈悲”,是一不是二。

14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家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怎么回事情?慈悲方便要没有理性,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

15 慈悲心,跟容忍、方便法,都要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础上,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16 现在人多半感情冲动,换句话说,头脑不够冷静;头脑冷静,那就是理智;用理智才能真正判断正邪、是非、真妄。

17 用感情观察外面境界,会起“爱见”,就是生烦恼。“爱见”,包括了爱

与不爱。爱的你就要贪得,不爱的你就要它远离,这都叫做“爱见”。

18 “爱见”里面,顺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嗔恚心,这都是增长无明烦恼,

19 感情冲动的人,的确是不辨是非,不晓得好歹;那就没法子,佛也没法子教他!他不知道好歹,一切都顺着情欲,那怎么得了!

20 佛,是顺理智;理智是觉,感情是迷。理智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静客观,这就是智慧。

21 佛菩萨用理智不用感情,凡夫用感情不用理智。

22 真心是智慧、真心是不动!唯有不动才有智慧;心一动,就叫无明,智慧就没有了。

23 佛看十法界,一切平等,决不动感情。

24 世间人的情,是从迷妄里面生的,那种情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会变,当然就不是真的。

25 唯有从理智生出来的,那是真的,永远不变,这就是真情。天天读经,跟佛菩萨往来,是跟“永恒不变”往来。

26 若起爱憎,即有苦乐;乐受,生贪爱;苦受,生厌离。

27 对自己、对一切人事物,决定没有留恋;心中对人事物,还有丝毫牵挂,是迷。

28 对学佛的人来说,妨碍最大的是情执;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

29 我们现在讲理智、感情,你与理智相应就不迷,与感情相应就迷,就这么回事情。

30 理智是不生不灭,感情就是生灭,阿赖耶识就是这么一个情形。

31 学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以理智来处事,没有恐怖,没有畏惧。

32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决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没有不坏事情的,所以一定要理智。

33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把感情转变成理智,这是修行里面最重要的。

34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常常有法喜,修得心里很欢喜!可是你要明了,如果这个境界是从感情当中所动的,这不是真法喜。

35 真正的法喜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真正的法喜,是从清净心生的。

36 “法喜充满”,绝不失清净心。心中有“法喜”,身心依然是清净的,这与世间所讲的“欢喜”不一样。

37 世间那个“欢喜”是烦恼。你看七情五欲,“七情”头一个就是“喜”,“喜”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烦恼。

38 诸位要特别留意,不要把“烦恼”当作“法喜”,那就坏了! 39 佛在经上叫我们“依智不依识”。

40 智是理智,识是感情。佛叫我们: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智慧不要依情识。

41 佛菩萨的行持是理性的,凡夫的行持是感情的。感情才有烦恼、苦难;理性就没有烦恼。

42 理性所显露的,不是烦恼,也不是痛苦;理性所显露的是智慧,无量的智慧。

43 学佛的人一定要理智,不要轻易动感情,感情的选择往往会错误。 44 有些人看到师父的相貌很端庄,很喜欢他,就跟他学了。这就完了,你是情感跟他学,不是理性的!

45 佛教诫我们:要理智,不要动感情;你要把情识转变成理智,修行功夫才能达到。

46 依感情,生死一边的事,是轮回。

47 依理智,才能了生死、超越轮回。

48 待人接物,要有理性,不要重感情!

第二篇:《佛学大师的60条人生感悟》

1、立志、努力,纵然不能完全成功,也会得到进步;发愿、向上,纵然不能完全实现,也会得到进展。

2、世间上没有小人物,只要发大心,就是大人物;世间上没有大问题,只要虚其心,就没大不了。

3、做人要如滚雪球,越滚越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越织越有成就。

4、一个人要出类拔萃,必须从小养成“接受”的习惯,一味地“我想”、“我愿”、“我要”、“我觉得”、“我认为”、“我喜欢”等等,可能是原动力,也可能是进步的阻力。

5、从一沙一石中看到无限的世界,从飞湍鸣涧中听到真理的声音,从刹那因缘中感受永恒的未来,从明月清风中体悟清净的自性。

6、我,是自私的、痛苦的,有我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痛苦;能无我,自然不会自私执著,自然会拥有更多、更大的空间。

7、树之毁灭,因为役于刀斧;人之毁灭,因为丧失良心。恒心是成功的根本,怠惰是败事的先驱。

8、不择细流者才能成江海,不辞土壤者才能成高山;不耻下问者才能致渊博,不文饰非者才能尽善美。

9、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苛求,此乃事业成功之捷径;善德不嫌多,恶习不沾身,是为修行佛道之初阶。

10、欲知涵养心量,须看乱时气势;欲知谦恭进退,须看利益当前。

11、一个人如果怕吃苦、怕吃亏,则成就有限。每件事情的成功,都是有过程的,就是要耐烦、耐久、耐屈、耐苦。

12、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须知“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顺从我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职,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

13、不夸小善,终积大德;正如涓流,点滴汇聚,终成大海;不除小恶,终必败事;则如磨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

14、人生如行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张满信心的风帆;人生如战场,无论是安是危,都要鼓舞奋发的斗志。

15、少执多放心安泰,少傲多谦人缘好;少色多德名誉佳,少私多公成就大。

16、以平常心面对世事,以欢喜心学习接受;以服务心和人结缘,以感恩心回馈社会。

17、取人之直,疏其谄曲;取人之朴,疏其奢侈;取人之宽,疏其狭隘;取人之敏,疏其懒惰;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此乃用人之道也!

18、职位愈高,愈需要直言不讳的属下;处境愈险,愈需要肝胆相照的朋友。

19、用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能让自己越来越进步;用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能让自己越来越慈悲。

20、最高明的管理原则,是让团体能产生共识,是让上下能打成一片;最良好的管理方式,是以授权来代替干涉,是以己心来体恤他情。

21、有计划,则不乱;有分工,则不忙;有预算,则不穷;有欢喜,则不苦。

22、伟大是由血汗堆积,牺牲越多,越是伟大;成功多因勤劳而获,用力越多,越会成功。

23、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是富有的人生;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必是贫穷的人生。

24、日常小事能尽责,当能成就大事;重要大事能尽力,自能顾全小事。

25、小罅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防微能够杜渐,知错能够弭患。

26、做人,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要;处世,不以成功为急,而以结缘为尊。

27、一等官员:勤政爱民,理性沟通;二等官员:操守清廉,洁身自爱;三等官员:吹牛拍马,党派营私;劣等官员:公器私用,仗势欺人。

28、以配角的身份,主角的心情入戏,必能全力以赴;以主角的身份,配角的心情上台,将会敷衍了事。

29、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30、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在自已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31、“幸福配方”__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已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已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已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已增加内心的善美。

32、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曲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佛学看感情}.

33、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34、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时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一下。

3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已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已对工作没有计划。

{佛学看感情}.

36、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5分钟的人, 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5分钟的人。

37、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38、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39、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40、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41、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42、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43、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44、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45、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特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46、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47、忙,象一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48、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49、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活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50、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

51、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52、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53、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

第三篇:《佛学心得》

选择佛学,当初就是抱着凑学分的心态,但听了第一堂课之后,感觉很意外,跟我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出入,老师把枯燥的佛学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给我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其中穿插讲解了很多的人生哲理,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佛法讲人有二命:性命和法命,人们若想摆脱痛苦的法命轮回,就必须积阴德,即“吃亏”,这对我们的为人处事有很大的启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与纠纷,有时对方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利益,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抱着睚眦必报,以牙还牙的心态,试想一下,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这时我们如果能用一颗平静的心,持一种吃亏是福的心态去面对,去处理,我相信对双方都是一个圆满的结果。

佛法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蕴含的就是一个运动的哲理,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我们对于一切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都应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学三年,经历过一些刻骨铭心的事,其中包括自己的第一次感情经历。当初相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的美好,曾经有过许多浪漫的约定,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双方还是没有摆脱分手这个痛苦的结局,虽然我试着去挽救,去弥补两者之间已愈来愈宽的鸿沟,但在无情的现实面前,青春的感情还是不堪一击。分手后,有过一段时间的痛苦与消沉。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底的那份感情已逐渐淡忘了,慢慢地走出了失恋的阴影。现在回过来一想,生活中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论成功还

是失败,是快乐还是悲伤,是幸福还是痛苦,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活在当下,抛开昨日的一切,过好今天的生活。

佛学的最后一堂课上,自己明白了什么才是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一颗觉悟的心。联想起当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发现他们都是由于自己的心被蒙蔽所造成的。为权,为钱所蒙蔽,无法无天,目空一切,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来。试想一个人如果能够时刻保持自己的心觉悟,那这必将是其人生道路上一笔最重要的财富。

佛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五次课,但它让我们参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是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第四篇:《对佛学的感悟》

我对幸福的解悟

姓名:肖航

学院:经济学

专业:经济学一班

学号: 20130114144

通过佛学中的幸福心理学这一门课我了解了许多佛学的知识和幸福的来源,有时候我都想这堂课成为我的主修课,让我在大学的生活中了解幸福,接近幸福和努力奋斗创造幸福。 我先来讲讲我对老师讲的幸福内涵总解析的观点,首先,老师把幸福总结成了一个公式,其中有很多的元素来促成幸福,我个人的观点分为五点来阐释我对幸福的感悟。

首先,人在不断的提高自身价值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提高自己被他人利用的一种能力,一个人如果可利用价值很高,能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提高自身被别人利用的价值,因此我们一直是在做一个被需要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被需要,应该是相当悲哀的。所以这里的所说的正是公式中的“被需要”,我们要增加这种自身价值,正如同我个人亲身经历,当我在高中时,有很多的同学来问我问题,我就感觉十分的快乐,我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被别人所需,帮助别人所提高,也是自己心理感到幸福,自己做了一有用的人,惠敏法师也说做事使自己感到快乐,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要扬善止恶,林火旺教授说心态放正,人应该怎么活,要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增加自己被需要的价值。在这里,视频中还强调了别的方面,惠敏法师强调的寂灭为乐,无事忙中老,自己多做事,使自己忙起来,慢慢的感到快乐,从而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从而获得幸福。

第二点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认同程度,自我价值是人的生活事件对于社会的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至于用什么衡量?是没有定义的。幸福是建立在自我满足的一种情况下,两者是有一定联系的,在个人思维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佛学看感情 佛学解读放不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