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看花有感 读看花有感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赏花有感》

赏花有感

有人说,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要么旅行要么读书。我想我是幸福的,在大学的时候能够去领略虽不多但美丽的风景。有人说,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对喜欢的人和事保持热情,要狠狠地幸福,因为某日将无迹可寻。我想,我是认同的,尽管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甚至是很幼稚的,但是,我仍然愿意相信仍然不想猜忌,仍然坚持着。 今天,和几个同学到省植物园赏花。正直清明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似乎已经不能来形容这个时候赏花的拥挤了。然而,老师说过,赏花要即使,花谢很匆匆。踏上通往植物园的路上,伴随着清风,心情也跟着high起来。虽然到达的时候还只有九点多,但几日的长沙早已是艳阳高照。远远的就看到省植物园里映出的春色,令人心旷神怡,想要进园一领花海的美丽。走在高高的阶梯上,两侧的花儿在微风的吹拂下点点低低,像是在行人致以春天的问候。进入那一片樱花树林,我们都惊呆了。惊于樱花的纯洁小巧,叹于樱花雨的醉人。风儿阵阵吹,樱花摇摆飘落在游人的脸上,洒落在春季的泥土,此刻,一切俊男靓女孙色于樱花雨。高大的樱花树遮蔽了蓝天,仿佛亲临雪域般,遗忘了外界。蜜蜂儿繁忙地飞舞着,此刻,人倒是像闯入仙境的无知者,只得望着这一片樱花海惊叹着。

樱花林里走出来,我们便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郁金香,黄的金光闪闪,红的妖媚动人,白的清纯无瑕,粉的可爱甜美,还有那些混合颜色的,大有和谐之美,最是花开正艳时。 观赏的中途,不免的就是要拍照。其中,我们看到了几对拍摄实景婚纱照的人。人们都说,每一个新娘都是最美的,确实是。在这一片花海中,手持花儿,拥抱着幸福,自然是最美的。人都是渴望幸福的,花季里里的幸福不容折煞。看着他们一对对辛苦地拍着,我想,结婚还真的是蛮辛苦的。要有一个可靠喜欢的对象,要在复杂的社会和平淡的生活中留住爱的人,最后终于修成正果,还要办一个盛大的婚礼。新郎新娘都是辛苦的,不只是父母辛苦。(哈哈,纯属闲谈)

离开樱花林去赏郁金香的空当中,和将要飞往日本留学的同寝同学通了一次电话。她很惊讶,我们居然不宅在寝室开始出来游玩了。我想说,以前的确是太懒惰了,现在是醒悟了知道珍惜了,因为大家在一起的时间真的不是很久,不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多的旅行,多多的与人同行,等到垂暮之年,恐怕是一片空白。她要去日本留学一年,无数的艰辛埋伏在其中,然而她选择了,是勇敢的,我们要在着花开的季节祝福她一切顺风,下一年,回来,又会是花开最盛。

拖着疲惫的身躯,我们返回熟悉的宿舍。虽然,公交车上发生了一点有悖于和谐的事件,但好在没有造成很坏的影响。这次旅行,我收获了美景,丰富了人生。下一站,我会在哪里

第二篇:《游北京植物园有感》

游北京植物园有感

游北京植物园有感

北京香山脚下有两个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和中科院植物园,北京植物园是较大的一座。去北京植物园的人们一般都主要看花和拜佛。北京植物园有最丰富的花草园林植物山水,各种植物花卉分为专业的区域,一年四季都有精彩呈现。植物园内还有世界闻名的卧佛寺。卧佛寺是很有灵性的古刹,历来香火很旺,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来卧佛寺拜佛的年轻人尤其多,因为卧佛寺是“Office”或“offer”谐音。

其实北京植物园内还有很多名胜,很值得拜见的是“曹雪芹故居”和梁启超家族的墓园。梁启超墓园是由梁启超的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中国近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和夫人以及梁家族的一些成员就长眠于此。植物园内的黄叶村已被很多红学家证明了是曹雪芹的故居,这一片当年兵营,同时也聚集了很多八旗子弟文人墨客,曹雪芹故居的墙上有很多当年他们提的诗词。

难能可贵的是,在黄叶村周围耸立很多碉楼,是八旗子弟兵们用来做军事训练的,感叹清朝皇帝为保持警觉的煞费苦心!于是写了一首小诗:

万物护神州,

西山脚下碉楼,

黄叶村中著红楼!

多少年代多少事,

江山满眼心犹,

先贤壮志未酬!

第三篇:《为什么感受?什么是感受》

就是深层次理解问题,真真切切感同身受,不是有句话:用力做会成功,用心做的话,是优秀,是卓越。

感受

【名称】:感受 感官侦测到外境的能量变化,于个体内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

感受是生物的基本能力,辨别有无生命活动的重要凭据。

感受的定义

(来源:南丰公益书院){看花有感}.

感受为五蕴之一,属于心的一种作用。

乐受、苦受、舍受 (不苦不乐受) :此三受分别和贪瞋痴三毒对应。 感受的可意和不可意,完全是个体的主观判断,同样的外在刺激,对不同个体会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感受的形成原因

1)胆汁 2)痰液 3)风 4)生理反应 5)季节变迁 6)失衡 7)外在逆境 8)成熟的业果

{看花有感}.

总的来说,感受由「触」(Phassa 十二因缘)所生起,触包括和外在接触(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和心与记忆的接触(意根<法尘)。

感受的重要性

感受是外境与内心的核心介面,个体对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认知,经验的累积,都是基于感受。

感受和心灵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的感受,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反之,特定的心理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感受。

比方说,听到辱骂,会不舒服(物质能量变化影响心灵),生气时,呼吸会急促,体温上升(心灵影响物质)

感受与修行之的关系

感受是修行的重要工具,透过观察感受(四念住),可以看到贪瞋如何生起,如何灭去。

由于外境的能量变化的持续发生,以「感受」为所缘,可以持续不间断地保持「正知」,以防止贪瞋的再度生起。

详细释义

解释1

◎ 感受

受到;感染。生理学上指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 感受风寒

眼睛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光的刺激,识别图象。——《眼睛与仿生学》 解释2

◎ 感受

体会;感想

生活感受

这次下乡巡回医疗,感受很深

历史出处

(1).接受;接触。

《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先因心气不足,感受风邪,入於经络,致使精神恍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麻疯这个毛病,要地土热的地方才有,大约总是湿热相郁成毒,人感受了就成了这个病。”

(2).犹体会。

魏钢焰 《宝地--宝人--宝事》:“虽是走马看花,却感受颇多。” 浩然 《艳阳天》第六三章:“ 焦淑红 还表示,自己要带头谈谈感受,检查检查缺点。”

为什么感受?什么是感受?

葛印卡

法根除痛苦且赋予快乐,是谁赋予这种快乐?不是佛陀,而是法;了知身体内的无常,而得到快乐。这也是你一定要禅修且持续地觉知无常的理由。

— 乌巴庆尊者 —

我还记得自己初次去见乌巴庆尊者的情况。当时,我对自己的信仰有着极大的执着,对佛陀的教导则怀有疑虑不安。尊者知道我是当地

印度教社团的领袖。他问我:「你们印度教徒会反对戒--道德的生活,定--掌握自心,和慧--净化心的智能吗?」我怎么可能反对!怎么可能有任何人反对!他接着说:「这,就是佛陀教的。只有这是我感兴趣的,也是我要教你的一切 。」尊者对法的诠释是世间共通的,也是无宗派的,他对于我是印度教徒毫无困扰。

我在第一次内观课程学习到佛陀的教导,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他的逻辑、实际、实用、通用且无宗派的教导,有如磁铁般吸住了我。(教导中)没有任何可反对的东西。关于不净杂染的根除与心的净化,我一直有所听闻且乐于与人谈论。当我观察感受时,一开始我有片刻的怀疑:「这要怎么帮助我?」但不久我就体会到,要藉由观察感受我才能抵达不净杂染的根部。事实上我是向完全解脱的目标前进。尊者教我的,不仅是培养信仰或满足知性,虽然两者皆很重要。他教我从经验层面上去认识真理的方法。如果任何人想用知性的讨论,逻辑或辩论来说服我听从佛陀的教导,我是不会被说服的,因为我对自己的信仰非常满意。透过身体感受的实相经验不只说服了我,而且当下就有成效。这种有形的工具使我有信心,确信自己能变成每位印度教徒向往的目标 —- sthitaprajna。

我越修习,就越确信佛陀是最先进的心物科学家;他是痛苦及根除痛苦的最佳分析师。他之能成为无人能及的科学家是他发现了贪是响应感受而产生的。我研究过佛陀前后时代的精神导师之教诲,他们也同意贪是痛苦的起因,但他们认为贪(tanha)纯粹因为六尘(感官的对象)而生。他们遗漏了最重要的环节: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讨论过感受和感

受与贪的关联。他们始终认为六尘是贪的起因。贪是贪求,渴爱。贪求持续或获得愉悦,也贪求能排除或抗拒不愉悦。因此贪实际代表贪求与嫌恶。

佛陀的发现是--贪的真正起因在于感受,这是佛陀对人类无可比拟的礼物。他的这个发现给予我们一把解脱自身之门钥。其它人则宣告六入缘爱 salayatana paccaya tanha;佛陀发现且说明了受缘爱 vedana paccaya tanha,它意谓着不净杂染产生在感受层面且对感受起反应。若要说由于反应感受而产生贪(tanha)是合理的,那么想探寻贪的根源及根除贪,必定要先了解感受,经验感受,认识它如何引发贪与瞋,且要有运用所知以达根除贪的智能。

Samaahito sampajaano, sato Buddhassa saavako; vedanaa ca pajaanaati, vedana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amina.m; vedanaana.m khayaa bhikkhu, nicchaato parinibbuto'ti.

佛陀的追随者(信徒),以专注、觉知和对无常的透彻持久的了知,能有智能去了解感受,它的生起、它的灭去以及走向终点的道路。 一个抵达感受终点的修行人(他体会到感受由生至灭的完整范畴,且超越了感受时),就能摆脱贪求,得到完全的解脱。

所以佛陀修练并教导觉知心物(naama and ruupa)的禅修。物(ruupa)(旧译"色法")包括了身体(kaaya);感受则是由身体去感觉的。心(naama)(旧译"名法")则包括了意识(citta)与所生起的法(dhammas)(伴随着心而来的)。感受也是一种cetasika(伴随着心而来的)(旧

译"心所")。当佛陀说,诸法在心中生起时,就有感受伴随而生(sabbe dhammaa vedanaa samosara.naa),意谓着所有伴随着心而来的经验,也包括了必不可少的感受。根据我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不仅身念住(kaayaanupassanaa)与受念住(vedanaanupassanaa)牵涉到感受的觉知,感受也是构成法念住(dhammaanupassanaa)与心念住(cittaanupassanaa)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一个修行者,不论他是修练身念住或受念住或法念住或心念住,都要不断地觉知感受。他体认到现象的生起(samudayadhammaanupassii)与现象的灭去

(vayadhammaanupassii)是藉由了知无常的本质来持续觉知感受。如此,他不允许贪因响应感受而产生。他既不响应对愉悦感受的贪求,也不响应对不愉悦感受的瞋恨(嫌恶)。修行者基于对无常(annica)的了知保持着平等心 (upekkhaa) 。

我的向内探索之旅显示出--行为模式是在无明的黑暗中形成的,使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对身体上的感受产生贪与瞋的反应。因此,人变成自己行为模式的奴隶,且不断在最深的层面对感受起反应。随眠烦恼(anusaya kilesa)是沉睡的火山,是对感受起盲目反应的潜伏之行为模式。在我所知道或听说过的许多禅修方法中,不论是在印度或世界的其它地方,没有任何一种深入到贪瞋的不净根源去根除它们。也没有一种方法能这么清晰地说明如何根除贪瞋痴的潜在倾向。

"Sukhaaya, bhikkhave, vedanaaya raagaanusayo pahaatabbo, dukkhaaya vedanaaya pa.tighaanusayo pahaatabbo,

adukkhamasuakhaaya vedanaaya avijjaanusayo pahaatabbo."

第四篇:《心得体会》

幼儿园师德教育心得体会

2013-2014学年度

执教感悟:做一名有书香气质的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读书对于不少人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可对教师而言,只教眼前书而不广泛阅读是不可思议的。令我倍感欣慰的是,从教十年来,读书一直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我深知,一个长期热爱读书的人必然会涵养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儒雅风度。自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我就不断勉励自己,要努力成长为一名具有书香气质的人民教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虽然大学读的是理工科,可这丝毫不妨碍我徜徉于浩瀚的书海之中。大学四年时光,我最大的爱好就是静坐在图书馆的一隅,读名著、观历史、品文化,独享读书人的那份宁静与快乐。更在闲暇之余,逛书店、蹲书摊,几乎把南京城大大小小的书店跑了个遍。正是在那段渐渐逝去的青春岁月,我认识了莫言、余华、昆德拉、余秋雨

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爱读书的习惯依然如故,尽管这个习惯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识时务”,但我乐在其中。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我在农村中学教物理,(jy135幼儿教育 )课余时间,我总是乐于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比如天文现象、生活常识、科学故事学生们甚是感兴趣,渐渐地就喜欢上我的物理课了。就在那一刻,我隐隐地感受到自己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书香气质,吸引着学生们喜欢上学习。

可惜这种欣慰没能持续多久,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我愈发清晰地感受到我的书香气质存在一种“营养不良”,而这种“营养不良”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几乎是致命的。2012年县实验小学组团办学后,这种“营养不良”被进一步放大。有一次,县实验小学中心数学组来到我们白田小学送教,评课环节,听到实小青年骨干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我顿时有一种坐立不安的危机感。我这才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仅仅关注教师的人文视野远远不够,还需拥有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第二天,我赶紧从图书室找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当代教育学》、《数学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类书籍,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充电”,这种“不正常”的举动同时招来了不少同事们异样的眼光。对此,我一笑了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我熟背了厚厚的一本《数学教育学》,同时自学了本科教材《初等数论》,并顺利通过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数学本科的两门考试。有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和消化,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一下子思如泉涌,撰写了两篇教育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两篇文章均获得了领导和专家的认可,还有幸赴北京领回了国家级论文一等奖的证书。

一时间,同事们投射过来羡慕的目光,对此,我还是一笑了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乐趣,或许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近两年来,我几乎把别人在茶社喝茶、打牌的时间都花在了专业理论书籍上,《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与学》等杂志几乎每期必读,每晚至少半个小时。为了提升阅读的有效性,我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读书计划,并撰写了十多篇读书心得。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和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以坚实的保证。

多年来,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读等身书,著三尺文”的要求,我还差得太远太远。但是我坚信,读书已经成为我一种生活的必须,一种做教师的必须,一种追求“人课合一”境界的必须。努力成长为一名有书香

气质的教师,这将是我—— 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

当我照着镜子梳头的时候,看到脸上的皱纹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慢慢加增,让我不由得想起那过去的一切,在脑海里萦绕。青春不再回首过去,不禁感慨万千,我的苦乐年华。

{看花有感}.

二十多年前的我,算是一个幸运的人,让我走进了幼儿园担任老师,从此拉开来了我人生舞台的幕布。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活泼开朗的我,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孩子王。在破旧的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教孩子怎样做人、长智慧,每当我想到这些,我都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随着这几年的社会发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为了提高幼儿园老师的素质,教委对老师的管理及考核也逐步严格了。为了保证这个我所心爱的工作,我先后报名到市里的幼儿教师职业培训进修。在这期间,有的老师耐不住清贫,终于放弃了一个月不到一百的工作,到其它单位淘金去了。眼看着人家穿金戴银的,流光溢彩,我羡慕,也曾犹豫过,彷徨过,但最终还是割舍不了对孩子的那种爱、那份感情,于是,决定还是跟孩子在一起,但我无怨无悔。俗话说,‘人过四十大半辈’。而已过大半辈子的我,仍然有一颗童心,地里的农活、家务活对我来说一知半解,不过还好,老公和我从不在意。我经常听到外人对我说,‘你都成了老顽童了’。每当我听到这些话时,我就在想:活着不容易不必太计较得失,最重要的是和孩子天天在一起,每天有颗不老的童心,比什麽都好。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我认真地和孩子过着每一天,像我这年龄的人,有谁能够和孩子在一起看蚂蚁上树,听小鸟唱歌,在花园里看花,闻花的花香,又有谁能天天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游戏、画画,更有谁能牵着孩子的手在和孩子边走边唱呢?是我,是我,

就是我。年龄算什么?我依然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你们羡慕吧。

不过,也有烦心的事,记得在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鹏鹏小朋友说去厕所小便,我告诉他:“小心点别跑”。可是偏偏就出事了,他不小心摔倒了,把膝盖摔破了皮,流血了。我赶紧给他抹上了药水,给他包扎了。离园时候,我满怀歉意的给他的家长解释,谁知道他的他爷爷却暴跳如雷,劈头盖脸的给了我一顿责骂,让当时的我,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委屈羞辱的泪水夺眶而出。事后,想想这位态度过分的家长,对我的那个态度,幼儿园工作无小事,幼儿的安全最重要,让我也想到了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哪个不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伤在孩子的身,疼在父母的心,更何况是鹏鹏的爷爷,

隔辈更亲啊。从那以后,我更严格要求自己让孩子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不离我的视线。

每天早晨一进园,听着孩子们一声声的‘老师好’美着呢。 总之,天天跟孩子在一起,永远有一颗年轻的童心,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第五篇:《读《扶轮问路》有感》

读《扶轮问路》有感

“弱冠即扶轮,花甲犹问路。锋芒顿而折,迷途深且固。曾问生何来,又问终归处。苍天不予答,顾自捉笔悟。偶成篇与章,任凭退与录。但得一二钱,隔街送药铺。钱本不足惜,命亦如摆渡。方信有神恩,游心需乘物。修行复修行,永恒复返复。”

对于“扶轮问路”,史铁生说这不仅仅是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已经弄懂了他多少。更是说,譬如“法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考与祈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

其实,旁观者清,对于《扶轮问路》这本书的总结,终归还是史铁生对世事、对生活、对社会的一些现象的看法。从这些文字的表达中,我对他的一些观点非常赞同。当然,也会常常出现不明白的地方,若非这些不明白,我倒会觉得这些见解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看花有感 读看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