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
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2. 《楚辞》 屈原、宋玉等著
《楚辞》代表了中国文人文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文人的思想有持续
的巨大的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文义诗人,其《天问》中的反复追
问,对于我们今天的航天和天文工作者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 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
生活。
4. 《老子》 李聃 著
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
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
依据。
5. 《庄子》 庄周 著
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
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6. 《史记》 司马迁 著
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和“列传”,是全书的
精华。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史记》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文
学著作。读这本书之前读一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许会体会到史记中作者所倾注
的深深情感。
7.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而这种风度成了一
代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我一直把这本书当成古代的“微型小说集”来读。
8. 《颜氏家训》 [北朝]颜之推 著
耕读世家治家的金科玉律,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并非没有启迪。
9. 《唐诗三百首》
识字的中国人,谁没有读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这样的诗句呢。而这样的诗句,因为你的反复诵读而失去韵味了吗? 没有,这就是唐诗的魅力。
10. 《宋词选》
从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到兴国安邦的豪情壮志,宋词中有一个极为广阔的文学天地和思
想境界。宋词是适合于大声朗读的,不要为应付任何考试,去读读宋词吧!
11. 《元曲选》
元代散曲与杂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中国戏剧的新局面,使中国戏剧与
希腊古典悲剧、文艺复兴戏剧站到了同一高度。
12. 《菜根谭》 [明]洪应明 著
俗语云:“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是这本书得名的由来。这不是一部逻辑严密的学
术著作,而是一部谈论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
受一时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读一读这样的句子有好处。
13. 《古文观止》
上大学是我外公送给我的《古文观止》,至今仍放在我案头触手可及的地方。
外公送书给我的初衷是希望我能够学会写文言文,他固执地认为,这是大学生应掌握的
基本技巧。虽然我至今也没有学会,但我却从这本书中窥探到了一个博大的世
14.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即使有了电视电影,也有些书是不能取代的,比如说《三国》。
15. 《水浒传》 [明]施耐庵 著
小时候,有多少人曾经可以完整地背下一百零八将的座次与外号?
16. 《西游记》 [明]吴承恩 著
相信不会没有人没看过这本书吧。如果看过,再看一遍。
17.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 著
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方法。
18. 《红楼梦》[清]曹雪芹 著
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没读过《红楼梦》的中国人,不能说你曾经读过书。
19.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著
很优美的文字,很奇诡的想象,很缠绵的故事。
20.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著
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
21. 《鲁迅选集》 鲁迅 著
在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选得最多的,有太多的理由这样做。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我们能拥有鲁迅是幸运的,他的文章永远值得一读再读。
22. 《家》 巴金 著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同时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揭示了封建旧
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和探索。
23. 《骆驼祥子》 老舍 著
老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喜欢他幽默亲切的语言,朴素自然的风格,也伤痛他的
遭遇。祥子从一个勤劳壮实的劳动人民最终堕落到吃喝嫖赌的过程也许要归因于他的那
个社会,但在现实当中,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梦想的破灭,是放弃还是坚持,却是我们
读这本书可以思考的问题。
此外,老舍的散文是现代作家中最具可读性的散文之一。
24. 《边城》 沈从文 著
沈从文是中国作家中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位。
我认为,沈从文是中国的川端康成,沈从文的湘西就象川端康成的伊豆,你可以说它原
始,可以说它野蛮,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它很美。
25. 《雷雨》 曹禺 著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迄今为止无法逾越的高
峰。如果说,戏剧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冲突”的话,那么,这种“冲突”在《雷雨》中
达到了极致。两个家庭8个人在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却包含了过去的恩怨,不但
第二篇:《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素材》
社会评论型高分作文的常见结构: 明确思路
第一段: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第二段: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第三段: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
第四段:过渡到危害分析
第五段:分析危害或者原因
第六段:过渡
第七段:谈解决方法
例文: 传统·传承
风清月白下的赏桂思亲,意趣不再;河浪拍岸中的悼古思今,涵蕴渐远;爆竹声声里的团圆重逢,欢乐已淡"" 现代人,中秋时分又有几人观月怀远,怕只有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独啃风味更浓,情味已淡的月饼罢?春节佳际又有几人携手足揽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怕只有跑前忙后打点忙碌的生活罢?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禁困惑:传统,我们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阵地萎缩了,引人遐思的明月再也吸引不住现代人的眼光,人们冷冷地把它丢在一旁,任由它在冷冷的夜晚,独放冷冷的青辉。太冷了!冷的岂止明月,还有现代人的一颗心,还有现代文明那颗蒙尘的灵魂。传统不复,一块小小的月饼自以为具备了所有,其实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没有了文化内涵,一切的载体都将失去意义!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来传承来弘扬。我们传承的是什么?是那块自古吃到今的月饼吗?是那捆自古扎到今的粽子吗?是那锅自古包到今的饺子吗?显然不是。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自以为对着明月吃上几口月饼便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中秋;又有多少人自以为一碗水饺下肚便有为人满誉的团团圆圆?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载体。
倘若我们能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漫谈古今,不论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还是现实中的探月之程,融古今为一体,以明月为纽带,把古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智慧沟通,那便是对文明的传承。抑或是随吟几首诗词,感受古时的明月带给人的情思,探索古人对明月独特的情感,那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应该被困顿在实物的基础上,不应该被束缚在载体的限制中,我们应把握传统的内涵,让精神的血脉在历史的延续中流淌,并不断地注入新生,给它力量让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给它活力让它可以不遭受干涸的威胁。
传统是文明的结晶,需要不断地传承。别让传统的鲜花干枯在缺乏活力的土地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作文题目」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
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第三篇:《高考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1.《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2.《楚辞》屈原、宋玉等著
《楚辞》代表了中国文人文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文人的思想有持续的巨大的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文义诗人,其《天问》中的反复追问,对于我们今天的航天和天文工作者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 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生活。
4.《老子》李聃著
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依据。
5.《庄子》庄周著
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 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6.《史记》司马迁著
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和“列传”,是全书的精华。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史记》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文学著作。读这本书之前读一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许会体会到史记中作者所倾注的深深情感。
7.《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而这种风度成了一代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我一直把这本书当成古代的“微型小说集”来读。8.《颜氏家训》[北朝]颜之推著
耕读世家治家的金科玉律,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并非没有启迪。
9.《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