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书是源泉作文 书是知识的源泉作文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读书,作文的第二源泉》

读书,作文的第二源泉

读书的好处是说不尽的,主要的有:丰富思想与情感,密集思维,修炼情意与境界,养成言语人格,还可增加我们的学养。

读与写都是我们个体生命的再创造。读书是为“表现”而“吸收”,作文是满足我们自身的言语天性与言说欲望,是对读书的偿还。

多读一些书,与少读一些书是不一样的;多读一天的书,与少读一天的书是不一样的。写作离不开读书,读书是是作文的第二源泉。

第二次月考,学生在写“弄斧就应到班门”就遭遇了少读书的苦恼,相当多的同学找不到例证,印验了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老话。

实际上,若是多读些如下内容的书,自然写作思想、情感、素材等都会有所不同:

一、借科学故事说理

书中的科学故事是很多的,只要我们留心,与“弄斧就应到班门”这一观点有关的就有不少。

我们来看看一些写手的运用:{书是源泉作文}.

(一)弄斧到班门,其行为本身,就彰显着勇气。和行家里手较长短、分高下,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这一点,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亚里士多德曾断言,质量不等的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大者先着地。对于这个百科全书式的权威人物的这一断言,几乎没人敢质疑。而伽利略,这个后来蜚声于世的科学家,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在世人的嘲笑声中,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名扬四海。

退一步说,就算是伽利略错了,他这种到班门弄斧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书是源泉作文}.

(二)班门也并非固若金汤,不可攻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读大学前,研读了当时数学权威苏家驹的一篇论文,精心研究和测算后,发现有多处错误,便大胆撰写论文指出。苏教授得知后,没有嘲笑,而是以严谨的态度重新演算,证实自己的错误后,虚心接受。号称“班门”的很多,真正的大师有数。苏家驹敞开班门,笑迎后起之秀来弄斧,虚怀若谷,才是真正的泰斗风范。

华罗庚不仅有“自知之明”的智慧,更有“自不量力”的胸怀,他的天赋和操守博得了苏教授的赏识,伯乐觅得千里马,千里马遇上伯乐,这段师生缘倒是一大美谈。华罗庚在名师的指点和鼓励下,很快成了数学界的一颗新星。

敢于到班门弄斧,才能将斧子磨得更锋利;敢于向一流人物挑战,才有机会与他们并肩前行;敢于对班门说不,才有希望开立新的“班门”。

(三)实际上,班门弄斧之下,常有无名之辈脱颖而出。法拉第当年若不是主动给戴维做助手,今天电磁学历史的主人公怕要换人了吧?

(四)班门弄斧的行为对于成就我们的事业来说,大有提倡的必要。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也正是敢于大胆地“班门弄斧”,才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堡垒。不难看出只有“弄斧”于“班门”前,才能让行家看出你的水平来,看出你弄斧时存在的问题,提醒你注意。这样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症下药,采取趋利避害的措施,使自己能早点“砍”出成果来。当然,这里所提倡的班门弄斧,是指那些为了学到真正本领而“弄斧”的人,而对于那种于人前自不量力的夸夸其谈是应该坚决摒弃的!

(五)1978年,华罗庚应邀到欧洲进行巡回讲学,当时还是一名普通记者的香港新派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在伯明翰大学采访了华罗庚。华罗庚说:“我准备弄斧到班门!”当时,他已接到德国、荷兰、法国等欧美国家许多大学的邀请,准备前往开展学术活动。他告诉梁羽生,他准备了十多个数学问题,哪间大学以什么论题著称,他就准备到那里讲那个问题。梁羽生称赞他艺高人胆大。华罗庚说,我们中国人往往认为不能到班门弄斧。我的看法是弄斧

必须到班门。对不是这一行的人炫耀自己的长处,与己与人都没有好处。到班门弄斧献技,如果鲁班做些指点,那我们的进步就能够更快一点;如果鲁班点头称许,那我们也可以增加继续攀登的信心。

由以上可以见出,我们要看的书是很多的,单是科学家故事,或出自故事书,或出自人物物传记(如第五则材料运用),或出自科学杂志,或出现在文学纪实作品中。不管怎样,我们多读一些,是有好处的。

二、借文学事理论证

文学书籍很多,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写“弄斧就应到班门”,可用到如下一些文学事理:

1、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后生可畏(孔子《论语·子罕》)

2、名段变用:江山代有人才出,时代不缺千里马,缺的是伯乐。千里马若在马槽中等待伯乐,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或垂垂老矣,或一生不得。捷径有一条——自行到伯乐前秀上一把,秀出自己的风采,让伯乐看出自己的水平。

这里用的是韩愈《马说》。

3、文学家轶事:

一代诗仙李白有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可想而知,孔子乃一代圣人,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鼎鼎有名的人物,李白何德何能,一个众星捧月的诗人,居然敢在孔老夫子面前如此狂妄、大言不惭?他这不是自不量力是什么?其实,并非李白不知深浅,行为莽撞,他本意也并非要将经纶满腹的孔大圣人比下去,他只是觉得站在孔丘面前,自己就毫气冲天,作起诗来灵感不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仙狂放如斯,虽然才学无法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也未能阻碍他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朵与众不同的奇葩。

4、借古典名著诠释

如《三国演义》就与“弄斧就应到班门”这一观点有关。我们可将所读的相应内容作如下演绎:

与班门弄斧同义语甚多,以“关公门前耍大刀”最为著名。一部《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无名小辈”在关公门前使刀弄枪的不可胜数,最后一位,乃魏将庞德。虽然最终关公在“温酒斩华雄”之类的丰功伟业后平添了一条“擒于禁,斩庞德”的赫赫武功,但世人无不扼腕叹息,并无人因庞德“不自量力”而耻笑之。庞德惊世之举,毕竟未能动摇“班门”。“生姜还是老的辣”,“多年媳妇熬成婆”,传统习俗根深蒂固.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习作者并没有死读书,选取的是“关公门前耍大刀”的庞德,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暗赞庞德奋战宿将的精神的可贵,感慨传统习俗的根深蒂固。

三、借时事材料分析{书是源泉作文}.

这里所谈的读书,其内涵是广泛的,指一切读物,包括报纸、杂志等。下面是一些可用于“弄斧就应到班门”时事材料:

据报载:在美国一次中学生数学会考中,某生五十题答对四十八题。但该生并未以此夸耀,而是潜心研究其中一题,经过多次计算、验证,证明标准答案有误。考试中心接到报告后,专门集中数学教授反复论证,最终不得不承认“我们脸红了”,并给数以万计的学生加分。 当时的导游是一个纯正的陕北米脂美女,她听说我们是从广东来的,就用粤语为我们讲解。令人惊讶的是,还讲得非常流利。我们的团长杨主任是个风流倜傥的老青年,他问导游小姐哪来这么熟练的粤语。导游小姐说,她曾在广州混

过,回陕西当导后,为了更好地为港澳和广东游客服务,每次接到这些旅游团,她都不怕献丑,坚持用粤语导游,讲得不好就向团员请教,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

她现在能很熟练地讲粤语。

四、借体坛人物立论

体坛多俊杰,喀麦隆算是一位,不仅有勇,还有智,他对“老师傅”阿根廷的挑战就多了些胜算之本。

在班门前弄斧者,须有过人的胆识和超人技巧。看过世界杯足球赛的人皆不会忘记,喀麦隆挥舞足球技术利斧,在“老师傅”阿根廷门前一次次挥斧成风,杀得阿队落荒而逃,败下阵去。球王马拉多纳见此情景也“心如刀绞”,望球兴叹,徒唤奈何!{书是源泉作文}.

由此看来,“弄斧”就要到“班门”。只要弄斧者舞得巧,照样为世人称赞。喀麦隆虽斗胆弄斧.却匠心独具,怎不令人拍案称绝!

由作者的立论我们可以看出,思想驱动着他的运用,借“读”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看来,“读”不仅要“入”,还要善于“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当代中学生写作所需要的两在途径,一指向生命作文,一指向生活作文。无论读书,还是读生活,于我们来说都是极重要的,都是我们写作的源泉。

第二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源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如饥似渴从书中吮吸甘甜的雨露,我们废寝忘食从书中获取知识的宝藏。

欢迎大家乘坐我们的书香快车,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一起去感受我们读书的气氛。

墙上挂满了各类书籍的封面,向我们展示丰富的资源。走进教室,干净整洁的书架上,同学们的书桌上,也摆满了书,随处可见,书是我们的好朋友。看,课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的阅读《西游记》,课下,我们小组互相展示自己读过的书。看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老师还精心为我们留下了读过书的脚印,鼓励我们好好读书,读更多的书。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高呼我们的口号“我读书,我快乐”!

第三篇:《书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知识的源泉

南塔小学 五(1)班 方奕欣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而书也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刚接触书时,我还只是一个二三岁的小孩子,只能看一些彩色的连环画。晚上,妈妈给我讲故事,我听着精彩的故事进入甜蜜的梦乡。书中的故事让小小年纪的我知道了是与非,明白了错与对。我为美人鱼的凄惨结局感到伤悲,为白雪公主的遭遇感到担心,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孤独的死去感到惋惜""

慢慢的,我上小学了,对读书的理解就更深了。我尝试着自己读一些童话,我发现读书是那么有趣,那么快乐。

现在我长大了,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在选书方面有了经验,更进一步尝到了读书的益处。在作文书里,我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与技巧,于是我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在历史书里,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在散文集里,优美的文句让我浮想联翩,从而大大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在书中,我为《老人与海》中的那位老人的机智勇敢,赞叹不已。我为《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涌起敬佩之情,我为《童年》中阿廖沙的种种磨难,感到悲伤与痛苦……

就这样,我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臧克家曾经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是啊,读书能汲取知识,带给我快乐。在我孤独寂寞的时候,可以给我心灵的慰藉。在我骄傲的时候,可以告诫我“谦虚使人进步”。在我迷惘的时候,可以给我无穷的前进动力。

细细品书,情不自禁的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细细品书,感受作者隽永的文字。细细品书,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允吸知识的源泉,与书为伴,我不断成长!

第四篇:《作文的源泉》

作文的源泉――感悟生活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首先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这样才能使“夕阳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辞。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要注意事物的象征义,要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三要多读书,接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书刊内容包罗万象,阅读书报杂志是最快捷的感悟生活的方法。四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作札记,这样可以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 毋庸讳言,中学生对写作文是深有所惧的,一提起,便你也唉声,我也叹气,为什么?无事可写,无物可议,无感可发,无情可抒,头脑里混沌一片。纵使憋两节课,糊弄了出来,也不过只留下破文一篇,清泪两行。是生活过于贫乏单调,经历过于直线化,而使他们没有任何值得写的东西吗?不是。那么,什么是作文洞府的“芝蔴开门”?怎样才能让作文的“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有四个字――感悟生活

生活天宇,浩渺广阔,人生世相,光怪陆离,美丑善恶并存,悲喜哀乐共生。生活本是五色草,本是七色花,只要真正去感悟,就能发现一花一草,一狗一猫,一片云,一颗星……到处都是可写之物,物物都能生发妙文。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感悟生活。如何感悟?方法有四,现分述如次:

首先,磨砺视觉,练出发现美的眼睛。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所以总是听到有人埋怨生活平淡、枯燥、无聊,甚至说什么活得累,活得烦。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感情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和独到的精思妙论。要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写不出好文章,能写出好文章的人,都是能深入发掘生活之理的有心人。生活既能给予他们以妙思哲喻,当然也能给予我们以妙思哲喻,不过,我们首先要是一个有心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你该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池塘的水面何时初结了冰皮,杨柳飘絮更换姿容到底是在哪几天,你该留心你同学的眉头何时蹙了起来,

嘴角是否含有笑意,兴奋和悲伤时的语调、表情到底有什么不同,不同服饰的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男女老少对同一件事所作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当你留意了,你的视觉会越来越敏锐,你将越来越能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说,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掘,就取得了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的融会贯通的真经,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成了生发妙文的佳品。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我们的视觉自然会日渐敏锐,我们的眼睛就会成为能发现美的眼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生活,生活就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掌握思考的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真心实意想写好作文,时时留心,处处在意,还是能够做到的。但若想让生活意象活脱脱地蹦跳出来,使笔下生花,还必须将思维之钻打向事物的深层。{书是源泉作文}.

应该说,思想感情是一篇作文立意高下的试金石。如果作文思想深刻,情感充沛,则作文是丰厚的,有力度的;反之则是单薄的,肤浅的。现在不少学生常常苦于自己的作文缺管深度,缺乏感染力,原因就在于往往就事论事,就景写景,不曾深入思考,未能挖掘出事物深刻的内涵。

怎样才算深入思考?无他。一要多问几个“什么”。生活的哲理,对普通人而言,决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同进山寻宝,却不知宝在何处,只好叹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倘多问几个“什么”,则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结果?……二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定哲理,可昭示一种思想。当看到流水,应该想到时间之一去不复返。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看到

落花,应该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树根,应该想到“不求闻达,只求默默奉献”的精神;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的可爱;看到一字之差造成了巨大损失,就想到“小处不可轻视” ……把社会现象、自然生态的特点与人生状态加以对比,往往能找到其间的相似点,并进而抽象出一定的思想和哲理。三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认识事物、阐明事理的一把手术刀,可以割除思想上、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绝对化,可以使思维趋向广阔、深刻、灵活、严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有许多内容。常用到的原理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原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辩证的否定的原理,等。例如分析下面的材料:

家庭中有造诣较深的成员树立榜样,充当教师,是一种“家庭优势”。我国古代李冰父子、祖冲之父子都是科学家,东晋王羲之、王献之都是大书法家,北宋的“三苏”都是大文学家。1910年以来,获诺贝尔奖的母女、父子、兄弟、夫妻以及母子、父女、岳婿等很多,被传为佳话。

本材料说明的是家庭条件与成才的关系。是不是家庭条件好就一定能成才?不是,根据内因外因原理,家庭条件好只是成才的外因,不能决定一个人必然成才。但外因起很大作用,书香门第秀才多的事实表明,家庭条件与成才有很大关系。“书香”的家庭环境往往能对人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接受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中学生每天忙于数理化英语,试题多得做不完,单词多得背不完;每天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没有“丰富曲折”的经历,生活十分单调枯燥,很难碰上惊心动魄的事情,很难遇到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很难产生独到的思想观点。直接人生经验虽多,但有价值的不多,即使有价值也不一定真的记在了心里,所以在写作中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那么,大量阅读报刊杂志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阅历和思想感情,就成了极为有效的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钥匙。书中有大汉的冷月,盛唐的乐舞,荷马的悲歌,泰戈尔的轻吟。书中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各种观点,各种哲理,各种人生感悟,使读者能从中大获益处:没有经过的可从书中经过,没有见过的可从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世上沧桑人生百态尽收眼底,天下诸色人等全上心头。每读一部书,就像多活了一遍,就多了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因此说,读书乃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最有效的方法,以写作文而论,也就是提供写作素材的最有效的办法。

例如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话题显然是一个论点,只要考生能以精妙的语言对此加以论述,或能以精彩的故事对此予以演绎,就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成绩。有的考生读书很多,从报刊杂志中见过表现本话题的意思的文章,于是很快模仿着构思了出来,好多这样的作文得了相当高的分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近于抄袭,缺少了自己的创造而不能得高分,但此经验却是十分宝贵的:读书不仅能提供写作素材,还能提供较高妙的写法,实在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力武器。

四、及时定格瞬间感受。每人每天都不会糊里糊涂地度过,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思想活动,都有情感生灭。或是旧情旧思的重温与延续,或是新情新思的萌生与发展,它们有时间长短之别,也有程度大小之分,长的大的容易引人追寻、捕捉,短的小的则往往如轻风拂面难留痕迹。因此,如果不能及时把这些思想与感情定格下来,它们就会一一成为历史陈迹,越来越飘渺,越来越虚空,以至于趋向于无。及时定格这些瞬间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则将形成丰厚的文章题材,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就可以把每日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得了好成绩,心情愉快;受了批评,心情郁闷;与同学作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有人“哐”地一声关门引起了你的不快,有人哈哈大笑让你感到莫名其妙,诸如此类,都可以写进日记,一方面是在练笔,更主要的是为真正写作作了思想感情的充分准备。二要养成作札记的习惯。当我们读书时,我们不要只瞧热闹。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既在读书,就一定要拿着笔,

发现有好的段落,就一定要抄下来,并且作一番思考,看它到底好在哪里,把所领悟的写进札记。一旦书中文字触发了你的思想感情,也要马上记录下来。这将是一个中学生迅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径。当我们养成了读书作札记的习惯时,我们就会发现写作原来是十分轻松愉快的事情。平时还当养成随时记录感悟内容的习惯。有时我们不是在写日记,也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做其它事情时,灵感突然出现,这时就应当赶紧找笔纸作个记录,即使这灵感也许并不十分清晰;记录时,长短可以不限,灵感如喷泉,就多记下一些。灵感只一点,就只记几个字或一两句话。不管记多记少,都可以,就是不能不记。

养成了及时捕捉思想感情的习惯,就能使许多东西定格在纸上,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有了非常可靠的保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书是源泉作文 书是知识的源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