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百年之梦这篇文章读了有什么感想 百年孤独感想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百年复兴之梦》

百年复兴之梦

我想说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上,我看祖国是一摊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在毛泽东高远的雄心上,我看祖国是一条龙。这一切的一切只源于一个梦——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梦,炎黄子孙的强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民的夙愿,凝聚了华夏儿女百年来的共同期盼!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歌声在晴空回荡时,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大清王朝的腐败,造就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战的孙中山,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唤醒东方经济巨龙的邓小平,他们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热血与精力,只为祖国能够桃李芬芳。随着“天朝梦”的破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萌生了。面对各国列强的欺压,中国再也不愿一味的低头受降,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奋斗,带领中国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直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那一瞬间……

十三亿中华儿女的雄心壮志,令中国梦已不再只是一个梦,这条百余年的复兴路上涌现了无数的爱国志士。让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成为了现实,圆了民族独立梦,圆了百年奥运梦,圆了中国航空梦。世界还将见证,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梦将在我们手中梦想成真!1949年10月1日那天,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

出了最为雄健豪迈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寰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这巨大的成就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是付出了实际行动的。不要以为圆中国梦,圆复兴梦,只是光喊口号,其实这已渗入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的热情也正如一江春水滚滚东去……

中国梦,十三亿中华人民的梦,每时每刻都萦绕于我们心中。这百年复兴之梦终有一天会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最东方。

指导老师评语:文章从回顾历史写起,接着又写了中国近现代人为了实现中国梦所做出的努力,从文中可以看出你比较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记住历史,展望未来,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文章最后并坚信中国会圆梦。此文章充满了激情,全文条理清晰,语句通顺,一气呵成。

第二篇:《读中国梦有感》

读《中国梦》有感

国庆期间我捧起《中国梦》这本书本是作为任务而读,可读着读着我却情不自禁的入了迷。

中国梦对于我来说本是一个及其遥远的词,可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其实他离我一点也不远。中国梦包括全体中国人的个人梦,他是由无数个个人梦组成的,实现中国梦就是成就了每个人的个人梦。

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开始了中国农民的救国梦,虽然他并未实现,但却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一个巨大的精神鼓舞。近代的中国因固步自封而落后与世界各国,林则徐作为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揭开了封建王朝的改良梦,虽然中国人民寻求的民族富强之梦又一次破灭了,但他却是寻梦道路上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举起了资产阶级共和梦的大旗,但这个梦终未实现,而拯救中国的民族使命最终落在了共产党人的肩上。从1921到1949,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中国的解放梦!

回顾中国近百年寻梦、追梦的历史,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是无数中国人坚定的追梦的脚步换来了新中国的梦的开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富强梦的开始。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土地改革法的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执行,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这些骄人的成就无不标志着我们离梦想更近了一步!在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虽然遭受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小小”挫折,但我们追寻梦想的脚步从为停歇,从未放弃!而四个现代化的提出让我们有了更高的目标,去追寻梦想。

国民产值的大幅度提升,奠定了我国世界强国的地位;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果,令世界瞩目;改革开放的拉开让我们坐上了通往强国富民的特快列车;小康社会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春天;而加快经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步步的计划又让我们有了更高的梦想""

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有梦想的人是快乐的人,有梦想的中华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中国梦简单而又宏达,他在我们脚下,在我们心间。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虽然现在还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我可以用知识武装自己,在未来为中国梦的延续,为我的故乡–陕西的富裕、和谐、美丽做一份贡献!怀揣我的信念——坚信所有人为之共同奋斗就能实现的信仰!成为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力军的中坚力量,成就我的个人梦!延续我们的中国梦!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初一七班 张耘瑞

2013年10月5日

第三篇:《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暑假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感触颇多,现摘录如下:

我开始仔细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引言的内容是《梦想成真》。退休教师布罗迪偶然发现孩子们在幼儿园时的作文本,作文题目是《未来我是——》,布罗迪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我‘是否实现了50年前儿时的梦想。结果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之人。最后找到的是盲童戴维,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英国内阁教育大臣。他在给老师布罗迪的信中写道:‘……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朱老师讲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是啊!自己有了梦想就有了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进取的动力,终究会在不懈的奋斗中获取成功。因而我们为人师者也要要自己的梦想,才能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自己没有梦想,犹如心中没有太阳一样,谈什么向学生播撒阳光呢!不敢梦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梦想的老师怎么会成为好老师呢,让我们把梦想珍藏在

心中,在新的一年,为实现这个梦想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吧!

今天,我阅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第一章《理想的德育》的前言,深有同感。联系现实的教育,我们虽然提倡的是教书育人,但是在应试教育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因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育人是服务于教书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淡化德育的趋势。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分、分教师的法宝,有了好的成绩,你就有了一切。在这种氛围下,淡化德育的必然的。然而,世间文化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渗透,部分学生的人格缺失,少年犯罪触目惊心。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啊!否则,培育的人才无异于‘病梅',鲁迅先生的那句‘救救孩子'的警言又回荡在我的耳畔。因而,我们必须端正思想,研究对策,把德育工作做好,培养有德行的有良知的人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勿庸臵疑,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于我们来讲,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德育,切实研究好的德育方法。可供研究的内容太多了,譬如:如何纠正学生的厌学心理,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教育逃学的学生,如何对待游戏成

癖的学生,如何教育早恋的学生等等。因而,我们不是没有事可做,问题是视而不见还是要像朱教授提出的要大家努力建造‘建筑人格长城'。要救救孩子,我们也必须首先烤问我们自己的心灵,净化我们自身的思想,不断学习不断研究,相信只要真心付出,我们必定会有所收获的,让我们偕起手来,共筑人格长城;让我们坚决地屏弃假丑恶,把真善美传播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百年之梦这篇文章读了有什么感想}.

今天,我读了《理想的德育》的前四个部分,觉得朱教授 讲的完全正确,并且操作性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在这部分当中,朱教授提到:‘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在现实教育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苍白无力,就是因为我们脱离了自然的活动,脱离了生活的本真。用抽象的教条式的东西教育学生,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因而,我们要像朱教授所讲的那样:‘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即能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在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接受教育,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和良好环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领悟道德的要求,从而自觉去实践高尚的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创造条件,引导激励,使学生形成助人为乐、勤学上进、

爱国守法、遵守公德、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意识和品格。

朱教授讲到:‘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正如朱教授所言:‘……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为一种自觉的境界。'这种读书是不仅有利于学生长知识长见识,而且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在阅读好书的过程中,就是与品格高尚的人对话,就是在接受真的善的美的东西的熏陶,就是在脑海积淀人类优秀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净化学生灵魂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品格提升的过程。因而,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应该像朱教授提倡的那样建立‘书香校园',社会要建立‘书香社会',当然能够建立‘书香社会'就不仅是学生之福了,而是社会之福国家之福了。我们的学校教师力所能及的就是千方百计突破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被‘正统'的教科书所 包围的壁垒,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读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前面一句为朱教授语)这对于学生的高尚品行的形成和终身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我们的要务就是提高认识和努力实践。如何实践呢?

在《理想的德育》这部分中朱教授讲到:‘三、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在此朱教授强调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生活情趣和才艺在学生德性养成中具有陶冶的作用。学生能够让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生活空间,那么他的精神生活是充实和有意义的,学生自然把精力用在发展自身的才艺方面,就会促进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哪有时间去打游戏、谈恋爱,甚至做坏事呢?

朱教授讲到:‘四、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育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像朱教授讲的那样帮助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近可敬的印象形象,学生就会找到自己与英雄的差距,通过英雄的形象给自己前进的力量,给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热情、激情和活力。这里朱教授也明确指出教师要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感人的榜样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拜的心理去对待英雄,用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是非常好的建议。拿我们常熟来讲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譬如远的讲有言子、姜子牙、翁同和等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近的讲有阿庆嫂的感人至深的业绩,有王淦昌等院士的丰功伟

第四篇:《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常山县钳口中心小学 刘 园

我爱书,更喜欢书里的世界。每每去书店我都会满载而归,然后便奉之、捧之、读之、品之。十月,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犹如夏日凉风,使人倍感怡然;又如冬日北风,让人猛然醒悟""在散发着馨香的纸页间,我读到了一种更丰盈、更完善、更令人向往的梦,那就是新教育之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的新教育之梦!真情、热情在朱老师的笔下恣意碰撞,激情、豪情在朱老师的笔下汹涌奔突,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这些蓝图,不因冠以“梦”的名称而变得虚无缥缈,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得亲切。

品读《新教育之梦》,我“沉重并快乐着”!沉重——那是对理想的、快乐的教育的明天的思考;快乐——那是作者描写的理想教育的快乐引起的共鸣。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描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穿行在新教育之梦的旋律中,我思绪万千,如有阵阵春风。

朱永新教授在“梦想成真”中这样说到:“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这句话是否告诫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长足的计划,或者说我们应该有个年度计划、月计划、日计划?

朱教授在“理想的德育”一章中指出:道德教育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必须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我想这里所说的三大层次可能就是指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从“常规教育”到“期待教育”。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通过“期望”来启发引导学生是“最有发展的前途者”,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育教学应“期望”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要为每个学生素质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均等的条件,特别要关注后进生和上课没机会发言的学生。其次,教育教学要求“期望”的客观、公正。针对学生的个体差

异,教师应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和及时奖励学生,使他们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有独立见解,有自学能力,最终达到“用不着教”。再者,教育教学中的“期待”应真诚、持久。一般地说,小学生的学习受情绪影响较大,当老师给“暂时后进生”以更多的关怀和激励时,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因为,学生不是教学艺术活动的鉴赏家,也不是教学过程中的局外人,而是主要参与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的“期望”只有通过与学生接触,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朱永新先生认为:理想的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读了“理想的智育”这一章,我更坚定了一些教育理念:一、教育中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应该面对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二、学生的发展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教学活动应该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递者。三、教学活动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课堂教学应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只有注重以上几方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还提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挑战自我的教师。倡导读书,倡导建立一个书香社会,一直是朱永新的不懈追求。他曾经发问,《安徒生童话》有多少小学生读过?读了会更加明白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善良;《巴黎圣母院》有多少中学生看过?看过可以学会区别美与丑,把握善与恶;孔夫子的书有多少大学生读过?不读便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我们的教师呢?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地去读过孔子,读过苏霍姆林斯基,读过陶行知?

平日我们常常以“忙”和“累”为理由,因为“忙”而渐渐远离了书籍,因为“忙”而远离了中国的古文化,因为“忙”而远离了大师""其实“忙”并不是症结之所在,是惰性在作怪。想起这样一段话: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学校是没有前途的学校,一个不读书的人则是没有发展、没有进步的人。更何况我们是老师,授人以渔的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呢? 在“梦”中穿梭,在“梦”中行走,教育理想之梦,是热烈的期望,是放飞的期盼,更是许许多多“做梦人”探索与实践的产物。解读《新教育之梦》,使人心潮澎湃,激情四溢。理想的教育之梦,应该属于热情奔放的,新世纪的的人们!让更多的人,为拥有心目中的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而自豪,为享有心目中的教育而幸福。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第五篇:《读《走复兴之路 原中国之梦》有感》

读《走复兴之路 原中国之梦》有感

六年级 方紫薇

记得在上四年级的时候,一天看故事书时,遇到一个陌生成语—“黄粱美梦”。我翻开成语词典,看到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卢生的人,在邯郸一家旅店住宿。卢生睡着以后便做了一场享尽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发现小米饭还没有煮熟,因而产生感悟。现在常用来比喻虚幻的梦想。这个成语故事我记忆非常深刻。

后来语文老师给我们发了《走复兴道路 圆中国梦》这本书,我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想看一下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到底有个什么样的梦想。

看了《走复兴道路 圆中国梦》之后,我心里五味俱全,有说不出来的滋味。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是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炸开了我们的国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又发动了侵华战争。我国军民伤亡人数多达3500多万,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革命英烈同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开始了“中国梦”悲壮的第一乐章。

随着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梦”奏响了辉煌的第二乐章。

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中国人饱受屈辱,任人摆布的历史

一去不复返。开启了强国的新梦想。

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近百年的沧桑岁月都有强国之梦支撑着,激励着无数志士一刻不停为之奋斗。虎门销烟,武昌起义,卢沟桥抗日,新中国成立,东方红卫星上天,两弹试射成功,港澳回归,神舟升天,嫦娥落月等无数的事件,都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实现了一个个复兴之梦。

而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新的“中国梦”,是泱泱大国的复兴之梦,是炎黄之孙的强国梦,是每个家庭希冀和为之奋斗的远大的或者平凡的梦。而绝不是我记忆里的“黄粱美梦”。这一个个“中国梦”,发至十三亿人民之肺腑。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只要我们大家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昂首阔步,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圆中国梦!{百年之梦这篇文章读了有什么感想}.

评语:文章结构完整,做到了首尾照应,表现出了小作者对中国坎坷历史的认识和对中国梦的理解,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期盼。

(指导老师:张百平) 商州区黑山镇双庙小学 邮编:726008 电话:0914-2771957

第六篇:《上海市虹口区2016届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年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开放的恐惧

①如果说有一种恐惧来自开放,那么我们很容易把它看作是保守分子的反应。对开放的恐惧显然

是极端无自信的虚弱表现,但是,我在这里竭力要表达的恐惧是另外一层含义:即力主开放者在开放

来临之后的恐惧,就像一个自由斗士所争取来的自由,反而使他陷于新的困惑与痛苦中。人是常常为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百年之梦这篇文章读了有什么感想 百年孤独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