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讽刺中国社会发展的散文 讽刺儿子的散文

话题作文 zuowen 5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美文

2. 《自由谈》

3. 山水游记

4. 邓拓

5. 都市散文

6. 《人生边上补白》

7. 《絮语散文》

8. 《横眉集》

9. 《写在人生边上》

10. 《龙坡杂文》

11. 《竹刀》

12. 笔谈散文

13. 《走到世界尽头》

14. 纯散文

15. 《女孩子的花》

16. 小思

17. 治艺小札

18. 大雁系列

19. 《七好文集》

20. 创造体

21. 诗化散文

22. “新散文”

23. 理性批判精神

24. 《田园之秋》

25. 廖鸿基

{讽刺中国社会发展的散文}.

26. 1925

27. 《晦庵书话》

28. 冰心

29. 《文艺新潮》{讽刺中国社会发展的散文}.

30. “金苹果散文系列”

二、单项选择题,

4 4. ○2 5. ○3 1、② 2. ① 3. ○

4 10. ④ 6. ② 7. ① 8. ③ 9. ○

11. ③ 12. ① 13. ① 14. ③ 15. ①{讽刺中国社会发展的散文}.

三、名词解释

1.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在散文创作开始逐步回归自身艺术规律之时,《人民日报》从1961年1月28日至6月5日,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先后发表了老舍、李健吾、柯灵等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推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当代散文继1956年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全面发展的短暂时期,以意境隽永、文体优美为特征的“诗化”抒情散文大量涌现,如杨朔的《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土地》等。1961年因此被称为“散文年”。{讽刺中国社会发展的散文}.

2. 在香港域外游记创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耀基,他的《剑桥语丝》和《海德堡语丝》,行文潇洒畅达,不论叙事、写景、抒情、论说,都充满学者文人风范。金耀基这种写景写情写得有诗意又有历史感和文学神韵的文字,被董桥称为“金体文”。

3. “论语派”: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继而创办《人间世》(1934年4月),打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旗号;后来还创办了《宇宙风》,从而形成了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径路,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

4. 《七星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七星篇》的出版。“七星篇”原是澳门八位女性作家林蕙、林中英等人联合在《澳门日报》上开设的散文专栏,1991年星光出版社推出《七星篇》,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澳门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实力和个性。

5. “太白派”: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等人。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6.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散文出现的一种主要倾向,指有强烈反共意识的“战斗散文”,用阳刚文体来歌颂所谓的“战士们的英勇事业”、“英雄的伟大精神”和“效忠国家的耿耿忠心”,文章中充斥“口号式的宣言”,很快为广大读者所抛

弃。

7.学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主要门类,在当代台港和大陆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界也蔚为大观。这类散文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8. “新生代”原是一个地质学术语。在新时期文学中借用这个称谓,通常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中期走上文坛的作家群。自从老愚在1990年把1985年以后出现的青年散文作者命名为“散文新生代”,并选编出版《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后,新生代散文逐渐引起文坛的关注。

9. “框框杂文”: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香港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报刊由专人执笔的杂文栏目逐渐发展壮大和多元化起来。这些框框杂文,每篇短则二百字,长则千字,无所不谈,充分表现香港这个自由开放社会的精神。到今天,打开香港报章,由固定作者占据一框一栏的局面比比皆是,而多彩多姿的杂文专栏也是每张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诗人的散文”:20世纪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一批年青作家,如何其芳、丽尼、李广田等人,他们专注于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力图把散文作为“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这种有意追求散文艺术性的倾向,其中之一表现在“诗人的散文”,它追求“诗意”,经营意象,想象丰富,结构短小圆满,在散文创作中倾注了诗艺,丰富和扩张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如何其芳的《画梦录》等。

11.“风华杂文征文”:1988年7月11日至9月30日《人民日报》为繁荣杂文创作,高扬鲁迅精神而举办了“风华杂文征文”,共收到7000多篇稿件,其数量之巨,声势之壮阔,接触面之广,作者面之普及,形式之多样都是空前的。尤其是征文连续发表了一批新品种、新样式的杂文,如刘征的《庄周买水》、邵燕祥的《大题小做》等,拓展了杂文创作的题材和样式。

四、简答题

1.简述鲁迅《伪自由书》时期杂文的三个特点。

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首先,由于文网森严,鲁迅受到限制,不能直抒胸臆,反使他创造了文多曲折、讽喻、影射的具有隐晦曲折的含蓄美的杂文。其次,这时期的杂文,在文体上大多是千把字的短评,综合了《热风》“随感录”的精悍和《坟》中“随笔”的从容。那些以逻辑议论展开的短评,注重从知识密度和事实密度的结合中去丰富深化杂文的理论含量,显得凝重而精

警。那些取譬造象型的短评,对形象展开描绘,如《现代史》“变戏法”的描写,《二丑艺术》对“二丑”的描写,形态逼肖,饱含象外之意。最后,三本杂文集都附上论敌的文章,都有《前记》和《后记》,目的在于使“书里所画的形象,更成为完全的一个具象”,更忠实更完整地反映时代的风貌,达到“以史治文” 。

2. 简述朱自清散文题材的四种类型。

朱自清的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分为四类:(一)写景抒情: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二)写人抒情: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儿女》、《一封信》、《阿河》等。(三)描述生活情趣:如《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从中可以“感到朱先生的风趣”(李广田语)。(四)表现社会题材: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

3. 简述1957年“小品文的新危机”争论的三种代表意见。

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杂文的危机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作者力量单薄,“拿不出很好的货色来”;第二种意见认为当时杂文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外来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往往是自某些上面下来的;三种意见以范舟为代表,认为“从危机到消亡,这是小品文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还讽刺徐懋庸希望小品文写得又快、又好、又省,“有点像梦拾黄金了”。

4. 简述丰子恺随笔散文的四个类型

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底蕴的,受佛教悟彻人生、世事无常思想的影响,带有悲观、虚无的玄思色彩,以早期的《渐》、《秋》、《两个“?”》等篇为代表;一类是描写儿童的挚爱和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丰子恺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脍炙人口的篇章有 《给我的孩子们》、 《华瞻的日记》、《儿女》等;一类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如《忆儿时》、《学画回忆》等;最后一类是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的,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和人生所采取的矛盾态度,这是丰子恺随笔的主要内容,最能代表他创作的基本特色。

5. 简述冰心散文的三大母题。

(一)母爱。“五四”时期,冰心从切身体验中感悟到母爱的博大与圣洁,率先高唱起母爱颂。(二)童真。冰心讴歌童真,热心地为儿童写作,摹仿“小

孩子口气,说天真的话”,写下了为数众多充满童心的作品,其中《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最受小读者欢迎。(三)自然。冰心视自然为第二生命,自然“助长了她的诗思,美化了她的文体”(郁达夫语)。{讽刺中国社会发展的散文}.

五、论述题

1.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谈谈王小波杂文的特色。

作为一个关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积极弘扬科学、理性、独立、自由、宽容的理念,坚决反对愚昧、专制、教条、虚伪、奴气等反文明的恶习,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说过:“作为一个,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

本文用主要篇幅讲了一个猪的故事,真正的主题却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这只不听话的猪来暗示,对于现实环境的制约,人本来是可以有所选择,甚至是可以拒绝的。然而,人却并没有把改变环境作为自己的天职。

文章把不听安排的猪写得奇趣横生,主要得力于语词的“歪用”。猪本是低贱动物,但是在描写这只猪的时候,所用语词却往往是本来只适用于人的。如:猪肉本来是供人吃的,对猪本身是杀身之祸,却被说成是猪的“主题”之一;把猪说成是“花花公子”也同样是词义的歪曲。有时,还用上了十分高雅的词语形容猪,如“特立独行”、“潇洒”、“浪漫”。在写到自己与猪的关系时,也用了一些形容人事关系的正规的词语,如:和猪“有交情”,可惜没有作“倾心之谈”。然而在这里,却是充满的独特的趣味,这就是幽默的谐趣。

散文评论家林贤治认为:“幽默,玩笑,在中国作家中并不显得匮乏;在90年代,甚至因此酿成一种可恶的风气。幽默而可恶,就因为没有道义感,甚至反道义。能够把道义感和幽默感结合起来,锻炼出一种风格,不特五十年,就算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近百年间,也没有几个人。鲁迅是惟一的。王小波虽然尚未达到鲁迅的博大与深刻,但他在一个独断的意识形态在创造出来的‘假正经’文风,自成格局,也可以说是惟一的,难以替代的。”

2.论述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特点。

首先,《朝花夕拾》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一、填空题

1、

2、高长虹

3、骆驼草

4、燕知草

5、春醪集 6、闽游滴沥 7、书话 8、外“软”内“刚” 9、《骂人的艺术》 10、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 11、延安散文 12、三家村札记 13、《缘缘堂续笔》 14、《总是难忘》 15、《随感录》 16、人性 17、《月光河》 18、蔡澜 19、后散文 20、《女人情结》

21、《静寂的延续》

二、选择题 1、④ 2、① 3、① 4、② 5、③

{讽刺中国社会发展的散文}.

三、名词解释

1、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望道、胡风、聂绀弩、曹聚仁、徐懋庸、唐弢、陈子展、夏征农等。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芒种》、《中流》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2、

3、学者散文是指具有较高学养和品位的学者写作的并对社会持有文明批评的抒情小品、文化小品、书斋小品和随笔等散文,港台一般称之为知性散文。 4、“都市文学”并非局限于与“乡村”对立的地域界限内的文学题材,也不只侧重于描绘外在的都市景观,而是主要表现人类在“广义的都市”下的生活情态,表现现代人文明化、 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表现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都市文学” 是指以当下时代为背景、以现代都市为场景,抒写都市生活,塑造都市新人,并揭示出了一定的现代都市的内在情绪和独有的精神风韵的文学写作,特别强调了都市文学的内在气质。

四、简答题

1、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 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

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 第二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鉴的

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 第三周作人这种评论的笔触同时涉及了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触到了“病态社会”的种种痼疾。 第四在对愚昧落后的国民性鞭挞中由于自身的“绅士气”作怪使他对中国国民怀有很深的偏见。 2、第一种意见认为杂文的危机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作者力量单薄,“拿不出很好的货色来”;第二种意见认为当时杂文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外来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往往是自某些上面下来的;三种意见以范舟为代表,认为“从危机到消亡,这是小品文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还讽刺徐懋庸希望小品文写得又快、又好、又省,“有点像梦拾黄金了”。不幸的是范舟的结论却得到了应验,在这场讨论的两个月后,反右的“龙卷风”自天而降,徐懋庸等一大批杂文家被打成“右派”。与此同时,1957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再度改版,第八版副刊上杂文版面明显减少,全国各地报刊的杂文专栏也大都偃旗息鼓,轰轰烈烈的杂文创作高潮趋于沉寂。

五、论述题

在“五四”散文变革的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抒情散文获得长足的进展,进入了一个潜心于创造、锤炼和完善散文艺术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和陆蠡等新作家,致力于“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何其芳语),执着追求散文艺术的独创与完美,以相通的思想艺术特色体现了30年代抒情散文的一种发展趋向,改变了人们轻视散文艺术的传统偏见,影响了40年代新起的散文作者循着文艺性散文一路而努力。何其芳是这个年代脱颖而出的年轻的散文家中最有影响也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个。他能够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突破陈规,对散文艺术加以开拓性的创造;在探索散文艺术的实践中,有着大胆的革新精神,勇于开辟新的道路。他试图用自己的实践对抒情散文进行大胆的改革,为它创出一条新路,使它从“身边杂事的叙述”和“个人遭遇的告白”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成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散文。何其芳对散文艺术所作的另一个重要探索,是使散文诗意化。他有意把散文和诗结合起来,在抒情散文中追求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充分地应用了西方现代派的“移情”手法,来创造诗的意境。他将自己的感情外射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之上,使之着上强烈的主观色彩,然后又借着对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绘,把自己的内心感情抒发出来,从而使意与境得到高度和谐的统一。例如他的代表作《雨前》可以说本身就是优美的抒情诗。这些作品把抒情和写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移情人境,借境抒情,情境交融的地步。作者立足于久旱而灰色的北国,通过对消失的鸽群、憔悴的嫩柳,干裂的大地,烦躁并传出焦急的叫声的“白色的鸭”,以及愤怒的鹰隼的描绘,渲染了暴风雨的即将到来。并不时地穿插着对“故乡(南方)的雷声和雨声”和“圆圆的绿荫”的“辽远”怀想,加强对幽凉的雨的期盼。“然而雨还是没有来”。——正表现了作者“情感的波动”。如作家说“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正是这种对语言“能指”形式的着迷经营,使他不仅建构起散文意象的美丽与精致,而且扩张了散文的空灵和张力,拓展了它的意蕴空间,融合了晚唐五代诗词与外国印象派艺术之美。

第三篇:《幽默和讽刺之间——论老舍散文的语言》

前言:平凡却发人深思的文学语言风景线

老舍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小说或戏剧,都反映出浓烈的现实意义。他是北京人,本是出身低下阶层的满族人,对于活在社会最低层面、终日在上层欺压和穷困的罅缝中委屈求存的贫苦大众,不但有深刻的同情,而且切身体会当中的苦楚。因此他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1 正是由于出身低下,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北京大众的生活方式、细节和态度;也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个中的甜酸苦辣。其中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作品中那些粗俗而不失风趣、嘻笑却发人深思、兴味无穷的语言,例如把幽默作油抹、以黑狗的狐假虎威譬人性沉沦等,务求以平凡通俗的表达方式,把国家民族和社会最深层次、最值得忧患的文化意识展现于大众眼前。他被称之为语言大师和幽默大师2,就是因为能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出普罗受众的趣味,走出健康的发展方向。更加生活化、平民化的表述,在老舍作品里不但不落俗套,而且能在反复的探索和总结后,使幽默成为温情的自我审理,讽刺洋溢出宽厚的民族寄望。老舍的文学语言是“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3。 老舍的多篇经典,例如《二马》、《赵子曰》和《老张的哲学》等,都是他文学语言艺术取得成就和贡献的代表作,过往也有很多评论和著作分析这些名著沉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4,但老舍散文的语言研究却不算多,原因除了散文的陈述结构不像小说般严谨,表现的语言文字不及小说的直接分明之外,散文的中心思想和语意内涵,都不如小说易懂、明确,反而需要细细品味和咀嚼,才能体会个中滋味,感受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深意。如果说小说是当眼的盆栽,形象鲜明而惹人注意,擅于向公众展示其优美姿态的话,散文就是暗藏在幽谷的野花,虽然千娇百媚却需要有心人寻幽探秘才能找到美的所在。下文就以老舍的四篇散文为例研究其中的语言,掌握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炉火纯青的表述技巧,从而内窥这位文学泰斗的思想和心灵。

讽刺和幽默——《科学救命》中语言叙述反映出的现实生活

《科学救命》发表于1933年,他从英国回来后不久,目睹中国的落后,国人的愚昧,不能讳言的是当时的中国,政治社会动荡、军阀割据;“五四”运动刚落潮,新文化思潮带来的影响虽然犹在,对五四思想的反省和批判却已经开始。在这个无论外在环境还是内在意识形态皆存在疑惑和彷徨的年代,对国家民族充满使命感的作家们,包括老舍,都在苦苦思索将来的路向。《科学救命》正反映了他对时势和现实的无力感,科学真的可以救命吗?救的又是何等模样的性命? 文章开始,老舍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发明个机器,来帮助他在不需思索的瞬间“手指一热,热到脑部,于是就立刻有个好笑话”5。原来立刻有个好笑话就可以救命,原因何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细细诉说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让人捧腹大笑的重要。在社交圏中:

有人请吃饭……酒过三杯,临座笑得像个蜜桃似的——请来个笑话!

在家庭生活中:{讽刺中国社会发展的散文}.

回到家,孩子们都钻了被窝,可是没睡……好吧,说个笑话。

在最重要的工作上:

到了学校,学生代表来了——先生,我们今天开联欢会,您说个笑话?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讽刺中国社会发展的散文 讽刺儿子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