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记人散文 记人散文模式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

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我在车中一眼就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的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桃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记》附会出来的。是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才有桃花源的。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我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我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米,加上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据说擂茶的来历与诸葛亮有关,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们得了瘟疫,一位民间老婆婆用擂茶治好了士兵们的病。但这一说法也是无可稽考的。

喝完擂茶后,我们上午去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桃花观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取自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观内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们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我们便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

无梁柱,有人说是明时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士兵所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修砍一次,不然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我摸了摸,竹子似乎有点棱。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的方竹不同——那是真正四四方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打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伏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旧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刻制新的石碑。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我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夫?”——“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我写几个字。我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

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静。桃花源虽无真正的方竹,但种的竹子都可看。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桃花源中的树都不粗壮,而都甚高。大概树都是从谷底长上来的,为了够得着日光,就把自己拉长了。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

修竹姗姗节子长,

山中高树已经霜。

经霜竹树皆无语,

小鸟啾啾为底忙?

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下起了小雨。

山下鸡鸣相应答,

林间鸟语自高低。

芭蕉叶响知来雨,

已觉清流涨小溪。

做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而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

1.“无怀氏之民的风度”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分别提到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

请分析作者说这两句话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八段引用了作者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初到北京,一切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到一大堆金发外国人,又一会儿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

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人和马,都很安静。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

判断,知道那是一个喂食动物?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都快“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巧克力,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声。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朋友:“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刹那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座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吧,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有删改)

5.就文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一句话,回答问题。

(1)“兄弟”在全文中的具体对象指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苦受难”在文中包含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对马车进城现象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原题为“马在走路”,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

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写人散文阅读》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 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

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

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

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 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

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 我

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 一路上

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众人受她感染,

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 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

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 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仿佛她会

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

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

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

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

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

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

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她在意过很多,

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

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 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

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

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

生断定的三个月, 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

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17、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

这一细节?(3分)

18、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一跳”,联系上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3分)

19、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4分)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 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

去灰头土脸 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答:

20、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

作用?(4分

阅读答案(14分)

17、(3分)她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1分)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突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2分)

18、(3分)她本是位明媚、爱笑、热情、精神、精神气十足的人,却“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让我们一下子无法理解。(只答后一半的扣1分)

19、(4分)

(1)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把她和我们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明媚和饱满的精神。

(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的热情、活泼比喻为“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生动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0、(4分)结构上首尾呼应,与文题相照应。(1分)内容上:开头交代了“惊讶”的原因;(1分)结尾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1分)表达了对主人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1分)

孩子,请系好鞋带

罗安余

(11)那时,我还在读初一。

(12)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13)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14)我终于也得到了一张奖票,便兴冲冲地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地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15)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

(16)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17)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使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18)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19)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20)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我心里不止一次埋怨过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曾经有过许多成败与得失的现在的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是多么用心良苦!

⑴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

⑵如果母亲任由我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

⑶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

并非系好鞋带就能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总有一天,我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记人散文 记人散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