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论语》交友三原则 《论语》三则

话题作文 zuowen 5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从《论语》中感悟交友观》

从《论语》中感悟孔子的交友观

摘要:朋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是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群体。朋友间能够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个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里对这些早已有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论语 交友观

一、交友的作用

在论述交友之前,首先要明确“友”的基本概念。在现代汉语中,“朋”和“友”都是“朋友”的意思,所以现在人们说“交友”,也就是笼统地说“交朋友”。但是在《论语》中,“友”和“朋”虽属近义词,但是其涵义却有明显差异。《论语注疏》解释道:“郑玄注《大司徒》:‘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向)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这里的表述可以看出来,“友”比“朋”的层次要高一点。“朋”仅为在同一个师门学习的人(即同师曰朋), “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心意相投的人(即同志曰友)。所以《论语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即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群体,朋友间能够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个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里对这些早已有了明确的观点。

那么,为何要交友,其作用是什么,其重要性如何体现?

(一)培养气质,加强修养。儒家非常看重修身养性,提出了许多途径和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指“君子要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也就是说,接受朋友正直、诚实、博学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就会使自己变得正直诚实,宽厚仁慈,自己的思想境界就能得到升华。还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即通过“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来实现。

(二)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在儒家看来,交友不仅能促进修养的提高,还可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孔子交友主张时要“友多闻”,就是针对通过交友扩大接触面而提出的。对于这一重要作用,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有着深刻阐述:“自古未见关门闭户,独自做成圣贤。自古圣贤,未有绝类离群,孤立无与的学问。”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门类丰富多彩,穷毕一生也不可能全都学尽。通过交友,就可以使人“之所不知”、“闻所未闻”,摆脱井底之蛙、独学寡闻的窘境。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教育弟子们要通过交友的方式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他的一生,也是按照这个准则身体力行,积极交友并向他人学习。

(三)愉悦身心,快乐生活。孔子把交友当成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一观点在《论语》开头就已经道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交友如同读书、下棋、听音乐等乐趣一样,是一件令人非常开心的事情,生活因此增加一种乐趣。同时,孔子还把“乐多贤友”列入“益者三乐”之中。《论语》、《左传》等史书中就记载了不少孔子与学生们以及友人们彼此享受快乐友谊的生活片断。

(四)化解为难,摆脱困境。朋友还有互相帮助,在危难之际伸手解困的社会功能。所谓“两肋插刀”,即指的朋友在困顿危难之际,相互关照支持的写照,这一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白虎通三纲六纪》中就明确提出朋友要“共忧患而相救”。这一功能在论语中体现为“收尸葬友”和“托六尺之孤”。有一次,孔子的一个朋友去世了,但无人收葬,是孔子帮他料理了后事。(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他的这一行为为朋友保存了最后的尊严,体现了不为生死之故而易交的患难真情。曾子也指出真正的君子和朋友是可以“托六尺之孤”的。“赵氏孤儿”的典故更是体现了古人这一朴素的思想情怀。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的现实需求。这并不等同于友谊的世俗化,也不意味着把朋友的交往和感情作为一种工具来庸俗化。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现实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这种现实需求与当今社会的功利目的有着本质区别,其动机是朴素而高尚的。

二、择友的标准

孔子倡导的交友,并不是毫无标准的滥交。

(一)朋友的志向兴趣。首先,孔子特别强调这一点,并指出是怀有高尚志趣而且心意相通的朋友,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相互得益、共同进步。反过来,就会“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了。因此,孔子在《论语学而篇》提出了一个交友的总原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这是孔子倡导的一个交友总原则。即指“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从字面上理解,容易把这句话误解为孔子的势利。但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晓,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针对的“忠信”这一道德标准。《论语注疏》:“‘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因此,孔子提出的交友总原则的实际含义就是,要和讲忠信的人亲近,不能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二)择友的几大标准。在提出总原则之后,孔子进一步阐明了可交之友与不可交之友的几种情况。《论语季氏篇》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论语注疏》的释义是这样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者,“直”就是指正直,“谅”就是指诚信,“多闻”就是指博学。以这三种人为友,则有益于自身的成长进步。也就是说,孔子倡导与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交朋友,反对与谄媚奉承、虚情假意、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三)朋友的思想行为。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就是说,孔子倡导朋友的思想和行为趋向于中庸,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但是,这属于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在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是,既要听取激进者的意见,也要善于结交狷介者,这样就可以做到优势互补,避免偏听与偏执。

(四)朋友的种类。《论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司马牛忧

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作为“朋友”层面来理解。这一段语录反映的是,友谊需要双方共同建立,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修养、气质、行为为对方所接纳,符合对方的选择范围。做到这一点的基本条件就是恭敬有礼。另外,这段话扩大了朋友选择的范围,阐明了朋友交往应该具备的气度。当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自立于天地之间,个人能力和自身修养已达到相当程度时,什么人都能成为他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伦理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以理解为开放与包容,“同”可以理解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些朋友不离不弃、相伴一生,有些朋友能解燃眉之急,有些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行一程,最终分开。最值得珍惜的朋友,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一直走在一起的朋友。虽然没有刻意去保持联系,但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当然,交接朋友也不能完全因为情意相投、价值认同,这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意地追求全面了解,可能会使朋友间的理解和包容烟消云散。正所谓“距离产生美”,回忆有时会更加美好。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进一步阐明,如果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是指对朋友的包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理解、接受甚至欣赏异己,意味着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交友中“和合”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当前外交战线上“求同存异”的处事准则,也得到了国际上大多数的一致认同和遵循,应该说,这一朴素的交友思想时至今日仍散发着光彩与活力。

三、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朋友交往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对此有着比较深刻的论述:

(一)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的两名弟子都不约而同地将“诚信”视为与朋友交往应持的重要原则,联系《论语》中孔子关于“诚信”的其他论述(如《论语为政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坚持的与朋友交往的首要原则,就是讲诚信。

(二)推己及人

《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交友提出这一思想,但是作为《论语》中论述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笔者认为应当把这一条列入交友所持的原则中。

(三)看重感情

《论语乡党篇》: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论语注疏》曰:“此明孔子重朋友之恩也。言朋友若死,更无亲昵可归,孔子则曰:‘于我殡。’与之为丧主也。”虽然古人认为“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篇》),但究其涵义,是说君子相交,不应当被利欲和物质所累,而不是说朋友之间不重视感情。朋友死了,家里没人可以依靠,孔子就会挺身而出说:“丧事由我负责。”这不正体现了孔子对朋友之间情谊的重视吗?

(四)轻利重礼

《论语乡党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注疏》曰:“此言孔子轻财重祭之礼也。朋友有通财之义,故其馈遗之物,虽是车马,非祭肉,不拜谢之。言其祭肉则拜之,尊神惠也。”孔子的朋友送给他非常贵重的车马,但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都不行拜礼。这充分说明了在孔子的心目中,朋友之间的利益往来其重要程度远远不能和礼制相比。孔子十分重视“礼”,甚至为了“礼”可以牺牲其他的利益。朋友间的情谊固然重要,但孔子清醒地认识到,绝对不可以让利益往来凌驾于礼制之上。

四、结语

每次读到《论语》,都可以找到《论语子罕篇》中颜渊感叹的那种相似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瑰宝,更是一部微缩版的哲学全书,本文选择“孔子论交友”这一主题来论述,仅仅是择取其中的一个小小方面,但也感到难以穷其妙处。

第二篇:《谈《论语》的交友观》

湖南工业大学

姓名:*** 专业及班级:**** 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

谈《论语》的交友观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可见人伦关系是《论语》思想的重要组成成分,而朱熹早在《四书章句——中庸》中将儒家的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也。”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十分丰富,其中交友思想亦十分丰富,一下我就六个方面谈谈《论语》的交友观。

一、为什么要交朋友

(一)交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超脱功利的快乐。

[3]在《论语》十则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

朋友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快乐吗?孔子认为交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的这就话在今天我们还经常引用,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在精神上,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时,我们都会热情款待,感到非常高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具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156]孔子认为,有很多的贤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有很多的贤友,在生活中我们将减少很多的烦恼、痛苦,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

(二)交友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水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8]“见

[30]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好的地方,需要向他学习,向他人

看齐,努力学习他优秀的地方。看到别人不足的地方,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同样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我们既可以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同时又能不足自己的缺点,这两个方面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水平。

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谈论快乐的事情来两彼此分享,双方都感到很快乐;谈论忧愁伤感的事情来彼此分享,可以相互安慰,减轻痛苦;言及芥蒂,可彼此化解;谈论事业,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谈论道德,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相互提高各自的道德水平;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交友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水平。既然我们有必要交朋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朋友呢?

二、如何选择朋友

(一)知人。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2] 看他所做过的的事情,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他的所作所为能够被众人、自己所接受、理解,则志同道合;如果他的所作所为不能够被众人、自己所接受、

理解,则“道不同,不相为谋。”[151]王通《中说》中有句话:“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君子同道为友,小人同利为朋。”这是对孔子交友思想中志同道合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23]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绝大多数得人都讨厌他,一定要考察他;绝大多数得人都认为他很好,一定要考察他;不能因为众人怎么看他而自己也这样看他,不能盲目从众,需要有自己的看法,需要通过自己理性判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然有可能众人都说错了。

此外就算是众人都对了,众恶之,但是也许他的思想,他的作为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年轮,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先进的行为,只是大多数的人各方面的能力和见识的限制,觉得这是错的,不合常理的,但自己突破了这种限制,觉得这种行为和做法是对的。那么,我和他志同道合。众好之,也许是他所代表的利益和众人是相同的或众人的价值取向和他是相同,而自己却恰恰相反。则道不同。很难做朋友。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

【36]予与改是。”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

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我们不应该仅听他所说的就相信他会怎么做,我们应该听他所说的,观察他所做的,看言行是否一致,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断,看这个人是他的所作所为,我是否赞同,是否认为这很好,如果自己赞同他的所作所为,则志同道合,适合做朋友。反之,则不适合在做朋友,现在,我们知道要交朋友,要学会选择朋友,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和别人建立朋友关系呢?既应该怎样交朋友呢?

三、如何交友

(一)以德为先。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已得之”[6]努力践行温和、恭敬、节俭、谦让的优良品德,以仁、义、礼、智、信的优良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子曰:“信

【7] 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所守的

信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至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对已没有信用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者哉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由此可见,不具备优良品德的人是很少有人会去找他交朋友的,因此

{《论语》交友三原则}.

在交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自己良好的品德。故在交友中,以德为先。

(二)以诚义待友

不以诚义对待朋友的人,他们交友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获得利益,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9]靠相互的利益关系来维持的朋友关系是不会长久的,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会有利益冲突,朋友关系迟早会结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

[4]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诚义待友曾子做得

很好,每天反省自己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有没有做到不守信用的呢?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5]对待妻子,重视品德,不重容貌,在家事父母能竭其力,为官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由此可见,以诚义待友在交友中极为重要。

(三)掌握好交友的度

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志同道合,也会有分歧。有摩擦的时候。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身别的朋友越都,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空间里容纳的人是有限的,当超越这个极限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不和谐。我们可以给双方都留出一点空间,保持彼此的新鲜感,“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11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03]这些都告诉我们在交友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好交友的度。

四、朋友的作用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31] 按照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绝对孤立和决定静止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当广泛,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确如此,你自己追求什么自然会结交有相同追求的朋友,因此,我们可以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甚至我你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各个方面是其身别朋友在各个方面的平均值。可见朋友的重要性。

此外,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谈论共通的志向,相互合作,争取双赢。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有三中益友,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155]在我们的生活中,第一种是正直的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能够使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自己的原则,不向权贵、邪恶低头;第二种是宽容的朋友,宽容的朋友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论语》交友三原则 《论语》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