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红楼梦》品读 《红楼梦》简介

话题作文 zuowen 3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品读“红楼梦”》

品读“红楼梦”

介夫乡先贤张树侯有云:“古人谓作史需有三长,曰:才、学、识。吾谓作字亦然。生而有妙之笔姿,此才也;所见多,所习久,则学也;而尤需不振于大名,不囿于风尚,则存乎其实矣。三者之中,识为尤要。即有才有学,若识不足,亦恐误入歧途,枉费功矣。”这种强调识的见解,虽说是指撰写史书和写毛笔字,但也可以用在品读“红楼”上。

经典《红楼梦》,品读的时候,由于读者身份的不同,也就自然滋生出各异其趣的阅读效果。鲁迅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则从中看见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日暮途穷,看见了大观园里一个个青春少女之美的毁灭。这说明《红楼梦》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

《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的审美理想。

一提起《红楼梦》,人们自然会想起《金瓶梅》,因为二者都采用了网状结构。所谓网状结构,就是小说的结构仿佛一张大网,其中有拎起全篇的主线,又有纵横其中的支线。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像是一根根网绳,经作者细针密线,巧夺天工地编织进去,成为整个一张大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或割断其中的任何一根,整张网就会破裂以至散开。在网状结构这一点上,《金瓶梅》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种结构有一百回只一回的特点,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如果作者组织得精美,那么作品能达到浑然天成的地步。

{《红楼梦》品读}.

清乾隆年间的《红楼梦》,虽然继承了明中期小说《金瓶梅》的网状结构,但是,《红楼梦》不是模仿性的作品,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根本性的创新。《金瓶梅》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地狱世界,那里到处充满着谋财害命的故事,看了之后只会让人产生绝望之感。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在营造很强的悲剧气氛的同时,作者也自始至终为我们安排了许多富有理想色彩的因素。正因为此,我们看了后,忧伤的同时,却也看到了人生希望的曙光。例如:在《金瓶梅》里,潘金莲和李瓶儿同是西门庆的妾,按说应该和睦相处,就因为李为西门庆生了个儿子,潘看到将来西门庆的家产要由李瓶儿一枝继承,便大开杀戒。先设计害死西门庆的儿子,后把为西门庆生儿子的李瓶儿也气死了。到了《红楼梦》里,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照我们理解,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一对情敌。可曹雪芹并没有让她们二人也像潘李那样自相残杀,而是特意为我们读者安排了“情真意切释猜嫌”这样的感人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宝钗为黛玉的病出主意想办法,愿意为黛玉提供燕窝,要她每天熬燕窝粥食补。黛玉真心感激宝钗,一切猜嫌烟消云散。这里就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事实上猜嫌是由黛玉引起的,宝钗对此则浑然不觉。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全书而言,宝黛向往追求的是,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上的爱情,和以这种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这种爱情婚姻观,正是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它是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体现,它的毁灭才算是悲剧;而宝玉与宝钗的结合,由于宝玉出走,导致宝钗独守空房,按照对悲剧定义的理解,就不能算悲剧。宝钗可视为殉道者,她殉的是封建主义之道。今天有人说,书中还写了宝玉与宝钗之间的婚姻悲剧。这{《红楼梦》品读}.

说法值得商榷。{《红楼梦》品读}.

{《红楼梦》品读}.

曹雪芹把他的审美理想全寄托在大观园里清净洁白的女儿身上。尽管宝钗思想观念不可取,但她会做人这一点是成功的;作为青春少女,她自然也有迷人的地方。黛玉的花,宝钗的药,妙玉的茶,都令人心醉。黛玉的诗人气质,宝钗的博学多识,湘云的品格纯正,也令人神往。然而,全书对已婚妇女则没有好感。王夫人成了摧残宝黛爱情或直接或间接的人,邢夫人是贾赦的一条走狗,王熙凤对下人充满了邪恶的生机,办事的女人如王善保家之流则是十足的爪牙和帮凶。其实,已婚女子并非一律是“死珠”“鱼眼睛”。女子婚后依然保持独立人格和魅力的,在中外文学史上不乏其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婚后的安娜并没有成为丈夫的依附者而丧失了自身的活力。她可以在卡列宁缺席的情况下,单独出现在社交场合。她可以独自奔走往返于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还有,像哈代的小说《还乡》,其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也非常让人喜欢。她是一个美丽聪慧、充满魅力、热情奔放、特立独行的女性,荒原人视她为“女巫”。她嫁给姚伯,不仅因为爱情,也因为世俗的“目的性”:她希望通过嫁给姚伯而离开荒原,摆脱沉闷无聊的生活,去巴黎享受城市的快乐。可是偏偏姚伯厌倦了城市的生活,返回家乡,想投身于乡村的教育事业。于是两个人在人生向往与道路选择上便有了巨大的冲突,最终导致悲剧。表面上看,游苔莎似乎是个轻浮虚荣的女人,向往城市的物质生活,其实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勇于冒险的女性。丈夫的理想不是她的理想,她不想委曲求全、苦苦等待,而是出走、私奔、寻找自己的道路。哈代对她没有任何道德的谴责,而是把她塑造得很美,很有生命光彩,不仅有着强烈的欲望和激情,而且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绝对不是简单的为了丈夫而活着的女人。在《红楼梦》里,也有一个摆脱了对丈夫的依附而生活得如鱼得水的人,即王熙凤。她的珠光宝气的衣饰,她的呼风唤雨的气概,她的耐人咀嚼的谈吐,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作者在写她时,也与写书中其它女人一样,没有持肯定的态度,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命运。曹雪芹以“清”和“浊”来区分和定义“女儿性”和“女人性”,说明他在追求诗意的审美王国的过程中,在纯净化的过程中,过滤掉了更加复杂的真实的有关女性的定义。

《红楼梦》最突出的是个性化的语言。晴雯性急而爽利,骂起小丫头来不留情面,“哪里钻沙去了”;对于宝玉的过分体贴有时候还不领情,“不用你蝎蝎螫螫的”。这样的话黛玉当然说不出来,而在主人眼里笨笨的、自称不会吵嘴的袭人也说不出来。

什么样身份的人说什么话,什么样性格的人说什么话,且说出的话无不根植于其人生活领域内的土壤之上。大体而言,《红楼梦》语言分作者叙述语言及书中人物语言两类。作者语言倾向性很强,一看便知。有很强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的是书中人物语言。《红楼梦》适合于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大量的诗词歌赋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修养方可读懂。

水平很高的诗词歌赋反映出人物的个性。 在《红楼梦》之前或同期的一些小说作者,也习惯在书中写些诗词歌赋。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与“红楼”相提并论的,因为它们只是作者为炫耀自己的才情而写进去的,其实,这些诗词歌

赋与书中人物形象之间没有多少内在的联系。《红楼梦》则不然。诗如其人。林黛玉写的诗就像林黛玉这个人一样。《问菊》一诗就很鲜明地体现了黛玉“孤标傲世”的个性。同是动作描写,林黛玉是“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幽雅而内敛;史湘云是“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洒脱而不羁。风格各异,文如其人。薛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借海棠告白了她作为冷美人的个性特点。“二木头”迎春不会写诗,于是曹雪芹就让她写出非常拙劣的诗,这正是为了服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环境描写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大量关于院落方位的环境描写,这不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房样儿。黛玉入府,从始终没有开启中门来看,不是大事;从贾府女眷几乎全部出场来看,也不算小事。从这不大不小的事上,作者除了正面描写出场人物外,还通过环境描写向我们暗示人物性格。我们从贾政院落轩昂壮丽与贾赦院落小巧别致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贾母的偏心。在贾赦院中,为什么要写假山树木呢?在他正室中,为什么要写“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呢?这是在写贾赦的好色,树木山石可以遮人眼目。这一点与今天的人写小说不同。当代的一些小说,环境描写摆脱了依附人物的地位而走向独立。在人物形象上,红楼人物是立体的;而今天人写的小说里,人物变成扁平的了。例如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主要人物王琦瑶就是扁平的,她像是一个符号,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象征。在《红楼梦》中,医药、园林、服饰、饮食、绘画等描写,也是为情节、人物服务的。如描写凤姐的服饰,华丽的细节不厌其多,而关于林黛玉的服饰,却基本上没有,这一实一虚的安排,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篇:《品读红楼梦》

品读红楼梦 -范文

[]读《》是在,那时是个不懂世事的孩子,只觉得抱着一本很厚的书看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繁多,而且主人公整天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不务正业。当时不懂这部作品为什么排行四大之首,更不懂整部小说为什么取名《红楼梦》。 随着年龄的增大,每一次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感受。曹芹可谓是古代人物的高手,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女子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红楼梦》中上下有一百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几乎没有重复的。作品语言精练,再加上最后画龙点睛的一笔,可谓千古绝作。如黛玉刚出场时,作者对其容貌的描写是:“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短短18个字,把黛玉的眼神和心灵写得淋漓尽致。而薛宝钗也自有一番韵味。她“面若银盘,生得肌肤圆润,唇不点则丹,眉不描而横翠。”对凤姐的描写,善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又通过黛玉来写凤姐:“只见一个天仙般的丽人走了进来,连黛玉都神气一凛,仔细地把她打量了一番,原来这就是荣府有名的凤辣子,学名叫王熙凤。” 黛玉是一个容易伤感的孩子,她为桃的飘落而悲伤,为塘中一尾鱼而流泪。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气量小且多心的人。她为丫头的一句话而暗中叹气,因为宝玉不经意的在潇湘馆迎风落泪。只因湘云说了一句晴雯眉眼间有点像林而恼。其实,黛玉是一个可怜的女子。她自幼去世,独身来到外祖母家,虽然外祖母对她疼有加,但毕竟是寄人篱下。稍大一点,便亡,只留下她孤女一人。女儿家的心事无处诉说,更无人做主,只能留在心中独自苦闷。她有才,她,可这些都无人,人们都认为她体弱多病,小心眼,清高,《》()。更糟的是她有一个很强的薛宝钗。薛宝钗的美貌并不逊于黛玉,才华也和黛玉齐名。宝钗是个八面玲珑的女子,她极会做人,和众姐妹都聊得来。更重要的是宝钗有母亲薛姨妈护着,受了委屈可以扑进母亲怀里大哭一场。她尽情在黛玉面前炫耀自己的资本。在大观园中,宝钗的光芒盖过了黛玉。最后,宝钗凭着自己的心计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黛玉则吐血而亡。但宝钗的结局并不乐观,荣府衰败,金银珠宝瞬息失去,宝玉中举却了了尘缘,遁入空门,留下的是宝钗独守闺房空悲切。我认为黛玉的一生就像一片半绿半枯的叶子,活出了光彩却在最美丽的时候衰落,她的美本来就是残缺的,而正是这点残缺才体现出她美的真质。 至今我才明白《红楼梦》这三个字的含义。红楼一场梦,再多的财富,再美的,再耀眼的官位都会转瞬即逝,到头来只是两手空空,一场美梦而已。过去用尽心机和手段去追求的东西,未必就是实在的,只有现在,活出自己的风格才是最重要的。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价值是众所周知的,贵在把女人当人来写,出女人喜怒哀乐等的复杂情感世界,曹雪芹的笔触及到他所的各个领域,本篇旨在通过阅读原著,随时记录一些。 作家曹雪芹自己曾说过,他创作的目的是要“使闺阁昭传”,让天下后人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使其泯灭也。”事实上,曹雪芹的这一目的的确达到了,国内外研究红楼学术持久不衰,就连伟大的理论家毛泽东先生也认为,不通读红楼,便不了解封建社会,足以显示其价值所在。 当然,读红楼,需要带着批判的去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由于受时代和传统局限,作者的有些观点,以及他热衷于刻画描写的一系列人物消极的方面,也是需要否定的。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所表达原著主题的伟大意义。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用浓重的笔墨,地塑造了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进程及其悲剧,描写细腻,读来催人泪下。但笔者以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实在不可取,薛宝钗是表姐、林黛玉是表妹,表姊妹之间的恋爱,属于近亲姻缘关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作家曹雪芹熟悉这方面的生活,有着类似的。 从古代至建国前,我国社会近亲联姻现象比较普遍,建国后在贫穷偏僻的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也为人们所接受和默认。但这毕竟是一种有悖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不良,需要加以抛弃和禁止的。否则,民族就真的没有希望和创造力了。{《红楼梦》品读}.

〔品读红楼梦〕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

住它。——西塞罗】

第三篇:《品读《红楼梦》》{《红楼梦》品读}.

第四篇:《品读红楼》

品读红楼

最近,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红学热浪:从刘心武评红楼到现在新版《红楼梦》的热播,让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这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古典名著。其中,大部分人都只是略略地看过红楼或者是通过电视剧、他人的评点了解红楼。但是,如果能细细品读红楼,你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体会。

张爱玲就曾经五详红楼梦,就每字每句和红楼背后的故事来理解和研究。我还未能有这样的一份造诣来品读红楼,但三读红楼后,我也获得了自己的体会:

红楼中最让人嫉妒的是大观园里衣食住的穷奢极侈。穿着打扮十分讲究,王熙凤的打扮在外人看来虽有点俗,但头上每一只珠钗的价值应该是不菲的,一袭华丽的衣服同样显示了她的富贵之境。吃饭时不仅对食物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饭桌上的礼仪也同样被看重。林黛玉在初进贾府时就曾对此小心翼翼,学着其他人按部就班地吃饭,生怕出错。

《红楼梦》中对大观园里的环境、摆设的描绘花了更多的笔墨。在首次写大观园的景象时就有“上面有瓦泥鳅脊,那门栏窗,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 ,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还有普通的一块白石也是“或如鬼怪,或如猛兽, 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文中还不仅这些描写,还有“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空绣槛,皆隐于山。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出亭过池, 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 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至于大观园里的正殿:“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就连贾政都说:“就是太富丽了”。院落房宇里的几案桌椅,那些帐幔帘子并陈设玩器古董, 可也都是一处一处合式配就的,院落之间的相连也不是机械化的,其中也充满了意趣。房内、后院也同样奢华,“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外有猩猩毡帘二百挂,金丝藤红漆竹帘二百挂,黑漆竹帘二百挂,五彩线络盘花帘二百挂, 椅搭,桌围,床裙,桌套,每分一千二百件,也有了。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有删节)贾政带人初游大观园时还差点迷了路,可以想象,大观园该有多大。开园后,宝玉和姐妹们更是一人就拥有一个别具一格的院子,还配有多个专门服侍的丫鬟。那样的堂皇,那样的派头,那样的讲究,怎一个“奢”字了得!

这堪比皇家生活了,又怎能不令人妒忌?

红楼中最让人羡慕的是大观园里吟诗作对的闲适。说起吟诗作对,首先让人想起的是大观园里的海棠诗社。在那里,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是众姐妹的文采斐然,还有她们的悠闲和意趣。海棠社中李纨是社长,会写诗,尤其会评诗,谁的诗好就评谁的。虽然宝玉多次想为黛玉争得头名,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警告和记大过。在海棠社里,大家没有什么勾心斗角,只是单纯地互相学习和交流。其实,从海棠社起社,到赏菊,到芦雪亭联句,再到桃花社咏絮,我们也没有在诗社里见到那些不愉快的现象。

诗社在大观园里还能起着活跃红楼社会气氛的作用。因为大观园是一个封闭小区,为了院里所有人的精神娱乐和休闲,因此备有戏班,还有像栊翠庵这样的寺庙。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戏班虽然能让人尽情地放松,享受一场文化盛宴,但它要求观众聚精会神地听

戏,这使得观众间缺乏了交流。若是说话多了,便会影响他人听戏。所以,此时就诞生了一种新的高雅文化活动——作诗,能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还可以为人们互相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作诗时还不曾缺乏美食,正如食蟹和芦雪亭烤鹿肉,吃完了还可以因此作诗,可谓是古代版的“劳逸结合”。作诗的环境也是一流,藕香榭里有桂花供欣赏,那又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在诗社里,处处都能散发出人们的闲情逸致。

再讲讲社里出现的好诗吧。光是咏菊就有好多首:《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不能说每一首都是好诗,但在一本名著里能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菊的诗,的确令人佩服。

红楼中最让人应接不暇的是金陵十二钗的每一首判词。我每次看红楼时都只能在书中找到几首判词,但由于社会对判词的讨论越演越烈,我便自己上网看了未被提及的人的判词。不觉地发现,判词不仅美,其中对《红楼梦》中十二钗一生的总述更是妙绝!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首诗既称赞了钗黛的才华,又讲了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却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结局,还讲了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最后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还有现在被讨论最多的是元春和秦可卿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情天情海幻情,,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因为我不是一个红学家,所以我没有深究两人之间有何关联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只能在这些文字上感受到曹雪芹的才华和这两人的悲剧。其余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判词也同样让人在看时为她们的结局感到揪心:生在富贵之家,却会有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红楼中最让人不爽的是王熙凤的机关算尽。荣府内,王熙凤可谓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虽然王熙凤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颇得贾母的欢心。但是她的毒辣也是人尽皆知:作为荣府的“财务总管”,她为了聚拢钱财,弄权作势,而且两面三刀,不仅用毒计害死贾瑞,又用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的尖酸刻薄和泼辣也同样让人看不过眼。她在红楼众人中可谓是“特立独行”,可惜最后“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红楼中最让人泪流满面的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就算是没读过《红楼梦》的人也一定听说过宝黛的爱情悲剧。那是《红楼梦》里最为外人所了解的一部分。有的人将这悲剧归结为宝钗的出现,有的人认为那是由于凤姐的小算盘,还有的人看到了封建主义的毒害""我不是一位红学家,没有认真钻研过这个问题。我只能从曹雪芹对宝黛钗三人相遇、相知的细腻的描述中感受到三人的善良和无奈。平常,宝钗待人温和亲切,处事圆滑,不曾伤害过他人。但对于这份纠结的感情,她又何曾想过做破坏宝黛二人的第三者,可是在长辈的要求下,她又怎能拒绝呢。至于黛玉,虽说话语刻薄,但这又何尝不是一份直爽,对待宝玉的一心一意才使她在生活中多了那么多的烦恼,流下了无尽的眼泪,甚至香消玉殒。而宝玉,对待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好,那份博爱难道又有错?正是三人都没错,但又要受到命运的折磨,才会令人如此心疼,不觉地为其落下眼泪。

红楼中最让人可惜的是大观园的由盛转衰。《红楼梦》从开始对贾府里衣食住行各方面奢华的描述,到堪比皇宫的大观园的落成,元妃省亲时排场,无一不让人惊叹。可惜后来家道中落。姐妹们一个个离乡背井甚至乎逝去都让大观园不复热闹之景。过去家藏万贯,现在却千金散尽。如此之大的落差,又怎不令人惋惜。{《红楼梦》品读}.

红楼中最让人羡慕的是那华丽的词藻。“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还有葬花词:从“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

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一直到最后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都是多被外人诵读的诗句。更有被谱成歌的,一直被传唱。四大名著中也只有《红楼梦》的诗词才有如此大的威力。

红楼中最让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曹雪芹所写的结局。现在看到的大多是高鹗续写的,这与曹雪芹所写的会有多少差别,我们无法知道。但也正是《红楼梦》的这种遗憾吸引了那么多读者和研究者。正如断臂的维纳斯让那么多的艺术家着迷一样,也许她接上手臂后就只是一尊普通的雕塑。我希望能看到真正的完整版《红楼梦》,但也希望能保留自己对《红楼梦》结局的幻想。处于在这种矛盾中,我无法忘怀红楼。这才使她一直都留在我的记忆里,而不像其它名著一样,被时光檫去。

我品读红楼,不是为了针对某个问题研究,只是纯粹的随心而读,写的也只是自己的一份感受、一份对红楼的回忆""

第五篇:《品读《红楼梦》:诗魂与花魂》{《红楼梦》品读}.

启功先生曾说过:;《红楼梦》里的诗,和旧小说中那些‘赞’或‘有诗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红楼梦》品读 《红楼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