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穿越蒹葭 诗经蒹葭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梁翠林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

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 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

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 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 读出韵律)

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

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

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 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

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那我们就得和诗人说说话。怎么说呢?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人的所见所感。

要求:对诗人说话,要用第二人称,如诗人啊,你怎么样;尽可能想象合理的情节,比如说这天清晨,诗人来到河边,河水清澈吗,有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有没有微风迎面吹来;语言要简洁生动。比如说,诗人啊,你在这飘洒着白霜的清晨来到河畔,追寻伊人的芳踪,你""(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自由朗读,用笔写下你的想象,1组的同学准备第一章,2组的同学准备第二章,三四组准备第三章。(3分钟)

同学们,你们真正做到了神思飞扬,浮想联翩。从大家的话语当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不仅仅在写一个凄美的故事,还描绘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图画!正如诗人王维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为这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咬字清晰,饱含感情,有声有色,掌声鼓励一下。

2.在这幅精美的画面中,诗人一路艰辛,却依然执着追寻,而那身影却始终都是可望不可即,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他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明确:诗人啊,我认为

你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_热切憧憬_的感情。

你在第二章抒发了对伊人_焦急怅惘_的感情。

你在第三章抒发了对伊人_空虚失落_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朗读。

小结:(老师出示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个性。而老师认为,诗人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的热切憧憬,第二章抒发了追寻伊人的焦急怅惘,第三

章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失落。诗人通过反复咏唱,感情逐渐浓郁,表达了自己追寻伊人的执着坚毅与怅惘感伤。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种感情变化读出来呢?我们就来试试,读出诗人的热切憧憬、焦急怅惘和空虚失落。齐读。

要是我们真能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我们一定要问问这位诗人,刚才我们倾情的朗读是否读出了你的心中所想,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呢?

四、与诗人探讨——大胆地赏读

同学们动情的朗读让我想和诗人探讨一个问题,我想对诗人说:诗人啊,这位伊人让你魂牵梦绕,不辞艰辛地执着追寻,在你心目中,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确切地考证伊人的具体含义。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她进行独特的解读。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伊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让自己的神思再次飞扬起来,大胆地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同桌间先相互交流一下。

(提示:是男?是女?他(她)的容貌?衣着?气质?会不会是某种事物""鼓励多种理解) 明确:“在水一方”揭示了距离,伊人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伊人艰难长途,突出伊人的魅力之大。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美好事物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伊人可能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因此诗人才会在河上艰难而执着地追寻。

你通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诗人并没有明确写出伊人的形象,而是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她的美,表达对她的爱意。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小结: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伊人的含义就有多种解读(幻灯片展示)。

附:伊人一词有多种含义:

(一)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和热爱但一刻也不曾忘怀的人。

(二)伊人,指明君或贤臣 。 (三)伊人,指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即良民。

(四)伊人,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而老师觉得,伊人是诗人倾心的美丽女子,出现在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晨,与诗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只见诗人一次次追寻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执着等待她的一次回眸。而她却如幻影云雾,如水月镜花,可望不可即!面对如此惊恐,诗人的心怎能不失落惆怅呢!

有人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在秦国这个好战的地方,竟有这样玲珑剔透、缠绵悱恻的诗作,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寻存在于任何角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接下来我们用惆怅却又不失执着的语调朗读这首经典的诗篇,再次感受华夏祖先丰富的情感!我们来分组朗读。男同学读一二句,女同学读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环,读完全诗。看看是男生还是女生读得酣畅淋漓。

男生读得执着坚毅,女生读得含蓄婉约,真棒!请再次给自己热烈的掌声好吗?

{穿越蒹葭}.

五、古墨流芳

{穿越蒹葭}.

当年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诗人肯定没有想到,他这一倾情之作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500多年来《蒹葭》依然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千年古墨、流芳百世啊。从这首诗衍生出来的成语,如今我们依然广泛使用.

1、大家知道有哪些成语或俗语吗?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等。

同时后世有不少文学作品也受其影响,战国时期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情状的描写,制造了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正是受到了《蒹葭》的影响。

2、魏人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南宋吴文英曾写道:“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此句流露出羁旅漂泊的悲秋之情以及空灵的意境与《蒹葭》一脉相承。

除此以外,从内容到笔法受其影响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可见《蒹葭》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3、到了现代,《蒹葭》这股几千年的古墨依然散发着古朴的芳香,今天它不仅在课堂上被人们所吟诵,它婉约朦胧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读者将它改编现代诗,流行歌曲等各种形式。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取题于《蒹葭》,写下了小说《在水一方》,讲述了美丽伊人杜小双的凄美故事,在与之同名的电视剧里面,有一首由琼瑶作词的著名主题曲——《在水一方》。

接下来,我们聆听歌曲,再次感受《蒹葭》这千年古墨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迷人芬芳。

六、 结束语:《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

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血液里,让这古老的歌谣传唱不息。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古人的崇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用最深情最饱满的声音来朗读这首古老的歌谣。

第二篇:《《蒹葭》教案》

周老师好!

我准备的教案是选自《诗经·秦风》的《蒹葭》。材料收集于网上,我对其进行了取舍、添加、排序等整合,并列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部分。

备课主旨为:

让学生通过本课了解诗歌的产生与发展、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欣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创作等方面。

使学生能够分析《蒹葭》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掌握该诗语言运用和写景抒情的特点,且背诵该诗。

我的教学思路大致为:

(1)按理论知识、作品分析、拓展训练三大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2)理论讲授,且与讨论、问答、辩论、评析等方法相配合。 (3)制作教学课件(教室里可以用PPT的情况下)

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蒹 葭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辨识、说明作品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等的含义和用法,掌握该诗语言运用和写景抒情的特点。{穿越蒹葭}.

2.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以景起兴,借景抒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教学难点

“伊人”所指何人。

教具准备

投影仪、PPT课件。

课时安排 3小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遥远的过去,我们不禁会想:我们的祖先,在那时那地,他们是怎样生活和劳作的?他们如何面对战争?如何把酒言欢?…… 那么今天呢,就让我们通过《蒹葭》这首诗歌,一起穿越历史隧道,来到我们祖先的身边看看吧。 备注:也可考虑用一段视频导入,如人们传唱的《诗经》里的歌,生动、形象地展现祖先的生活、劳作等,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背景材料介绍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305篇。 《诗经》本名《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

1.诗经的分类。

《诗经》按音乐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06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韵律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穿越蒹葭}.

2、《诗经》的题材。

《诗经》的题材十分广泛,它以形象的手法反映了周的建国、周初的经济制度、生产状况

以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再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悲喜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整体上来看,它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

3、《诗经》的艺术。

《诗经》的艺术手法,前人曾概括为赋、比、兴。据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一书中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赋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就是比喻;兴是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引出要歌咏的人或事。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总结,其实《诗经》的艺术手法远不止这三方面。

《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写景抒情极富艺术感染力。语言质朴优美,韵律和谐悦耳。

4、《诗经》的流传。

先秦古籍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相争的战火之后,散佚很多。但由于《诗经》是口头讽诵的诗,因此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即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前二者取其国名,后二者取其姓氏。毛氏说诗,以《左传》、《尔雅》为依据,被称为“古文经学”,其余三家被称为“今文经学”。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使毛诗盛行,鲁、齐、韩三家诗于魏晋后亡佚。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毛诗》,即汉代毛公讲解和流传下来的本子。

5.《蒹葭》是十首秦风中的第四首。秦,国名,其地即今天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关于国风,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朱熹还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各言其情者也。”

备注:以上红色字体部分为学生必须记忆内容。

三、作品讲解

蒹葭苍苍[2],白露为霜[3]。所谓伊人[4],在水一方[5]。溯洄从之[6],道阻且长[7]。溯游从之[8],宛在水中央[9]。

[1]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蒹葭:芦荻,芦苇,皆水边所生。 [2] 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采采”义同。 [3] 为:凝结成。

[4] 伊人:那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伊,指示代词。 [5]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指对岸。 [6]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从:靠近,追寻。 蒹葭

[1]

[7] 阻:难,指路险难走。长:遥远。 [8] 溯游:顺流而下。

[9] 宛:宛如,好像。中央:中间。这儿指水中间的小洲,小岛。

翻译:

芦荻一片苍苍,白露已凝成霜。所说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方。逆流而上去寻他,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他,他仿佛就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10]。所谓伊人,在水之湄[1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12]。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3]。

[10] 晞(xī):干。

[11] 湄(méi):水草交接之处,即岸边。 [12] 跻(jī):升高,指地势渐高。 [13] 坻(chí):水中高地,小洲。

翻译:

芦荻弥弥漫漫,白露晶莹未干。所说的那个人,在小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寻他,道路险阻又难攀。顺流而下去寻他,他仿佛就在水中间。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14]。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5]。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6]。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7]。

[14] 已:止,干。 [15] 涘(sì):水边。

[16] 右:向右拐弯,这里指道路迂回弯曲。 [17] 沚(zhǐ):水中小洲,小岛。

翻译:{穿越蒹葭}.

芦荻密密稠稠,白露尚未全收。所说的那个人,在水的岸头。逆流而上去寻他,道路险阻又弯陡。顺流而下去寻他,他仿佛就在水中洲。

备注:该部分内容为学生全部背诵、默写部分。

四、内容分析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1.主要内容

《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在一个结着霜的秋晨,沿着河水去追寻所仰慕思念的人,可是不管他怎样努力也没法接近。道路艰难而遥远,河水迂回而曲折。“伊人”一会儿在水那边,一会儿又像在水中央,一会儿又似在水之岸。总是扑朔迷离,可望不可即。

2.层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每章前四句。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第二层,每章后四句。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道阻且长;幻象迷离。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3. 学生讨论

“伊人”所指何人?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穿越蒹葭 诗经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