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陶渊明的哲理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阅读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论陶渊明散文的艺术》

论陶渊明散文的艺术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钟文辉 指导老师 :龙建春

引言

陶渊明生于江州浔阳,生活的时代主要为社会动乱的晋代,卒于宋元嘉四年。他的一生经历过社会的大分裂、大混战,深刻了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存状况,感受到了东晋朝廷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矛盾纠缠。同时,这一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上一个大放异彩的时期。中国文化的悲剧就在于每一次社会的大动乱、大变革总能带来文化的大繁荣、思想的大解放,魏晋六朝也不例外。晋代以前经历过正始、建安,“文学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到了东晋一代,思想领域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呈现出儒学、玄学、道教、佛教百家争鸣、相互驳难的精彩局面。由于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分裂的状况,儒学开始衰落,产生了与儒学并存的门阀贵族的思想意识——玄学。道教和佛教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东晋葛洪创立了新道教,佛教在东晋亦有很大的发展。还值得一提的是,老庄之学在魏晋之际也颇为流行,嵇康、阮籍等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与美学思想,与当时老庄之学的流行也不无关系。老子主张万物“复归于朴”,庄子也是主张“天道无为而自然”,这一思想反映到文艺思想上来,就是主张自然美,反对雕琢文饰:“言隐于荣华”。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老庄玄学兴盛的时代。可以说,士人的精神风貌无不受到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他在艺术上追求真率自然的创作风格,使之成为建安之后,正唐之前,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创作上他都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

陶渊明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一时期,作为封建文人、知识分子,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出仕,要么归隐。一般文人厌恶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大大增强,加上魏晋玄学超然物外思想的宣传,当时社会隐逸成风。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和隐逸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产生的。他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散文家。由于他在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辞赋和散文遭受了冷遇。其实他的辞赋和散文同他的诗歌一样,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面貌和人生理想,同样有着不同凡响的成就。明张溥就曾为他大鸣不平:“《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同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戒子》,《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补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尤其是他的散文,虽然篇目不多,但悉数珍品、精秀绝伦。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他都算是魏晋散文的集大成者,代表着这一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散文和诗歌一样,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数量极其丰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它们都追求意境的创造,可以说意境是散文和诗歌的魂。诗歌和散文除了[2][1]

讲求审美意境外,对艺术性的追求也是相当重要的。陶渊明散文的艺术体现,实际上就体现在他散文的真情实趣,指的是散文在反映生活时所显示出来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意趣。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性能够触动、感动或打动人心,深达人们的灵魂深处,其散文中的艺术性是对人、对事、对物的一份真淳,无论文中那份情,还是文中那份趣,都脱离不了一个真字。陶渊明散文的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隽永,并且情文并茂,至情至性;他的散文,虚实相间、虚实结合的想象方式别具一格;他还善于在散文中塑造自我形象,亲切动人;他的散文用语明白干净,语言质朴而自然。这些都是陶渊明散文极具真情实趣艺术性的主要体现,下面就论文有关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性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亲切动人的自我形象

陶渊明散文善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深刻的形象塑造,使作品更为生动丰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文章中有形象,尤其是作者自己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陶渊明散文的又一艺术特征,这在他的多篇散文中都是清晰可见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写道:“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据考证实为陶渊明本人自传,是一篇寄托着陶渊明个人理想志趣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地描写,展现出了一个淡泊名利、不慕功名的五柳先生。在文章开篇前两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树,因以为号焉。”这几笔就把一个深藏不露的五柳先生展现出来,语气平淡但味道醇厚,一种高气笼罩全篇;“好读书”四句写读书时的形象,“欣然忘食”四字把他那种求知若渴的情态、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性嗜酒”八句写喝酒,展现了他喝醉时的形象:他嗜酒如命,但因为贫困而不能常常喝酒,遇到亲朋好友招待他,他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喝醉,之后醉醺醺的向主人告别;“环堵萧然”五句写他贫困潦倒的形象:他家徒四壁,衣服常常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遮挡不了,单薄的粗布短衣还常常打满补钉,经常食不果腹,饮食短缺,而他却安于这种贫穷消闲的享受,怡然自得。全文简短明快,把一个穷苦潦倒却安贫乐道的封建文人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他那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超然品德为后人所称道。整篇文章不足两百字之间就勾勒出了一个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萧统《陶渊明传》曰:“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又曰:“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传》一文表现出了陶渊明洁身自好、乐天委分的高尚节操,因此后人多把此作为陶渊明的自我写照。清新明快的文风,叙述、描写自然而毫无做作夸张,加上对自我形象和理想的完满展现,使得此文影响极为深远,王绩曾模仿作有《五斗先生[3]

传》,唐代大诗人有《醉吟先生传》,欧阳修有《六一居士传》等,由此足见陶渊明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记传、疏祭一类文章是陶渊明散文的主要内容,除《五柳先生传》外,还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自祭文》、《祭程氏妹文》、《祭兄弟敬远文》等,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都生动刻画或再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在《与子俨等疏》中有:“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短短的三句话,刻画出了作者青少年时的三种形象。“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一句描写自己少年时喜爱读书,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形象;一句描写自己游玩时留恋山林、喜不胜言的形象;一句描写自己五六月在北窗纳凉的形象。这一段文字具体而形象,通过细腻的叙述、描写,极具画面感,读罢之后仿佛作者少年时的三幅图画就呈现在眼前,生动活泼地再现了自己青少年时的形象,既感亲切而又有趣。

纵观陶渊明的多篇散文以及很多诗序,他是善于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的。他在《饮酒》二十首序言中表现了自己生活潦倒、百无聊赖的形象。在漫长的秋夜里,白露添愁,诗人万般惆怅,于是借酒浇愁。仅八个字“顾影独尽,忽焉复醉”就把诗人凄凉痛苦的形象写的格外分明。他一个人孤独的饮酒,越饮越愁,而且不止一次喝醉,一个借酒浇愁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陶渊明晚年的形象,不禁令人有凄苦之感。陶渊明的散文,也正是由于这些各个不同时期具有鲜明特点的形象的塑造,使得他的散文更加的亲切动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4]

二、淳朴真挚的艺术风格

魏晋散文继承了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不仅出现了众多叙事、论理性的散文之外,还出现了丰富的抒情、写景散文。在题材、风格上更加丰呈多彩。陶渊明散文充分吸收了魏初文章的自由通脱,他发对很多文人华靡的文章风格。这就使得他的散文在风格上更加的清新、平和,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大大超越了在他之前正始、竹林时期的散文成就。昭明太子就称赞他:“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可见陶渊明在散文创作方面是有很高造诣的,昭明太子对他的这段评价也是极为中肯的,有助于我们理解评价他的散文作品。

陶渊明的散文,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隽永。他的作品,行文如行云流水,抑扬跌宕,无论叙事还是抒情,都以意尽而后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深得自然之妙,丝毫无雕琢斧饰的痕迹。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这样优美的散文。陶渊明还常在一些诗赋前附有长短不一的序言,如《游斜川诗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5]

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这则精美的山水小记,是一篇别放异彩的散文小品,词采精简,情文并茂,妙趣横生。这段话写景如此平淡通俗而又十分清新自然,确实是用“田家语”了;序言中长短句参差交织,偶用排偶,使人读起来犹如泉水叮咚,自然而轻快。这些都体现出了陶渊明行文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其次,他的散文除了风格上朴素自然的特点之外,他的散文艺术魅力还在他笔锋常含情,他散文至情至性的情感流露往往摧人肺腑。如《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白云掩晨,长风悲节。感惟崩号,兴言泣血。寻念平昔,觞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如何一往,终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时复践。藐藐孤女,曷依曷恃。茕茕游魂,谁主谁祀。”这篇文章叙述胞妹和自己幼时多灾多难的家庭环境,其妹死后凄凉的情景。骨肉同胞,情谊深甚,其妹离殁不久,作者的痛苦跃然纸上。这样郁结悲伤的深情形之笔端,又怎能不凄恻动人呢。

《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是陶渊明两篇很出色的祭吊文。两篇文中饱含哀伤,可谓以血泪写就的至情之文,可与韩退之《祭十二郎文》相媲美。《祭从弟敬远文》中作者追忆了自己与堂弟敬远之间的手足之情:“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龆齿,并罹偏咎。斯情实深,斯爱实厚。念彼昔日,同房之欢。冬无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岂不多乏,忽忘饥寒。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意。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这段话再现了他与堂弟自幼亲密相处的美好境况,行文自然通脱而又充满了真情实感,一片出自内心的至情,不需要任何辞藻的修饰,完全是陶渊明发自内心的对堂弟的逝去发自肺腑的哀痛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泪涕具下。情感是作品的生命,自然而又丰富的情感的情感流露,也是陶渊明散文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除《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外,他的名篇《自祭文》历来被视为陶渊明的绝笔,后人模仿很多。这篇《自祭文》写于陶渊明晚年,也是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曲悲歌。这段话着重回顾了自己坎坷多舛的一生,自幼贫困,靠着自己辛勤的耕耘生活,他没有虚词夸张,也没有无病呻吟,对于自己的生平也没有丝毫的羞愧和懊悔。陶渊明面对生死大事依然心平气,他明白必须乐天委分,顺应自然,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生死问题。整篇文章行文自然朴素,情感质朴,文风茂实,充分展现出了他崇高的形象和他心目中对待人生的那一份情、那一份真。 [8][7][6]

三、朴素自然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朴素自然、亲切动人是陶渊明散文极具情趣的又一大艺术特点。陶渊明以其高远的思想意境、

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卓越的表现才能,苏轼说陶诗“癯而实腴”,陶文又何尝不是呢。陶渊明创作出的这些出之自然、归之自然的精彩文章,极大地推动了了中国古典文学平淡清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元好问在《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中称赞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珠相悬”,说出了陶渊明诗文语言朴素自然的特点。陶渊明的散文和诗一样,语言明白如话,平易近人,多用轻笔点染,形象突出,形成了朴素自然的风格。如前文举出的《五柳先生传》一文,整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文字极其简练,多一字无用,少一字不可。言简意赅是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陶渊明继承和发展着这种传统,用极为简练质朴的文字创作了极为优美的散文作品。在《五柳先生传》前面一段中,陶渊明仅仅用了百余字,就把自己的志向、爱好和性格分明的展现出来,用语何其精炼明快,语言何其简朴自然。

陶渊明散文的质朴是显而易见,这是他散文作品用语的一大特点。如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每以家东西游走”,再如“余常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这样的文章语言仿佛闲话家常一般,妇孺儿童皆能轻易明白。他的散文语言也毫不讳饰,读起来总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朴感,极大地增强了他散文的抒情效果。

其次,陶渊明的散文还善于巧妙地运用排偶和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铿锵有力,极富音乐美。《答庞参军一首并序》这首诗的小序中,语言清新流畅,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段中多用排偶,富有诗的韵味和节奏感。他的这些成就与魏晋六朝很多文章华而不实、内容空虚、形式繁缛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当时文坛,“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隻,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陶渊明积极改变这种文风,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散文简练质朴的优良文风并用于自己的散文创作中,为魏晋散文增添了一抹亮色。

陶渊明散文朴素自然之美还表现在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散文抒情性很强,而且文章中所表达出的感情常“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是那样的自然。吴云在讲陶渊明时曾这样形象地概括他的抒情方式:“陶渊明表达感情的特点与屈原的奔放、爆发式特点迥然不同,陶渊明也是多情而才高的杰出诗人。但他在表达感情时,极其自然,有如泉水从发源处缓缓流出;也好像一位老人从容地、声调不高不低地给人们讲故事,让人感到是那样自然而亲切。”[10][9]例如《感士不遇赋序》: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且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11]怀才不遇是封建文人的共同命运,这段序言中知音不遇、明主难逢的悲哀情绪不时流露其中。对当时社会的浮华、市侩展开尖锐的批评,愤懑的情感犹如大河决堤,一泻千里,极其自然,可以说是“直写胸中天”。

魏晋散文是中国散文史上一个重要部分。陶渊明以自己不朽的诸多散文作品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

第二篇:《有关陶渊明的作文素材》

有关陶渊明的作文素材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评价:

1、鲁迅:“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2、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3、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4、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素材运用示例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一)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关于陶渊明的哲理性散文}.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

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第三篇:《浅议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关于陶渊明的哲理性散文}.

浅议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陶渊明的哲理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阅读